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8年 第4期

显示方式:
一年来世界各国肝硬化研究的进展
Hans Popper, 郑扶民
1988, 4(4): 1-7.
摘要:
<正> 肝纤维化(Fibrosis) 长期给大鼠饲食米酒可导致肝胶原的堆积,这与过去认为乙醇具有刺激肝纤维化作用的观点相一致。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是到底哪些细胞或细胞群是造成纤维形成的原因。在初期培养的大鼠肝细胞也产生胶原,这可由乙醇抑制;可能是由于细胞内氧化还
双管型肝总管及胆总管重复畸形一例
杨业华, 热甫哈提, 马合杀提, 木拉提
1988, 4(4): 7-7.
摘要:
<正> 患者女性,65岁,维族。腹痛、发热、黄疸14天,于1986年12月3日入院。既往常有间歇性右上腹痛病史。体检:急性病容,T385℃巩膜及皮肤黄染,腹膨隆,右上腹肌紧张,墨非氏征(+)肝脾触诊不满意,肠鸣音弱。肝胆B型超声波检查:胆囊壁呈双环征,胆总管直径1cm,胆总管下段探及一枚
肝癌诊断新动向
顾公望
1988, 4(4): 8-10.
摘要:
<正> 国外学者在肝癌诊断方面一些新的动向值得我们借鉴,兹把1985年以来资料汇总如下: 早期发现:Tabe指出日本肝细胞癌(H CC)高危人群为:(1)60~69步男性有输血史或乙型肝炎病史者;(2)由于输血或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肝硬化者;(3)HBs
本刊在南昌举办新进展讲习会及部分编委座谈会
1988, 4(4): 10-10.
摘要:
<正> 本刊已于今年9月中下旬在南昌市与中华医学会江西省分会及航天部卫生处协作,举办肝胆胃肠疾病新进展讲习会,请国内权威学者。著名教授及各科专家十余人作专题报告。听讲者为全国南北18个省市一百多名医务人员(其中多数为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亦有副教授和主任医师)。
国外对乙型肝炎发病机理研究的进展
张定凤
1988, 4(4): 11-13.
摘要:
<正> 对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研究,目前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为病毒方面,主要包括HBV基因表达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细胞转染,基因重组病毒感染细胞或基因转移小鼠的方式,探索哪些因素影响病毒的表达,病毒表达的形式对致病的影响。另外HDV混合感染对病情的影响也引起了
肝病伴发内毒素血症及其治疗
李润译, 王敏, 王永莉
1988, 4(4): 13-15.
摘要:
<正> 内毒素血症(Endotoximia.ETM)分外源性及内源性两大类,前者多因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或输入含内毒物的液体、腹水或血液引起,后者则因肝病使网状内皮系统(下称网内系)功能降低,不能有效清除来自肠道的内毒素所引起。早在1890年
病毒性肝炎检验诊断的新进展
陶其敏
1988, 4(4): 15-19.
摘要:
<正> 病毒性肝炎实验诊断技术研究一向被人们所重视,它是一切临床及基础工作发展的重要手段。新的实验技术开展日新月异。近十几年来无论从特异性方法上的改进,基础理论的发展均较快,我国也正在不断跟上世界先进水平,例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在临床检验中亦日
胆血屏障及其在胆源性败血症发生中的意义
向东, 吴和光
1988, 4(4): 20-21.
摘要:
<正> 所谓胆血屏障乃指肝胆系统中处于胆流同血流之间的组织结构总体。这些组织结构包括了肝细胞、肝细胞连接、胆管粘膜及粘膜下血管和肝脏枯否氏细胞共四个部分。胆血屏障作用在于把胆流同血流隔离开,不致发生胆汁同血液混流。当胆管发生炎症、梗
肝性脑病的治疗进展
李宗明
1988, 4(4): 21-25.
摘要:
<正> 肝性脑病的出现,多见于慢性晚期肝病,患者均有广泛静门脉至体循精的侧枝建立,或曾进行过门腔静脉选择性分流术,这些病人的脑病常有诱因。近年来脑
降血氨疗法
潘伯荣
1988, 4(4): 26-27.
摘要:
<正> 氨中毒是肝性脑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约75%的肝昏迷患者有血氨升高,特别是在碱中毒情况下氨以NH3形式,大量透过血脑屏障,干扰大脑糖代谢,ATP产生减少,同时乙酰胆碱生成减少,使抑制性神经介质GABA形成增多等而出现肝昏迷。实践证
纠正假性神经递质疗法的评价
李益农
1988, 4(4): 28-29.
摘要:
<正> 一、假性神经递质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是解释肝性脑病的学说之一。1970年以来Parkers和Fischer等用左旋多巴治疗肝性脑病取得显著疗效。1971年Fischer提出此学说。认为肝性脑病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的递质发生异常而引
国际肝脏研究学会接纳我国新会员
1988, 4(4): 29-29.
摘要:
<正> 经叶维法教授推荐,国际肝脏研究学会(IASL)会长将接纳中山医科大学肝癌研究室创建人广东省肝癌防治研究协作中心主任李国材教授、河南省医科所所长河南医大买凯教授北
支链氨基酸治疗肝性脑病的评价
姚桢
1988, 4(4): 30-31.
摘要:
<正> 十几年前,Fischer等发现肝性脑病患者血浆中支链氨基酸(BCAA)减少,芳香族氨基酸(AAA)增多,支/芳比值降低,于是障胺和苯乙醇胺浓度增升,遂导致发生肝性脑病。根据这一理论,研制出治疗用支链氨基酸溶液并经临床应用证明有效(Fischerl976),开僻了肝性脑病治疗上的一个崭新的途径。据国外的早期综合报告(高桥1980;市
肝性脑病时脑水肿的防治
池肇春
1988, 4(4): 31-33.
摘要:
<正> 慢性肝病或急性肝病所致暴发性肝衰竭(以下简称FHF)引起的肝性脑病,均可并发脑水肿。但以后者为常见,发生率为30~82%,多见于青年,大多发生于Ⅳ级昏迷及用人工呼吸机的病人。脑水肿是肝性脑病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一个重要的肝外损害,
肝性脑病治疗中拉替妥和乳果糖作用的比较
PatilD.H., 王孔俊
1988, 4(4): 33-34.
摘要:
<正> 乳果糖已广泛用于治疗肝性脑病,但乳果糖太甜,不易被某些患者接受。拉替妥(Lactitol)是另一种双糖,易溶于水,味觉良好,在小肠不被吸收,在治疗肝性脑病时可以替代乳果糖。作者用体外粪便孵化的方法比较了这两种糖的代谢,结果证实这两种糖都易被粪杆菌所代谢产生挥发性脂肪酸,而新霉素能抑制这种代谢。用遥测技术监测6例正常人回肠末端及结肠内pH,结果发现右下结肠用药前pH为6.51±0.48,用
肝细胞治疗肝衰竭的机理及临床意义
郝飞, 向居正
1988, 4(4): 34-36.
摘要:
<正> 近十余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肝细胞治疗实验性肝衰竭的研究,发现移植或输注肝细胞或再生肝胞质液(Cytosol)可显著提高肝衰动物的存活率。苏联和日本学者已将动物的肝细胞输入人体来代替失去功能的肝
肝硬化与菌血症
王连富
1988, 4(4): 36-36.
摘要:
<正> 5年内收治肝硬化1623人次,其中发生菌血症57人次。革兰氏阳性细菌感染占70%,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仅占30%。全部革兰氏阳性细菌对米沙西林(methicillin)和庆大霉素极敏;全部革兰氏阴性细菌对庆大霉素
血清胆酸含量对判断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意义
玉连富
1988, 4(4): 36-36.
摘要:
<正> 本实验采用通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76例肝硬化患者的总血清结合初级胆酸,并比较了血清胆酸含量与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对判断预后的意义。实验结果表明血清胆酸浓度与
原发性肝癌免疫化学治疗的临床初步观察
郭亚军, 吴孟超, 陈汉, 刘广洛, 孔宪涛, 张鲁榕, 葛依工, 祝念林, 郑玲莉, 杨嗣坤, 徐志功, 叶天星
1988, 4(4): 37-39+57.
摘要:
<正> 干扰素(IFN)和白细胞介素2(IL-2)有明显的免疫调节活性和抗癌功能,同时附加低剂量化疗药物则抗癌作用明显增强,有关这些治疗研究,迄今报道不多。本研究应用混合淋巴因子,低剂量5-氟脲嘧啶(5-Fu)对67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进行了治疗观察。结果表明,免疫综合治疗能增
肝内结石术后结石残留的预后
王成恩, 陈国泰
1988, 4(4): 39-41+57-58.
摘要:
<正> 肝内结石治疗上最大的问题是术后症状复发,而术后结石残留病例中,症状是否一定复发?其复发率是否特别高?与结石取净的病例对比其预后是否严重得多?都是人们急于想知道的问题。为此,我们根据我院二
慢活肝胆汁郁积和慢重肝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附76例分析)
贺江平, 汪承相, 朱纯吾
1988, 4(4): 41-43.
摘要:
<正> 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病程中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STB)超过10mg%,是病情严重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种病例根据临床、病理可区分为慢活肝胆汁郁积和慢性重症肝炎。近几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明显地改善了慢活肝胆汁郁积的预后,而慢性重症肝炎死亡率却高达84~100%。但是目前对二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尚有一定的困难。本文旨在通过76例分析,提出二者的诊断、鉴别诊断要点,供同道参考。
脐门静脉置管控制重症胆道感染
张陪明, 刘品成, 周锡伟, 刘金龙, 张仕善, 张承珊
1988, 4(4): 43-45.
摘要:
<正> 目前对重症胆道感染的抗生素治疗仍存在不少问题,静脉滴注或肌注均难以在胆汁中获得较高的有效浓度。我们在术中从脐门静脉置管间歇冲击式推注庆大霉素(GM),治疗58例重症胆道感染,取得明显疗效,并对其中20例病员作了胆汁和血药浓度测定,现将资料总结如下。一般资料1983—1986年收治重症胆道感染58例,男38例,女20例,平均年龄42.5岁。血清腿
应用B超经肠门静脉声学造影法与临床应用的探讨
张九秋, 陈秀兰, 徐小克, 白林
1988, 4(4): 45-46.
摘要:
<正> 门静脉血流分布和血流动力学研究是当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我院应用B超经肠门静脉声学造影检查40例,对门静脉血流分布及血流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效果。病人在禁食、清肠条件下以1%双氧水
带蒂短空肠袢人工乳头形成胆肠大口吻合应用
谢朝秀, 吴坤胜, 谢明, 王光伟
1988, 4(4): 46-47.
摘要:
<正> 我院自1982年12月至1987年10月,采用带蒂短空肠袢人工乳头形成和胆肠大口吻合,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和狭窄94例,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共94例,年龄17—68岁,病程6天
胆总管直径可否作为诊断肝外胆道梗阻的可靠指标
崔彦
1988, 4(4): 47-47.
摘要:
<正> 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表现为梗阻于胆的患者,利用B超、造影等可以确定其究属肝内还是肝外梗阻。但在部分患者,胆管直径超过了正常范围却未发现有梗阻病变。因而,
钙通道阻滞剂——肉桂嗪和α-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胰腺炎80例对照观察
蒋林生, 方培生, 许忠寒
1988, 4(4): 48-48.
摘要:
<正> 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已不少,但真正理想的不多,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新的疗法探讨在所必然。我院自1981年以来,随机用钙通道阻滞剂——肉桂嗪治疗急性胰腺炎38例,用α-受体阻滞剂治疗该病42例,现将此二组治疗结果对比观察如下:80例中单纯水肿型78例,出血坏死型2例;伴胆石症19
病毒性肝炎血浆环磷核苷酸(cAMP)含量的动态观察
潘谷云, 杜秀珍, 李秀兰, 刘成林, 高登霄, 姚兴梅
1988, 4(4): 49-50.
摘要:
<正>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中cAMP含量的测定,迄今尚未见报道,本文对各型病毒性肝炎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共79例的163份血浆标本,检测了cAMP含量,并对大部分病例进行了动态观察,现将结果报道于下: 一、一般资料本组79例均为本院住院病人。按1984年
肝病患者血浆cAMP、cGMP的变化及其意义
宋喜秀, 朱安今, 张世兰, 李琳, 宋晓绵, 张桂莲
1988, 4(4): 50-52.
摘要:
<正> 本文对124例各种肝病血浆cAMP.cGMP的水平与47例健康对照者的结果进行比较,并观察了部分重型肝炎患者输注G—I后cAMP.cGMP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肝细胞癌破裂的临床研究
王金兵
1988, 4(4): 52-52.
摘要:
<正> 本文对20例肝细胞癌破裂进行了临床研究。其中12例为自发性破裂,另8例破裂的原因或诱发因素是内窥镜、排便、注射阿霉紊等。初发症状为突然发生的疼痛、休克和肌紧张、肠梗阻、呕吐及发热。对5例病人进行动脉插管栓塞,其中2例长期生存,
儿童急性病毒性肝炎后循环免疫复合物的预后意义
迟素敏
1988, 4(4): 52-52.
摘要:
<正>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在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中有一定作用,CIC中的抗原有HBsAg、HBeAg及HBcAg。作者观察儿童急性病毒性肝炎126例,在临床治疗后追踪观察CIC,出院时阳性率为88%,二月后为80%,5月后为61%。CIC的持续存在与转为慢性肝炎密切相关,CIC持续存在者15
右上腹痛、消瘦、乏力伴高热、黄疸、休克
王志平, 刘蕴伦, 王文超
1988, 4(4): 53-54.
摘要:
<正>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26岁,农民。因右上腹痛、消瘦、乏力伴高热、黄疸、休克,于1987年5月15日入院。平素健康,无肝炎病史。自1986年11月初自觉右上腹胀痛不适,食欲不振,周身乏力。曾先后两次以“慢性胆囊炎”在乡医院住院,经消炎、利胆治疗,病
输血后Epstein—Barr病毒肝炎一例
许五云
1988, 4(4): 55-55.
摘要:
<正> 曾××,男,7岁。因先天性心脏病伴心功能衰竭,住入外科。术前输血浆8次,每次100ml,输血浆后8~20天,患儿出现黄疸、转氨酶升高、肝增大、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于87年2月14日转入传染科。检查除
胰腺结核合并门静脉高压症一例
裴建华, 于作泰
1988, 4(4): 56-56.
摘要:
<正> 患者女,28岁。上腹部胀痛不适半年,发现上腹部鸭卵大小肿物一个月,无明显增大及缩小,无疼痛及其它不适感,无进行性消瘦、低烧、盗汗、皮肤黄染、呕血及黑便史。12岁时曾患肺门淋巴腺结核。查体:体温血压脉搏正常,一般状态尚可,巩膜及全身
爱滋病患者的肝脏疾病
何念海
1988, 4(4): 56-56.
摘要:
<正> 作者通过回顾性分析85例(26例经肝活滋病病人的肝脏疾病谱和对这些病例进行诊断性经皮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的临床效果。结果发现活组织检查组和尸体解剖组病例火多有发热、体重减轻、肝脾肿大、淋巴结病、腹瘤等症状。活组织检查组的转氨酶、硷性磷酸酶、白蛋白异常较尸体解剖组明显。这些病例乙型肝炎病毒发生率高,89%检测出血清病毒标志,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