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首页
关于本刊
本刊简介
编委会
审稿专家
编辑部风采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投稿指南
本刊稿约
本刊规范
开放获取声明
出版伦理规范
稿件出版流程
同行评议流程
网络首发
论文模板
在线期刊
网络首发
当期目录
下期预告
过刊浏览
F5000论文
肝胆学院
国外期刊导读
行业资讯
视频课堂
指南共识
全部指南
国内指南
国外指南
指南翻译
指南解读
所有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Doi
栏目
作者地址
基金
中图分类号
首页
关于本刊
本刊简介
编委会
审稿专家
编辑部风采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投稿指南
本刊稿约
本刊规范
开放获取声明
出版伦理规范
稿件出版流程
同行评议流程
网络首发
论文模板
在线期刊
网络首发
当期目录
下期预告
过刊浏览
F5000论文
肝胆学院
国外期刊导读
行业资讯
视频课堂
指南共识
所有指南
国内指南
国外指南
指南翻译
指南解读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8年 第3期
本期封面
本期目录
上一期
|
下一期
选择全部
显示方式:
为HBeAg编码的HBV-DNA片段的克隆和表达
邬光惠
1988, 4(3): 1-1.
摘要
(
2032
)
PDF (77KB)
(
76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HBeAg和抗-HBe是乙型肝炎的经典标志。制备诊断试剂用的HBeAg可从人血浆中获得,但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则是更安全、有效和廉价的途径。HBeAg和HEcAg同为HBV C区基因编码,但直接用大肠杆菌合成HBeAg文献上尚未见报导。本研究
PreS2-HBsAg基因以膜蛋白形式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段陵浔
1988, 4(3): 2-2.
摘要
(
2081
)
PDF (93KB)
(
744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HBsAg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未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表达。其原因有人认为是HBsAg蛋白N末端对大肠杆菌有毒性或由于HBsAg在宿主细胞中极不稳定。为研究HBsAg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影响因素,本文从Adw2亚型HBV DNA中分离出带有preS2- HBsAg结构基因的DNA片段与表达载体PINⅡC重组得质粒pHD4。pINⅡC载体上带有大肠杆菌外瞋脂蛋白(Lpp)的强启动
大肠杆菌合成HBcAg的生产、提纯及其特性
黄耀煊
1988, 4(3): 2-2.
摘要
(
1992
)
PDF (155KB)
(
1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HBcAg可从人肝中提取,亦可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我们应用DNA体外重组技术从Adw2 HBV DNA上用酶切下带有HBcAg基因的DNA片段,与几种pBR322衍生的质粒载体构成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获得能合成HBcAg的转化菌株。实验证明这种大肠杆菌合成的HBcAg具有与从人肝提取的HBcAg相同的血清学和免疫学特异性。我们对转化株的营养基成份、培养条件、基因工程后处理进行了综合研究,明显提高了HBcAg产量。利用某些絮凝剂能沉
4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克隆——1.抗原特异性及产生IL2
张定凤
1988, 4(3): 2-2.
摘要
(
2082
)
PDF (93KB)
(
753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J.Zarling P.Kidd M.H.Wener 从1例经乙肝疫苗免疫者获得周围血细胞(PBM)经HBsAg刺激有增殖反应。从周围血细胞建立了抗原特异性CD8+及CD4+细胞克隆,淋巴细胞经HBsAg刺激后一周,再加入高浓度IL2一周,进行克隆化。以X线照射的自身活化PBM及EBV转化的B
G带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初步报告
胡国龄
1988, 4(3): 2-3.
摘要
(
2026
)
PDF (183KB)
(
71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观察了17例慢性乙型肝炎及15例正常人外周血共1663个淋巴细胞的染色体,采用G显带技术作染色体计数和细胞核型分析,按照国际体制标准鉴别染色体畸变类型和所属的组号,发现慢性肝炎患者染色体异常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染色体数目畸变以G群21号,22号和F群20号的染色体丢失率较高。而结构畸变以A群2号,C群
在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感染者中检测各类核心抗体的意义
卢桥生
,
骆抗先
,
林汝洪
1988, 4(3): 3-3.
摘要
(
2554
)
PDF (96KB)
(
69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感染者108例,其HBsAg和总抗-HBc均阳性,肝活检同时采血进行血清学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103例正常,2例一次超过正常上限的2.5倍,3例一过性轻微增高。抗-HBc检测均固相放免法,血清HBV DNA用斑点杂交法,肝组织HBcAg用PAP法。结果表明:在血清HBV DNA和/或肝内HBcAg(-)例中,IgA/IgM抗-HBc检出率较高,但不显著;
乙型肝炎病毒adw2亚型全基因组的分子克隆
张振生
,
买凯
,
HebertE.Blum
1988, 4(3): 3-3.
摘要
(
2017
)
PDF (96KB)
(
64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与肝细胞癌等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我国人群中HBV感染率很高,多以adr亚型为主,adw2亚型极为少见,为了大量制备HBV DNA,推广应用基因探针的杂交技术,进一步深入研究
外周淋巴细胞中HBV-DNA的存在状态与SCE率的关系研究
张学锋
,
杨思齐
,
余炳雯
1988, 4(3): 3-4.
摘要
(
1886
)
PDF (182KB)
(
72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目前认为SCE(姊妹染色单体交换)反映DNA的损伤与修复,可以利用SCE率作为检测诱变剂、致癌剂的指标。为探讨外周淋巴细胞内HBVDNA的存在状态及其对SCE率的影响,我们以31名HBsAg无症状携带者及10名正常人为研究对象。测定淋巴细胞的SCE率。绪果:31名无症状携带者中,8名淋巴细胞内有
病毒性肝炎患者抗LSP抗体的研究
李梦东
,
何长清
,
郑智勇
1988, 4(3): 4-4.
摘要
(
2029
)
PDF (90KB)
(
66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作者用125I标记纯化的LSP,建立了葡萄球菌A蛋白放射免疫沉淀法(SPA-RIA)检测抗LSP抗体,经182例各型肝炎、肝硬化,40例其它疾患,20例健康人的观察,证明本法灵敏,特异性较好。同时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LSP抗体,并将抗LSP抗体进一步分为IgG、IgM及IgA型,经182例各型肝炎,37例其它疾患及50例正常人观察,证明比方法稳定可靠。用SPA-RIA及ELISA检测结果,发现急性肝炎患者的抗-LSP阳性率分别为66.2%(43/65例)及80.4%(37/46例),两种方法
抗LSP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陈光明
,
郑国池
,
姚和俊
1988, 4(3): 4-4.
摘要
(
1957
)
PDF (89KB)
(
68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报告用自制的抗-LSPMcAb作为试剂,建立ABC-ELISA双夹心法,并与ABC-ELISA间接法,ELISA、PHA法作比较,同时检测277例乙肝患者血清中的抗LSP水平,其阳性率在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慢性迁延性肝炎病例中,双夹心法分别为91.7%和50.0%;间接法分别为91.7%和
病毒性肝炎毛细胆管亚微结构改变的观察
官颖鹏
1988, 4(3): 4-5.
摘要
(
2037
)
PDF (140KB)
(
734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研究了4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穿刺活检,发现胆管的末梢分支有多种形态的亚微结构改变,其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1)慢迁肝及慢活肝组,由于广泛的肝细胞结合面间隙的扩张及淋巴细胞的浸润,使毛细胆管数量明显地减少。(2)在大部分病例中,都可见到不同程度扩张的毛细胆管,扩张甚者其管腔可达10~15微米。(3)易见肿胀的毛细胆管微绒毛,其顶端呈“棒状”扩
妊娠肝内郁胆和妊娠伴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超微结构研究
张平
1988, 4(3): 5-5.
摘要
(
1973
)
PDF (93KB)
(
68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对39例妊娠黄疸,其中妊娠伴病毒性肝炎(VHP)21例,妊娠肝内胆汁郁积症(ICP)18例,进行了肝活检组织的光、电镜对比观察,拟提出两病在电镜下的鉴别要点。1.ICP肝细胞和细胞器的变化为单个肝细胞的变化;VHP则为多个肝细胞的变化并较ICP的变比为重。2.ICP光面内质网扩张内无丝状或球形HBsAg;VHP光面内质网扩张内有丝状或球形HBsAg。3.ICP
Dane粒子抗体与多聚白蛋白受体的关系研究
安萍
,
贾克明
1988, 4(3): 5-5.
摘要
(
1980
)
PDF (93KB)
(
70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清除乙型肝炎病毒并不决定于是否清除了HBsAg,而在于是否清除了Dane粒子。为了进一步证明Alberti等提出的抗Dane抗体(抗-DP)是否存在,及对消除Dane粒子的重要性,以及抗-DP是否与Imai提出的抗pHSA-R为同一物质,我们以放射免疫沉淀法检测Dane粒子抗体,发现1.急性乙型肝炎病人确实存在抗-DP,抗-DP不同于抗-HBs,其出现时间早于HBsAg;2。抗
乙型肝炎患者抑制性T细胞功能及表型的研究
谭毓钧
,
陈保龙
,
邹彩英
,
陈嘉华
1988, 4(3): 5-5.
摘要
(
2086
)
PDF (93KB)
(
654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应用3H-TdR掺入的方法对ConA诱导的抑制性T细胞(Ts)功能,及应用OKT单克隆抗体对乙肝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了检测,并对部份患者同时检测肝功能,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等项目进行动态观察,共检测各类乙肝患者,慢性携带者及健康对照者82例,(其中部份患者进行恢复期随访)。结果显示各类乙肝患者抑制细胞功能明
885例乙型肝炎HBeAg及抗HBe的临床研究
饶文淑
,
黄玉兰
,
田玉环
1988, 4(3): 5-6.
摘要
(
1987
)
PDF (172KB)
(
70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对住院的885例乙型肝炎病人HBeAg及抗HBe的研究结果表明:急性肝炎(AH)、CPH、CAH及肝硬变(Lc)的HBeAg阳性率分别为14.43%、35.47%、34.9%及23.91%,抗HBe阳性串分别为8.25%、10.06%、11.72%及0,四个病组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抗HBe阳性率(P<0.001),其中(?)H及CAH HBeAg阳性率高于AH(P
深切怀念本刊名誉顾问Hans Popper教授
叶维法
1988, 4(3): 6-6.
摘要
(
2563
)
PDF (77KB)
(
77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临床肝胆病杂志名誉顾问、美国功勋教授Hans Popper博士于今年五月六日在纽约因胰腺癌逝世,享年84岁。他生前很重视临床肝胆病杂志的发展,曾寄来多篇卓越文章,使我国广大医务人员深受教益。他是今年在长春举行国际肝病学术交流大会的名誉协作会长,他生前在病中还关怀大会筹备情况,寄来原发性肝癌病理学的高超论文,托在大会代为宣读。他学识非常渊博,待人十分诚恳,他和我十多年来友好交往中,是我最敬佩的外国老朋友。他的逝世,使我甚为沉痛。
非寄生虫性肝囊肿的外科治疗
郭宇良
,
高志清
,
宋振顺
1988, 4(3): 6-6.
摘要
(
2023
)
PDF (58KB)
(
68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66例经手术和病理诊断证实,其中一例为肝乳头状囊腺瘤。单发性囊肿34例(左叶14),右叶20例),多发性32例,其中合并多囊肾者12例。囊液混有胆汁2例,陈旧血性2例,感染性4例,粘稠混浊含有坏死瘤样组织1例。其余57例均为清亮、无色或微带黄色囊液。手术类别:囊肿切除术3例,“开窗”减压(切除囊肿顶壁)术43例,非典型
肝炎病人血清中的HBsAg聚合白蛋白受体和抗白蛋白抗体
杨广笑
,
叶维法
,
袁宝山
1988, 4(3): 6-6.
摘要
(
1898
)
PDF (85KB)
(
657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我们用戊二醛聚合的人血清白蛋白(PHSA)和牛血清白蛋白(PBSA)分别包被羊红细胞,对278例HBsAg阳性的和106例HBsAg阴性的肝炎病人及69例正常对照者血清做血凝集试验和交叉抑制试验。用ELISA方法检测病人HBV和HAV标志。结果表明HBsAg阳性组的PHSA结合活性及凝集效价明显高于HBsAg阴性组(阳性率80.5%∶33.9%和凝集效价log2.4.59±1.71∶2.36±1.28.P<0.01)。而PBSA的结合活性两者间
乙型肝炎DNA聚合酶的临床意义
安萍
,
贾克明
,
卢立英
1988, 4(3): 6-6.
摘要
(
1877
)
PDF (85KB)
(
644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采用特异性免疫沉淀法对163例肝炎患者进行了DNA聚合酶(DNA-P)测定。结果表明:以慢活肝、携带者和慢迁肝三者的DNA-P阳性率最高。肝癌的DNA-P检出率位居第四,但平均酶活力最高,提示我国原发性肝癌HBV复制还是显著的。肝硬化的DNA-P检出率和酶活力最低,这可能是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妨碍了HBV的肝内增殖。
肝病死亡病例多种组织的HBV-DNA和HBsAg检测(5例报道)
殷宁辂
,
杜孝元
1988, 4(3): 6-7.
摘要
(
161
)
PDF (248KB)
(
1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5名血清学HBV感染标记阳性的肝病死亡病例,在进行尸检病理检查的同时,采集了肝脏以及肝外多种组织进行了HBV- DNA和HBsAg的检测。3例系肝炎后肝硬化并肝癌,1例为慢活肝、肝硬化,另1例为无症状HBsAg携带者死于尿毒症,肾功能衰竭。5例肝脏组织的HBV-DNA检测均为阳性,3例并肝癌的癌组织亦为阳性。肝、
慢性乙型肝炎肝细胞核内嗜伊红物质与血清HBV-DNA关系的研究
刘世英
,
温晃增
,
赵成银
1988, 4(3): 7-7.
摘要
(
2191
)
PDF (73KB)
(
74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慢乙肝患者肝细胞核内嗜伊红包涵体、经Biauchi氏应用电镜和免疫荧光检查,认为是由于HBcAg颗粒过多堆积形成。本文研究慢乙肝细胞核内嗜伊红物质(LNS)与血清HBV-DNA之间的关系。试图探讨较简易检测肝细胞核内HBcAg方法。25例肝组织每一标本经石蜡包埋后连续切片,分别用HE、苯胺兰、PAS糖元染色、Feulgen、Orcein等方法染色,最后光镜检查评价。同时检测甲、乙肝血清学标志,对照组:血清抗-HAVIgM+急性坏死型肝炎1例,其余3例为正常肝组织。结果:20例慢性乙型肝炎之肝组织经苯胺蓝染色后,肝细胞核质着色呈不同程度之3组阳性核(N+):
慢活肝纤维化机制的进一步研究——Ⅴ、Ⅵ型胶原,LAM,角蛋白抗体及HBVDNA原位分子杂交的研究
梁英锐
,
程瑞雪
,
郭亚先
1988, 4(3): 7-7.
摘要
(
1915
)
PDF (73KB)
(
653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过去我们首次发现慢活肝时碎屑状坏死灶内有大量“毛细管样胆小管”增生,穿插肝实质;由于这种胆小管胞浆呈V型胶原强阳性(ABC法),故得以显示出来(其他方法未曾证明能显示)。本文对此作了进一步探讨,结果发现:①用胶体金法重作V型染色,得到相同结果,且阳性更强。②用角蛋白抗体染色发现此型胆小管胞浆亦强阳
肝微循环障碍是病毒性肝炎发病原理的病理生理基础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饶娴宜
,
高连相
,
寸利玲
,
黄润
,
刘汉钧
1988, 4(3): 7-8.
摘要
(
2088
)
PDF (180KB)
(
73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用小剂量CCl4制成小鼠肝微循环障碍LMCO(高度纤维化)模型。至270天,给CCl450次即可制成各期LMCO(包括肝硬化及癌变)模型。三七可对抗CCl4所致小鼠LMCO;可对抗DGalN所致大鼠肝血流量减少和家兔的急性肝损伤,能使中央静脉下成纤维细胞
血清HBcAg放射免疫竞争法检测
张守仁
,
曹立森
,
沙安莉
1988, 4(3): 8-8.
摘要
(
2176
)
PDF (93KB)
(
704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我们对血清内HBcAg的检测进行探索,建立了一种较双抗体夹心法更为敏感的竞争性放射免疫分析法。方法的技术途径是取待检血清0.2ml,加抗HBs作免疫沉淀,低速离心后收集血清内Dane颗粒,并经三次离心洗涤,将上清及沉淀物中的抗HBc洗净,然后加去垢剂裂开Dane颗粒,暴露HBcAg后.同时加入125I-抗HBc及HBcAg包被小珠,同一反应体系内进行竞争结合,当抑制率大于等于50%时,即N/S≥2时判为阳性。方法学的考核是经125I-抗HBc的特异性测
慢性活动性肝炎HBV-DNA原位分子杂交研究
赵勇
,
沈明
,
王亮
,
梁英锐
1988, 4(3): 8-8.
摘要
(
1825
)
PDF (74KB)
(
683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用生物素标记HBV-DNA探针对5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肝组织进行了原位分子杂交研究。结果发现:阳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内,并常呈带状分布于胞浆一侧,而胞核阳性则较少。阳性肝细胞可呈弥漫、局灶和散在性分布,却无明显变性、坏死。此外,还发现有些阳性物质恰“跨过”两紧邻肝细胞膜,略呈对称性分布于两侧,中间只见肝细胞膜隔开(梅花状)。这种现象
人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实验感染树鼩的研究
刘芳华
,
饶娴宜
1988, 4(3): 8-9.
摘要
(
1877
)
PDF (180KB)
(
74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研究树鼩对人乙型肝炎病毒(HHBV)的易感性。云南树鼩95只,随机分成4组。A组肌注HHBV血清0.1ml,同时使用环磷酰胺抑制其抗病毒免疫。B组于相应时间肌注HHBV血清0.1ml,不用环磷酰胺。C组肌注正常人血清0.1ml,D组作正常对照。A、B两组动物在注射HHBV血清后,血清HBsAg几何平均滴度逐渐增高,在第8周时,部分动物的血清HBsAg
嗜肝DNA病毒的新宿主——家兔
王进义
,
易健如
1988, 4(3): 9-9.
摘要
(
1941
)
PDF (90KB)
(
70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嗜肝DNA病毒宿主逐年增加,家兔是否亦是嗜肝DNA病毒新的宿主未见报告。1985年用人类乙型肝炎病毒标志固相放免试剂,从32只新乡家兔中检出血清HBsAg阳性3只,伴抗-HBc阳性1只,其中2只用双桥PAP(主要试剂为美国Sigma公司提供)法检查肝细胞中HBsAg和HBcAg。结果该2只家兔肝细胞浆HBsAg均见阳性细胞。HBs-
老年病毒性肝炎423例临床分析(附16例肝活检病例)
戴淑文
1988, 4(3): 9-9.
摘要
(
1900
)
PDF (90KB)
(
76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423例60岁以上的老年病毒性肝炎,占同期住院肝炎病人的2.6%,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率为43.5%,黄疸发生率92.9%,其中血清胆红素>10mg的高度黄疸占17.3%。肝功能特点:98%以上两浊度均不正常,73.1%的病人A/G<1.5,87%的病人γ-球蛋白升高,碱性磷酸酶和谷胺酰转肽酶绝大多数均不正常,免疫球蛋白IgG、IgM均明显升高16例肝活检,临床与病理诊断符
肝病患者血清LCAT与脂蛋白改变的临床意义
徐葆元
,
石小英
1988, 4(3): 9-9.
摘要
(
2143
)
PDF (91KB)
(
667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研究对156例急、慢性肝病患者,其中急,慢性病毒性肝炎55例、肝硬化59例、原发性肝细胞癌18例和由胆总管结石引起的梗阻性黄疸24例进行血清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脂质(TC、FC、CE与TG)、脂蛋白(HDL-C、HDL-FC、HDLCE、HDL2-C、HDL3-C和LDL-C)、载脂蛋白B(Apo B)及肝功能试验(白、球蛋白、胆红素、GPT与ADA)等测定,了解脂蛋白代谢紊乱情况,并探讨共临床意义。结果发现在急、慢性肝病,原发性肝细胞癌及梗
肝病患者的糖耐量、胰岛素和C肽
杨广笑
,
吕文赏
,
叶维法
1988, 4(3): 10-10.
摘要
(
2035
)
PDF (67KB)
(
697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417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变和原发性肝癌病人的葡萄糖耐量试验表明,58.9%急性肝炎,69.4%慢性肝炎,72%肝硬变和72.7%原发性肝癌病人有异常的糖耐量曲线。其中49.3%急性肝炎为低反应型,41.5%慢性肝炎和60.6%肝硬变病人为高反应型。血清胰岛素测定表明,慢性肝炎组空腹胰岛素为0.143±0.056pmol/ml,肝硬变组0.203±0.076pmol/ml,明显高于对照组,
人生长激素在病毒性肝炎检测中的意义
任喜民
,
吴修斌
,
程延安
,
郑纯礼
1988, 4(3): 10-10.
摘要
(
1804
)
PDF (86KB)
(
66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病毒性肝炎时GH的变化,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作者用放射免疫法对115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浆GH进行了测定,并与153例健康献血员作对照,各型肝炎患者的GH水平均高于正常人群,经统计学处理,P值小于0.01,有非常显著差异。重症肝炎和慢性活动型肝炎GH升高尤为显著,表明血浆GH的升高与肝脏实质受损程度相一致,急性肝炎时GH的水平与黄疸指数、
内蒙古通辽市健康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的免疫学检测
阎守国
,
赵立成
,
孙亚荣
,
魏庆福
,
马淑珍
1988, 4(3): 10-10.
摘要
(
1994
)
PDF (86KB)
(
64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作者等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内蒙古通辽市健康人群进行了HBV感染的五项指标免疫学检测。男652人,女395人,计1047人。结果血清HBsAg阳性率男6.28%,女4.05%,平均5.44%,男性高于女性。血清抗-HBs阳性率男4.14%,女3.29%,平均3.82%,两性无差异(P>0.05)。抗-HBc阳性率男10.74%女6.33%,平均9.07
西藏地区藏族中乙型肝炎流行情况调查
郭开瑜
1988, 4(3): 11-11.
摘要
(
2232
)
PDF (83KB)
(
73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从1977年以来在五个地(市)城、乡累计6000多人的调查证实西藏为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在全区五个地区8个县(市)中,随机抽样调查3968人的结果;HBsAg阳性率15.50%,其中现患病人占73.7%,临床类型78.28%为急性无黄疸型,19.44%为慢性迁延型,2.26%为慢性活动型。患病情况城镇较重,现患率6.35%。HBsAg阳性率农牧区最高为19.10%;职业阳性率农牧民最高分别为19.39%,22.22
用单克隆抗-Pre-S2抗体检测Pre-S2抗原
张清泉
,
王锋
,
袁宝山
1988, 4(3): 11-11.
摘要
(
2861
)
PDF (84KB)
(
71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Pre-S2抗原是由Pre-S2基因编码5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在HBV侵入肝细胞的过程中起链桥作用。Pre-S2能引起体液、细胞免疫反应,抗PreS2是中和抗体,对机体起保护作用。测定妊娠妇女血清Pre-S2滴度能预测母-婴传播的感染率。本项研究中测定肝炎病人血清90份,结果显示:69名乙肝病人,43例(62.3%)Pre-S2阳性,而非乙肝病人21例中无1例阳性。进一步分析显示Pre-S2阳性在HBV-DNA、HBsAg HBeAg和抗-HBc阳性组中分别为:76%(16/21),
135例循环HBsAg-IgM复合物检测的评价
于河
,
岳宏佳
1988, 4(3): 11-11.
摘要
(
3209
)
PDF (65KB)
(
82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以SP-RIA法检测135例HBsAg阳性乙型肝炎病人循环HBsAg-IgM复合物,10例HBsAg阴性门诊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提示:急性乙型肝炎循环HBsAg-IgM复合物阳性检出率为94.2%(33/35);慢性活动性肝炎为52.9%(18/34),慢性迁延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前-S2抗原检测及临床意义
杨俊英
1988, 4(3): 11-12.
摘要
(
3386
)
PDF (171KB)
(
78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去年底,我科对急性甲、乙肝炎各6 例,HBV携带者8例,慢迁肝50例,慢活肝14例,晚期肝硬化8例,正常人7例,共99份血清进行前-S2抗原(ELISA法)检测,同时测HBsAg(RPHA),PHSA受体(PHA),抗-HBc(HLISA)及HBVDNA
肝病患者五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解渝
,
张小海
1988, 4(3): 12-12.
摘要
(
3178
)
PDF (92KB)
(
757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我们用速率散射比浊法(Rate Nephelometry)对39名正常人和94例肝病患者五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进行检测,结果如下: 各肝炎组C反应蛋白升高率均显著大于正常人,肝损害愈严重则升高率愈高。在检高幅度上慢性迁延性肝炎明显小于慢性活动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提示C反应蛋白的检测对肝炎患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除慢迁肝组外,其它各肝炎组α1酸性糖蛋白水平明显下降,重症肝炎和慢活肝组下降最明显,说明其下降幅度与肝实质损害程度有关。
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氨基酸的研究
曹文娥
,
赵素艳
,
杨镇江
1988, 4(3): 12-12.
摘要
(
3182
)
PDF (92KB)
(
71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自我们采用日立835—50型高速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60名正常人的氨基酸组成。与各型病毒性肝炎共计130例进行血清游离氨基酸检测。结果如下:正常人平均数值为163.97μmol/L,BCAA/AAA3.27±0.58;急性肝炎:血中谷、酪氨酸增高为21.83μmol/L,异亮和精氨酸降低为14.06μmol/LBCAA/AAA2.89±0.47;慢迁肝:血中五种氨基酸增高,有酪、谷、胱、赖及组氨酸平均增
肝病患者各类甲状腺激素异常的观察
刘俊平
,
吕文赏
,
叶维法
1988, 4(3): 12-13.
摘要
(
2951
)
PDF (182KB)
(
81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将160例临床诊断明确的不同肝病住院患者分为四个实验组:急性肝炎46例、慢性肝炎35例、肝硬化54例、肝癌25例。另设对照组54例。测定及计算T4、T3、γT3、RT3U、FT4I、TSH、Ab-HTg,并做TRH兴奋试验。
对肝病患者性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及催乳素的观察
李家敏
,
叶维法
1988, 4(3): 13-13.
摘要
(
160
)
PDF (148KB)
(
33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我们用放射免疫法对87例各种急慢性肝病患者进行了E2、T、LH、FSH及PRL的测定,并设30例正常人做对照组,综合各临床指标的观察,对肝病时上述各种激素的变化及其与肝病三联症之间的关系作一探讨。性激素的变化多见于慢性肝病患者,急性肝炎患者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雌二醇在慢性肝炎32%高于正常。肝硬化患者一般较正常人为高,但在合并腹水或近期内大量输血的病人雌二醇不高甚至低于正常,在无腹水的肝硬化病人E2显著高于正常。E2的增高与肝功能之间未发现良好的相关性,血浆T水平较正常人显著降低,但E2与T的变化与三联征的发生均无良好的相关性,E2与T的比值在三联征者较无三朕征者显著升高
微量元素在肝病患者血清中的分布
潘沛恩
,
高海青
1988, 4(3): 13-13.
摘要
(
194
)
PDF (148KB)
(
17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用三电极直流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电直读光谱仪测定了62例正常人,24例HBsAg携带者,2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AH),25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和43例肝硬化(LC)患者血清中14种元素的含量。其中锌、铁、钙、铜的测定结果与文献报导相一致,尚未见文献报导的测定结果有:HBsAg携带者,CAH和LC血清钼显著低于正常人;HBsAg携带者,AH和CHA血清锰含量明显
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30例血清铁、铜、锌和铜/锌比值的临床意义
文克显
,
王风兰
1988, 4(3): 13-14.
摘要
(
147
)
PDF (261KB)
(
1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研究采用WFD-Y2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机械部分配接我院自制窄脉冲线路进行火焰法测定,共130例。发现血清铁值在7例慢重肝,33例慢活肝,47例急性肝炎,都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儿例慢迁肝、32例肝硬化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铜值都低于对照组,由低值至高值次序是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急性肝
肝病肝组织学检查和生化、免疫对照检查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苏先狮
,
万克青
,
郑宣鹤
1988, 4(3): 14-14.
摘要
(
156
)
PDF (261KB)
(
1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175例肝组织学检查与生化、免疫等对比观察,结果:γ-GT一般在急肝时变动与SGPT平行,恢复较SGPT慢,如SGPT恢复、γ-GT持续不降,提示有慢性发展趋势,因此HBsAg持续阳性,或HBeAg,抗-HBc阳性患者、肝功能正常,SGPT轻或中度波动、检测γ-GT具有一定意义。如γ-GT/SGPT比值大于4,应警惕肝炎癌变的可能。肝炎和重肝时,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坏死,SGOT与SGPT均升高,特别重肝坏
前白蛋白检测在肝病中的应用——661例检测结果分析
顾为秀
,
王志剑
1988, 4(3): 14-14.
摘要
(
186
)
PDF (153KB)
(
1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分析661例血清前白蛋白(PA)值检测的结果。用火箭免疫电泳法测得108名健康成人为28.77±7.28mg/dl,定为正常值。另外对416例病毒性肝炎、97例肝硬化、15例原发性肝癌、7例其他肝病、18例非肝脏疾患作了同样检测。肝炎中包括乙型肝炎382例,甲型34例。急性71例为22.16±10.08,
肝病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研究
王江滨
,
谭岩
,
宋国培
,
张文玉
1988, 4(3): 14-15.
摘要
(
223
)
PDF (262KB)
(
1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自然杀伤(NK)细胞可能参与构成机体抗肿瘤生长和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我们利用125IUdR释放法检测了重症肝炎(5例)、急性肝炎(18例)、慢性乙型肝炎(24例)、肝硬化(32例)、HBsAg携带者10例及肝细胞性肝癌(22例)。外周血NK细胞的活性,分析了不同肝病患者之间NK活性的差别,并就某些影响肝细胞性肝癌患者NK活性的因素作了初步
聚肌胞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对血清干扰素的影响
欧阳颗
,
李镇辉
,
张铮
1988, 4(3): 15-15.
摘要
(
152
)
PDF (149KB)
(
1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采用国产聚肌胞(Poly I.C)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4例,并与采用安慰剂治疗者28例进行对照,结果显示聚肌胞在减轻自觉症状,改善肝功能(SGPT和浊絮试验)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HBeAg阳性病例经用聚肌胞治疗后有38.9%转阴,与对照组(8%)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但HBsAg仅1例转阴(1.8%),虽有
糖皮质激素对乙型肝炎免疫调控的初步探讨
杨钢
,
李梦东
,
程懋坪
1988, 4(3): 15-15.
摘要
(
145
)
PDF (149KB)
(
2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测定了正常人与乙肝患者ConA诱导的Ts活性。20例正常人Ts活性为21~65%,23例慢活肝患者Ts平均抑制率为-6.6%,10例重肝患者为-15.28%,较正常均显著下降(P<0.001)。血清中免疫调节分子网络发生异常可能导致了Ts功能缺陷,引起体内ADCC反应与淋巴细胞毒作用持续存在,自身反应B细胞持续产生抗肝细胞膜
核糖核酸改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血清蛋白的观察
侯世荣
1988, 4(3): 15-16.
摘要
(
199
)
PDF (263KB)
(
1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应用核糖核酸(RNA)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102例,剂量为10mg肌注隔日1次,疗程3个月,观察其改善患者血清蛋白的疗效。结果77.5%(79/102)的病例血清白蛋白增高,71%(71/100)的病例γ球蛋白降低。102例患者治疗前血清蛋白电泳A和γ的
慢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病理组织学改变的临床研究
孟践
1988, 4(3): 16-16.
摘要
(
173
)
PDF (150KB)
(
2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为研究辨证与病理组织学的改变,作者对临床诊断为慢性肝炎(CH)的83例(其中CPH14例、CAH69例)经辨证后进行了肝活检;湿热未尽型及肝郁脾虚型改变轻,枯氏细胞反应少,少数可见到胆管增生及瘀胆。肝肾阴虚型改变较上述两型少,未见到枯氏细胞反应,亦未见到胆管增生及瘀胆,脾肾阳虚型改变则重于以上三型,肝细胞和枯氏
591例病毒性肝炎中西医结合分型辨证论治疗效
杨开济
1988, 4(3): 16-16.
摘要
(
197
)
PDF (150KB)
(
1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591例病毒性肝炎用中西医结合分型辨证论治方法,近期治愈率:急黄(AIH)98.0±1.0%(198例),急无(AAH)97.5±1.2%(141例),慢迁(cPH)74.4±4.0%(121例),慢活(CAH)59.5±4.7%(111例)。随访206例,共复发35例,经再治疗32例愈,3例好转。在500例治愈例中,各型肝炎各有不同的辨证分型,但却有明显的倾向性(P<0.001),急性以脾胃湿热型为主(89.7±1.6%),CAH以气滞血瘀型居多
瘀热互结型慢活肝重型胆汁郁积41例中医证治
汪承柏
,
贺江平
,
朱纯吾
,
张士敏
1988, 4(3): 16-17.
摘要
(
204
)
PDF (276KB)
(
7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报告41例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重型胆汁郁积的中医证治。全部病例均经临床、生化、肝活检确诊,其中乙型34例,甲乙混合感染7例。用本法前,6例用过激素,6例用过G—I,29例用辨证论治中药及其它治疗。其中33例血清胆红素(BiL)进行性上升,8例停滞不降而改用本法。用本法时BiL为10.0~46.1(平均21.57±8.18)mg/dl。41例临床辨证均有血瘀血热,20例兼寒湿困脾;11例兼阳明腑实;1例兼湿热。每例均以凉血活血之丹参、葛
乙型肝炎肝外症状的表现与辨证施治
何健村
1988, 4(3): 17-17.
摘要
(
186
)
PDF (167KB)
(
2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我院收治1640例肝炎中有肝外症状表现者98例(5.97%)。其中关节痛25例(25.5%),肾炎18例(18.3%)、贫血9例(9.18%)、荨麻疹8例(8.16%)、心电图异常8例,肌痛5例、溶血性贫血、乳腺增生各5例,胆道病4例,脉管炎、甲状腺病、心肌炎、腮腺炎、眼疾、全血细胞减少各2例。胰腺炎,格←巴氏综合征、胸腔积液各1例。急性无黄疸性肝炎19例,黄疸型3例,慢迁肝51例,慢活肝15例,慢活肝并早期肝硬化5例。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多↓,IgG、IgM↑。HBsAg、抗HBc均阳性、HBeAg(+)占48.9%、抗HBe(+)4例。肝功异常58/98
柴胡注射液对人T淋巴细胞E受体的影响
卢贤昭
,
脱守文
1988, 4(3): 17-17.
摘要
(
202
)
PDF (167KB)
(
34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我们用E花结法观察了柴胡注射液对健康人T淋巴细胞E受体的抑制作用。取分离洗涤后的淋巴细胞悬液0.2毫升,等量分装于两管。第一管对照管、再加生理盐水0.05毫升。第二管再加柴胡注射液0.05毫升第三管加10%绵羊红细胞悬液0.1毫升及柴胡注射液0.05毫升。共同放入水浴箱
柴胡注射液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表面Fc受体的影响
脱守文
,
卢贤昭
1988, 4(3): 17-18.
摘要
(
177
)
PDF (270KB)
(
3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我们用EA花环法观察了柴胡注射液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表面Fc受体的抑制作用,并与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注射液作了对照观察。取小鼠单层巨噬细胞玻片,分别插入预热至37℃亨格氏液及由该液稀释的不同浓度柴胡注射液、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注射液中,作用一小时后用亨格氏液洗涤玻片除去
针刺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80例疗效观察
常得新
,
捷竹
1988, 4(3): 18-18.
摘要
(
169
)
PDF (147KB)
(
3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选急性病毒性肝炎110例,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80例,中西药对照组30例)。针具严格消毒或用一次后即弃。(1)针刺组取穴:肝俞、胆俞、脾俞、浊浴、枢边、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每次选2~3穴(双侧),每日1次,逐穴行针,留针20~30分,每5~10分钟行平补平泻法刺激1次。7~10天为一疗程,隔3~5天进行下一疗程。(2)中西药对照组用1~2种保肝药加茵陈蒿汤加减。
亚急性重症肝炎与淤胆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黄疸成因的组织学差别
李惠玲
,
张萍
,
罗婵
1988, 4(3): 18-18.
摘要
(
185
)
PDF (147KB)
(
2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29例胆红素在9~28mg、亚急性重症肝炎,13例胆红素在10mg左右淤胆性肝炎的肝穿刺标本的光镜、电镜检查,测算了18例亚急性重症肝炎、9例淤胆性肝炎、肝细胞内淤胆的容积百分比,胆汁凝固性坏死的容积百分比与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这两类肝炎都有肝细胞内淤胆、毛细胆管扩张,胆汁凝固性坏死。电镜示胞浆内及毛细胆管内电子致密的颗粒、斑块状胆色素物。毛细胆管微绒毛消失。但淤胆性肝炎光
血浆氨基酸分析对重症肝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的初步报告
张慧真
,
钱绍诚
,
范友兰
1988, 4(3): 18-19.
摘要
(
191
)
PDF (263KB)
(
1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总结重症肝炎(简称重肝)16例,肝外梗阻性黄疸9例,急性黄疸型肝炎(简称急黄肝)14例,正常成人对照21例血浆氨基酸测定结果,以探讨血浆氨基酸分析对重肝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作用。16例重肝中,急性重肝1例,亚急性重肝12例,慢性重肝3例,9例肝外梗阻性黄疸均经B型超声断层和/或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断,其中5例
急性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时肝内淋巴细胞浸润与肝细胞坏死机理的探讨
陆天才
,
李泽民
1988, 4(3): 19-19.
摘要
(
195
)
PDF (159KB)
(
1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目前一般认为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坏死是T淋巴细胞杀伤带有病毒抗原的肝细胞所致,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不少病例肝细胞坏死与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不一致。为此我们复查了18例急性或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甲、乙型各9例)尸检病例的肝组织切片,结果发现11例在大片坏死的肝小叶内淋巴细胞浸润很少,有的仅见个别淋巴细胞(半定量),
胎肝细胞混悬液治疗重症肝炎70例临床初步报告
司永仁
,
吕开轩
,
张敬铭
1988, 4(3): 19-19.
摘要
(
190
)
PDF (159KB)
(
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使用胎肝细胞混悬液治疗各种病毒性肝炎70例,共输入胎肝331个,平均每例输入4.7个/人胎肝,收到一定疗效。本文重点讨论了有病理检查的23例,重症型肝炎中急重1例死亡,亚重17例,死亡2例。慢重5例,死亡2例。与我院的综合治疗相比较,生存率有明显提高。胎肝细胞混悬液输入后,能明显改善自觉症状,中毒症状,谷丙转氨酶出现一
重症肝炎微循环障碍的研究
来家骐
,
李凤竹
,
牛群芳
1988, 4(3): 19-20.
摘要
(
168
)
PDF (273KB)
(
13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重症肝炎甲皱微循环障碍,较急、慢性肝炎改变更显著。其特点为血管痉挛,表现在:69%视野模糊不清。异常血液流态增多。动脉支直径明显变窄。有渗出者明显增多。绝大多数病人,同时伴有血液流变学异常,其主要改变为,全血粘度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及红细胞压积的增加。其中尤以急性重症肝炎的改变为最明显。肝血流图的改变波形异常者达41.08%。收缩波波幅
高压氧治疗重症肝炎的疗效观察
陈永生
1988, 4(3): 20-20.
摘要
(
179
)
PDF (158KB)
(
1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我们用高压氧治疗重症肝炎26例获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这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剂量:吸纯氧,2.5ATA,2.5小时,每日一次。26例经治疗后其精神体力的改善,消化道症状的减轻,黄疸消退时间及速度均比对照组早且快,治疗组病死率(28%)也比对照组(68%)低。差异显著。并且并发症少,特别消化道出血仅一例。而对照组消化道出血
重度黄疸的病毒性肝炎60例临床病理分析
王丹薇
,
孙溪宾
,
张萍
1988, 4(3): 20-20.
摘要
(
187
)
PDF (158KB)
(
1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收集高胆红素血症的病毒性肝炎60例,胆红素定量均在10mg/dl以上。其中包括重型肝炎31例(慢重肝29例,亚重肝2例)和慢活肝伴淤胆29例。重型肝炎和慢活肝伴淤胆在临床上有如下特点:(1)频繁呕吐、迅速出现腹水、明显腹胀,两组肝炎有显著性差异(p<0.001)。(2)检测指标:以胆固醇<100mg/dl,前白蛋白<5mg/dl及胆硷酯酶<40u为指标,重肝组均多于慢活肝伴淤胆组(p均<0.01),凝血酶原时间>30秒者,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3)两组中血清总胆红素均有高达28mg/dl者,
应用杂交瘤技术产生抗甲型肝炎病毒单克隆抗体
孟强骅
,
王雅南
,
高小梅
1988, 4(3): 20-21.
摘要
(
193
)
PDF (265KB)
(
2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甲型肝炎病毒(HAV)阳性粪便经差速离心制成浸提液,再用PEG6000沉淀二次,氟里昂去脂,制成HAV悬液,经免疫电镜证实有HAV颗粒。以此免疫BaLB/C小鼠后,取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采用ELISA和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检测上清液中抗HAV活性,筛选出一株分泌抗HAV抗体的杂交瘤A614,连续进行了五次克隆化,两次冻存和复苏试验,第三次克隆化后
从粪悬液中提取甲型肝炎病毒方法的改进
贾克明
,
赤光
,
王雅南
1988, 4(3): 21-21.
摘要
(
250
)
PDF (152KB)
(
2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报告用超速差迷离心方法从甲肝潜伏期病人粪便悬液中提取甲肝病毒方法代替PEG提纯法,即将粗提的粪悬液40000rpm/min超迷离心沉淀病毒,以适量缓冲液重新悬浮后再8000—10000rpm/min,离心30分钟,去除大颗粒,用这种方法获得的HAV悬液,免疫电镜观察可以看到大量HAV颗粒,结构清楚,图象清晰,背景较干净,再进一步用CsCL密度梯度离心方法提纯,在
一株甲型肝炎病毒颗粒的检出
李沛涛
,
任培上
,
彭隆祥
,
张铮
1988, 4(3): 21-21.
摘要
(
157
)
PDF (152KB)
(
1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共收集长沙地区散发的早期甲肝患者粪便16人份,其中仅1份采自黄疸前三天的患者。这些患者血清经RPHA和ELISA筛选,HBsAg均为阴性。按seigl氏法将16份粪便半纯化,并改进将粪便提取液置透析袋中,外覆以聚乙二醇吸水使浓缩至原体积的1/10。用ELISA甲肝双抗体夹心法测得121号标本为阳性。用甲肝微量补体结合反应测得121号标本的抗原滴度为1∶128。对121号标本作免疫电镜检查,结果病
甲型肝炎早期血清学诊断的探讨
任培上
,
张铮
,
李沛涛
1988, 4(3): 21-21.
摘要
(
169
)
PDF (152KB)
(
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甲型肝炎患者26例血清以二巯基乙醇处理,用微量补体结合试验比较处理前后的补体结合反应滴度,以检测甲型肝炎IgM抗体。结果经处理后的滴度下降4倍或4倍以上者14例,阳性率53%。9例双(三)份血清中有2例甲型肝炎IgM抗体可持续存在一年左右。从而说明微量补体结合试验可以作为诊断甲型肝炎近期感染的参考。另外,采用粪抗原包被的微孔板,对上述14例血清作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结果不论急性期或恢复期血清甲型肝炎IgM和IgG抗体均为阳性,未能达到早期血清学诊断的目的。其原因有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人外周血白细胞中的HAAg
郑纪山
,
李法卿
,
林建汶
,
郑启格
1988, 4(3): 22-22.
摘要
(
195
)
PDF (150KB)
(
1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甲型肝炎诊断,现多采用检测抗-HAVIgM来确定。我们用间接IF法检测甲肝病人外周血白细胞中的HAAg,作为感染HAV的直接证据。结果:临床确认的急性肝炎伴以抗HAV-IgM阳性而确诊为甲肝患者47人,其中单个核白细胞中HAAgIF阳性的22人(阳性率46.9%)。发病10天内的IF阳性率可达70%以上(14/19例),病程10—14天的降
甲型肝炎病毒在人血白细胞中体外增殖的实验研究
李法卿
,
郑纪山
,
乐美兆
,
林建汶
1988, 4(3): 22-22.
摘要
(
176
)
PDF (150KB)
(
13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我们用PLC/PRF/5细胞直接从HAAg阳性的外周血白细胞中分离到两株HAV(NJ-3株和H-1株)。为了弄清白细胞所携带的病毒究竟仅为吸附“吞饮”抑或能在其中进行复制,我们采用正常成人外周血和脐带血单个核白细胞,接种从甲肝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分离的HAV NJ-3株。用间接IF法监测,发现贴壁细胞(95%以上为单核细胞)和悬浮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均可感染HAV。IF阳性细胞随代数和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并可在不同人的白细胞中连续传至
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临床与病理观察
王心昶
,
刘兆江
1988, 4(3): 22-22.
摘要
(
134
)
PDF (150KB)
(
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收治某地2个村庄暴发流行的黄疸型肝炎131例,其中125例(95%)抗-HAVIgM、抗-HBc IgM均阴性。90%的病例与饮用塘水有关。粗略估计其潜伏期平均26.4天。黄疸前期消化道症状持续2-15天,12例妊娠肝炎中6例有胆汁淤积症状。ALT100~840u。10%病例并发心肌炎、胆囊炎、肾炎及多关节炎等。除1例晚期孕妇分娩一死婴、产后出血死亡外;余均正常分娩。本组病例流行特点、临床及生化均类似甲型肝
1511例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肝炎临床分析
赵素元
1988, 4(3): 22-23.
摘要
(
168
)
PDF (253KB)
(
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选自新疆局部爆发流行地区的住院病例,按发病的不同阶段、城乡分别抽样,HBV标志物阳性率0.7~1.24%,抗中HAV-IgM阳性率3.67%,发病长达半年,水源污染传播为主,后期有接触传播。集中年龄组20~40岁占83.5%。临床发病日平均10.88天,以恶心
一起经水传播的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爆发
刘玉璋
1988, 4(3): 23-23.
摘要
(
234
)
PDF (146KB)
(
13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报道新疆叶城县乌夏包什乡一次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水型爆发,罹患率为26.6%,病死率为0.22。67.8%病人为15~55岁年龄组,临床特点类似甲型肝炎,黄疸型较为多见。本次爆发可能是由水源被粪便污染所引起。
蒙古族6例D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调查报告
陈乃玲
,
李瑞萍
,
翟岵生
1988, 4(3): 23-23.
摘要
(
143
)
PDF (146KB)
(
7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调查了内蒙等地区HBsAg携带者,各型B型肝炎、B型肝炎后肝硬化及HBsAg阳性肝癌患者共520名,检测了D型肝炎抗体(抗-HD),发现6例D型肝炎抗体阳性,皆为蒙族。其中1例检测为HBsAg/ayW亚型。结果表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D型肝炎的患者,临床表现较轻,病理检查除1例为慢性活动型肝炎肝硬化外,余皆为慢性迁延
成人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及病理
皇甫玉珊
,
朱纯吾
1988, 4(3): 23-24.
摘要
(
2145
)
PDF (245KB)
(
101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报告我院自1984年以来因肝功异常而收治的病毒性肝炎中,经特异性血清学证实及肝穿病理检查的成人巨细胞病毒肝炎6例。5例是在慢性乙型肝炎基础上重叠感染的,其中两例由查体发现,其余患者主要症状为乏力、纳差、恶心、厌油,1例有高热,无皮疹,表浅淋巴结不大。白细胞总数
三种鸭乙肝病毒感染情况的研究
范家明
,
孙克成
,
王培生
1988, 4(3): 24-24.
摘要
(
155
)
PDF (136KB)
(
2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DHBV的感染与肝病的关系还不甚明了。本文用斑点杂交法,液闪法和光镜病理分别对92只从市场采购的家鸭进行研究发现:A组(绍兴麻鸭)46只中有28只DHBVDNA(+)(60.8%),B组(昆山麻鸭)18只中有7只DHBV DNA(+)(38.9%),二组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C组(天津白鸭)28只无一只DHBV DNA阳性,说明南方鸭比天津鸭易感。同时用DHBVDNA探针与人HBV DNA阳性的血清行杂交和用HBVDNA探针与鸭DHBV DNA阳性的血清行杂交结果均为阴性,说明二者之基因序列无同源性。DNA聚合酶(DNA-p)的检测发现其阳性率为6.5%并同时伴有DHBV DNA(+),说明DNA-p的检测
鸭乙肝病毒感染和鸭肝病相关关系的研究
王全颖
,
杨广笑
,
叶维法
1988, 4(3): 24-24.
摘要
(
212
)
PDF (136KB)
(
6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为探索嗜肝DNA病毒同肝病之间的关系,对启东鸭的鸭乙肝病毒(DHBV)感染和鸭肝病进行研究。用分子杂交手段检测鸭子对DHBV的感染,用Southern blot技术分析DHBV-DNA在鸭肝细胞中存在状态,同时做鸭肝病理学研究,分析病理学结果与DHBV感染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65.7%的启东鸭有DHBV感染的证据,肝病发生率是70%,而对照组长春鸭无DHBV感
鸭血清中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与肝脏病理变化
孙成刚
,
叶维法
1988, 4(3): 25-25.
摘要
(
202
)
PDF (137KB)
(
2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用超速离心方法从启东鸭血清中分离和纯化了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提示了DHBsAg有亚型存在的可能性。纯化的DHBsAg免疫动物,制备了特异性抗血清,并用戊二醛二步法建立了检测DHBsA巴的灵敏、特异、简便的反向间接血凝法。通过对江苏启东、山东日照、广西扶绥、长春各地鸭血清中DHBsAg的检测和启东、长春鸭肝脏病理学检查,示检测血清中DHBsAg标志
鸭乙肝病毒的聚合白蛋白受体
杨广笑
,
王全颖
,
孙成刚
1988, 4(3): 25-25.
摘要
(
204
)
PDF (137KB)
(
17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为研究DHBV的宿主限制性机制,探讨基因组Pre-S编码的生物学意义。本文用PDSA,PHSA PBSA分别包被羊红细胞,检测了140启东鸭、20只广西扶绥鸭和20只长春鸭的聚合白蛋白结合活性,同时做了血清和肝组织中DHBV、DNA斑点杂交和组织学检查。83/140的启东鸭、5/20扶绥鸭、1/18长春鸭的PDSA结合活性增高,5/140启东鸭、1/20扶绥鸭和1/18长春鸭的PHSA和PBSA
乙型肝炎传播途径的调查——唾液、汗液中HBsAg的检测
王崇国
1988, 4(3): 25-25.
摘要
(
198
)
PDF (137KB)
(
4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对203例乙型肝炎(HB)病人及201例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携带者)的唾液和汗液应用R-PHA及ELISA二法检测HBsAg,其结果: 不论是HB病人或携带者,唾液、汗液中都可检出HBsAg,其一次检出率前者(33.00%)和(30.34%)高于后者(20.63%和18.90%) (P<0.01);并且重复检测能提高检出率,本文唾液浓缩十倍,四次检出率为76.6%(ELISA法)。
唾液HBsAg、抗-HBc、HBeAg检测及其意义
周文德
,
常国英
,
李惠春
1988, 4(3): 26-26.
摘要
(
269
)
PDF (144KB)
(
14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对大学生115名慢性HBsAg无症状携带者血清进行HBsAg、抗-HBc、HBeAg三项标志检测,以探讨其唾液的传染性并和血清HBV标志的关系。检测结果表明,HBsAg携带者唾液中不但HBsAg检测率高达86.08%,而且抗-HBc、HBeAg检测率分别为79.1%、32.1%,和血清基本一致。尤其唾液中检出HBeAg,是传染性标志,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然而
体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
荆庆
,
单兆南
1988, 4(3): 26-26.
摘要
(
119
)
PDF (144KB)
(
1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实验用乳鼠皮膜法给体虱(兔化虱虫株)感染HBsAg、HBeAg双阳性的人血。体虱感染HBV后分别置于16~18℃或35~37℃下保存。并用酶联免疫试验和放射免疫试验检测HBsAg和HBeAg,发现在16~18℃体虱可存活10夭,于感染后第6天可从虱粪中
三种蚊虫的乙型肝炎实验感染
荆庆
,
单兆南
,
韦志
1988, 4(3): 26-27.
摘要
(
167
)
PDF (254KB)
(
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为了解我国中部地区的主要传病蚊种与乙型肝炎感染的关系,我们对国内外资料中甚少报告的中华按蚊,淡色库蚊,东乡伊蚊作了实验感染研究。以Adr亚型的HBsAg阳性和HBeAg阳性的脱纤维血,用鸡素囊法感染饥饿雌蚊。结果在一次饲以血食后HBsAg可在中华按蚊体内保持288小时(以ELISA Abbott药盒检验)。东乡伊蚊116小时,淡色库蚊72小时。以ELISA药盒检验HBeAg,中华按蚊为240小时,东乡伊蚊
合理选择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象
姚集鲁
,
郑锡澄
,
陆玮伦
1988, 4(3): 27-27.
摘要
(
155
)
PDF (149KB)
(
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对广州地区正常人群17300多例调查发现HBsAg阳性(RIA)率高达15.5%,抗-HBs阳性率(RIA)达40.0%。对486例易感者应用乙型肝炎疫苗后的免疫应答进行了观察。认为在推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预防时,对接种对象需要进行血清学筛查,检查项目应包括HBsAg、抗-HBs以及抗-HBC,可以减少盲目性,以最低花费获取较大效益。HBV
通辽市部分居民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观察
阎守国
,
孙亚荣
,
魏庆福
1988, 4(3): 27-27.
摘要
(
194
)
PDF (149KB)
(
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对通辽市区部分居民HBV感染五项指标阴性者计256人进行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行免疫学检测。接种剂量10μg,采用0、1、6月免疫程序(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首次疫苗接种七个月后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以标本原液阳性(设正常对照)为判断标准。结果:Anti—HBs阳转率男77.33%,女87.74%,平均81.64%,两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21~30岁组Anti—HBs阳转率为85.32%,31~40岁组为82.98%,41~50岁组为81.82%,51~60岁组为50.00%,示阳
獐牙菜甙对D-氨基半乳糖性甙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胡若琪
,
饶娴宜
1988, 4(3): 27-27.
摘要
(
161
)
PDF (149KB)
(
6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研究了獐甙对D-氨基半乳糖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与剂量的关系。96只大鼠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GalN中毒组;一次注射600mg/kg GalN;小剂量獐甙组:50mg/(kg.d)獐甙,第四天以上述剂量GalN中毒,续用獐甙;大剂量獐甙组:处理同小剂量组,獐甙剂量为200mg/(kg.d)。四组给GalN后分批处死,用放射免疫测定血浆和肝组织cAMP含量,检测肝功能、肝病理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及脾脏体积。
前列腺素E2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急性肝损害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刘新民
,
叶维法
1988, 4(3): 28-28.
摘要
(
185
)
PDF (138KB)
(
1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利用D-氨基半乳糖(D-Gal)制作急性肝损害动物模型,对前列腺素E2的肝细胞保护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将50只大白鼠分为:①前列腺素E2(PGE2)组,腹腔内注射D-Gal。在注射D-Gal前30分钟及注射后8、24小时经皮下注射PGE2;②单纯D-Gal组,D-Gal用法同PGE2组;③对照组。注射D-Gal后48及120小时,每组选半数动物采血做血清
山莨菪碱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大白鼠急性肝损伤肝脏病理形态及肝组织血流量的影响
余书文
,
刘国林
,
姜华
1988, 4(3): 28-28.
摘要
(
205
)
PDF (138KB)
(
2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对Wistar大白鼠,用D-氨基半乳糖(简称D-Galn)造成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模型,然后用654—2治疗。一:肝组织病理形态的变化未治疗组:肝细胞坏死及核破裂等改变严重,血管扩张不明显。654—2治疗组:肝细胞坏死及核破裂等改变轻微,血管扩张明显。(p<0.05)
前列腺素E2(PGE2)对四氯化碳诱导急性肝损害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吴健
,
彭长青
,
尤大钰
1988, 4(3): 28-29.
摘要
(
196
)
PDF (244KB)
(
2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四组:正常对照组(NC,10只);CCl1损伤组(CI,20只,50%CCl40.12ml/kg灌胃);PGE2保护组(PP,20只,在给CCl4前24h,30min及后6、12、2430hPGE2300μg/kg腹腔注射);PGE2对照组(PC,10只,PGE2同PP组)。CI组、PP组于给CCl4后48、72h各处死一半。CCl4
抗氧化剂对脂质过氧化作用所致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叶红军
,
张显荣
,
宋玉芳
,
孟宪明
,
阎永富
,
顾华
1988, 4(3): 29-29.
摘要
(
161
)
PDF (145KB)
(
2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用120只大鼠制备CCl4所致脂矿过氧化作用的肝损伤模型,观察丹参、辅酶Q10、肝泰乐的保护作用,另设正常组及肝损伤组做对照。CCl4中毒后1周血脂质过氧化物(LPO)5.87±1.55nmol/ml(正常2.95±0.4nmol/ml),GFT168±32u。丹参及辅酶Q10组降低2PO及GPT的作用优于肝泰乐组及肝损伤组(P<0.01)。前两组之间的疗效
中药863对大鼠D-氨基半乳糖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定量组织化学分析和电镜细胞化学观察
金永三
1988, 4(3): 29-29.
摘要
(
188
)
PDF (145KB)
(
2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实验分肝损伤组与实验组,常规进行组织化学和电镜细胞化学反应。用Quantimet 970图象分析仪做DNA和RNA定量,用MPVⅢ—TAS PLus图象分析仪做葡萄糖-6-磷酸酶(G-6-P)定量,用MAGI CANⅡ图象分析仪做琥珀酸脱氢酶(SDH)定量,用MICRO-VIDEOMAT测肝糖元含
肝硬化患者的免疫调节:体外合成IgG与抑制细胞活性呈负相关
潘伯荣
1988, 4(3): 29-30.
摘要
(
169
)
PDF (251KB)
(
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肝硬化患者常见有高免疫球蛋白血症,至今尚无明确的解释。我们检查肝硬化患者末梢血中淋巴细胞合成IgG,以及该份细胞的抑制细胞活性。因为自发性抑制细胞在体外培养中于24h内死亡,而如果加入ConA则抑制细胞继续存活而抑制免疫球蛋白的合
肝硬变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史成章
,
王栢生
1988, 4(3): 30-30.
摘要
(
134
)
PDF (143KB)
(
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对76例肝硬变患者作了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检查,并以72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表明:(1)肝硬变患者的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表面负电荷减少,聚集性增强,引起血液粘度升高,从而导致血液流变学异常;(2)患者甲皱毛细血管袢数减少,袢长和袢顶宽增加,异常袢发生率增高,重度异常袢增多,微血管内血流速度显著减慢且
肝硬变病人的红细胞胰岛素受体
杨广笑
,
叶维法
1988, 4(3): 30-30.
摘要
(
159
)
PDF (143KB)
(
1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为探讨肝硬变病人的胰岛素抵抗的细胞学机理。本文用Gambhir氏方法检测了38名肝硬变,9名Ⅱ型糖尿病和14名正常人的RBC胰岛素受体,同时做OGTT并用RIA法测定了血浆胰岛素水平。3×109RBC的最大125I-胰岛素结合率,肝硬变组(6.74±2.28%)、糖尿病组(4.40±1.0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9.97±1.16
肝硬变病人的垂体-肾上腺轴机理
张孔潜
,
杨广笑
1988, 4(3): 30-31.
摘要
(
130
)
PDF (261KB)
(
1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为了研究肝硬变病人的垂体-肾上腺轴机能,我们观察21例肝炎后失代偿性肝硬变病人的肾上腺皮质的昼夜节律分泌,并对20例病人做了ACTH刺激试验,对其中10例又观察地塞米松小剂量抑制反应,比较了同正常对照组(N=10)的差异。肝硬变病人皮质醇的昼夜节律是存在的,但上午8时的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8.64±4.21∶14.92±4.96,P<
血清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同功酶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
沈鼎明
,
陈道宏
1988, 4(3): 31-31.
摘要
(
206
)
PDF (154KB)
(
2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为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i)和单胺氧化酶(MAOi)两种同功酶对肝病的诊断价值。对105例肝病患者,包括肝炎40例、肝硬化44例、原发性肝癌21例及正常对照49例血清作聚丙烯酰胺圆盘电泳,将血清ChEi分为4带(ChEⅠ、Ⅱ、Ⅲ、Ⅳ);血清MAO分为3带(MAOⅠ,Ⅱ、Ⅲ)。慢性肝病时血清ChEⅣ%和MAOⅢ%相对升高。肝
ECT对肝病诊断价值的评价
陈丽英
,
易淑倩
,
周立洪
,
叶广春
1988, 4(3): 31-31.
摘要
(
230
)
PDF (154KB)
(
1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报告84例肝占位性病变和肝硬变病人的肝核素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ECT)检查结果。84例中肝硬化33例(失代偿期31例)各种肝占位病变51例,全部病人作B超检查,10例作肝动脉造影,8例作CT检查,行手术治疗17例。ECT检查结果:肝硬变确诊率94%,测定肝硬变的肝血流量(BF)为1319.6±268.7ml/min,肝血流指数(K值,即肝的排泄
胰高糖素对食管静脉曲张影响的研究
邓燕林
,
陈乃玲
,
彭晓君
1988, 4(3): 31-31.
摘要
(
2143
)
PDF (154KB)
(
68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肝硬变合并食管静脉曲张者31例,胰高糖素溶液(1mg的胰高糖素以10ml生理盐水溶解)。按1μg/kg体重静脉注射,于注射前及注射后5分钟内观察食管静脉曲张内镜所见,普遍呈现静脉曲张加重。31例患者静注胰高糖素后,曲张静脉血流立即增加者计28/31(90.3%),樱红样改变增强达18/31(58%),出现蚯蚓样改变者2/31例,蚯蚓样改变增强者16/31,二者共计
应用B超经肠门静脉声学造影法及其临床应用的探讨
张九秋
,
陈秀兰
,
徐小克
1988, 4(3): 32-32.
摘要
(
212
)
PDF (162KB)
(
4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报告了40例应用B超经肠门静脉声学造影检查结果,全部经临床、各种化验检查及手术证实。10例健康人,声学造影下,门脉循环时、门脉滞留时、门脉主干内径测值分别为34.4±13、2025±34、10.7±1.5。13例慢性弥漫性肝病者上述测值均高于健康人,差异显著(P<0.01—0.001)。7例肝血管瘤和8例肝癌者上述测值,与健康人相近似,无明显差异(P>0.05)。
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Ⅲ——超微病理学研究
黄自平
,
梁扩寰
,
阮幼冰
,
郑清平
1988, 4(3): 32-32.
摘要
(
167
)
PDF (162KB)
(
1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门脉高压胃粘膜在胃镜及光镜下具有显著不同于一般慢性胃炎的变化,为进一步认识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的性质与特点,我们对门脉高压胃粘膜进行了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在扫描电镜下,门脉高压胃粘膜主要表现为上皮细胞显著肿胀并大量脱落;在透射电镜下,表现有:(1)毛细血管扩张、内皮小孔扩大、血管基膜呈不连续
肝细胞及小胆管上皮细胞产生胶原纤维的研究
赵德育
,
陈伟然
,
潘延
,
谢贤春
1988, 4(3): 32-32.
摘要
(
242
)
PDF (162KB)
(
3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我们在研究用人肝细胞膜特异性脂蛋白与弗氏完全佐剂免疫豚鼠引起的免疫性肝炎模型时,发现肝细胞及小胆管上皮细胞都可以产生胶原纤维。肝脏的病变表现为门管区周围的狄氏腔扩张,充满均匀红染物质,小胆管壁增厚,其外层亦染成均匀红色,与狄氏腔内物质相似。电镜下扩张的狄氏腔内及小胆管壁的周围均有大量微纤维沉积,微纤维(前胶原)是由肝细胞及小胆管上皮细胞合成通过分泌泡排至细胞外的,也有许多微纤
肝病患者胃粘膜扫描电镜初步观察
陈乃玲
,
王桂林
,
贾克明
1988, 4(3): 32-33.
摘要
(
221
)
PDF (283KB)
(
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为研究肝病患者胃粘膜表面改变,对11 例进行了观察。先经内镜由胃体小弯、胃角、胃窦小弯采取粘膜活检,HE染色,光镜下检查。病理及扫描电镜按常规方法制备标本,日立S520扫描电镜观察拍照。内镜所见为以红为主的花斑状粘膜,光镜下以炎症、
胎儿肝细胞悬液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研究
张志坚
,
于俊基
,
权启镇
1988, 4(3): 33-33.
摘要
(
212
)
PDF (162KB)
(
1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应用胎儿肝细胞悬液静脉输注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0例临床观察。所有患者经食道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都有不同程度的食道静脉曲张,并有上消化道出血史者5例,腹水者6例,脾大8例。10例患者共输注胎肝细胞悬液32次。10例患者胎肝细胞悬液输注后均感食欲增加,体力增强,腹胀减轻,浮肿消退;6例有明显腹水者4例消失,2例减少;8例有明显脾大者均能缩小2cm以上;观察8例
超滤浓缩腹水环注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
田惠英
,
贾克明
,
王恒
1988, 4(3): 33-33.
摘要
(
130
)
PDF (162KB)
(
1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作者对肝硬化失代偿,大量腹水持续5个月以上;经利尿、补充白蛋白效果不佳,腹水为漏出液,鲞试验阴性,非癌性腹水者32例。按常规穿刺,将腹水引入动脉导管内,流速为80~120ml/min,当腹水通过FH202滤过器时,在负压泵作用下使水及中小分子物质滤出,浓缩后的腹水经静脉导管回输给病人。每次滤出腹水3000~8800ml,浓缩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疗法的体会
李增灿
,
刘玉珍
1988, 4(3): 33-34.
摘要
(
251
)
PDF (162KB)
(
7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对50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病人进行注射硬化剂治疗的体会。本组急性出血40例、预防性治疗10例。急性出血病例一律采取双气囊三腔管压迫,输血输液的同时给予血管加压素。结果急性期止血成功率为95%,择期总出血率为87.5%,近期曲张静脉消失率为88.9%。以60~70%的乙醇作为主要硬化剂,乙醇的浓度不宜过高。在硬化剂中加用红霉素,无1例感染。全部采用血管内注射方法,先注射出血血管,后注射非出血
经皮经肝与经回结肠静脉栓塞术治疗食道静脉曲张出血
朱雅琪
1988, 4(3): 34-34.
摘要
(
183
)
PDF (153KB)
(
1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我院对食道静脉曲张出血(EVB)做经皮经肝栓塞(PTO)20例,成功17例(80%),与小开窗经回结肠静脉栓塞(TiO)22例,成功16例(77.3%)。此33例皆经门静脉造影下超选择的将导管插入供应食道静脉之血管主支即胃左静脉,对有其付支胃短静脉构成供应血管之5例也栓塞成功。所用栓塞剂为无水酒精30~60ml,无一例发生严重合并症,栓后第二次测门静脉压平均上升50mmH2O。紧急出血中做栓塞7例,成功4例,均
应用内镜预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彭晓君
,
陈乃玲
,
王俊然
1988, 4(3): 34-34.
摘要
(
203
)
PDF (153KB)
(
1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肝硬化患者100例,无内镜检查禁忌症均作内镜检查。内镜下由两位专科医生同时对食管静脉按基本色泽、形态、红色征、部位四项详细观察。内镜诊断食管静脉曲张者同时检测肝功能,胆红质定量,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及血清胆汁酸。肝硬化合并食道静脉曲张者100例,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内镜检查结果提示静脉曲张在色泽、占据部
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症
杨文彬
,
端木浩
1988, 4(3): 34-35.
摘要
(
212
)
PDF (270KB)
(
1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我院采用2—氰基丙稀酸酯类化合物,使胃冠状静脉栓塞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胃底食道静脉曲张症共20例,其中5例急诊手术止血,死亡6例,均为肝功能Ⅲ级病人。此术式需同时切除脾脏或结扎脾动脉。术后急性大出血5例病人全部止血,2例因肝衰死亡,其余患者术后1~2年未见上消化道出血者。但栓塞术后门脉压平均升高5~
冠状静脉直接插管滴注硬化剂防治门脉高压食管曲张静脉出血
马绍华
,
方开先
,
刘启富
1988, 4(3): 35-35.
摘要
(
184
)
PDF (163KB)
(
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为了有效的直接控制食管曲张静脉破裂的出血点,我们设计在脾切除时行冠状静脉主干结扎,直接插管滴注硬化剂。在尸体解剖和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应用于临床50例急症大出血或间歇期未出血的病人。在胰腺上缘结扎冠状静脉主干可避免遗漏高位食管支。术中测压证明冠状静脉压力显著高于门脉其他属支,主干结扎后胃侧属支压力平均降低
中药“消痔灵”序贯硬化治疗食管曲张静脉出血及实验研究
陈乃玲
,
彭晓君
,
王桂林
,
丛云辉
1988, 4(3): 35-35.
摘要
(
205
)
PDF (163KB)
(
1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对1985年日本铃木氏所用的1%乙氧硬化醇进行食道曲张静脉血管周围和血管内硬化治疗而不用气囊压迫的方法作了改良,采用中药消痔灵作血管周围注射,5%鱼肝油酸钠作血管内注射,并在内镜操作前缓慢静注心得安5mg,以降低门脉血流量,减
胸导管-颈内静脉分流治疗肝硬化腹水68例
杨兆丰
1988, 4(3): 35-35.
摘要
(
188
)
PDF (163KB)
(
17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68例肝硬变,病史3—24年。均为重度腹水。不同程度黄染13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46例。胸导管注入静脉角52例,左锁骨下静脉7例,颈内静脉5例,未找到胸导管4例。淋巴液为血性6例,脓性1例术后48小时肝肾衰竭,余为淡血性。端端吻合10例,端侧15例,侧侧10例,发生淋巴瘘7
肝硬变及肝癌患者血清和肝组织中微量元素变化与HBsAg的关系
张正友
,
黄昌霞
,
鲍善芳
,
赵霖
1988, 4(3): 35-36.
摘要
(
125
)
PDF (273KB)
(
1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用原子吸收分光度法检测36例肝炎后肝硬变及37例肝细胞癌患者,HBsAg阳性肝硬变组血清Fe均值明显高于HBsAg阴性肝硬变组(P>0.01)。两组Cu、Zn相差均无显著意义(P>0.05)。HBsAg阳性和阴性囊细胞癌患者两组Fe、Cu、Zn相差无显著意义(P>0.05)。8例HBsAg阳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Fe、Cu、Zn与其癌旁组织中
自制Z-Cl型腹腔-静脉转流装置治疗肝硬变顽固腹水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徐泽
1988, 4(3): 36-36.
摘要
(
156
)
PDF (156KB)
(
7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我院外科与工厂合作,设计、自制成Z-CI型腹腔-静脉转流装置(简称装置)。经10只狗,1只恒河猴缩窄膈上的下腔静脉制造腹水动物模型,然后安装本装置,证明其性能及效能良好,乃应用于临床。我院对48例肝硬变重度腹水患者应用本装置进行了腹腔一静脉转流术。年龄21—56岁,腹水病程1 1/2~20年,腹围89~128厘米。治疗结果:全组均于8—14天腹水消退,术前腹大如鼓,行走蹒跚,术后腹水消退,腹围明显缩小,尿量明显增多。术后食
胸导管颈内静脉吻合术治疗肝硬变引起的顽固性腹水
王训颖
1988, 4(3): 36-36.
摘要
(
191
)
PDF (156KB)
(
1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报告30例手术治疗结果。手术用局部浸润麻醉,左颈根横切口5cm,切断颈内静脉并以其近心端与胸导管用Blahemore管进行端端或侧端套合。手术中发现病人胸导管主干直径多在3~6mm;压力为17~51cm
静脉回流插管术治疗肝硬化腹水10例报告
张继荣
1988, 4(3): 36-36.
摘要
(
224
)
PDF (156KB)
(
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组应用静脉回流插管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10例,其中7例腹水明显消退,尿量增加,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备国产单向活塞硅管一根,在常规消毒局麻下,取左或右下腹作1cm切口,将导管的腹腔端插入30—35cm,并作荷包缝合,另一端从颈外静脉切开处,向心脏方向插入,导管留置15—20cm,使导管固定在上腔静脉内。插管术前作好肝肾功能、电解质、腹水常规、生化、
切断左肾静脉行门体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几个问题(附60例报告)
何泽生
,
张鸣江
1988, 4(3): 37-37.
摘要
(
223
)
PDF (149KB)
(
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介绍,采用切断左肾静脉(保留左肾),利用左肾静脉近端行门体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共60例,其中左肾静脉近瑞与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分流9例,与脾静脉分流51例,疗效很满意。本组均系肝炎后肝硬化并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48例有呕血史。肝功能分级,Ⅱ级51例,Ⅲ级9例。关于肾静脉切断平面的选择,我们采用在左
狗肝门脉血管床α-受体亚型的实验研究
李绍白
1988, 4(3): 37-37.
摘要
(
141
)
PDF (149KB)
(
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我们应用选择性α1-受体激动剂新福林灌注时,门脉压、嵌塞肝静脉压明显上升,其血管阻力相应增加,先用选择性α1-受体拮抗剂哌唑嗪灌注10分钟后,再用新福林,则门脉压、嵌塞肝静脉及门脉血管阻力均无明显变化,提示哌唑嗪能完全阻断新福林对门脉血管床的作用。应用选择性α2-受体激动剂可乐定及其拮抗剂进行同样实验,观察到可乐定对门脉压、嵌塞肝静脉压及门脉血管阻力均无明显影响。去甲肾上腺素为混合性α-受体(含有α1-及α2-受体)的激动
肝硬化及各型肝炎的血浆氨基酸失衡及评价两种支链氨基酸制剂对其调正作用
钱绍诚
,
阚志超
,
杨言开
1988, 4(3): 37-38.
摘要
(
188
)
PDF (259KB)
(
2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报道了100例正常成年人及226例住院肝硬化及各型肝炎病人的血浆氨基酸分析。经统计对比,急性肝炎(64例),慢迁肝(16例)其血浆氨基酸图形变化尚不严重。慢活肝(26例)、亚重(9例)、慢重肝炎(18例)、肝硬化(99例)其血浆氨基酸图形变化剧烈。肝硬化及各型肝炎血浆氨基酸图形变化特征:
强肝软坚汤治疗肝硬变的实验研究
韩经寰
,
李凤阁
,
曹月英
1988, 4(3): 38-38.
摘要
(
208
)
PDF (148KB)
(
3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临床证明,强肝软坚汤治疗肝硬变有效。我们用成熟雄性大白鼠,先用10%CCl4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经十三周复制成典型肝硬变后,治疗组喂强肝软坚汤中药。动物在二年半内,每隔半年做连续肝活检一次,观察两组动物肝脏病理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治疗组在体重增加和行为状态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自发死亡率低,腹水消退快。肝细胞变性、坏死首先恢复,随之
田三七对小鼠肝损伤、肝纤维化作用的病理观察
刘宝源
,
黄润
,
高连相
,
饶娴宜
,
肖家诚
1988, 4(3): 38-38.
摘要
(
197
)
PDF (148KB)
(
9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三七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之功效。为探明它对肝损伤、肝纤维化的作用,我们在用小剂量四氯化碳造成昆明种小鼠肝损伤、肝纤维化模型的基础上,将昆明种小鼠分为对照组(N组),四氯化碳中毒组(I组)、小剂量三七组(LT组)、小剂量三七加654—2组(TA组)和大剂量三七(HT
丹参对实验性肝硬变等的防治作用
韩德五
,
马学惠
1988, 4(3): 38-38.
摘要
(
179
)
PDF (148KB)
(
5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一、丹参对肝硬化防治作用:在CCl4、高脂、低蛋白膳食作用下,大白鼠于42天形成肝硬化,结果表明,对照组动物77%形成明显肝硬化,给药组无一只形成;当肝硬化形成后给药三周的动物,70%肝内纤维重吸收,而对照组仅20%肝内纤维自然重吸收。二、丹参对急性肝损伤的作用:用CCl4引起急性肝损伤,给药六次,结果表明,丹参可降低SGPT,与对照组相比P<0.05,
各种肝病时血过氧化脂质的测定与病情的关系
张蓉
,
叶维法
1988, 4(3): 39-39.
摘要
(
132
)
PDF (150KB)
(
1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采用改良的硫代巴比妥酸荧光法对277名各种肝病患者的血过氧化脂质(Lpo)定量检测。同时与56名健康者进行比较,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重症肝炎Lpo值明显增高(P<0.01)且重症肝炎又较慢活肝增高(P<0.05)。慢性迁延性肝炎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差异(P>0.01)。在肝硬化时Lpo值增加,合并有上消化道出血、腹水,
大鼠肝硬变及其肝部分切除后胶原代谢的变化
毕建军
,
徐柯
,
陈九莉
1988, 4(3): 39-39.
摘要
(
171
)
PDF (150KB)
(
1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雄性大鼠四氯化碳性肝硬变及肝部分切除后余肝再生期间血清总羟脯氨酸(STHP)含量,血清单胺氧化酶(SMAO)活性,肝脏游离脯氨酸(HFP)浓度和肝脏胶原(HC)含量的实验结果:1.肝硬变大鼠HC含量比正常增加约4.5倍,且与HFP浓度、STHP含量、SMAO活性和肝脏组织学
启东肝癌病因研究
顾公望
1988, 4(3): 39-40.
摘要
(
265
)
PDF (261KB)
(
2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启东县是肝癌高发区,肝癌发病串一直在50/10万左右。近二年来,在病因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一、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肝癌病人HBV感染率为91.1%,而对照组为48.2%(P<0.01)。启东肝癌病人血清中HBsAg阳性率达80%以上,而其它癌症病人及献血员12~15%阳性。二、黄曲霉毒
肝癌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分离比与遗传度的估算
龚惠民
,
陈建国
,
柳标
,
沈福民
1988, 4(3): 40-40.
摘要
(
182
)
PDF (149KB)
(
6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应用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肝癌进行了分离比与遗传度的估算,以探讨遗传因素在肝癌病因学上的影响程度。对703个肝癌家系的调查表明,其一、二级亲属的肝癌曾患率分别为5.45%与2.16%,587个对照家系的一级亲属肝癌曾患率为1.03%,即患病率一级亲属>二级亲属>群体,符合多因子遗传病的特点。用Li-Mantel-Gart法计算的分离比为0.13—0.16,初步否认肝癌的单基因遗传方式。用Falconer法进行遗传度
启海移民肝癌诱因前瞻性研究
赵连俊
,
李文广
,
秦昌严
1988, 4(3): 40-40.
摘要
(
292
)
PDF (149KB)
(
23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对移居大丰县的启东、海门籍肝癌高发危人群52758人,开展了移民肿瘤前瞻性研究,设本地居民50015人及启东原籍居民26948人为对照组,三组人群共165721人。经过四年多研究,已建立起肿瘤高危人群三万多人的血清库和六十六万多人年的随访资料库,全部储存在电脑中,对三组人群主粮分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的关系——304例尸检肝脏组织化学和病理组织学研究
1988, 4(3): 40-41.
摘要
(
159
)
PDF (255KB)
(
1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我们对粤、桂、湘、鄂、海南五省区军队医院及部分地方医院的304例尸检肝脏,进行组织化学和病理组织学的研究,主要结果与讨论: 1.本文80.20%HBsAg阳性率在肝癌流行病学具有重要意义。2.对照组115例中HBsAg阳性率为5.22%,非肝癌恶性肿瘤20例中HBsAg阳性率为5%,与111例肝癌HBsAg阳性率80.20%相对比,有显著差异(P<0.001)。3.111例肝癌中伴肝硬变94例,占84.68%,在94例中HBsAg阳性83例,占88.30%,提示乙肝病毒与肝硬变及肝癌关系密切。4.在111例肝癌HBsAg阳性的89例中,有6例不伴肝硬变。5.在
肝癌高发区人体和恒河猴中HBV感染和黄曲霉毒素相互关系的研究
丁正荣
,
冯永贞
,
李荣成
,
李均伦
1988, 4(3): 41-41.
摘要
(
171
)
PDF (140KB)
(
1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研究肝癌高发区人体摄入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和M1代谢产物的排出量,检测和比较摄入黄曲霉毒素B1(AFB1)的63人尿中AFM1的量与29名乙肝病人和HBsAg携带者尿中AFM1的量,发现HBsAg阴性者尿中AFM1排出率(4.81%)显著高于乙肝病人和HBsAg携带者
重庆地区所见的原发性肝癌
刘为纹
,
袁爱力
,
晋华源
1988, 4(3): 41-41.
摘要
(
168
)
PDF (140KB)
(
1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从1977至1979年在重庆地区进行3批肝癌普查共204427人次。以AFP血凝法及放射自显影法为主要初筛手段,辅以肝功、酶谱、同位素扫描、B型超声及肝穿刺等确立诊断。通过普查:①首次找出重庆地区自然人群中肝癌检出率为20.05/10万,填补西南地区在这方面的空白。②检出肝癌41名,其中小肝癌4人,一期病员高达69.23%,三
血清甲胎蛋白普查的临床价值
朱源荣
,
陆培新
1988, 4(3): 41-42.
摘要
(
180
)
PDF (258KB)
(
24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在肝癌高发的江苏省启东县,对16岁以上的自然人群进行了200多万人次的AFP普查,普查中肝癌的检出率为38.1/10万,其中Ⅰ期肝癌占35.5%,肝癌的检出率以肝病组为最高,达984.6/10万。外科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AFP诊断肝癌的准确率达99.0%。普查发现肝癌的手术切除率为65.0%,
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鉴别原发性肝癌与继发性肝癌的研究
杨晓卫
,
段芳龄
,
孟玉葆
1988, 4(3): 42-42.
摘要
(
200
)
PDF (154KB)
(
3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我们利用亲和层析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对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甲胎蛋白(AFP)与刀豆蛋白(简称ConA)的结合特征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二种肝癌之间的鉴别。血清AFP浓度在11例继发性肝癌中有6例超过400ng/ml,而42例原发性肝癌中有7例低于400ng/ml,提示AFP总量测定有一定的局限性。4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ConA非结合型AFP(Con A non-reactive AF
肝癌选择性定位诊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肝动脉碘化油造影(附90例报告)
王学浩
,
杜竞辉
,
陈端
,
赵翰林
,
赵中辛
,
赵士晖
,
冯跃良
1988, 4(3): 42-42.
摘要
(
148
)
PDF (154KB)
(
1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研究取SD大鼠20只(DEN诱癌)及临床应用90例,结果表明:当碘油经肝动脉注入时,电视屏幕可见碘油颗粒聚积在癌灶区域内,而非癌灶区域内油剂颗粒迅速扩散、消失。摄片对照组内无碘化油滞留,诱癌组碘化油均能滞留在大小不等的主瘤灶和子瘤灶内,术前组诊断率为93.3%,术中组为100%。
肝脏肿瘤的动态CT扫描
孙振峰
,
孙钢
1988, 4(3): 42-42.
摘要
(
265
)
PDF (154KB)
(
2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讨论40例经病理学证实的肝脏肿瘤的动态CT扫描表现。其中原发性肝癌28例,转移性肝癌5例,海绵状血管瘤6例,肝腺瘤1例。根据肿瘤的增强形态,将其分为边缘型、中央型及无明显增强型,同时根据肿癌的增强密度在时间上的变化,绘出三种时间—密度曲线。Ⅰ型曲线是速升缓降型,Ⅱ
肝病、肝癌血硒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杨冬华
,
刘为纹
,
袁爱力
1988, 4(3): 42-43.
摘要
(
149
)
PDF (259KB)
(
2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为研究血硒水平在良性肝病及肝癌中的变化规律,以初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本文对26例原发性肝癌(PLC)、25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24例肝硬化(肝炎后LC)、21例消化道癌(GITC)和24例正常人(Nor)血硒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肝细胞癌和癌周肝组织及其肝病背景中微量元素锰、铜、锌、铁、镉的含量与肝癌病因学的探讨
陶文照
,
彭迁
,
吴存忠
,
汪振林
,
李荣杰
1988, 4(3): 43-43.
摘要
(
224
)
PDF (142KB)
(
7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52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肝细胞癌。对照组肝13例为尸检病例,均为突然死亡且无明显肝病者。取新鲜肝癌组织、癌周肝组织和对照肝组织各1~2g,用日立180—8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Mn、Cu、Zn、Fe Cd,同时取上述组织作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地衣红染色等。结果:(1)Mn、Zn、Fe在肝癌周肝组织中的含量>对照组>癌组织,Cd在癌周肝>癌组织,均有统计学意义。这些过量的微量元素沉积在肝细胞内,可能对肝癌的肝病背景及其肝癌的病因
中国原发性肝癌切除后生存10~25年83例报告
李国材
1988, 4(3): 43-44.
摘要
(
438
)
PDF (258KB)
(
17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报告近30多年来我国十所教学医院,施行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切除术后生存10—25年83例远期疗效,以30—59岁病人最多,计65例(78.3%)。除6例肝癌大小不详外,其余77例中有小肝癌(≤5cm)31例(40.3%)、大肝癌(>5—10cm)19例(24.7%)和巨大肝癌(>10—25cm)27例(35.0%),内有2例巨大肝癌破裂后16天和26个月分别作左半肝切除与右半肝切除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生存10年以上19例疗效分析
黄兴耀
1988, 4(3): 44-44.
摘要
(
310
)
PDF (155KB)
(
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中肝癌切除后19例能够生存10年以上的主要原因有4个:(1)多数病例是早期以及癌灶小。(2)病理表现显示患者有好的免疫功能,每例肿瘤均有纤维包膜、多数瘤体内有纤维分隔或板状增生,癌周(内)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3)手术根治率高。(4)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例少。早期诊断和
低手术死亡率的大肝癌切除
郑光琪
,
彭其芳
,
何生
1988, 4(3): 44-44.
摘要
(
201
)
PDF (155KB)
(
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施行肝切除治疗中晚期肝癌110例,肝癌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AFP升高(60/89),超声扫描(80/81),同位素扫描(51/64),腹腔动脉造影(11/12),CT(7/10),并为肝切除标本的病理学检查所证实。33例肿瘤为结节型,77例为巨块型,71例合并肝硬化。术中发现10例有静脉内癌栓。肝切除类型包括:右三叶切除5例,右半肝切除33例,右前叶及左内叶切除8例,右后叶切除4例,左半
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栓塞疗法的探讨
刘家骥
,
朱雅琪
,
陶铸
1988, 4(3): 44-44.
摘要
(
1987
)
PDF (155KB)
(
75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原发性肝癌(PHC)是常见之恶性肿瘤,临床上多属进展期,加之合并肝硬化,影响手术切除率。Coldstein氏等报告经肝动脉栓塞(TAE)治疗肝癌。我院消化内科两年内对30例肝癌进行TAE,成功17例、20例次。PHC的诊断是依据临床、化验、CT、B超、核素扫描照像等二项以上阳性结
混入抗癌剂的碘油加明胶海绵肝动脉栓塞术(LP—TAE)对中晚期肝癌的症效观察
胡启文
,
吴积坰
1988, 4(3): 44-45.
摘要
(
171
)
PDF (268KB)
(
1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作者对经AFP、CT、B超、肝动脉造影及腹腔镜检查确诊的51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病人行LP—TAE治疗。51例中AFP增高33例,黄疸12例,腹水13例,GPT增高20例,肝外转移8例,门脉癌栓11例,主瘤或融合块直径70~250mm,平均147mm。将混有阿霉素,丝裂霉素的碘油10~30ml注入肝固有、肝右或肝左动脉,再用明胶海绵栓塞,
125I-碘化油抗癌药物混合乳剂导向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初步研究
王学浩
,
杜竞辉
,
陈端
1988, 4(3): 45-45.
摘要
(
188
)
PDF (153KB)
(
1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研究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将126I-标记的碘化油,与阿霉素及丝裂霉素C混合制成稳定的乳剂,在术中经肝动脉注入肿瘤区域,术后经X线摄片、CT、核素扫描及γ-照相证灾,125I—碘化油抗癌药物乳剂能长期选择性滞留在肿瘤区域内,而非肿瘤域内无滞留现象。14例患者经上述治疗,1—15个月随访,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0例AFP阳性患者,7例术后一个月转阴,3例AFP值明显下降,肿块缩小6例,肿块大小稳定者8例。本法(1)发挥125I在肿瘤区长期内照射作用,对肿瘤起抑制杀伤功能;(2)化疗药
B超引导下经皮酒精注射治疗中晚期肝癌
耿兰溪
,
徐卫东
1988, 4(3): 45-45.
摘要
(
198
)
PDF (153KB)
(
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在B超引导下对23例中晚期肝癌行经皮肿瘤内注射无水酒精。23例均为男性,年龄25~70岁,原发性肝癌单纯型Ⅱ期6例,Ⅲ期3例,硬化型Ⅱ期5例,Ⅲ期6例;炎症型Ⅲ期1例;继发性肝癌2例,用EUB—25M线阵超声仪导向,细针经皮刺入肝脏肿瘤内注入无水酒精,每周注射一次,每次注
KMM血管栓塞剂的研制与肝癌栓塞治疗的药物血流动力学新方法
张新国
,
鲁格
1988, 4(3): 45-46.
摘要
(
189
)
PDF (275KB)
(
13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用国产褐藻胶为药基,做成控释丝裂霉素(MMC)的微囊(KMM),通过肝动脉插管靶向注入;再运用药物血流动力学的方法,减少肝动脉栓塞(HAE)的副作用,提高疗效。毒性实验:大白鼠肝动脉内注入KMM,
肝动脉碘油栓塞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
陈端
,
倪以成
,
钱建民
1988, 4(3): 46-46.
摘要
(
162
)
PDF (170KB)
(
1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选用肝癌大鼠(二乙基亚硝胺诱发)15只,对照20只,麻醉后经肝固有动脉注入125I—碘油0.1~0.2ml(0.5~1μCi),于术后摄片,癌肿部位均显现;光镜下观察到脂染之切片大量油滴沉积于瘤区的肝窦及细胞间隙;术后1小时肝脏出现轻度缺血,24小时癌肿坏死,而正常肝脏亦出现局灶性栓塞性坏死,少数大鼠肺灶性出血,但约一周即复原。术后15′、4小时及24小时的125I示踪
原位肝移植5例
陈德珍
,
吴言涛
,
郑光琪
1988, 4(3): 46-46.
摘要
(
164
)
PDF (170KB)
(
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我院对5例原发性肝癌晚期病人施行原位肝移植术。男4例,女1例。年龄23~52岁。4例伴有明显肝硬化。2例术中分别见及结肠肝曲及膈肌已有转移。术中输血平均5658ml。5例术后生存分别为8、10、34、90及143天。死亡原因2例为癌广泛转移;肝总动脉吻合口血栓形成致急性肝坏死性肝功
原位肝移植5例的临床体会
杜竞辉
,
谈骏生
,
宋礼安
,
马允平
1988, 4(3): 46-47.
摘要
(
224
)
PDF (286KB)
(
1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原位肝移植5例均为肝癌患者,4例术前后胸片虽未发现肺部病灶,但尸检均证实肺转移,说明选择较早期病人更为适宜。本组1例术前供体SGPT高,但供肝正常,手术取得成功。另一例供体肝功正常,移植后血钾,血糖不下降,凝血机制明显紊乱。又一例植入后切片才发现血吸虫病。认为争取病理光镜与电镜快速检查,有助于较
治疗剂量吡喹酮对人肝细胞影响的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
褚连仲
,
武忠弼
,
顾寄真
1988, 4(3): 47-47.
摘要
(
221
)
PDF (162KB)
(
1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对高疗效抗吸虫和绦虫类药物——吡喹酮治疗剂量即总剂量每公斤体重60mg,分两天服完,每日三次,治疗7例慢性血吸虫病人,于服药前、后各1天在相同肝叶取活体组织,用光学和电镜观察,结果服药后的慢性血吸虫病人的肝细胞亚微结构损害均较服药前有明显减少,池扩大,膜上核糖核蛋白体脱失;光面内质网普遍增生,形成大小不等的泡状结构;线粒体肿火,嵴排列
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肝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影响的研究
闵卫平
,
黄文长
,
夏宝芬
1988, 4(3): 47-47.
摘要
(
172
)
PDF (162KB)
(
23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感染15条日本血吸虫复性尾蚴的小鼠共140只,随机分为3组。第1组(PQT1)于感染后第35天治疗,间隔4小时分2次喂入600mg/kg吡喹酮。第2组(PQT2)于感染后第45天治疗,方法同上。第3组为感染不治疗对照(CON)。感染后45~115天每隔2周各组剖杀3~5鼠,取肝常规制片。各组每次测定25个由单个虫卵形成的肉芽肿的两个直角相交直径,并计算椭球体积。
晚期血吸虫病与乙型病毒性肝炎关系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宋光放
,
刘绍春
,
陈其五
1988, 4(3): 47-48.
摘要
(
151
)
PDF (261KB)
(
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报告用双PAP法检测30例晚期血吸虫病肝组织内HBsAg,观察血吸虫病合并乙型肝炎的病理变化,试图阐明晚血患者发生小结节性肝硬变的原因。根据肝组织形态变化并经双PAP法检测证实,30例晚血患者中18例(60%)合并乙肝,其中慢活肝7例(38.9%)。HBsAg的类型中以胞膜Ⅰ型
日本血吸虫病患者HBV血清标志物的初步调查
蔡卫民
,
马亦林
,
傅宝珍
1988, 4(3): 48-48.
摘要
(
135
)
PDF (135KB)
(
1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报道慢性血吸虫病(慢血)、晚期血吸虫瘾(晚血)和一组自然人群的血清HBV五项标志——HBsAg(RPHA)、抗-HBs(FHA)、抗HBc(ELISA)、HBeAg和抗HBe(ELISA)的检测结果,同时作肝功能与免疫功能检查,以讨论血吸虫病与HBV的关系。晚血(231)、慢血(232)和自然人群(557)的HBV感染率(任何一项指标阳性)分别为54.55%、15.52%和8.08%。晚血明显高于慢血、自然人群(P<0.001),后两者亦有明显差异(P<0.001)。五项指标中,
晚期血吸虫病与乙型肝炎的临床病理联系(102例观察)
江顺林
,
曹慰祖
,
吴明明
,
许家林
1988, 4(3): 48-48.
摘要
(
247
)
PDF (135KB)
(
1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报道102例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与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之间临床和肝活组织病理学的联系。全部病人来自血吸虫病流行区,均无明显肝炎病史,其中有输血史者23例;因巨脾、脾功能亢进而住院作脾切除术。临床方面包括临床表现、肝功能、血象等。78例作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结果,全部病人均有慢性肝病表现。血清乙肝标志一项以上阳性者,78例中有51例(65.38%)。病理学方面结果,诊断为血吸虫病者65例,其中单纯血吸虫病12例,血吸虫病并发肝炎者53例。诊断为肝炎者88例,其中单纯
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患者虚实不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徐列明
,
刘平
,
刘成
1988, 4(3): 48-49.
摘要
(
191
)
PDF (242KB)
(
1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将61例血吸虫病性盱硬化分为以实证为主的血瘀组(29例)和同时兼有明显虚证表现的虚证组(32例)并与正常组(30例)对照,发现二组患者淋转(3H-TdR法)、T细胞分类(总T、TH/I、(TH/I)/T(C/S))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01),TC/S在正常范
桃仁提取物合虫草菌丝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胶原代谢的影响
刘平
,
张礼邦
,
刘成
1988, 4(3): 49-49.
摘要
(
189
)
PDF (142KB)
(
43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应用桃仁提取物合虫草菌丝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21例,并设条件大致相等的21例患者作为对照。观察药物对患者胶原代谢的影响。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MAO活性均无显著变化;血清Ⅲ型前胶原N肽含量及尿HYP排泄量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上升(Pro(Ⅲ)-N-P:治组19.18±7.02→13.83±5.90,P<0.001对组,16.52±4.67→14.41±3.60ng/ml,P<0.01,尿HYP:治组39.04±12.40→23.97±9.50 P<0.001对组:36.15±13.59→28.29±9.07mg/24小时,P<0.01),但治疗组此二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
热腹带加复方五味子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变131例临床观察
叶如美
,
丁贞英
1988, 4(3): 49-49.
摘要
(
241
)
PDF (142KB)
(
1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为了探索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变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草药+热腹带的治疗。首先,对家兔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发现复方五味子能使肝胶原纤维明显降解。本文对131例血吸虫性肝硬变,采用单盲法,分成中药组(热腹带加复方五味子)及西药组(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
小儿肝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李旭东
,
黄华新
,
张毅
,
王大一
1988, 4(3): 49-50.
摘要
(
204
)
PDF (268KB)
(
2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文章对126例小儿肝包虫病(1960年—1985年)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了分析。甘肃新疆两地区小儿肝包虫病发病率占肝包虫病总发病率的38%。年龄有牛羊接触史,上腹无痛性包块是该病的主要早期体征(80.8%),51.2%的患儿常表现全身营养障碍和贫血貌,包虫囊肿体积相对地比成人
肝包虫病715例临床分析
师锦波
1988, 4(3): 50-50.
摘要
(
177
)
PDF (164KB)
(
1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分析肝包虫病715例。其中包虫囊肿位于肝脏574例(80.28%),肝脏和其他脏器合并存在者141例(19.73%)。年龄最小者2岁,最大者70岁。本组病人都来自流行区。有犬羊直接接触史者占95.20%,其余为间接接触。Casoni试验阳性者占93%。超声波诊断符合率为
肝包囊虫病159例术式的研究
顾树南
1988, 4(3): 50-50.
摘要
(
184
)
PDF (164KB)
(
14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收治肝包囊虫病159例。经手术治疗152例,其中内囊摘除128例。肝包囊虫病内囊摘除术后的外囊,经内翻或相对层对缝可缩残腔。该腔一般能逐渐被肝组织压缩而机化。用该法手术104例中65例(63%)在术后2~30年仍留有残腔,患者常有肝区隐痛不
兔中华分支睾吸虫病肝细胞及毛细胆管超微结构观察报告
郭日波
,
罗章炎
,
王飞
1988, 4(3): 50-50.
摘要
(
190
)
PDF (164KB)
(
17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报告两例华支睾吸虫感染兔的肝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肝细胞主要变化是胞浆内胆色素颗粒增多,粗面内浆网扩张,次级溶酶体增多。毛细胆管扩张,其内微绒毛变形、不规则、甚至消失。作者认为这些超微结构改变属于肝内郁胆,与华支睾吸虫胆道寄生引起胆道不完全性梗阻有关。因此,严重的华支睾吸虫感染对肝细胞有损伤作用。
中华分支睾虫感染对兔肝胆汁成分影响
郭日波
,
罗章炎
,
王飞
,
朱光华
1988, 4(3): 50-51.
摘要
(
186
)
PDF (279KB)
(
1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报告兔华支睾吸虫感染后肝胆汁中总胆红、素胆固醇、磷脂、胆酸之含量以及细菌性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结果显示华支睾吸虫感染可使细菌性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升高,感染组为52.6±31.6u/100ml胆汁,对照组为12.5±20.5u/100ml胆汁,t检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而胆红素,胆固醇、磷脂、胆酸含量则变化不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PTC)的改进
刘鸣华
,
范方燮
,
高斌
1988, 4(3): 51-51.
摘要
(
205
)
PDF (160KB)
(
1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为使PTC这项重要诊断技术在无电视监视或B超导向的医院都能开展和降低并发症,作者对设备和穿刺方法作了改进。一、采用5~6~#肾囊封闭针,在X线荧光屏下进行。二、以肝脏与肝下肠管在荧光屏上影象对比的移行线作肝下缘的标记。穿刺针在标记线上方3~4cm以上区域内穿行。三、穿刺是由右腋下第7肋间移至第9或10肋间,针尖对向从第12胸椎上缘移至剑突(预置铅块标记)。使穿刺针始终在肝内,从而避免了
胆道镜处理肝内胆管残石和复发病变
巢振南
,
田伏洲
,
黄大熔
1988, 4(3): 51-51.
摘要
(
231
)
PDF (160KB)
(
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对188例术后肝内胆管残石和复发病变进行了纤维胆道镜检查。全部病人接受了胆囊切除和胆总管探查。43例附加盲袢式胆肠吻合,15例肝左外叶切除和肝内胆管引流。例右肝管高位狭窄放置U管支撑引流。胆道镜至胆管的入路如下:经T-管窦道129例,经胆肠吻合的输入空肠袢43例,经输出空肠袢引流窦道12例,经U-管窦道2冽,和经肝切
纤维胆道镜在手术中的应用与研究
刘振聪
,
黄桂馨
1988, 4(3): 51-52.
摘要
(
162
)
PDF (278KB)
(
13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我院术中应用胆镜94例。经术中胆镜确诊残留结石37例(其中13例在术中取净);高位肝管梗阻引起限局性重症急性胆管炎3例;单纯性急性乳头炎6例;胆管狭窄10例;胆管肿瘤4例;肝胆管蛔虫2例;……作者认为术中应用胆镜极重要,应列为常规。其价值:(1)可减少误、漏诊,提高胆管疾病诊断正确率;(2)能正确诊断胆管炎并对其进行分类;(3)是诊断单纯性急性乳头炎和高位
胆囊病变的CT、超声诊断研究
刘振春
,
关长群
,
李荫山
1988, 4(3): 52-52.
摘要
(
176
)
PDF (161KB)
(
3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对71例胆囊病变的CT、超声诊断进行研究。认为CT对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腺瘤样息肉、胆囊癌的诊断符合率均较超声高。根据本文胆囊结石的CT表现和CT值的测定,我们将结石分为三种类型,即:高、等、低三种密度结石。为了研究和探讨三种密度结石的CT表现与结石的化学成分关系,并对结石进行了化学成分测定。测定结果:高密度结石,主要化学成分为钙和磷。等密度结石主要化学成分为胆红质和胆绿质外,有少量钙和磷,低密度结石主要化学成分为胆红质和胆绿质。
肝胆管结石的一种特殊并发症——胆砂石血症
孟宪钦
1988, 4(3): 52-52.
摘要
(
233
)
PDF (161KB)
(
7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在特殊情况下,胆色素结石颗粒可进入肝静脉或门静脉引起栓塞、血栓及胆砂石血症,结局常是致死性的。这一现象作者于1976年作了首例报导,以后又将陆续遇到的部份尸检病案于1982年作了报导。后又根据光镜、偏光镜,扫描电镜等对多例尸解并结合动物实验进行研究发现;1.胆砂石的入血途径可能有四条;2.从肺动脉运行到肺
胆囊结石病和胆囊切除术后的肝功能变化
董德全
,
孙朝阳
,
朱宝勤
,
周润德
1988, 4(3): 52-52.
摘要
(
556
)
PDF (161KB)
(
4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报告了普查的2630人群中的胆囊结石病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肝功能检查结果。在2630人群中发现胆囊结石患者141人,胆囊切除术后11人。根据年龄、性别、职业,并排除肝、胆、心脏、脑、肾等影响肝功能的其它疾病而选择无胆囊结石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配对性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胆囊结石病、胆囊切除术后组中谷丙转氨酶(GPT)的阳性率分别为5.0%、0;血清Zn
扩大壶腹成形术118例报告
陈炳
,
杨国弘
1988, 4(3): 52-53.
摘要
(
180
)
PDF (271KB)
(
1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报告扩大壶腹成形术(即末端胆总管与十二指肠吻合术或称经十二指肠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治疗某些胆道疾患118例。首次手术者76例,再次手术者42例,最多者曾作过三次胆道手术;首次手术者平均住院28.10天,再次手术者32天,本组无手术死亡。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扩大壶腹成形术
胆肠内引流术的适应症和手术方法的探讨
周健英
,
杜怀林
,
孙宝祯
,
王蓝田
1988, 4(3): 53-53.
摘要
(
227
)
PDF (148KB)
(
2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组原发性胆管结石136例和单纯性胆管狭窄11例患者行胆肠内引流术扩大的胆肠Roux-en-Y型吻合术为主要手术方式,随访92例,显效率为88.3%。关于胆肠内引流术的适应症:左或/和右肝管内结石合并狭窄者,对不能耐受手术者,如肝内胆管无狭窄而肝外胆管扩张者,应行肝外胆管空肠端侧吻合术。扩大的胆肠Roux-en-Y型吻合术方法
间位空肠人工乳头-肝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
杨锡琼
,
杨丽亚
1988, 4(3): 53-53.
摘要
(
172
)
PDF (148KB)
(
4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一、本文报告施行间位空肠人工乳头-肝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及狭窄24例的手术治疗经过及随访结果,其中11例有过1~4次胆道手术史,13例未接受过胆道手术。6例同时行肝左外叶切除。间位空肠长度为15~25cm,平均17.2cm,其中20例在十二指肠上缘平面横断胆总管,4例
间置空肠胆总管12指肠吻合术治疗复发性胆道结石
韩国斌
,
姚海清
,
倪玉璞
1988, 4(3): 53-54.
摘要
(
223
)
PDF (258KB)
(
7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我院收治复发性胆道结石12例,Charcot氏征均阳性,都曾有胆道手术史。辅检为梗阻性黄疸。术中胆总管扩张1.5cm以上,探查为泥砂样结石,清拭后行间置空肠胆总管12指肠吻合。术后二周胆道测压、造影正常。拔管后钡透无逆流,随访1~5年效果良好。
改进的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肌粘膜瓣成形术及其在预防返流中的作用
周健英
,
杜怀林
,
孙宝祯
,
王蓝田
1988, 4(3): 54-54.
摘要
(
210
)
PDF (151KB)
(
13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组对57例胆道空肠Roux-en-Y吻合术加以改进,又在此术式上附加空肠肌粘膜瓣成形术37例,共94例。随访66例,随访时间为7个月—3年7个月。结果均无胆道内返流。改进的胆道空肠Roux-en-Y吻合方法是:将近端和远端空肠做端侧横向吻合1/3肠管周径,于对系膜缘侧将近侧空肠及输胆空
胆结石、胆道感染时血和胆汁中内毒素的变化
张陪明
,
张仕善
,
刘品成
1988, 4(3): 54-54.
摘要
(
218
)
PDF (151KB)
(
7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以临床病人(118)例为研究对象,分5个组,采用产色基质偶氮显色法,系统调查了不同部位胆系结石和不同程度胆道感染各病理条件下血胆汁中内毒素的量变化规
胆汁反流性胃炎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范南
1988, 4(3): 54-54.
摘要
(
195
)
PDF (151KB)
(
34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用纤维胃镜检出胆汁反流性胃炎647例,其中291例合并慢性胆囊炎/胆结石,291例中甲组158例,胃镜诊断后经B超或胆囊造影证实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此组无典型胆系症状,故对某些非特异性上消化道症状者均应查纤维胃镜,如有胆汁反流性胃炎,应检查胆系。乙组65例具有典型胆系症征,并经B超及胆囊造影确诊,手术前行胃镜查出胆汁反流性胃炎52例,其余13例虽幽门完全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隋洛欣
1988, 4(3): 55-55.
摘要
(
169
)
PDF (136KB)
(
7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对40例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采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治疗。本组病例就诊时间较晚,全组病例均有黄疸,血胆红质平均4mg%,胆汁培养40例。39例(97.5)阳性,其中大肠杆菌37例(91.7%)。血培养40例,阳性12例(30%)。肝外梗阻14例,肝内胆管梗阻26例。梗阻性质以结石居多(34例),依次为炎性狭窄、肿瘤、蛔虫等。病人先做PTC检查,明确梗阻部位,性质,然后在电视屏监测下行梗阻胆管近端引流,
肝胆严重感染后多系统器官衰竭
王德生
1988, 4(3): 55-55.
摘要
(
265
)
PDF (136KB)
(
3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我院收治肝脓肿及胆道感染898例,37例发生多器官衰竭,发生率为4.1%。肝脓肿及急性化脓性胆管炎152例中的24.3%。细菌感染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动脉氧分压<70mmHg,动脉二氧化碳分压>50mmHg;胆红素>2mg/dl,SGPT>100U,或有肝昏迷;尿量减少,尿素氮>50mg/dl,肌酐>2mg/dl;血压<90mmHg,CVP>20cmH2O,心电图示心肌损害;消化道大出血,意识障碍及昏迷;血小板低于8万,纤维蛋白原<150mg/dl,3p试验阳性等可作出本病的诊断。
门静脉-右心房分流术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
陈增民
,
杨振东
,
朱延光
1988, 4(3): 55-55.
摘要
(
210
)
PDF (136KB)
(
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报告3例Budd chiari综合征。其中,2例肝静脉主干闭塞合并肝后腔静脉狭窄和下腔静脉压升高;1例肝静脉主干和下腔静脉广泛阻塞。3例均行门静脉-右心房分流术。开放出流后门静脉压下降。下肢静脉压不降低。随访5~14个月。因肝静脉闭塞引起的腹水、腹壁浅静脉扩张和肝、脾肿大消失或明显减轻。2例分别于术后2和7个月行血管造影,证实人工血管通畅。手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门静脉、人工血管和
表皮生长因子对大鼠肝细胞DNA合成的刺激作用——单克隆抗Brdu染色法及流体细胞学测定
陈图兴
,
孙宏训
,
田極沖
,
村上知之
,
佐佐木功典
,
竹本忠良
1988, 4(3): 56-56.
摘要
(
171
)
PDF (159KB)
(
3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应用单克隆抗溴脱氧脲嘧啶抗体染色法(抗Brdu)及流体细胞学测定等技术,对于表皮生长因子(EGF)、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对大鼠正常培养肝细胞及CCl4诱导损伤的肝细胞DNA合成的刺激作用,进行了体外与体内研究。体外试验表明,当加入EGF后,DNA合成细胞的标记指数由对照组的0.075%提高到1.34%,当EGF与胰高血糖素及胰岛
焦炉逸散物肝毒性研究
臧则尧
,
吴逸人
,
谭炳泉
,
王洁
1988, 4(3): 56-56.
摘要
(
178
)
PDF (159KB)
(
2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炼焦过程散发的烟气(称焦炉逸散物)。其致病因子、作用“时相”及多种靶器官生物学效应,至今还不甚明瞭。近年焦炉工肝硬化、肝癌发病率及死亡率上升。鉴于多环芳烃(PAH)经肝脏生物转化后的代谢产物具有细胞毒作用,笔者利用灵敏度较高的色谱—质谱(GC/MS)联机鉴定
不同功率Nd:YAG激光兔肝部分切除实验研究
尹登平
,
夏日长
,
吴在德
1988, 4(3): 56-56.
摘要
(
118
)
PDF (159KB)
(
1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为了探讨Nd:YAG激光肝部分切除的最佳功率,我们在原来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功率Nd:YAG激光兔肝部分切除的切割,止血效应和组织损伤,实验结果显示;激光输出功率越高时,切割速度越快,止血效果越好。但是功率大于60W时,因光纤末端易熔或击穿已经凝固的大血管,切割和止血效果反而降低。功率低于15W时则不能完成切割。Nd:YAG激光能够凝固直径为3mm的肝静脉、2mm
电子计算机在几种常见肝胆疾病的临床鉴别上的应用
朱科伦
,
马佩球
,
赖达红
,
朱献伦
1988, 4(3): 57-57.
摘要
(
189
)
PDF (150KB)
(
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度,我们在临床上应用电子计算机对几种常见的肝胆疾病作鉴别诊断。从九类疾病1293例的病历中取得数学模型的数据,这九类疾病是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硬变、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胆道感染和结石、胆道肿瘤、肝脓肿、胰头肿瘤,血液系统病等。从69项症状中筛选出34项作为鉴别诊断的基础,按Bayer氏逆定理建立数学模型,用
各型病毒性肝炎123例肝脏储备功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唐宝璋
,
饶娴宜
,
董静中
1988, 4(3): 57-57.
摘要
(
128
)
PDF (150KB)
(
2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观察123例病毒性肝炎:急黄肝20,慢迁肝15,肝炎肝硬化23,慢活肝25,重肝40。发现从急黄肝到重肝各病型肝细胞损害越来越重,肝脏储备功能越来越差,PT延长亦越显,Fbg降低亦越著(F为19.77和5.69,P<0.01),其中以重肝最显(P<0.01),故PT和Fbg均可作为重肝的一个重要鉴别指标。它们对各型肝病预后估计有一
血清脂蛋白X定量测定鉴别诊断梗阻性黄疸的评价
李伟道
,
张静兰
,
张忠国
1988, 4(3): 57-57.
摘要
(
248
)
PDF (150KB)
(
2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采用脂蛋白(LPX)定量测定的方法,测定了127例梗阻性黄疸病人的血清标本。病人来源分为两组:肝外梗阻组79例,其中70例经外科手术与病理证实,其余经B超,PTC或ERCP等检查确诊,包括胆总管结石34例,胰腺癌18例,胆管癌10例,乏特氏壶腹癌4例,胆囊癌侵犯胆管4例,肝门狭
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附80例)
周武绅
,
刘振春
1988, 4(3): 57-58.
摘要
(
262
)
PDF (270KB)
(
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收集8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对本病的CT诊断价值、限度、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全部病例应用HITACHI CTW4型高分辨率CT检查,并与同组病人的B-超、PTC、ERCP等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比较。CT对梗阻性黄疸的确诊率为100%,定位正确率为96.2%,定性为83.7%。依据扩张胆管移行、阻塞区形态的
肝脂肪浸润的血脂和CT研究
吕利
,
刘际清
,
关长群
,
刘振春
1988, 4(3): 58-58.
摘要
(
294
)
PDF (162KB)
(
2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文报告肝脂肪浸润与血脂的关系及肝CT在饮食治疗前后动态观察,除外继发因素,男39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60.54±9.45岁。与对照组比,血脂三项平均值明显增高P<0.01,甘油三酯、β-脂蛋白与CT值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P<0.05。我们认为二者的增高是肝脂肪浸润形成的主要成因,与病理生理研究是一致的。肥胖系一种伴随现象,而与Fumio Nomura等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系超重引起的观点不同。
原发性血色病家谱的HLA及铁代谢状态的研究
邱夏地
1988, 4(3): 58-58.
摘要
(
210
)
PDF (162KB)
(
1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我们研究了一个与HLA连锁的原发性血色病家族,先证者经病理证实。先证者及配偶、同胞、两孩子共5人都作HLA分型,并检测铁代谢包括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和血清铁蛋白等。HLA分型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使用NIH方法,能鉴定HLA-A位12,HLA-B位17。检测结果:先证者的两条单倍型分别为A1B17和
肝静脉阻塞综合征(附90例报告)
傅丽娜
,
朱菊人
1988, 4(3): 58-59.
摘要
(
239
)
PDF (275KB)
(
1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组90例除一例尸检证实外,余89例均经静脉造影证实。约2/3病因不清,无一例服避孕药史,农民多见,占87.7%。临床表现为肝静脉回流障碍或/和下腔静脉回流障碍,可有腹水、肝大、腹痛、下肢浮肿;下胸壁和腰背部静脉曲张、血流方向均向头端返流为共特点。初发症状以肝静脉回流障碍为主
肝段下腔静脉膜性梗阻症16例临床研究
陈希陶
,
张学庸
,
牟震光
1988, 4(3): 59-59.
摘要
(
247
)
PDF (156KB)
(
1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本病多误诊为肝硬化或与肝静脉血栓闭塞症相混淆。本文作者将经腔静脉造影证实16例报导如下。男性12冽,女性4例,平均发病年龄为2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痛、下肢水肿、劳力性心慌,气短、疲乏无力等。肝脏中度或明显肿大14例;脾脏肿大5例且皆轻度。腹水8例,易为利尿剂消退。胸腹部或右腰背部皮下静脉显露、扩张、纤曲,血流向上是本病特征性体征,见于13例。14例有轻度或中度门脉高压征,但无1例有脾功能亢进。发病至确诊平均为3.5年。8例放射性核素扫描发现肝右后或右前段放射性为分布稀疏。12例B超显示肝后段下腔静脉狭窄或完全梗阻。全部病例作过股静脉下腔静脉造
经肝前下腔静脉-右心房转流术治疗肝后段下腔静脉阻塞
陈增民
,
杨振东
,
朱延光
1988, 4(3): 59-59.
摘要
(
172
)
PDF (156KB)
(
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用直径18mm的国产Dacron人工血管,经肝前途径建立下腔静脉-右心房转流,解除下腔静脉梗阻和肝静脉回流障碍。共治疗5例。分流使下腔静脉压平均降低1.29KPa(13.2cmH2O),门静脉压降低0.75kPa(7.64cmH2O),人工血管压接近下腔静脉正常压力。术后随访3~17个月,全部病人临床征象消失或减轻。1例术后10个月行下腔
二、三级肝管的显露与切开
姚和祥
,
陈严绪
1988, 4(3): 59-60.
摘要
(
259
)
PDF (266KB)
(
1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通过50例新鲜肝脏的解剖,我们认为,在胆道探查手术中,总肝管上端切口,向右可沿着右肝管、右前叶肝管及右前下段肝管延长;向左可沿左肝管及左内叶肝管延长。由于右后叶肝管和左外叶肝管的走行常被门静脉一或二级分支复盖,显露和切开比较困难。右后下段肝管常位于右切迹及其延长线的肝实质内,距肝的脏面较表浅,有可能显
肝严重挫裂伤处理体会
陈汝岱
,
周祖平
,
诸东明
1988, 4(3): 60-60.
摘要
(
181
)
PDF (150KB)
(
1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我院收治肝外伤48例,其中肝严重挫裂伤8例处理体会如下:一、边抗休克边手术:本组2例因强调尽快手术,忽视补充血容量,以致不能纠正休克而死亡。余6例边纠正休克,边积极手术,获救。二、阻断肝门止血;有2例合并门静脉及肝静脉损伤,出血凶猛,经阻断第一肝门和肝下下腔静脉后,修复血管,处理创面成功。三、肝星芒状伤的处理:对2例星芒状裂伤
肝海绵状血管瘤治疗的探讨
杨继震
,
高志清
1988, 4(3): 60-60.
摘要
(
177
)
PDF (150KB)
(
1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临床检出率,占我院B型超声检出肝占位病变的31.3%。本文通过经手术切除治疗之CHL35例术前,后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比较,并与影象学(血管造影、B型超声、CT)确诊并经随访证实之直径>3cm未行手术的CHL30例长期随访、统计。在我院320例肝硬化并发病(癌、门脉高压手术中尚未见合并存
非规则性肝切除225例手术体会
高志清
,
杨继震
,
付由池
,
宋振顺
1988, 4(3): 60-60.
摘要
(
177
)
PDF (150KB)
(
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正> 我院施行非规则性肝切除225例,其中肝癌42.66%,肝损伤20.44%,肝海绵状血管瘤13.33%。术式右肝叶(叶、段)切除42.33%,右三叶4.44%。直接手术死亡5例,4例出血休克,1例癌栓脱落肺梗死。术后肝衰死亡6例,总手术死亡12例,死亡率5.30%。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主编办公
编辑办公
高级检索
本刊公告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5年征稿征订启事
2024-09-24
《临床肝胆病杂志》对基金项目论文免费审理优先发表
2022-08-11
《临床肝胆病杂志》遴选“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的具体要求
2022-05-27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不法人员冒用本刊名义实施邮件诈骗的严正声明
2021-05-12
《临床肝胆病杂志》免费刊发国内肝胆胰诊疗指南及国外肝胆胰诊疗指南译文
2015-07-01
《临床肝胆病杂志》对编委、审稿专家稿件免收审稿费
2011-05-27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录用定稿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AJ-N)网络首发的启事
2014-11-17
《临床肝胆病杂志》诚聘审稿专家,欢迎加入!
2018-01-19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作者上传盲审稿的要求
2020-09-29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作者贡献声明和利益冲突声明的要求
2020-06-15
国际数据库收录
荷兰《医学文摘(网络版)》(Embase)(2023—)
荷兰《文摘与引文索引》(Scopus)(2021—)
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CA)来源期刊(2011—)
瑞士《健康网络首创研究获取》(HINARI)来源期刊(1985—)
美国《艾博思科数据库》(Eh,EBSCOhost)来源期刊(2013—)
英国《欧洲学术出版中心数据库》(EuroPub)来源期刊(2024—)
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来源期刊(2011—)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JSTChina)来源期刊(2018—)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来源期刊(2016—)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来源期刊(2011—)
俄罗斯《文摘杂志》(AJ,VINITI)来源期刊(2013—)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lrichsweb)注册期刊(2018—)
波兰《哥白尼索引》(ICI)来源期刊(2011—)
新媒体集群
官方账号
点击关注
媒体集群
健康号
壹生
搜狐号
百家号
Bilibili
西瓜视频
大风号
蔻享学术
开放获取
百度文库
百度学术
新浪爱问
博看网
健康界智库
COAJ
×
Close
导出文件
文件类别
RIS(可直接使用Endnote编辑器进行编辑)
Bib(可直接使用Latex编辑器进行编辑)
Txt
引用内容
引文——仅导出文章的Citation信息
引文和摘要——导出文章的Citation信息和文章摘要信息
×
Close
引用参考文献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