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1年 第2期

显示方式:
肝性脑病并发多脏器损害
陈仕珠, 潘伯荣
1991, 7(2): 57-59.
摘要:
<正> 肝性脑病(HE)为各种肝病的终末阶段,约23%并发多脏器衰竭,从而加速死亡的进程,病死率由单纯 HE 的77%升达100%。由于肝脏的功能多而复杂,其病理改变极大地影响着机体各系统、各器官。本文仅述及 HE 并发主要脏器或系统的损害。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胆道系统损害及其意义
赵登蕴, 宋佩辉, 郝连杰
1991, 7(2): 59-61.
摘要:
<正> 大量的研究结果提示,HBV 可以侵犯许多肝外组织和器官,并能引起相应病变。而这些肝外病变的存在和发展,对于肝脏本身的疾病过程,尤其对其预后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根据国内外部分有关文献,就乙型肝炎时的胆道系统损害及其意义
罕见的肝脏肿瘤及其诊断
陆士中, 顾公望
1991, 7(2): 62-63.
摘要:
<正> 迄今世界文献报道的罕见肝肿瘤有二十多种,兹总结如下,以供临床诊断参考。一、起源于肝细胞或胆管细胞的肝肿瘤:(1) 多囊腔肝细胞癌:病理特征类似于肝细胞癌,主要特征为多个囊腔状占位性病灶。(2) 未分化型肝细胞癌:癌细胞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多数呈多角形,部分呈锥形和长梭形。核异型性大,呈不规则形,可见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王亮陞
1991, 7(2): 63-66.
摘要:
<正>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 plasia,简称 FNH)是肝脏少见的良性占位性病变。到目前为止,国内见诸报告的不多,在国外,七十年代以后对本
艾滋病与肝损害
邱毓骦, 俞洁贞, 潘伯荣
1991, 7(2): 66-68.
摘要:
<正>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继发严重免疫缺陷为特征的综合症。自1981年6月美国发现第一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AIDS)以来,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数正迅猛增长,世界各地均有病例报告。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截至1989年6月1日,全世界已发现艾滋病157191例,HIV 感染已超过500万。该
腹水鉴别诊断的进展
高河元
1991, 7(2): 68-71.
摘要:
<正> 腹水可由多种脏器疾病所引起,腹水的诊断是比较复杂的。首先要鉴别是漏出液还是渗出液,其次是要鉴别是感染性腹水还是非感染胜腹水,其三是要鉴别良性腹水还是
良恶性腹水的鉴别诊断
耿长新, 于皆平
1991, 7(2): 71-74.
摘要:
<正> 腹水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其病因诊断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晚近,对传统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新的检查方法及肿瘤标志物,在良恶性腹水鉴别诊断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肝硬化病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变化及巯甲丙脯酸的应用
王毅, 李绍白
1991, 7(2): 74-76.
摘要:
<正> 肝硬化病人的腹水治疗迄今仍是一个难题,现认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活性变化为腹水形成重要因素之一。有人根据 RAAS 的变化试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巯甲基丙脯酸(Cap-topril)来治疗肝硬化难治性腹水,但其临床效应并不太理想。
纤维连接蛋白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乔梁, 顾为秀
1991, 7(2): 76-77.
摘要:
<正> 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是一族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免疫学性质均相似的高分子糖蛋白,体内分布甚广。该蛋白由 Morrison 氏等首次发现,称为冷不溶性球蛋白(CIG)。1976年 Kuusela 氏等将它命名为纤维连接蛋白。目前认为 FN 与多种疾病状态有关,如肝、肾疾病、创伤、感染、休克等,其中以 FN 与肝脏病的关系较为密切。下面就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关于肝脏病时 FN 的研究结果作一简述。
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HBV DNA的存在与白细胞介素Ⅱ关系的研究
钟森, 余炳雯, 杨思齐, 朱师晦
1991, 7(2): 78-79+114.
摘要:
本文检测28名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及10名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内 HBV DNA 序列及其产生 IL-2的水平,以观察 HBV DNA 的存在和 IL-2产生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便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有关发病机理。结果发现慢迁肝患者PBMCs 产生 IL-2活性明显降低,降低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 HBV 感染 PBMCs 可进一步导致 IL-2的活性降低,而后者又促进了 HBV 感染的慢性化,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慢性肝病时肝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程淑秀, 朱纯吾, 张士敏, 李春海, 任会明, 谭子兴
1991, 7(2): 80-82+114.
摘要:
用兔抗人总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抗体在健康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的肝组织石蜡切片上,以 ABC 法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健康人肝组织 GSTs 阳性主要出现在肝细胞核(5/15) ,慢性肝病患者 GSTs 胞浆阳性率显著增高(p<0. 001) ,阳性程度亦较强。肝细胞膜 GSTs 在健康人未发现,CPH 为6. 2%(1/16) ,CAH 为25%(5/20) ,肝硬化合并肝癌者80%(12/15) ,随着病变进展而明显增加。肝硬化时增生活跃的肝细胞和胆小管上皮细胞 GSTs 亦常为阳性。
问:什么是PCR,它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上有何价值?
迟宝荣
1991, 7(2): 82-82.
摘要:
<正> 答:PCR 是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的英文缩写,它是模拟生物体内 DNA 复制而设计的,在 DNA聚合酶作用下,于体外扩增所需要的基因片段,又称体外基因扩增。由于这种基因扩增是在试管内进行的,又称为无细胞克隆,它具有快速、敏感及操作简单的特点。其基本原理是以被检标本中的病毒核酸为摸板进行变性,同制备的 DNA 引物退火,在耐热的 DNA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测定及其意义
成军, 陈菊梅, 李春海, 谭子兴
1991, 7(2): 83-84.
摘要:
<正> 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氧自由基代谢起着一定的作用,谷胱甘肽 S-转移酶(GST)在体内主要是清除有机氧自由基。本文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 GST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肝病病人血清糖苷酶酶谱的变化
张世民, 吴孟超, 陈汉, 屠振兴, 崔贞福, 虞荣茜, 钱宝华
1991, 7(2): 84-86.
摘要:
用微量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正常人、肝细胞癌(HCC)和其它肝病患者血清α-L-岩藻糖苷酶、N-乙酰氨基-β-D-葡萄糖苷酶、N-乙酰氨基-β-D-半乳糖苷酶和α-甘露塘苷酶活性,结果表明:HCC 患者血清四种糖苷酶活性都高于正常人,升高的四种糖苷酶之间密切相关,但与 AFP 无关;一些肝脏良性疾病也可有某种糖苷酶活性升高,肝炎患者都伴有血清转氨酶升高和其它肝功能的异常。提示:血清糖苷酶酶谱的研究有利于HCC 的诊断。
肝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降低及其临床意义
黄承诚, 吴孟超
1991, 7(2): 87-88.
摘要:
<正> 脂质过氧化物是活性氧作用于细胞生物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而形成的代谢产物。活性氧不仅能通过脂质过氧化作用使正常细胞癌变,而且通过它影响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此我们测定了肝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比较了坏死组肝癌组织和非坏死组肝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差别,以探讨肝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肝组织内病毒抗原定量与血清病毒指标相关分析
何生松, 黄华芳, 熊开钧, 曾令兰
1991, 7(2): 88-90.
摘要:
<正> 关于乙型肝炎病人肝组织内检出乙肝病毒抗原报告甚多,然而对肝组织内病毒抗原定量检测与血清学指标相关分析目前尚未见报道。怍者通过显微分光光度计对肝组织内HBsAg、HBcAg 进行了定量检测并与血清学指标 HBsAg 滴度,HBV-DNA,HBcAg 和 DNAP 进行相关分析。
葡萄球菌凝固酶法检测血浆异常凝血酶原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王孟薇, 孙华魁, 蔡昌豪, 陈泮藻, 李振甲
1991, 7(2): 90-91.
摘要:
<正> 1984年 Liebman 氏首先报道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含量明显升高,可作为 HCC 诊断的有用指标。1986年 Soulier 氏报道用一种新的葡萄球菌凝固酶法测定 DCP,此法简便易行,无需放免等特殊实验室设备。国内尚未开展。我们用这种方法测定 HCC 及其他患者的血浆 DCP 含量及 HCC 切除前后 DCP 的
重症胆管炎121例的临床分析
孙文兵, 韩本立
1991, 7(2): 92-93.
摘要:
<正> 急性重症胆管炎(以下简称 ACST)是常见的胆道感染性疾患。我科近14年间共收治 ACST 121例,该组患者均按全国胆道疾病专题讨论会制定的 ACST 诊断标准纳入,现分析讨论如下:
重度黄疸肝炎血浆血栓素B2及6酮前列腺素和病情病理关系与临床及实验研究
汪承柏, 贺江平, 许建华, 雷周云, 朱纯吾
1991, 7(2): 93-96.
摘要:
<正> 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血栓素 B2(TXB2) 和前列环素代谢产物--6酮(PGF1α)的变化与肝炎病情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的看法尚不一致。为进一步探讨TXB2、 PGF1α与肝炎病情及病理的关系,我们对肝内胆汁郁积(简称肝内郁胆)、慢性重症肝炎(简称慢重肝)病人的血浆及实验动物的肝内、外胆汁郁积、肝坏死血浆和肝
肝硬化患者血浆血栓素B2与6-酮-前列腺素F1a测定的临床意义
徐萍, 周民伟
1991, 7(2): 96-98.
摘要:
报告80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对照组血浆血栓素 B(Tx B2) 及6-酮-前列腺素 F1α(6-酮-PGF1α)测定结果,并分析两者比值与肝硬化的关系。结果提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浆TxB2浓度降低,6-酮-PGF1α水平升高。
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含量变化的初步观察
卫立辛, 钱祖恩, 马建英, 遇常光, 张明富, 李松林, 张鲁榕, 孔宪涛
1991, 7(2): 98-99.
摘要:
<正> 透明质酸(HA)由体内各组织的间质细胞合成,广泛存在于细胞外基质中。在体内,HA 可从基质中释出,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近年发现,肝窦内质细胞是摄取分解血清 HA 的场所。目前有报道,在肝脏受损时,特别是肝硬化时,血清 HA 升高。本文应用血清 HA 放射分析法,与常规肝功能检查同步观察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口服丙谷胺治疗胆石症和胆道蛔虫残留147例疗效观察
张捷, 潘琼琦, 许其增, 高河元, 何利平, 段东平, 张兵
1991, 7(2): 99-100.
摘要:
<正> 近年来,国内非手术治疗胆石症的报道日益增多。凡能增加胆汁分泌、促进胆道运动和松弛乳头括约肌者均可用于治疗胆石症。我们曾报告过丙谷胺(谷胺酰衍生物)具有明显的促大鼠和人胆汁分泌的作用。本文观察了口服丙谷胺对胆石症和胆道蛔虫症的疗效。
胎胸腺、脾及肝细胞悬液联合输注治疗重症肝炎42例疗效观察
申德林, 张成道, 郑河明, 陈仁, 焦栓林, 吕亚萍, 张勇, 任遂英
1991, 7(2): 100-102.
摘要:
<正> 近年来,国内应用人胎肝细胞悬液输注治疗重症肝炎已有不少报道,人胎胸腺、脾及肝细胞悬液联合输注治疗重症肝炎报道较少。我院近2年用以上两种混悬液输注治疗42例重症肝炎,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乙肝患者血清中抗大肠杆菌水平的观察
何浩明, 姜秀云, 吴惠毅, 苏彩女, 伏彩花
1991, 7(2): 102-102.
摘要:
<正> 乙型肝炎患者,因肝脏组织结构的破坏,微循环发生改变,因而领致肝脏对抗原处理能力降低,循环中常可测出抗肠道菌和食物的抗体。抗体的水平与肝脏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我们检测了各型乙肝患者血清中的埃希氏大肠杆菌(E.Coll)的抗体,现报告如下。
肝大、贫血、腹水、发热
张禹, 罗向东
1991, 7(2): 103-105.
摘要:
<正> 病历摘要例1 男,5个月。因颜面苍白贫血入院。患儿出生后即呈贫血貌,近日加重,并有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多睡,有时则烦躁不安,夜间哭闹不止。患儿为第4胎足月顺产,兄姐健康。检查:体温37. 2℃,脉搏170次,呼吸48次。慢性贫血病容,巩膜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肺、心叩听未见异常。腹
双胎妊娠晚期自发性肝破裂一例
邵志华
1991, 7(2): 105-105.
摘要:
<正> 自发性肝破裂系妊娠期极为罕见的并发症,国内外报道甚少。双胎妊娠晚期自发性肝破裂则更少见。现将我们所见一例报道如下。患者姜××,22岁,孕、产。双胎妊娠七个多月。因阵发性全腹痛伴恶心呕吐4天于1990年2月1日入院。无外伤史,无肝病史,妊娠时无高血压、浮肿等现象。检查:
先天性原发性肝细胞癌并胎盘转移一例
傅久洲
1991, 7(2): 106-106.
摘要:
<正> 患儿,男,于1989年11月20日足月出生,体重2. 6kg,生命体征正常。查胎盘、胎膜完整,但见胎盘边缘有-4×6cm 灰白色包块,质硬,送病检见细胞呈多角型,核质浓染,呈索状排列,部份细胞内含胆汁,考虑为肝细胞癌胎盘转移。系统检查产妇无异常,α-FP 阴性,肝 B 超无异常。患儿肝于右肋下2cm,质中、无结节,HBsAg 阴
色素沉着性肝硬变一例
张敏华, 余治祥
1991, 7(2): 106-107.
摘要:
<正> 色素沉着性肝硬变又名血色病或古铜色糖尿病,国内罕见。我院内科收治一例报导如下。女患、56岁、布依族。因多饮、多尿、烦渴、消瘦伴皮肤发黑一年,加重半月,于1989年6月住院,按脆性糖尿病予以饮食及胰岛素治疗54天后,症状好转出院。三月后,症状加重伴尿路感染第二次入院。半年多来,一直自控饮食,正规胰岛素注射48u/日,
心肝脾三脏器反位伴原发性肝癌一例报告
封齐礼
1991, 7(2): 107-107.
摘要:
<正> 患者男性,55岁,因左上腹隐痛两个月,加重半月,于1986年12月2日入院。2个月前开始左上腹间歇性隐痛,伴全身乏力,食欲下降。当地医院按“肝炎”治疗无好转,近半月来左上腹疼痛加重,呈持续性,尤以左侧卧位为甚。既往无“肝炎”病史。入院时体检: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均正常。神志清楚、消瘦、呈慢性重病容。皮肤巩膜
急性乙型肝炎并腮腺炎淋巴结炎一例报告
郭晓明, 王胜煌
1991, 7(2): 107-108.
摘要:
<正> 患儿朱×,女,5岁。因发热、纳差5天、眼睛发黄并颈部肿疼3天就诊。查体:一般状况可,巩膜明显黄染,双侧腮腺肿大明显伴压疼,颌下、颏下有数枚淋巴结肿大压疼,质地中等、光滑。心肺正常。腹平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千余块结石一例
任旭, 陶铸, 司丽娟
1991, 7(2): 108-108.
摘要:
<正> 少数胆总管囊肿合并胆石症,但合并一千余块结石的极罕见,我院曾遇一例,报告如下:男患,40岁,1990年1月10日以梗阻性黄疸入院。37年前经常上腹痛,多半呈绞痛,常在脂餐后诱发,伴呕吐,呕吐后腹痛缓解。20年后则以胀痛为主,13年前曾出现周身黄染,持续3个月后消退,在当地医院诊断“肝炎”。2个月前又出现黄染。发病以来无发热。检查:体温36. 7℃,巩膜及皮肤
门脉性肝硬变腹壁静脉曲张自发破裂大出血一例
黄晓农
1991, 7(2): 109-109.
摘要:
<正> 男性患者、62岁,因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天入院。患者自1985年下半年渐觉腹饱、乏力,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显现。曾就诊当地医院确诊为“肝硬化腹水”,经利尿及支持疗法腹水一度消退,但腹壁静脉日见增粗显露、扭曲成团。89年春节期间于饮酒后曲张的腹壁静脉自发破裂出血,连续三次,总量约500ml,经明胶海绵压迫止血,伤口愈合。
门静脉胆总管异位一例报告
赵明河, 张伯超, 孙聪毅
1991, 7(2): 109-110.
摘要:
<正> 患者女,48岁。因右上腹疼痛,伴发热,皮肤、巩膜黄染一周入院。既往有类似发作史。查体:体温38. 5℃,血压18. 7/10. 7kPa(140/80mmHg),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右上腹及剑突下有压痛及反跳痛,局部轻度肌紧张。WBC15. 0×10~9/L N0. 90,L0. 10。B 超提示胆总管扩张、胆总管下段结石。临床诊断急性胆管炎,胆总管结石。行手术治
肝内胆管腺体增生结节B超误诊为结石二例报告
郭春苗, 王静意
1991, 7(2): 110-110.
摘要:
<正> 肝内胆管腺体增生是少见病,我院近二年发现二例。“B”超将其误诊为肝内胆管结石。现报告如下:例1 郑×,女,40岁。以反复发作右上腹部疼痛伴寒热近一年,伴腹胀2周入院。查体:体温38. 8℃,皮肤及粘膜无黄疸,心肺叩听未见异常。右上腹压痛,肝、脾及胆囊未触及。在外院曾行肝胆 B 超示右肝内胆管结石。入院后 B 超见左右肝内胆管无
肝脏皮样囊肿一例报告
符海, 肖若壁
1991, 7(2): 110-111.
摘要:
<正> 患者王某,女性,36岁。既往史无特殊。因肝区不适3个月就诊。查体:生命体征正常,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叩听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腹部未
小儿巨大肝胆管囊腺瘤一例报告
乔广贤, 陈国财, 李功军
1991, 7(2): 111-112.
摘要:
<正> 病历摘要患儿女性,6个月,右上腹部包块、食欲减退2个月。加重1周,于1990年1月4日入院,2个月前被发现右上腹部有一鹅卵大小的包块,近1周来包块增大,食欲减退、常哭闹,呼吸费力,从未呕吐,无发烧,无外伤史、体格检查:体温37. 2℃,脉搏132次/分,呈慢性病容,皮肤及巩膜无黄染,表浅淋巴结不肿大,颈软,气管居中,心肺听诊未见
肝局限性结节性增生二例报告
丛文铭, 吴孟超, 陈汉, 徐冠南
1991, 7(2): 112-112.
摘要:
<正> 例1 男性,23岁,右上腹隐痛不适半年入院。B 超示肝右前叶有1个6. 5×5. 4cm相对强回声光团,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CT 示肝右叶顶部有6. 9×6. 5cm 圆形低密度占位,血管丰富,注入造影剂后,肿块密度迅速增高。化验:肝功正常,HBsAg(-),AFP(-),否认肝炎史以及特殊用药史。手术发现肿块位于肝右前叶上部,呈卵圆形,质较硬,表面欠光滑,逐将肿块切除。
先天性肝纤维化病一例
胡春燕, 史训统
1991, 7(2): 113-113.
摘要:
<正> 患儿,女、10岁,因腹大半年伴左腹隐痛半月、鼻衄1次,于1986年入院。病中自觉乏力,纳尚可,二便正常,当地无血吸虫病流行。其祖父二年前因巨脾症行脾切除,目前健在。其弟体检发现脾大,其妹在4年后也患同类疾病。入院体检,发育中等、消瘦、贫血貌、皮肤无黄染、皮疹及瘀点。腹大,腹壁静脉显露。肝肋下2cm、剑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