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评估肝脏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无创检测(2021年更新)》摘译

张悦 粟兴洋 谢静怡 潘珏 纪泛扑

程齐齐, 杨丽霞, 蔡天盼, 等. 核苷(酸)类似物初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的影响因素及其动态变化分析[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2, 38(12): 2716-272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08.
引用本文: 程齐齐, 杨丽霞, 蔡天盼, 等. 核苷(酸)类似物初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的影响因素及其动态变化分析[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2, 38(12): 2716-272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08.
CHENG QQ, YANG LX, CAI TP, et al.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low-level viremia and their dynamic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treated with nucleos(t)ide analogues for the first time[J]. J Clin Hepatol, 2022, 38(12): 2716-272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08.
Citation: CHENG QQ, YANG LX, CAI TP, et al.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low-level viremia and their dynamic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treated with nucleos(t)ide analogues for the first time[J]. J Clin Hepatol, 2022, 38(12): 2716-272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2.12.008.

《欧洲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评估肝脏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无创检测(2021年更新)》摘译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1.013
详细信息
    通信作者:

    纪泛扑,infection@xjtu.edu.cn

  • 中图分类号: R575

An excerpt of 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non-invasive tests for evaluation of liver disease severity and prognosis-2021 update

  •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全世界约有2.57亿人感染HBV[1],我国HBV感染者高达普通人群的10%[2],而CHB患者约有3000万人[3]。因此,CHB仍是我国乃至全球肝脏疾病相关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抗病毒治疗是CHB的核心治疗,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效果强、服用方便且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因其不能直接作用于肝细胞核内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导致HBV感染难以完全治愈。随着HBV DNA检测灵敏度不断的提高,许多既往认为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患者经高敏HBV DNA检测后发现血清HBV DNA呈低水平复制,即低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LLV)。现有的研究[4-7]发现,LLV可引起耐药、病毒学突破,甚至与肝纤维化、肝硬化以及肝癌的发生发展相关。目前关于LLV预测模型及HBV血清学标志物的动态变化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NAs初治的CHB患者的临床资料,明确LLV发生的影响因素以及治疗期间患者的血清病毒学指标动态变化。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3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CHB患者。纳入标准:所有CHB患者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版)》[8];接受一线NAs抗病毒治疗至少12个月;基线HBV DNA≥2000 IU/mL。排除标准:同时合并其他类型肝炎病毒、HIV、EB病毒等;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基础疾病等;至2022年3月,HBV DNA≥2000 IU/mL的患者;依从性差的患者;HBV耐药突变的患者;基线资料或动态资料不全的患者。

    根据CHB患者治疗期间的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SVR组和LLV组。SVR组的定义是在达到了完全病毒学应答后,HBV DNA持续检测不到(<20 IU/mL);LLV组的定义为接受一线抗病毒药物治疗至少48周,患者血清HBV DNA持续性或间歇性可检测到(≥20 IU/mL,但<2000 IU/mL)[9]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家族史、有无肝硬化、有无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AFLD);NAs类型包括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TDF)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实验室指标:基线及12、24、36及48周HBV DNA、HBsAg定量等HBV血清学标志物、肝肾功能、血常规;影像学指标:腹部彩超、LSM等。高敏HBV DNA定量检测采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器:美国罗氏480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检测下限为20 IU/mL。血清HBV标志物采用的是美国雅培公司Abbott ARCHITECT仪器及试剂分析。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均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完成。

    采用SPSS 26.0和MedCalc 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Graphpad Prism 8.0软件进行绘图。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HB患者发生LLV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的拟合度,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相关因素及模型对CHB患者发生LLV的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分析HBV DNA累积阴转率,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或组内0、12、24、36、48周HBV DNA和HBsAg水平及其变化的差异。HBV DNA及HBsAg定量进行lg转化。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共纳入CHB患者78例,SVR组58例(74.4%),LLV组20例(25.6%)。患者多为男性(69.2%),年龄29~39岁,中位年龄32岁。LLV组HBeAg阳性率、HBV DNA、HBsAg水平高于SVR组,年龄、ALT、AST、LSM低于SVR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表 1)。

    表  1  CHB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分析
    Table  1.  Analysis of baselin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boratory indexes of CHB patients
    项目 所有患者(n=78) SVR组(n=58) LLV组(n=20) 统计值 P
    年龄(岁) 32(29~39) 33(30~43) 29(26~34) Z=-2.751 0.009
    男性[例(%)] 54(69.2) 40(68.9) 14(70.0) χ2=0.007 0.931
    家族史[例(%)] 22(28.2) 16(27.6) 6(30.0) χ2=0.043 0.836
    BMI(kg/m2) 23.3±3.7 23.7±4.0 22.3±2.5 t=1.359 0.164
    HBeAg阳性[例(%)] 46(59.0) 28(48.3) 18(90.0) χ2=10.701 0.001
    lgHBV DNA(IU/mL) 6.07±1.78 5.65±1.70 7.26±1.46 t=-4.178 <0.001
    lgHBsAg(IU/mL) 3.72±1.02 3.44±0.93 4.53±0.86 t=-4.813 <0.001
    抗-HBc 8.50(7.51~9.83) 8.56(7.65~9.80) 8.46(6.91~9.87) Z=-0.092 0.927
    AST(U/L) 68.0(38.5~125.5) 77.5(35.0~213.0) 43.5(32.8~62.8) Z=-2.466 0.014
    ALT(U/L) 105.0(53.4~218.0) 111.0(47.0~406.0) 67.0(54.0~122.0) Z=-2.203 0.028
    TBil(μmol/L) 15.6(10.2~32.5) 17.0(11.2~36.6) 15.0(9.3~20.7) Z=-1.087 0.277
    Alb(g/L) 44.5(40.2~46.9) 43.6(38.4~46.5) 46.3(42.7~48.5) Z=2.352 0.073
    TG(mmol/L) 1.00(0.63~1.44) 1.03(0.62~1.57) 0.96(0.76~13.20) Z=-0.069 0.945
    Cr(μmol/L) 65.6(56.7~76.4) 62.3(54.9~73.5) 68.2(56.1~71.9) Z=2.432 0.065
    PLT(×109) 181.7±65.9 174.3±67.3 202.7±58.4 t=-1.769 0.067
    LSM(kPa) 8.1(6.8~11.2) 8.9(7.2~11.4) 7.7(6.3~8.5) Z=-2.022 0.043
    肝硬化[例(%)] 25(32.1) 20(34.5) 5(25.0) χ2=0.614 0.433
    抗病毒药物类型[例(%)] χ2=1.345 0.246
      ETV初治 66(84.6) 49(84.5) 17(85.0)
      TDF或TAF初治 12(15.4) 9(15.5) 3(15.0)
    MAFLD[例(%)] 17(21.8) 13(22.4) 4(20.0) χ2=0.051 0.822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将单因素分析(表 1)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BOX-Tidwell方法检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logit转换值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运用容忍度、方差膨胀因子检验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结果显示容差值均0.1~1.0,VIF值均<10,表明所纳入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HBV DNA(OR=2.365,95%CI: 1.220~4.587,P=0.011)、基线HBsAg(OR=4.229,95%CI: 1.098~16.287,P=0.036)是影响CHB患者发生LLV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LT(OR=0.965,95%CI: 0.937~0.994,P=0.018)是独立保护性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将HBV DNA、HBsAg和ALT再次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根据回归系数作为危险因素的权重(表 2),建立CHB患者发生LLV的预测模型(MLLV),计算公式为:Logit(MLLV)=-8.668+1.441×lgHBsAg+0.598×lgHBV DNA-0.016×ALT,LLV发生概率P=elogit(MLLV)/(1+ elogit(MLLV))。回归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结果显示P<0.001,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χ2=11.625,P=0.169,表明模型与观察值拟合度较好(图 1)。

    表  2  MLLV模型的建立
    Table  2.  Establishment of the MLLV model
    变量 B SE Wald OR 95%CI P
    lgHBV DNA 0.589 0.245 5.932 1.818 1.124~2.942 0.015
    lgHBsAg 1.441 0.586 6.051 4.225 1.340~13.316 0.014
    ALT -0.016 0.007 4.918 0.984 0.969~0.998 0.027
    常数 -8.668 2.355 13.551 0.001 <0.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1  Logistic回归模型的校准度
    Figure  1.  Calibration curve of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通过绘制HBV DNA、HBsAg、ALT和MLLV模型的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和模型的预测价值(表 3图 2)。结果显示,MLLV模型预测CHB患者发生LLV的AUC值明显大于HBV DNA、HBsAg、ATL单独预测的AUC值。MLLV模型的最佳截断值为0.44,对应的敏感度为85.00%,特异度为93.10%,AUC值为0.931,95%CI为0.850~0.976,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P<0.001)。

    表  3  HBV DNA、HBsAg、ALT和MLLV对LLV发生的预测价值
    Table  3.  Predictive value of HBV DNA, HBsAg, ALT and MLLV for the occurrence of LLV
    指标 AUC 95%CI 截断值 敏感度 特异度 P
    HBV DNA 0.774 0.665~0.861 7.29 70.00% 82.76% <0.001
    HBsAg 0.856 0.758~0.925 4.38 85.00% 87.93% <0.001
    ALT 0.666 0.550~0.769 139.80 95.00% 44.83% 0.007
    MLLV 0.931 0.850~0.976 0.44 85.00% 93.10% <0.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2  HBV DNA、HBsAg、ALT和MLLV模型的ROC曲线
    Figure  2.  ROC curve of HBV DNA, HBsAg, ALT and MLLV models

    根据基线HBV DNA的截断值(表 3)将患者分为HBV DNA>7.29 lgIU/mL组和HBV DNA≤7.29 lgIU/mL组,进一步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基线HBV DNA>7.29 lgIU/mL的患者LLV的发生风险是基线HBV DNA≤7.29 lgIU/mL患者的8.944倍(P<0.001);同样对根据HBsAg截断值分组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HBsAg>4.38 lgIU/mL患者LLV的发生风险是HBsAg≤4.38 lgIU/mL患者的35.417倍(P<0.001)。进一步使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基线HBV DNA的CHB患者的HBV DNA累积阴转率,发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HBV DNA的阴转率逐渐提高,但基线HBV DNA<7.29 lgIU/mL组患者HBV DNA阴转率始终高于另一组(χ2=22.52,P<0.001)(图 3a);同样使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基线HBsAg的CHB患者HBV DNA的累积阴转率,结果显示,基线HBsAg≤4.38 lgIU/mL组患者HBV DNA阴转率始终高于另一组(χ2=26.35,P<0.001)(图 3b)。

    图  3  不同基线HBV DNA和HBsAg的CHB患者HBV DNA累积转阴率
    注:a,不同HBV DNA水平患者;b,不同HBsAg水平患者。
    Figure  3.  Cumulative negative rate of HBV DNA in CHB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baseline HBV DNA and HBsAg

    CHB患者治疗期间HBV DNA、HBsAg水平均逐渐下降(图 4),呈先快后慢的趋势,HBV DNA在第12周下降幅度最大[(3.07±1.39)lgIU/mL],在治疗12周后下降幅度逐渐减小(图 5a),而HBsAg在第24周下降幅度最大[(0.77±0.32)lgIU/mL](图 5b)。

    图  4  两组患者HBV DNA和HBsAg水平变化
    注:a,期间HBV DNA的比较;b,治疗期间HBsAg的比较。*P<0.05。
    Figure  4.  Dynamic changes of HBV DNA and HBsAg in two groups
    图  5  所有患者HBV DNA和HBsAg下降幅度变化
    注:a,治疗期间HBV DNA下降幅度变化;b,治疗期间HBsAg下降幅度变化。
    Figure  5.  The decrease range changes of HBV DNA and HBsAg

    LLV组和SVR组患者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HBV DNA和HBsAg水平均持续下降,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表 4),且LLV组患者在治疗基线、12周、24周、36周、48周时的HBV DNA和HBsAg水平始终高于SVR组(P值均<0.05)。LLV组在第12周和第24周时的HBV DNA下降幅度分别为(3.27±1.07)lgIU/mL、(4.41±1.36)lgIU/mL,而SVR组第12周和第24周时的HBV DNA下降幅度分别为(3.01±1.49)lgIU/mL、(3.80± 1.49)lgIU/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两组在第12周和第24周的HBsAg下降幅度进行分析,发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表  4  CHB患者治疗期间HBV DNA和HBsAg动态变化
    Table  4.  Dynamic changes of HBV DNA level and HBsAg level in CHB patients during treatment
    时间 SVR组(n=58) LLV组 (n=20) t P
    HBV DNA(lgIU/mL)
      基线 5.62±1.69 7.35±1.44 -4.084 <0.001
      12周 2.62±1.261) 4.08±1.221) -4.526 <0.001
      24周 1.82±0.731) 2.99±0.861) -5.688 <0.001
      36周 1.43±0.371) 2.73±0.791) -7.123 <0.001
      48周 1.28±0.341) 2.19±0.651) -6.266 <0.001
    HBsAg(lgIU/mL)
      基线 3.44±0.92 4.53±0.86 -4.652 <0.001
      12周 3.23±0.801) 4.22±0.871) -4.691 <0.001
      24周 3.16±0.701) 4.11±0.831) -4.952 <0.001
      36周 3.12±0.661) 3.98±0.771) -4.804 <0.001
      48周 3.00±0.691) 3.81±0.771) -4.407 <0.001
    注:与同组基线比较,1)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HBV感染是我国终末期肝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口服NAs仍是抗病毒治疗的主要方法,一些具有强效抑制病毒和低耐药的药物,如ETV、TDF、TAF,已被推荐为一线用药[10-11]。然而,随着核酸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HBV DNA的检测下限逐渐被突破,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检测到HBV DNA呈低水平复制。日本学者[12]研究发现经ETV治疗48周的CHB患者,约19.9%的患者HBV DNA阳性,而TDF和TAF单药治疗的患者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21.2%和21.5%[13]。其他真实世界的研究表明,即使是使用一线抗病毒药物,仍有20%~40%的患者会发生LLV[6, 14-15],本研究中CHB患者的LLV发生率为25.6%,与既往临床研究结果大致相符。目前,关于NAs经治的CHB患者发生LLV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的机制有:(1)NAs药物竞争性抑制的局限性;(2)宿主免疫功能较弱或未恢复;(3)部分患者肝细胞处于增殖不活跃状态[15]

    ALT水平可反应宿主免疫状态,在宿主对感染肝细胞的免疫清除过程中,ALT随着免疫反应的增强而逐渐升高,因此高水平的ALT是宿主免疫活跃的标志。有文献[16]报道,NAs治疗的CHB患者ALT在正常范围内或处于低水平可能与LLV的发生相关。另有研究[17]发现,ALT>2倍正常值上限(ULN)的CHB患者经NAs治疗后HBV DNA下降的比例高于ALT在1.3~2×ULN的患者。本研究结果显示,达到SVR的患者在接受NAs抗病毒治疗时的ALT水平>2×ULN,明显高于发生LLV的患者,说明接受抗病毒治疗时高水平的ALT是发生LLV的保护性因素(OR=0.965,95%CI: 0.937~0.994, P=0.018)。因此,基线高ALT的CHB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可能会获得更好的病毒学应答效果。

    HBV DNA可直接反映CHB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水平,在患者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项纳入875例CHB患者的研究[9]结果显示基线HBV DNA水平与LLV相关。Zhang等[18]研究发现基线高水平HBV DNA(>6 lgIU/L)时LLV发生率明显高于基线HBV DNA≤6 lgIU/L患者。本研究中,LLV组患者基线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SVR组,基线HBV DNA是LLV发生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对HBV DNA分析结果发现,当基线HBV DNA>7.29 lgIU/mL时,HBV DNA阴转率会降低,而LLV发生风险将增加8倍以上,提示基线HBV DNA水平越高,发生LLV风险越大。

    HBsAg作为HBV感染的重要标志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HBV感染的不同阶段,HBsAg水平差别甚大。有研究[19]认为HBsAg是以cccDNA模板合成的,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HBV的复制情况。本研究对CHB患者的HBsAg与LLV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基线高水平HBsAg是LLV发生独立危险因素,HBsAg越高,HBV DNA阴转率会降低,LLV发生风险越高。这与其他研究的结果大致相同[20-21]

    HBeAg作为HBV核心基因的一部分,是HBV复制的重要指标。有研究[22]发现长期ETV经治的CHB患者中LLV患者的阳性率为88.2%,本研究中LLV组患者HBeAg的阳性率达90%,与既往研究大致相符。Kim等[15]研究发现基线HBeAg阳性是长期ETV经治CHB患者发生LLV的独立危险因素,陈贺等[22]研究也得出此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HBeAg阳性并非CHB患者发生LLV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上述文献观点有所不同,考虑与本研究中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的基线ALT水平[127.5(54.0~217.0)U/L vs 111.4(44.3~230.0)U/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14,P=0.225),两组患者所处的免疫状态有关,其次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有关。

    关于LLV发生预测模型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HBV DNA、HBsAg和ALT构建了LLV发生的预测模型MLLV,结果显示MLLV预测效能最高(AUC=0.93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00%、93.10%,为LLV的发生提供了简捷、可靠的预测模型,该模型以反映HBV复制及肝脏炎症为基础构建,可较客观呈现CHB患者肝细胞内病毒复制和肝脏损伤情况,对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进一步对CHB患者血清HBV DNA及HBsAg的动态变化分析发现,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V DNA和HBsAg都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发生LLV的患者HBV DNA及HBsAg水平始终高于SVR患者,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者下降的速度也逐渐减慢。Lim等[23]研究发现,使用NAs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sAg动态变化是HBsAg清除的有力预测因子。因此,对CHB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监测血清HBV DNA及HBsAg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述所述,基线HBV DNA、HBsAg和ALT是NAs治疗的CHB患者发生LLV的独立影响因素,以此建构的预测模型可以较准确的预测LLV的发生发展。此外,HBV DNA、HBsAg的动态变化对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只构建了预测模型,尚未能进行验证模型验证,下一步将扩大样本量,验证该模型及结论,积极探讨LLV的干预措施,并进一步探究其发生的机制,为LLV患者的管理提供参考。

  • 注:*FIB-4可用于代谢相关因素和/或酒精性肝病患者,以确定是否需要转诊到肝脏专科诊所;#在转诊给肝脏专家之前或之后可根据当地可用性和途径进行瞬时弹性成像或FIB-4评估;**使用临界值:ELFTM 9.8(NAFLD/ALD),FibroMeter 0.45 (NAFLD),Fibrotest 0.48(NAFLD)。

    图  1  初级保健或非肝病门诊患者使用NITs的诊断流程

    表  1  肝纤维化诊断和分期主要无创检测的优缺点

    优缺点 血清标志物 TE pSWE 2D-SWE MRE
    优点 非专利检验
    ·重现性良好
    ·高适用性(95%)
    ·无成本和广泛的可用性
    ·经过良好验证
    ·可以在门诊进行
    ·在人群水平上,已经验证了一些慢性肝病病因的预后价值
    专利检验
    ·重现性良好
    ·高适用性(95%)
    ·经过良好验证
    ·可以在门诊进行
    ·在人群水平上,已经验证了一些慢性肝病病因的预后价值
    ·最广泛使用和验证的技术
    ·即时(床旁,快速,易操作)
    ·质量标准已定义
    ·重现性良好
    ·对肝硬化效果良好(AUC>0.9)
    ·对代偿性肝硬化的预后价值得到很好的验证
    ·如果设备配备了足够的软件,则可以结合常规超声进行检查
    ·ROI小于TE,地点由操作者选择
    ·适用性高于TE(腹水和肥胖)
    ·对于晚期纤维化和肝硬化,与TE的疗效相当
    ·对肝硬化预后的判断有价值
    ·适用于脾脏硬度测量
    ·如果设备配备了足够的软件,则可以结合常规超声进行检查
    ·大的ROI可以在尺寸上调整,地点由操作者选择
    ·实时测量肝脏硬度
    ·适用性良好
    ·对显著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性能高
    ·对代偿性肝硬化预后判断有价值
    ·可以在常规MRI机器上实现
    ·检查整个肝脏
    ·适用性高于TE(腹水和肥胖)
    ·对早期纤维化分期和肝硬化诊断效能高
    缺点 ·非肝脏特异性
    ·效能不如TE和专利血清标志物
    ·在年龄>65岁的患者中FIB-4和NFS存在假阳性结果
    ·成本高
    ·非肝脏特异性
    ·对肝硬化的检验效果不如TE
    ·在肝外炎症、前纤维化、肝外疾病和其他(如溶血、吉尔伯特综合征)患者存在假阳性结果
    ·需要专用设备
    ·不能选择ROI
    ·适用性(>95%)低于血清生物标志物(肥胖、腹水、操作者经验)
    ·急性肝炎、肝外胆汁淤积、肝脏充血、食物摄入和过量饮酒患者中存在假阳性病例
    ·急性肝炎、肝外胆汁淤积、肝脏充血、食物摄入和过量饮酒患者中存在假阳性病例 ·急性肝炎、肝外胆汁淤积、肝脏充血、食物摄入和过量饮酒患者中存在假阳性病例 ·不适用于铁过载患者
    ·需要核磁共振设备
    ·耗费时间
    ·成本高
    ·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没有确切数据
    注:2D-SWE,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FIB-4,fibrosis-4;MRE,磁共振弹性成像;NFS,NAFLD纤维化评分;pSWE,点剪切波弹性成像;ROI,感性趣区域;TE,瞬时弹性成像; AU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下载: 导出CSV

    表  2  用于评估肝硬化患者CSPH和静脉曲张风险的联合检测

    检测方法 公式 建议临界值 cACL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LSPS LS(TE测量值)×(脾脏大小mm/血小板计数G/L) 1.08(排除CSPH) 敏感度90%,特异度91%
    2.06(诊断CSPH) 敏感度92%,特异度90%
    3.21(排除CSPH或考虑任何尺寸的静脉曲张) 敏感度81%,特异度86%
    PH风险评分 5.953+0.188×LS+1.583×性别(1:男性;0:女性)+26.705×
    脾直径mm/血小板计数G/L
    0.06(排除CSPH)
    0.08 (诊断CSPH)
    敏感度90%,特异度91%
    敏感度93%,特异度90%
    血小板脾比率 血小板计数G/L/(超声检查脾双极最大直径mm) 909(排除CSPH或考虑任何尺寸的静脉曲张) 敏感度100%,特异度71%
    注:LSPS,肝硬度脾脏直径与血小板比值评分;PH,门静脉高压; LS,肝脏硬度。
    下载: 导出CSV
  • 期刊类型引用(10)

    1. 孔宁.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经恩替卡韦治疗后发生低病毒血症的影响因素. 中国民康医学. 2025(04): 16-19 . 百度学术
    2. 张祥运,马序竹,于国英.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影响因素及管理策略研究. 肝脏. 2024(02): 247-250 . 百度学术
    3. 陶学萍,李丽娇,漆阳红,邓勇,欧书强. 慢性乙型肝炎低病毒血症患者转阴的影响因素与治疗策略探讨. 中国医学创新. 2024(15): 162-166 . 百度学术
    4. 谢露,刘亚楠,刘光伟,李鹏宇,胡新宁,康秋佳,郭会军. 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发生率和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4(07): 1334-1342 . 本站查看
    5. 戴林君. 富马酸替诺福韦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的效果. 医药前沿. 2024(01): 37-39 . 百度学术
    6. 安国兴. 慢性乙型肝炎经恩替卡韦治疗后发生低病毒血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医药前沿. 2024(21): 25-27 . 百度学术
    7. 张沙沙,赵迎春,周红霞. 恩替卡韦经治乙肝肝硬化患者低病毒血症对肝癌发病的影响. 临床荟萃. 2024(11): 980-983 . 百度学术
    8. 张丹,丁洋.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载量与疾病状态和治疗策略选择.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3(05): 612-614 . 百度学术
    9. 吕承秀,陈梅,王纪传,李庆,张琨婷,孙晓琳.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发生低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及机制研究.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23(05): 133-137+184 . 百度学术
    10. 陶学萍,李丽娇,漆阳红,欧书强,邓勇,李根,邱艳. 提高HBV DNA灵敏度检测对慢性乙型肝炎低病毒血症的临床价值. 中国医药指南. 2023(33): 1-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 加载中
图(1)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11
  • HTML全文浏览量:  372
  • PDF下载量:  300
  • 被引次数: 1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8-05
  • 录用日期:  2021-08-31
  • 出版日期:  2021-11-20
  • 分享
  •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