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7年 第1期

显示方式:
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的发展
王成恩, 曹绣虎
1987, 3(1): 1-4.
摘要:
<正> 目前仍公认肝癌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是手术切除。因此,研究肝癌外科治疗的发展,对提高肝癌手术后的长期存活率不无帮助。本世纪50年代期间,Wangensteen,Lottat-Jacob及Quattlebaum等已先后报告了原发性肝癌的肝切除术。其后Healey,Goldsmith等研究肝的管道系统,提出按管道分布,可视肝为双侧,分叶和分段器官的肝脏解剖学的新概念。自此,肝癌的外科治疗得到飞跃的发展。
肿瘤标志诊断胰腺癌的现状
潘伯荣
1987, 3(1): 4-6.
摘要:
<正>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手段虽有许多进步,至今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仍有困难。利用肿瘤标志作为临床诊断、筛选和随访已越来越广泛。早在1848年英国内科医生Henry Bence Jones首次报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尿中出现Bence-Jones蛋白,直到1978年7月29日英国医学杂志才开始使用肿瘤标志(Tumour Marker)这一术语。现在应用最广的肿瘤标志有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EA)等,为许多肿瘤的诊断、疗效观察及术后随访提供了有力的辅助手段。单克隆抗体技术
肝脏微血管调节及其微循环障碍
李绍白
1987, 3(1): 6-8.
摘要:
<正> 肝脏是人体的中枢性代谢器官,有丰富的血流供应,每分钟流经肝脏的血流约1,200—2,000ml,急、慢性肝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脏微循环障碍,因此,了解肝脏的微血管调节机制及其微循环,对探讨改善肝微循环的治疗措施将有一定裨益。本文拟就近几年来有关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我们的实验研究结果,作一简要介绍。一、肝脏的微血管调节肝脏受双重血液供应,约70%的血液及50%的氧来自门静脉,故门静脉是肝脏的主要血循环系统。门静脉有两套毛细血管床,
硒、肿瘤、肝病、肝癌
刘为纹, 杨冬华
1987, 3(1): 8-10.
摘要:
<正> 早在30~40年代,硒被认为是毒剂及致癌剂,50年代开始,硒才被看作是必需的微量元素,60年代以后,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试验逐渐证实硒有抗癌作用。在良性肝病中硒有缺乏现象。由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关系密切,肝癌中是否亦有低硒表现?硒是否与肝癌的发生有关,值得进一步探索。一、硒与肿瘤的发生流行病学调查:Shamberser(1969)发现美国各地饲料中硒含量与当地癌死亡率呈负相关,同时人血硒水平与癌死亡率亦呈负相关。接着,Shamberger(1971~1976)
聚合人血清白蛋白受体与乙型肝炎
曹漪明, 骆抗先
1987, 3(1): 10-12.
摘要:
<正> 1972年Matuhasi和Hosokawa首先发现在澳大利亚抗原阳性的血清中常可检测到一种能凝集用聚合人血清白蛋白(Polymerized Human SerumAlbumin,pHSA)包被的红细胞的反应物。以后的研究证明该反应物是存在于Dane颗粒和HBsAg上的pHSA受体,并且证明在人肝细胞膜上也存在pHSA受体。现将这方面的研究情况简单综述如下。乙肝病人血清的pHSA结合活性急性乙肝临床起病时血清pHSA结合活性低者,至发病后3~6个月活性全部消失,
妊娠急性脂肪肝
吕荣福, 凌竞熙
1987, 3(1): 12-14+19.
摘要:
<正> 本病是发生于妊娠晚期罕见的一种妊娠合并症,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病变以肝脏的脂肪变性为主。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黄疸、出血、进行性肝肾衰竭、神志障碍、昏迷,常死于肝外并发症。虽然本病是一危重病症,但如能早期诊断可以改善其预后。本文对该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产科处理等作一系统介绍。一、发病情况:发病率低于万分之一,有人报告约一百万孕妇中有一名,有人报告约13,328名产妇中有一名,至今世界英文文献报告仅约100例,国内已有15例报告。
γ—氨基丁酸与肝昏迷
朱安今, 宋喜秀
1987, 3(1): 15-16.
摘要:
<正> 近几年来国外对γ-氨基丁酸(以下称GABA)的研究进展很快,发现它在肝昏迷的发病机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Schafer等于1982年提出了肝昏迷发病机理的GABA介质受体系统的假说。本文就近几年国外有关此假说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一、GABA及其受体: GABA是哺乳动物脑内主要的抑制性神经介质,它不仅是单一神经原的强有力抑制剂,而且能够诱发昏迷,其脑电图的改变,与人肝昏迷及动物实验性肝昏迷时的脑电图极为相似,均有宽大的δ波。脑内的GABA,主要存在于突触前神经原的贮存
原发性肝癌伴癌综合征
朱佩慈, 施作榕, 仲晓阳
1987, 3(1): 17-18+20.
摘要:
<正>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除癌瘤局部的症状及体征外,尚有由于癌瘤能制造与分泌某些异位激素和某些生理活性产物所致的肝外各系统的特殊表现,称为癌综合征。某些癌综合征的表现可作为原发性肝癌的首发症状,必须引起重视。本院自1958~1983年收治原发性肝癌438例,伴各种癌综合征表现者共89例。本文就此89例各种癌综合征表现,结合文献复习分别讨论如下
胆道镜检查
刘仁庆
1987, 3(1): 19-21.
摘要:
<正> 胆道镜检是用胆总管镜(Choledochoscope)在术中或术后窥视胆管的较新诊断治疗方法。多年来,许多学者为降低胆道残余结石作了不懈的努力,但发生率仍为4~28%。为减少胆道残余结石,最重要的是在胆石症初次手术时彻底探查胆道,除净结石。术中胆道造影也有4~14%假阴性。常规器械探查胆总管已是胆道手术的重要步骤,但这是仅凭感觉的盲目探查,易遗漏结石、损伤胆道内粘膜,并有一定并发症。胆道镜检已使胆道残余结石率降至0~2%。有人譬喻不用胆道镜而“盲目”找结
简讯
1987, 3(1): 21-52+57.
摘要:
<正> 广东省肝癌防治研究协作中心已于去年12月在深圳市举办肝癌防治学术研讨会及讲习
乙肝e系统阳性慢性肝炎54例HBV-DNA与临床关系
刘厚钰, 胡德昌, 阮美娟, 闻玉梅, 黄耀星, 胡锡琪
1987, 3(1): 22-24+55.
摘要:
<正> 血清和肝组织中HBV—DNA的检测,对HBV感染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我们从1983年9月开始,对乙肝患者血清和肝组织中HBV-DNA存在状态与临床关系进行观察,本文就其中HBe系统阳性的慢肝患者54例进行分析。材料与方法一、对象:54例患者系1983年9月~1985年8月在我院诊治,并经肝穿活检病理学诊断者。年龄自13~60岁,平均31.4岁。其中慢性迁延型肝炎11例,慢性活动型肝炎36例,慢性活动型肝炎伴肝硬化7例。另有非乙型肝炎和药物性肝炎患者10例作为对照。
原发性肝癌局部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
郭亚军, 吴孟超
1987, 3(1): 24-25+55.
摘要:
<正> 近年来,有关原发性肝癌免疫反应研究的报道日渐增多。但这些研究均为动物或体外间接试验。只能反映出肝癌病人全身免疫功能的一般概貌,对宿主抗肿瘤免疫在体内对肿瘤的直接作用则了解甚少。最近有人提出肿瘤局部免疫概念,认为局部免疫直接代表宿主抗肿瘤免疫力。为全面了解肝癌病人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进一步探索抗肝癌综合治疗,我们对不同病期的原发性肝癌局部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进行了较全面研究。
δ因子性肝炎形态学及免疫细胞化学特点
杜宗尧, 潘彦珞, 吕晓晨, 孙保存, 陈贞玉
1987, 3(1): 26-27.
摘要:
<正> δ因子现命名为δ肝炎病毒(HDV),其抗原抗体系统为HDAg及抗-HD,其引起的肝炎称δ肝炎(HD)。HDV为一缺陷病毒,可抑制HBV合成而复制,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可在肝细胞核中测出。HDV感染方式:一是常与HBV携带者重叠感染,加重病情,甚或死止;二是二者联合感染,常引起暴发型肝炎。HDV引起的肝炎国内报道尚少,有关形态学特点,尚未见报道。我们从30例HBV感染的肝穿标本及10例尸检诊断为亚重肝的肝组织中发现HDV阳性者7例。现拟从HE染色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细胞化学阳性特征作一报道。
肝脏小海绵状血管瘤的非损伤性诊断——核磁共振的优点
吕文赏
1987, 3(1): 27-27.
摘要:
<正> 以声图、计算器断层图(CT)或核磁共振影象(MRI)检查33个直径3cm以下的肝脏小海绵血管病变,声图检出23个,CT检出26个中的15个,核磁共振检出31个,包括1个可疑者,声图检出的23个中有8个显现出一个强而均匀无边缘的回声团块,CT检查出的33个中有8个以对照增强法表现为血管瘤特征,MRI检查出的31个中有26个表现为其他种大小相似肿物所极少表现的显著高密度区,血管瘤的自旋间弛缓时间(T2)在18个中有15个均延长超过80
用血管造影术证实的肝细胞癌侵入门静脉的临床情况
王连富
1987, 3(1): 27-27.
摘要:
<正> 用经动脉门静脉造影法,对128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了癌肿侵入门静脉情况的观察分析。结果如下:(1)发生门静脉受侵者98例(76.6%);(2)巨块型肝癌较结节型肝癌易发生门静脉侵入,肝脏血管造影对此有鉴别意义;(3)治疗后门静脉癌肿块缩小者,抗癌药一次肝动脉内注射者为12.0%,TAE治疗者为20.0%,口服抗癌药者为16.0%;(4)癌肿侵入门静脉主干
脂肪肝的临床意义及诊断
李铀
1987, 3(1): 27-27.
摘要:
<正> 经组织学证实的64名脂肪肝患者中,最常见的病因为嗜酒,其次为糖尿病。其中1/3病人曾被误诊为慢性肝炎。临床上以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和肝肿大最为常见,多数病人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轻度肝功异常,其中以转氨酶和甘油三脂异常最常见。仅14%病人HBsAg(+)。肝区痛、黄疸、SGPT及胆固醇异常以重症病人发生率高。酒精性脂肪肝的MCV、SGOT/SGPT比例和血清γ-GT较高。免疫组化技术发现酒精性与非酒精性
莨菪类药为主对重症病毒性肝炎治疗的临床观察
王子骥, 傅思岩, 曲玉华, 于钦思, 韩美莉
1987, 3(1): 28-29.
摘要:
<正> 我院自1976年用东茛菪碱等抢救急重型肝炎取得较好疗效后,于1979年起在微循环仪检测下,应用654-2等药治疗重型肝炎,并设对照组,其结果莨菪类药治疗重肝有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合并症、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项目如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及胆固醇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二、治疗方法(一)治疗组:1.654-2:成人40~60
病毒性乙型肝炎循环HBsAg免疫复合物的比较研究
汤家铭, 葛治华, 董祥家
1987, 3(1): 29-31+56.
摘要:
<正> 近年来,对乙型肝炎的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研究报道较多,对CIC的抗原抗体成份也作了分析。已有证据表明循环HBsAg免疫复合物(HBsIC)可以沉积在肝外组织引起损伤,但对HBsIC不同抗原抗体比例的研究报道很少。我们用C1q结合试验检测HBsIC,以人工HBsIC为模型,对重症肝炎和急慢性肝炎的HBsIC存在状态作一比较研究。材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按1983年中华医学会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专题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
肝硬变病人的垂体肾上腺轴机能
杨广笑, 张孔潜, 吕文赏, 李春光, 姜薇, 叶维法
1987, 3(1): 31-33+56.
摘要:
<正> 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变化反映肾上腺皮质的分泌和组织器官对皮质醇的降解转化作用。生理状态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控制皮质醇的合成和分泌。血浆皮质醇浓度升高抑制垂体促皮质素(ACTH)的释放。起激素自身负反馈控制作用。生理状态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节控制作用使昼夜间的血浆皮质醇水平呈节律性变化。肝脏是糖类皮质素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和降解转化场所。我们曾报告了各种肝病时血浆皮质醇的变化,本文又进一步观察了肝硬变病人血浆皮质醇昼
血清运铁蛋白对病毒性肝炎检测的初步观察
马复兴, 徐淑英, 朱凤麟
1987, 3(1): 33-34.
摘要:
<正> 运铁蛋白(Transferrin,Tf)主要在肝脏合成。肝病时Tf合成减少,以致血浆含量降低。我们自1985年6月到1986年1月对50名正常人和11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进行血清Tf含量测定,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报
胆道疾病血浆中的过氧化脂质浓度
钱江龙, 王慧贞, 邱莎
1987, 3(1): 34-35.
摘要:
<正> 近年来,随着过氧化脂质(LPO)测定方法的改进,脂质过氧化作用已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脂质过氧化对细胞成份的损害早已有人论证,LPO浓度在很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中明显升高。本文按日本八木法(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184例正常人及胆道疾病血浆中过氧化脂质浓度。材料与方法一、正常人组:男性77名,女性52名,肝功能试验,心、肺、肾检查均为正
B型超声诊断胆石症406例
李先斌, 李三君, 张学华, 庞家芳, 倪仕琳
1987, 3(1): 35-36.
摘要:
<正> 我院近两年来共做肝胆脾超声检查4358例,其中超声诊断胆石症406例,阳性率达32%。男性181例(占44%),女性227例(占56%),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1.5倍。年
B型超声诊断胆囊蛔虫症
张立源, 马依群, 尉颖颖
1987, 3(1): 36-36.
摘要:
<正> 应用B型超声显象法可使胆管及胆囊蛔虫成象。本文报告一例B超诊断胆囊蛔虫症及超声跟踪结果。患者崔××,女,32岁,工人,病案号10089,因间断性上腹疼一周、加重三天入院,临床拟诊“胆道蛔虫症”。既往有呕吐蛔虫史。我们使用的仪器为Aloka-256型超声显象仪线阵实时扫描,三次超声检查结果如下: 1986年4月11日胆囊大小正常,壁厚0.5cm,胆囊内可见2条平行的强回声细带,中为无回声暗带,可见其蛔虫形态不断变化、扭曲。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手术治疗的探讨
姚榛祥, 吴凯南, 涂天喜, 吴诚义
1987, 3(1): 38-39.
摘要:
<正> 近28年来本院收治了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93例,对其中已手术的74例予以分析。临床资料一、男26例,女48例。年龄40岁以下17例,41~59岁35例,60岁以上者22例。二、手术距发病时间与疗效的关系见表Ⅰ。手术方式与疗效见表Ⅱ。三、本组病例总死亡率为32.2%(30/93),非手术治疗组死亡率为47.3%(9/19)手术治疗组死亡率为28.3%(21/74)。
救治22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经验体会
金锡礼, 周庆贤
1987, 3(1): 39-40.
摘要:
<正>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并发症和死亡率很高。五年来我科共收治急性胰腺炎195例,其中确诊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22例(占11.3%),死亡7例,死亡率为31.8%,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性别和年龄:男10例,女12例,年龄在51~70岁之间者12例,占54.5%。二、发病诱因:患有胆道疾患者9例,脂餐后7例,饮酒后2例,劳累后1例,无明显诱因者3例。
胆囊收缩功能的临床使用价值
孙守英, 孙玉兰, 孔庆玲, 郑兰付
1987, 3(1): 40-41.
摘要:
<正> 胆囊收缩功能及使用价值的临床研究报告尚不多见,本文将我院1983年6月至1984年12月,经B超诊断,并有手术及其他检查证实的胆囊炎胆石症与正常者作一对照,探
老年人胆结石142例临床观察
赵怀玉, 任礼勤, 马力, 王世栋
1987, 3(1): 41-42.
摘要:
<正> 我院收治老年性胆结石142例,现就其临床观察作一分析报道。一般资料1.病例选择:所有病例均为术后证实的胆石症患者,术前x线检查平片阳性结石7例,造影显示结石26例,显影不良或不显53例;另56例依据临床及其他检查而术后确诊。
大便灰白、黄疸、昏迷
张清泉, 宋维汉
1987, 3(1): 42-46.
摘要:
<正> 病历摘要患儿3.5月,男,吉林省榆树县人,因灰白色大便20余天,双眼黄7天,于1983年7月18日急诊入院。于入院前20天其母无意中发现患儿大便颜色灰白,无发热等其它症状。在当地卫生
诊断胆石病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张禹
1987, 3(1): 46-49.
摘要:
<正> 胆石病(包括胆囊和/或胆管结石)的诊断一般不难,但在某些特殊情况时,由于临床医师对这些情况认识不足或不认识,常给诊断造成困难,甚至发生漏诊或误诊,酿成不良后果。有鉴于此,下面根据我们的临床实践,谈谈在诊断本病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对某些特殊检查的结果应有正确的判断(一)关于胆囊胆管联合造影:通常认为本检查法对胆石发现率较高,但有时患者虽确系胆石病,而检查结果却是胆囊胆管不显影或结石为阴性。这是因为:1.有严重肝
慢性肝病患者液体疗法的危险性
李维明
1987, 3(1): 49-50.
摘要:
<正> 近几年来作者发现一些慢性肝病患者由于输液不当,造成不良后果。现摘录数例如下。例一:张××,女,28岁。患者于1979年2月患急性黄疸型肝炎,在当地治疗后,病情明显减轻。近月来乏力、纳差,恶心加重,午后腹胀,皮肤、巩膜再次黄染,于1980年10月13日住本院。查体:慢性病容,腹软无压痛,腹水征阴性。肝上界右锁中线五肋间,下界:肋下3cm,剑下4cm。质硬Ⅱ°,有轻压痛。脾未扪及。肝功:黄疸指数31单位,GPT580单位。蛋白电泳:白蛋白
急性间歇型肝性卟啉病8例误诊分析
邵福灵, 石玉珍, 傅书霞, 姚希贤
1987, 3(1): 50-51.
摘要:
<正> 急性间歇型肝性卟啉病是引起内科急腹症少见原因之一,迄今国内共报道40余例。本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易致误诊。我院从1975年9月~1986年4月共收治11例,8例(73%)误诊。诊断标准:1.腹痛而无发热及白细胞升高等炎症表现。2.尿卟胆原阳性。3.除外症状性卟啉尿。本文8例见表: 讨论:本病腹痛往往剧烈而部位多不固定,可在上腹部、脐周、腹右侧或左侧,有时疼
肝炎后肝硬化伴发格林-巴利氏综合征一例报告
何健村
1987, 3(1): 51-52.
摘要:
<正> 乙型肝炎伴发格林-巴利氏综合征很少见,国内仅报道过3例,而肝硬化伴发者更少,我院439例肝硬化中仅有1例。王×,男,37岁,住院号170383。1984年10月31日入院。于1979年患急性病毒性肝炎,1984年2月复发加重住我院。肝脏缩小、脾脏肿大,肝功异常,血三系细胞降低,诊断为坏死后肝硬化。经保肝治疗好转出院。10月24日洗脸时突然双手不能拧毛巾,随之下肢不能步行,吞咽困难及颈部活动不灵。病前两周有一次“上呼吸道感染”,T38℃,
急性肝衰竭的处理
李铀
1987, 3(1): 53-53.
摘要:
<正> 通过总结620名急性肝衰竭病人的治疗经验,发现醋氨酚诱发肝坏死、病毒性肝炎、氟烷肝炎,特异反应性药物反应是主要的致病原因。甘露醇是治疗主要死因脑水肿的最有效药物。血液透析是治疗常见并发症肾衰竭的最佳措施。因肺炎、肺不张、出血、水肿引起的低氧血症常需人工呼吸机治疗。虽然病人均有凝血障碍,但仅在发生出血时,才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治疗。脓毒血症也是重要的死因。低血糖常见,并需及时发现处
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清三型前胶原肽(PⅢP)持续升高可作为鉴别慢活肝与慢迁肝及急肝恢复后病人的指标
李铀
1987, 3(1): 53-53.
摘要:
<正> 22例急性病毒性肝炎(19例乙肝、3例非甲非乙肝)病人的PⅢP值均升高。其中9例肝功恢复正常者,PⅢP值于6.5个月内均降至正常,而13例转为慢活肝者却持续升高。另外13例慢迁肝病人的PⅢP值也基本正常。统计学处理发现。正常对照(38例)与慢活肝之间和慢活肝与慢迁肝之间,有非
腹水的酸硷度可作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印象诊断指标吗?
叶红军
1987, 3(1): 53-53.
摘要:
<正> 将84例肝硬化腹水和12例恶性腹水患者腹水的pH值、动脉-腹水pH值的梯度与腹水多形核白细胞计数进行比较,来评价它们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实验的作用,并弄清腹水的pH值与乳酸盐之间的关系。18例白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人腹水的pH值(pH7.30)显著低于54例无菌性腹膜炎病人的腹水pH值(pH7.41)。因为感染时,血的pH值没有变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动脉腹水pH梯度明显增高,并高于无菌性腹膜炎
关节炎作为乙型肝炎感染的主要或唯一症状
叶锦岚
1987, 3(1): 54-54.
摘要:
<正> 作者报道3例以多发性关节炎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例1为28岁女性,发病前3个月曾有与可疑乙型肝炎患者性交史。临床表现为几乎所有四肢关节均疼痛、僵硬,并见有左膝关节、两踝关节滑膜炎。化验检查AST(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32g Iu/L,胆红素9mmol/L,HBsAg阳性。发病15天后,黄疸发生,关节痛解除。十周后,HBsAg阴性,抗HBc出现。例2为35岁男性,以颈、背关节疼性强直发病,几天后波及四肢多个关节。化验见AST增高,HBsAg阳性。4周后关节症状自发改善,抗HBc出现。例3为30岁男
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三种病毒
姚红王
1987, 3(1): 54-54.
摘要:
<正> 非甲非乙型肝炎至少有三种病毒引起肝脏感染。这三种病毒暂称为“血液传播”,“凝血因子传播”,和“水流行传播”。迄今,对这三种病毒尚无公认的血清学方法。非甲非乙型肝炎的诊断仍是根据排除已知肝炎病毒的血清学试验——HAV、HBV、δ肝炎病
HBsAg阳性的无症状携带者HDV抗体的临床意义
袁增贵
1987, 3(1): 54-54.
摘要:
<正> δ抗原是Rizzetlo等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的肝细胞核内,发现的新抗原。现在认为是被HBsAg被覆的RNA病毒,仅在HBV感染者中传染,在血液中能检测出δ抗体。作者从意大利12所大学搜集2487例HBsAg携带者血清中,检测出112例(5%)有δ抗体,并与δ抗体阴性例在临床病理方面进行对比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