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1年 第3期

显示方式:
脂肪肝临床表现的进展
李绍白
1991, 7(3): 113-115.
摘要:
<正> 肝脏在脂类的消化、吸收、运转、氧化分解、转化、合成及分泌等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并保持动态平衡。如动态平衡失常,脂类在肝内贮积,超过肝重的5%以上时称为脂肪肝。轻度脂肪肝含脂量为肝重的5-
脂肪肝的诊断及实验室检查研究进展
王朝栋, 姚桢
1991, 7(3): 115-116.
摘要:
<正> 当肝内脂类含量超过肝脏湿重的10~20%(正常含量为2~4%)时,组织学上即可见脂肪滴、肝内中性脂肪成分、脂肪组织释出之游离脂肪酸(FFA)、血浆脂蛋白源之脂肪酸(FA)、脂合成之 FA 以及极低密
Reye氏综合征的进展
夏经
1991, 7(3): 117-119.
摘要:
<正> Reye 氏综合征(下称 RS)的病因与发病机理涉及许多方面,现仍不清,故至今仍是一种临床病理实体,而不是一种确定的疾病。可是,线粒体的广泛损害是 RS 的焦点,已被普遍接受。
梗阻性黄疸对肝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其意义
王向东, 孙正午, 孙甲东
1991, 7(3): 119-121.
摘要:
<正> 随着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梗阻性黄疸肝脏超微结构(EOJLU)的病理变化愈来愈受到重视。它的变化为理解其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的关系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逆行胰胆管造影在胰胆疾病诊疗中的现状
陆星华
1991, 7(3): 121-123.
摘要:
<正>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能通过十二指肠镜直接观察壶腹乳头区病变,并通过乳头插管造影显示胰管、胆管和胆囊,可以区别肝内或肝外阻塞以及阻塞部位和形态,并
血清α-L-岩藻糖苷酶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的进一步探讨
左国庆, 沈鼎明
1991, 7(3): 124-126+170.
摘要:
本文用显色多肽基质法检测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共167例,结果进一步证明AFU 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72例)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达75. 0%及90. 5%;在 AFP 阴性或低滴度阳性 PHC 病例中的阳性率达83. 3%;AFU 与AFP 联合检测使诊断 PHC 的阳性率上升为93. 1%。且随病情好转和恶化而下降和上升。血清AFU 值 EdmondsonⅡ级肝癌明显高于Ⅲ级。PHC 肿瘤组织 AFU 含量明显低于非肿瘤组织,提示 AFU 为分泌型肝癌标志物。
丁型肝炎的免疫组化研究
程瑞雪, 梁英锐, 蒋海鹰
1991, 7(3): 127-128.
摘要:
本文利用直接免疫酶法在103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组织中发现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Ag)阳性者13例(12. 6%)。这13例患者肝组织中 HBcAg 均阳性,且其免疫酶染色形态学均表现为浆型或核浆型,说明肝组织中 HBV 复制促成 HDV 重叠感染并加重原有肝损害。同时利用角蛋白和Ⅴ型胶原的免疫酶染色观察 HDAg 阳性慢活肝组织中碎屑状坏死和其附近肝细胞索中毛细管样胆小管上皮细胞明显增生,从而间接证明毛细管样胆小管上皮细胞增生参与了 HDAg 阳性慢活肝迅速进行到肝硬化的机理。
丁型肝炎感染标志物在189例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中的检测和分析
任培上, 胡国龄, 谭德明, 张铮
1991, 7(3): 129-131.
摘要:
<正> 为了探讨本地区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感染丁型肝炎病毒(HDV)的情况,本文对住院的189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进行了 HDV感染标志(HDAg、抗-HDIgM 及抗-HD)和 HBV 复制标志(HBeAg、HBVDNA
丁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综合标志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于君, 王麟士, 裴琇, 刘金星, 尹乃宁, 张进贵, 曹鸿缙
1991, 7(3): 131-133.
摘要:
<正> HDV 在我国的实际感染状态目前仍不甚清楚,迄今血清综合性标志检出情况及其意义的报道尚少。本文对16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丁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DV-M)即 HDAg、抗-HD、抗-HD IgM 及 HD-VRNA 四项的综合检测,现总结分析如下:
深切怀念本刊编委过源晋教授
1991, 7(3): 133-133.
摘要:
<正> 本刊编委、同济医科大学原任同济医院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过晋源教授已于今年5月11日因病逝世,终年77岁。他于1939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他是我国著名内科学家、消化病学专家、医学教育家,医德高尚,医术超群,在学术上有卓越贡献。本刊对当代名师的逝世,表示深切怀念。
不同病因脂肪肝的频度及其生化学检查特征
蒋健, 广濑雄一, 立川博邦, 小林一久, 志村博基, 相野田隆雄, 宫崎吉规, 山本安幸, 池田昌弘, 赤羽贤浩, 藤野雅之, 铃木宏
1991, 7(3): 134-136.
摘要:
应用 B 超和生化学检查对不同病因脂肪肝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肥胖性脂肪肝占49. 9%,糖尿病性脂肪肝占3. 2%,酒精性脂肪肝占1. 4%,复合性脂肪肝占4. 4%,病因不详性脂肪肝占41. 0%。不同病因脂肪肝之生化学检查特征:肥胖性脂肪肝者 GPT、TG、β-lipoP 的高值比较显著。糖尿病性脂肪肝者 ChE 值较高,高脂血症比较明显。酒精性脂肪肝者γ-GT、LAP、GOT、GPT 值较高。病因不详性脂肪肝者生化学检查的异常比较轻微。
中国蕲蛇毒试剂对肝病凝血异常诊断价值的探讨
陈丽英, 易淑倩, 刘泽霖, 许建邦
1991, 7(3): 136-138.
摘要:
<正> 中国蕲蛇毒试剂(Chinese Agkist-rodon Acutus Toxin Reagent 简称CAAT-R)系广州蛇毒研究所从中国蕲蛇毒中提取,它具有类凝血酶作用,能直接作用于凝血第三阶段,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而促凝血。
肝癌病人动脉化疗栓塞致上消化道粘膜损害
张长青, 冯建均, 黄爱得, 徐明符, 李奇林, 宋卫生
1991, 7(3): 138-140.
摘要:
<正>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报道较多,但对术后上消化道粘膜损害报道较少,国内尚未见报道。我院近1年来对17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分别在 TACE 术前、后行纤维胃镜检查,旨在了解上消化道粘膜损害的发生率及内镜下特征。
幼儿对加强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回忆反应
倪正平, 朱源荣, 陆建华, 黄飞, 黄兴, 孙宗棠
1991, 7(3): 140-142.
摘要:
<正> 随着乙型肝炎疫苗(乙肝疫苗)的广泛使用,疫苗的长期免疫效果及加强接种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因此我们观察了乙肝疫苗加强接种的效果,同时对选择加强接种的最佳剂量作了研究。
重型肝炎腹水三种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戴家珠, 刘彼息, 韩春荣, 童巧霞
1991, 7(3): 142-144.
摘要:
本文对42例重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腹水患者,同步检测血清、腹水中α1-抗胰蛋白酶(α1-AT)、转铁蛋白(Tf)及巨球蛋白(α2M)的含量,结果血清α1-AT 及 Tf 低于正常对照组,α2 M 高于对照组、腹水α1-AT 及α2M 在 SBP 组分别为21. 23±9. 99mg/dl 及18. 12±12. 74mg/dl.无菌性腹水为24. 66±16. 13mg/dl 及23. 84±15. 69mg/dl,两组比较 p 值均<0. 01,提示腹水中α1-AT 及α2M 可作为 SBP 的诊断指标。
HSS+EGF治疗醋氨酚所致暴发性肝坏死的实验研究
沈炳棣, 徐玉兰, 胡美龙
1991, 7(3): 144-145.
摘要:
<正> 肝细胞的增生受体液因子调节,一类是抑制增生的α1巨球蛋白称肝抑素(Chal-on),另一类是刺激肝脏细胞增生因子包括外源性刺激因子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经病理证实血吸虫肝纤维化377例B超观察
袁定清, 欧红春
1991, 7(3): 146-146.
摘要:
<正> 自1988年4月至1989年12月,我院采用JTc--21型 B 超仪对377例“血吸虫肝纤维化”(SLF)病人进行了探测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讨论一般资料 377例均为临床及病理诊断的SLF患者,男271例,女106例,17一45岁者300例,45岁以上者77例。结果肝超声图象呈鱼网状者89.14% (536/577)呈结节状者
全国消化道出血及胆系疾病学术研讨会已在徐州热烈举行
1991, 7(3): 146-146.
摘要:
<正> 此会已于今年5月在徐州市召开,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四百多位代表参加,主席团主席74岁高龄叶维法老教授亲往主持,贯彻百家争鸣方针,学术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慢性肝病160例B型超声与病理对照分析
任树勋, 余亚新
1991, 7(3): 147-148.
摘要:
<正> 本文报告经肝穿活检病理证实的160例慢性肝病病人超声图象与病理组织结构进行对照分析,探讨慢性肝病声象图的组织学基础及其内在联系。内的声象图特征,并
特殊类型肝脓肿经皮经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经验
屈恒田
1991, 7(3): 148-149.
摘要:
<正> 5年来我们为65例肝脓肿病人进行了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收到了满意效果,现将其中28例特殊类型肝脓肿的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l临床资料本组28例中细菌性肝脓肿21例,阿米巴性肝脓肿6例及混合性肝脓肿1例。本文所指特殊类型为(1)小肝脓肿(脓
1000例慢性胆囊炎甲襞微循环变化及临床诊断价值
程修山, 余静
1991, 7(3): 149-150.
摘要:
<正> 本文报告我院6年内共检查甲襞微循环7673例。受检病人中,包括近30种疾病。从观察中发现,慢性胆囊炎甲襞微循环变化有其特殊规律,对此病的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电镜观察肝超微结构早期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陈淑芝, 郭玉书, 初俊杰, 王世贤, 孙业玉, 阎玲, 余昌时, 刘先琪, 候景贵, 赵学良, 安戎
1991, 7(3): 150-152.
摘要:
<正>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对早期病例的诊断并不容易。我院近10年以以来共对20例不同肝病患者的肝穿活检组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肝超微结构改变,发现4例早期肝豆状核变性
肝外梗阻性黄疸与肝外胆道扩张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胡伯年
1991, 7(3): 152-153.
摘要:
<正>本文对我院近11年中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外梗阻性黄疸的病人进行了分析,报告了肝外梗阻性黄疸与肝外胆道扩张的相互关系和特点,对黄疸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重症肝炎患者对赤栀黄合剂治疗的干扰素反应
戴寿芝, 王慕娣, 杨志伟, 周娅, 黄辉钊
1991, 7(3): 154-155.
摘要:
<正>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其发病机理与 HBV 持续复制及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有关,但还有许多环节的机制不甚清楚,重症患者病死率很高。抗病毒药物尚处
微胆石性胰腺炎
俞和济
1991, 7(3): 155-157.
摘要:
<正> 炎为结石嵌顿在壶腹部,之后较多文献相继报告结石性胰腺炎,认为结石移动被嵌顿在壶腹部是造成胰腺炎的重要原因。当患急性胰腺炎时,进行大便筛选亦发现有结石存在。为了解胆道结石移动造成急性胰腺炎之
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减少机制探讨——31例骨髓像、血像、SOD、LPO微循环功能HBVM与检测结果
朱美伦, 杨建营, 张慧香, 徐化潮, 谭庚发, 吴兴桂
1991, 7(3): 157-159.
摘要:
<正> 乙肝患者周围血象血小板减少已有报道,但有关此类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尚无一致意见。本文对31例伴血小板减少的乙型肝炎患者均作了骨髓象观察,并对外周血及骨髓检测了 HBVM(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以肝外转移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肝癌(附12例分析)
倪志权
1991, 7(3): 159-160.
摘要:
<正> 原发性肝癌以肝外转移为首发症状,文献报道甚少。我所近5年来收治原发性肝癌423例,12例以肝外转移为首发症状,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2frlJ中91.7%(11八2)经肝穿组织学证实,共余1例为临床诊断
Ⅲ型胆囊结石经体外震波碎石后的疗效观察与分析
向贵隆, 刘佑江
1991, 7(3): 160-161.
摘要:
<正> 一、一般资料23例患者均经 B 超和 X 线胆囊造影证实为Ⅲ型(充满型)胆囊结石。全部病人均进行了胆囊收缩功能试验,其结果为:收缩功能差者12例;较差者11例。胆囊壁厚度均在0. 3cm 以下,无其它严重疾病,均适合碎石
原发性胆囊癌11例临床分析
王元志, 董世杰
1991, 7(3): 161-162.
摘要:
<正> 本文报告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胆囊癌11例。对其临床主要表现、检查方法、术前术后诊断、好发部位、病理诊断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讨论。
癌胚抗原对复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
吕增春, 赵东海
1991, 7(3): 162-163.
摘要:
<正> 本文报告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结合其临床讨论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与肝癌复发和转移的关系。患者男,69岁。因发现肝脏「!l-位性病变人院。查体:左耳有蜘蛛痣1枚,双手有肝掌,肝在肋下1 cm,剑突下4cm,质中等,无压痛及叩痛。心肺叩听大致正常。实验室检查:抗HBC抑制率91纬,抗HBeN/84.7,5,一核背酸磷酸二醋酶V(5,一NPDV):(类风湿因子)(Rf)
右上腹痛、黄疸、血性腹水
彭中锡, 秦永胜
1991, 7(3): 163-164.
摘要:
<正>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9岁。因右上腹隐痛、阵发性剧痛及黄疸3月,加重3天并全腹痛、畏寒及发热。于1988年11月11日住院。既往有右上腹痛。
巨大囊肿样转移性肝平滑肌肉瘤一例
任旭, 朱雅琪, 苏晓波, 陶铸
1991, 7(3): 164-165.
摘要:
<正> 肠管平滑肌肉瘤肝转移形成巨大囊肿样病变很少见,我院有一例,报告如下: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9岁,因上腹部逐渐膨隆,上腹胀半年于1989年3月11日入院。7
门脉高压患者空肠曲张静脉破裂致消化道出血1例
范康川, 郭吉生
1991, 7(3): 165-166.
摘要:
<正> 脉高压胃底曲张静脉破裂致上消化道大出血在我院行急诊手术。术中发现腹腔内无腹水,肝脏不大,表面散在大小不等结节,脾脏充血肿大,胃底周围有明显曲张静脉,切开胃前壁发现胃底及食道下段静脉曲张,以胃底为甚,在胃底近赏门后壁处有一曲张静脉破裂,呈活动性出血。故行脾切除、胃底曲张静脉结扎及胃底周围静脉离断术,术后痊愈出院。1972年患者又因便血头昏再入院。查体:血压11/skPa,脉搏120次/分,巩膜无黄染,无腹胀,肝脏不大,腹水
肝炎后肝硬化并发产气杆菌败血症及肢体坏死一例报告
程炎梅
1991, 7(3): 167-167.
摘要:
<正> 患者男性,55岁。因畏寒、发烧及右肩关节肿痛6天,于1989年7月22日急诊入院。病后在当地医院查血沉90mm/h,拟诊“风湿性关节炎,用青霉素及中药治疗无效。病前无右肩部外伤及局部注射史,但曾
巨大胆囊结石致高位肠梗阻一例
徐海龙, 卢跃峰
1991, 7(3): 168-168.
摘要:
<正> 患者男性,73岁,因右上腹隐痛不适20天,腹痛加重伴呕吐两天,于1989年5月3日入院,腹痛为阵发性,向肩背部放射,呕吐胃内容物及胆汁。既往有间断上腹痛史十多年,入院前10天曾行 B 超检查,见胆囊变
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杵状指趾
杨思齐, 余炳雯
1991, 7(3): 168-170.
摘要:
<正> 杵状指(趾)多发生于呼吸系统疾病、某些心血管系统疾病及营养障碍性疾病,肝病中见于肝硬化。本文报道1例排除了上述疾病而证实为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并发杵状指趾的患者,在肝炎文献中,似尚无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