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第1期

显示方式:
SENV病毒的研究进展
张学武
2003, 19(1): 3-4.
摘要:
<正> 自从建立起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的病原学诊断之后,仍有不少肝炎患者的病因得不到明确,因此不少学者试图探索是否还有新型肝炎病毒的存在,并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和实验诊断的研究。自1995年以来,先后发现了GBV-C/HGV、TIV,2000年又报告了SEN病毒(SENV),前两者虽有大量报告提示在多种不同的肝病中存在,但一直
《肝纤维化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在美国出版
2003, 19(1): 4-4.
摘要:
<正> 由我刊编委贵阳医学院程明亮教授主编的《肝纤维化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的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发行,哈佛大学医学院肝病中心两位教授为该书作序。
长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张福奎, 周焕明
2003, 19(1): 5-7.
摘要:
<正> α-干扰素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基本药物,但是应用α-干扰素单一疗法的治疗终末病毒应答率只有30%左右,持续病毒应答率仅约10%。α-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可使治疗终末病毒应答率提高至50%左右,但持续病毒应答率也仅约为40%[1]。增加干扰素剂量或给药次数可使治疗期间的HCV RNA阴转率有所提高,但停药、减量或减少
细胞因子与肝星状细胞
郑元义, 贾丽萍
2003, 19(1): 8-9.
摘要:
<正> 星状细胞(HSC)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键步骤。HSC的激活是通过各种细胞因子(CK)经旁分泌或自分泌途径作用的结果,并且活化HSC的CK受体表达增加。随着对CK研究的逐渐深入,针对CK的治疗有望成为抗肝纤维化的一种重要手段。现就与HSC相关的CK综述如下:
转化生长因子β的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通路与肝纤维化
薛冬英, 洪嘉禾, 徐列明
2003, 19(1): 10-11.
摘要:
<正>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是一个结构相关生长因子大家族的一员,这个家族包括TGF-β、激活素和骨形成蛋白。TGF-β是一个多功能的生长因子,由多种细胞产生,对细胞的生长、分化、迁移、凋亡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生成发挥调节作用,但在病理情况下,TGF-β是肝纤维化最主要的促纤维形成细胞因子。在纤维化形成过程中活化的肝星状细胞
胰腺癌内镜介入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张文洁, 梁洁华
2003, 19(1): 12-13.
摘要:
<正>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4%,平均生存期为4~6个月,早期无特异性表现,一旦确诊,多为晚期或已发生转移。晚期胰腺癌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梗阻症状,可进行姑息性治疗,根据肿瘤的部位、分期和组织学类型,目前常采用经皮经肝胆汁外引流术、外科转流手术和内镜介入治疗。
重型肝炎的临床转归与诊断分型的再认识
彭劼, 李福山, 侯金林, 章廉, 骆抗先
2003, 19(1): 14-15+21.
摘要:
通过317例重型肝炎的临床总结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更合适的分型标准。采用回顾性调查病案,分析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慢性重型肝炎病例在重型肝炎中占83.9%。重型肝炎多发生于男性,占89.0%;多发生于20~60岁患者,占80.1%。重型肝炎各临床表型预后无性别差异,60岁以上年龄组的预后较其它年龄组差,但无统计学差异。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中,分别有5.6%和19.9%病例既无脑病亦无腹水,非脑病型预后明显优于脑病型。现行的腹水型、脑病型分型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建议将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分成脑病型和非脑病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与转归的再认识,可望对临床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b转归与疾病发展的关系
徐飚, 姜庆五, 陆嘉良, 李旭亮, DMRosenberg, 胡德昌
2003, 19(1): 16-18.
摘要:
研究上海市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血清HBeAb转归与疾病进展的关系。以回顾性队列研究方式,随访107例HBsAg和HBeAg均阳性的CHB患者HBeAb阳转、失代偿性肝硬化(DC)、肝癌(HCC)和死亡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生存分析。CHB病人的HBeAb人年阳转率为64.3‰。HBeAb(+)组和HBeAb(-)组的DC、HCC、死亡人年率分别为7.4‰、0‰、4.4‰和20.5‰、13.2‰、30.6‰。两组不发生HCC率和生存率曲线差别均有显著意义。慢性乙型肝炎病人HBeAb阳性组HCC和死亡的人年发生率低于HBeAb阴性组,且HCC和死亡的发生较迟。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浓度变化的动态观察
张迁, 万谟彬, 李成忠, 张斌, 薛建亚, 陈志辉
2003, 19(1): 18-19.
摘要:
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浓度变化与病情的关系,用ELISA法检测19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慢重肝)血清中的HGF浓度的动态变化,并比较生存患者和死亡患者的HGF变化,结果:1.慢重肝患者血清HGF浓度变化与血清TBil的变化相一致,生存患者HGF在达到一个峰值后随血清TBil的降低而降低;死亡患者的HGF则进行性升高,在死亡前达最高值。2.生存患者的HGF峰值浓度为(5.214±1.657)μg/L,TBil为(236±109)μmol/L,PTA为(48.26±10.15)%;而死亡患者分别为(7.521±2.152)μg/L、(412±128).μmol/L、(30.09±14.28)%,均有显著性的差异。HGF在慢重肝患者血清中有较明显的升高,而且与TBil的变化有相关性,动态观察血清HGF的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之一。
丙型肝炎病毒5’-非编码区与NS 5b区酶切分型对比研究
许青田, 李新月, 熊飞升, 杜绍财, 陶其敏
2003, 19(1): 20-21.
摘要:
探讨北京与河南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分布情况以及HCV 5’-NCR和HCV NS5b两区域分型结果之间的差异。对56例慢性丙型肝炎和80例有偿供血员的HCV RNA阳性血清。同时进行HCV 5’-NCR和HCV NS5b酶切分型研究。HCV 5’-NCR和HCV NS5b两区域的Ⅱ/1b型感染率北京地区分别占85.7%和87.5%,河南地区分别占68.8%和70.0%。HCV Ⅱ/lb型为北京和河南地区HCV感染的优势株,同时HCV 5’-NCR和HCV NS5b区酶切分型结果间具有良好的相互对应关系。
趋化因子CCR5、CCR2和SDF1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相关性初步研究
洪卫国, 王福生, 金磊, 刘明旭, 刘士敬, 雷周云
2003, 19(1): 22-22.
摘要:
<正> HBV引起的肝损伤和机体的免疫应答状态有关,由基因决定的免疫应答能力可以影响感染的持续性、临床症状和结局。趋化因子是低分子量的趋化性细胞因子。它募集白细胞到炎症部位,调节T细胞发育和细胞因子产生,如INF-γ。因此,趋化因子在炎症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CCR5-△32、CCR2b-64I和SDFl-3’A趋化因子多态性除了作为HIV-1的协同受体影响HIV-1感染和致病进程外,还与分枝杆菌结核(Mycobacterium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α-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邵春忠, 李瑛, 史玉民, 肖小平, 刘文彦
2003, 19(1): 23-24.
摘要:
观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联合α-干扰素(α-1bINF)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细胞免疫的影响及抗病毒治疗效果。设GM-CSF联合α-INF实验组和单用α-INF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粒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2活性(PBMCIL2);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PBMCIL2R),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细胞免疫水平变化。实验组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而远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加用GM-CSF治疗后患者上述各项指标较单用α-干扰素组显著升高。联合治疗组HBV清除率优于单用α-干扰素,联合治疗后显著升高患者血液中吞噬细胞数量,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慢性肝病血清瘦素水平测定
朴云峰, 丁百静, 李玉琴, 高沿航, 王丽波
2003, 19(1): 25-26.
摘要:
为了解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情况,选择慢性肝炎17例,脂肪肝、肝硬化、正常对照各21例,分别测量受试者的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体脂肪含量(%Fat),血清瘦素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的方法测定,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显示:肝炎组、脂肪肝组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无差异,血清瘦素水平与肝功能分级无关;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肝病血清瘦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上述说明瘦素与多数慢性肝病有关。
IgA肾病患者肾组织中HBV DNA表达状况的研究
汪年松, 吴兆龙, 廖履坦, 张月娥
2003, 19(1): 27-28.
摘要:
为了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IgA肾病发病中的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2例IgA肾病患者肾组织中HBV抗原,同时应用Southem印迹杂交和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肾组织中.HBV DNA的存在状态及定位情况。结果表明12例IgA肾病患者血清HBV感染标志至少一项阳性;肾组织中HBV抗原均阳性,其中HBcAg在肾小管和肾小球中阳性分别为8例和5例,HBsAg阳性分别为4例和6例;10例中有8例用Southem印迹杂交技术证实存在整合型HBV DNA;原位杂交技术证实12例患者肾组织HBV DNA均阳性,定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核内,其中9例在肾小球系膜细胞核、上皮细胞核和基质中同时阳性。提示除了HBV抗原抗体复合物所致体液免疫损伤机制外,亦应考虑肾组织感染HBV导致的细胞免疫机制参与了IgA肾病的发病。
HBV前C区基因变异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李瀚旻, 张振鄂, 杨玲, 晏雪生, 肖琳, 张金发
2003, 19(1): 29-30.
摘要:
探讨HBV前c区基因变异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肽性分析(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FIBV前C区基因变异和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血清透明质酸,HA和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CⅢ)检测103例HBeAg阴性而HBV-DNA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进行前C区基因变异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70.87%发生了HBV前C区变异,其中包括变异株与野生株混合感染的病例,而这些病例中的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HA、PCⅢ)水平显著高于单纯野生株感染者(P<0.01),HBV前C区基因变异检出率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呈正相关,提示HBV前C区基因变异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
腺苷蛋氨酸与前列腺素E1联合治疗慢乙肝并重度黄疸及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邱绍勤, 王淑平
2003, 19(1): 31-32.
摘要:
探讨腺苷蛋氨酸与前列腺素E1联合治疗慢性乙肝并重度黄疸及肝纤维化的疗效。选择152例慢性乙肝并重度黄疸患者,随机分为A组47例(用前列腺素E1治疗),B组51例(用腺苷蛋氨酸加前列腺素E1治疗),C组54例(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治疗30天后,TBil、SCB、ALT、AST、ALP、γ-GT:B组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p<0.01);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HA、P-Ⅲ-P、LN、C-Ⅳ:B组均显著低于C组(P<0.05-P<0.01)。提示前列腺素E1与腺苷蛋氨酸联合治疗慢性乙肝并重度黄疸患者,在改善肝功能、促进黄疸消退、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等方面有协同作用。
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HBV清除动力学研究
丁秀和, 庄莉, 孙洁, 董继亮, 陈卫, 杨兆利, 葛亨进, 袁海霞
2003, 19(1): 33-35.
摘要:
比较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和单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血清HBV清除动力学的影响,探讨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和抗病毒效果。88例HBeAg和HBVDNA均阳性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联合组30例,给予拉米夫定100mg口服,每日1次,干扰素a3MU,肌肉注射,每周3次。拉米夫定组22例,干扰素组36例。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结束时,ALT复常率联合组(100%)和拉米夫定组(95.4%)均明显高于干扰素组(44.4%)(P<0.05)。治疗1个月时,血清HBVDNA下降幅度联合组和拉米夫定组均显著高于干扰素组(P<0.05)。治疗结束时,血清HBVDNA阴转率联合组(100%)和拉米夫定组(100%)均明显高于干扰素组(44.4%)(P<0.05);血清HBeAg阴转率联合组(63.3%)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318%)和干扰素组(38.9%)(P
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周莉, 于岩岩, 王勤环
2003, 19(1): 35-36.
摘要:
研究单磷酸阿糖腺鞋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选择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A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胸腺肽,B组用干扰素α-2a,评估两组肝功能及乙肝病毒复制近、远期疗效。两组ALT复常率、HBeAg及HBVDNA阴转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初步肯定了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乙肝病毒的效果。
小剂量肝素、立其丁联合治疗慢性淤胆型肝炎疗效观察
何桂香
2003, 19(1): 37-38.
摘要:
探讨小剂量肝素、立其丁联合治疗慢性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对照组(苦黄)比较疗效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75例入围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用立其丁针10mg和肝素针50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缓慢静脉滴注,每分钟20~30滴,每日一次;对照组用苦黄针40ml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疗程均为5~6周。治疗组显效率59%,有效率86%,对照组显效率36%,有效率61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STB,SCB,ALT均比对照组低,有统计学差异。提示小剂量肝素、立其丁联合治疗慢性淤胆型肝炎疗效肯定,优于苦黄,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威佳治疗重度慢性乙型肝炎100例疗效分析
顾文芬, 胡先进, 贺良明, 王智惠
2003, 19(1): 39-40.
摘要:
观察威佳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治疗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选择我院2001年5月~2002年5月期间收治的病毒性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0例,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其中,联合使用威佳患者100例,设为试验组。未用威佳者50例,设为对照组,其他保肝药物均相同,均不用抗病毒药物,以治疗6周后观察其临床疗效。治疗6周后症状改善,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4%和67.98%;降黄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8.0%和58.0%;对肝功能的改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乙肝病毒标记物的转换率无差异。试验组无任何毒副反应。
古拉定治疗酒精性肝病疗效观察
胡启江, 朱绍咏, 周红星, 汪慧兰
2003, 19(1): 40-41.
摘要:
观察古拉定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疗效。6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治疗组)和B组(对照组),分别用古拉定和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组总有效率96.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显效所需时间平均为9.8±6.5天,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ALT、AST、γ-GT复常分别为96.7%、93.3%、9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ALT AST、γ-GT,下降幅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古拉定治疗酒精性肝病疗效较好,优于门冬氨酸钾镁。
超声引导经皮针吸治疗肝脓肿
胡玉兰, 朱瑛, 陈丽萍
2003, 19(1): 42-43.
摘要:
报告超声引导经皮针吸治疗化脓性肝脓肿的经验,评估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其在肝脓肿治疗中的作用。回顾性分析21例患者,男女比例为2:1,平均年龄56.4岁,其中11例患Ⅱ型糖尿病。单一脓腔15例,多发脓腔6例,总共治疗脓肿30个,均由超声引导16GA套管针抽吸完成。21例患者经1-3次抽吸均成功治愈,治愈率100%,无并发症发生。抽吸后1-3天临床症状消失。研究证实,超声引导套管针抽吸配以全身抗感染治疗化脓性肝脓肿是安全、快捷、非常有效的,特别是对高龄且有严重并发症者,更是首选最佳疗法。
硝酸异山梨酯气雾剂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王世和, 李志平, 王福胜, 梁海青, 李秀英
2003, 19(1): 44-45.
摘要:
探讨硝酸异山梨酯以气雾剂的形式应用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于1999年2月~1999年11月选择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31例,利用无创伤自身对照的方法,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患者的门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脾静脉直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然后向患者口腔内喷入硝酸异山梨酯气雾剂(商品名:欣舒气雾剂,山东省医药工业研究所制药厂生产)4喷(约含药量2.5mg),于用药后1分钟、10分钟、30分钟再分别检测以上项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用硝酸异山梨酯气雾剂后可缩小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门静脉直径、降低门脉血流速度、减少门脉血流量(P<0.01),因而可降低门脉压力,对患者的血压和脉搏无显著影响(P>0.05)其它副作用轻微,并且在1分钟内起效,持续半小时以上。提示:硝酸异山梨酯气雾剂可快速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提出将硝酸异山梨酯以气雾剂的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普萘洛尔与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联用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姜慧卿, 张晓岚, 王燕, 姚希贤
2003, 19(1): 46-47.
摘要: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观测普萘洛尔与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ISMN)联用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1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并有内镜证实的食管静脉曲张。治疗组ISMN 20mg,每日2次,普萘洛尔10mg~20mg,每日3次;对照组为健康受试者。采用同个体自身治疗前后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普萘洛尔与ISMN治疗1周后,Dpv、Vpv均显著性下降(P<0.01),Opv也显著性降低(711.76±515.52 vs 484.02±222.93)mL/min,P<0.01;Qsv显著性降低(558.07±354.62 vs 394.02±267.57)ml/min,P<0.01;但Qsmv的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4周后也获得了同样的效果。普萘洛尔与ISMN联用可以降低Qpv和Qsv,具有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作用。
CYP Ⅱ E1基因多态性与酒精性脂肪肝
李靖涛, 朴云峰, 孟祥伟
2003, 19(1): 48-49.
摘要:
研究CYPⅡE1基因多态性与酒精性脂肪肝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RFLP方法对CYPⅡE1基因分型,A型(c1纯合子)、B型(c1/c2杂合子)、C型(c2纯合子)。酒精性脂肪肝组与酗酒无肝病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c1基因频率明显降低,c2基因频率明显增高,而酗酒无肝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基因频率无明显差异。c2基因在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酒精摄入与肝脏形态学改变的相关性分析
吴运辉, 郑军, 李云贵
2003, 19(1): 50-51.
摘要:
探讨酒精摄入不同状况与肝脏形态学改变的联系。对321例健康志愿者作酒精摄入量表的问卷调查,并将其按饮酒与否,饮酒的度、量、种类、时限等分组行肝脏B超各径线数据的对比分析。肝右叶斜径、左叶上下径、左叶前后径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肝左叶上下径与前后径之比各组间有缩小的趋势。肝脏各径线的改变与饮酒有关,饮酒时间越长,量越大,度数越高,频率越密,变化越明显。
p16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肝癌细胞的作用
朱争艳, 杜智, 孙铭, 高英堂, 齐之丽
2003, 19(1): 52-53.
摘要:
研究p16基因对肝癌细胞的作用;构建pcDNA3.0/p16真核表达质粒转导到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中,对其p16基因的表达、细胞的生长抑制及机制进行分析;转染细胞p16蛋白免疫组化阳性,MTY法结果显示,50×103/cm2细胞经培养24h~96h后,每组细胞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经pcDNA3.0/p16转染的CBRH-7919细胞数比对照明显减少。与空白对照比,细胞在24h,48h,72h和96h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9%,29%,40%和52%,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显示经pcDNA3.0/p16转染的CBRH-7919细胞有显著的细胞凋亡现象和G0/G1期阻滞。pcD-NA3.0/p16真核表达质粒转导到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中能够抑制细胞的增殖活性,p16基因可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G1期阻滞在肿瘤的基因治疗方面发挥作用。
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刘剑勇, 覃宇周, 吴飞翔, 唐朝晖, 李挺, 杨南武, 张力图, 张春燕
2003, 19(1): 54-55.
摘要:
探讨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应用ELISA法检测13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sP-selectin的水平。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sP-selectin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临床Ⅱ期患者高于临床Ⅰ期患者,而临床Ⅲ期患者又高于临床Ⅱ期患者。术后第15d,患者血浆sP-selectin含量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术后第30d,患者血浆sP-selectin含量较术后第15d进一步降低(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sP-selectin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而且其水平与病情呈正相关。手术切除肝癌可降低患者血浆sP-selectin水平。血浆sP-selectin的检测及动态观察可能对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病情发展的判断、疗效观察以及预后估计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联合检测血清层粘蛋白、透明质酸、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在肝病中的临床意义
杨耀娴, 党彤, 张月成, 张坚
2003, 19(1): 56-57.
摘要:
联合检测肝病血清层粘蛋白(LN)、透明质酸(HA)、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并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放射免疫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肝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LN、HA、MDA和SOD含量的变化。肝硬化(LC)患者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将肝功能分为A、B、C三级,其中18例行电子胃镜检查食道静脉曲张程度。急性肝炎(AH)组HA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差异显著,而LN变化不显著(P>0.05)。慢性肝炎(CH)及肝硬化组HA、LN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LC组血清LN水平与食道静脉曲张程度呈正相关(r=0.65,P<0.01)。四项血清指标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关系相一致。AH组MDA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OD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H组及LC组MD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2),但SOD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LN、HA、MDA和SOD四项联合检测诊断L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率分别为97.12%、97.32%、97.22%。...
肝癌中iNOS与P16、Bax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关系
陆东东
2003, 19(1): 58-59.
摘要:
探讨在肝癌(HCC)中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对P16、Bax表达的影响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HBsAg均阳性的98例HCC患者的iNOS、P16、Bax表达进行分析,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iNOS和Bax以棕黄色颗粒着色于细胞质和/或细胞膜中,细胞核阴性,间质细胞着色不明显。P16以棕黄色着色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偶见。细胞凋亡为细胞核着色,细胞质阴性。P16、Bax的表达及细胞的凋亡率与iNOS的表达有关。iNOS的表达可诱导抑癌基因P16、Bax的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影响HCC分化。故在诱导HCC中iNOS的表达,有望提高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
原发性肝癌HSP70和MHC Ⅰ类分子的表达
邓小玲, 陈玮, 蔡美英, 魏大鹏, 宋小玉
2003, 19(1): 59-60.
摘要: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例未经治疗的原发性肝癌(HCC)手术组织标本:MHC I类分子、HSP70的表达。结果发现,肝癌组织细胞MHCI类分子的表达与多数肿瘤细胞不同,其表达呈阳性,不存在MHCI类分子低表达或丢失的情况;与癌旁组织相比,肝癌细胞HSP70胞浆、胞膜表达呈强阳性,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原位于胞浆的HSP70与MHC I类分子结合后被运输至细胞表面,并由此可能增强肝癌细胞的免疫原性,这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HCC疫苗设计的构思和考虑其治疗对策。
肝癌患者血清AFP、AFU和SHCSP的联合检测
阮秀花, 张效本, 任丽君, 田葱, 张喜梅
2003, 19(1): 61-62.
摘要:
为探讨多种肝癌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对79例经B超、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为肝癌的患者进行了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和特异性肝癌蛋白(SHCSP)的联合检测。单项AFP、AFU和SHCSP法在PHC组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5.95%、72.15%及70.89%,AFP法与AFU法两项联检阳性率为91.14%,AFP法与SHCSP法两项联检.阳性率为89.87%,三项联检的阳性率9r7.47%,均显著高于任何单项检测的阳性率(x2=15.87,P<0.005)。AFU法和SHCSP法在19例AFP阴性的PHC病例中,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3.6%,和68.42%。采用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肝癌患者的诊断率,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尤其对AFP阴性的肝癌诊断具有更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Lamivudin致严重窦性心动过速一例报道
王秋英
2003, 19(1): 62-62.
摘要:
<正> Lamivudi是近年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因其可快速地抑制HBV-DNA的增殖,副作用少,服用方便,已被临床广泛应用。现将其致严重窦性心动过速一例报道如下:
一种新的胆囊容积测定方法
黄彧, 顾青, 牛俊奇, 刘维
2003, 19(1): 63-63.
摘要:
<正> 临床上进行胆囊B超检查时,对于胆囊大小一项,多数只测量胆囊的长与宽,但是,我们知道胆囊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并不是一个规则的梨形或茄形。在宽度上变化较大,不规则不平滑更明显。胆囊容积多数文献报道在30ml~50ml,正常人每24小时胆汁排出量在300ml-1100ml,可是这个数字在临床上,在无损伤的情况下很难测得。实践证明,在胆道发生肝外梗阻或肝内胆汁淤积时,胆囊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一例报告
黄晓东, 王子强, 徐章, 李金范
2003, 19(1): 64-64.
摘要:
<正> 患者,男,42岁。因间断乏力、纳差、腹胀三年,症状加重伴双下肢浮肿1个月于2001年5月24日入院。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及腹胀,半年后体检发现HbsAg及HbeAg阳性,并出现腹水,到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肝硬化,肝功失代偿期”,经护肝、利尿、补蛋白等治疗后,症状一度好转。至今年五月初再发腹胀伴乏力,纳差,并迅速出现双下肢浮肿、少尿,和腹水入我院。查体:慢性肝病面容,无明显黄染,肝掌(+),蜘蛛痣(-)。心肺无异常。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