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2年 第4期

显示方式:
慢性乙丙丁各型肝炎干扰素疗法进展
汪俊韬, 吴昊
1992, 8(4): 171-173.
摘要:
<正> 干扰素(IFN)是一组宿主蛋白,对细胞内病毒有抗病毒作用,IFN有α、β、γ三种类型,α-IFN(或IFN-α)为白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常用的国产干扰素为血液棕黄层白细胞干扰素,进口的有类淋巴细胞干扰素(Wellferon)、重组人干扰素αA(Roferon)、重组人干扰素α2b(IntronA),国产重组干扰素正在临床进行验证。IFN抑制病毒复制具有广谱性、间接性、相对种属特异性及选择性等特点,在正
钙拮抗剂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
施瑞华, 孙宏训
1992, 8(4): 174-177.
摘要:
<正> 钙离子作为细胞内第二信使,在维持细胞增殖、分裂、运动、能量代谢、氧的需要、钙依赖蛋白激酶和磷脂酶的激活以及神经递质的释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组织细胞的损伤与细胞内钙过负荷有密切的关系。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液中钙浓度保持着相当稳定。一旦受到外源性刺激,Ca2+即可通过胞膜上钙通道流入胞内,与其受体钙调蛋白(CaM)结合,产生一系列酶促反应,调节各种细胞功能。而钙通道阻滞剂因阻滞了钙通道,限制了
肿瘤坏死因子在急慢性肝炎中的意义和作用
陈素英, 童善庆
1992, 8(4): 177-179.
摘要: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多肽性细胞因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可引起肿瘤坏死,是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主要介质。本文着重介绍肿瘤坏死因子在暴发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中的作用和意义。
甲型与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
柯伟民, 姚集鲁
1992, 8(4): 179-181.
摘要:
<正> 甲型肝炎病毒(HAV)或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均在我国广泛流行,两者不存在交叉免疫。同一个体中,同时或先后感染而致体内两种病毒并存的现象并不少见。HAV与HBV病毒学标志检测技术的进步及其应用意义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深入探讨这两种病毒合并感染时的相互关系与后果。
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免疫组化研究
邢惠清, 郭山春, 田玉旺, 林星石
1992, 8(4): 181-183.
摘要:
本文应用抗人肝细胞癌单克隆抗体HAb13(简称HAb13)和抗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HK2(简称HK2),经免疫组化PAP法染色,对10例正常肝、10例乙型肝炎、20例肝硬化及42例原发性肝癌进行研究,结果发现HAb13相应抗原在肝癌的阳性率为78.6% 提示HAb13是肝癌较好的标志物。HK2在正常肝仅见汇管区胆管上皮细胞阳性,肝细胞均为阴性;在乙型肝炎及肝硬化组织中,除成熟及增生的胆管上皮外,部分肝细胞也出现HK2阳性,其阳性率分别为30%和60%;在肝癌HK2的总阳性率为92.9%,其中肝细胞型癌36例,33例呈弱阳性,胆管型肝癌6例全部为强阳性表达。
新疆戊型肝炎3635例现场综合调查
赵素元
1992, 8(4): 184-185.
摘要:
<正> 自80年代以来戊型肝炎在新疆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程度的局部爆发和散发流行。本文依据现场调查的综合资料仅就其流行分布和临床特点进行初步探讨,并对今后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一、病例来自疫区确诊的住院病人,按不同发病阶段和地区(新疆南、北、东部)收集3 635例。二、方法(一)调查方法:参照1984和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肝组织内病毒抗原定量测定与无环鸟苷、干扰素联合抗乙肝病毒疗效相关分析
何生松, 黄华芳, 熊开钧, 曾令兰
1992, 8(4): 185-188.
摘要:
本文对慢性乙肝患者15例用无环鸟苷与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每例治前肝穿活检,PAP法检测肝细胞内HBsAg、HBcAg,用显微分光光度计进行抗原定量测定。治后根据血清乙肝病毒复制指标分有效组与无效组,结果两组之间肝细胞内HBsAg、HBcAg在治毕及治后半年含量变化无差异,一年后HBsAgLOD值,HBcAg OD值P<0.01呈负相关,提示肝细胞内乙肝病毒抗原含量变化与抗病毒治疗疗效无相关性,这种无差异和负相关提示肝细胞内有乙肝病毒复制外,肝外组织也可能有乙肝病毒复制,二者联合治疗除了直接抑制病毒蛋白合成和HBV-DNAP活性外,推测其疗效与机体免疫反应也密切相关。
HBV2血清模式回顾调查
赵世祯, 赵慧玲, 赵翠林, 熊诗松, 尚秀芬, 黄艳兰, 买凯
1992, 8(4): 188-189.
摘要:
HBV2被认为是一个新的嗜肝病毒,HBsAg-DNA序列与HBV有同源性,所以,HBsAg可以检出,恢复期HBsAg转阴后抗-HBc和抗-HBs均不能检出。感染期病人血清中也测不出HBeAg。我们在郑州市9个省级医院对HBV2的血清模式进行了回顾性调查,27 870例乙型肝炎五项检测指标中怀疑为HBV2血清模式者共1 114例(4%),对这种血清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探讨。
131I标记抗AFP抗体Spect扫描对肝癌的定位诊断研究
彭正桂, 王慎传, 赵国宁, 白玉杰, 孙步洲
1992, 8(4): 190-191.
摘要:
本文应用以131I标记抗AFP抗体,分别对12例原发性肝癌、5例其它肝病患者进行了放射免疫检测,结果表明12例肝癌患者中,有11例阳性,仅1例阴性。5例非肝癌患者全部阴性。测得肿瘤的最小直径为1.7cm。Spect扫描结果与B超、CT结果一致。灵敏度为91.7%特异性为100%,准确率为94.1%。
自体LAK细胞回输加小柴胡汤或白细胞介素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73例疗效分析
王崇国, 李旭红, 黄水仙, 李树青, 黄金泉, 周佳彦, 杨红
1992, 8(4): 191-194.
摘要:
<正> 近年来用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但缺乏远期随访和对照观察。本文应用LAK细胞回输加用小柴胡汤或白细胞介素Ⅱ(IL-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73例,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病例按南宁会议诊断标准确诊为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和慢性迁延性肝炎(CPH)的住院患者208例,随机分4组
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4例观察
李玉彬, 申淑兰, 李永妹, 杨俊英, 蔡永棣, 王援朝, 金博, 廖丹, 宋鹏, 王立秋, 苏盛
1992, 8(4): 194-196.
摘要:
本文介绍我科采用基因工程白介素2体外孵育之具有杀伤活性的自体淋巴细胞即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慢性乙肝54例,致HBeAg阴转24例,占44.4%,抗-HBe出现17例,占31.4%。对照组20例中HBeAg阴转3例,占15.0%,抗-HBe出现2例,占10%,统计学处理(P<0.05)有可比性。结合临床观察,复习文献对其治疗机理进行探讨,认为本治疗是有前途的抗HBV治疗方法。
门脉高压性胃粘膜功能和组织学及超微病理的研究
陈乃玲, 邓燕林, 彭晓君, 陈英杰, 陈佩兰, 刘超英, 李亚非
1992, 8(4): 196-197.
摘要:
作者对肝硬变合并有食道静脉曲张者与慢性肝炎各5例作对比观察,发现肝硬变合并门脉高压症的胃粘膜特点是1.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基膜增厚;2.粘膜层水肿;3.粘膜下层动静脉分流增多;4.淋巴间隙增宽等。与Sarfeh氏等对大鼠所作的实验研究结果相似。这提示肝硬变门脉高压胃粘膜病变的主要原因在于门脉压力增高本身而非其它原因。本文所测两种疾病的胃泌素未见有统计学的差异。
SJA在胆囊癌及胆囊炎胆囊结石粘膜上皮标记的定位研究
李春光, 熊正文, 黄林, 李自强
1992, 8(4): 197-199.
摘要:
以SJA为探针,应用ABC免疫组化技术对24例胆囊癌、30例胆囊炎及30例胆囊结石的粘膜上皮细胞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单纯增生、非典型增生、胆囊癌细胞SJA结合的阳性率呈现逐渐下降,阳性强度明显减弱,SJA标记形式也不相同。在胆囊癌,阳性者主要是分化型腺癌,而低分化腺癌无1例阳性。反应出细胞形态学变化,胞膜表面糖蛋白的变异。非典型增生上皮细胞与癌细胞在标记阳性率的减少上无差异,提示这些病变有潜在的恶性可能。
胎儿肝脏十种元素的测定及意义
王磊, 潘沛恩, 华玉瑛, 刘百义, 李心河, 高海青, 马中亮, 王慧敏
1992, 8(4): 199-201.
摘要:
<正> 近年来,胎肝细胞悬液输注治疗重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活肝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认为病人症状的改善可能与胎肝细胞悬液中所含的锌、铁有关。但有关新鲜胎儿肝组织中多种微量元素的测定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不同月份的胎儿肝脏及心、脑、脾、胸腺、肾、胰等脏器的8种微量元素、2种常量元素进行了测定。试图了解胎肝等组织中多种元素的含量、为临床应
乙型肝炎患者HBcAg的检测与其它乙型肝炎标志物的关系
张仙罗, 何钖喜
1992, 8(4): 201-203.
摘要:
<正> HBV病毒基因是一个环状、部分双链的DNA分子;分长链和短链,其长链有4个开放读框,分别命名为S、C、P和X基因区。C基因区编码HBcAg和HBeAg,过去由于技术上的限制,血液中不能检测HB-cAg。近年由于使用Dane颗粒开壳剂以RIA法测定血液中的HBcAg,从而为乙型肝炎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材料,现将我们检测结果总结如下。
细菌L型与胆囊炎关系的探讨
谢群, 姚敏, 王萍
1992, 8(4): 203-204.
摘要:
本文观察了127例胆囊炎患者的胆囊组织标本,并对其中34例和32例分别进行金葡萄Cowan I株细菌L型和细菌型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L型菌检出率为86.6%。L型菌位于胆囊粘膜表面、上皮细胞胞浆、粘膜固有层及浆膜层间质内。认为慢性胆囊炎及急性发作与细菌L型有关。提出L型菌可能为胆结石形成的核心。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HBVDNA
周永兴, 姚志强, 张文彬, 杨为松, 陈朝霞
1992, 8(4): 204-205.
摘要:
<正> 国内外现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其检测敏感性(大于10~5毒粒/ml)尚未达到最低血清感染水平(10~2毒粒/ml)。本文应用高灵敏度与特异性的DNA多聚酶链反应(PCR),直接检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BVDNA,以探讨PCR技术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中的应用及HBVDNA与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检测对象:本组220例,按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进行诊断,急性肝炎51例,慢性迁延性
丹参等对实验性肝纤维化鼠血浆氨基酸和白蛋白代谢的作用探讨
叶红军, 肖红, 张兴国, 孙凤, 宋玉芳, 房家智, 张明, 衣翠文
1992, 8(4): 206-208+228.
摘要:
应用人血浆白蛋白(HSA)制备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并观察丹参注射液和重组白细胞介素2(IL-2)对血浆氨基酸、前白蛋白和白蛋白代谢的作用。结果显示丹参治疗组酪氨酸、苯丙氨酸减少,BCAA/AAA比值和前白蛋白、白蛋白高于肝纤维化对照动物和秋水仙硷治疗对照组。提示丹参注射液可促进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前白蛋白和白蛋白的合成,并纠正其氨基酸代谢紊乱,改善肝功能。
肝癌自发破裂大量回输肝血一例报告
秦振谦, 孟庆秀
1992, 8(4): 208-208.
摘要:
<正> 患者男,51岁。以“右上腹持续性疼痛五小时”,于1981年9月10日入院。病后无发热。否认肝炎病史。查体:T36.4℃,P110次/分,R24次/分,Bp9/6kPa。面色苍白,眼窝下陷,巩膜无黄染,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全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以右下腹明显,可叩出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腹穿抽出不凝固血液。血像,Hb7.0g/L,WBC10.5×10~9/L,中性0.81,淋巴0.17,酸性0.02。经抗休克治疗后,行剖腹探查,见腹腔积血约2000ml,另有凝血块
急性重症胆管炎并发多系统器官衰竭临床分析
孙文兵, 韩本立
1992, 8(4): 209-210.
摘要:
<正> 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是常见的严重胆道感染性疾患,常并发多系统器官损害甚至衰竭(MSOF),MSOF是ACST的主要死因,预防和治疗MSOF已成为ACST临床治疗中的重要课题,我科近16年间共收治ACST142例,其中并发系统器官衰竭者24例,本文通过分析该24例临床资料,探讨ACST时MSOF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后因素,为临床救治ACST提供理论依据。
鼻涕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的检测及其意义
乔冠恩, 彭真基, 田艳生, 李春和
1992, 8(4): 210-212.
摘要:
检测27例乙肝患者和20例HBsAg携带者鼻涕中的HBsAg、HBeAg、抗-HBe、抗-HBc,PreS2及HBVDNA等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VM)。分别用酶标法和斑点分子杂交法。结果显示病人与携带者鼻涕中HBVM阳性率分别为62.96%和60.0%,而HBVDNA则为11.11%和10.0%。本文提示鼻涕中存在HBV,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可能通过空气飞沫或生活接触传播乙型肝炎。
无黄疸的胆道扩张征象的临床意义
王声球, 成志芳
1992, 8(4): 212-213.
摘要:
<正> 一般而言,胆道梗阻引起的胆道扩张如伴有黄疸常为临床所重视,如不伴黄疸多不易被发现。我院1979—1989年计有各类胆道手术1083例,因胆总管或肝内胆管扩张而作探查术者389例,其中符合无黄疸的胆道扩张征象者51例,其特征为无黄疸病史、血清胆红素正常、术中测胆总管直径大于1.0cm,和无上腹部手术史。一般资料根据病因分类,389例作胆道探查术者中,恶性54例,良性335例。其中发现无黄疸的胆道扩张征象者共51例,占胆道探查总
HDV感染的血清和肝组织学标志与HBV复制的关系
刘逄举, 王立荣, 段中平, 肖萍, 杨彦麟
1992, 8(4): 214-215.
摘要:
<正> 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后对宿主体内HBV的复制有何影响报道不一。本文通过检测肝组织及血清标本两种病毒的感染标志,对其相互关系进行初步分析。材料与方法一、血清:84例HDV感染标志阳性患者及150例HDV感染标志阴性对照组患者血清中,除1例HDV标本阳性者血清未检出HBV标志,其余HBsAg均阳性。检查血清HDAg、抗-HDIgM的ElA试剂盒,由北
943例胆道疾病病理分析
李庆选, 姚健, 李文俊, 张立东, 李淑珍
1992, 8(4): 216-216.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院23752例外检中943例胆囊标本的病理所见。发现胆系疾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胆囊炎(855例占90.67%)为数最多,其中合并结石747例,其它少见疾病如胆囊癌,乳头状瘤、结核、蛔虫等。并随机取材111例行MB染色,皆未发现幽门弯曲菌。
胆石病130例肝活检分析
吴国栋, 刘庆勋, 郝学坤, 赵汉林, 王万俊, 赵继章, 郑锐
1992, 8(4): 217-218.
摘要:
<正> 胆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由于结石所发生的部位不同,常引起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为了探讨胆石病与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我们对本院外科收治130例胆石病患者的肝活检结果分析如下。资料和方法胆石病患者130例,男21例,女109例,男:女=1:5.2,平均年龄52岁。病程数月~10年。临床上均有上腹部反复疼痛史,有的向肩部放散,局部压痛,不发烧。B型超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蛋白含量测定及意义
杨泽川, 黄华芳, 熊开钧, 刘彼息
1992, 8(4): 218-220.
摘要:
<正> 为探讨人体血浆蛋白含量的测定在评价病毒性肝炎的病情轻重、预后、病变的活动性和鉴别诊断,我们对93例病毒性肝炎同时进行八项血浆蛋白含量的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和讨论。一般资料一、病例选择:93例病毒性肝炎中急性25例,慢性迁延型21例,慢性活动型28例,慢性重症型19例。诊断分型按1990年上海第
肝门淋巴结肿大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的诊断价值
武心萍, 倪月英, 姜晓英, 丁永宁
1992, 8(4): 220-221.
摘要:
<正> 急性病毒性肝炎,历来是依据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近年来相继有人报道急性病毒性肝炎出现肝组织回声降低及胆囊壁明显水肿增厚的声像图。但尚无文献报道急性病毒性肝炎引起肝门淋巴结肿大的声像图特征。现将我院近4年来检查的10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有94%出现肝门淋巴结肿大的资料报告如下。
完整鱼刺形成胆总管结石核心一例
龚思福
1992, 8(4): 221-224.
摘要:
<正> 胆总管结石常因反复胆道感染而致,特别是蛔虫引起的反复感染较为常见,常可在结石中找到蛔虫卵或残虫体。而以鱼刺为核心形成的结石实属罕见,我科近收治1例。男性,56岁,因反复中上腹疼痛,伴皮肤巩膜黄染1月入院。B超示慢性胆囊炎,
纯酒精注射治疗肝肾囊肿
王光伟, 吴坤胜, 钟乃瑞, 谢朝秀
1992, 8(4): 222-223.
摘要:
<正> 自1987年以来我院采用纯酒精注射治疗肝、肾囊肿共24例,有效率95%,治愈率72.7%,介绍如下: 资料和方法本组病例均经B超或CT诊断,穿刺抽液和囊液分析证实为单纯性肝、肾囊肿。年龄16~67岁,45岁以上18例。肝囊肿者13例,囊肿最大16×14cm,最小5.4×4.6cm。囊液抽吸量50~1800ml,肾囊肿11例,囊肿
老年人的胆源性心电图异常(附210例分析)
祝梅华, 段永青, 高河元
1992, 8(4): 223-224.
摘要:
<正> 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有胆道系统疾病的老年病人出现心电图(EKG)异常。为了解胆道疾患与EKG的关系,我们观察了210例住院的老年胆道疾患病人的EKG检查情况。临床资料本组共210例,男145例、女65例,年龄55~81岁。有EKG异常者100例(47.6%),胆道疾患与EKG异常的关系见表Ⅰ。EKG异常的发生率以胆囊癌、急性和化脓性胆囊炎居多;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较少。EKG改变以ST-T改变最多,其次为低电压、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和期前收缩。在进行手术治疗的105例中,对有EKG异常中的38例病人术后进行了复查,其中35例(92.1%)
腹痛、发热、肝大
陈自平, 李士玉
1992, 8(4): 225-226.
摘要:
<正> 患者男性,39岁,住院号46968。入院前2个月开始肝区持续性隐痛,伴右肩区放射,不规则发热,体温38℃左右。当地医院诊为“胆囊炎”,给予消炎利胆治疗无效,于1991年7月10日收我院。既往健康,否认有阿米巴痢疾及病毒性肝炎病史。查体:T:37.8℃,P:80次/分,R:18次/分,Bp:18/11kPa,表浅淋巴结未触及,巩膜及皮肤无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心肺正常,肝右肋下3cm,剑突下6cm
胎儿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分娩中破裂一例
李焕奎
1992, 8(4): 226-226.
摘要:
<正> 胎儿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在分娩过程中发生破裂者罕见,我们遇到一例,报告如下; 病历摘要毛某,29岁,足月妊娠。查体;血压16/10 kPa,呼吸18次/分;脉搏80次/分。胎儿左枕前位,胎心率140次/分,心音良好。胎头吸引器助产分娩,产一男婴,体重3100g。新生儿皮肤苍白,呼吸浅表而不规则,心音钝弱。腹部明显隆起,肝大平脐,边缘圆钝。出生后40分钟死亡。死后剖腹见患
抗结核化疗致肝功能衰竭死亡四例教训
周本功, 于开今, 郝才
1992, 8(4): 227-227.
摘要:
<正> 抗结核药物对肝脏的损害临床上屡见不鲜,但造成肝功衰竭并致死者并不常见,我院10年中遇4例。为吸取教训,现报告如下: 例1 男,20岁,诊断:Ⅲ(上0中0)/(-)(+)进展,SGPT350u(正常≤100u),HBsAg(+)开始用PAS,SM加RFP或RFD,104天后出现肝病症状,SGPT540u,SB102.6μmol/L,HBsAg+++。又29天后死于肝功衰竭伴MOFF,死后肝穿诊断①慢活肝伴亚急性肝坏死;②肝硬化伴广泛淤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