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6年 第4期

显示方式:
肝病的基因治疗
吴健
1996, 12(4): .
摘要:
肝病的基因治疗MarkA.Zern,TwataOzaki,吴健随着离体及活体转基因方法的改进、成功率的提高,许多肝病的基因治疗已成为现实,且不少方法已成为遗传性和代谢性肝病最有希望的治疗手段,对病毒性肝炎及原发性肝癌也在寻找适当的基因疗法。本文旨在介...
庚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近况
刘阳, 迟宝荣
1996, 12(4): .
摘要:
庚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近况刘阳,迟宝荣综述王全立审校本文对近二年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庚型肝炎病毒的发现、基因结构、临床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了综述。一、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本世纪60年代医学界把人类肝炎划分为非传染性和传染性两类,酒精和化学...
肝癌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朱争艳
1996, 12(4): .
摘要:
肝细胞肝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多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和过表达。本文概述了部分癌基因及抑癌基因在HCC中的研究进展。
内毒素血症在急性肝衰时肝内胆汁淤积形成中的作用
王淑霞, 韩德五
1996, 12(4): .
摘要:
内毒素血症在急性肝衰时肝内胆汁淤积形成中的作用王淑霞,韩德五胆汁的生成和分泌是依靠肝细胞内各细胞器高度协调活动的一个复杂过程[1]。近年来,由于方法学的不断改进,在胆汁形成的细胞以及亚细胞机制主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2]。提出了胆汁分泌器的概念[3]...
前列腺素E与肝脏
张成平
1996, 12(4): .
摘要:
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前列腺E.(PGE)广泛参与肝脏生理,病理机能的调节,同时pGE及其同系物已开始试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肯定的疗效。
氧自由基造成肝细胞损害的机理
付真烈, 刘胜利, 王敏
1996, 12(4): .
摘要:
氧自由基造成肝细胞损害的机理付真烈,刘胜利,王敏自由基系指一类具有未配对电子的物质,它可通过化学键的均裂形成。与医学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氧自由基(Oxygenfreeradi-cals,OFR)。早已发现OFR在肝细胞损害中起重要作用[1,2],后来发现...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病研究进展
蔡中起, 孔宪荣
1996, 12(4): .
摘要: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病研究进展蔡中起,孔宪荣一、概念和流行病学α1-抗胰蛋白酶(α1-AT)缺乏性肝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蛋白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肝病。α1-AT缺乏是儿童肝病最常见的遗传原因,同时也是最适于肝移植的遗传性肝病。北美新生儿和北欧普?..
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肝脏病诊疗中的意义
侯振江, 张宗英, 安国瑞
1996, 12(4): .
摘要:
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肝脏病诊疗中的意义侯振江,张宗英,安国瑞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s,GST)是一组与肝脏解毒功能有关的同工酶,又称胆红质结合蛋白[1]。它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界,在哺乳动物的肝脏含量尤为丰...
肝癌组织中p62c-myc表达及其意义
杨少波, 王孟薇, 尤纬缔, 于国, 程有权
1996, 12(4): .
摘要: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技术对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癌及癌旁石蜡包埋组织中p62c-myc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62c-myc的阳性率在肝癌中为83.3%(40/48),在癌旁组织为89.6%(43/48),说明c-myc基因的激活与肝癌癌变过程有密切关系。同时对p62c-myc表达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肝癌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吴晴, 黄群, 周小寒, 王建丰, 周立生
1996, 12(4): .
摘要:
用ELISA方法测定了30例肝癌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sTNFR-Ⅰ)水平。结果表明,肝癌患者血清sTNFR-Ⅰ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且血清sTNFR-Ⅰ水平与临床分期相关。治疗有效者,血清sTNFR-1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2~8月,3例无癌生存者,血清sTNFR-1水平降至正常,而7例局部未控或复发转移者,血清sTNFR-1水平则进行性上升。提示,血清sTNlFR-Ⅰ测定对肝癌患者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细胞粘附分子CD15在肝脏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郭琳琅, 曹长安
1996, 12(4): .
摘要:
细胞粘附分子CD15在肝脏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郭琳琅,曹长安CD15是细胞表面的一种粘附蛋白。我们用免疫组化SP法对其在肝脏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进行了探讨。材料和方法选自我院手术切除及活检标本,肝硬化9例、肝细胞癌49例,根据?..
慢性肝病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免疫组化研究
王新, 许才绂, 赵国宁, 陈岳祥, 黄裕新, 刘雪松, 金伯泉
1996, 12(4): .
摘要:
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对3例慢迁肝、5例慢活肝和17例肝硬化组织及7例正常肝组织作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研究。发现慢性肝病组织内肝细胞、浸润单核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合成大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且主要分布在汇管区和坏死区周围,其含量与组织内炎症活动指数(HAI)密切相关。提示TNF-α可能与慢性肝脏损害和肝纤维化有关。
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过氧化物酶的变化
黎乐群, 林进令, 刘志明, 巫山, 梁水庭
1996, 12(4): .
摘要:
对81例原发性肝癌(HCC)病人进行了血清过氧化物酶(POD)的测定,并以良性肝病和正常人为对照。结果表明,HCC组血清PO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正常人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和良性肝占位病人血清POD活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POD诊断HCC的阳性率为56.8%,特异性为93.6%。血清POD与AFP联合检测,可提高对HCC的诊断率。血清POD检测还可用于HCC的早期诊断,术后疗效观察和HCC与良性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
肝癌患者肝脏能量储备功能的研究
徐志林, 刘占举, 张丕利
1996, 12(4): .
摘要:
本文结果表明,氧化还原耐受指数(redoxtoleranceindex;RTI)>0.5者25例,<0.5者23例,前者术后酮体比值(ketonebodyratio;KBR)>0.7者19例(76.0%),0.4~0.7者6例(24.0%),无1例<0.4者,而后者的KBR分别为6例(26.0%),13例(56.5%)与4例(17.5%),在术后一月内死亡者,前者仅1例,后者为4例。另外,术中KBR监测显示,当阻断肝血流与切肝时,其值显著下降,血流恢复后则迅速上升至0.7以上。提示,RTI是评价肝癌患者肝脏能量储备、术前筛选与预测预后的有用指标。
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受体及转铁蛋白受体在慢性肝病患者的表达
邓涛, 陈乃玲, 鲁芳芳, 武珊珊, 陈天宝, 邓燕林, 贾克明
1996, 12(4): .
摘要:
为了解慢性肝病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本文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染色法分别检测了60例不同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fR及IL-2R的表达状况。结果显示,外周血淋巴细胞TfR及IL-2R表达阳性率分别是4.7±1.2%、5±1.4%(CH),8.1±1.6%、5.3+1.2%(Cir),8.1±2.3%、6.2±2%(HCC),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4±9%、36±11%(P<0.05)。本文结果提示,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这可能是病毒难以清除的原因之一。
P21ras在胆囊癌前病变和胆囊癌细胞表达的定量研究
姚宏, 邢惠清, 赵玛丽, 王虹, 平苏萍, 张庆开, 王志红
1996, 12(4): .
摘要:
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胆囊癌前病变和胆囊癌细胞rasP21的表达量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分析P21ras的表达量与DNA倍体和细胞增殖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胆囊癌细胞P21ras表达量(荧光指数FI)明显高于胆囊癌前病变的表达量,并发现P21ras表达的荧光指数随组织学分级增高而升高。DNA倍体与P21ras表达量有密切关系
慢性肝病、肝细胞癌及其癌旁肝组织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的研究
王要军, 孙自勤, 权启镇, 张霞, 于峻基, 江学良, 戴益民
1996, 12(4): .
摘要:
采用嗜银染色技术研究正常肝、慢性肝病、肝细胞癌及其癌旁肝组织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VOR)的变化。正常肝组织AsNOR数低于慢性肝病和癌旁肝组织(P<0.05),后二者低于肝细胞癌AsNOR数(P<0.01)。不同分化程度癌组织AsNOR数无差异(P>0.05)。1年内死亡者与生存1年以上者癌组织AsNOR计数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提示,AsNOR计数有助于鉴别良恶性肝病,对肝癌预后的判断无意义。
肝硬化患者血浆降钙素及甲状旁腺激素的研究
严志强, 易淑倩, 赵英恒, 刘伟
1996, 12(4): .
摘要:
应用放免法测定42例肝硬化病人和23例正常人的血浆降钙素(CT)及甲状旁腺激素(PTH)含量。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血浆CT明显升高(P<0.01),且随肝功能减退而递增,并与血白蛋白呈负相关(r=-0.448,P<0.01)与血肌酐呈正相关(r=0.361,P<0.05).血浆PTH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钙明显降低(P<0.05)。提示血浆CT的测定可一定程度反映肝硬化患者肝脏受损的程度。对肝硬化患者应定期监测血钙及维生素D并予足量的补充。
肝硬化、胃炎及溃疡病患者胃粘膜中HBV抗原与HBV DNA检测和组织学变化间关系
杨丽, 陈德珍, 赵连三, 王锦蓉, 万士琼, 陈掌珠, 刘聪
1996, 12(4): .
摘要:
应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Southern吸印技术,检测20例HBV抗原阳性的肝硬化、胃炎、溃疡病患者胃粘膜活检组织中的HBsAg、HBcAg及HBVDNA存在状况,并观察HBV对胃粘膜组织学的影响。免疫组化显示,胃粘膜内HBsAg和HBcAg检出率分别为85%及80%;原位杂交技术HBVDNA检出率为50%;Southern吸印技术检出游离型或整合型HBVDNA分别为40%及55%。表明胃粘膜内有HBV抗原存在,HBV可在胃粘膜内复制和整合。本发现HBV引起胃粘膜组织损害的证据。需警惕HBV血症者,胃粘膜损伤或活检创伤时,有导致医源性HBV传染的可能。
胆石基质糖基在成石过程中的作用
陈燕凌, 殷凤峙, 黄建富, 黄长玉
1996, 12(4): .
摘要:
作者以六种不同糖基特异性的凝集素为分子探针,检测胆石基质中糖基的种类、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氨基己糖、β-半乳糖及岩藻糖为胆石基质的主要糖基。糖基选择性聚集于胆石基质的致密层,与胆红素不易分离,提示糖基可能参与胆石形成的重要环节──胆红素的聚合过程。
胆囊切除术后非胆道梗阻患者肝胆运动功能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王进海, 张宽学, 罗金燕, 董蕾, 焦卫平, 王社教
1996, 12(4): .
摘要:
应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法(SPECT)对28例胆囊切除术后非胆道梗阻患者和29例正常人进行了检查。术后患者分为症状组18例和无症状组10例两组,结果:(1)症状组肝管显像时、胆总管显像时及肠显像时明显地迟缓于正常组,P<0.05-0.01,而无症状组与正常组比较上述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2)症状组肝峰时和肝半排时显著地迟缓于正常组,P<0.05-0.01,而肝最佳显像时则无显著性差,P>0.05;无症状组与正常组比较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说明,胆囊切除术后非胆道梗患者临床症状与胆道Oddi括约肌的运动功能障碍和肝脏的排泄功能异常有关。
彩色多普勒对肝肾综合征及肝硬化失代偿期肾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王小丛, 孙琦, 于国良, 高普军, 朴云峰
1996, 12(4): .
摘要:
应用彩色多普勒对23例肝肾综合征患者和4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肾动脉血流动力学研究,以28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肝硬化失代偿组较正常对照组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有明显改变,而肝肾综合征组与肝硬化失代偿组比较,肾动脉内径变窄更明显,时间速度积分降低及阻力指数增大更为突出。
慢性肝炎临床诊断与病理分级分期诊断的对比分析
杨红, 骆抗先, 王崇国
1996, 12(4): .
摘要:
191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了肝活检,病理切片按Scheuer推荐标准进行了分级分期诊断,并与肝功能、肝脾B型超声检查对照,提示慢性肝炎随着炎症活动的严重和反复,肝内纤维化程度亦愈明显。慢性小叶性肝炎诊断必须依赖于病理诊断。肝硬化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33%,故病理诊断分级分期是目前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纤维化者的必要检查手段。
原发性肝癌FT3、FT4、TT3测定的临床意义
王天才, 田德安, 王南下, 王思元, 赖世英, 周显英
1996, 12(4): .
摘要:
40例原发性肝癌(PHC)施行肝动脉栓塞前、后测定了FT3、FT4、TT3、TT4和TSH水平。结果:TAE前,FT3、FT4、TT3水平均低于正常人水平(P<0.01)。而TT4、TSH两项指标TAE前后无差异。本组结果还可见TAE后FT3、FT4水平下降明显,与TAE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TT3与TAE前的TT3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另外,FT3、FT4值的降低与白蛋白呈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FT3、FT4可作为较敏感的肝功能检测指标用于PHC患者TAE前、后肝功能的估计。且对TAE治疗后的预后判断及其决定重复施行TAE治疗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软坚消症中药治疗肝硬化的实验研究
张曼娜, 郭树彬, 宋国培
1996, 12(4): .
摘要:
本文采用随机、配对、双盲对照的实验方法研究软坚消症中药对大鼠实验性肝硬化的治疗作用。根据血清透明质酸(HA)、ALT、及肝脏结合羟脯氨酸、病理组织学等指标的改善,提示其具有明显的抗肝硬化作用。
促肝细胞生长因子能治疗肝功能衰竭吗?
杨晓明, 李梦东, 毛青
1996, 12(4): .
摘要:
促肝细胞生长因子能治疗肝功能衰竭吗?杨晓明,李梦东,毛青肝功能衰竭的治疗至今仍是临床难点之一。如何促进肝细胞生长,修复肝脏正常结构和功能是治疗的中心环节,因此早在二十年前就有学者提出利用促肝细胞生长的细胞活性物质治疗肝功能衰竭(FLF)的假设,近10...
右上腹部巨大肿块,便血
刘桂荣
1996, 12(4): .
摘要:
右上腹部巨大肿块,便血刘桂荣病历摘要患者男性,75岁,北京农民。自1993年10月初,无明显诱因大便次数增多,每日2~4次,初期只有少量的脓血附着在粪便的表面,无腹痛及里急后重。按"菌痢"治疗,口服吡哌酸、庆大霉素7天,未见疗效。且病情发展,腹泻加重...
肝脏炎性假瘤一例
欧阳雪, 严相近
1996, 12(4): .
摘要:
肝脏炎性假瘤一例欧阳雪,严相近患者男性,46岁。体检时B超发现肝右后上叶内有一约2.2×2.0cm的占位病变,提示:①肝囊肿;②血管瘤。CT报告为小肝癌。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及癌胚抗原测定均为阴性。肝功能正常。外科检查无明显异常。手术所见:探查肝脏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