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6年 第3期

显示方式:
慢性乙型肝炎的组织病理学
Hans Popper, 李铀
1986, 2(3): 115-115.
摘要:
<正> 慢性肝炎的定义存在些问题。根据目前分类,病程超过半年(也有人主张一年)即为慢性肝炎。以前这种分类主要用于选择抗炎(免疫抑制)治疗的病人。由各种病因包括乙型肝炎引起的下述各型肝炎均符合这一定义。1.长期轻度小叶病变型常伴有修复过程和含色素的巨噬细胞,转氨酶有波动性,但最终恢复正常,无远期后遗症。2.在实质细胞和汇管区有持续的急性病毒性肝炎样表现(慢性小叶性肝炎),最后可不经治疗而消退,留有不明显的疤痕。
人类肝细胞癌的癌前病变
Kunio Okuda, 杨广笑
1986, 2(3): 116-118.
摘要:
<正> 很早人们就了解到,肝硬化同肝细胞癌(HCC)有密切的但非绝对的相关关系。虽然酒精性肝硬化同远东常见的肝炎后肝硬化或大结节肝硬化比较,其HCC发病率是低的,但已经知道戒酒之后,趋于形成大结节肝硬化并使肝癌发生率增高。以往许多病理学家在人类硬化的肝组织中寻找癌早期病变或肿物前期变化,未能证实一致的病变。肝硬化,特别是大结节肝硬化常常可见到肝细胞的某些形态学异常。Higginson和Steiner描述了同分化度高的HCC不能明确区别的一种非典型结节。Anthony 第一个强调了一群发育异常细胞,推测是HCC前期病变。他研究了282例非洲乌干达原发性肝癌,并
胆汁淤滞的生理病理学新进展
C.Tiribelli, 王连富
1986, 2(3): 119-119.
摘要:
<正> 胆汁淤滞是指胆汁不能进入十二指肠,按传统概念可将其分为肝内胆汁淤滞和肝外胆汁淤滞。在本文,作者对肝内胆汁淤滞的新进展作一概述。生理学方面胆汁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胆盐依赖过程和胆盐非依赖过程。胆盐是胆小管内胆汁的主要成份。已证明肝细胞摄取胆酸是一主动过程,必须同时伴随钠离子转运。胆小管的基膜和侧膜含有Na+K+ATP酶,此酶维持小叶电化梯度以摄取胆酸。晚近资料表明胆小管基膜和侧膜的Na+/H+交换可因重碳酸盐分泌碍障而受到影响。胆汁的其他成份,如有机阴离子(胆红素、酚溴酞、药物等)经不同受体被肝脏摄取。在肝细胞内,胆酸与胞
治疗慢性肝病腹水的标准方法
叶红军
1986, 2(3): 119-119.
摘要:
<正> 对100名慢性肝病腹水患者试用治疗腹水的标准方法,此法分四个步骤。第一步,相对卧床休息,以减少有毒物质的产生并限制钠盐(40mlEq/日)及水(1000ml/日)的摄入,5~7天。其中22例尿量增多。第二步,经上法无效者,使用安体舒通150mg/日,至少6天以后尿量增多,且每日体重减轻300~9000g,57%病例利尿效果良好。第三步,对未显效者,
胆汁酸排泄障碍与肝内胆汁郁积
汪承柏
1986, 2(3): 120-121.
摘要:
<正> 关于肝内胆汁郁积的发生机制与胆汁形成的生理过程有密切关系,对此有不少研究,文献介绍的材料也很多。近来由于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扫描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应用各种化学药物和内分泌激素造成实验动物胆汁郁积获得成功,对肝内胆汁郁积的发生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目前认为肝内胆汁郁积与胆汁酸的分泌、结合、排泄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这三个环节常常同时受到损害,同时发生作用。关于结合与分泌障碍屡见介绍,本文仅就胆汁酸排泄障碍在肝内胆汁郁积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予以介绍。
血脑屏障与肝性脑病
沈博, 徐克成, 孟宪镛
1986, 2(3): 122-125.
摘要:
<正> 血脑屏障的结构基础及其测量方法血脑屏障是血液和脑之间一种能选择性地阻止某些物质进入脑的屏障结构,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1)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其间的紧密连接。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不同于心、肾和骨骼肌等处者,属无窗型,且不含吞饮小泡;(2)胶质膜,由毛细血管管周星状胶质细胞之粗突起扩大而形成;(3)基膜、细胞外隙、内皮细胞和胶质细胞膜等亦可能起屏障作用。通常认为,脑毛细血管损伤所致的血脑屏障破坏,系指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解体或胞饮机制被激活。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现状
马亦林
1986, 2(3): 125-127+158.
摘要:
<正>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一个世界性分布的疾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时有爆发流行。从敏感的检测方法资料表明,我国农村15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相当高,必须引起重视。现就近年来对甲型肝炎研究概况,分若干方面阐述如下。一、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的研究1973年Feinstone首先报告用免疫电镜技术,从甲型肝炎病人粪便中找到甲肝病毒
关于慢性活动性肝炎免疫抑制疗法的评价
邬祥惠
1986, 2(3): 128-130.
摘要:
<正> 国外对慢性活动性肝炎(以下简称慢活肝)主要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常用者有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琥珀酰氢考的松等,以下称激素)、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青霉胺、强力新、秋水仙碱等。激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新概念是抑制迟发型免疫反应,可使胸腺萎缩、破坏和淋巴细胞的制造减少。本品可增加肝糖元,促使肌肉和骨骼的蛋白质分解,在肝内则反促使肝细胞合成蛋白质。文献报道小剂量激素能促进机体巨噬细胞吞噬作用,中、大剂量激素有抑制细胞的吞噬功能,故病人长期使用激素易发生继发感染。激素能保护
肝功能试验研究的现状
过晋源
1986, 2(3): 130-134.
摘要:
<正> Ⅰ、肝功能试验的理论基础(一)检查肝细胞膜有无受损各种致病因子(炎症、中毒、缺氧、外伤)可使肝细胞膜受损,结果细胞内许多酶进入血清内增多。肝脏病学常用的血清指示酶计有GOT、GPT、LDH及GLDH等。通过GPT的测定,排除其他因素后,可早期发现轻度肝炎和在潜伏期的隐性感染患者。此外,追踪观察急性肝炎是否痊愈、了解慢性肝炎的活动度、估价药物疗效以及
甲胎蛋白研究的进展
李临生, 周展骥
1986, 2(3): 134-136.
摘要:
<正> 1963年苏联学者Abelev等首先在移植性肝癌小鼠的血清中发现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 AFP)。翌年,Tatarinov报道自原发性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患者血清中检出AFP,从而AFP的研究普遍展开。
腹腔镜检查术在肝胆胰疾病诊疗中的进展
李润泽
1986, 2(3): 137-139.
摘要:
<正> 腹腔镜检查术(以下称镜检)己有70余年历史。在与各种现代化检测法竞争中,它仍保持其活力的原因,就在于它是通过光学系统直接观察腹腔病变,而不是通过影像间接判断病变。我院至1985年末己作841例镜检,深感其观察范围虽不如剖腹探查,但可避免剖腹的痛苦和可能发生的后遗症。特别对不需手术治疗,或疑有转移术前无法判定的病例,应先行镜检后再决定手术为宜。一、镜检器材方面的进展近年由于镜检器材的进步,使镜检范围正向纵深发展,诊断水平在不断提高。通过
肝病患者中性白细胞功能的研究现状
官培龙, 尤大栋
1986, 2(3): 139-142.
摘要:
<正> 感染是肝脏疾病,尤其是肝硬化或重型肝炎经常发生和造成死亡的严重合并症之
胆道厌氧菌感染
傅华群, 路直美
1986, 2(3): 142-145.
摘要:
<正> 胆道感染细菌学的研究,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集中在需氧菌方面。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厌氧菌培养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感染胆汁标本中的厌氧菌检出率大大提高,推动了胆道厌氧菌的研究。目前,厌氧菌在胆道感染中的作用和意义己日益引起广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六项血清学指标的观察
周良楣, 朱庆义, 李春梅
1986, 2(3): 145-145.
摘要:
<正> 本文报告我省四个地区十多个医疗科研协作单位采集的26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标本,用RPHA(反向被动血凝)和ELISA(酶免疫)法对HBV(乙肝病毒)的六项血清学指标:HBsAg.抗-HBs,抗-HBc,HBeAg和抗-HBe,PHSA(多聚人血清白蛋白)作了观察研究。264例慢乙肝病人中有54例为慢活肝,210例为慢迁肝。使用HBV六项血清学指标检测,全部得阳性结果。其中HBsAg,抗-
溃疡性结肠炎与肝胆疾病
方道连, 王年吉
1986, 2(3): 146-147+136.
摘要:
<正> 自19世纪末Thomas和Liser首先报道溃疡性结肠炎与肝胆病变有关以来,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溃结与肝胆疾病之间存在某种特殊关系。两者并存率各家报道不一。临床观察7~60%的溃结病人有肝功能异常;尸解资料40~50%的溃结有肝胆病变,有的高达96%;溃结手术中肝脏活检23~75%有病变;Kleckner选择性负压吸引肝穿刺84%有组织学上的改变。国内尚未有大宗的有关报道,结合文献,将溃结并发的主要肝胆病变综述如下: 一、胆管周围炎胆管周围炎占选择性溃结病人肝活检的30~50%。全结肠和次全结肠炎的病人比局
原发性肝癌400例手术切除治疗的经验
吴孟超
1986, 2(3): 148-151+171.
摘要:
<正> 二十多年来,我国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进展较快,尤其近十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外科技术的改进,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普遍应用,使肝癌的疗效有了明显提高,手术死亡率也从六十年代的25%降至10%以下,尤其对早期肝癌手术切除的效果更是令人鼓舞,不仅手术死亡率低,而且术后5年生存率达53.8~64.4%。我院自1960年至1984年4月共收治肝癌1,745例,其中经手术探查937例,探查率为53.7%。在探查病例中经手术切除400例,手术切除率为42.7%。今就400例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经验总结如下。
成人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研究
皇甫玉珊, 张志贤, 方景森, 赵树芝, 李智泉, 金宝兰, 王小红, 张玲霞, 马树芳, 张小凌, 吴慎, 宋志英, 儿盼勇, 鞠连才, 杨守纯, 朱纯吾
1986, 2(3): 151-153+171-172.
摘要:
<正> 我国是乙肝病毒(HBV)感染高发区,但乙肝病毒标志阳性首次发病的患者是否都是急性乙肝,慢性乙肝病情波动时有无其它病毒重叠感染,值得做进一步探讨。为此,我们对200例成人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
酚妥拉明治疗胆绞痛40例报告
蒋林生, 严培荣
1986, 2(3): 153-153.
摘要:
<正> 胆绞痛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止痛疗法甚多,有时还不太理想,随着疼痛机转的新认识和消化道受体研究深入,新的止痛药物的研究和老药新用的探索在所必然。我们自1982年~1985年10月对40例胆绞痛患者试用α-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治疗,疗效满意,特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男11例、女29例,年令18~
血清Ⅲ型前胶元肽测定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意义
殷蔚荑, 王宝恩, 马晓丽, 常德成, 黄德庄, 范大炽
1986, 2(3): 154-155+172.
摘要:
<正> 肝纤维化是肝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慢活肝息者的预后与广泛的结缔组织产生密切相关。目前常规肝功能实验只能检测肝、胆功能,不能测定肝纤维化的程度。近年来,国外一些作者报道,血清Ⅲ型前胶元肽(PⅢP)测定是良好的肝纤维化指标。为此,我们测定了肝病患者血清PⅢP含量,报道如下。
血清脂蛋白X的简易检测法及临床观察
尤大钰, 陈湘琦, 邵泽叶, 齐名
1986, 2(3): 155-156.
摘要:
<正> 1956年Russ等首先分离出脂蛋白X(LP-X),其后陆续有人对其结构、性质、代谢及临床意义等进行了研究,认为血清LP-X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有较高特异性,并提出阻塞性黄疸患者血清磷脂和胆固醇的增高皆由于LP-X所致。一些定性或定量检测LP-X的方法也相继报道,但多较繁琐。我们参照Tal-afant等介绍的方法,加以改进简化,建立了一种简易的适于一般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测的方法,并应用于临床。
肝促凝血酶原激酶试验158例实验报告
姚桢, 孙志华, 卢斌, 陈立君, 程春红
1986, 2(3): 157-158.
摘要:
<正> Owren等研究出不受内因性凝血抑制因子即维生素K缺乏时血肉出现的蛋白质(Protein induced vitaminK absence;PIVKA)影响,而能准确测定出肝胆疾病时减低之第Ⅱ、Ⅶ和Ⅹ三种凝血因子的技术。此种检测技术能反映出正常和低于正常值的凝血功能变动状况,可测出10~200%凝血活动度,且系标准化的方法,故命名为“Normotest”,日本称之为“Hepaplastin test(HPT)”,我们暂且译作肝促凝血酶原激酶试验。HPT试剂可灵敏而确切地反映出肝脏的凝血蛋白合成功能,从而得以真实地测出
乙肝病毒感染与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测定22例临床分析
尚雅娟, 蔡梦丽
1986, 2(3): 158-158.
摘要:
<正> 自然杀伤细胞(简称NK细胞)是一种较新近发现的免疫细胞,它在宿主抗恶性肿瘤、某些病毒性疾病和骨髓移植的免疫监视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过去对NK细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上,近年来NK细胞在抗病毒感染,特别是乙型肝炎中的地位也受到了重视,但研究报道不多,我们用125I标记的尿嘧啶核苷(125IudR)标记的k562细胞作为靶细胞,对住院22例不同类型乙型病毒性肝炎者外周血中NK细胞的活性进行了检测。其中男16例,女6例。急性黄疸型8例(急性期早期5例,恢复期3例),慢迁肝3例,慢活肝9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2例。结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的评价
王家(马龙), 游上游, 袁顺玉, 潘林坤, 过晋源
1986, 2(3): 159-160+172.
摘要:
<正> 甲胎蛋白(AFP)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PHC)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均有一定限度。本文旨在评价几种肿瘤标志物诊断PHC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全部为住院患者,共76例,包括;1.确诊PHC38例,均符合1977年全国肝癌防治协作会议拟定的诊断标准。2.肝硬化21例,均为失代偿期患者,根据临床表现确定诊断。3.急性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肝炎)17例,均符合1983年全国第二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
本刊在青岛举行读者作者及编委座谈会
江伟
1986, 2(3): 160-160.
摘要:
<正> 本刊已于今年六月上旬在青岛市举行读者、作者及编委座谈会,交换选题、撰稿和办好刊物的意见。大家认为本刊面向临床,注重实用,质量第一,读者至上,办刊方针正确,订户逐渐增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总补体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朴永学, 朴熙绪, 崔顺爱, 金昌一
1986, 2(3): 161-161.
摘要:
<正> 本文报告20例原发性肝癌,70例肝硬化和36例健康人的血浆总补体活性(CH50)测定结果,初步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CH50测定的临床意义。对象与方法;原发性肝癌根据典型临床表现、AFP动态观察、肝同位素扫描等项诊断,其中硬化型肝癌13例、非硬化型肝癌7例。70例肝硬化均系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血浆CH50的测定均于采血后4小时之内,用试管溶血法进行。结果与讨论:1.健康对照组:平均CH50值为26.98±4.84μ/ml (X±SD),正常值范围为19.00—35.00μ/ml。2.肝硬化组;平均CH50值为18.03±6.75μ/ml。CH50低于正常范围者占55.7%,无1例高于正常范围者。3.原发性肝癌组:平均CH50值为
逆行胰胆管造影及其有关治疗措施的进展
P.B.Cotton, 潘伯荣
1986, 2(3): 161-163.
摘要:
英国伦敦医学院和Middlesex医院胃肠科主任P.B.Cotton是英国消化道内窥镜检的权威,1985年11月曾来西安作学术报告并进行现场表演。日本Olympus公司Yama陪同并介绍有关消化道内窥镜的研制进展,现将学术报告,现场表演和座谈等有关内容加以整理,以供参考。
肝肿大、皮肤搔痒、黄疸
1986, 2(3): 163-166.
摘要:
<正> 病历摘要女性,40岁,福建医学院协和医院住院号47530。因右上腹闷痛11年,搔痒继而黄疸6个月为主诉于1985年1月19日入院。诉于1974年因右上腹闷痛,不伴发热,与饮食无关。就诊时发现肝肿大右肋下3.0cm。查肝功:絮状“++”,SGPT80单位。拟诊“肝炎”。住当地医院经保肝治疗2~3个月后,
如何防止急性病毒性肝炎转为慢性肝炎
张志贤
1986, 2(3): 166-168.
摘要:
<正>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传染病,由于其发病机理常涉到病毒感染及机体免疫反应两个方面,其病理生理的演变过程又错综复杂,所以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部分乙肝病毒或非甲非乙肝炎病毒感染的病人,常见其病情反复发作或呈迁延过程,最终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如何防止急性肝炎向慢性肝炎转化,是极待解决的问题。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是典型的肝细胞黄疸,为什么该病早期多表现为单项尿胆红素阳性的阻塞性黄疸特点?
李驰
1986, 2(3): 168-169.
摘要:
<正> 答:多数教科书按基本理论讲,肝细胞性黄疸应是尿三胆均为阳性。但临床比书本复杂得多。我们近百例的临床观察发现:急性黄疸型肝炎(不论甲型、乙型),在发现尿色加深1~3天内,多数仅有尿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尿胆素阴性,呈阻塞性黄疸的特征。4~5天后才同时有尿胆原和尿胆素阳性
胰解痉肽对Obbi氏括约肌的作用
潘伯荣
1986, 2(3): 169-169.
摘要:
<正> 胰解痉肽(Pancreatic spasmolytic po-lypeptide,PSP)是一个新胃肠肽,近来己从猪胰中分离出来。在实验动物中己发现,在口服或胃肠外应用PSP可抑制胃肠运动。然而PSP对胆道有什么作用,知之甚少。作者对志愿者观察了局部应用PSP对Oddi氏括约肌的作用。被试者15人,经ERCP插入测压计,然后用不同剂量的PSP经导管散到乳头周围,以观察压力的变化。结果Oddi氏括约肌基础压力有显著下降,达42%,(P<0.001),伴有括约肌运动频率的减慢及高峰压力下降。通常用药后60秒就出现抑制
原发性肝癌转移患者中甲胎蛋白的异质性
潘伯荣
1986, 2(3): 169-170.
摘要:
<正> 己知甲胎蛋白(AFP)出现于胚胎期及某些恶性肿瘤时,如原发性肝癌、精原细胞瘤等。胚胎期肝脏和卵黄囊所合成的AFP,经刀豆素A(ConA)或扁豆植物血凝素检测有异质性,这是由于AFP分子中碳水化合物不同所致。
胆石症与胆囊癌的危险
杨继震
1986, 2(3): 170-170.
摘要:
<正> 许多研究者认为,未行治疗的胆石症其远期危险是并发胆囊癌,虽是少数但亦是致命的.如何处理临床上许多寂静结石以及了解胆囊结石与胆囊补品之间关系。
儿童胆石症
田云臣
1986, 2(3): 170-170.
摘要:
<正> 儿童胆石症并不少见,致病原因之一是胆囊炎.且文分析12例儿童胆石症,以女性为多,这点与文献报道不同,年龄12-14岁,皆因周期性腹痛入院,病程2-7年8例,半年-1年4例,特点是上腹阵发性痛,主要局于右季肋部.
载脂蛋白A-Ⅰ,A-Ⅱ和E与胆汗淤积性肝病
吴秀华
1986, 2(3): 170-170.
摘要:
<正> 在9例(5例女性,4例男性)胆汗淤积性肝病患者(8例原发性胆汗性硬化和1例硬化性胆管炎)的空腹或餐后血浆中测定了载脂蛋白蛋白A-Ⅰ,A-Ⅱ和E。在胆汗淤积性肝病患者载脂蛋白蛋白A-Ⅰ、A-Ⅱ的浓度降低,其中载脂蛋白蛋白A-Ⅰ水平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逆相关(r=-0.66,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