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者越来越多,有关其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众多,但结果仍有争论。主要介绍NAFLD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困境,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提高NAFLD的处理能力,更好地为NAFLD患者服务。
肝脏脂肪变性是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突出的病理特征。脂质摄取、合成的增多;分泌、转运的减少都参与到HCV相关性脂肪肝的发病过程。论述了HCV感染与肝脏脂肪变性的关系,指出基因3型CHC患者合并脂肪肝的比率高于其他基因型,研究显示与HCV直接作用密切相关;其他基因型患者合并脂肪肝多与代谢紊乱相关。肝脏脂肪变性不仅加快慢性病毒性肝炎进程,同时也直接影响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对于HCV感染与脂肪肝的相互关系及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分析血清25-羟基维生素D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为NAFLD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3月-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维吾尔族、汉族NAFLD患者各200例为NAFLD组,同期体检的维吾尔族、汉族健康者各200例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腹部超声检查以及血液生化指标检测,采用ELISA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同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5-羟基维生素D与NAFLD的关系。结果维吾尔族、汉族人群NAFLD组25-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脏脂肪变性的流行现状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4年12月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治疗的158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及病理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是否合并肝脏脂肪变性分为脂肪肝组(n=216)和非脂肪肝组(n=1364)。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时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变量间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肝脏脂肪变性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P值均<0.001),发病高峰期均位于年龄≥45岁。在年...
目的系统评价六味五灵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有效性,为临床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在Cochrane图书馆、CNKI、万方、Pub Med数据库检索已发表的关于六味五灵片治疗NAFLD的文献,截止日期为2015年1月30日。筛选出六味五灵片联合常规治疗与单独常规治疗NAFL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2对ALT、AST、GGT、甘油三酯(TG)、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影像学指标改善情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RCT,包括试验组228例,对照组205例。分析显示:试验组的ALT、AST、GGT及TG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
目的了解天津市轻体力劳动者脂肪肝患病率及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取天津市某公司既往体健从事轻体力劳动者,共602例健康职工顺利进行查体及全部数据收集。应用Fibro Scan受控衰减参数(CAP)方法检测其脂肪含量及肝脏硬度,同时调查受检者病史、体质量、身高、血压及生活习惯等,分析不同程度脂肪肝的可能相关因素。组间计量资料采用Kruskal Wallis 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行×列表χ2检验,两两比较采用χ2分割法进行,对CAP方法和彩超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分析。结果经调查,602例受检者中180(29.9%)例为重度脂肪肝;195(32.3%)例轻中度脂肪肝;227(37.7%...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9月在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诊治的NAFLD患者82例作为NAFLD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新鲜粪便和空腹血清,计算肠道定植抗力(B/E值)和HOMA-IR。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及IL-6的水平,分析B/E值与HOMA-IR、TNFα及IL-6的相关性。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AF...
目的探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GTR1)rs3772622位点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及该位点与patatin样磷酯酶域(PNPLA3)rs738409位点多态性的交互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青岛市市立医院经临床B超诊断为NAFLD的患者241例及正常对照人群205例,采用PCR及基因型检测方法对AGTR1 rs3772622位点和PNPLA3 rs738409位点进行检测。运用统计学方法检测两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各项临床数据资料生化结果。计量资料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GTR1 rs3772...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基因rs3856806位点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收集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89例经B超证实为NAFLD患者和184例对照组健康者的血液标本,应用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i MLDR)检测PPARγ基因rs3856806位点基因型。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分别采用Pearson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 NAFLD组体质量、腰围、臀围、ALT、AST、GGT、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
目的探讨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GCKR)基因rs780094(C>T)位点多态性与青岛地区汉族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析对160例NAFLD患者和172例正常人的血液标本进行分析,采用PCR及基因型检测方法对变异位点进行基因检测,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rs780094位点多态性与NAFLD发生的相对风险度。结果两组间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
目的探究影响60岁以上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5年7月-2014年7月于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行LC的老年患者340例,回顾性分析340例患者的基本信息、相关病史;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其疗效和有无并发症发生,并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对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高龄、急诊手术、手术出血量≥50 ml、胆囊粘连、胆囊三角粘连、合并糖尿病史的LC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手术性质、胆囊粘连、胆囊三角粘连、糖尿病史是...
目的探讨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Grb)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和MMP-9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手术切除的47例胆管癌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胆管癌组织及相应正常胆管组织中Grb2、MMP-3和MMP-9的表达情况,并分析Grb2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以及Grb2表达量与MMP-3、MMP-9表达量之间的关系。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Grb2和MMP-3、MMP-9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Grb2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要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t=5.935,P<0.001);Grb2在胆管癌和相应正常胆管组织的表达量...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慢性肝病患者饮食摄入硒及血清硒水平,探讨硒与肝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8年8月-2014年10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74例肝病患者,其中慢性肝炎(CH)23例、肝硬化(LC)27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24例,另选取1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HC)。应用膳食营养软件计算饮食硒的摄入情况,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同期完成血清硒水平测定。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HC组饮食摄入硒(45.45±18.10)μg相比,CH、LC及ACLF患者均存在饮食摄...
目的比较鱼肝油酸钠、聚桂醇硬化治疗肝囊肿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5月在广西桂东人民医院住院的74例肝囊肿患者,根据入院日期,按单双日分为2组,A组46例患者经皮肝穿刺抽干囊肿液后向囊肿腔中注入鱼肝油酸钠溶液黏连硬化囊肿腔,B组28例经皮肝穿刺抽干囊肿液后向囊肿腔中注入聚桂醇溶液黏连硬化囊肿腔。入院治疗后,比较术中及术后两组患者疼痛的发生率;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自手术日算起1年内的肝囊肿复发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经治疗后,A组1年内复发5例(10.87%),B组1年内复发2例(7.14%),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3,P>0.05)。A组疼痛发生率明显...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化疗后肝损伤程度与临床表现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一线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新发涂阳肺结核患者3620例,为其建立用以记录服药情况及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随访日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1225例(33.8%)患者出现肝损伤相关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发生率最高(72.9%),其余依次为小便颜色改变(65.3%)、疲乏(37.8%)、出疹(31.5%)、腹胀腹泻(28.1%)、发热(14.2%)、纳差(3.8%)、其他(2.0%)。在不同临床表现中恶心呕吐出现时间最早,其次为腹胀腹泻。所有患者中出现肝损伤243例(6.7%),中重度肝损伤...
目的本研究拟初步探讨肝爽颗粒通过细胞自噬在保护四氯化碳(CCl4)诱导小鼠慢性肝损伤模型和肝损伤细胞模型中的作用和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CCl4腹腔注射构建小鼠慢性肝损伤模型,CCl4体外诱导肝细胞系7702细胞构建肝损伤细胞模型。建模成功后给予肝爽颗粒进行干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和未给予肝爽颗粒的CCl4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抑制细胞自噬并观察肝爽颗粒对细胞凋亡的影响。HE染色观察肝组织损伤情况;生化法测定血清ALT、AST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Western Blot观察细胞自噬情况;流式细胞术及Annexin V/PI双标记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
目的对80岁以上反复多次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4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至少进行2次以上ERCP的>80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患者(男33例,女27例)共完成146次ERCP,其中47例完成2次ERCP,5例完成3次ERCP,5例完成4次ERCP,2例完成5次ERCP,1例完成7次ERCP。2例发生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大出血,1例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2例在术后3周内因慢阻肺死亡。结论胆总管结石的反复发作和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是高龄患者反复多次ERCP的原因,整体的有效性...
<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逐年升高,现NAFLD已成为亚太地区仅次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肝病,CHB合并脂肪性肝病的患者亦逐年增多。范建高等[1]通过对4009名上海市机关职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年龄增加,HBs Ag阳性率与脂肪肝检出率分别呈下降和升高趋势。目前已有多个临床研究采用分类树筛查疾病的高危人群和预测因素[2-3]。但是目前尚乏采用分类树模型研究CHB患者
<正>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epatitis-associated aplastic anemia,HAAA)是一种肝炎相关的骨髓衰竭综合征。发病率低,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小组(EBMT)报道其发病占同期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的5.4%左右[1]。该病发病急骤,进展快,病死率高[2]。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AA[3]。
<正>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女性,30岁,2014年11月发现身目尿黄,伴恶心反酸、皮肤瘙痒,于12月3日收治本院。入院前查肝功能:AST 1333 U/L,ALT 1537 U/L,ALP 150 U/L,GGT 159 U/L,TBil 226.19μmol/L,DBil 163.55μmol/L;甲状腺功能五项:促甲状腺激素(TSH)0.29 IU/m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正>优思明是一种新型的复方口服避孕药,其化学成分主要为屈螺酮和炔雌醇,被广泛应用于避孕及月经周期的控制。与其他口服避孕药一样,其常见副作用主要为头痛、乳房胀痛、恶心呕吐等,发生率与传统的口服避孕药相似[1],由其导致急性肝损伤的报导罕见,本文报道1例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3岁,因"乏力半月伴发热、恶心5 d"于2015年1月13日入院。既往有月经不调病史3年余,未系统治疗。
<正>肝小静脉闭塞症(hepaticveno-occlusive disease,HVOD)是由某些原因所致肝小叶中央静脉和小叶下静脉等内皮细胞损伤及其纤维化,后致管腔狭窄或闭塞,继而引起弥漫性肝纤维化的一种肝血管疾病[1-2]。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肝肿大、肝区痛、腹水等。该病的诊断依赖于病史,如有造血干细胞、移植、放化疗史或有明显的含吡咯类生物碱中草药等食用病史,有明显肝损伤、门静脉高压的症状和体征,但最终确诊仍依赖于肝
发达国家约1/3人口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其中10%~30%的NAFLD表现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NAFLD和心血管疾病有共同的代谢危险因素,因此NASH患者肝脏及心血管相关病死率明显增加。主要从改善生活方式、减肥治疗、针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胰岛素增敏剂、抗氧化剂类药物治疗及终末期肝病的治疗5个方面介绍了NAFLD的治疗进展。指出了临床医生在NAFLD诊治过程中应更多关注NAFLD伴发的代谢综合征。
供肝脂肪变是肝移植供体的常见病理改变类型,直接影响肝移植术后患者的恢复。综述了脂肪肝供体的病理特点、评估标准、对肝移植术后的影响以及脂肪肝供体的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旨在共同探讨在肝移植中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脂肪变供体。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及年轻化的趋势。目前对该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其发病的确切机制也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APN)具有肝脏保护作用,与NAFLD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概述了APN在NAFLD中的作用机制,APN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NAFLD相关肝纤维化的相关性及临床研究概况。认为APN有望成为NAFLD靶向治疗药物,深入研究APN信号传导通路更好地理解APN调控机制,将为NAFLD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机制和疾病进展与先天免疫系统的激活密切相关。综述了各类免疫细胞、Toll样受体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参与胰岛素抵抗、介导氧化应激和肝脏炎症及纤维化过程。树突状细胞的减少或消除可延迟肝脏炎症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的发生。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的减少在单纯脂肪变阶段可诱导脂质积累,而在炎症阶段可减轻纤维化进程。胰岛素及氨基酸m TOR信号通路可通过短期或长期调控抑制自噬过程,引起内质网应激及胰岛素抵抗状态改变,从而影响NAFLD的发生发展。中医药治疗NAFLD的机制研究亦愈来愈偏向免疫机制方向。
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尚不明确。有多项研究表明Toll样受体参与了NAFLD,特别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生和发展。简述了Toll样受体与炎症因素、Toll样受体与游离脂肪酸间的相互作用、Toll样受体基因多态性3个方面的进展,介绍了Toll样受体在NAFLD发病中的作用。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是参与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的关键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介绍了影响NAFLD的"二次打击学说",肠道来源的内毒素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主要作用,叙述了内毒素、MLCK与NAFLD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肌球蛋白轻链激酶抑制剂ML-7对肠道屏障的影响,应用ML-7可能对NAFLD的形成和进展起到抑制和延缓的作用,进而为早期预防NAFLD提供了新的临床思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其发生与胰岛素抵抗及氧化应激密切相关,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之一。Ghrelin是新发现的生长激素促分泌素的内源性配体,其生物学作用广泛,不仅影响糖脂的代谢过程,对NAFLD的发生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简述了内源性Ghrelin表达水平在NAFLD发生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指出通过调节Ghrelin水平来干预NAFLD的发生发展,将为NAFL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被认为是全世界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与种族、民族、家族、地区密切相关。近年来NAFLD与基因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了解国际上影响NAFLD发病的相关基因多态性,对于遏制脂肪肝的发展趋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葡萄糖代谢、脂肪酸代谢、氧化应激等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对NAFLD发病的机制研究作一综述,指出NAFLD是一组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的疾病。
HBV感染已成为肝癌发病的最主要原因,建立一系列HBV细胞模型为研究HBV的致病机理和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介绍了以HBV转染和感染为主的单一种类细胞培养模型、多种细胞共培养模型以及其他动物模型,探讨HBV感染细胞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病毒学特点,为科学阐释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优势作用环节提供可靠的模型依据。
门静脉血栓(PVT)发生在部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中并进一步加剧门静脉压力。诱发PVT形成的风险因素尚未明确。但已经注意到脾切除术可能使PVT形成的风险增加;更严重的是如果没有及时诊断和治疗,PVT可能会进展为脾切除术后危及患者生命的一种并发症。分析了脾切除术后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指出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是PVT后天形成的主要原因。
所有肿瘤坏死因子(TNF)拮抗剂均可伴有肝毒性从而引起肝损伤,表现HBV或HCV再激活、急性肝炎、药物性肝病、胆汁淤积、血清肝酶增高,甚至发生急性肝衰竭等。因此,在肝病治疗中TNF拮抗剂的应用一直存有争议。综述了TNF拮抗剂的治疗机理及其在肝病中的应用,认为虽然TNF拮抗剂已应用多年,但缺乏对其在各种肝病中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共识,尚需大样本病例随机对照研究。
<正>【据《Medicine》2015年6月报道】题:土三七导致肝窦阻塞综合征的系统评价(作者Wang X等)肝窦阻塞综合征(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SOS)是一种罕见的肝脏血管性疾病,能导致致命性的肝衰竭和门脉高压相关的并发症。典型的临床表现有腹水,肝肿大及胆红素的增加。在西方,SOS常常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并发症。而在中国,多是由含吡咯类生物碱的"土三七"所引起。由于"土三七"具有与"三七"类似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常常被误用或滥用,以致形成药物性肝损伤。当前土三七导致SOS仍然是分散的报道,并没有一个系统的回顾,为此Wang X等收...
<正>【据《Hepatol Res》2015年1月报道】题:血清多花紫藤凝集素阳性巨噬细胞结合蛋白水平影响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和病死率(作者Hanai T等)血清多花紫藤凝集素阳性巨噬细胞结合蛋白(WFA+-M2BP)是一种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的非侵入性、可靠的标志物。来自日本岐阜大学医学研究生院的Hanai T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通过研究WFA+-M2BP的水平以预测肝硬化患者的
<正>【据《Clin Microbiol Infect》2015年6月报道】题: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肾脏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对比(作者Tsai MC等)为了评估替诺福韦、替比夫定、恩替卡韦的肾毒性及疗效,来自台湾长庚纪念医院高雄医疗中心的Tsai MC等对587例用药至少1年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170例使用替诺福韦、184例使用替比夫定、233例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组在平均17个月的治疗后,肾小球滤过率显著降低,由92.2 ml/min下降到85.6 ml/min,但是替比夫定组在平均32个月
<正>【据《Am J Gastroenterol》2015年4月报道】题:血清多花紫藤凝集素阳性巨噬细胞结合蛋白水平可以预测肝纤维化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预后(作者Umemura T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需要无创性的肝纤维化诊断指标预测其疾病进展。近来研究发现血清多花紫藤凝集素阳性巨噬细胞结合蛋白(WFA+-M2BP)可作为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肝纤维化诊断的糖组学生物学标志物。来自日本信州大学医学院的Umemura T等收集了137例行肝活组织检查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检测其
<正>【据《Hepatology》2015年5月报道】题:干扰素诱导的25-胆固醇羟化酶通过阻断膜性网络的形成限制HCV复制(作者Kusuma A等)HCV是主要感染人肝细胞的正链RNA病毒。目前全球有8千万人为HCV慢性感染者,使之成为全球健康问题。近期研究显示25-胆固醇羟化酶(CH25H)是一种干扰素(IFN)刺激基因,通过合成25羟化胆固醇介导针对不同有包膜病毒的抗病毒作用。但是CH25H表达的固有调节以及其对于HCV感染的机制效应尚不清楚。
<正>【据《Liver Int》2015年3月报道】题:肾损伤对肝移植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心血管疾病病死率方面的影响(作者Van Wagner LB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在肝移植后心血管疾病(CVD)发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其对CVD的病死率的影响未知。来自美国西北大学费因伯格医学院的Van Wagner LB等评估了肝移植后NASH对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影
<正>【据《J Hepatol》2015年6月报道】题:上皮细胞转化序列2调控Rho/ERK信号转导通路促使肝癌早期复发(作者Chen J等)肿瘤的早期复发是改善肝癌患者远期生存的主要障碍。由此,明确导致肝癌早期复发的关键分子可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肝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上皮细胞转化序列(ECT)2与人类癌症密切相关,但在肝癌中其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
<正>【据《Hepatology》2015年6月报道】题:抗病毒治疗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程的长期影响(作者Jang JW等)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毒抑制对于疾病结局的长期影响尚未知。为了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长期预后,来自韩国天主教大学医学院的Jang JW等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的队列研究。该研究中的707例均以肝硬化失代偿并发症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包括284例非治疗患者和423例抗病毒治疗患者(58例患者
<正>【据《J Hepatol》2015年5月报道】题:人HBs Ag、HBe Ag抑制干扰素诱导通路穹窿体主蛋白信号(作者Liu S等)穹窿体蛋白呈对称的桶状,两侧有等量的穹窿体主蛋白(major vault protein,MVP)结合在一个穹窿体少数蛋白上。96个MVPs及16个长度约为86~141 bp穹窿体RNAs(vault RNAs,v RNAs)部分结合后,最终形成完整的穹窿体。虽然穹窿体仍未被完全了
<正>【据《PLo S One》2015年5月报道】题: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水平对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诊断的意义(作者Liu X等)肝细胞癌和肝硬化与全球的高死亡率相关。目前,甲胎蛋白(AFP)作为肝细胞癌检测的标准血清标志物,但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并不令人满意,肝硬化的最佳诊断标志物依然缺乏。来自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Liu X等曾经报道生长分化因子(GDF)15在
<正>前瞻性临床研究(prospective study)是研究者根据选题和设计的要求而进行的研究。其特点是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周密的研究计划,合理的观察指标,并严格按设计要求详细记录临床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归纳、统计、分析,得出某一结论。前瞻性临床研究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事先的选题和设计,以及在临床实施中是否完全按照设计进行,数据资料统计处理是否合理等。前瞻性临床研究常与研究者的研究方法、条件、设备等
<正>离心机转速用rpm表示已是非法定单位的写法。正确的写法是:当低速离心时(1万转以下)用r/min表示,同时给出离心半径;当高速或超速离心时(1万转以上)用相对离心力"×g"表示,g是斜体,前面是乘号。
<正>目的应避免与文题和引言重复,一两句话即可。方法应包括以下因素:研究对象(病例收集时间和数量)→分组情况→处理因素→检测/调查方法→检测/观察指标(含统计分析方法)。结果含以下部分:(1)定性指标的阳性(阴性)率;(2)定量指标应写明检测指标具体值、变化情况(与哪组比
<正>"综合征"是指一类继发的、原因比较复杂的、表现多样的症候群,亦称综合病征,包括症状与体征两部分。它代表一些(而不是一个)器官一旦发生病变或功能紊乱时同时出现的一群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适应证"与"禁忌证"是一对反义词,其含义是适应指征与禁忌指征,亦可俗称为"证据",它是指诊断、治疗方法或药物在某些条件下适用,但在另一些条件下禁用。这些条件包括症状、体征、生理状态、化验结果和特殊检查结果等其他客观条件。
<正>由池肇春教授主编的《实用临床肝病学》(第2版)现已出版发行。本书为第2版,在第1版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去旧添新,由全国20多个医疗单位、医学院校和肝病研究院(中心)的知名专家教授集体执笔撰写。呈现出本书的新面貌和活力,保持了本书的一流水平。全书上、下两卷,上卷为总论共17章,介绍了肝病诊治基础、现状和进展,下卷为各论,共16章,分别介绍了各种肝病的病因、发病机制、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内容新颖实用,文字流畅,全书80万字,可供消化科、感染科、肿瘤科、影像科等相关医师
<正>标准治疗指南是有助于医生或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确定恰当医疗保健决定的系统性陈述(规定)。是把临床的思维方式,以一个系统化的文件固化下来,让非专业或者专业人士,直接参考它来处理面临的患者群体。由于标准治疗指南很有实用价值,本刊决定对最新制订的肝胆胰国内指南、国外指南中译文及解读类文章实行免收版面费并
<正>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RCCSE)、武汉大学图书馆、中国科教评价网等单位主持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5-2016)暨第4次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工作已正式完成。进入本次评价的6201种学术期刊中共产生了1888种核心期刊,《临床肝胆病杂志》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在临床医学核心期刊(A-)中排名第2位。此次学术期刊评价工作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多指标评价体系,重点突出期刊学术影响力,注重对期刊网络传播效率和期刊即
<正>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肝胆病杂志》的学术水平,提高优秀论文刊发的时效性,《临床肝胆病杂志》已对国家、省、部、市(地)级以上科研基金资助的论文开通"绿色通道",即免收审稿费,一经审查合格,优先发表。
为方便广大作者支付审稿费、版面费和杂志订阅费,本刊在原有邮局汇款方式基础上,开通"支付宝"在线支付功能,支付宝账号为:lcgdb@vip.163.com,户名为:*晶。即日起,您可以足不出户通过支付宝的电脑或者手机客户端支付审稿费、版面费及订阅杂志费等相关费用。详情请登录本刊官网lcgolbzz.org查看,或来电咨询0431-88782542。
<正>为使作者了解我刊的编辑出版计划,及时地为我刊惠赐稿件,我刊编委会确定了2015年8-12期和2016年1-5期"重点号"选题:2015年8-12期"重点号"选题:8.小儿肝胆胰疾病;9.肝衰竭与人工肝;10.胆汁淤积和胆道疾病;11.丙型肝炎;12.肝移植。2016年1-5期"重点号"选题:1.肝癌的介入治疗;2.门静脉高压症;3.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4.中西医
<正>《临床肝胆病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支持的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胰疾病专业杂志。刊载内容为肝胆胰领域的临床与基础、中西医、内外科学术论文。目前已有国内外编委295名和审稿专家637名。随着杂志的不断发展,为了进一步做好期刊的审稿工作,提高审稿质量,缩短审稿周期,本刊公开诚聘优秀的审稿专家。具体要求如下:
<正>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年最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刊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的影响因子为0.992,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中的影响因子为1.243,在消化病学类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2位。这是自2009年以来,在第十四届编委会的带领下,《临床肝胆病杂志》取得的又一项骄人成绩。在此,感谢多年来给予《临床肝胆病杂志》关心和支持的编委、审稿专家、作者、读者,以及各位热心同道。我们会以此为契机,
<正>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10家国内数据库收录。被俄罗斯、美国、波兰、英国、瑞典、瑞士等国家的10家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刊载内容实行肝胆胰并重,内外科并重,中西医并重,临床与基础并重。在2011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我刊影响因子为0.992;在扩展版中的影响因子为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