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第6期

显示方式:
肝干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李玉琴, 王丽波
2002, 18(6): 321-322.
摘要:
慢性丙型肝炎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
焦健, 赵平
2002, 18(6): 323-325.
摘要:
白细胞介素-18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免疫作用研究进展
张英剑, 王萍
2002, 18(6): 325-326.
摘要:
肝癌基因治疗策略
钱学敏
2002, 18(6): 327-329.
摘要:
自身免疫性肝炎评分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研究
张世斌, 阎惠平, 陶明玲, 贺立香, 汪俊韬
2002, 18(6): 330-332.
摘要:
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诊断与应用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 (IAIHG)制订的评分诊断标准所作的评分诊断的一致性 ,评估此评分诊断标准在临床应用上的可行性。回顾性研究 1999- 2 0 0 1住院患者 14 12例 ,筛选其中自身抗体阳性、病毒指标阴性的 4 6例患者为对象 ,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18例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2 1例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PSS) 7例。根据 1999年IAIHG制定的评分诊断标准予以打分。 18例临床诊断为AIH的患者 ,得分在 10~ 15的 12例 ,符合可能的AIH ;大于 15的 4例 ,符合确定的AIH ;小于 10的 2例 ,不能诊断为AIH。2 1例临床诊断为PBC的患者 ,得分均小于 10。 7例临床诊断为PSS的患者 ,5例得分在 10~ 15 ,符合可能的AIH诊断 ;2例小于 10 ,不符合AIH的诊断。AIH临床诊断与评分诊断一致性较高 (16 / 18) ,而PBC无一例符合 ,反应此标准特异性、准确性高 ,适合临床应用
拉米夫啶泛昔洛韦联合治疗慢乙肝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丁虹, 曹立森, 裴浩, 沙安莉
2002, 18(6): 332-333.
摘要:
探讨拉米夫啶泛昔洛韦联合治疗慢乙肝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82例血清ALT >正常值 1 5倍以上 ,HBeAg、HBVDNA均阳性的慢乙肝分两组分别接受核苷类似物治疗。 5 2例单用拉米夫啶 ;30例泛昔洛韦加拉米夫啶联合治疗 ,每一病例均接受肝功能、HBV病毒学指标及HBVDNA的检测。 2 8例患者作了YMDD检测。单用组ALT在疗程第 4周时逐渐出现下降趋势 ,16周时恢复正常范围内 ,联合组在疗程第 16周时才逐渐出现下降趋势 ,2 4周时恢复正常范围内。HBeAg阴转、HBeAg/抗 -HBe血清转换、HBVDNA阴转 ,单用组与联合组分别为 15 4 %、1 9%、78 9%与36 7%、2 3 3%、86 7%。 2 8例中有 5例出现YMDD变异 ,均发生在单用组。拉米夫啶泛昔洛韦联合治疗慢乙肝的抗病毒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啶 ,有协同作用 ,可提高对HBV的清除率。HBeAg/抗 -HBe血清转换 ,减少YMDD变异的机会
10-23DNA酶体外切割HBV前C/C区mRNA的初步研究
郑锦辉, 王峰, 牛俊奇
2002, 18(6): 334-336.
摘要:
探讨 10 - 2 3DNA酶对HBV前C/C区mRNA的体外切割活性。用克隆及亚克隆技术将HepG2 2 15细胞中HBV前C/C区基因克隆入pCDNA3 1(+)载体 ,转录表达该区mRNA。合成针对HBV前C/C区 2 0 31位点的 10 -2 3DNA酶 ,观察其对靶mRNA的切割活性。 10 - 2 3DNA酶对HBV前C/C区mRNA的切割效率与Mg2 + 离子浓度呈正相关。 10 - 2 3DNA酶能有效切割HBV前C/C区mRNA。
核酸杂交检测HBV DNA及基因分型
石之嶙, 李体远, 戴勇, 黄瑞芳, 杜珙, 傅蓉
2002, 18(6): 336-337.
摘要:
检测血清中HBVDNA并进行基因分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HBVDNA后 ,采用不同的探针 ,利用微板杂交法将其分为六个亚型。 5 0例广东地区HBVDNA阳性病人中C型占 6 8% (34例 ) ,B型占 10 % (5例 ) ,D型占 6 % (3例 ) ,F型占 2 % (1例 ) ,另有 8%为混合型 (3例BC ,1例BCD) ,没有发现A型和E型 ,3例分型结果阴性 ,为未定型。广东地区HBV基因亚型以C型为主 ,B型次之 ,其它较少。可能存在其他亚型
弹力蛋白酶mRNA在肝细胞中的表达
蒋健
2002, 18(6): 338-340.
摘要:
探讨肝脏组织细胞弹力蛋白酶mRNA的表达。克隆成地高辛素标记的大鼠胰腺丝氨酸弹力蛋白酶RNA探针 ,并以此进行原位杂交。多数肝细胞的胞浆内有弹力蛋白酶mRNA的表达 ,其强度因小叶内肝细胞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组成肝窦窦壁的内皮细胞以及其他细胞也有弹力蛋白酶mRNA的表达。从形态学证实肝脏细胞有弹力蛋白酶mRNA的表达 ,丝氨酸弹力蛋白酶有可能参与肝纤维化细胞外基质代谢
简便法分离回收血浆白蛋白并清除胆红素
徐兵, 江家骥, 林灼, 邱仲琼, 王冬银, 陈怡, 李勤光, 胡盈莹, 陈敏, 蒋晓织
2002, 18(6): 340-341.
摘要:
在用人工肝治疗时 ,患者要丢失大量血浆。为了分离回收人工肝废弃血浆中的白蛋白 ,我们用中性盐NaCl盐析法沉淀分离白蛋白 ,再用碱性活性碳清除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 ,可回收血浆中 83%的白蛋白 ,清除血浆中 74 %的胆红素 ;回收的白蛋白溶液中NaCl浓度比回收前增高 1 5 - 2倍 ,HBVDNA载量降至用PCR荧光定量法测不出。本法简便安全 ,回收的血浆白蛋白没有变性 ,有望回输给患者
慢性肝病肝组织凋亡蛋白TNF-α、TNFR、Bcl-2家族表达的研究
陈乃玲, 邓涛, 白玲, 张昶, 陈佩兰, 李琳, 陈昊
2002, 18(6): 342-343.
摘要:
探讨凋亡蛋白TNF -α、TNFR及Bcl- 2家族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发生、发展中对凋亡的调节作用。 94例慢性肝病患者 ,慢性肝炎 2 8例 ,肝硬化 2 2例 ,肝癌 4 4例 ,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TNF -α、TNFR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 2家族凋亡蛋白及Fas、FasL在其肝组织中的表达。肝硬化TNF -α、TNFR表达率为 90 9%、95 5 % ,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 (5 3 6 %、4 6 4 % )及肝癌组 (43 2 %、38 6 % ) ,P <0 0 5或 <0 0 1;Fas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与肝癌组表达分别为 (10 0 0 %、81 8%、5 6 8% ) ;前二者与肝癌相比P <0 0 1表达明显高于肝癌组。HAI记分越高TNF-α、TNFR和Fas表达越明显 ,而Bcl- 2表达越低。说明在慢性肝病时 ,TNF -α、TNFR、Bcl- 2各凋亡蛋白家族参与了肝组织凋亡的调节 ,引起不同程度的肝组织损伤
血清丙氨酸氨基肽酶(AAP)测定在诊断肝胆疾病中的应用
涂向东, 陈敏, 朱忠勇, 胡望平
2002, 18(6): 344-345.
摘要:
为观察血清丙氨酸氨基肽酶 (AAP)水平对肝胆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用自动分析仪速率法测定 2 2 9名肝胆疾病患者和 70名健康人血清AAP活力。结果显示肝癌、各类肝炎、胆道阻塞病人血清AAP活力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且与γ -谷氨酰转肽酶 (γ -GT)、碱性磷酸酶 (ALP)活力呈正相关 ;与血清总胆红素 (T -Bil)、丙氨酸转氨酶 (ALT)不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 :在肝胆疾病诊断中 ,AAP较其它肝功能指标更具灵敏的特异性指标
肝硬化患者检测p21、IGF-Ⅱ及PCNA的意义
冯震博, 吕自力, 何如昆
2002, 18(6): 346-347.
摘要:
探讨p2 1、IGF -Ⅱ、PCNA的相互关系及它们在肝硬化、肝细胞不典型增生 (LCD)、肝细胞癌 (HCC)形成中的作用。用S -P法对 5 0例单纯肝硬化、2 8例癌旁肝硬化及 2 2例HCC的p2 1、IGF -Ⅱ、PC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癌旁肝硬化、单纯肝硬化、HCC中p2 1阳性率分别为 92 86 %、6 8%、5 4 5 5 % ;IGF -Ⅱ阳性率分别为 75 %、74 %、36 36 %。肝硬化与HCC之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伴LCD改变或HBsAg阳性的肝硬化 ,P2 1、IGF -Ⅱ、PC NA阳性表达率均高于不伴LCD改变或HBsAg阴性的肝硬化组织 (P <0 0 5 )。PCNA阳性及IGF -Ⅱ阳性的肝硬化组织 ,其p2 1阳性表达率均高于PCNA阴性及IGF -Ⅱ阴性的肝硬化组织 (P <0 0 1)。 (1)HBV感染与p2 1、IGF -Ⅱ、PCNA表达密切相关 ,它们在致肝细胞癌变过程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2 )LCD是一群具有肿瘤增殖潜能的癌前细胞群 ,尤其是伴HBV感染且P2 1、IGF...
HBsAg低值弱阳性的临床价值
姜玉章, 余亚新, 殷先德
2002, 18(6): 348-349.
摘要:
为了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HBsAg弱阳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对用ELISA法检测到 80例患者HBsAg弱阳性标本行乙肝“三对半”检测、PCR检测乙肝病毒及循环免疫复合物 (CIC)的检测。 95例健康者对照组。乙肝“三对半”检测有 6种模式、PCR检测 5例患者为阳性 ,阳性率为 6 2 % ,2 7例CIC阳性 ,阳性率为 33 7%。测定管与对照管的吸光度比值为 2 91± 1 4 2 ,同时还测定了相应血清的ALT、AST、GGT ,结果分别为 12 34± 5 5 9U/L、11 5 2±6 35U/L及 14 34± 3 2 5U/L。产生HBsAg弱阳性的现象可能是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损后 ,机体与HBV或其应答产物产生新的免疫平衡的反应 ,一般情况下 ,不具严重的致病性 ,但在重新受到HBV的严重感染下 ,可能被激发 ,而导致病情加重 ,甚至癌变
HBV阳性携带者对子代影响的研究
杨思林
2002, 18(6): 350-351.
摘要:
探讨HBV阳性父代对子代的影响程度。在 5年中被调查家庭 12 0个 (调查组 ) ,共计 395人。对照组 80个家庭 ,共计 2 5 7人。随访中每年检查 1次HBV血清标志物及肝功能 ,它们分别采用ELISA法和日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结果表明 ,工人、农民和干部家庭、父母HBV同时阳性、母亲HBV阳性、与子女接触时间长短等诸因素是父代HBV携带者对子代HBV感染率高低的主要因素。父代HBV携带者比阴性者对子代HBV携带率的高低有很大影响
死胎大脑组织中HBVDNA表达的临床和病理研究
刘伟, 赵伟, 罗婵, 刘兰侠, 王兰
2002, 18(6): 352-353.
摘要:
观察死胎大脑组织中HBVDNA表达的情况 ,探讨通过产妇传播到死胎大脑组织中的HBV是否存在复制。采集 4 0例乙型肝炎产妇产下的死胎 ,常规尸检 ,取大脑组织。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法 ,检测其中的HBVDNA ;回顾产妇产前静脉血HBV的检测结果。死胎大脑组织中HBVDNA的检出率为 13/ 4 0 (33% )例。产妇产前静脉血HBV呈高、低和无复制状态时 ,大脑组织中HB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 1/ 4 (2 5 % )例、5 / 2 0 (2 5 % )例和 7/ 16 (44 % )例 ;三者之间相互比较 ,差异不显著 (P >0 0 5 )。HBVDNA颗粒在大脑胶质细胞浆、血管中呈点、灶状分布 ,大脑胶质细胞核不着色。死胎大脑组织中有HBV复制 ;死胎大脑组织中HBVDNA表达与产妇血清中HBV复制状态无关
HBVDNA的表达与肝纤维化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陈然峰, 陈国军, 黄晓文, 董长林, 朱贤
2002, 18(6): 354-355.
摘要:
探讨HBVDNA的表达与肝纤维化形成的相关性。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 2 0 0例乙肝患者和 4 9名健康对照组的血清HBVDNA ,同时用放免法检测层粘连蛋白 (LN)、透明质酸 (HA)、Ⅲ型前胶原 (PⅢ )、Ⅳ型胶原 (Ⅳ .C)水平。HBVDNA表达阳性组LN、HA、PⅢ、Ⅳ .C的含量〔(16 4 8± 5 6 1)、(16 6 1± 78 0 )、(15 3 5± 6 0 7)、(92 1±2 9 9) μg/L〕显著高于HBVDNA阴性组〔(110 9± 2 9 8)、(82 1± 2 4 7)、(91 9± 2 9 2 )、(5 9 5± 14 3) μg/L〕(P <0 0 0 1)和健康对照组〔(10 4 9± 16 3)、(6 8 0± 2 7 6 )、(76 3± 2 1 3)、(5 4 3± 7 8) μg/L〕(P <0 0 0 1)。HBVDNA阳性组中 ,上述四项指标随着HBVDNA含量升高而递增。动态观察 2 8例乙肝患者随着治疗过程HBVDNA浓度下降 ,LN、HA、PⅢ、Ⅳ .C的含量明显递减。HBV...
IFN-α对慢性乙肝肝纤维化阻断作用的研究
孔丽, 李兵顺, 任仲轩, 胡云龙, 刘金星
2002, 18(6): 356-358.
摘要:
探讨IFN -α对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阻断作用。 6 5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IFN组 ,动态观察治疗前后血清HA、PCⅢ、Ⅳ -C水平及IFN疗效与治疗前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关系。IFN -α治疗后血清HA、PCⅢ、Ⅳ -C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5 ,P <0 0 1) ;IFN无应答组患者治疗前血清HA、PCⅢ水平明显高于应答组 (P <0 0 5 )。IFN -α疗效与治疗前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 (r=- 0 6 773,P <0 0 5 )。IFNα对慢性乙肝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其抗病毒疗效受治疗前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
Dubin-Johnson综合征13例报告
丁明权, 张光曙, 甘天福, 陈崇兴, 于建国
2002, 18(6): 358-358.
摘要:
肝炎后肝硬化食管动力的变化
徐章, 王一平, 吴俊超, 杨丽, 赵颖
2002, 18(6): 359-360+362.
摘要: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食管动力的变化。 4 0例肝炎后肝硬化 (非食管静脉曲张和轻、中、重度静脉曲张各 10例 )患者和 2 0名健康自愿者行食管测压检查。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在各组间均无差异 (P值均 >0 0 5 )。食管体部远端蠕动波幅 (PA)、时间 (PD)差异有显著性 (P值均 <0 0 5 ) ,其中EV组和中、重度EV组较NC组PA显著降低、PD明显延长 (P <0 0 5~ <0 0 1)。食管体部近、远端蠕动传导速度 (PV)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0 0 1)。在食管近端 ,EV组较NC组和NEV组明显减慢 (P <0 0 1~ <0 0 5 ) ,而在远端 ,EV组较NC组 ,重度EV组较轻、中度EV组PV也显著减慢 (P <0 0 5~ <0 0 1)。肝炎后肝硬化 (尤其是中、重度静脉曲张 )患者的食管动力变化主要是食管体部运动功能的异常 ,其原因可能是曲张静脉本身直接的机械作用所致
部分脾栓塞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血流动力学影响(附24例临床观察)
董继亮, 孙洁, 丁秀和
2002, 18(6): 361-362.
摘要:
探讨部分脾栓塞术 (PSE)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 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采用PSE治疗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门静脉高压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并观察门静脉高压主要相关症状变化。PSE后门静脉高压血流动力学指标均降低 ,与术前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术后 4W与 2W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PSE后与门静脉高压相关的主要症状得到改善。PSE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血流动力学有重要影响 ,术后可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 ,此对相应症状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及与肾功能状态的关系
姜虹, 刘丽娜, 谷玲, 傅宝玉
2002, 18(6): 363-364.
摘要:
测定不同阶段肝硬化患者血浆的NO、ET水平 ,探索它们对肝硬化腹水形成和肾功能损害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测血浆NO的代谢产物NO2 -浓度 (Griess法 ) ,ET - 1浓度 (放免法 )及肾功能。 1 血浆NO浓度在肝硬化各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在肾衰组明显高于有腹水、无肾衰组。血浆ET浓度在肝硬化各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肾衰组明显高于有腹水、无肾衰组。 2 肝硬化患者血浆ET浓度与血肌酐呈正相关 ,与肌酐清除率、血钠、尿钠呈负相关。 3 肝硬化患者血浆NO与ET水平呈正相关。血浆NO和ET升高可能在肝硬化病程进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是形成腹水和引起肾功损害的重要因素 ,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协同作用是肝硬化进展及出现并发症的重要机制之一。
肝炎肝癌组织中CD86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王延军, 马金龙, 王春霞, 李建峰
2002, 18(6): 365-366.
摘要:
探讨慢性肝炎及肝细胞肝癌组织中CD86表达与临床的关系。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 10 0例慢性肝炎及肝细胞肝癌组织中CD86的表达。肝癌组织中肝细胞CD86表达明显低于肝炎组织。CD86表达缺失可引起肝癌细胞的免疫逃逸
汉防己甲素诱导肝癌细胞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
荆绪斌, 李涛
2002, 18(6): 366-368.
摘要:
研究汉防己甲素 (tetrandrine ,TTD)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理。采用流式细胞仪法观察了TTD对肝癌细胞内活性氧的影响 ;采用MTT比色法观察了TTD对细胞增殖的影响。TTD作用于肝癌细胞后 ,在 2小时内引起活性氧的产生 ;TTD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TTD能够通过诱导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 ,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
5-Fu与爱迪序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观察
黄西茴, 林立人, 谢学军
2002, 18(6): 368-369.
摘要:
探讨 5 -Fu与爱迪序贯治疗中晚期肝癌临床疗效 ,5 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 (30例 )与对照组 (2 8例 ) ,前者接受 5 -Fu全身化疗 2~ 4周期 ,化疗间歇期使用爱迪注射液。后者间歇期予以对症处理。结果表明 ,5 -Fu与爱迪序贯治疗组有效率为 70 % ,而对照组仅 2 8 6 % (P <0 0 1) ,半年生存率及一年生存率治疗组为 6 6 7%及2 6 7% ,对照组为 2 8 6 %及 0 (P <0 0 1) ,生存质量 (症状、体征、肝功能等 )也差异显著 ,提示 5 -Fu与爱迪序贯使用有协同增效作用
胆囊肿瘤组织中CD44v6和C-erbB-2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谷化平, 刘艳茹, 尚培中
2002, 18(6): 370-371.
摘要:
研究CD4 4v6和C -erbB - 2癌基因蛋白产物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类型、病理分级和转移的关系 ,并探讨CD4 4v6与癌基因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应用催化信号放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 5 0例胆囊腺癌、2 0例胆囊腺瘤和 1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CD4 4v6和C -erbB - 2表达。结果显示 ,在胆囊癌中CD4 4v6和C -erbB - 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2 0 %和 6 6 0 %。两者表达阳性率在胆囊癌中均明显高于胆囊腺瘤 (P <0 0 5 ) ,并与胆囊癌的组织类型、病理分级和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 )。CD4 4v6表达与C -erbB - 2表达呈明显相关联 (P <0 0 5 )。CD4 4v6和C -erbB - 2均是胆囊癌高度恶性和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胆囊癌CD4 4v6表达与C -erbB - 2蛋白表达具有相互协同作用的可能
脂肪肝的CT、B超诊断及对比研究(附280例报告)
丁盛, 王丽, 闫新民, 周建勇
2002, 18(6): 372-373.
摘要:
本文 2 80例脂肪肝均由CT诊断并经临床证实 ,B超诊断符合率 88% ,其中弥漫性脂肪肝诊断符合率91% ,局限性脂肪肝诊断符合率 6 9%。CT检查特异性高 ,以肝脏CT值低于脾脏CT值多少分为轻、中、重和极重型四型
华蟾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远期疗效观察
兰云南
2002, 18(6): 374-375.
摘要:
观察华蟾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远期疗效。将 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进行综合治疗 ,但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华蟾素 2 0ml加入 5 %葡萄糖溶液 2 5 0ml中静滴 ,每日一次 ,疗程一个月。一个月疗程结束治疗组与对照组ALT的复常率分别 75 0 %和 5 0 0 % ,x2 =5 33,P <0 0 5 ;随访一年两组ALT持续复常率分别为 6 0 0 %和 35 0 % ,x2 =5 0 1,P <0 0 5 ;血清HBsAg阴转率分别为 35 %和 12 5 % ,x2 =5 5 9,P <0 0 5 ;血清HBeAg的阳转率分别为 2 5 0 %和 7 5 % ,x2 =4 5 0 ,P <0 0 5 ;华蟾素有抑制肝炎病毒复制 ,减轻肝脏炎症活动的作用 ,可减少慢性乙型肝炎的复发
原发性肝癌中FADD蛋白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关系研究
陆东东, 张锡然
2002, 18(6): 375-376.
摘要:
研究Fas相关死区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 ,并探讨其与HCC中细胞凋亡的关系。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ADD蛋白表达 ,原位末端标记检测HCC细胞凋亡。 2 0例 (2 5 6 % )HCC表达FADD蛋白。与癌旁非癌肝组织相比(10 / 16 ,6 2 5 % ) ,HCC中FADD阳性率显著降低 (P <0 0 5 )。 36例分化中等良好的HCC中 ,12例 (33 3% )表达FADD ,略高于分化差的HCC中的阳性率 (8/ 4 2 ,19 0 % ) ,但差别没有显著性意义。Ⅰ /Ⅱ级HCC中 ,16例为FADD阳性 (16 / 4 2 ,38 1% ) ,而Ⅲ /Ⅳ级HCC中的阳性率仅为 11 1% ,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所有标本中均可检测到凋亡的细胞 ,FADD蛋白中等至强阳性的HCC中 ,细胞凋亡程度较高 ,与FADD表达弱阳性或阴性的HCC相比 ,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癌旁非癌肝组织中 ,FADD蛋白表达细胞凋亡程度无关 (P >0 0 5 )。FADD蛋白表达减少在HCC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高脂血症与胆石症关系的相关性调查
梁酉, 梁艺华, 李清福, 朱玲, 杨清华
2002, 18(6): 377-378.
摘要:
研究高脂血症与胆石症的关系 ,通过对两组不同饮食习惯 (高脂与低脂饮食 )的相关调查 ,显示两组高脂血症患病率分别为 2 8 81% (1197/ 4 15 4 ) ,2 18% (16 / 732 ) ,P <0 0 0 5 ,RR =13 2 1。胆石症患病率分别为 12 2 8%(5 10 / 4 15 4 ) ,1 6 4 % (12 / 732 ) ,P <0 0 0 5 ,RR =7 4 9。说明了高脂血症与胆石症患病率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相关性。
长沙地区32例输血传递病毒感染患者临床分析
李湘
2002, 18(6): 378-378.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2002年第18卷总目次
临床肝胆病杂志2002年第18卷总目次
2002, 18(6): 379-383.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