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7年 第3期

显示方式:
暴发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白宪光
1997, 13(3): .
摘要:
暴发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白宪光综述杨为松审校作者单位:710038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暴发性和亚暴发性病毒肝炎(FVH,SVH)系产生有暴发性或亚暴发性肝衰竭(FHF,SHF)的急性病毒肝炎〔1〕,由于其病死率高,一直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现就近年来...
培养肝细胞应用于人工肝的研究进展
徐小平
1997, 13(3): .
摘要:
培养肝细胞应用于人工肝的研究进展徐小平综述杨继震高毅审校作者单位:510282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人工肝的研究始于50年代,早期的人工肝支持系统主要有:血液透析、体外肝灌注。交叉血循环。活性碳灌流、肝透析、交叉输血及血浆交换。经临床试验表明,对暴...
病毒性肝炎CTL介导肝细胞凋亡的研究近况
窦骏
1997, 13(3): .
摘要:
病毒性肝炎CTL介导肝细胞凋亡的研究近况窦骏综述刘克洲审校作者单位:310003浙江医科大学传染病研究所对肝炎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以往大多认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类抗原限制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能特异性地识别,并通过细胞毒活性将病...
细胞间粘附分子与肝脏疾病
王援朝
1997, 13(3): .
摘要:
细胞间粘附分子与肝脏疾病王援朝综述骆抗先审阅作者单位:510516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细胞粘附分子是一群在多种细胞膜上表达,介导细胞间粘附和作用的糖蛋白。目前已发现的细胞粘附分子分别从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和钙离子依赖型家族等〔...
一氧化氮在肝损害中的作用
邢卉春
1997, 13(3): .
摘要:
一氧化氮在肝损害中的作用邢卉春综述王守义审校作者单位: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日益增多的资料表明由内毒素或/和一些细胞因子引发的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在肝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肝脏正常时就暴露于肠道来的少量内毒素,当受某些致...
中草药引起中毒性肝病的病理变化
王希海
1997, 13(3): .
摘要:
中草药引起中毒性肝病的病理变化王希海综述黄光照审校作者单位:100730北京同仁医院(王希海)同济医科大学(黄光照)中草药中毒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肝脏因其重要的解剖位置、巨大的代谢机能、对有毒物质反应的敏感性,在临床上中毒性肝病显得越来越重要。...
肝细胞: 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工具
李铎
1997, 13(3): .
摘要:
肝细胞: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工具李铎综述孙家邦审校作者单位: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自七十年代Seglen建立胶原酶灌注法制备大量高活率单肝细胞以来〔1〕。肝细胞的分离,培养技术不断提高,从大动物和人的肝组织制备高活率单肝细胞的技术也已经成熟。...
p53蛋白在人肝细胞癌及其肝内转移灶和癌栓中的表达及意义
陈广斌, 王广田, 孙培春, 庞志刚
1997, 13(3): .
摘要:
应用LSAB法检测了52例人肝细胞癌(HCC)及其肝内转移灶和癌栓中P53的表达水平,并对P53表达与HCC浸润转移和预后关系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原发癌灶、肝内转移灶和癌栓中P53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在分化较差和包膜浸润的HCCP53高表达;转移组原发癌癌栓较单发癌癌栓P53高表达;P53高表达的HCC术后复发率较高,预后较差。提示P53基因及其蛋白产物在HCC浸润播散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P53可用作HCC预后评估的判定指标。
丹参及干扰素对成纤维细胞分泌和形态学的影响
叶红军, 高洪文, 刘少田, 宋云芳, 赫国志
1997, 13(3): .
摘要:
本文探讨了丹参注射液和重组干扰素α-2b(IFN)对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分泌和增殖的形态学作用。结果表明,IFN均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核分裂增多,发挥丝裂原作用;丹参则抑制细胞增殖和核分裂,使细胞产生羟脯氨酸水平降低。提示丹参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分泌功能,发挥抗纤维化作用。
丙型肝炎患者胰腺组织中HCV的检测
郎振为, 黄德庄, 郭兴会, 闫惠平, 孟忻, 张士杰
1997, 13(3): .
摘要:
应用HCVC33c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结法(SP法)对23例丙型肝炎患者尸解的胰、肝组织进行了丙型肝炎病毒检测,其中胰腺5例阳性(21.7%),肝组织14例阳性(60.9%)。HCVAg染色颗粒均见于细胞浆内,胰腺组织中的HCVAg阳性细胞呈单个或簇状弥散分布,同时还在部分胰岛及导管上皮细胞内可见阳性表达。进而用地高辛素标记的HCVcDNA探针,对其中9例做了原位杂交检测,胰腺中检测出3例阳性,肝脏5例阳性,均为免疫组化检测阳性的病例。本结果为HCV存在肝外的胰腺组织中提供了重要的形态学资料。
原发性肝癌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丁贤, 赵晨阳, 吕洪敏
1997, 13(3): .
摘要:
本文对32例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了肝癌患者染色体数目畸变率为1.44%,主要表现在超二倍体,尤以四倍体为多。染色体结构畸变率为2.46%,包括染色单体断裂,断片,三射体和四射体,尤以染色单体断裂为多。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SCE)为9.28±0.65/细胞。以上各项指标肝癌组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门奇断流术后肝外门体分流率的变化
刘建华, 孙辉, 张学文, 孟宪民
1997, 13(3): .
摘要:
在27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断流术中,我们观测了肝外门体分流率的变化。其结果是术后自由门静脉压力下降0.49±0.69(SD)kPa;脏侧闭塞门静脉压力增加1.03±16.1%,门体分流率平均下降25.1±13.5%,表明断流手术阻断了这部分异常血流,使其转流向肝脏,这有利于肝脏功能的维持。
纤维结合蛋白测定与非结石性胆囊炎相关性研究
刘纯, 孙立群
1997, 13(3): .
摘要:
本文应用琼脂糖单向扩散法和免疫酶染色SLAB法检测非结石性胆囊炎病人血清及胆囊组织中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FN)的含量及其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血清中FN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病变的胆囊组织中,炎症最重的胆囊底部FN的表达最少,提示FN含量减少可能是非结石性胆囊炎发病的重要因素。
纤维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附562例报告)
杨绍珑, 赵宜仁, 王一, 李传祖, 王占春, 田华荣, 葛忠, 张明, 张爱梅
1997, 13(3): .
摘要:
本院使用导光纤维胆道镜(以下简称纤胆镜)治疗562例胆管结石。其中,术中胆道镜检取石68例,术后胆道镜检取石494例。538例结石取净,取净率95.7%。为便于术后纤胆镜检及取石,用T管由切口引出腹腔,其长臂与总胆管和切口保持垂直;对泥沙样结石和胆管腔内大量絮状物的病人,采用肝素生理盐水T管滴入;对肝内胆管的嵌顿性结石,先采用活检钳在结石上打洞或开沟,再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加压冲洗,或使用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仪使结石破碎,再用取石钳取石。结果表明,纤胆镜治疗胆管结石,尤其是肝胆管结石,简便易行,疗效显著,且病人痛苦小,并发症少,是治疗胆管结石,特别是手术后胆道残余结石的理想方法。
急性HBV感染者前S1抗原及其抗体检测临床价值的探讨
孙淑丰, 王洪莉
1997, 13(3): .
摘要:
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及其抗体诊断试剂检测44例急性乙性肝炎患者系列血清219份。结果表明,在不同随访时间,前S1抗原的阴转率均高于HBsAg;前S1抗体与前S1抗原同时存在于患者血清中,而且前S1抗体持续时间短暂。前S1抗体阳转越早和前S1抗原阴转越早,则血清ALT水平降至正常越早,在时间上呈正相关。提示前S1抗原及其抗体为急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的一对新指示。
影响乙肝导向干扰素抗乙肝病毒疗效因素的探讨
刘永华, 苏秀芬, 吕美德, 李玉香, 张秀英
1997, 13(3): .
摘要:
本文对影响乙肝导向干扰素临床疗效的某些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乙肝导向干扰素对慢性活动性肝炎(CAH)的疗效好,而对慢性迁延性肝炎(CPH)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C)疗效差。治疗前血清ALT>100IU/L及病程4年以内者疗效好。同时还证实,慢性乙肝病人(23.33%)体内存在干扰素α中和抗体。乙肝导向干扰素治疗后可促进抗体的产生,并且可影响其疗效。
43例肝癌CT漏诊分析
王俭, 刘光华, 郝楠馨, 韩希年
1997, 13(3): .
摘要:
本文通过43例CT漏诊肝占位性病变分析,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其漏诊原因:客观上:1.小病灶易漏诊,本组中2cm以下者占45.3%;2.分型上以小癌型和融合结节型居多,合计约81.4%;主观上:1.对肝癌不典型表现的认识不足;2.技术上:如扫描野不全,窗位选择不当,扫描过早或过晚等均可导致漏诊。笔者认为,客观因素因受设备条件限制,难以迅速改善;而提高对不典型现象的辨识能力,科学操作现有设备,对减少漏诊意义更大;本文还探讨了现有CT技术对肝占位诊断的局限性。
荤素膳食与胆石症发病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
梁酉, 黄太秀, 裴晓红, 李光辉, 钟山
1997, 13(3): .
摘要:
本文通过荤、素膳食与胆石症患病率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两组胆石症患病率,分别为13.41%(348/2595),1.64%(12/732),P<0.005。同时发现荤食与血脂水平及胆石症患病率正相关。提示我们减少或限制荤食的摄入可以减少胆石症的患病率。
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及T淋巴细胞亚群联合检测对丙型肝炎的意义
孔丽, 刘金星, 南月敏
1997, 13(3): .
摘要:
本文检测了68例丙型肝炎患者的SIL2R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显示,急性和慢性丙型肝炎的SIL2R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急性肝炎高于慢性肝炎,同时发现SIL2R水平与肝脏损害程度呈正相关。急性与慢性肝炎的CD3、CD4、CD4/CD8比值较对照组降低,尤以慢性肝炎降低明显。对33例HCVRNA(+)的丙型肝炎患者应用干扰素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血清SIL2R水平低及CD4/CD8比值高者,HCVRNA阴转率高,相反则阴转率低。提示,血清SIL2R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不仅可作为衡量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指标,而且对于指导临床治疗,观察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亦有一定的意义。
肝硬化及伴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血浆胃泌素变化的临床研究
吴静
1997, 13(3): .
摘要:
采用放免法测定32例肝硬化和28例正常人的血浆胃泌素,以探讨胃泌素与肝硬化肝功能损害程度及合并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浆胃泌素水平(152.56±30.2)明显高于正常人(93.74±25.63),P<0.05;且随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而增高。其中伴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血浆胃泌素水平高于无伴发症者。结论:胃泌素是判定肝硬化肝功能损害程度的一项有效指标,可指导临床用药减少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小儿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与病因探讨(附11例临床分析)
史成章, 范筱
1997, 13(3): .
摘要:
本文报道11例小儿原发性肝癌。总结其临床特点为:(1)年龄幼小;(2)男性占多数;(3)均不伴有肝硬化;(4)肝肿大明显;(5)癌肿以巨块型者居多;(6)癌细胞分化程度较差;(7)肝组织中HBVDNA均为阳性,而无1例血清HBeAg阳性者;(8)γ-GT同功酶Ⅱ及AFP阳性率较高。探讨其病因可能是:(1)与母婴垂直传播感染HBV有关;(2)与肝内HBVDNA序列持续存在有关;(3)与遗传免疫因素有关。作者强调要重视对HBV感染的母亲及婴幼儿的定期随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或给予抗病毒治疗,有条件的地方可检测受染患儿有无对肝癌易感的HLA位点抗原,这对降低HBV的感染率和肝癌的发病率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肝硬化合并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一例
钟建平
1997, 13(3): .
摘要:
肝硬化合并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一例钟建平作者单位:312000绍兴市第六医院患者男性,61岁,店员,住院号920033,因腹胀、尿少伴低热、乏力、胃口减退一周入院。病人在25年前患过肝炎,近20多年来多次体检发现为肝硬化、脾肿大、自己也能摸到肿大的脾...
继发于肝癌的可逆性贲门失弛缓一例
赵秋, 熊毅敏, 许桦林, 李道芬
1997, 13(3): .
摘要:
继发于肝癌的可逆性贲门失弛缓一例赵秋熊毅敏许桦林李道芬继发性贲门失弛缓是指继发于感染性疾病如Chagas氏病、恶性肿瘤、淀粉样变性等的食道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上少见。目前文献报道继发于肝癌者只有2例(1),继发于各种恶性肿瘤的也共只有54例〔2〕...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机制初探
杨占风, 任秀宝, 王江滨, 宋国培
1997, 13(3): .
摘要:
本文采用S100肝抗原四次免疫Wistar大鼠后,成功地建立了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EAH)动物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显示、自身免疫损害病理改变出现在第一次免疫后一周,5个月后仍有病理损伤。血清ALT与病理损害过程一致、血清IgG在免疫后第二周升高。实验结果提示S100可以诱导典型的EAH。此模型可成为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机制的重要工具。
各大医院对HD-91-Ⅱ型肝病治疗仪临床观察报告
1997, 13(3): .
摘要:
各大医院对HD-91-Ⅱ型肝病治疗仪临床观察报告HD-91-Ⅱ型肝病治疗仪开电生理疗法治疗各种肝病之先河,五年来,经全国280家医院临床治疗肝病患者近万例。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证明,对急慢性肝炎消除临床症状疗效显著,肝功复常率高,缓解门静脉、脾静脉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