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9年 第1期

显示方式: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药治疗研究的进展和评价
汪俊韬
1989, 5(1): 1-3.
摘要:
<正> 根据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乙肝)的发病机理与HBV持续复制及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因而采用抗病毒复制药物或影响人的免疫功能的药物,单独或联合应用治疗是合理的。但是慢乙肝的机制仍有许多环节尚不清楚,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刚处于研究试验阶段,免疫调节药物的研究更是初步,从总的看来慢乙肝的药物治疗尚未解决,还缺乏特效药物,任何药物的作用均是极为有限的。本文仅就抗病毒复制药物的临床应用加以探讨。一、干扰素类干扰素是有核细胞在对病毒或双股RNA刺激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中所合成及分泌的宿主衍生蛋白。它是病毒感染早期阶段,抗体尚未生成前,机体免疫应答所产生的
降门脉压各种药物的临床疗效和评价
潘伯荣
1989, 5(1): 3-5.
摘要:
<正> 门脉高压症常并发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由于覆盖静脉的食管粘膜薄受胸腔负压的影响胃酸返流的损伤以及粗糙食物的摩擦等常致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据报道门脉高压症患者,其门脉压力梯度(门脉压——下腔静脉压)<1.6kpa(12mmHg时,很少发生曲张静脉破裂出血(Schmid)门脉高压是门脉系统血流增加及阻力升高的结果,门脉血流与心输出量和进入门脉系统血量的多少有关;门脉阻力则与血液粘度,血管长度成正比,而与血管半径成反比。在肝硬化患者主要由于肝内门脉系统血管半径缩小,肝血窦收缩变窄。防治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关键是降低门静脉的压力过去曾做门腔静脉吻合手术以减低门脉压力,可预防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最
四组肝病科研题论文27篇作成果鉴定
1989, 5(1): 5-5.
摘要:
<正> 白求恩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创建人叶维法教授九年前与日本千叶大学医学部、美国Fox Chase癌肿研究中心协作研究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及其所致肝病,科研论文3篇在日本美国医学杂志发表后,该所五年来又对DHBV及肝病的细胞免疫学、超微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论文6篇,已于去年7月请南北各地专家举行鉴定会,评为国内先进水平及国际水平成果(其中3篇已在国外发表,3篇在国内发表)。近又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题DHBV-DNA在肝癌细胞内整合的研究论文。该所十年来另一组肝病激素代谢研究包括脑下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腺及性腺的论文10篇,均已在国内外发表,近作成果书面鉴定。
抗肝纤维化治疗的进展
蔡卫民
1989, 5(1): 6-7.
摘要:
<正> 肝纤维化指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包括细胞、纤维与基质,但以胶原纤维增生更为突出。其研究经过形态学描述和生理生化学研究阶段,现已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阶段。从分子水平研究肝纤维化治疗已获某些令人鼓舞的初步结果,其理论基础是抑制胶原合成,促进胶原降解和吸收,达到抗肝纤维化的目的。胶原合成包括:DNA转录、mRNA翻译合成α-肽链,经羟化、糖基化和3条肽链拧成螺旋状前胶原,通过微管分泌到细胞外,再经裂解、氧化、缩合和交联而成胶原纤维。本文就近2年来,对抗肝纤维化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作扼要介绍。
自由基清除剂在肝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李向泉, 许国铭
1989, 5(1): 8-9.
摘要:
<正> 肝细胞损伤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自由基的毒性作用近来尤为重视,主要包括损伤细胞DNA、破坏核苷酸辅酶、干扰巯基酶、共价结合和脂质过氧化作用等,故自由基清除剂在肝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四氯化碳(CCl4)所致肝细胞的损伤主要通过对肝细胞微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代谢为两个活跃的自由基-Cl和CCl3O2,产生氯烷化作用和脂质过氧化作用,破坏细胞膜性结构阻断蛋白合成、分泌和其它肝功能,而直接的毒性作用是由CCl3O2产生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导致肝细胞膜的破坏,这也是CCl4在体内代谢的主要途径。用高氧压治疗CCl4中毒的原理就是与O2竞争对细胞色素P-450的结合,抑制脂质
前列腺素用于肝病治疗的进展
牛俊奇, 张清泉
1989, 5(1): 9-11.
摘要:
<正> 一、PG研究概况 1930年,美国的两位妇产科医师发现井开始了前列腺素的研究。最初认为此物质可能由前列腺分泌,命名为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1957年,瑞典的Bergstom首次从羊的精囊中分离到前列腺素F的结晶纯品,获得了其化学结构。60年代末期PG在产科领域临床应用,并在1970年召开PG国际性学术会议,此后许多国家纷纷开展PG的研究。1982年度的医学诺贝尔奖曾授予从事PG研究的科学家。1979年,我国建立了PG的放免测定法,此后国内有关研究突飞猛进地发展。必须脂肪酸是PG合成的前体。PG是不饱和脂肪酸的衍生物。根据其结构上的差异分成九型(分称A、B、C……I)三类(分称1、2、3)如PGI2、PGE1等。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肝病的评价
孟宪镛
1989, 5(1): 11-13.
摘要:
<正>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下简称激素)可强化肝内蛋白合成酶,促进肝内蛋白合成,增加糖元合成,加强肝解毒功能,促进胆汁生成和排泄,抑制病理性免疫反应。因此,理论上激素对许多肝病可能有益。但临床实践及对照研究发现。激素只对少数肝病有良好效果,对多数肝病仅有一定疗效或无效,甚或列为禁忌。一、自身免疫性慢活肝指血清中存在各种自身抗体而无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也无嗜酒及药物史的慢活肝,其与乙型肝炎慢活肝的鉴别见下表。本病是激素治疗的主要指征。未经治疗者1/3~2/3于5年内死亡。激素的远期疗效尚待研究,有报告不能阻止本病发展为肝硬化。但近期疗效良
苏联西德来函联系协作科学研究
仲芳
1989, 5(1): 13-13.
摘要:
<正> 白求恩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名誉所长叶维法教授近接苏联Kapsukas大学Krikshtopatis教授来信告知,他于去年来长春参加国际肝病学术交流大会甚感兴趣,收获很大,已将大会情况向苏联医务界传达介绍。他在长春期间曾对叶教授领导的肝病科研进行了解,今来信要求与叶教授协作进行国际间肝病科学研究,两国互派研究人员
胎肝细胞治疗肝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
苏先狮
1989, 5(1): 14-15+21.
摘要:
<正> 实验研究此项工作国外开展比较早,材料比较多,文献报告曾采用二甲苯亚硝胺,D-半乳糖胺致大白鼠急性肝衰竭,分别用同种和异种肝细胞从腹腔注入,其结果不一(见表1)。 Sommer BG等以缺血造成狗的肝衰竭,再脾内自身肝细胞移植,存活率亦达60%;根据我院的动物实验结果,D-半乳糖胺所致大白鼠肝损害,经腹腔注入同种肝细胞后,变形、坏死、炎症浸润病变均有显著的改善。
介绍一种快速安全的食道静脉曲张硬化疗法
于曙东
1989, 5(1): 16-16.
摘要:
<正> 食道静脉硬化疗法已广泛用于控制和预防急性食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洽疗效果主要取决于硬化剂能否准确注入曲张的静脉血管。由于急性大出血,伴有呼吸急促,使准确的注药相当困难。作者采用一种新的透明塑料管使治疗更为迅速、安全。这种透明塑料管外径20mm、内径16mm,距管端3cm处开0.7×4cm的槽孔。插镜前将此管套入纤维窥镜镜身,待镜头进入胃腔后再将此管轻轻推向食道下端。曲张的静脉可经管槽突入到透明管腔内,因获得良好的固定,使推注硬化剂便于进行。转动该透明管可压迫出血,并可通过透明管壁观察注射部位是否出血以及周边曲张静脉的情况。作者使用这种方法为348例患者作了食道曲张静脉硬化治疗。无肺部并发症及食道损伤出现。作者认为应用透明塑料管便于操
原发性肝细胞癌经肝动脉的过继性免疫治疗
胡瑜
1989, 5(1): 16-16.
摘要:
<正> 近年已明确,淋巴细胞在白细胞介素-Ⅱ(IL-2)存在下培养能诱导获得对自体癌细胞显示杀伤作用的淋巴因子活化杀伤细胞(LAK细胞),并报道过应用自体LAK细胞作过继性免疫治疗(AIT)对各种癌患者的有效性。今作者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息者施行了自体LAK细胞加IL-2经肝动脉给予的AIT,研究了其临床疗效。以6例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息者为对象,施行了经肝动脉的AIT法。LAK细胞每周2次经肝动脉给予;同时安置自动注射泵,通过经股深动脉放置于固有动脉中的自动注射导管将IL-2(1000~2000u/天)注入。以LAK及NK活性作为淋巴细胞活性参数,又以Daudi细胞、K-562细胞分别作为LAK、NK细胞的靶细
肝病并发出血倾向的治疗
杨锦媛
1989, 5(1): 17-18.
摘要:
<正> 约有55%重症肝病患者发生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应针对不同机理进行治疗。一、一般出血倾向的治疗 (一)肝病凝血因子合成减少的治疗:正常肝脏可以合成大多数凝血因子(Ca++、因子Ⅲ及因子ⅩⅢ的α亚基除外)。肝病时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与因子Ⅱ、Ⅴ、Ⅶ、Ⅹ有关),PT纠正试验可确定系何种因子(如因子V)减少;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延长,主要由于因子Ⅶ、Ⅸ、Ⅺ、ⅩⅡ缺乏,也受因子Ⅰ、Ⅱ、Ⅴ、Ⅹ和血中抗凝物质的影响。由于肝合成纤维蛋白原的潜力可达正常的20倍,仅当肝机能严重减损时才减少。 (1)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依赖维生素K(依K因子),依K因子减少除注射维生素K外,可选用凝血酶原复合物(PP-
阿米巴肝脓肿的治疗
潘伯荣
1989, 5(1): 18-20.
摘要:
<正> 阿米巴肝脓肿的治疗多主张以内科治疗为主。如病情不严重,脓肿较小,则单纯以药物治疗即可。如病情严重,脓肿较大,则以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肝穿刺抽脓。湖北省分析1078例的有效率达95.4%,病死率为3.9%。一般认为疗效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阿米巴毒力和患者的抵抗力;②感染的阶段;③脓肿的大小和数目;④有无继发性细菌感染;⑤脓肿有无穿破;⑥治疗方法是否恰当等。Bakey氏等统计单纯性阿米巴脓肿的死亡率为5%,而有继发感染者高达40%。如已出现脓肿自发性穿破,病死率将达75~100%。因此,本病应强调早期诊断,及早合理治疗。一、抗阿米巴药物有2类:①对肠外阿米巴感染有效的药物,如灭滴灵、氯喹、吐根素、去氢吐根素等,其中灭滴灵还兼有
暴发性肝衰竭的治疗
张清泉
1989, 5(1): 20-21.
摘要:
<正> 暴发性肝衰竭是由于肝细胞大块坏死或急剧弥漫性肝细胞变性,肝功能严重损害造成的临床综合征。原因复杂,预后恶劣,治疗上尚无特效方法,是临床医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之一,值得深入探讨。近几年来对暴发性肝衰竭的治疗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随着对暴发性肝衰竭发病机制了解的深入,治疗方法上有许多改进,使病死率由60~90%降至40~53.8%;亚急性重症肝炎由78.1%降低到36~36.58%。 (一)重视监护及支持疗法凡暴发性肝衰竭均应放入监护病室,集中观察,按预定方案由专门医护小组护理、治疗。患者严格卧床,给予适当饮食,必要时输注10%葡萄糖、维生素、氯化钾、保证每天热量5026~6702KJ(1200~1600千卡)。对危重病人
上海市1988年甲型病毒性肝炎学术报告会概况介绍
姚光弼
1989, 5(1): 22-24.
摘要:
<正> 1988年1~4月本市发生甲型肝炎暴发流行,为了及时总结这次甲肝防治中的经验,于9月23~24日召开学术交流会议。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34篇,其中有关病因和流行病学22篇,临床分析51篇,发病机制和实验研究24篇,治疗31篇,疫苗和其他防治6篇。流行病学和病原学上海市1988年春甲肝暴发流行,共有31万余人发病,平均罹息率为4082.6/10万。这次流行的特点是:病情波及面广,近十分之一的家庭有2个人或以上同时发病。流行时间持续较长,自1月中旬开始至3月中、下旬明显减少,以1月下旬至2月中旬为高峰期,持续近20天左右。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占病例总数的83.5%。
肝脏及门脉系统血流量的测定
吴健, 尤大钰
1989, 5(1): 24-26.
摘要:
<正> 开展肝脏及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研究是了解肝脏的生理功能、病理生理机制及评价各种治疗措施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测定肝脏及门脉系统血流量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完善,涌现出一些新型的仪器或装置。本文简单介绍用途较大的方法和技术。一、肝血流量的测定测定肝血流量(LBF)的方法是测定肝脏从血循环中对某物质的清除速率或称廓清率。其原理是按Fick氏定律,即肝脏对指示剂不可逆地从血循环中的清除率等于肝血流量乘以肝对该指示剂的提取率(即指示剂的动静脉浓度差)。只要指示剂仅由肝细胞清除,测定指示剂的清除率和提取率就能推算LBF。开始应用溴磺酞钠作指示剂。因其有肝外清除及肝肠循环等缺点,现已被靛菁
胆囊腺肌瘤一例
严相近
1989, 5(1): 26-26.
摘要:
<正> 胆囊腺肌瘤是一种罕见的病变,文献中极少提及,近期见到1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70岁,主诉腹部不适4年余,近半年来症状加重伴皮肤黄染,全身搔痒。曾在当地医院就诊,给予抗感染,症状未见好转。“B超”检查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查体见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无压病,莫菲氏征阴性。86年6月手术,术中见胆囊萎缩、壁增厚并与横结肠、十二指肠紧密相贴,分离后显示胆囊与横结肠相通,瘘口嵌有结石一枚,胆总管内有巨大结石一枚。病理检查:切除之胆囊明显萎缩,长5.2cm,周径2.3cm,壁厚0.3~0.5cm,胆囊中段有一蛋形突起,1.5×1.2cm,表面光滑,灰黄色,一侧与胆囊壁相连。镜检肿块由胆囊腺管及平滑肌组成,腺上皮呈柱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内乙型肝炎病毒(PBL HBV)DNA存在状态与临床关系的研究
马筠, 陈文胜, 檀玉芬, 林秀玉, 汪俊韬
1989, 5(1): 27-28+57.
摘要:
<正>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HBV具有泛嗜性。白细胞也是其靶细胞之一。为明确HBV感染外围血白细胞的意义及其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本文采用Southern分子杂交和斑点分子杂交法进行研究。材料及方法一、病例选择:根据1984年南宁会议标准选择乙型肝炎病人61名。47人经肝活检证实诊断,其中急性肝炎8名,慢性肝炎53名。慢性肝炎中的33名与全部急性肝炎患者以斑点分子杂交法检测。另20名慢性肝炎患者以Southern分子杂交法进行研究。二、斑点杂交和Southern分子杂交斑点杂交:将静脉血中分离的白细胞(1×10~5个)充分消化后,点于硝酸纤维素膜上,以后步骤同血清HBV DNA检测。
胆汁成分与胆红素钙结石形成关系的临床研究
张柏和, 吴孟超
1989, 5(1): 28-29+57-58.
摘要:
<正> 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发病率在国内达到4.1~51.6%,此病产生的各种并发症严重危害着病人的生命和健康。临床工作者多年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对其病因和发病机理的认识尚未获得统一。我们对24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病和7例非结石胆道疾患病人的胆石和胆汁中的几种主要成分行定量检测,并通过分析胆汁中有形成分变化与胆红素钙结石形成的关系,以期对胆红素钙结石的病因和机理作进一步探讨。材料和方法 1.对象随机选择临床诊断原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病人24例,男性11例,女性13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17岁,平均46.3岁。术中取出胆石目测按日本胃肠病学会拟定标准分类。非结石胆道疾患病人7例作为对照,男3例,女4例.平均年龄40.2岁,经
甲肝病毒与乙肝病毒双重感染中的血清学标志和临床表现
高涛, 张孝秩, 巫善阴, 蒋维, 吴亚冲, 胡远顺
1989, 5(1): 30-31.
摘要:
<正> 为了认识乙肝病毒(HBV)与甲肝病毒(HAV)双重感染的血清学标志及其动态变化和临床表现。1988年上海市甲肝暴发流行中,我院就此作了研究,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1988年1~5月我院收治甲肝2290 (全部病例的抗-HAV-IgM均阳性),其中同时检出HBV标志(HBVM)的患者(甲乙肝)535例(23.4%)。按南宁会议的诊断分型标准计有急性黄疸型514例,急性无黄疸型6例,CPH3例,CAH12例。男326例,女209例,大部为青壮年。在单纯甲肝病人中取年龄、性别、发病天数、黄疸程度相似的535例作对照组研究。二、实验室检查两组病例均用ELI-SA检测HAV、HBV的血清学标志:抗-
肝病患者胃粘膜HBsAg检测初步探讨
彭晓君, 王桂林, 陈乃玲, 郭呜真, 贾克明
1989, 5(1): 31-33.
摘要:
<正>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乙型肝炎病毒(简称HBV)除感染肝脏外,脾、肺、肾、胰、骨髓、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均可检测出HBV。为了解胃粘膜组织中是否也有HBV存在,我们对15例患者作了如下探讨。资料和方法自1988年2月至5月对15例肝病患者其中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慢性迁延型(简称CPH)、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慢性活动型(简称CAH)7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简称HC)4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简称HBC)4例、分类未定1例常规内镜检查,于胃窦小弯、胃角、胃体小弯采取胃粘膜活俭。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腊包埋、HE染色及PAP法显示胃粘膜内HBsAg。免疫病理所需鼠抗
肝损伤112例外科处理的体会
陈孝平, 戴植本, 裘法祖
1989, 5(1): 33-35.
摘要:
<正> 目前,肝损伤的死亡率依然很高。这除了与受伤的类型和肝损伤的程度有关外,采取何种紧急措施,选用何种手术方式亦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现就我院处理肝损伤的几点体会作一小结报告。临床资料 1955年1月至1985年12月,我院共收治肝损伤126例,其中资料保存较完整者112例;男性76例,女性36例;年龄最小5(1/2)岁,最大65岁。损伤的类型:钝性伤92例(82.14%);切割伤19例(16.96%);枪弹伤1例(0.89%)。92例钝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事故,计64例(69.57%);其次是工伤事故9例(9.78%)。99例记载了肝损伤的部位,其中:肝右叶损伤56例(56.57%),肝左叶损伤28例(28. 28%),双侧肝叶损伤15例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疗法的体会——附50例报告
李增灿, 刘玉珍
1989, 5(1): 35-36.
摘要:
<正> 我科自1984年3月用日本olympusGIF-K2型纤维胃镜和NM-IK型内镜注射针对50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病人注射硬化剂治疗收到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病人与方法本组50例中急性出血40例,预防性治疗10例,男41例、女9例;年龄22~78岁(平均48.6岁),病情按child氏标准分级;急性出血40例中A级8例,其中曾作脾切除术2例;B级20例,其中曾做脾切除术3例,曾做分流术1例;C级12例,其中曾做脾切除术2例,合并肾炎3例。这40例中18例有反复出血史,少则2次,多则11次,平均3.2次。预防性治疗10例中A级3例,其中曾作脾切除术1例,B级4例,C级3例,其中曾作脾切除术1例。50例中,R—Csign42例。对紧急出血病人一律采取双气囊三腔管压
脾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52例分析
高洪深, 宋文琛, 涂思铎
1989, 5(1): 36-37.
摘要:
<正> 我们应用脾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52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43例,除1例小儿为肝外型门脉高压症外,余均为肝炎后肝硬化。肝功按Child分类属甲级40例,乙级12例。轻度腹水7例,有出血病史23例,急性大出血行分流手术者3例。手术效果:本组有45例在脾腔静脉吻合前后行大网膜静脉测门静脉压,吻合后压力下降者39例,未变者3例,上升者3例。吻合前平均压力为3.52kPa(358.8mmH2O),吻合后平均压力为2.67kPa(271.7mmH2O),平均降压为0.85kPa(87.1mmH2O),吻合口大小与降压的平均值呈正相关。但也有3例吻合口直径为1.5~2.5cm者没有降压。随访:有45例随访1~6.5年,绝大部分已恢复轻工作。术前后曾做钡餐检查40例,
α干扰素和OK·432治疗非甲非乙型慢性肝炎的效果
沈志平
1989, 5(1): 37-37.
摘要:
<正> 本文作者以肝组织像为指标,研究了对27例确诊为非甲非乙型慢性肝炎患者单独给予α干扰素的有效用量,以及并用OK·432的效果。结果表明,单独给予α干扰素组:每天肌肉注射9~4.5×10~6u,4周后转氨酶可见明显改善,但发病后长期经过的病例肝硬化病例及肝细胞脂肪变化组无效的病例多。α干扰素和OK·432并用组:对1组无效的病例也有效,3例治疗9~24个月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值恢复正常,而且持续一年以上。单独给予OK·432组:未见转氨酶的改善。以上结果提示,α干扰素治疗非甲非乙型慢性肝炎有效率在70%以上,而少量
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冲洗治疗肝脓肿
王光伟, 谢朝秀
1989, 5(1): 38-39.
摘要:
<正> 手术引流是治疗肝脓肿的传统方法之一,但其并发症和死亡率高达10—47%。我院五年来采取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冲洗治疗肝脓肿37例,治愈率达100%。介绍如下: 资料和方法细菌性30例,阿米巴性5例,混合性2例。脓肿位于肝右叶28例,肝左叶6例,全肝3例。单脓腔29例,多脓腔8例。脓腔最大直径16cm,最小4.5cm。放置单管引流33例,双管引流4例。排脓量最多者达4800ml。合并隔下脓肿或右侧脓胸5例。方法;术前测定凝血机能,B型超声定位后,选择脓肿距体表最近的部位作穿刺点,常规皮肤消毒和铺孔巾,在局麻下先用细针试穿,抽出脓液后换用直径为5mm的穿刺套
高压氧治疗重症肝炎的探讨
陈永生, 郑抗美, 张俊, 方之勋, 张新年, 孙永涛
1989, 5(1): 39-40.
摘要:
<正> 重症肝炎除了免疫反应作为致病始发动因外,还同时存在肝及胃肠道缺血缺氧的继发性损伤。对于始动因子目前尚无良法,而对于缺氧状况,如能改善,当可减轻病情,提高存活率。用高压氧可增加血液溶解氧,可补偿血流量的不足,改善肝及胃肠壁的缺氧状况,减少因缺氧而致的继发性损伤及坏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机体获得时间,达到病程的自限作用。治疗对象按南宁会议诊断标准诊断的7例亚急性重型肝炎及18例慢性活动性肝炎的重型患者,1例肝硬化伴亚大块坏死均尚未发生脑病或消化道出血,无中耳疾患,能合作者,在综合疗法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另外对病情相似,使用综合疗法的重症患者17
无水酒精治疗中晚期肝癌31例报告
冯晓灵, 吴恒举, 聂玉萍, 侯孟淮, 张春香, 耿兰溪, 徐卫东, 石凤娟
1989, 5(1): 40-41.
摘要:
<正> 临床资料原发性肝癌分型分期按1977年全国肝癌协作组标准实施。单纯型Ⅱ期16例,硬化型Ⅱ期10例,硬化型Ⅲ期4例,炎症型Ⅲ期1例。肝区疼痛31例,消瘦乏力17例,发热5例,腹水3例,肝肿大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2—14cm。AFP160~970ng/ml者7例,>4000ng/ml者20例,>40000ng/nl者1例,阴性3例。AKP15~43u者24例,13u以下者7例。γ——GT100u~400u者31例,均经细胞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型肝癌。方法和结果一、药物:无水酒精(浓度99.5%)。二、治疗方法:以B型超声引导穿刺针进入包块中心,注射无水酒精,7~14天注药一次,4~7次为一疗程。三、治疗结果;肝区疼痛消失24例,疼痛减轻7例;体重稳定10例,体重增加2例;3例腹水治疗后无改变;肝脏缩小23例,回缩在1~8cm之间。AFP有11例下降至0—2010ng/ml,3例阴性者治疗后无变化。
各类肝病血脂质过氧化物的分析
张蓉, 叶维法
1989, 5(1): 42-44.
摘要:
<正>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生物膜认识的不断提高,脂质过氧化学说已逐渐成为许多病理学和毒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脂质过氧化是自由基对脂类损害的结果,是游离的或结合的不饱和脂肪酸受自由基的作用而形成的过氧化物。正常血清中含量甚少。我们对276例各类肝病及56名健康人血脂类过氧化物作了检测,并对病情和内毒素的关系进行探讨。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276例为1987年4月~12月住院病人,对照组为56名健康成人。另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5人。 2.测定方法:脂质过氧化物(LPO)的测定,采用改良的硫代巴比妥酸荧光方
乙型病毒性肝炎超微结构改变
张志贤, 梁士哲, 朱东, 范文光
1989, 5(1): 44-45.
摘要:
<正> 本文就各型乙肝患者肝组织的电镜所见,结合临床、实验室指标及光镜组织病理检查,观察比较其间关系,试图进一步了解慢性肝炎肝损伤的机理和发展规律。 1981~1983年住院的经血清学证实的乙肝患者共59例。年龄17~30岁(仅1例52岁)。病程15天~7年。按1984年南宁会议临床并结合病理诊断标准,其中急肝23例,慢迁肝23例,慢活肝9例,肝炎肝硬变4例,其中有急肝2例,慢迁肝1例及慢活肝2例皆因组织块小未下病理诊断。肝活检时间在炎症活动期21例(35.59%),好转期26例(44.07%),恢复期12例(20.34%)。电镜标本,按常规制备超薄片,用国产Dx-B1~12型电镜观察。在不参考任何资料前提下,专人负责随机取样,逐项登记超微结构改变,
慢性活动性肝炎高黄疸病人中药治疗效果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梁士哲, 左小刚, 姜怡, 李远治, 范文光, 朱东, 江承柏, 葛安平, 宋为云
1989, 5(1): 45-46.
摘要:
<正> 文献报道,伴有胆汁郁积的慢活肝比无胆汁郁积者更易演变成肝硬化,并有早期死亡趋势。我院汪承柏等经多年探索,采用凉血活血重用赤芍治疗长期高黄疸郁积性慢性肝炎取得显著退黄效果。为进一步探索本药方疗效,本文对5例治疗后,肝穿活检标本进行电镜观察,并对其中3例进行治疗前后对比。结果表明,治疗后胆汁郁积基本消除,同时肝超微结构亦明显改善。对象与方法 5例经临床、生化及病理诊断为乙型慢活肝合并胆汁郁积。所有病例均单用凉血活血中药汤剂,于用药前通过腹腔镜采取肝活检标本,服药后当胆红质降至5mg以下时,再活检复查。其中王×于第二次肝穿后60天又做第三次肝穿。活检组织制备成电镜标本观察。
术中胆道造影207例分析
赵晨阳
1989, 5(1): 47-48.
摘要:
<正> 胆道残余结石是目前胆道外科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在术中对胆道情况了解清楚,有效减少术后残余结石,现将我院术中胆道造影207例分析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男44例,女163例。 2.用30—50毫安可移动的x光机与自制一暗盒放病人身体下面,调好位置,注药拍片,根据结果决定是否探查胆总管。 3.开腹后先行造影,在洗片同时可行胆囊切除术,故不延误手术时间。二、造影结果: 胆道正常者114例,占55.07%。有胆总管结石59例,占28.51%;左肝管结石7例,占3.38%;胆总管蛔虫10例,占4.83%;
胆道术中使用胆道镜的几点体会
周鸿昌, 黄大熔, 张炳印, 金锡礼
1989, 5(1): 48-49.
摘要:
<正> 自采用术中胆道造影之后,纤维胆道镜相继问世14年以来,使胆道残余病变、残石明显减少,并杜绝了医源性十二指肠及其憩室损伤的发生,进而提高了一次性完成胆道手术的效果。现将我们对39例术中使用胆道镜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42例胆道手术,除常规采用金属探条、取石钳和刮匙探查胆管外,同时行术中胆道造影65例共70例次(45.7%),应用纤维胆道镜检查39例(27.4%)。其中有3例胆道造影疑为胆道残石(4.61%),同时作胆道镜证实仅有1例残石(1.53%)。7例术中胆道残石,经胆道镜完全取净者4例,部分取除者2例,取石成功率达85.7%(6/7)。其
影响持续静滴脑垂体后叶素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疗效因素探讨
高河元, 许其增, 范寅根, 何利平
1989, 5(1): 49-49.
摘要:
<正> 本文报道我院1979~1985年42例、78次持续静滴脑垂体后叶素(Vp.)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结果(剂量0.3u/分,逐渐递减,维持3~5天停药),有效止血率为58.97%(46/78),较之国内外文献报道要低。现就影响疗效因素作一探讨。 (1)年龄大小。本文39岁以下有效止血率为72.73%,40~59岁为67.65%,60岁以上仅45.45%。说明后一组与前二组有差异(P <0.05)。 (2)疾病差别。本文单纯肝硬化有效止血率为69.81%,伴门静脉/肝静脉栓塞为50.0%,而伴肝癌为33.33%。说明前一组与后二组有差异(P<0.05、<0.01)。 (3)出血次数。本文首次出血有效止血率为87.50%,2、3次出血为48.39%,4次以上为43.48%。说明前一组与后二组有差异
药物性黄疸45例临床分析
李道芬
1989, 5(1): 49-50.
摘要:
<正> 本文分析了45例因各种药物导致黄疸的发病与临床特征,占同期因黄疸住院的4.3%。致病药物有安定、681粉(卤碱)、锑剂、黄药子、何首乌、雷公藤、他巴唑、利福平、氯喹、山道年、苯妥因钠、雷米封、硝硫氰胺、氯丙嗪、长效磺胺、A、P、C、呋喃氟脲嘧啶等17种,经各项检查均排除了其它产生黄疸的疾患,9例作了肝组织学检查。临床特征:全部病例均有黄疸,结合胆红素增高者21例,游离胆红素增高仅1例,其余为双项增高。黄疸指数最高者为雷公藤中毒引起:71u。服药至发生黄疸的潜伏期最短2.5夭(如氯喹),最长17月(雷米封),2—4周者28例(62.2%)。44例均为常规治疗量,仅1例系一次服氯丙嗪数十片中毒,虽
肝硬化脾切除术后并发门脉内巨大血栓一例临床病理报告
梁浩, 汪鸿志
1989, 5(1): 50-51.
摘要:
<正> 女患55岁,因结节性肝硬化脾切除大网膜包肾术后24年,呕血100ml急诊入院。病人于1962年在首都医院行脾切除大网膜包肾术,术后24年一般情况好。本次入院前5个月曾呕血一次约1000ml,经双囊三腔管压迫止血。入院后9天内共发生3次大呕血,经双囊三腔管压迫、大剂量垂体后叶素及20%孟氏液局部治疗效果不佳,出血后第10天出现原发性腹膜炎,麻痹性肠梗阻,肝性脑病等症状,经用大剂量氨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妥布霉素、谷氨酸、精氨酸、支链氨基酸、左旋多巴等治疗病情无好转,6天后终因抢救无效死亡。尸检所见:结节性肝硬化,食道上中下段自上而下纵行排列4个静脉破裂点。胃肠内血性内容1500ml,腹腔内脓
乙型病毒性肝炎并发急性脊髓炎一例
张文彬, 张碧秋
1989, 5(1): 51-52.
摘要:
<正> 赵××,男,11岁,因乏力、食欲不振、尿黄5天于1985年8月25日入院。查体巩膜轻度黄染,皮肤未见斑疹及蜘蛛痣,心肺如常,腹软,肝于肋缘下2.0cm,质软,有叩触痛,脾未触及,腹水征阴性。化验: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均阳性,肝功能SGPT380u、II20u,TTT8u、AKP16u、γ-GT220u、A/G1.8/1、HBsAg阳性,抗-HBc1:1000阳性,HBeAg、抗-HBe、抗-HBs、抗-HAV-IgM均阴性,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型。住院经综合治疗后黄疸消退,食欲恢复。9月10日查体肝肋下1.0cm。SGPT170单位,TTT9.2单位,AKP7单位,FGT70.3单位,A/G为1.8/1。
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对内毒素血症的意义
刘德午, 毕吉庆
1989, 5(1): 52-52.
摘要:
<正> 为预防硬变之肝叶切除所并发的内毒素血症,作者在肝切除前后投予OK-432激活网状内皮系统机能,探讨对术后内毒素血症的影响。对象与方法:均为肝硬变合并肝细胞癌患者。OK-432投予组5例。非OK-432投予组7例。非硬变肝切除12例为对照组。在肝叶切除术前及术后1、3、7、14日取末梢静脉抗凝血,用合成基质法对内毒素定量。为激活网状内皮系统的机能,自肝切除2周前开始,隔日皮内注射OK-432,剂量分别为1、2、3、5、5、5KE。术后第5日起,每次注射5EK,每周2次。结果:肝叶切除前血中的内毒素,在非OK-432投予组为6.6±1.0Pg/ml,与对照组2.6±0.5Pg/ml比较,显着增高。肝叶切
温热并用引流管治疗胆管癌的临床应用
刘德午, 王地槐
1989, 5(1): 52-52.
摘要:
<正> 作者等用温热并用引流管法治疗胆管癌4例,1例术中1次性加温60℃,30min3例手术前黄疸减退期加温60~65℃,1h,2次/周,共4次。4例患者均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将摘除脏器自肝门到十二指肠乳头部切下7mm,做病理组织学检查。温热并用引流管的仪器由两部分组成:①主机:装有安全电路和计数式测温监测装置。②引流管:用耐热性氟素树脂制成的Franch10号管,全长50cm,加温中央部装有测温用的热电隅。结果有效3例。于胆管的短轴方向,可见管腔内侧50%的癌细胞变性坏死,核浓缩。但在胆管浆膜侧的50%和经皮经肝的胆道引流穿刺侧胆管壁,以及癌变与正常胆管的邻界部有癌遗留。癌遗留的原因与加热部位及癌变范围不尽一致等因素有关。无效1例。可能
肝癌破裂出血止血后4年再次出血手术肝叶切除1例
韩国兆, 孔祥文
1989, 5(1): 53-53.
摘要:
<正> 患者男,61岁,因剧烈腹痛2小时于1986年3月26日入院。4年前无诱因突然剧烈腹痛、腹胀,在某医院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右肝叶脏面癌肿破裂出血,用大网膜填塞止血,输血2100ml。病理报告为肝细胞癌。出院后未作任何治疗,4年来坚持正常工作。于2小时前骑自行车过沟颠波,顿觉脐右侧剧烈疼痛,呈持续性,头晕、腹胀,呕吐胃内容物2次。查体:T37.9℃,P96次/分,BP12/8KPa(90/60mmHg),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右腹饱满,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可触及1个约12×12cm肿物,边界不清,质软,不活动。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初步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紧急剖腹探查,
上腹胀痛、阻塞性黄疸
龚经文
1989, 5(1): 53-55.
摘要:
<正> 病历摘要杜×,37岁,女性,因上腹部持续性胀痛3月余,巩膜发黄5天,于1987年2月27日收入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3个多月前开始感上腹胀痛,20天后渐渐增重,向右肩胛及前胸放散,与饮食无关。食欲日减,近20多天尿较黄。5天前在某医院发现巩膜黄染,无畏寒、发热及皮肤瘙痒。大便黄,无腹泻。病后体重减轻20余斤,某医院检查SGPT升高,诊断“肝炎”。日前来我院门诊检查TTT3u,TFT(-),SGPT174u,HBsAg(-),以阻塞性黄疸原因待查入院。十多年来常有无规律的上腹隐痛,否认肝炎史。体检T37℃,血压脉搏正常,营养差,皮肤巩膜黄染,未见蜘蛛痣及肝掌,表浅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在肋下2cm,剑下4cm,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