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8年 第4期

显示方式: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的临床应用
王玉清, 何卫平
1998, 14(4): 191-193.
摘要:
丙型肝炎与肝脏移植
何卫平
1998, 14(4): 193-196.
摘要:
乙肝疫苗的不良反应
朱子彬, 张翼凤
1998, 14(4): 196-198.
摘要:
贮脂细胞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展玉涛
1998, 14(4): 198-200.
摘要:
蛋白标记物在肝纤维化研究中的应用
侯振江, 张宗英, 周秀梅
1998, 14(4): 200-203.
摘要:
细胞色素P450ⅡE1基因型在酒精性肝病中的意义
张顺财, 刘斯青, 王吉耀, 朱无难
1998, 14(4): 203-205.
摘要:
本文用PCR及内切酶消化方法把ⅡE1分成三种基因型,即A型为C1基因的纯合子,B型为C1和C2基因的杂合子,C型为C2基因的合子。结果表明,在70例非酒精性肝病中,A、B、C型分别为62.8%、35.7%及1.4%,与正常人群比较无差异。酒精性肝病与正常对照组及非酒精性肝病比较,A型明显降低(P<0.01),B型明显增高(P<0.01)。与非酒精相关的肝癌比较,洒精相关性肝癌的A型也明显减少,而B型则明显增多。提示C2基因在形成酒精性肝病及导致酒精相关性肝癌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慢性肝病的脂质代谢和外源脂质的补充
赵鸿
1998, 14(4): 205-208.
摘要:
一氧化氮对肝脏的病理生理作用
杨路亭, 邹玉安
1998, 14(4): 208-211.
摘要:
原发性肝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的细胞表型及杀伤活性
叶红军, 张恩轩, 孙德志
1998, 14(4): 212-214.
摘要:
本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计数分析技术和LDH释放法检测了11例肝癌患者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的细胞表型及杀伤活性。结果培养初期TIL细胞特征是以CD3为主,CD4/CD8为0.83,NK细胞23.3±3.6%。经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激活20天后,CD3减少,CD4/CD8为1.85,NK细胞数量增至39.2±9.8%,P<0.01。激活后的TIL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率比培养初期高3.74倍,亦比对同时培养的BEL—7204肝癌细胞杀伤率高1.75倍。对自体和异体肝癌细胞杀伤作用均显著高于LAK细胞,且具有靶细胞特异性。结果表明肝癌TIL对肝癌细胞杀伤作用,可能与NK细胞数量增多,导致肝癌细胞凋亡有关。
肝细胞癌患者中p53基因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彭晓谋, 彭文伟, 姚集鲁, 陈雪娟, 陈青, 顾琳
1998, 14(4): 214-217.
摘要:
p53基因的变化已被认为是肿瘤病因学和分子发病机制的重要线索。为了阐明HCC的主要致病因子及其在HCC发病机制中的相对意义,本研究对p53基因变化较常见的中国南部地区的70例HCC患者采用x2检验等,分析一般资料、嗜肝病毒感染和病理资料与p53基因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p53基因的密码子249突变与AFP阳性、HCC分化程度、HCC高度流行区、嗜肝病毒感染以及HBVDNA在癌组织中存在等因素密切相关。p53基因的LOH则与嗜肝病毒感染和癌周组织中的肝硬化程度相关。以上结果提示,HCC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嗜肝病毒感染和高度流行区的某些其它因素,其中嗜肝病毒感染在HCC的病因学和分子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更为重要。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和肝组织中庚型肝炎病毒基因的PCR检测
崔晓红, 戚中田, 潘卫, 陈景山, 宋艳斌, 朱诗应, TerukatsuArim
1998, 14(4): 217-219.
摘要: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了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血清及肝癌和癌旁肝组织中的庚型肝炎病毒(HGV)RNA,以PCR-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了PCR产物的核苷酸序列。结果显示,血清和肝组织中HGVRNA的检出率分别为19.4%(13/67)和25.7%(9/35),且HGVRNA在肝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中同时存在;血清和肝组织中HGVRNA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85%;5非编码区(5'-NCR)扩增片段的核着酸序列与美国株GBV—C的同源性为91.7%。本研究结果提示HGV感染在我国PLC患者中存在,且血清HGVRNA的检测能反映HGV在肝内的复制情况。
丙型肝炎肝组织Fas配体的免疫组化研究
张玲霞, 胡瑾华, 王松山, 王慧芬, 王林杰
1998, 14(4): 220-221.
摘要:
以免疫组化法研究Fas配体(L)在丙型肝炎病人肝组织内的表达情况,发现在碎屑样坏死(PN)、桥样坏死(BN)及灶性坏死区浸润的单个核细胞有明显的FasL表达,阳性率为41.2%。FasL阳性细胞与肝脏炎症分级程度密切相关,G0-1;组与G3-4组比较有显著差异。FasL在肝细胞内亦有表达,表达程度似与炎症程度有关。不论是Fas或FasL在慢性丙肝中的表达均较急性肝炎显著,提示在病程慢性化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庚型肝炎病毒同丙型肝炎病毒的联合感染和单独感染
雷金娥, 李和平, 钟晓红, 郭清芳, 王雯莉
1998, 14(4): 222-224.
摘要:
为了建立HGV感染的酶免疫诊断方法,用计算机技术分析了HGV序列,预测核心区,NS3区的抗原表位,合成了多段的HGV核心和NS3区合成肽,通过免疫筛选试验,证实C29,C40和N310三段肽有免疫原性。用这三段肽包被酶标板,用间接免疫试验原理,建立了HGV的EIA检测方法。用中和抑制试验检测了该方法的特异性。使用HGVEIA方法检测卫生部临床检测中心提供的HCVEIA参比血清,发现3/92抗-HCV阳性和12/58抗-HCV阴性标本抗-HGV抗体阳性。使用RT—PCR扩增HGV的5’非编码区,在15’份抗-HGV阳性标本中仅有2份HGVRNA阳性。以上结果提示使用EIA方法比HGVRT—PCR方法有更高的HGV感染检出率,抗-HGV抗体阳性仅表示HGV感染,HGVRNA阳性表明病毒复制。在我国献血员中存在HGV的单独感染和HGV同HCV的联合感染。
纤维结合蛋白、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时间在肝硬化、肝癌中的意义
周道银, 易滨, 石磊, 吕雁群
1998, 14(4): 224-226.
摘要:
肝硬化、肝癌及肝癌术后患者的纤维结合蛋白(Fn)、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原时间(PT)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我们检测了122例肝硬化、肝癌及肝癌术后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血浆Fn、Fib、PT。与正常人组比较,26例肝硬化患者的Fn、Fib显著降低,PT显著延长(分别为216±61mg/L,1.72±0.94g/L,15.5±2.8s,P<0.01);26例肝癌并发肝硬化患者Fib显著下降<1.89±0.39g/L,p<0.01);50例无肝硬化表现的肝癌患者的Fn、Fib明显增高(分别为310±88mg/L,3.78±1.46g/L,P<0.05);20例肝癌术后患者Fn、Fib降至正常水平(P>0.05),但是某些术后病人随着肝癌的复发再趋升高。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庚型肝炎病毒核酸的检测分析
姚春谰, 周元平, 李刚, 陈涛, 黄育昌
1998, 14(4): 226-228.
摘要:
为了解庚型肝炎病毒(HGV)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感染状况,本文对1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进行了分析。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庚型肝炎病毒基因,采用蛋白酶K裂解法提取血清中HGV—RNA,逆转录为CDNA后进行巢式扩增,获得238bp的特异性片段。用此方法对145例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发现21例HGV-RNA阳性(14.5%),均为男性患者。
纸片血清标本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丙型肝炎抗体的应用
苏琼, 张莉, 王文达
1998, 14(4): 228-229.
摘要:
应用纸片血清标本浸泡提取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及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进行了研究。386例纸片血清标本与新鲜血清标本对照结果完全相同。纸片血清标本经置32℃下20天和实地邮寄试验结果不受影响。对早期诊断和预防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具有重要意义。
血清前白蛋白值动态观察对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
曹立华, 马万林, 韩忠厚, 李蕴铷, 徐道振
1998, 14(4): 230-231.
摘要:
为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B)值对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采用免疫比浊法动态检测68侧重型肝炎、血清PAB值。结果显示;血清PAB值越低,病死率越高,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存活组,随着病程进展,血清PAB值逐渐升高,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病程进展,PAB值明显升高者,预后好,PAB值无升高或继续下降者,预后差,由此可见,动态观察血清PAB值可作为预测重型肝炎预后的灵敏指标。
促肝细胞生长素预防控制慢性重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程慧桢, 谢秀英, 张爱玲
1998, 14(4): 232-233.
摘要:
本文对33例慢性重型肝炎和330例较重的慢性活动型肝炎(指SB≥58.5μmol/L、PTA≤45.5%,称为重肝倾向)分为两对观察小组进行药物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其对照组,肝功能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微量指血法检测HAV、HCV标志物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黄顺玲, 李文忠, 李萍, 谢晃君, 徐丹, 周建新, 徐海英
1998, 14(4): 233-234.
摘要:
用微量指血代替静脉血检测甲型、丙型肝炎标志物。采用ELISA方法检测398人抗HAV-IgM,309人抗-HCV指血与自身静脉血比较。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随机组抗-HAV-IgM,抗-HCV符合率100%;阳性对照组抗-HAVIgM符合率99%,抗HCV符合率98.8%。经x2检验,P值均>0.05,无显著性差异。其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测试符合率均达100%。结论:指血可代替静脉采血检测抗HAV—IgM和抗-HCV来诊断甲型、丙型病毒性肝炎。
川崎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研究
石桂枝, 滕懿群, 魏健
1998, 14(4): 235-237.
摘要:
为探讨川崎病血清总胆汁酸(totolbileacids,TBA)变化以及与总胆红素(TB)、丙氨酸转氨酶(ALT)、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关系,本文对58例确诊川崎病患儿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急性期TBA明显升高(P>0.01),24.14%的患儿TBA>20μmol/L,恢复期降至正常(P>0.05),5例TBA>80μmol/L的患者中,有2例合并冠状动脉扩张。TBA与TB、ALT、CRP存在相关性。
小剂量多巴胺和肝素联合治疗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
黄移生, 佘长建, 刘汉熙, 张岸平, 雷小雄, 袁红梅
1998, 14(4): 237-239.
摘要:
本文采用多巴胺20mg和肝素50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3~4周,治疗急、慢性病毒性肝炎61例。结果显示在缓解症状、降ALT和SB,以及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P<0.01)。该治疗简便价廉,无明显不良反应。
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壁改变超声显像观察
冷汉英
1998, 14(4): 239-240.
摘要:
本文对160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的胆囊壁进行了B型超声显像观察。发现胆囊壁有改变者156例,占总数的97.5%,无改变者4例占2.5%。在胆囊壁改变中胆囊壁增原大于0.4cm者121例占75.6%,胆囊壁小于0.4cm但壁粗糙或无糙者35例,占21.9%。在胆囊壁增厚者中,壁呈双边影有4例。
病毒性肝炎2959例血清病原学分析
孟运运, 许家璋, 颜燕
1998, 14(4): 240-241.
摘要:
HD—91—Ⅱ型肝病治疗仪对肝病治疗效果观察
张娟, 顾长海, 刘盛豪, 徐芬娣
1998, 14(4): 242-243.
摘要:
糖尿病人胆囊收缩功能观察
武建军, 苏内林, 秦二平, 高翔云, 陈继先, 武秀英
1998, 14(4): 244-244.
摘要:
通过对14例糖尿病人无胆系疾病的胆囊及25例正常对照组胆囊脂餐前后容积及排空率观察,发现前者胆囊收缩功能减低,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胆囊收缩功能减低,是糖尿病人易患胆囊炎、结石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增强胆囊收缩功能,是防治糖尿病人胆囊疾患的重要条件。
乙肝相关性脑炎5例临床分析
高凤成, 李志开, 高治耀, 常霄妮
1998, 14(4): 245-246.
摘要:
肝嗜酸性肉芽肿
许风芝, 刘大为, 李荫山, 唐宜海, 宋福林, 朱善德, 姜少杰
1998, 14(4): 246-247.
摘要:
超声诊断多脏器 多发性包虫病一例
吴仲清, 陈莉, 包国安, 屈风华, 李振华
1998, 14(4): 247-247.
摘要:
甲乙丁戊四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一例
冯绍平, 郗金祥
1998, 14(4): 248-248.
摘要:
肝脏妊娠一例
李燕钧, 李瑞霞
1998, 14(4): 249-249.
摘要:
B超诊断结核性腹膜炎并发脾结核一例
李卫
1998, 14(4): 249-24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