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学标志的临床流行病学意义
-
摘要: <正> 有关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s)、核心(c)和e系统免疫学标志的最新研究进展改进了检测技术,从而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同时也加深了其间的联系性。本文着重从HBV三大免疫系统间的横向联系角度,解释其动态的临床与流行病学意义。一、急性乙型肝炎由临床发病2~4周之前即可出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出现早晚与感染量有关,如为创伤感染或输血后肝炎,发病最快者可仅隔1周的潜伏期。
-
引用本文: | 褚行琦, 张得希, 宣诗孝, 王德增, 陈继龙, 厉芝瑞, 李国彤, 尤传一. 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与心房肽关系的初步探讨[J]. 临床肝胆病杂志, 1987, 3(4): 203-204. |
Cit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