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第41卷 第3期(总293期) 2025年3月
“白蛋白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重点号
执行主编:贾继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显示方式:
述评
开拓创新、协同攻关,助力人血白蛋白的迭代研发及临床研究
贾继东, 牛俊奇
2025, 41(3): 401-403.   DOI: 10.12449/JCH250301
摘要(16) HTML (9) PDF (508KB)(1)
摘要:
白蛋白是人血浆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除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外,还有物质转运、解毒、维持血管完整性、抗氧化、抗炎及免疫调控等功能。在肝病领域,目前白蛋白主要用于预防大量放腹水后循环功能障碍和治疗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和腹水、自发性腹膜炎以及肝肾综合征。研发重组人血白蛋白有助于降低人血白蛋白制品的潜在生物安全风险和大量依赖进口的弊端。由于缺乏对已上市人血白蛋白关键注册临床试验结果的借鉴,人血白蛋白的临床试验设计、实施和审评均面临诸多挑战。因此需要制药企业、临床医学、方法学以及评审监管等方面的专家,求真务实、锐意创新、协同攻关。
专家论坛
白蛋白生理功能再认识
王菁菁, 刘丽改, 谢雯
2025, 41(3): 404-408.   DOI: 10.12449/JCH250302
摘要(8) HTML (6) PDF (580KB)(1)
摘要:
白蛋白作为肝脏合成的重要蛋白质,是反映肝功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可随着肝损伤的进展而发生结构和功能变化。在疾病状态下,白蛋白不仅是数量减少,功能也受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白蛋白”概念。本文对白蛋白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在疾病状态下的生理功能变化及有效白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探索更精准的白蛋白临床应用策略。
人血白蛋白在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
李雅欣, 丁惠国
2025, 41(3): 409-414.   DOI: 10.12449/JCH250303
摘要(12) HTML (7) PDF (607KB)(2)
摘要:
白蛋白由肝脏生物合成,当肝脏严重损伤时,白蛋白不仅合成减少,其结构亦发生变化(如甲基化、糖基化等增多),导致循环中有效白蛋白浓度显著降低。白蛋白不仅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还具备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和物质运输等非胶体功能。目前,指南推荐人血白蛋白短期用于肝硬化患者大量放腹水、肝肾综合征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治疗,可降低病死率;人血白蛋白在肝硬化低钠血症、非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感染和肝性脑病中可能改善预后。但是,人血白蛋白在肝硬化及相关并发症中应用的剂量及长期应用的效果仍存在争议。
基因工程人血清白蛋白的研发与应用
高沿航, 牛俊奇
2025, 41(3): 415-419.   DOI: 10.12449/JCH250304
摘要(6) HTML (6) PDF (600KB)(1)
摘要:
人血清白蛋白(HSA)是血浆中最丰富的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及临床用途。易于储存、半衰期长且充足、稳定的功能性HSA分子供应,一直是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因此,亟需开发大规模生产HSA的替代方法。基因工程技术可将HSA基因克隆到微生物、动物、植物宿主上进行高效表达,为HSA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通过对重组HSA(rHSA)在不同表达系统以及利用异种动物如猪、牛等生产rHSA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引发对基因工程技术在HSA生产中的应用潜力以及rHSA在未来生物医药领域重要性的关注。
白蛋白临床试验设计中的统计学考量
孔媛媛, 姚晨, 贾继东
2025, 41(3): 420-423.   DOI: 10.12449/JCH250305
摘要(9) HTML (5) PDF (496KB)(2)
摘要:
白蛋白在临床中的应用广泛,其临床试验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白蛋白临床试验设计中的关键统计学考量,包括对主要终点的选择、统计学假设及非劣效界值的设定、腹水改善的临床评价标准、样本量的估计、中期分析等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研究者提供方法学参考,以优化临床试验设计、提高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指南与规范
肝硬化患者粪菌移植治疗指南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学组, 浙江省慢性肝病重症化精准诊治与规模转化重点实验室
2025, 41(3): 424-431.   DOI: 10.12449/JCH250306
摘要(15) HTML (11) PDF (979KB)(4)
摘要:
肝内胆管癌精准检测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病理学组,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肝脏病理学组,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
2025, 41(3): 432-441.   DOI: 10.12449/JCH250307
摘要(8) HTML (6) PDF (1128KB)(2)
摘要:
肝内胆管癌(ICC)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分子分型是实施ICC个体化治疗的基础。正确的检测方法对于全面筛选适用靶向药物的患者群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共识基于国内外临床实践数据,并结合中国国情,围绕ICC重要靶点进行制定,提出了15条推荐意见,以期为ICC的精准检测提供参考。
指南解读
《2024年国际酒精相关肝病专家小组立场声明:代谢功能障碍和酒精相关性肝病》解读
江臻遥, 张彬彬, 李婕, 施军平
2025, 41(3): 442-445.   DOI: 10.12449/JCH250308
摘要(7) HTML (5) PDF (575KB)(2)
摘要:
2024年11月,国际酒精相关肝病专家小组发布关于代谢功能障碍和酒精相关性肝病(MetALD)的立场声明。MetALD是脂肪性肝病中新的亚型,指合并有较大饮酒量的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患者。该立场声明指出准确评估饮酒量的重要性,并建议使用标准化方法及酒精相关生物标志物量化饮酒量,并结合代谢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诊断。同时,立场声明指出了饮酒模式对MetALD诊断的影响,并建议在患者分型时考虑其长期饮酒史。该声明还探讨了饮酒与代谢综合征、肝脂肪变性、肝纤维化及2型糖尿病之间的复杂关联,并提出通过结合肝组织学和非侵入性模型,优化患者的分层管理。声明重点阐述了MetALD的定义、饮酒评估、酒精使用与代谢障碍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综合管理MetALD,以方便临床医生与科研工作者学习和指导临床实践。
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共识的质量评价
焦睿珉, 赵静洁, 李娟娟, 陈伟, 韩超汝, 李丽, 徐春军, 尤红
2025, 41(3): 446-452.   DOI: 10.12449/JCH250309
摘要(14) HTML (4) PDF (936KB)(2)
摘要:
  目的  评价已发表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共识的方法学和报告质量,以期为今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中医/中西医结合指南/共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网站(自建库至2024年9月1日)。由两位临床研究人员分别使用指南的研究和评估工具第二版(AGREEⅡ)和国际实践指南报告规范(RIGHT)评价纳入NAFLD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共识的方法学质量及报告质量。  结果  通过文献筛选,最终纳入9篇指南/共识,其中指南4篇,专家共识5篇;采用AGREE Ⅱ评价9篇指南/共识不同领域得分依次为范围和目的(47.1%)、参与人员(41.0%)、严谨性(21.6%)、清晰性(40.2%)、应用性(19.1%)、独立性(19.6%)。文献推荐级别划分为:B级(修订后推荐)4篇,C级(不推荐)5篇。RIGHT评估显示,“基本信息”与“证据”报告率高,其他领域有待提升。目前,对于NAFLD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共识,尚无国际标准且质量需加强以确保全面性和可信度。  结论  NAFLD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共识的质量仍有提升潜力,应严格遵循AGREEⅡ与RIGHT清单,以确保指南/共识的公正性、科学性与透明度。
微RNA-128-3p、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和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价值
李居一, 倪英群, 张媛媛, 刘怀珍
2025, 41(3): 453-460.   DOI: 10.12449/JCH250310
摘要(9) HTML (4) PDF (1188KB)(1)
摘要: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外周血中微RNA(miRNA)-128-3p、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和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表达情况,探讨miRNA-128-3p对T2DM患者发生NAFLD的预测作用。  方法  选取2022年9月—2023年8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80例T2DM患者,分为T2DM组(40例)和合并NAFLD组(40例),并依据肝纤维化评分(NFS)分为T2DM合并进行性肝纤维化组(16例)和T2DM未合并进行性肝纤维化组(64例),收集基本资料和生化指标,采用定量实时PCR方法检测外周血miRNA-128-3p、SIRT1、AMPK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IRT1、AMPK蛋白表达水平。正态分布的数据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偏态分布的数据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及进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以确定根据miRNA-128-3p水平判断发生NAFLD的最佳阈值。  结果  合并NAFLD组和T2DM组BM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ALT、AST、GGT、ALP、纤维连接蛋白、TG、HDL-C、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NF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合并NAFLD组外周血miRNA-128-3p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T2DM组(t=-8.765,P<0.001),而SIRT1和AMPK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值均<0.001)。T2DM合并进行性肝纤维化组与T2DM未合并进行性肝纤维化组的年龄、ALT、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超氧化物歧化酶、miRNA-128-3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miRNA-128-3p是发生NAFLD和进行性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8.221,95%CI:2.735~24.714,P<0.001;OR=1.493,95%CI:1.117~1.997,P=0.007);ROC曲线显示其曲线下面积为0.890(95%CI:0.829~0.950),最佳截断值为13.165,敏感度89.3%,特异度72.7%。  结论  miRNA-128-3p在T2DM合并NAFLD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增高,SIRT1、AMPK表达降低,miRNA-128-3p水平对识别NAFLD及肝纤维化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模型肝组织T淋巴细胞的特征分析
冒婷, 徐铭益, 王佳轶
2025, 41(3): 461-468.   DOI: 10.12449/JCH250311
摘要(8) HTML (6) PDF (3813KB)(1)
摘要:
  目的  采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揭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小鼠肝组织T淋巴细胞单细胞水平的异质性和转录组学特征,为研究T淋巴细胞在NASH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依据。  方法  6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喂养的对照组和胆碱蛋氨酸缺乏饲料喂养的NASH组,每组各3只。造模6周后取小鼠肝组织进行单细胞RNA测序。分析T淋巴细胞单细胞亚群的特异性差异表达基因,分别行降维聚类、细胞类型注释、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t-SNE)、小提琴图、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两组小鼠肝脏中Tcrα(T淋巴细胞分子标志)、Tcf7、Cxcr6(特征标志基因)的表达情况。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结果  小鼠肝脏中共鉴定出2个T淋巴细胞亚群:(1)第6簇T淋巴细胞占比从对照组的58.5%降低到NASH组的48.7%。前4位特异性基因包括Nsg2、Cd8b1、Cd8a和Tcf7。该簇65%的细胞表达Tcf7(第6簇特征标志基因),定义为Tcf7+T淋巴细胞亚群。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它们参与调控T淋巴细胞活化、白细胞黏附、结合泛素样蛋白连接酶,以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Th1、Th2细胞分化等信号通路。(2)第7簇T淋巴细胞占比从对照组的41.5%增高到NASH组的51.3%。前4位特异性基因包括Cd40lg、Tcrg-C1、Il2rα和Cxcr6。该簇90%的细胞表达Cxcr6,定义为Cxcr6+T淋巴细胞亚群。GO和KEGG富集分析提示,该亚群参与调控T淋巴细胞活化、细胞因子产生,以及T淋巴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与MAPK信号通路。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NASH组小鼠肝脏中Tcf7蛋白和Tcrα蛋白共染阳性区域减少(1.80%±0.67% vs 0.33%± 0.13%, P<0.05),而Cxcr6蛋白和Tcrα蛋白共染阳性区域增加(0.50%±0.09% vs 2.66%±0.33%, P<0.001)。  结论  NASH小鼠肝脏中Tcf7+T淋巴细胞的占比降低,而Cxcr6+T淋巴细胞的占比增高,揭示了NASH小鼠肝组织T淋巴细胞的特征和差异。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基于代谢组学探讨益气养阴解毒化瘀方对肝硬化轻微型肝性脑病肠道代谢物的影响
姜婷婷, 张群, 王宪波, 江宇泳, 刘晓利, 于浩, 杨志云
2025, 41(3): 469-477.   DOI: 10.12449/JCH250312
摘要(9) HTML (5) PDF (5152KB)(1)
摘要:
  目的  通过肠道代谢组学探讨益气养阴解毒化瘀方对肝硬化轻微型肝性脑病(MHE)的作用。  方法  选取2024年3月—2024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且经肝性脑病心理测量评分诊断为MHE的肝硬化患者(n=11)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招募健康患者家属作为对照组(n=11)。通过采集对照组及益气养阴解毒化瘀方治疗前后MHE患者的粪便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探索MHE患者的肠道代谢物特征,并通过人群队列探讨益气养阴解毒化瘀方对MHE患者肠道代谢的影响。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同一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及同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  MHE组与对照组共检测出29种差异代谢物,差异代谢物主要为氨基酸类、有机酸类、有机胺类、碳水化合物类、脂肪酸类和维生素类,MHE组明显上调12种,下调17种,主要富集在鸟氨酸代谢通路、支链氨基酸代谢通路和芳香氨基酸代谢通路。MHE患者经益气养阴解毒化瘀方治疗前后共检测出80种差异代谢物,差异代谢物主要为碳水化合物类、有机酸类和氨基酸类,中药治疗后上调56种,下调24种,差异通路也主要富集在鸟氨酸代谢通路、支链氨基酸代谢通路和芳香氨基酸代谢通路。  结论  益气养阴解毒化瘀方可能通过调节MHE患者的肠道代谢发挥治疗作用。
肝脏肿瘤
硝酸甘油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对腹腔镜肝切除肝癌患者脑代谢指标及脑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王波, 符霞, 吕丛海, 尹春芳, 吴其远
2025, 41(3): 478-484.   DOI: 10.12449/JCH250313
摘要(12) HTML (4) PDF (743KB)(1)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硝酸甘油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技术对腹腔镜肝切除肝癌患者脑代谢指标及脑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从而降低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风险。  方法  选择2020年4月—2023年5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附属海口医院择期行腹腔镜下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105例,随机分为CLCVP组54例、非CLCVP组51例。术中CLCVP组患者采用硝酸甘油CLCVP技术,而非CLCVP组患者采取常规手术处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5 min(T1)、肝实质离断开始后5 min(T2)、肝切除结束后5 min(T3)、手术结束即刻(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脑氧代谢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  CLCVP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显著低于非CLCVP组(t值分别为5.408、7.220,P值均<0.05),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拔管时间、复苏时间以及术中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心率以及中心静脉压均较T0时刻显著降低(P值均<0.05),CLCVP组患者术中T2、T3时刻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显著低于非CLCVP组(P值均<0.05),而心率显著高于非CLCVP组(P值均<0.05)。术中T2~T4时刻两组患者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较T0时刻显著降低(P值均<0.05),而两组各时间点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比较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CLCVP组患者术中T2~T4时刻脑血氧饱和度较T0时刻显著降低(P值均<0.05),且CLCVP组患者T2、T3时刻脑血氧饱和度显著低于非CLCVP组(P值均<0.05),而术中各时间点两组脑氧摄取率以及脑动-静脉乳酸盐浓度差均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术后3 d、术后7 d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ST、ALT以及TBil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值均<0.05),术后3 d、术后7 d CLCVP组患者AST、ALT水平显著低于非CLCVP组(P值均<0.05),而两组各时间点TBi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9,P=0.394)。  结论  硝酸甘油CLCVP技术在肝癌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有助于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但术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患者脑血氧饱和度的监测,以尽可能减少患者神经并发症发生风险。
Go-ichi-ni-san复合物亚基1(GINS1)对肝细胞癌进展和化疗耐药的影响
霍怡杉, 李大伟, 段相冰, 马玉玉, 张国军, 张凯楠, 马秀敏
2025, 41(3): 485-492.   DOI: 10.12449/JCH250314
摘要(6) HTML (3) PDF (3409KB)(1)
摘要:
  目的  探究Go-ichi-ni-san复合物亚基1(GINS1)在肝细胞癌(HCC)进展和化疗耐药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方法  通过肿瘤数据库GEPIA2网站检索并分析GINS1在HCC患者和健康人群中的表达差异。收集2017年5月—2021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0例HCC患者病理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GINS1在HCC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GINS1表达水平与HCC临床TNM分期之间的关系。Western Blot检测GINS1在HCC细胞系Huh7、Hep3B、Li-7、MHCC97H和人正常肝细胞系QSG7701中的表达差异。通过慢病毒转染细胞的方法构建稳定敲低GINS1的MHCC97H细胞株及其阴性对照细胞株。通过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使用奥沙利铂处理细胞以检测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构建裸鼠负瘤模型,观察GINS1敲低对HCC体内生长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Notch通路和JAK/STAT通路蛋白表达水平。加入Notch受体激动剂Jagged-1处理细胞,分析GINS1与Notch/JAK/STAT通路之间的关系。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  GINS1在HCC患者、HCC组织和HCC细胞系中均表达上调(P值均<0.05)。GINS1表达水平与HCC临床TNM分期正相关(r=0.822,P=0.011)。与阴性对照组细胞相比,敲低GINS1的MHCC97H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活性均降低(P值均<0.01),对奥沙利铂敏感性增强(P<0.01)。与对照组裸鼠相比,GINS1敲低导致裸鼠形成的肿瘤质量和体积均受到显著抑制(P值均<0.001)。与阴性对照组细胞相比,在敲低GINS1的MHCC97H细胞内,Notch1、Notch3、p-JAK2和p-STAT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值均<0.05),JAK2和STAT3总体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Jagged-1处理后,敲低GINS1的MHCC97H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活性均有所增加,而细胞对奥沙利铂敏感性有所减弱,p-JAK2、p-STAT3水平升高(P值均<0.05)。  结论  GINS1在HCC中表达上调,并且能够通过Notch/JAK2/STAT3通路促进HCC进展和肿瘤细胞化疗耐药。
没食子酸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王志茹, 赵文静, 陈曦
2025, 41(3): 493-498.   DOI: 10.12449/JCH250315
摘要(6) HTML (3) PDF (3143KB)(1)
摘要:
  目的  观察没食子酸(GA)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用不同浓度GA(0、5、10、20、30、40、50 μg/mL)处理肝癌HepG2细胞24 h和48 h后,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并计算IC50值;实验分为对照组(HepG2细胞)、5 μg/mL GA组、10 μg/mL GA组、20 μg/mL GA组,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GA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GA对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GA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  GA作用HepG2细胞24 h和48 h的IC50值为(38.02±2.58)μg/mL和(18.36±1.54)μg/mL。对照组、5 μg/mL GA组、10 μg/mL GA组、20 μg/mL GA组的细胞克隆形成数分别为(239.00±29.45)个、(210.00±19.00)个、(144.33±16.03)个、(57.00±9.55)个,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均明显下降(P值均<0.05)。处理24 h后,各组细胞的迁移率分别为42.62%±7.82%、35.34%±6.42%、21.85%±4.42%、12.57%±3.54%,穿膜细胞数目分别为(230.30±15.30)个、(182.12±12.60)个、(137.20±7.50)个、(124.40±6.80)个,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细胞的相对迁移率和穿膜细胞数均明显下降(P值均<0.05)。处理48 h后,各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67%±0.08%、13.27%±1.07%、20.94%±2.45%、40.74%±2.63%,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细胞MMP-2、MMP-9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值均<0.05),Bcl-2关联X蛋白(Bax)、裂解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  结论  GA可抑制HepG2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其凋亡,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Bax/Bcl-2以及迁移相关蛋白MMP-2、MMP-9有关。
芍药苷对棕榈酸诱导的HepG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刘彤, 李善政, 周铖, 刘素彤, 张丽慧, 赵文霞
2025, 41(3): 499-505.   DOI: 10.12449/JCH250316
摘要(8) HTML (6) PDF (2930KB)(0)
摘要:
  目的  探讨芍药苷(PF)保护棕榈酸(PA)诱导的HepG2细胞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使用浓度为250 μmol/L的PA刺激HepG2细胞来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浓度为10 μmol/L的Compound C作为抑制剂,浓度为25 μmol/L的PF进行干预。实验分为5组:正常组(CON组)使用完全培养基处理,模型组(MOD组)使用PA处理,PF治疗组(MOD+PF组)使用PA+PF处理,模型加抑制剂组(MOD+COM组)使用PA+Compound C处理,模型加抑制剂加PF组(MOD+COM+PF组)使用PA+Compound C+PF处理。使用试剂盒检测细胞脂质沉积指标、肝功能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炎症指标,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脂质沉积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Beclin-1、LC3、P62蛋白表达。计量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s检验。  结果  与MOD组相比,PF改善了细胞中TC、TG水平(P值均<0.05),降低了细胞中ALT、AST、C反应蛋白、TNF-α、IL-1β、IL-6水平(P值均<0.05),升高了细胞中SOD、CAT活性及GSH水平,降低了MDA水平(P值均<0.05)。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PF减轻了细胞脂质沉积。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MOD相比,PF升高了p-AMPK、SIRT1、PGC-1α、LC3Ⅱ/LC3‍Ⅰ、Beclin-1蛋白表达,降低了p-mTOR、P62蛋白表达(P值均<0.05)。  结论  PF可抑制PA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细胞模型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改善脂质沉积,促进细胞自噬,具体作用可能是通过AMPK/SIRT1/PGC-1α/mTOR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其他肝病
美罗培南相关肝损伤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贺艳, 柯洪琴, 李洪亮, 朱建勇, 赵利军, 于慧斌
2025, 41(3): 506-512.   DOI: 10.12449/JCH250317
摘要(8) HTML (17) PDF (1170KB)(1)
摘要:
  目的  分析美罗培南相关肝损伤(MRLI)的影响因素,探讨其临床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使用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建立检索方案,收集2018年1月—2022年12月于十堰市人民医院就诊并使用美罗培南的住院患者1 625例。根据是否发生肝损伤分为病例组(n=62)和对照组(n=1 563),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RLI的影响因素。建立逻辑回归方程,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男性、低蛋白血症、休克、入住ICU、合并脓毒症和合并肝、胆、心血管疾病比率,以及ALT、ALP、GGT、AST、CREA、PCT水平和住院天数均高于对照组,PL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性(OR=2.080,95%CI:1.050~4.123,P=0.036)、入住ICU(OR=8.207,95%CI:4.094~16.453,P<0.001)、合并胆疾病(OR=8.240,95%CI:3.605~18.832,P<0.001)、ALP(OR=1.012,95%CI:1.004~1.019,P=0.004)、GGT(OR=1.010,95%CI:1.005~1.015,P<0.001)、PLT(OR=0.997,95%CI:0.994~0.999,P=0.020)是MRLI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ALP、GGT、PLT单独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89、0.637和0.595,联合预测的AUC为0.837。  结论  男性、入住ICU、合并胆疾病、ALP升高、GGT升高、PLT降低是MRLI的影响因素,联合预测对MRLI发生风险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胆道疾病
经口胆胰管镜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经十二指肠乳头胆囊息肉切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陶丽莹, 王宏光, 郭庆梅, 郭享, 朴连玉, 杨沐雨, 于泳, 阮丽斌, 谷建彬, 陈思, 杜迎亭, 盖秀英, 郭思捷
2025, 41(3): 513-517.   DOI: 10.12449/JCH250318
摘要(13) HTML (5) PDF (1711KB)(1)
摘要:
  目的  探讨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经口胆胰管镜行经十二指肠乳头胆囊息肉切除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2024年6月于吉林市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采用ERCP联合经口胆胰管镜行经十二指肠乳头胆囊息肉切除的8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手术成功率和胆囊息肉清除技术成功率,胆囊管超选方式、整体手术时间、胆囊息肉切除时间、手术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  手术成功率及胆囊息肉切除技术成功率为100%,其中3例患者通过导丝引导直视进入胆囊,5例通过经口胆胰管镜直接进入胆囊;整体手术时间为(51.88±12.34)min,胆囊息肉切除时间为(23.13±10.94)min;胆囊息肉病变直径为2~8 mm;病理结果为3例炎性息肉,1例腺瘤性息肉,4例胆固醇性息肉;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术后随访2~27个月,胆囊无息肉复发。  结论  经口胆胰管镜在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胆囊息肉切除的临床应用,技术上相对安全可行。
基于自动化机器学习构建胆总管结石自发排石预测模型及应用程序
陈健, 夏开建, 高福利, 刘罗杰, 王甘红, 徐晓丹
2025, 41(3): 518-527.   DOI: 10.12449/JCH250319
摘要(14) HTML (8) PDF (3367KB)(6)
摘要:
  目的  鉴于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决策的复杂性,本研究利用自动化机器学习算法,开发一款能够预测胆总管结石患者自发排石的预测模型及应用程序,从而减少非必要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2024年6月通过影像学手段明确诊断胆总管结石后拟行ERCP取石的患者数据,数据来自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数据集1)和常熟市中医院(数据集2),共835例。数据集1用于机器学习模型训练、内部验证和开发应用程序,数据集2用于外部测试。纳入22个潜在预测变量,用于构建和内部验证LASSO回归模型及自动化机器学习模型。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等评估模型性能,选取最佳模型。使用特征重要性图、力图和SHAP图对模型进行解释。利用Python Dash库和最佳模型构建Web应用程序,在数据集2上进行外部测试。使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确定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2组间比较;分类变量通过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来分析组间差异。  结果  纳入835例患者中,152例(18.20%)出现自发排石。在训练集(n=588)和验证集(n=171)中,LASSO模型的AUC分别为0.875、0.864,重要性排名前5的预测因素为单发胆总管结石、胆总管不扩张、胆总管结石直径、血清ALP降低和GGT降低。通过自动化机器学习构建了55个模型,其中梯度提升机(GBM)表现最佳,其AUC为0.891,95%CI为0.859~0.927,优于极端随机树(XRT)、深度学习(DL)、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分布式随机森林(DRF)模型。在测试集(n=76)中,GBM模型的预测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55、0.846和0.857。变量重要性分析显示,单发胆总管结石、胆总管不扩张、胆总管结石直径<8 mm、血清ALP降低和GGT降低这5个因素对预测自发排石具有重要影响。基于GBM模型的SHAP图分析显示,当患者出现单发胆总管结石、胆总管不扩张、胆总管结石直径<8 mm、血清ALP及GGT降低时,出现自发性排石的概率明显增加。  结论  基于自动化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GBM模型及应用程序,在预测胆总管结石患者自发排石方面展现出良好的预测性能和使用便捷性。该应用程序能够帮助避免非必要的ERCP,从而降低手术风险和医保支出。
胰腺疾病
胰腺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石智尧, 武时瑜, 任少键, 刘懿禅, 尹艺杰, 高宇, 王晞星
2025, 41(3): 528-535.   DOI: 10.12449/JCH250320
摘要(11) HTML (10) PDF (750KB)(1)
摘要:
  目的  探讨胰腺癌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因素,为胰腺癌中医辨证及标准化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在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经病理或临床诊断为胰腺癌的608例患者,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将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资料纳入回归分析,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胰腺癌中医证候的影响因素。  结果  608例胰腺癌患者首发症状以腹痛(32.40%)、腹胀(23.85%)、神疲乏力(16.12%)、消瘦(10.03%)为常见。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纳差(75.97%)、腹痛(67.27%)、神疲乏力(61.84%)、腹胀(57.40%)、消瘦(53.62%)等。性别(χ2=62.823,P<0.001)、病程(χ2=14.868,P=0.011)、临床分期(χ2=21.006,P<0.001)、淋巴转移(χ2=12.205,P=0.032)、手术(χ2=38.008,P<0.001)、化疗(χ2=21.384,P<0.001)、放疗(χ2=17.510,P=0.004)、免疫治疗(χ2=18.573,P=0.002)在胰腺癌各中医证候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性别为男性是气血亏虚证(OR=0.081,95%CI:0.031~0.213,P<0.001)、气滞血瘀证(OR=0.100,95%CI:0.041~0.247,P<0.001)、阴虚内热证(OR=0.158,95%CI:0.057~0.444,P<0.001)的保护因素、是湿热蕴结证(OR=2.378,95%CI:1.074~5.266,P=0.033)的危险因素;病程<1年为气血亏虚证(OR=0.167,95%CI:0.073~0.383,P<0.001)、脾肾阳虚证(OR=0.183,95%CI:0.089~0.378,P<0.001)、阴虚内热证(OR=0.164,95%CI:0.070~0.385,P<0.001)的保护因素;临床分期为Ⅰ期、Ⅱ期、Ⅲ期者为湿热蕴结证(OR=2.793,95%CI:1.259~6.196,P=0.012)、气滞血瘀证(OR=7.863,95%CI:2.808~22.020,P<0.001)的危险因素;淋巴转移为气血亏虚证(OR=4.005,95%CI:1.477~10.861,P=0.006)的危险因素;接受手术治疗为气血亏虚证(OR=4.151,95%CI:1.916~8.995,P<0.001)、脾肾阳虚证(OR=5.352,95%CI:2.436~11.759,P<0.001)、气滞血瘀证(OR=2.334,95%CI:1.071~5.088,P=0.033)、阴虚内热证(OR=4.167,95%CI:1.789~9.707,P<0.001)的危险因素;接受化学治疗为湿热蕴结证(OR=0.188,95%CI:0.082~0.428,P<0.001)的保护因素;接受放射治疗为湿热蕴结证(OR=2.571,95%CI:1.151~5.746,P=0.021)、阴虚内热证(OR=8.384,95%CI:3.348~20.997,P<0.001)的危险因素;接受免疫治疗为气血亏虚证(OR=2.114,95%CI:1.021~4.379,P=0.044)的危险因素。  结论  性别,病程,临床分期,是否有淋巴转移,是否接受过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是影响胰腺癌中医证候的主要因素。
病例报告
巨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包膜下破裂误诊为肝细胞癌1例报告
张志伟, 刘丰, 张和钊, 王勤英, 史志勇
2025, 41(3): 536-541.   DOI: 10.12449/JCH250321
摘要(10) HTML (6) PDF (3282KB)(3)
摘要: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间充质肿瘤,多发于中年女性,由于早期无明显症状,且缺乏特异的影像学表现,因此,诊断难度大,误诊率高。本文报道1例巨型HAML伴包膜下破裂误诊为肝细胞癌的病例,介绍其病例特点和诊治经过,期望为此类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综述
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样肝炎的临床诊断
刘永萍, 沈瑶杰
2025, 41(3): 542-546.   DOI: 10.12449/JCH250322
摘要(9) HTML (6) PDF (640KB)(1)
摘要:
药物性肝损伤(DILI)中部分病例可以表现出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相似的特征,即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样肝炎(DI-ALH)。2022年欧洲肝病学会对DI-ALH的命名、诊断和临床处理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专家意见,建立了临床诊断标准。然而,DI-ALH的临床诊断依然复杂、困难,药物摄入和机体免疫进展之间的联系目前尚无直接证据。因此,本文从临床表型、病理诊断、诊断积分和临床预后4个方面探讨DI-ALH诊断相关的研究进展。
氨基酸代谢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治疗靶点
郭佩佩, 徐洋, 石嘉琪, 伍杨, 卢利霞, 李斌, 于晓辉
2025, 41(3): 547-551.   DOI: 10.12449/JCH250323
摘要(7) HTML (7) PDF (595KB)(1)
摘要: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肝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主要是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导致自身免疫耐受性破坏引起的自身免疫性损伤,但其更为具体的分子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最近的研究表明,氨基酸代谢异常在AIH发病及疾病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围绕氨基酸代谢重编程在AIH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氨基酸代谢作为AIH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肠道菌群与乙型肝炎肝硬化
李艳男, 李长政
2025, 41(3): 552-555.   DOI: 10.12449/JCH250324
摘要(8) HTML (6) PDF (554KB)(1)
摘要: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我国肝硬化最主要组成部分,由肝炎发展到肝硬化后患者病死率明显增加。大量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会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病程进展,包括对炎症反应和肠道免疫调节的影响、对HBV的抑制、产生氨类物质等。本文就乙型肝炎肝硬化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归纳通过干预肠道菌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新思路。
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在终末期肝病中的应用
希古日干, 苏雅, 佟静, 王炳元
2025, 41(3): 556-560.   DOI: 10.12449/JCH250325
摘要(6) HTML (3) PDF (583KB)(1)
摘要:
在全球范围内,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用来确定肝移植器官分配优先顺序。随着MELD评分的运作环境重点朝着病情较重的患者进行移植的方向发展,已经提出了几种模型来改进和提高MELD评分。MELD评分还用于非移植慢性肝病患者的管理。本文简要回顾了这些不同模型产生的背景,认为MELD产生的初衷是用于肝移植器官分配的优先顺序,肝移植评估之外的扩大应用应结合临床实际,个体化合理选择不同的MELD,以期患者得到最佳的预后评估、最佳的干预措施和最大的获益。
终末期肝病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能力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
刘宇馨, 张缭云
2025, 41(3): 561-567.   DOI: 10.12449/JCH250326
摘要(10) HTML (6) PDF (761KB)(1)
摘要:
间充质干细胞(MSC)因其强大的自我再生、旁分泌及免疫调节特性成为终末期肝病潜在的细胞治疗手段,为晚期肝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然而,受损肝脏中炎症、氧化应激和缺氧等复杂微环境的影响,以及静脉注射后大部分MSC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且缺乏足够的归巢受体或黏附分子,导致MSC在归巢过程中出现大量凋亡或坏死,只有少数细胞能够成功归巢至肝脏,极大限制了MSC的临床应用。为优化MSC的增殖、迁移及归巢能力,目前已开发多种方法,如预处理、基因修饰及纳米封装技术等。本文将重点阐述影响MSC归巢能力的因素及优化终末期肝病中MSC归巢的措施,并深入分析MSC归巢的机制,以期提高细胞植入效率,促进肝脏修复和再生,为MSC在终末期肝病治疗中的应用开辟新路径。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在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时克, 张群, 王宪波, 冯颖
2025, 41(3): 568-573.   DOI: 10.12449/JCH250327
摘要(10) HTML (4) PDF (680KB)(2)
摘要: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病情凶险,发病迅速,短期病死率高。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ACLF发生发展和发病机制之间密切相关。ACLF进展过程中,肠道完整性破坏,肠道微生态及其代谢物失调,介导免疫紊乱,进而加重全身炎症性反应。本文旨在阐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在ACLF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相关治疗策略。
肝衰竭肠道屏障损伤与环鸟苷酸-腺苷酸合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的关系
唐巧, 周超, 张宁, 宫嫚
2025, 41(3): 574-579.   DOI: 10.12449/JCH250328
摘要(10) HTML (5) PDF (937KB)(1)
摘要:
肝衰竭是常见的严重肝病综合征,病死率高。肠道屏障作为一个整体,其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与肝衰竭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环鸟苷酸-腺苷酸合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通过识别病原体入侵及宿主自身细胞损伤产生的DNA,诱导Ⅰ型干扰素的产生,参与先天免疫反应。大量研究表明,cGAS-STING通路的激活对肠道屏障的细胞结构、黏膜成分及共生菌群均能产生影响。本文概述了cGAS-STING信号通路与肝衰竭肠道屏障损伤之间的关系,希望为临床肝衰竭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消化道穿孔的危险因素及诊疗策略
赵文玉, 傅燕, 段亚娇, 唐娟, 倪静
2025, 41(3): 580-587.   DOI: 10.12449/JCH250329
摘要(7) HTML (3) PDF (806KB)(1)
摘要:
经过50年的发展,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目前已经成为胆胰管疾病的首选诊疗手段,但其术后发生胰腺炎、出血、穿孔等主要并发症仍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其中术后消化道穿孔死亡风险极高。因此,探究ERCP术后穿孔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时诊断穿孔,制订精准防治措施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ERCP术后穿孔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诊疗措施。
胆-肠轴在肝内胆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俞雪, 沈天皓, 周诚, 刘雨, 李炜, 蒋霆辉, 朱永强, 刘艳
2025, 41(3): 588-593.   DOI: 10.12449/JCH250330
摘要(7) HTML (7) PDF (1044KB)(1)
摘要:
肝内胆管癌是一种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胆-肠轴在肝内胆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胆-肠轴是指胆汁和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包括胆盐代谢、微生物群的动态变化、炎症反应以及免疫系统的调节等多方面内容。本文系统阐述了胆-肠轴在肝内胆管癌中的潜在机制,特别是微生物群失调、胆盐代谢异常、慢性炎症反应及免疫系统交互作用等方面,旨在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可能的治疗靶点,推动肝内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
肝内胆管癌间质-免疫微环境内成分及其相互作用
张秋露, 李卓, 刘从容, 郭丽梅
2025, 41(3): 594-600.   DOI: 10.12449/JCH250331
摘要(7) HTML (4) PDF (1621KB)(1)
摘要:
肝内胆管癌(IC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肝脏肿瘤,由于早期无明显症状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5年生存率极低。肿瘤间质-免疫微环境(TSIME)是肿瘤发生与演进过程中局部所处的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生态系统,由多种细胞成分和非细胞成分共同组成,在ICC的发生、增殖、侵袭与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ICC的异质性及恶性程度。本文就ICC-TSIME内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等多种细胞成分,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等非细胞成分,以及其与肿瘤细胞间复杂多变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同时对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ICC的免疫治疗提供潜在的研究方向,为未来更高效、更精确的ICC治疗带来新思路。
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
Gut|肝脏免疫微环境失衡驱动肝癌恶性进展的全新机制
2025, 41(3): 484-484.   DOI: 10.12449/JCH2503.gwqkjpwzjj1
摘要(6) HTML (6) PDF (891KB)(2)
摘要: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非经典Wnt信号通路激活的NFATC3促进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中GDF15的表达
2025, 41(3): 541-541.   DOI: 10.12449/JCH2503.gwqkjpwzjj2
摘要(8) HTML (6) PDF (904KB)(1)
摘要:
Hepatology|多维度解析多灶肝细胞癌肿瘤异质性与肿瘤微环境异质性
2025, 41(3): 546-546.   DOI: 10.12449/JCH2503.gwqkjpwzjj3
摘要(6) HTML (6) PDF (891KB)(1)
摘要: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癌正面临严峻的全球发病风险
2025, 41(3): 567-567.   DOI: 10.12449/JCH2503.gwqkjpwzjj4
摘要(7) HTML (3) PDF (888KB)(1)
摘要:
Journal of Hepatology|TGM2介导的组蛋白血清素化通过MYC信号通路促进肝细胞癌进展
2025, 41(3): 587-587.   DOI: 10.12449/JCH2503.gwqkjpwzjj5
摘要(8) HTML (7) PDF (903KB)(1)
摘要:
读者·作者·编者
《临床肝胆病杂志》常见异形词
2025, 41(3): 535-535.  
摘要(7) HTML (3) PDF (1217KB)(2)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推荐使用的规范医学名词术语
2025, 41(3): 555-555.  
摘要(10) HTML (6) PDF (1221KB)(2)
摘要:
消息
《临床肝胆病杂志》参加2024年“不忘初心,助力基层”主题实践系列公益活动并获表彰
2025, 41(3): 505-505.  
摘要(7) HTML (7) PDF (1268KB)(1)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中文领军期刊(2024—2028)”
2025, 41(3): 512-512.  
摘要(5) HTML (4) PDF (879KB)(1)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5年1~8期重点号选题及执行主编
2025, 41(3): 573-573.  
摘要(8) HTML (6) PDF (882KB)(4)
摘要:
致谢
本期审稿专家
2025, 41(3): 306-306.   DOI: 10.12449/JCH2503.zhixie
摘要(6) HTML (4) PDF (1045KB)(1)
摘要:
摘要(6462) PDF (657KB)(10495)
摘要:
摘要(7365) PDF (2153KB)(6465)
摘要:
摘要(5607) PDF (2369KB)(5260)
摘要:
摘要(6649) PDF (433KB)(3884)
摘要:
摘要(6229) PDF (329KB)(3802)
摘要:
摘要(6550) PDF (2567KB)(3757)
摘要:
摘要(6177) PDF (1165KB)(3639)
摘要:
摘要(26741) PDF (2302KB)(3596)
摘要:
摘要(8895) PDF (1198KB)(3499)
摘要:
摘要(20123) PDF (148KB)(3395)
摘要:

国际数据库收录

  •   
  • 荷兰《医学文摘(网络版)》(Embase)(2023—)
  • 荷兰《文摘与引文索引》(Scopus)(2021—)
  • 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CA)来源期刊(2011—)
  • 瑞士《健康网络首创研究获取》(HINARI)来源期刊(1985—)
  • 美国《艾博思科数据库》(Eh,EBSCOhost)来源期刊(2013—)
  • 英国《欧洲学术出版中心数据库》(EuroPub)来源期刊(2024—)
  • 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来源期刊(2011—)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JSTChina)来源期刊(2018—)
  •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来源期刊(2016—)
  •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来源期刊(2011—)
  • 俄罗斯《文摘杂志》(AJ,VINITI)来源期刊(2013—)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lrichsweb)注册期刊(2018—)
  • 波兰《哥白尼索引》(ICI)来源期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