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树森,1950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肝胆外科、肝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浙江大学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肝胆胰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73年,郑树森从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6年,郑树森从浙江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89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1年,郑树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9年,郑树森作为中国专家参与世界胃肠病组织全球“肝癌诊治指南”的制定。
2017年,郑树森当选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1年5月5日,中华医学会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学会组织通则》和《全国学会负责人任职前公示办法(试行)》(科协学函管字〔2019〕183号)的文件要求,对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会拟任负责人人选基本信息进行公示,郑树森拟任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会副会长。
郑树森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包含肿瘤生物学特性的肝癌肝移植受体选择标准——“杭州标准”、创建了成人活体肝移植技术体系和低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核苷类似物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方案。
20世纪90年代初赴香港大学外科学系玛丽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10月作为第一助手参与香港地区首例人体原位肝移植获得成功,列为当年香港十大新闻之一。1993年开展浙江省第一例肝移植以来,主刀施行肝移植860余例,其中活体肝移植150余例,良性肝病受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95.2%,达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为1例9月龄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施行母亲供肝的活体肝移植,创当时国内儿童亲体肝移植年龄最小记录,该小儿健康成长。2001年施行国内首例成人扩大右半肝活体肝脏移植。2007年为1例出生仅106天的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实施亲体肝移植,再次刷新中国大陆年龄最小儿童亲体肝移植记录。
郑树森领衔开展的多器官联合移植项目被卫生部列为推广项目。自1994年和1999年分别开展胰肾联合移植和肝肾联合移植以来,实施例数最多、移植疗效最佳,胰肾联合移植受者创造并保持亚洲最长存活纪录(16年),肝肾联合移植受者创造并保持国内最长存活纪录(11年)。郑树森先后帮助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上海新华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多家医院开展肝移植工作,技术辐射全国二十余个省市,大力推动了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健康发展。
20年来致力于创新外科理念与技术,推动中国器官移植学科发展。在国内率先开展非静脉-静脉转流、胆道与血管显微外科吻合以及活体肝移植技术创新等多项革新,率先将人工肝支持系统和肝移植联合应用于救治晚期重型肝炎,率先建立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技术新规范,在世界上的肝移植后乙肝复发防治新策略获国际学术界认可。
2006年,郑树森在国际上首次创建了适合中国肝癌肝移植受体选择的“杭州标准”:(1)无门静脉癌栓;(2)肿瘤累计直径小于等于8cm或肿瘤累计直径大于8cm、术前AFP小于等于400ng/mL且组织学分级为高/中分化。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杭州标准”的提出,肝癌患者增加了37%的移植机会,让更多原本无法进行手术的肝癌病人有了生存的机会,国际移植学界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美国移植外科医师协会主席Bustill教授撰文写到:“杭州标准”优于其他标准,是对移植领域的重大贡献。移植界的顶级期刊Transplantation首次刊登肝癌肝移植的中国标准。
2016年12月,浙江大学郑树森院士基于”肝癌肝移植新型分子分层体系研究“项目入选201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截至2017年12月,郑树森团队已成功施行肝移植2300余例,良性肝病受者1年生存率达95.2%,符合其2006年提出的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的肝癌病人5年存活率达到72.5%,开创了国内急诊活体肝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的先河。
以通讯作者在Gut、Journal of Hepatology、Liver Transplantation、Transplantation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主编《国际肝胆胰疾病杂志》(HBPD INT,SCI收录)和《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和《肝脏移植》、《胰腺移植》等专著。
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中国器官移植领域2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
先后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主编教育部规划教材《外科学》五年制、八年制。
领导的器官移植研究团队,2007年荣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培养博士后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6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