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5期

显示方式: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转导后细胞的研究
刘长虹, 袁孟彪, 陈丰哲, 辛华, 郭希民, 夏光涛
2005, 21(5): 259-261.
摘要:
用丙型肝炎病毒阳性血清感染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转导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以 期建立长期存活的HCV体外复制细胞模型。将hTERT基因导入正常人PBMC,丙型肝炎阳性血清直接感染转导后 的细胞,RT-PCR检测细胞内HCV RNA正、负链的表达。hTERT基因转入PBMC内,RT-PCR测定其在mRNA水平 有表达,丙肝阳性血清感染后,检测到细胞内HCV RNA正链持续出现,负链问断出现。hTERT基因转导后的。PBMC, 用丙型肝炎阳性血清感染后,病毒在细胞内持续存在并复制,初步建立了长期存活的HCV体外复制细胞模型。
善得定联合大蒜素针剂治疗肝-肺综合征一例报道
陆忠华, 丁虹
2005, 21(5): 261-261.
摘要:
<正>患者男性,56岁,因“反复乏力纳差5年,加重一月”于2004-02-02入院,有肝炎史5年,明确诊断“肝硬化”1月余。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深黄,蜘蛛痣阳性,气急,紫绀较明显..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腹软无压痛,肝肋下未及,剑突下2cm,脾肋下2cm,腹水征阳性。肝功能:ALT213U/L、AST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相关性研究
褚瑞海, 马立宪, 王刚, 邵丽华
2005, 21(5): 262-263.
摘要:
探讨HLA-DRB1等位基因对慢性乙型肝炎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用序列特异型引物多 聚酶链反应测定山东地区12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76例对照的HLA-DRB1*03、*07、*09、*12、*15等位基 因。慢乙肝组HIA-DRB1*07等位基因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5)。α-干扰素治疗无应答组HLA- DRB1*07阳性率明显高于应答组。在慢性乙型肝炎中HLA-DRB1*07高阳性率与α-干扰素治疗低应答率有密 切的关系。
大肠杆菌高效表达的HCV E2蛋白在丙型肝炎检测中应用
邬小萍, 谢尧, 易冬英
2005, 21(5): 264-266.
摘要:
为探讨大肠杆菌高效表达的HCV E2蛋白在丙型肝炎诊断中应用价值,采用了238份HCVRNA阳性血 清标本进行了E2抗体和抗HCV测定,方法采用ELA,和PCR法。结果有164份E2抗体阳性,占68.9%,卡方检验P >0.05;用抗HCV检测与E2抗体测定方法比较,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区别(P>0.05);在HCV RNA阳性,抗HCV阴性 的血清中,有半数可测出E2抗体的阳性。提示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了可溶性的HCV E2蛋白,纯化后可进行E2 抗体测定,且E2抗体阳性数与HCVRNA,抗HCV阳性数无显著性差别,E2抗体可以检出一部分抗HCV检测不能检 出的HCV感染者。
急性乙型肝炎与慢乙肝急性发作血清纤维结合蛋白检测结果分析
王跃民
2005, 21(5): 266-266.
摘要:
<正>急性乙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治疗原则不一样,但临床上不易鉴别。为了探讨两者血清纤维结合蛋白(Fn)不同变化为临床提供鉴别诊断新方法。本文总结了入院时诊断为急乙肝、出院时分别诊为急乙肝和慢乙肝患者血清纤维结合蛋白的检测结果并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如下:
自身免疫性肝炎86例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张晓峰, 曾珍, 耿华, 王陆军, 韩玉坤
2005, 21(5): 267-269.
摘要:
为提高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诊治水平,采用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IAIHG)新修订的描述性诊 断标准和计分系统,对符合诊断的患者进行临床、生化、病理特点分析。86例AIH患者,女75例,男11例,高发年 龄为40~60岁,其中Ⅰ型80例(93.020k),Ⅱ型3例(3.49%);Ⅲ型3例(3.49%);肝功能生化检查表现为肝炎样改 变;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高γ球蛋白血症,高IgG、ALP、γ-GT及甘油三酯增高,81.5%患者抗核抗体阳性:病理改 变以界板性肝炎,浆细胞浸润为主,78%的患者对免疫抑制剂治疗效佳。AIH患者多为中年女性,以血清自身抗体、 高γ球蛋白血症和肝组织活检呈界板性肝炎、浆细胞浸润,对免疫抑制治疗反应良好为特点。
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及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复发率的比较
韩学吉, 许顺姬, 朴红心, 尹明实
2005, 21(5): 269-270.
摘要:
探讨HBeAg阳性及阴性慢乙肝患者拉米夫定治疗中复发率及其影响因素。选择服用拉米夫定一年以 上的100例(其中,HBeAg阳性69例,HBeAg阴性31例)慢乙肝患者,检测复发率并分析了影响复发率的有关因素。 结果显示当服用拉米夫定12个月时HBeAg阴性及阳性群复发率分别为0%和12%,当74个月时分别为7%和 39%,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 另外,复发率仅与HBeAg存在与否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治疗 前ALT、治疗前HBV DNA值无关。说明拉米夫定对HBeAg阴性慢乙肝远期效果比HBeAg阳性慢乙肝为好,HBeAg 存在与否影响其复发率。
127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穿刺活检结果的比较分析
周春辉, 孙雷, 李晓楠, 程然, 王丽辉, 王华新
2005, 21(5): 271-272.
摘要:
分析乙型肝炎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情况,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减少漏诊及误诊。 肝穿刺活检采用在B超或CT引导下快速肝穿刺活检术,组织经10%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病毒性肝 炎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分析及分期的总符合率分别为59.85%和76.38%,其中慢性中度肝炎符合率最低,病理分 级与病理分期显著相关。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分级与分期一致性还存在差异,为明确诊断应将临床诊 断与病理诊断相结合,对肝穿无禁忌症的患者应进行多部位肝穿活检。
重型乙型肝炎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的变化研究
陈瑞烈, 王文锋, 周震, 刘敏
2005, 21(5): 273-274.
摘要:
探讨血清IL-1、IL-6和TNF-α在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采用双抗体 夹心ELISA法检测36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IL- 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和正常人(P<0.01);其升高水平与血清ALT、TBil、PT呈显 著相关(P<0.05和P<0.01);重型乙型肝炎死亡者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存活者(P<0.01)。 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IL-6、TNF-α水平与肝细胞坏死程度密切相关,检测血清中IL-1、IL-6、TNF-α对 判断病情危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乙肝患者外周血ICAM-1的检测意义
邱莲女, 林慧君, 章柳燕, 周永列
2005, 21(5): 275-276.
摘要:
探讨乙肝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变化及其意义。应用流式细胞仪检 测28例慢性轻度肝炎,24例慢性中、重度肝炎,28例肝硬化患者外周血ICAM-1的表达,同时Beckman公司生化仪 CX4测定了ALT。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ICAM-1表达和血清ALT水平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实验组中两两比较发现慢性轻度肝炎与慢性中、重度肝炎、肝硬化ICAM-1、ALT之间有明显差异,肝硬化患者与慢 性中、重度肝炎之间无明显差异。同时发现ICAM-1的过度表达与血清ALT的活性呈正相关。ICAM-1水平可作 为反映肝炎后肝病患者肝损害程度的指标之一。
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细胞因子相关性
宫航宇, 石铭
2005, 21(5): 277-278.
摘要:
探讨慢性乙肝患苦血清细胞因子(TGF-β1、TNF-α、IFN-γ)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采用ELISA和 RIA方法检测95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TGF-β1、TNF-α、IFN-γ、HA、PCⅢ、C-Ⅳ的水平,并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进 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血清TGF-β1、TNF-α、IFN-γ、HA、PCⅢ、C-Ⅳ的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 组,且随肝损害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与肝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并且其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 0.05)。血清TGF-β1水平与血清HA、PCⅢ、C-Ⅳ水平具有直线相关性,而IFN-γ与血清HA、PCⅢ、C-Ⅳ水平呈 负相关。慢性乙肝患者血清TCF-β1、TNF-α、IFN-γ水平可以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
胸腺肽α1、α干扰素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HBV慢性携带者的临床研究
苏海滨, 胡瑾华, 王慧芬, 季伟, 李捍卫
2005, 21(5): 279-280.
摘要:
观察胸腺肽α1、α干扰素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HBV慢性携带者的临床疗效。选择HBsAg、HBeAg、抗- HBc、HBV DNA阳性,肝功能正常的HBV慢性感染者72例,分为联合治疗组42例:拉米夫定0.1/d,口服,疗程52 周;胸腺肽α1 1.6mg/次,皮下注射,2次/周,连续26周;α干扰素500万单位/日,肌注,疗程26周。单用拉米夫定组 30例:剂量、疗程同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在26周时76.2%,52周时81.0%,拉米夫定组为 50.0%和66.7%。联合治疗组HBeAg阴转率26周时33.3%,52周时38.1%,拉米夫定组为10%和13.3%。HBeAg 血清转换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联合治疗对HBV DNA和HBeAg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单用药。
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HBeAg模式与HBVDNA定量关系的研究
姜燕, 姜宏, 黄园园
2005, 21(5): 281-282.
摘要:
探讨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HBeAg模式与HBV DNA定量之间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技术和实时荧光定 量PCR法,分别检测随机选择的80例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HBeAg模式及HBV DNA定量。结果显示,当乙肝病毒 感染者血清HBV DNA含量为A、C级时,血清HBeAg模式与HBV DNA定量之间亦无相关性(P>0.05)。当乙肝病 毒携带者血清HBV DNA含量为B级时,HBeAg阳性模式HBV DNA含量显著高于HBeAg阴性者,血清HBeAg模式 与HBV DNA定量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28,t=1.19,P<0.05)。由此可推测,只有当机体内乙型肝炎病毒水平在 一定的范围内,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才与乙型肝炎病毒水平相呼应。
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的非侵入性诊断
张健, 乐嘉芳, 刘玲, 辛永宁, 初蕾蕾, 吕断红, 孙樱
2005, 21(5): 282-283.
摘要:
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的非侵入性诊断、灵敏度等。对80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 检查,检测肝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门静脉流速比值(A/P)、肝动脉阻力指数(RI),并同时测定血透明质酸(HA)、凝 血酶原指数。肝硬化患者A/P、RI、HA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肝病和正常对照组,P<0.05;凝血酶原指数显著低于慢 性肝病和正常对照组,P<0.05。A/P、RI、HA、凝血酶原指数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的非侵入性诊断有一定的指 导意义。
部分性脾栓塞术与脾切除术治疗肝硬化脾亢的近期临床评价
陈黎, 张宇锋, 张晓红
2005, 21(5): 284-285.
摘要:
评价部分性脾栓塞术(PSE)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77例Child-Push B级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患者, 行PSE术40例,脾切除术37例,比较术前术后肝功能、血常规、术后并发症。PSE术能改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 的外周血象,术后白细胞和血小板即有明显回升(P<0.001)。PSE术后可出现脾包膜下血肿、上消化道出血、肝性 脑病等严重并发症,但低于脾切除术后并发症出现的机率。PSE术治疗肝硬化脾亢,近期疗效明确,不良反应较少。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骨密度的变化及相关分析
曹春蕊, 刘金星, 尹洪竹, 孟淑静, 李兵顺, 甄真
2005, 21(5): 286-287.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由于肝细胞功能损害,出现不同程度的骨代谢异常,通过化验肝功能、胆碱 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钙,测量骨密度(BMD),发现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骨密度与胆碱酯 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正相关,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红素(TBil)无相关性。肝脏储备功能越差,骨代谢异常 越明显,ALT、TBil与骨代谢无关。
肝细胞肝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浸润树突状细胞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张明威, 王欣, 张静, 徐敏, 多吉次仁
2005, 21(5): 288-289.
摘要:
研究肝细胞癌(HC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浸润性树突状细胞(DC)的相关性。用免疫 组织化学方法研究45例HCC组织标本VEGF的表达及s-100阳性标记的DC数量,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在HCC 中VEGF的阳性表达和s-100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2%(28/45)和46.7%(21/45),VEGF及DC均与肝癌的转 移有关(P均<0.05);VEGF的阳性表达与DC的浸润程度呈负相关(P<0.05)。HCC组织中VEGF的表达与DC的 浸润程度呈负相关,两者在肝癌发生发展中均起重要作用。
慢性肝炎及肝炎相关肿瘤与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
黄芳, 万克清, 龚环宇, 熊正平
2005, 21(5): 290-291.
摘要:
前瞻性评估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相关肿瘤与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采用酶 联免疫夹心法(ELISA)测定血浆VEGF,分别对20例健康成人、20例慢性乙型肝炎及40例HCC患者测量血浆VEGF 水平。结果显示:乙肝患者VEG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成人;乙肝患者VEGF水平低于HBsAg阴性肿瘤;HBsAg阳性 肿瘤患者VEGF水平显著高于HBsAg阴性患者。VEGF表达水平与肝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HBsAg阳性肝细胞癌血 浆VEGF表达显著增加。
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螺旋CT诊断
王继萍, 姜卫国, 贺永斌, 衣闯
2005, 21(5): 292-293.
摘要:
探讨肝内外胆管结石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对66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螺旋CT征象进行分析。螺 旋CT诊断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准确率达98.5%;因结石的密度不同可分为3类,即高密度、低密度和混杂密度结石; 肝内胆管扩张包括柱状和囊状扩张,肝外胆道呈圆形扩张;螺旋CT可准确显示结石和诊断其并发症。螺旋CT是 肝内外胆管结石及合并症有效的诊断手段,其中薄层CT及MPR分析对结石更有诊断价值。
非均匀脂肪肝假肿瘤征的超声与CT诊断的对照分析
黄维, 刘励, 邱圳荣, 包玉瑜
2005, 21(5): 294-295.
摘要:
回顾性分析23例非均匀脂肪肝中26个FSA灶的超声、CT表现,7例行增强扫描,一例FSA灶经肝穿刺 活检而确诊,所有病例都经过B超或CT的随访观察1-2年。多数FSA有典型的B超和CT表现,诊断准确率分别 为92.3%、96.1%,B超对于非均匀性脂肪肝中的FSA灶是一种即敏感又准确的检查方法,可以作为正常人群体检 和病例跟踪随访的首选方法
国产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观察
裴继华, 朴云峰, 邵利红
2005, 21(5): 296-297.
摘要:
观察国产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3年在我院诊断急性胰腺炎 199例,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乌司他丁组(n=63)、善宁组(n=70)、加贝酯组(n=66)。分别观察药物疗效。比较总 有效率,乌司他丁组为88.8%(56/63);善宁组为90.0%(63/70);加贝酯组为72.7%(48/66)。乌司他丁组明显优于 加贝酯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善宁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乌司他丁是治疗急性胰 腺炎的安全而有效的药物。
重型肝炎医院感染68例临床分析
张琦, 林雪松, 刘玲玲
2005, 21(5): 298-298.
摘要:
<正>重型肝炎是一种难治性疾病,虽然肝功能衰竭是其主要致病原因,但重型肝炎患者比较高的感染率也是影响其治疗的一个重要因素。[1]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8例重肝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现总结如下:
42例肝硬化脾亢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的效果观察
唐彩萍, 康建荣, 张红征, 郭峰坤
2005, 21(5): 299-300.
摘要:
<正>2001年至2003年,我院选择肝硬化脾亢患者42例,实施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AE)治疗肝硬化脾脏功能亢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使脾脏缩小,脾亢得以纠正,而且保留了部分脾脏功能来维持机体免疫平衡。既预防和纠正了脾亢的并发症,又避免了手术切脾后的“无脾状态”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而感染率增高的危险。
急性戊型肝炎伴类白血病反应一例
张国兴
2005, 21(5): 300-300.
摘要:
<正>患者,男,52岁,,住院号16995,因乏力、尿黄5天,伴发热2天入院。无烟酒嗜好史,无慢性疾病及家族病史,入院体检:137.2℃,P70次/分,Bp130/75mmHg。无肝掌及蜘蛛痣,巩膜轻度黄染,扁桃体不肿大,肝肋下1.5cm,质软,脾肋下末及。TBil
非创伤性指标评判安珐特治疗肝纤维化的疗效
朱肖鸿, 叶蕾
2005, 21(5): 301-302.
摘要:
<正>肝纤维化是各种不同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由于肝细胞外基质(ECM)生成与降解失衡,过多的胶原在肝内沉积,是肝硬化的必经阶段。但积极治疗,肝纤维化尚有逆转到正常肝脏的可能。我科近来采用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黑龙江江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3289)对肝硬化患者抗肝纤维化治疗,其疗效总结如下:
178例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声像图临床分析
王小丛, 杨晓英, 吴限, 高普均, 饶敏, 郭永高
2005, 21(5): 302-303.
摘要:
观察分析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声像图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采用超声观察178例肝硬化患者的胆囊壁厚度 和腹水检查、门静脉宽度、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总胆红素(TBil)水平以及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 转移酶(ALT)水平。发现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厚度与AST、ALT及TBil无相关性(P>0.05),与ALB呈负相关(P< 0.05),与门脉宽度呈正相关(P<0.05),与有无腹水呈明显正相关(P<0.01),并且发现伴大量腹水者,胆囊壁增厚 呈双边征(P<0.001)。肝硬化患者如ALB下降、门脉增宽尤其伴腹水者胆囊壁增厚,伴大量腹水者,胆囊壁出现双 边征。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辛永宁, 宣世英
2005, 21(5): 304-305.
摘要:
<正>拉米夫定(Lamivudine)是硫代脱氧胞嘧啶(2’deoxy-3’-thiactidine,3TC),一种具有强大抑制病毒复制作用的新一代核苷类药物,该药和其它药物之间无显著的交互影响,是高效、直接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药物。迄今为止,拉米夫定治疗乙肝的疗效已得到全球性的认可,有望突破多年来临床上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困境,成为抗HBV的理想手段,本文拟就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作用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戊型肝炎疫苗研究进展
高春明, 赵守松
2005, 21(5): 306-308.
摘要:
<正>戊型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所致,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占亚热带地区急性肝炎一半左右,是东南亚、中亚、北美及中东地区急性肝炎主要原因。散发性戊型肝炎在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已获证实。戊型肝炎死亡率通常较低,但是孕妇感染后常发生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其死亡率26.9%左右,并可能导致慢性肝脏疾病患者肝功能恶化,老年人会出现致命性的暴发性肝炎。为了阻断发展中国家HEV的流行,同时为到该地区旅游者提供保护,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在疫苗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现对近来的研究作一综述。
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与肝脏的氧化应激
陈湘萍, 冯志杰
2005, 21(5): 309-311.
摘要:
<正>血红素氧合酶(hemeoxygenase,HO)是血红素降解的起始酶和限速酶,能在体内分解血红素生成一氧化碳(carbonmonoxide,CO)、胆绿素(biliverdin)和游离铁(freeiron)。最初认为,HO仅是体内清除血红素的一种处理系统。近年来研究发现,HO及其代谢产物还参与了拮抗氧化应激、调节血管张力、信号传递、抗细胞增殖等多种生理过程。HO-CO系统也与肝脏氧化应激联系紧密。
肝螺杆菌感染与肝脏疾病
李宁, 宣世英
2005, 21(5): 312-313.
摘要:
<正>自1982年发现H.Pylori以来,迄今已发现至少20余种正式命名的螺杆菌,肝螺杆菌[1](helicobacterhepaticus,Hh)是被证实对某些动物肝脏有致病性的细菌,它可以引起某些品系的小鼠发生慢性活动性肝炎,并能导致敏感小鼠的肝癌。本文就Hh与肝脏疾病相关性的研究概况作一介绍。
肝再生与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王华枫, 徐可树
2005, 21(5): 314-316.
摘要:
<正>人和动物肝脏都具有极强调节自身生长发育和体积大小的能力。肝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很少分裂,但在肝损伤(外科切除、化学性或病毒性损伤)或体积过度(药物诱生的肝肥大、大肝脏移植小供体内等)时会迅速表现其强大的增殖和自我调控能力。肝再生的机制非常复杂,多种信号通路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将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肝硬化的非创伤性诊断进展
张禄, 朱强, 韦嘉
2005, 21(5): 316-318.
摘要:
<正>肝活检虽然是诊断肝硬化最重要的检测手段,但在实际应用中受到许多限制,首先它是一种创伤性检查,为许多患者所不能接受;其次,穿刺不一定能获得足够组织,影响结果,国外报道漏诊为
二甲双胍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中的应用
吴浩, 曹明富
2005, 21(5): 318-319.
摘要: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一种多病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过多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相当一部分患者肝脏易发生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进而有严重的生命危险。目前NAFLD全球的平均发病率大约在20%左右,我国近年来的发病率也正稳步上升。NAFLD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清楚,
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内回输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研究
楼雅依, 乌文琳, 陆其明
2005, 21(5): 320-320.
摘要:
<正>肝硬化失代偿期大量腹水经严格的限钠限水及使用利尿剂和补充白蛋白等措施治疗无效的被称为顽固性腹水,治疗比较困难,我们采用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内回输法治疗,并对它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梅毒并发肝损伤一例报告
王熙华, 王晓明
2005, 21(5): 321-321.
摘要:
<正>病例摘要:患者,女,18岁,学生,因外阴溃疡2个月,乏力、食欲不振伴黄染20天于2002年12月12日入院。于2个月前外阴部出现单个无痛丘疹,迅速向周围组织侵蚀扩展,变硬,形成溃疡无痛,20天后愈合。1个月前周身再次出现散在淡红色斑疹,无痛无痒。20天前自觉乏力,厌食伴皮肤、巩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