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6期

显示方式:
乙肝病毒基因型与患者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
周莉, 于岩岩, 王勤环, 于敏, 陈红梅, 李晓娟
2005, 21(6): 324-326.
摘要:
研究不同HBV基因型感染者临床特征的异同。选取慢性HBV感染者297例,用特异性引物PCR法测定其HBV基因型,并比较不同基因型者在临床各方面表现有何异同。297例样本中B型占12.8%,C型占87.2%, 未发现其他基因型。B型者与C型者相比,年龄≤35岁者较多,血清ALT、AST水平较低,两组的血清HBVDNA水平无明显差异。B型在慢性HBsAg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中所占比例逐步下降,而C型所占比例则逐步上升。B型者HBeAg阳性率低,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B型、年龄小者及女性者容易呈慢性HBsAg携带者状态。在17例死于肝病者中,B型者死亡时感染HBV时间较长。B型者对抗病毒治疗应答比C型者好。C型HBV 感染与严重肝脏疾病的发生有关,感染B型HBV者临床预后较好,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较好。
IFNα-2a对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95表达及其凋亡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李敏伟, 侯伟, 沃健儿, 姚航平, 刘克洲
2005, 21(6): 327-328.
摘要:
探讨IFNα-2a对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CD95表达及其凋亡率的影响。分离 26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16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10例)和20例健康献血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在IFNα-2a作用前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PBMC中CTL CD95的表达及其凋亡率。结果表明,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TL存在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现象,而IFNα-2a对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TL CD95表达及 CTL凋亡率并无影响。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负荷和肝组织超微结构损伤的相关性
刘伟, 赵伟, 罗婵
2005, 21(6): 329-330.
摘要: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负荷和肝组织超微结构损伤的相关性。采用免疫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和超微病理学技术,分别检测随机选择的4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负荷和其肝组织超微结构损伤。血清 HBV DNA水平和肝组织某些超微结构损伤(线粒体肿胀、溶酶体增多、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Kupffer细胞增生、肝细胞淤胆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呈正相关,但不呈直线相关(re=0.21,t=1.12,P>0.05);血清HBV DNA水平和肝组织某些超微结构损伤(内质网增生扩张、高尔基体扩张、贮脂细胞增生、毛细胆管扩张淤胆、毛细血管增生)无相关性(P>0.05)。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负荷和其肝组织某些超做结构损伤有相关性。
Pre-S2抗原在乙肝病毒隐性感染中的地位与应用研究
王剑, 盘晓娟, 林永富, 吴德荣, 吴阿阳, 刘平娥, 唐冬英, 彭丽花, 蒋光清, 陈友元
2005, 21(6): 331-332.
摘要:
探讨Pre-S2抗原在乙型肝炎病毒的各类隐性感染中的地位及科研、临床应用价值。以乙肝病毒隐性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同时检测感染者的Pre-S2抗原和“乙肝血清标志物(HBV M)”,然后进行各类感染者之间的比较、分析。在乙肝病毒隐性感染者人群中,HBeAg阳性者、HBeAb阳性者的Pre-S2抗原阳性率分别为93.10%、60.00%;“乙肝大三阳”、“小三阳”者的Pre-S2抗原阳性率分别为92.31%、62.50%。Pre-S2抗原在判断乙肝病毒复制、隐性感染者血清的传染性强度方面,有很高使用价值和补缺作用;在判断隐性感染者的发展转化方面,亦有重大参考意义。
缓下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龚枚, 田生望, 林冰, 何玲, 王宗勤
2005, 21(6): 333-334.
摘要:
观察中医缓下法治疗CHB、LC内毒素血症的疗效及其对肝功能的影响。缓下法是用柴胡汤制剂(口服液)10ml,一日三次,联合玄明粉(无水硫酸钠胶囊)2-5粒,一日一次,晚睡前口服,疗程3月。治疗前后检测血清内毒素及主要肝功能指标,设健康者为对照组。结果显示该法能明显降低血清内毒素,改善肝功能,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内毒素明显降低;其降低水平和肝功能改善程度显示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前者P<0.01,后者P<0.05或 P<0.01。缓下法是治疗慢性乙肝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有效方法并有明显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复方甘草甜素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王朝敏, 印建, 张燕
2005, 21(6): 335-336.
摘要:
观察复方甘草甜素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疗效。采用复方甘草甜素注射液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 250 ml,每日一次静滴,4周为一个疗程,共两个疗程。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33例,对照组31例,采用丹参注射液加甘利欣注射液静滴8周。治疗组ALT、TBil下降幅度、复常例数,复常天数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0.9%,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2%;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及P<0.05。复方甘草甜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CpG-ODN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向晓星, 周霞秋, 王俊学, 谢青, 蔡雄, 俞红, 周惠娟
2005, 21(6): 336-338.
摘要:
研究含非甲基化CpG基序的寡核苷酸(CpG-ODN)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 dritic cell,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以CpG-ODN刺激CHB和健康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衍生的DC成熟,结果显示,与 non-ODN和PBS组比,CpG-ODN能明显提高CHB患者DC的HLA-DR、CD86表达,使其IL-12分泌增加,刺激T 细胞增殖的能力亦显著增强(P<0.05),但不能明显提高CD1a表达。因此,CpG-ODN与TNF-α一样能促进CHB 患者外周血DC成熟进瓶增强其抗原提呈功能;CHB患者的細胞因子环境可能是DC功能沉默的重要原因。
HBV基因型及P基因变异与拉米夫定耐药的关系
薛蓉, 周镇先, 王建芳
2005, 21(6): 339-340.
摘要:
为探讨拉米夫定耐药与HBV基因型和P基因变异的关系,用基因测序的方法分析基因型与YMDD变异,用荧光定量的方法,检测HBVDNA定量,研究结果表明C基因型比其它基因型更易耐药,耐药的问题不仅仅是 YMDD变异,P基因可能诱导其它基因的变异,导致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减低。
干扰素α2b与苦参素、胸腺肽α1联合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实验研究
赵艳娟, 高歌
2005, 21(6): 341-342.
摘要:
了解干扰素α2b与苦参素、胸腺肽α1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实验研究。98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9例,同时使用干扰素α2b与苦参素、胸腺肽a1 13周,随后使用干扰素α2b及胸腺肽α1 13周,最后单用干扰素α2b 26周;对照组49例单用同样剂量干扰素α2b 52周。疗程中定期检测血常规、丙氨酸转氨酶(ALT)、HBeAg、抗-HBe、HBVDNA、透明质酸酶(HA)。全部患者完成1年治疗。治疗组 ALT、HA复常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HBV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1.6%和53.1%,P< 0.005;44.9%和22.4%,P<0.025;42.9%和20.4%,P<0.025:79.6%和51.0%,P<0.005)。干扰素α2b与苦参素、胸腺肽α1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用干扰素α2b。
HD肝病治疗仪对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患者治疗探讨
叶红军, 邹兵, 李伏娥, 钟李杰, 王俊萍
2005, 21(6): 342-344.
摘要:
为探讨对慢性肝炎所致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有效治疗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观察HD肝病治疗仪和中药穴位透入治疗93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患者的疗效。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症状改善,肝功能复常,肿大的肝脾回缩,HD肝病治疗仪和中药穴位透人治疗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虎驹乙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抗病毒临床疗效观察
程月兰, 郝新洁, 王丽云, 孙金芳
2005, 21(6): 345-346.
摘要:
观察虎驹乙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抗病毒的临床疗效。将2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8例口服虎驹乙肝胶囊。对照组122例口服护肝宁片。3个月为1疗程,连用2个疗程。治疗组的患者在改善症状和体征,恢复肝功能总疗效方面,其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6.56%和90.63%,对照组分别为 11.48%和63.9%,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在HBeAg阴转方面,治疗组治疗3个月、6个月与随访6个月阴转率分别为32.29%、37.50%和35.42%。HBVDNA阴转率分别为36.72%、40.63%和42.97%,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停药后随访6个月复发率极低。虎驹乙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恢复肝功能和抗病毒的疗效,并减少病情复发。
HCV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其基因型、肝脏炎症及IFN-α治疗的相关性
洪俊, 黄其通, 刘军
2005, 21(6): 347-349.
摘要:
探讨HCV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其基因型、肝脏炎症以及与干扰素α(IFN-α)治疗的相关性。用流式细胞仪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对41例HCV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及HCV基因分型进行分析。未经治疗患者的激活T细胞(CD3+HLA-DR+)、激活CD4+T细胞(CD4+HLA-DR+、CD4+CD25+)及NK 细胞(CD3-CD16/CD56+)均低于正常(P<0.05);CD8+T(CD8+CD3+)细胞、激活(CD8+T细胞(CD8+HLA-DR+、 CD8+CD38+)及B细胞(CD19+)高于正常(P<0.05);使用IFN治疗后显著提高了患者外周血激活T细胞激活 CD4+T细胞及NK细胞百分比(P值<0.05);同时降低CD8+T细胞、激活CD8+T细胞及B细胞百分比(P<0.05)。此外,还发现在伴有肝脏炎症患者的CD8+细胞、激活CD8+T细胞要明显高于不伴有炎症的患者(P<0.05),而NK 细胞则要显著低于不伴有炎症者(P<0.05);不同HCV基因型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P>...
读者来信
刘建军
2005, 21(6): 349-349.
摘要:
<正>编辑部: 最近(2005年21卷4期)贵刊刊登刘成霞副教授“肝炎相关肝硬化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一文,认真阅读后对低钠血症与肝性脑病的关系提出质疑。 1 低钠血症与肝性脑病关系作者认为随着低钠血症的加重,肝性脑病发病率上升,轻度低钠血症为 5.36%;中度17.5%;重度94.12%。从统计资料肝性脑病确与血浆低钠有关。低钠血症如何促使肝性脑病发生,发病机制如何,本人仍不清楚。但确信低钠血症患者因血浆渗透压下降,可导致低渗性脑病,主要发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初诊患者肝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
姜艳, 郭晖, 潘润铎, 姜宏
2005, 21(6): 350-351.
摘要: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初诊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将428例甲亢患者根据肝功能是否异常分为两组,分析其临床表现、肝功能指标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及甲状腺自身抗体的水平的关系。初诊甲亢患者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30.1%,肝功能损害最常见的是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其甲状腺激素水平显著高于无肝功能异常者。而TSH、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则无明显差异。甲亢初诊患者合并肝功能异常较常见,肝功能损害以ALP、ALT增高为最常见,且与甲状腺激素水平关系密切。
脂微球载体前列腺素治疗急性戊型淤胆型肝炎临床评价
黄团新, 宋仕玲, 伍秀珍, 甘雪婷, 李志强, 田萍, 刘章红
2005, 21(6): 352-353.
摘要:
评价脂微球载体前列腺素治疗急性戊型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52例患者随机分为脂微球载体前列腺素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3周。治疗组在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转氨酶等指标及总有效率、综合疗效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脂微球载体前列腺素是治疗急性戊型淤胆型肝炎有效、安全的药物。
分子吸附再循环应用于重度黄疸患者的疗效评估
戴炜, 禹弘, 岳建荣, 胡敏冬, 李炜
2005, 21(6): 354-355.
摘要:
评估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adsorbent recirculating system,MARS)治疗对降低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的疗效。应用德国TERAKLN公司生产的MARS对17例肝衰竭患者进行每次6h的治疗,检测治疗前中后不同时段TBil。13例肝衰竭患者经治疗后TBil降低28%(P<0.05),治疗过程前3h及后3h分别降低 22.2%和5.8%;4例TBil>800μmoL/L患者在治疗5h时TBil降低29.6%,更换负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柱继续3小时治疗TBil仅降低5.1%。4例TBil<350μmol/L并发肝性脑病患者,MARS治疗3小时及6小时TBil均无明显降低,肝性脑病随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步得到明显改善。MARS治疗肝衰竭,TBil降低主要住前3小时,治疗清除TBil的幅度和初始基础TBil水平正相关,与负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柱的大小无相关性。MARS治疗效果主要以其患者整体病情的改善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肝硬化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王欣, 张明威, 张静
2005, 21(6): 356-357.
摘要:
为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变化及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用ELISA法测定了93例肝硬化患者及50例健康人血清TGF-β1水平。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血清TGF-β1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且由Child A级到Child C级逐渐升高,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血清TGF-β1是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指标之一,可用于判断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及评价预后。
去甲肾上腺素治疗Ⅰ型肝肾综合症近期疗效观察
雷静静, 周力
2005, 21(6): 358-359.
摘要:
评价去甲肾上腺素(NA)治疗I型HR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14例I型HRS,其SCr为(363.7±64.2) μmol/1,持续静滴NA(0.1-0.5)μg·kg-1·min-1,直至HRS逆转(SCr<132.5μmol/L)或病人出现副反应或最长疗程15 天。结果8例(57.1%)HRS逆转,其SCr从(384.9±49.4)μmoL/L下降到(107.0±21.5)μmoL/L(P<0.001),BUN从 (18.1±3.3)mmol/L下降到(9.1±2.0)mmoL/L(P<0.001),尿钠从(6.9±2.0)mmol/24h升高到(35.1±6.3)mmol/24h (P<0.001),MAP从(63.8±5.2)mmHg提高到(77.6±4.1)mmHg(P<0.001)。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无明显改变。NA治疗I型HRS近期疗效明显,安全,可行性强。
肝硬化心肌病患者血循环动力学变化研究
范震, 张啸, 吕文, 张筱凤, 郭应辉, 赵幼安, 吕敏和
2005, 21(6): 360-362.
摘要:
探讨肝硬化患者体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心肌病变及其发病机制。肝硬化患者87例,正常对照组65 例。按照肝功能Child分级,应用超声Doppler检测患者体循环血流动力学、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E波、A波、Ev/Av 比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静息状态下Child B、C级肝硬化患者外周阻力指数明显降低;Child A、B级患者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呈高动力循环状态;Child C级组患者,心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较 Child B级组明显下降。肝功能Child B、C级组肝硬化患者Ev/Av比值显著降低(P<0.05,P<0.01)。晚期肝硬化患者存在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异常,提示存在肝硬化性心肌病。
干扰素α对慢乙肝患者肝纤维化及肝细胞凋亡的临床观察
于宏, 曹志宸, 耿建英, 孙小云, 贺占国, 王政民, 王中华
2005, 21(6): 363-365.
摘要:
观察干扰素α对慢乙肝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影响。16例肝组织病理诊断符合S3-S4期患者,干扰素治疗期前后三次行肝组织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病理分析,免疫组化检查肝组织TGF-β1蛋白、Fas及HBcAg抗原,TUNEL方法检查肝细胞凋亡。干扰素连续6个月治疗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逐渐改善;在S1-S4期,Fas、 TGF-β1显著表达;干扰素α治疗3个月后Fas抗原、TGF-β1表达程度显著下降,P<0.05;细胞凋亡程度减轻P< 0.05;肝组织HBcAg表达程度无显著改变。干扰素α有显著改善S3-S4期患者肝组织肝细胞凋亡和肝纤维化程度,但需要持续的疗程。
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HBsAg、HCV抗原表达与T细胞亚群及NK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战淑慧, 辛永宁, 宣世英, 李敬华, 陈桦, 孙樱, 张健
2005, 21(6): 366-367.
摘要:
研究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HBsAg、HCV抗原表达与T细胞亚群及NK活性的相关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对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HBsAg、HCV抗原表达进行了标记和分析,同时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 NK活性进行检测。肝癌患者中,CD4+细胞减少,CD8+细胞升高,CD4+/CD8+比值及NK细胞的活性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且HBsAg阳性、HCV抗原阳性者比阴性者下降更显著。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HBsAg、HCV抗原表达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活性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与NK细胞、CD4+细胞、CD8+细胞、CD4+/CD8+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28,0.35,-0.50(P<0.001)。肝癌患者出现免疫紊乱与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有关,且混合感染者免疫功能紊乱较显著,提示抗病毒治疗可能改善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
急性胰腺炎在螺旋CT诊断中的应用
王继萍, 姜卫国, 贺永斌
2005, 21(6): 368-370.
摘要:
探讨螺旋CT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回顾分析2002-2004年经临床和螺旋CT确诊的急性胰腺炎52例,其中男37例,女15例。所有病例均经CT平扫,其中增强扫描7例。根据胰腺坏死程度分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为斑片状坏死,中度为段状坏死,重度为整个胰腺坏死。水肿性胰腺炎34例,出血坏死性胰腺炎18例。按Balthazarf分级:A级3例,B级7例,C级16例,D级14例,E级12例。根据胰腺坏死程度分轻度6例,中度9例, 重度11例。螺旋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具有定性诊断价值。CT分级及胰腺坏死程度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病情的判断有很大价值。
急性戊型肝炎暴发流行107例临床分析
李向民
2005, 21(6): 370-371.
摘要:
对一起发牛急性戊型肝炎爆发流行特殊群体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的研究,揭示流行特点及临床规律。将 107例感染者临床观察、治疗和2年多的随访获得的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与既往暴发流行及散发报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统计学处理;探讨治疗、临床转归及血清抗体的变化规律;同时对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良。国人对戊型肝炎普遍易感,感染、发病率、症状轻重和预后与生活习惯、性别、年龄及原有疾病明显相关。抗体的出现有特异性,血清铁离子浓度对病情及预后有一定提示作用。戊型肝炎的防治应该引起进一步的重视,餐饮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是关键。
拉米夫定联合草仙乙肝抗乙型肝炎病毒疗效观察
丁晓慧, 李海青, 张艳梅, 陈雪菲, 冯博
2005, 21(6): 372-373.
摘要:
了解拉米夫定和草仙乙肝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全部患者完成1年治疗,联合治疗组血清E抗原转换率、ALT复常率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治疗12个月后YMDD变异率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拉米夫定组,而血清HBVDNA阴转率联合治疗组与拉米夫定组无显著差异,所以拉米夫定与草仙乙肝联合治疗对于 ALT中度以上升高,HBVDNA高水平复制疗效优于拉米夫定,并对延迟及减少YMDD变异有一定的作用。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脉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李森林, 李振方, 赵琦, 李红, 徐昌青
2005, 21(6): 373-374.
摘要:
<正>应用多谱勒超声技术检测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压力(Ppv)、脾静脉血流量(Qsv)、肠系膜血流量(Qsmv)、门静脉血流量(Qpv),探讨Ppv与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①正常对照组:共24例,男18例,女6 例,年龄24-65岁,病毒标志物阴性,肝功能及血脂基本正常,10例行胆囊切除术,14例行结肠癌根治术;②慢性肝炎组:3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符合 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
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研究
高广甫, 杨萱
2005, 21(6): 375-376.
摘要:
<正>复方鳖甲软肝片有软坚散结,化瘀解毒、益气养血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我院对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的乙肝代偿性肝硬化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2004年6月-2005年5月门诊治疗的乙肝代偿性肝硬化病例10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
α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致口腔广泛糜烂性溃疡一例
涂燕云, 丘海先
2005, 21(6): 376-376.
摘要:
<正>患者,男,30岁,因“体检发现抗-HCV阳性”于 2003年7月30日来我院就诊查抗-HCV阳性,HCV RNA4.5×105copies/ml,ALT 64U/L,AST 78.6U/L,血常规正常,B超示肝光点稍粗。患者除有乏力、肝区叩痛外,余无异常。于2003年8月1日以重组人α1b干扰素(赛诺金,深圳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抗病毒治疗,500万U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用15 天后改为隔日一次,并联合利巴韦林片剂口服,
肝性脊髓病15例回顾性分析
霍红, 朱海燕, 司雁菱
2005, 21(6): 377-378.
摘要:
<正>肝性脊髓病(HM)发生于各种肝病的晚期,是肝硬化的罕见并发症之一,可在肝性脑病之后或与之同时发生,其症状也可被肝性脑病掩盖,或因认识不足误诊为脑血管疾病。因此,本文总结15例HM回顾性分析如下,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肝癌的手术切除及介入和射频治疗对肝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王艳红, 叶胜龙, 张博恒
2005, 21(6): 378-379.
摘要:
4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手术、射频及介入治疗3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及不同治疗组间的主要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后第1、4、7、9天,各组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前三组问ALT值无明显差别,治疗后第1-9天内,ALT变化在三组问有明显差异,以手术组数值最高;治疗后三组中肝功能各指标异常人数所占比率都有升高,均以手术组为最高。认为:三种治疗对肝功能均有影响,治疗前应充分评估患者肝功能储备状况。
基因探针技术在传染病诊断中的应用
宫航宇, 石铭, 韩博
2005, 21(6): 380-382.
摘要:
<正>近几十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不断发展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核苷酸序列含有生命有机体构成、维持生命必须的遗传信息。不同种生物含有不同的DNA序列,同种生物含有相同的DNA序列,并且这种核苷酸顺序是相对稳定的,可以用来检测遗传病和鉴定样本中的微生物。所谓基因探针,是能识别特异碱基序列(基因)的有标记的一段单链DNA(或RNA)分子,也可以说一段与被测定的核苷酸序列(靶序列)互补的带标记的单股核苷酸。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研究进展
乔燕伟, 游晶
2005, 21(6): 383-385.
摘要: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导致病毒肝炎,易于慢性化,并逐渐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乙型肝炎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是由宿主免疫反应和病毒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反应引起肝细胞病变,T淋巴细胞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各种免疫细胞特别是T细胞亚群之间的调节紊乱,是机体不能清除病原体及 HBV在肝内持续复制的主要原因。
细胞黏附分子及其在肝癌研究中的作用
侯振江, 张宗英
2005, 21(6): 386-387.
摘要:
<正>细胞黏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是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ECM)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以其配体和受体结合的形式参与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肝脏病的发生发展与细胞粘附分子-1 (ICAM-1)密切相关。本文就ICAM-1和E-钙粘蛋白(E-CD)在肝癌研究中的应用概述如下。
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谢婵, 张立伐
2005, 21(6): 388-390.
摘要:
<正>糖尿病和肝炎都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20 岁以上的普通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达3.21%。我国以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最高。其中约10%发展为慢性肝炎,部分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近年来临床上越来越多地出现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这不但使患者受到双重打击,而且给临床医生的治疗及判断预后带来新的挑战。肝病和糖尿病同时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三类:即慢性肝病引起肝原性糖尿病;原发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与病理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骆欢, 詹雨林, 赵志新
2005, 21(6): 391-392.
摘要:
<正>慢性乙型肝炎起病常较隐匿,确切病程不详,发病后其临床表现差异也较大,给治疗及判断预后带来困难。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肝脏疾病的诊断、分类、疗效观察及预后判定上占有重要地位。而肝脏病理检查因其有创伤性,且受取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临床广泛开展受一定限制。本文对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与病理的相关性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与肝癌
魏思忱, 白文元
2005, 21(6): 393-395.
摘要:
<正>一氧化氮(NO)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具有氧化还原特性,参与一系列生理和病理过程,如血管扩张、血小板粘附与聚集、神经信号转导、机体防御反应等,同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低浓度NO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促血管形成等利于肿瘤生长,高浓度时则通过干扰能量代谢、基因毒性、抑制蛋白合成、诱导凋亡等途径而具有抗肿瘤作用。随着NO与肿瘤关系研究的深入,它与肝癌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研究发现,肝癌组织中有各种NOS的表达,NO参与肝癌的发生、发展,与肝癌的血管形成密切相关,并参与肝癌的浸润与转移。本文就近年来NO与肝癌的关系作一综述,为肝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新的切入点。
YMDD变异致病情加重者应用阿德福韦治疗3例报告
李谦, 袁桂玉, 唐克诚, 梁树人, 刘国旺
2005, 21(6): 396-396.
摘要:
<正>1 临床资料 3例2004年本院门诊或住院患者, 均为男性,年龄50-57岁。1例为晚期肝硬化行肝移植治疗术后,手术后即开始服用拉米夫定治疗以预防再感染;另2例为慢性乙型肝炎,在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前肝功能轻度异常,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 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HBV-DNA3.4×104 copies/ml-8.0×108 copies/ml,符合2003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标准。
消包片致药物性肝损害一例
裴英, 蒲改玉
2005, 21(6): 397-397.
摘要:
<正>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0岁,于2004年2月体检发现肝包虫病在外地医院服消包片,2个月后出现黄疸伴皮肤瘙痒来院就诊。入院查体:皮肤巩膜重度黄染,无出血点、肝掌及蜘蛛痣,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有轻度叩击痛,余无异常。查肝功能TBil (总胆红素)199.5μmol/L,DBil(直接胆红素) 150.4μmol/L,ALT(丙氨酸转氨酶)642U/L,AST(天
临床肝胆病杂志2005年第21卷总目录
2005, 21(6): 398-40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