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癌精准检测专家共识(2024版)
DOI: 10.12449/JCH250307
Expert consensus on precision detection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2024 edition)
-
摘要: 肝内胆管癌(ICC)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分子分型是实施ICC个体化治疗的基础。正确的检测方法对于全面筛选适用靶向药物的患者群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共识基于国内外临床实践数据,并结合中国国情,围绕ICC重要靶点进行制定,提出了15条推荐意见,以期为ICC的精准检测提供参考。Abstract: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 is a highly heterogeneous tumor, and molecular profiling serves as the foundation for personalized treatment of ICC. Accurate detection methods are clinically significant for comprehensively screening patients suitable for targeted therapies. This consensus is based on clinical practice data from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ources, tailored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focuses on key targets for ICC. We present 15 recommendations aimed at guiding the precision detection of ICC.
-
1. 白蛋白的生理功能
人血白蛋白是血液循环中最丰富的蛋白质,完全由肝脏合成,健康成年人每天合成12~25 g白蛋白,约40%留存于血管内,其余存在于组织间隙或其他器官中,如皮肤、肌肉和肠道。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约占55%。体质量70 kg的健康成年人,白蛋白的含量为250~350 g[1]。白蛋白是一种单体多域大分子,独特的结构决定了其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1.1 维持渗透压
75%~80%的总胶体渗透压与白蛋白有关,其影响特性源于与其分子质量直接相关的渗透效应(约2/3)和Gibbs-Donnan效应(约1/3)。后者包括带负电荷的白蛋白吸引带正电荷的分子,如Na+,从而诱导水从血管外腔室向血管内腔转移[2]。因此,白蛋白可以维持胶体渗透压的稳定,促进水分代谢,辅助改善肝功能。
1.2 抗氧化
白蛋白含有35个半胱氨酸(cysteine,Cys)残基,其中34个参与17个二硫化键的形成,位于34位的Cys残基(Cys-34)提供了血浆中约80%的游离硫醇基团,而血浆中的游离硫醇基团通常作为各种氧化剂的主要清除剂[3],白蛋白表现出的重要抗氧化活性是其治疗作用的功效基础,血清氧化白蛋白水平随着肝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导致机体内血清白蛋白抗氧化作用能力降低。
1.3 抗炎症
白蛋白可与多种炎症介质结合,并通过Toll样受体信号实现免疫应答[4],降低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细胞氧化状态,结合和清除体内有毒物质,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
1.4 结合与转运
白蛋白的三级结构呈心形,分为3个重复的同源结构域,每个结构域有A和B 2个独立的亚结构域[5],这使得白蛋白表现出很强的配体结合功能,为许多内源性物质(如脂肪酸、胆红素、激素等)和外源性化合物的结合提供了载体和仓库。严重的肝病会导致低白蛋白血症,导致可用结合位点减少,影响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输。
1.5 其他功能
白蛋白还有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抗凝的功能[6],发挥维持屏障功能完整性、减轻内皮损伤和炎症,并在失血性休克后有恢复血管稳态的作用。
2. 白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白蛋白分子的结构完整性对其生物学功能至关重要。在促炎和促氧化循环微环境中,白蛋白结构易受有害毒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7]。其中,Cys-34残基的氧化损伤是最常见的改变,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和全身炎症的程度相关。更重要的是,Cys-34残基的氧化状态可作为独立预测因子,用于评估患者1年的病死率[8]。除了Cys-34残基外,转录后损伤还可以涉及其他分子位点(即N端和C端部分的截短、糖基化和二聚化)。随着总白蛋白池中损伤的积累,保持完全生理结构的部分同时减少。此外,氧化型白蛋白增强了外周人白细胞的促炎细胞因子合成,为使用还原型天然白蛋白替代治疗以限制肝硬化中的全身炎症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随着肝硬化严重程度的增加,白蛋白功能出现改变,降低了原有的结合和解毒能力、抗氧化功能和螯合金属离子的能力[9]。
目前,较为成熟的白蛋白功能检测评估方法包括羟基自由基抗氧化能力(hydroxyl radical antioxidant capacity,HORAC)测定、白蛋白结合能力(albumin binding capacity,ABiC)测定和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测定。HORAC能够评估白蛋白的总体抗氧化能力;ABiC能够评估白蛋白重要的药物结合位点——结合位点Ⅱ的结合能力;IMA能够评估白蛋白氮端螯合金属离子的结合力[10-12]。
3. 肝脏疾病中白蛋白结构及功能的改变
Domenicali等[13]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的白蛋白结构发生了广泛的变化,其中最常见的结构异常是Cys-34残基的半胱氨酸化和糖基化。在晚期肝硬化患者中,循环半胱氨酸与白蛋白Cys-34位点的游离磺酰基发生可逆氧化反应,形成半胱氨酸化蛋白;同时,Cys-34残基不可逆氧化引起的磺酰化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因此,白蛋白的可逆和不可逆氧化被认为是肝硬化过程中的后期事件。此外,患者体内的糖基化白蛋白水平显著增加,且其胆红素结合能力降低了50%,导致了白蛋白的结合和解毒能力显著下降。
意大利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14]纳入337例肝硬化患者,其中门诊收治的代偿期患者18例,住院过程中出现急性失代偿事件的患者319例,评估患者的有效白蛋白水平、白蛋白功能变化等情况。与门诊患者相比,住院患者的白蛋白结合和解毒效率均显著下降。
肝硬化的特点是全身炎症以及氧化应激增加,随着肝硬化的进展,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与肝硬化和感染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在肝硬化患者中,肝细胞功能的损伤和肝细胞数量的减少,包括白蛋白和各种凝血因子在内的蛋白质合成不足,导致低白蛋白血症,通过血液稀释、水钠储留,以及白蛋白在细胞外和腹水中的隔离,白蛋白水平可以降低60%~80%[15]。体内白蛋白水平的大幅减少将加速肝功能不全的进展,改变的白蛋白随着肝硬化的进展而增加,这意味着在晚期肝病患者中,白蛋白的抗氧化、清除和结合活性急剧下降,导致免疫力降低,感染概率增加、腹水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发生概率增加,多器官功能障碍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长期生存,病死率增加。
4. 白蛋白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研究进展
白蛋白的抗炎和抗氧化特性有助于拮抗肝硬化的病理进展。ANSWER试验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平行、开放标签临床研究,旨在评估长期使用人血白蛋白对无其他并发症的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影响。与标准治疗相比,常规治疗联合白蛋白治疗组的18个月生存率显著提高,死亡风险降低了38%。结果提示,长期使用人血白蛋白可以延长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具有一定的成本效益和良好的安全性。这些结果可能促使白蛋白的使用从针对特定并发症转变为一种更全面的方法,旨在通过作为一种改善疾病的治疗手段来减缓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进展[7]。
4.1 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糖尿病
既往研究显示,约31%的肝硬化患者患有糖尿病,其中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ANSWER试验事后分析(post-hoc analysis)旨在评估长期白蛋白给药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肝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的影响[16]。结果显示,在合并失代偿期肝硬化和腹水的2型糖尿病门诊患者中,长期白蛋白治疗与更好的生存率和较低的肝硬化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相关。
4.2 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低钠血症
低钠血症是肝硬化患者中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根据血清钠<130或135 mmol/L的不同标准,其发生率为21%~50%。ANSWER试验事后分析显示,经过3个月的治疗,低钠血症的累积纠正率在常规治疗联合白蛋白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中分别为71%和44%(P=0.006),提示长期人血白蛋白治疗可改善低钠血症并减少门诊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度低钠血症的发生[17]。
4.3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
ACLF是一种高病死率的严重肝疾病。Fernández等[18]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白蛋白联合抗生素治疗不仅能显著改善ACLF患者的循环和肾功能,还能降低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发生率。研究发现,与单用抗生素相比,联合治疗组患者的ACLF缓解率显著提高,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降低。白蛋白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有关。在治疗的前7天内,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计数水平显著下降,表明白蛋白能够有效抑制全身性炎症。白蛋白还能通过改善平均动脉压、血清钠水平和肾功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总体预后。
4.4 酒精性肝病(ALD)
ALD的发病机制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Naldi等[19]的研究通过质谱分析揭示,酒精性肝炎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具有显著的微观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与后转录修饰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胱氨酸和蛋氨酸残基的氧化修饰方面。Das等[20]研究进一步发现,酒精性肝炎患者的白蛋白氧化状态显著升高,其中不可逆氧化形式中性粒细胞抗体-2的比例增加。这种氧化修饰降低了白蛋白的抗氧化能力,使其从抗氧化剂转变为促炎因子,从而诱导中性粒细胞活化和活性氧的产生,最终加剧肝脏炎症和损伤。
4.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NAFLD是指除了酒精以及其他明确的肝损伤因素以外而导致的肝内脂肪过度沉积,现在已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尽管当前尚无针对NAFLD的特定疗法,基于白蛋白的药物递送系统已成为潜在的治疗策略。Jing等[21]的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牛血清白蛋白的自组装纳米复合物BAM15@BSA,用于改善NAFLD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这种复合物通过增强药物的水溶性、稳定性和肝靶向性,显著改善了药物的治疗效果。
5. 有效白蛋白检测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前景
5.1 “有效白蛋白”概念的提出与临床意义
2013年,Jalan等[22]提出了“有效白蛋白”这一概念,重新定义了白蛋白在慢性疾病中的评估方式。Jalan等指出,由于白蛋白在肝病、肾病等慢性疾病中经历氧化、糖基化等翻译后修饰,导致其抗氧化和运输功能受损,因此,单纯测量总白蛋白水平并不能全面反映其在疾病状态下的生物活性。这一概念强调了白蛋白结构完整性和功能性修饰的重要性,建议测量具有功能的白蛋白水平,以更精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随后,Domenicali等[13]通过研究肝硬化患者的白蛋白异构体变化,进一步支持了“有效白蛋白”概念。研究发现,白蛋白结构损伤与特定并发症(如腹水和肾功能障碍)显著相关,某些特定异构体在预测1年生存率方面比总白蛋白更有效,凸显了白蛋白结构修饰在疾病预后中的价值。
Baldassarre等[14]进一步探讨了有效白蛋白在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指出有效白蛋白能更准确地区分急性失代偿与ACLF,并且在预测30天内肝衰竭和90天内病死率方面优于传统指标总白蛋白水平。尽管短期内白蛋白输注可提高有效白蛋白,但改善作用不持久,提示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治疗策略。这些研究共同指出,白蛋白的结构修饰在疾病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且有效白蛋白在个性化疾病管理中展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
5.2 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在白蛋白功能分析上的应用
Kazmierczak等[23]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分析白蛋白的结合和解毒功能,研究了不同乙醇浓度下白蛋白与脂肪酸等分子的结合特性,并通过测量结合效率和解毒效率,评估白蛋白的运载和解毒功能。这种方法能够提供高灵敏度的结合信息,揭示白蛋白功能在病理状态下的变化。然而,该技术操作复杂,对实验条件和仪器精度要求较高,因此,在临床上常规应用仍面临挑战。
2017年,Watanabe等[24]探讨了白蛋白在慢性疾病中的翻译后修饰,特别是Cys-34位点的氧化,发现其在慢性肝病、肾病和糖尿病患者中随病情进展而增加。研究显示,支链氨基酸治疗可部分逆转这种修饰,提示白蛋白结构完整性对慢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Clària等[25]研究了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AOPP)和IMA在药物性肝损伤(DILI)中的作用,发现这些标志物在重症患者中的水平显著升高,且在治疗后下降,表明其可有效反映氧化应激水平和病情严重程度。研究指出,尽管AOPP和IMA在急性肝损伤监测中有应用价值,但需在更多肝损伤类型中验证其特异性。
Xiao等[26]研究了DILI患者中AOPP和IMA的作用,探讨其在氧化应激监测中的潜力。结果显示,DILI患者的AOPP和IM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尤其在重症患者中更为明显,表明这些生物标志物能够反映氧化应激水平,并在治疗后显著降低,提示其监测治疗效果的潜在价值。
5.3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白蛋白结构
Lakis等[27]分析了检测有效白蛋白时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质谱分析方法,可以全面解析白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自上而下”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直接分析未消化的蛋白,通过解卷积获得同种型的结构信息,保持蛋白整体性,但因算法限制可能产生误差。相较之下,“自下而上”方法对蛋白酶解后分析片段,通过数据库比对确认结构,适合高通量样品分析,但酶解可能导致部分结构信息丢失。结合这两种方法,分别实现全局结构分析和局部验证,有助于提高检测全面性。
Rahali等[28]也采用“自下而上”方法分析人血白蛋白,发现其能够快速揭示蛋白的序列和修饰信息,但对质量精度要求较高,部分修饰可能在质谱误差范围内被忽视。去卷积分析还存在误差累积风险。然而,该方法在识别和量化白蛋白同种型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尤其在异构体分析中,为深入理解白蛋白的结构功能提供了高分辨率的信息。
尽管上述研究尚存在改进精度和稳定性能的优化空间,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显著提升了白蛋白结构解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其功能分析提供了坚实基础。
5.4 结构变化的白蛋白作为生物标志物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Chen等[29]研究了IMA在评估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中的潜力,发现肝硬化患者的IMA水平显著升高,表明白蛋白结构的完整性受损与肝功能的减退密切相关。通过观察白蛋白N端金属结合能力的降低,Chen等推测IMA可以作为肝病进展的生物标志物。然而,其研究也面临特异性不足的问题,因为IMA水平不仅受肝病影响,还可能受到其他缺血性事件或病理状态的干扰,从而限制了其独立应用于肝功能评估的准确性。
Giannone等[30]则进一步探讨了IMA在肝硬化患者中作为细菌感染标志物的应用价值,发现感染状态下患者的IMA水平显著升高,提示白蛋白在应激和感染环境中其结构和功能出现变化。这项研究揭示了IMA作为细菌感染诊断工具的未来潜力,拓宽了其临床应用范围。然而,Giannone等也指出,尽管IMA对感染的敏感性较高,但在感染诊断中的特异性较低,因为该指标同样可能受到其他缺血性因素的影响,导致假阳性情况。
Sun等[31]开发了一种基于丹磺肌氨酸的荧光滴定法,用于评估白蛋白的药物结合功能,特别关注其在NAFLD中的评估价值。该方法通过检测位点3的结合能力反映白蛋白的功能状态,操作简单且敏感性高,适合临床应用。然而,Sun等的方法局限于特定位点的检测,无法全面反映白蛋白的其他结合位点和整体功能,这在复杂病理环境中可能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另一方面,Tada等[32]提出了一种简单的比色法,利用Michler’s Hydrol染料和溴甲酚紫,测定人血白蛋白中巯基白蛋白的浓度及比例,以快速评估白蛋白的氧化还原状态。此方法已在心肌缺血等临床诊断中得到应用,且方法简便、成本低。然而,该方法主要测定N端截断的白蛋白,并不适用于其他修饰或截断类型的白蛋白分析。因此,尽管该方法为白蛋白氧化还原状态提供了快速的临床检测手段,但其对不同白蛋白亚型的分析能力较为有限,限制了其诊断的应用潜力。
综上,有效白蛋白作为一种多维度的生物标志物,展示了其在慢性肝疾病全病程管理中的应用潜力。通过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质谱分析方法,研究人员能够更全面地解析白蛋白的结构改变;同时,基于电子顺磁共振等技术的功能性检测,为理解白蛋白在病理环境中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然而,当前的检测方法仍存在标准化不足及检测费用高等挑战。
6. 小结与展望
自1962年开始第一项人血白蛋白治疗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来,白蛋白个性化治疗方案一直在不断探索中,“有效白蛋白”概念的提出及检测手段的进步,更加关注白蛋白结构与功能对临床疗效及疾病结局的影响;“有效白蛋白”检测用于市场销售白蛋白的质量评估手段,在不远的将来,对提升白蛋白质量进而提高白蛋白临床治疗效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
表 1 ICC精准检测专家共识要点
Table 1. Key points of the expert consensus on precision detection of ICC
问题 要点 推荐级别 ICC分子生物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 推荐ICC患者、特别是不可切除/转移性ICC患者进行分子检测,筛选获益人群 强推荐 ICC分子生物标志物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 FGFR2 FGFR2融合/重排是ICC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强调ICC患者、特别是小胆管型ICC患者行FGFR2变异检测(包括融合、突变、扩增)的重要临床意义;推荐对FGFR2融合/重排行RNA-NGS检测,而DNA-NGS能同时检出突变及扩增,有必要两者联合检测;若NGS不可及,推荐对FGFR2融合/重排行断裂探针FISH检测;FGFR2断裂探针判读,阳性结果截断值还未有统一判读标准,推荐参照ALK-FISH的判读标准。 强推荐 IDH1 IDH1突变是ICC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强调ICC患者、特别是小胆管型ICC患者行IDH1突变检测的重要临床意义;推荐选择NGS法,可同时检出多种形式的IDH1突变位点。若NGS不可及,可采用Sanger法,但灵敏度有限。 强推荐 BRAF V600E 推荐ICC患者行BRAF基因检测;推荐采用RT-PCR或NGS法;可选择IHC对BRAF V600E(推荐克隆号VE1,Roche公司)进行筛查。 强推荐 HER2 推荐ICC患者行HER2表达/扩增检测。HER2表达可采用IHC常规检测;HER2扩增采用NGS或FISH。FISH及IHC判读缺乏统一标准,推荐参考胃癌/乳腺癌标准,IHC2+建议FISH或NGS验证。 强推荐 NTRK 推荐ICC患者行NTRK基因融合检测;pan-TRK IHC可以作为初筛方法。如需多基因检测,推荐DNA-NGS为NTRK基因融合的首选诊断检测,RNA-NGS作为NTRK融合基因检测的重要补充手段,有条件者RNA-NGS与DNA-NGS联合检测。 强推荐 RET 推荐ICC患者行RET融合检测;推荐RNA-NGS检测RET融合,有条件者RNA-NGS与DNA-NGS联合,可满足多基因变异检测需求;若NGS平台不可及,推荐RT-PCR(首选)或FISH检测;FISH判读推荐参照ALK-FISH的判读标准。 强推荐 KRAS 推荐ICC患者行KRAS基因突变检测;Sanger/PCR可以满足临床检测KRAS G12C突变的基本检测需求;如果条件允许,建议选择NGS以获得更为丰富的KRAS变异信息。 强推荐 MMR/MSI 推荐ICC患者进行MMR/MSI检测,检测方案推荐IHC和PCR,采用NGS检测法应联合IHC或PCR法验证。 强推荐 NRG1融合等目前ICC中未获批的基因 基于靶向药物的可及性及变异频率,本共识将检测基因分为必检基因和可检基因两类。必检基因包括FGFR2融合等ICC重要分子生物标志物,可检基因包括NRG1融合、PTEN表达缺失等潜在靶点,可酌情检测,以便为其提供参与临床试验的机会。 强推荐 样本选择 推荐在基因检测前,由病理医生对组织或细胞学标本进行肿瘤细胞含量评估(≥50个肿瘤细胞)。对于晚期ICC活检样本,一次性切出病理诊断及分子诊断所需标本量,以提高基因检测的成功率。 强推荐 推荐使用肿瘤组织学标本进行基因检测;无法获取足够组织学标本时,推荐选用细胞学标本;若组织学和细胞学标本均不可及,可考虑在获得CAP/PQCC/EMQN等资质认证的机构行液体活检作为基因检测的补充手段。 强推荐 转移灶与原发灶基因改变基本一致,推荐在原发灶无法获得时,可取转移灶行基因检测。 强推荐 检测策略优化 建议根据标本类型、标本质量、基因特点、平台可及性、检测周期及费用等因素,合理选择检测平台及方式。当可检组织有限,序贯检测单一标志物或使用有限的分子诊断组合可能导致样本迅速耗竭时,可使用合适的NGS技术同时识别相关的靶点信息。必要时可多平台互补和验证。 强推荐 靶向药物治疗后因耐药或疾病进展的ICC患者,推荐行肿瘤组织再次活检,并针对本专家共识纳入推荐的分子靶点制订检测方案,或采用NGS检测一次性获取多种基因变异信息,力求获得详尽的潜在靶点药物治疗方案证据。 强推荐 注:FGFR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ISH,荧光原位杂交;IDH1,异柠檬酸脱氢酶1;BRAF,鼠类肉瘤滤过性病毒致癌基因同源体B1;RT-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IHC,免疫组织化学;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NTRK,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络氨酸激酶;RET,RET原癌基因;KRAS,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MMR/MSI,错配修复/微卫星不稳定性;NRG1,神经调节蛋白1;PTEN,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CAP,美国病理学家协会;PQCC,国家病理质控中心;EMQN,欧洲分子基因诊断质量联盟。
表 2 分级的评估、制定及评价证据质量及推荐强度分级
Table 2.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evidence and the strength of recommendations
项目 内容 证据质量分级 高 非常有把握,观察值接近真实值 中 对观察值中等把握 低 对观察值把握有限 极低 对观察值几乎无把握 推荐强度分级 强 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 弱 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 表 3 ICC必检和可检生物标志物及检测方法
Table 3. Essential and optional biomarkers and detection methods for ICC
指标 IHC FISH PCR Sanger RNA-NGS DNA-NGS 检测应用对象 特定蛋白表达情况 基因易位/重排/扩增 基因突变、融合/重排 基因突变 融合/重排 所有基因变异类型 优势 技术成熟,检测平台可及性高,成本低廉,快捷,组织量要求低 已知/未知重排检测和基因扩增“金标准”;样本量要求低 检测平台较普遍;单次样本使用量少;操作简单;检测周期短 基因突变“金标准”,针对检测范围内已知和未知突变;操作简单,检测周期短,成本低廉 高通量检测(基因融合);特异度最高 高通量检测(基因数量和变异类型);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高 劣势 仅能检测蛋白质表达量的改变,依赖于人工判读,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部分标志物仅适用于初筛 性价比差;操作复杂,依赖人工判读,对诊断医生要求较高;融合探针仅能检测少数已知的融合基因;分离探针无法识别伴侣基因;无法识别染色体内重排,导致假阴性;无法确定重排是否导致功能性蛋白表达 会遗漏未知变异;由于灵敏度不佳而造成的假阴性;罕见突变检测能力有限;样本质量要求较高 灵敏度稍低;通量有限;样本质量要求较高 样本量要求最高;操作流程复杂,对于操作人员及操作环境的要求高;检测周期长;费用相对较高;灵敏度与产品覆盖度有关 样本量要求高;操作流程复杂,对于操作人员及操作环境的要求高;检测周期长;费用相对较高;检测性能与产品覆盖度及生物信息分析能力有关;无法确定重排是否导致功能性蛋白表达 点突变、插入/缺失 IDH1* √ √√ √√ BRAF V600E* √√ √√ √ √√ KRAS* √√ √√ √√ MMR/MSI* √√ √√ √√ PTEN √ √√ HER2 √ √ √√ BRCA1/2 √√ PIK3CA √ √ √√ BAP1等DDR通路缺陷 √√ EGFR,VEGFR和PDGFR多通路异常 √√ 基因融合/重排 FGFR2* √√ √√ √√ NTRK* √√(初筛) √ √ √√ √√ RET* √√ √√ √√ √√ NRG1 √(初筛) √ √ √ √√ ALK √ √ √ √ √√ ROS1 √(抗体特异性不佳) √ √ √ √√ 基因扩增 HER2* √√ √√ MDM2 √ √√ MET √ √√ CDK4/CDK6 √ √√ 蛋白表达 HER2* √√ Claudin 18.2 √ 注: *,必检基因;√,可检方法;√√,推荐检测方法。PCR,聚合酶链式反应;BRCA1/2,乳腺癌易感基因1/2;PIK3CA,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α;BAP1,BRCA1相关蛋白1;DDR,DNA损伤应答;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PD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ALK,间变性淋巴瘤激酶;ROS1,ROS原癌基因1;MDM2,鼠双微体基因2;MET,间质-上皮细胞转化因子;CDK4/CDK6,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