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第2期

显示方式: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蔡中起, 张兴田
2003, 19(2): 67-68.
摘要:
<正> 1 定义和流行病学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一种发病率仅次于肝血管瘤的常见肝脏良性疾病,其特点为结节性增生性肝损害。FNH以妇
慢性重型肝炎并发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三例
李卫平
2003, 19(2): 68-68.
摘要:
<正> 我院近年收治的3例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在住院期间并发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其中2例死亡,1例存活。3例中2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年龄分
死亡受体与肝脏疾病
白宪光, 黄长形
2003, 19(2): 69-71.
摘要:
<正> 细胞死亡是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不可逆丢失,它包括坏死和凋亡两种表现形式。细胞凋亡在基因调控下,不仅对维护机体环境稳定、维持脏器正常发育
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
丁百静, 朴云峰, 李传凤, 邱香
2003, 19(2): 72-73.
摘要:
为了解肝硬化患者血清、腹水中瘦素水平情况,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选择肝硬化组、对照组各21例,分别测定受试者的血脂、肝功、血糖、胰岛素、血清瘦素及部分腹水瘦素水平,测量其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体脂肪含量。瘦素、胰岛素分别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放射性免疫试验方法测定,胰岛素抵抗用HOMA模式估算。结果显示:肝硬化、对照组的血清瘦素水平差异不显著,且肝硬化组无性别差异。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与体重指数(BMI)、总蛋白、总胆固醇、空腹胰岛素相关,与胰岛素抵抗(IR)无关。腹水中的瘦素水平与腹水的性质有关,渗出液高于漏出液。上述结果说明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表现异常,与疾病本身相关。
肝硬化患者红细胞补体受体Ⅰ型分子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与其数量变化的研究
李阳, 王海滨, 黎雪如
2003, 19(2): 74-76.
摘要:
研究乙肝后肝硬化代偿和失代偿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及其与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探讨肝炎后肝硬化红细胞膜分子的变化在肝硬化疾病发展中的意义。采用酶免疫分析间接法检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用PCR、Hind Ⅲ酶切和凝胶电泳法检测红细胞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红细胞CR1分子数量下降(P<0.01),失代偿者尤为显著(P<0.01)。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下降与肝硬化发生、发展有关。红细胞CR1分子数量表达下降主要与后天性因素有关。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红细胞CR1分子测定或动态观察,对探讨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病机理、预后和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肌注猪苓多糖引起过敏反应二例报告
王志军, 黄飞, 黄福成
2003, 19(2): 76-76.
摘要:
<正> 猪苓多糖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乙肝、肿瘤等病有一定疗效。本品为中药猪苓提取的多糖物质,系注射用粉剂。我站于2001年12月下旬使用该制剂治疗乙型肝炎中引起过敏反应2例,现报告如下。
血浆降钙素原及内毒素水平与肝硬化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关系
张崴, 徐美宝, 柴晓红, 张世兰, 王海滨
2003, 19(2): 77-79.
摘要:
探讨血浆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内毒素水平对肝硬化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的诊断价值及与病原菌分型和临床预后的关系。肝硬化腹水患者(合并SBP38例,单纯腹水51例)血浆PCT含量和内毒素水平分别采用金标兔疫层析和分光光度法检测。所有患者PCT及内毒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SBP组PCT阳性检出率(>10ng/ml)及内毒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无SBP组(P<0.001)。G菌感染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G+菌感染组(P<0.01),两组PC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与88.9%,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动态观察最初三天血浆PCT的变化对不同结局的预测性及临床疗效的指导性优于内毒素检测。动态观察PCT及内毒素水平对肝硬化伴SBP的早期诊断、病原菌初步分型、临床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等都有重要价值。
缬沙坦对肝硬化患者肝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彩色多普勒观察
宋怀宇, 贾涛, 朱菊人
2003, 19(2): 79-81.
摘要:
观察缬沙坦对肝硬化患者肝血流动力学的影响。26例肝硬化患者,给予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80mg qd,疗程1个月,于治疗前后检查肝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变化。发现经缬沙坦治疗后,肝硬化患者的肝血流动力学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总体表现为肝内血管阻力降低,肝窦内压下降,肝脏有效灌流增加,肝脏供血明显改善。缬沙坦应用于肝硬化患者,可明显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增加肝脏血液灌流。
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分析
郭延军, 李宏伟, 吴玉晶, 刘海燕, 崔秀明, 刘克莉
2003, 19(2): 82-83.
摘要:
对进行部分性脾栓塞术的3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临床分析。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入5F cobra导管至脾动脉主干进脾门部,进行部分栓塞术。30例中有28例脾功能亢进缓解并降低门静脉高压。结论:部分性脾栓塞术效果肯定。由于部分性脾栓塞能够保留患者脾脏的完整性,以完成其生理免疫功能,同时有效地改善了外周血象,并发症明显降低,因此,已成为脾功能亢进的替代疗法,是目前的非手术治疗手段。
口服支链氨基酸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多中心总结
张涛, 贾继东, 张福奎, 王宝恩
2003, 19(2): 84-85.
摘要:
为验证口服支链氨基酸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的疗效,将14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口服支链氨基酸,B组口服复方氨基酸胶囊,疗程9周。结果表明:A组血清白蛋白水平由治疗前(32.25±3.11)g/dl升高到(37.61±5.13)g/dl(P<0.05);B组血清白蛋白由治疗前(32.12±2.04)g/dl升高到(36.64±4.66)g/dl(P<0.05),两组对比,支链氨基酸组血清白蛋白升幅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因此,支链氨基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提升肝病患者白蛋白水平的药品。
中药肝长春保肝抗肝纤维化作用的临床研究
朴云峰, 高普均, 王英凯, 郭晓林, 吴阳, 时阳
2003, 19(2): 86-87.
摘要:
观察中药肝长春保肝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用肝长春治疗肝硬化患者55例,另设53例用复方丹参治疗为对照组,治疗前后观察临床表现、检测肝功能,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治疗组临床表现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改善及HA、LN、Ⅳ-C的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中药肝长春具有明显的保肝、抗肝纤维化作用。
慢性肝病患者血浆内皮素、NO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关系研究
叶晓光, 于宪, 廖云珍
2003, 19(2): 88-89.
摘要:
探讨慢性肝病进展过程中,ET、NO和IL-1β、IL-6和TNFα所起的作用及相关关系。应用ELISA及RIA法检测128例慢性肝病患者的ET、NO和IL-1β、IL-6和TNFα水平。慢性肝炎组、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及肝癌患者的ET、NO和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比正常有显著性增高(P<0.05)。随着肝细胞损害程度加重,ET、NO含量增加,IL-1β、IL-6及TNFα水平亦逐渐升高。ET、NO的升高引起IL-1β、IL-6及TNFα等炎症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可能是慢性肝病炎症加重的原因之一。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慢性肝病的严重程度。
重组干扰素α-2a,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比较
武宗导, 王功大, 许洁, 邢国珍
2003, 19(2): 90-91.
摘要:
探讨不同亚型α干扰素(IFNα-2a、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差异。11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被随机分为IFNα-2a治疗组(52例)和IFNα-2b治疗组(58例)。IFNα-2a治疗组采用IFNα-2a(因特芬)每日3MU肌注,IFNα-2b治疗组采用IFNα-2b(隆化诺)每日3MU肌注,30天后改隔日3MU肌注,疗程6月。观察两组用药3月、6月后血清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和治疗反应率。ALT复常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HBeAg阴转率:IFNα-2b治疗组(51.7%、67.2%),明显优于IFNα-2a治疗组(32.7%、44.2%),两组差异明显(P<0.05)。HBV DNA阴转率:6月后IFNα-2b治疗组(58.6%),明显优于IFNα-2a治疗组(34.6%),两组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完全反应率:IFNα-2b治疗组(46.6%),明显优于IFNα-2a治疗组(21.2%),两组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干扰素α-2b亚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明显优于干扰素α-2a...
α-干扰素治疗慢丙肝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sIL-2R变化的研究
张缭云, 王守义, 张玲荣
2003, 19(2): 92-93.
摘要:
探讨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对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变化的作用。用国产α-干扰素治疗18例慢丙肝患者,分别检测其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检测方法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和双抗夹心ELISA法。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随病毒复制指标阴转,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下降,细胞免疫功能改善。免疫反应参与丙型肝炎发病,观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变化,对判断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疗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ALSS对慢性重型肝炎血清胆碱酯酶的影响及预后判断
邹敏超, 黄建荣, 陈月美
2003, 19(2): 94-95.
摘要: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对慢性重型肝炎血清胆碱酯酶(ChE)的影响及预后判断。设ALSS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70)例。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ChE检测。ALSS治疗后血清ChE值明显回升,与好转率呈正相关,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好转率分别为47.7%、18.6%。ALSS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早期疗效最佳,好转率达81.8%,而中、晚期为68.4%、17、9%。ALSS治疗可显著升高慢性重型肝炎ChE值,并提高好转率。血清ChE可作为ALSS治疗后的预后判断指标之一。
胃肠病患者肝组织中经输血传播病毒的检出
陈晓莉, 许德军, 郎振为, 马洪波
2003, 19(2): 96-97.
摘要:
检测非肝病(胃肠病)患者肝组织中经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情况,探讨其致病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肝组织中TT病毒抗原(TTVAg)的表达与分布,观察肝组织学变化,部分病例经原位杂交予以证实。32例胃肠病患者肝组织中检出TTVAg阳性11例(34.4%)。阳性病例的切片经光镜组织学检查,8例有轻微的肝组织病理改变,包括肝细胞胞浆疏松化、嗜酸性变以及汇管区的扩大和淋巴细胞浸润等。而21例TTVAg阴性者中,仅4例有轻微的病理变化(x~2=8.999,P<0.01)。11例免疫组化阳性病例中7例原位杂交呈阳性。TTV感染在胃肠病患者中较为常见,感染者血清生化指标尽管无异常,但多数仍存在有轻微的病理改变。
IFN,an-IFN,IL-2 TNF与慢乙肝ALT反复波动关系的临床研究
李艳华, 张成忠, 邵颖, 王桂霞
2003, 19(2): 98-99.
摘要: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乙肝)谷丙转氨酶(ALT)反复波动与干扰素(IFN)干扰素抗体(an-IFN),白介素Ⅱ(IL-2),肿瘤坏死因子(TNF)在血清中含量变化关系。方法:使用ELISA和RIA法检测50例慢乙肝患者为观察组和50例曾用过干扰素治疗的慢乙肝患者,50例健康人做2组对照。结果:三组中IFN、an-IFN血清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IL-2血清含量干扰素治疗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健康人血清中IL-2水平也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TNF在干扰素治疗组与观察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故,此研究检测IL-2含量对判断慢乙肝患者发病机理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肝组织HBVDNA定量检查的临床意义
张光曙, 卓海龙, 徐传镇, 丁明权, 于建国, 甘天福
2003, 19(2): 100-101.
摘要:
由于对HBV感染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抗病毒治疗急待寻找判定效果可靠的方法,HBVDNA检测,特别是血液和肝组织定量检测显得极其重要。不加选择对HBV感染者作肝活检时留取小粒肝组织,同时采血作HB-VDNA定量检查。急慢性HBV感染病例均示肝组织内HBVDNA检查明显高于血内检出率,同时肝组织HBV含量明显高于血液的含量。肝组织检测HBVDNA可以明显提高HBV感染诊断率,血内HBVDNA阴转时不能说明肝组织内亦已阴转,血内HBVDNA阴转不宜随即停止治疗。
套式PCR检测抗-HBs阳性者血清HBVDNA及序列分析
黄利华, 蒋跃明, 裴浩, 魏建国, 曹立森
2003, 19(2): 102-103.
摘要:
研究套式PCR在检测抗-HBs阳性不同模式者血清HBVDNA中的意义,从基因角度分析产生的原因。对64例标本采用套式PCR检测HBVDNA并作序列分析,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含量。抗-HBs阳性不同模式者常规PCR法检测HBVDNA阳性率29.7%,套式PCR检测阳性率84.4%;套式PCR阳性组肝功能损害严重、HBVD-NA与HBsAg值显著高于套式PCR阴性组;套式PCR性阴/常规PCR阴性组48.6%的病例由于S基因变异导致HB-sAg肽氨基酸置换产生的,抗-HBs不能中和病毒而与HBVDNA共存。因此对那些抗-HBs阳性、肝功能反复异常者有必要进行套式PCR检测,以提高HBV感染的诊断率。
高压氧治疗慢性肝炎对患者免疫功能和肝组织中HBsAg、HBcAg影响的研究
刘伟, 赵伟, 罗婵, 郑抗美, 李翠红, 李敏玲
2003, 19(2): 104-105.
摘要:
观察慢性肝炎(CH)高压氧(HBO)治疗前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肝组织中HBsAg、HBcAg的变化。用纯氧单仓治疗(0.25 MPa,1.5h/d,10d/cyc,6cyc)60例CH,治疗前后用Array TM Protein System Array 160测静脉血A/G、r、lgA、lgG、lgM、C1、C4;肝穿刺活检,SP法检测肝组织中HBsAg、HBcAg。HBO治疗后CH患者静脉血r、lgA、lgG、lgM、C1、C4明显降低,A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CH患者肝组织中HBsAg、HBcAg治疗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HBO治疗CH,可降低患者的免疫反应,对CH肝组织中HBsAg、HBcAg抑制作用不明显。
博尔泰力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张学武, 周敏, 胡国启
2003, 19(2): 106-107.
摘要:
探讨拉米夫定耐药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将46例拉米夫定耐药性乙型肝炎随机分为A、B两组,均在继续服用拉米夫定的基础上对症保肝治疗,A组病例加用博尔泰力(400-600)mg/d,肌注;3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结束观察比较两组患者ALT、HBVDNA、HBeAg的变化及综合疗效;A组患者ALT复常率、HBVDNA及HBeAg阴转率分别为64.0%(16/25)、56.0%(14/25)、42.8%(9/21),而B组分别为28.6%(6/21)、9.5%(2/21)、11.1%(2/1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或P<0.05);两组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及病情恶化。博尔泰力对拉米夫定耐药性乙型肝炎同样有效,可作为拉米夫定耐药性乙型肝炎治疗失败后的补救治疗。
重型肝炎中HEV感染的临床意义
付广双, 唐彤宇, 田梅梅
2003, 19(2): 108-109.
摘要:
为探讨重型戊肝的临床表现及转归,对75例重型肝炎中的13例戊肝病毒(HEV)感染者进行临床分析。以单纯乙肝病毒(HBV)感染20例为对照组,比较其与单纯HEV、HEV合并HBV感染的重型肝炎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重型肝炎的HEV感染率为17.3%(13/75),HEV与HBV重叠感染率为8.0%(6/75),在临床表现方面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EV合并HBV感染组SB,PT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单纯HEV组及单纯HBV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是影响戊型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
α-L-岩藻糖苷酶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的探讨
赵平, 王江滨, 张爱国, 王广
2003, 19(2): 109-110.
摘要:
探讨α-L-岩藻糖苷酶(alpha-L-fucosidase AFU)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分别采用放免法和显色多肽基质法对93例原发性肝癌、45例恶性肿瘤、98例良性肝病、46名孕产妇及20例正常健康人的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水平和AFU活性进行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组血清AFP水平及AFU活性明显高于其它各疾病组。AFU和AFP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6.3%和74.2%,在AFP阴性肝癌患者中AFU阳性率为75.0%。AFU、AFP两者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可提高到93.5%。
原发性肝癌中MDR1基因表达研究
陆东东, 张锡然, 曹祥荣
2003, 19(2): 111-112.
摘要:
探讨MDR1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Pgp)在肝癌(HCC)及癌周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78例肝癌及60例癌旁组织中Pgp表达,分析肝癌中Pgp表达程度和临床病理特征。(1)Pgp表达主要位于肝癌、胆管上皮细胞膜上,少量位于胞质内;Pgp表达量,在治疗前癌组织中平均为26%,而癌旁组织平均为56%以上,治疗后接近癌旁组织。(2)Pgp表达量与肝癌分化程度有关,分化程度越高,其表达量越高。(3)术后1、3、5年,Pgp高表达组生存率略高于低表达组。
PCNA,MMP-9预计肝细胞肝癌预后的研究分析
张勤, 张文
2003, 19(2): 113-114.
摘要: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与肝细胞肝癌预后的关系。应用S-P法,对44例患者分别进行PCNA、MMP-9两种免疫组化染色,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1.PCNA染色中,(-)~(+)组预后好于(++)~(+++)组(x2=5.13,P<0.05)。2.MMP-9染色中,癌组织(-)组预后好于(+)组(x2=4.51,P<0.05);癌旁组织(+)组预后好于(-)组(x2=4.47,P<0.05)。在术后生存时间<1年的患者的肿瘤细胞中PCNA高表达,说明肝细胞的增殖程度较高。<1年的患者的癌组织中,MMP-9亦高表达,说明肝细胞侵袭力较高;而癌旁组织中MMP-9却低表达,说明宿主的免疫力较低。因此二者均可作为预计肝细胞肝癌预后的指标。
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潘兴南, 王崇国, 陈丽娟, 王锋, 陈丽新, 杨碧霜
2003, 19(2): 115-116.
摘要:
探讨人工肝辅助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分析51例102次人工肝治疗前后重肝患者血生化、血常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和症状变化,观察治疗术中、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术后生存率。人工肝术后10~72小时内症状改善显效率为89.5%。治疗前后白蛋白、血氨、血常规水平无显著性变化(P>0.05),总胆红素、转氨酶、总胆汁酸水平显著下降(P<0.01、0.005及0.001),胆固醇、PTa显著上升(P<0.01及0.001),术后96小时胆红素反弹幅度约为术前的60%。临床痊愈出院75%。术中及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4.7%,其中最常见为皮肤瘙痒及荨麻疹(10.78%),其次为寒战发热及血压下降(1.96%),未出现致死性并发症。人工肝辅助治疗重型肝炎安全、可靠、有效。
22例急性甲型肝炎并发腹水临床分析
王文, 杨方, 赵汝钦
2003, 19(2): 117-118.
摘要:
本文报道甲型肝炎并发腹水病例,并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因素。病例及方法:本院所收治急性甲型肝炎并发腹水的22例,与同期住院的无并发腹水的急性甲型肝炎做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两组血清白蛋白水平、门静脉主干直径、脾面积增大程度、内毒素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1)。腹水量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P<0.05)与门静脉主干直径及内毒素呈正相关(P<0.05)。甲型肝炎病例腹水出现主要原因是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门静脉主干直径一过性增宽及内毒素血症,其出现似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HBV DNA定量与乙肝血清标志物之间关系探讨
李欣华, 蒋卫平, 武蓉珍
2003, 19(2): 118-119.
摘要:
<正> 酶免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免疫标志物(HBVM)简便、快速、价廉,是临床诊断、治疗乙型肝炎的主要依据。随着基因扩增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血液HBV DNA含量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YMDD变异患者追踪观察
张大军, 吴秀娟, 马建平, 葛霞
2003, 19(2): 120-121.
摘要: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YMDD变异发生情况及变异后继续服用拉米夫定治疗的短期疗效观察。76例经拉米夫定治疗48周后病毒阳性的患者,对其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清进行YMDD变异检测,对变异患者继续治疗12周以观察其疗效。治疗前YMDD变异检测未发现变异株,治疗48周时14例HBVDNA阳转的患者中有11例检测到YMDD变异(8例为YMDD,3例为YIDD变异),其中2例ALT正常,9例ALT异常。2例ALT正常的患者在观察下继续拉米夫定治疗12周后,HBVDNA持续阳性;9例ALT异常的患者联合使用干扰素后,7例ALT降至正常,病毒转阴。2例ALT仍持续波动,病毒持续阳性(但数值低于治疗前的水平)。长期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出现病毒反跳与YMDD变异有关,变异后继续拉米夫定治疗不会加重病情,联合治疗可能会取得较好的疗效。
苦参素联合苏甘苷力康治疗慢性乙肝50例
史建国, 陆建春, 朱永清, 倪才珍, 张雪明
2003, 19(2): 121-122.
摘要:
观察苦参素和苏甘苷力康联合使用在慢性乙肝中的效果。治疗组:苦参素4ml qd肌注;苏甘苷力康60ml qd静脉滴注。对照组:苦参素4ml qd肌注,疗程均2个月。两组结果显示,其恢复肝功能作用相近,在降黄疸的程度及降低透明质酸和Ⅳ型胶原则优于对照组。苦参素联合苏甘苷力康的效果优于单用苦参素。
思美泰治疗慢性肝炎重度及慢性重型肝炎36例疗效观察
季慧范, 王永刚, 辛绍杰
2003, 19(2): 123-124.
摘要:
<正> 2001年1~8月,我们应用思美泰(腺苷蛋氨酸,德国基诺厂生产)治疗慢性肝炎重度及慢性重型肝炎36例,取得了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72例患者随机分成思美泰治疗组
老年重症胆管炎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附82例报告)
陈卫健, 欧阳霆
2003, 19(2): 124-125.
摘要:
重症胆管炎(ACST)是一种严重的胆道感染,而老年人的ACST发病更加急骤,进展迅速,病情易于恶化,病死率高。本文通过对82例老年人ACST的诊断及治疗,总结分析了老年ACST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比较了早期手术治疗、早期非手术治疗、早期鼻胆管引流(ENBD)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应用胰十二指肠镜技术的ENBD对治疗老年ACST病人是最佳的方法之一。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初步临床观察
张成武, 张风岗, 王晓武, 张建国, 张红, 赵发生
2003, 19(2): 125-127.
摘要:
探讨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将本组23例肝癌患者应用JC型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进行治疗。23例患者经HIFU治疗后,应用功能影像学及肿瘤标志物评价,肿瘤靶区血供消失。检查AFP下降或转为正常。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癌是一种有效、安全、无创的非侵入性治疗方法。
肝动脉造影与门静脉造影CT诊断肝癌体会
李辛, 黎海亮, 阎振东
2003, 19(2): 127-128.
摘要:
探讨肝动脉造影结合门静脉造影CT诊断细胞肝癌的应用价值。15例患者分别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门静脉造影检查。9例肝细胞肝癌被检出,其中肝动脉造影显示肿瘤血管及结节状肿瘤染色;门静脉造影CT显示肝脏相应部位低密度灶,部分周边略显强化,其形态大小及位置均与肝动脉造影所显示的病灶一致,肿块大小为2.0~5.0cm,9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肝动脉造影结合门静脉造影是诊断肝细胞癌的有效方法,对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