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工作经历:
1990年9月-1995年6月 湖北中医学院获针灸专业学士学位;
1995年9月-1998年6月 同济医科大学获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学位;
1998年9月-2001年6月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内科学博士学位,师从邱德凯教授;
2001年7月-2005年11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2005年12月-今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编、参编专著:
1.共同主编《消化道出血》、《胃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年;
2.共同主编《胆囊炎 胆石症》,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
3.副主编《内科学》医学专业考试辅导丛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
4.共同主编《英汉对照胃肠病学手册》,上海科学技术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
5.参编《临床肝胆系病学》,巫协宁主编;参编《慢性肝病临床并发症-现代诊治概念》邱德凯主编;参编其他专著6部。
承担课题:
1.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2基因转染诱导肝星状细胞表型变化及机制研究(05QMX1444),上海市科委;
2.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信号通路抗肝纤维化作用及机制研究(04ZR14110),上海市科委;
3.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遗传易感性研究(1507219004),同济大学发展基金;
4.Wnt诱导分泌蛋白-1促肝纤维化作用的临床及实验研究(PKJ2009-Y16),浦东新区科委科技创新基金;
5.肝星状细胞活化前后免疫相关基因表达谱变化及苦参素的影响(PKJ2003-33),浦东新区科委。
荣获奖项:
1.2005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培养计划;
2.异种肝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2007年6月荣获上海医学科技三等奖(20063039 第五完成人)。
发表主要论文:
1.熊伍军 等. Wn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在肝纤维化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中华消化杂志,2008,28:612-616.
2.熊伍军 等.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1基因转染诱导肝星状细胞表型及功能变化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8,25(11):3-5.
3.熊伍军 等. HLA-II类基因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相关性. 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 2006,26(10):904-905.
4.何益,熊伍军(通讯作者). Wnt4/Frizzled2在实验性肝纤维化模型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及意义.肝脏,2008:13:216-218.
5.刘菲,熊伍军(通讯作者),刘雁冰,赵中辛.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7,24:1073-1074.
6.XIONG Wu-jun etc.Protective effect of Jiechangning decoction in treating experimental ulcerative colitis in guinea pigs. Chin J Integr Med 2005,11(1):45-48.
7.熊伍军 等.终末期肝病模型对肝硬化住院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5;25(2):132-133.
8.熊伍军 等.苦参素对NIH/3T3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上海医学 2005,28(1):46-48.
9.熊伍军 等.终末期肝病模型在评估肝硬化患者预后中的价值.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12(5):1159-1162.
10.Mao HM, Wei W, Xiong WJ, Lu Y, Chen BG, Liu Z.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l-citrulline and l-arginine in plasma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lin Biochem. 2010 ;43(13-14):1141-1147.
11.Jiang M, Liu F, Xiong WJ, Zhong L, Xu W, Xu F, Liu YB.Combined MELD and blood lipid level in evaluating the prognosis of decompensated cirrhosis.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0 ;16(11):1397-401.
12.Jiang M, Liu F, Xiong WJ, Zhong L, Chen XM.Comparison of four models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in evaluating the prognosis of cirrhosis.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8 ;14(42):6546-50.
培养研究生:
1.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2名,目前在读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