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2期

显示方式:
最新动态
2007年美国肝病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意见介绍
陈杰, 贾继东
2007, 23(2): 83-87.
摘要:
论著
凝血酶原时间与肝促凝血活酶试验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
李琴, 丛玉隆, 王宝恩, 贾继东
2007, 23(2): 88-90.
摘要:
判断凝血酶原时间(PT)与肝促凝血活酶试验(HPT)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的作用。选取72名经肝活检病理证实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检测不同肝纤维化分期血浆PT及HPT(分别以秒、活动度、率及国际标准化比率计),并通过ROC曲线分析两者诊断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的价值。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S0-S3期PT组间无差异,只有S4期明显升高或降低,且与S0、S1、S2、S3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HPT S0-S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外,其它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通过ROC曲线分析,PTs及HPTs诊断S4的阈值为14.05秒、19.75秒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89、0.814;0.889、0.907。PTA及HPTA的诊断阈值为85.5%、70.5%时,诊断S4期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89、0.814;0.889、0.907。因此,HPT、PT在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作用,且前者优于后者。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新喋呤检测的临床意义
靳雪源, 楼敏, 赵平, 龙素云
2007, 23(2): 90-91.
摘要:
研究血清新喋呤水平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和感染的关系和意义。采用ELISA法检测35例慢性乙型肝炎,26例肝炎肝硬化,35例慢性重型肝炎。其中合并感染患者共19例。研究显示慢性重型肝炎组血清新喋呤水平明显高于肝炎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炎组;合并感染患者血清新喋呤高于非感染患者。新喋呤水平与TB il和TBA密切相关。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新喋呤水平与肝病严重程度和感染有关,对病情判断和感染诊断有参考意义。
α-SMA和FAK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
叶立红, 王翀奎, 任桂芳
2007, 23(2): 92-94.
摘要:
探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粘着斑激酶(FAK)与慢性乙型肝炎病理肝纤维化分期(S)之间的相关性。选取行肝组织活检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2例,对肝组织进行HE、Masson三色、网状纤维染色,并进行肝纤维化分期(S0-S4)。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组织中α-SMA和FAK,并进行半定量分析。不同分期的肝纤维化α-SMA、FAK表达积分情况不同(P<0.01),与S0(0.429±0.535,0.143±0.378)比较,S1(1.571±1.397,1.286±1.113)、S2(2.875±1.885,1.875±1.885)、S3(4.286±0.756,4.286±0.756)、S4(4.796±0.927,4.923±0.954)积分明显逐渐升高(P<0.05),具有S4>S3>S2>S1>S0的规律。相关性分析显示α-SMA、FAK表达积分与肝纤维化分期(S)呈正相关(P<0.05)。肝组织中α-SMA、FAK的表达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肝功能与病毒性肝炎免疫及病毒复制的关系
陈胜, 林潮双
2007, 23(2): 94-95.
摘要:
研究肝功能与病毒性肝炎免疫状态、病毒复制的关系。淋巴细胞亚群用碱性磷酸酶法检测。聚合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ALT与CD20呈正相关关系;TBil与CD20呈正相关关系,与CD3/CD20呈负相关关系;AST/ALT与CD8呈负相关关系;TBil/ALT与CD8、CD3呈负相关关系。AST/ALT比值与PHSA-R滴度呈正相关。AST/ALT比值升高提示细胞免疫底下及病毒复制活跃,反之提示细胞免疫增高及病毒复制受抑制;ALT体现着免疫对肝细胞膜的损伤,AST体现了病毒复制对肝细胞的破坏。酶胆比值的增高与细胞免疫的相对降低及体液免疫的过度亢进有关。因此,临床研究中应同时参照ALT、AST的值及它们的相对值。
肝炎患者血清中瘦素测定的临床价值探讨
李瑞炎, 熊金虎
2007, 23(2): 96-97.
摘要:
探讨不同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瘦素水平的改变及临床价值。采用竞争ELISA法分析检测162例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及78例正常健康人血清中瘦素,动态观察并进行分析、比较。162例各类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瘦素均值为(15.66±3.16)ng/L,正常对照值为(6.46±3.18)ng/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各型病毒肝炎患者中的血清瘦素浓度随着病情程度的逐步恶化而升高。选择4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血清瘦素动态观察,发现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中瘦素的测定,有可能作为病毒性肝炎患者转归程度判断的一个指标。
GBV-C/HGV在血清学非甲~戊型急性肝炎发生中的作用
胡中杰, 金荣华, 郎振为
2007, 23(2): 98-99.
摘要:
探讨GBV-C/HGV在血清学非甲戊型急性肝炎发生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6例血清学非甲戊型急性肝炎患者肝组织标本进行GBV-C/HGV NS5抗原的检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血清学非甲戊型急性肝炎肝组织中GBV-C/HGV NS5抗原检出率为53.6%,主要是以和HBV/HCV重叠感染的形式存在,重叠感染组的ALT升高和HBV/HCV感染组差异无显著意义。单纯GBV-C/HGV感染占16.1%,所引起的血清ALT升高明显低于HBV/HCV感染,而与病原不明病例差异无显著意义。GBV-C/HGV可能没有致病性或者有弱致病性,不是血清学非甲戊型急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
徐州地区汉族人及慢性乙型肝炎HLA-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戴玮玮, 陈明, 汪莉萍, 孙海丰, 傅涓涓, 李秀华
2007, 23(2): 100-102.
摘要: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与HLA-A位点的等位基因多态性。用PCR-SSP方法对徐州地区汉族正常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的HLA-A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HLA-A*0201-17出现的频率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为45.57%,高于正常组的29.69%,P=0.002<0.05,RR=1.983,(95%C I:1.227-3.080),具有统计学意义。HLA-A*0201-17与慢性乙型肝炎较高的相关性,可能为易感基因。
乙型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变化的比较
金国花, 朴云峰, 陈兆杰
2007, 23(2): 102-104.
摘要:
探讨酒精性肝硬化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变化的不同及其意义,采用库尔特血细胞全自动分析仪STKS型及其配套试剂,检测40例正常人与5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44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PLT、MPV,并比较出血组与无出血组的PLT、MPV的变化,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MPV低于正常组,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PV高于正常组,出血组PLT、MPV比无出血组明显减少(P<0.01和P<0.05)。血小板参数PLT、MPV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衡量出血倾向的指标之一,而乙型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PV变化不一致,能反映血小板减少原因,对肝硬化血细胞减少患者是否选择脾切除术有一定意义。
胆汁中内毒素的变化对肝损害影响的探讨
施伟民, 沈玉英
2007, 23(2): 105-106.
摘要:
探讨胆管炎患者肝损害与胆汁中内毒素的相关关系。51例胆总管远端结石患者按有无发展成急性胆管炎分为急诊手术组(n=25)和病情稳定的择期手术组(n=26)。术前抽空腹血,检测血浆ALT、AST、TBil的浓度;术中抽取胆汁,检测胆汁中内毒素、内皮素(ET-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浓度。急诊手术组胆汁中内毒素、ET-1、CGRP含量和血浆ALT、AST、TBil的含量明显高于择期手术组。胆道感染时,内毒素不仅直接影响肝损害,而且内毒素对肝脏系统合成和释放ET-1、CGRP有强烈刺激作用,胆汁中ET-1和CGRP不平衡在胆管炎患者肝脏损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组合型非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张分明, 高素琴
2007, 23(2): 107-109.
摘要:
评价组合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Plasma change,PE)联合在线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on-line CVVHF)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机制及可行性。将64例中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3例内科常规治疗加PE联合on-line CVVHF;B组21例内科常规治疗加PE;C组仅予内科常规治疗。比较3组治疗后肝性脑病意识转清率,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并观察3组近期疗效及生存率。治疗后A组肝性脑病意识转清率60%,血胆红素、血氨、尿素氮、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明显降低,近期有效率81.5%,生存率45.5%;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科治疗加PE联合on-lineCVVHF能够提高脑病苏醒率,显著改善生化指标,提高近期生存率,且方便可行,应作为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的主要方法。
急性肝损伤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形成机理及其作用的实验研究
王春妍, 杨世忠, 江海艳
2007, 23(2): 109-111.
摘要:
探讨急性肝损伤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形成机理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急性肝损伤过程中的作用。采用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TAA)600mg/kg制作大鼠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取回肠内容物、肝、脾、淋巴结作细菌培养,检测血浆及回肠内容物内毒素含量。行血浆D-乳酸的检测。取肝脏和回肠作病理切片。结果显示TAA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后,血浆及回肠内容物内毒素水平上升明显(P<0.01),血浆TNF-α含量升高明显(P<0.01),且与内毒素水平升高呈正相关(P<0.01)。同时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细菌移位。回肠病理所示肠绒毛明显变短、破坏、炎性细胞浸润增多。因此肠道菌群失调、肠粘膜结构改变、肠道通透性增加及肠道细菌移位是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重要因素。内毒素可直接或通过诱导TNF-α加重肝损伤。
甲氰咪胍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血糖、胰岛素等指标的实验研究
徐辉, 闻勤生, 王旭霞, 张亚飞, 李军, 顾柄权
2007, 23(2): 112-114.
摘要: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经甲氰咪胍治疗后肝微粒体CYP450、CYP2E1含量、血糖、胰岛素等指标的变化。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模型组(n=10)和治疗组(n=10),治疗组给予甲氰咪胍200mg.kg-1.d-1灌胃,饲养12周,分别于实验第4、6、8、10、12周采用剪尾取血法取血,前四次取血测定血糖、AST、ALT含量,最后一次处死大鼠后取血测定血糖、胰岛素、肝功、血脂、CYP450及CYP2E1含量,观察肝组织学特点。观察到模型组大鼠肝功、血糖指标升高,并随实验进展更加明显;治疗组CYP450、CYP2E1、ALT、AS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且大鼠的肝细胞损害明显减轻,但其余指标无显著差异。可见甲氰咪胍能够减轻NASH大鼠肝细胞损害,抑制CYP450、CYP2E1表达,改善肝功水平,不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低血糖、血脂。
血清ALD和sE-Cad检测在TAE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意义
劳明, 欧盛秋, 吴芸, 潘元平, 朱波, 黄文成
2007, 23(2): 115-117.
摘要:
为探讨血清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ALD)和可溶性上皮型钙粘蛋白(sE-Cad)检测对行经皮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E)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的临床价值,对46例原发性肝癌行TAE术后监测各阶段患者血清ALD、sE-Cad及甲胎蛋白(AFP)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ALD活性变化反映了肝癌组织的坏死程度,sE-Cad及AFP水平随治疗进行呈下降趋势,ALD活性及sE-Cad水平术前、术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ALD活性及sE-Cad水平检测均可用于TA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评价,特别是对AFP阴性的肝癌患者的疗效判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甘草酸类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疗效分析
李蕴铷, 王文冰, 张黎颖, 欧蔚妮, 谢雯, 魏来
2007, 23(2): 117-118.
摘要:
探讨甘草酸类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疗效。应用甘草酸单胺组、甘草酸二胺组和复方甘草甜素组治疗79例AIH患者,并与糖皮质激素治疗AIH 21例患者作比较,观察其肝功能的变化,评价其疗效。3组甘草酸类药物治疗AIH可明显降低ALT,AST,TB il,DB il水平,分别获得78.2%、81.6%和82.7%的完全应答率,与激素治疗组的完全应答率(83.3%)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类药物治疗Ⅰ、Ⅲ型AIH的疗效高于Ⅱ型AIH。甘草酸类药物治疗AIH可获得与激素相同的近期疗效,但其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评价。
乙肝病毒基因分型的临床意义
李天一, 陈青锋, 吴国琳
2007, 23(2): 119-120.
摘要: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与病毒学应答的研究
刘素芬, 李兵顺
2007, 23(2): 120-121.
摘要:
拉米夫定治疗33例活动性肝炎肝硬化1年的疗效观察
朱琳, 匡颖文, 彭静涛, 李世林, 李金科, 占国清
2007, 23(2): 122-123.
摘要: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血清HBeAg动态变化与YMDD变异的相关性研究
孟运运, 张馨, 鞠九龙
2007, 23(2): 123-124.
摘要:
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于忠省, 冯曰珍
2007, 23(2): 125-126.
摘要:
膦甲酸钠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患者的临床研究
薛蓉, 韩颜新, 赵伟, 李建农, 周镇先, 陈红珊, 吴引伟, 蒋建东
2007, 23(2): 126-128.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继发胆囊改变36例临床分析
杜春鲜, 郝光旭, 李芙蓉, 王琳
2007, 23(2): 129-130.
摘要:
为了探索慢性乙型肝炎与继发胆囊改变的相关性,以及继发胆囊改变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对201例肝炎患者作临床观察分析。结果显示继发胆囊改变的发生率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呈正相关(P<0.05);慢性乙型肝炎继发胆囊改变同治疗效果亦呈正相关(P<0.05)。提示慢性乙型肝炎继发胆囊改变的原因可能与病毒有关,治疗效果与是否继发胆囊改变亦相关而不仅仅与cccDNA发生免疫逃逸有关。因此,治疗上尽早应用有效的利胆药有利于提高肝功能复常率。
对硝基邻甲苯胺致中毒性肝病6例临床分析
李乃国, 张传楣
2007, 23(2): 130-130.
摘要:
慢性重型肝炎血清甲胎蛋白检测意义
谷强业, 闫庆福, 丁桂林, 张光海
2007, 23(2): 131-132.
摘要:
了解血清甲胎蛋白测定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药物治疗疗效、预后判断中的意义,为临床治疗、预后判断提供依据。7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院对其进行血清甲胎蛋白测定,而后观察治疗2月后的患者肝功能等恢复情况。初次血清甲胎蛋白测定浓度大于200μg/L组患者肝功能好转率明显高于(100~200)μg/L组及100μg/L以下组。血清甲胎球蛋白含量高,则其治疗后肝功能好转率高,预后好,反之则差。血清甲胎蛋白测定可作为慢性重型肝炎疗效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凝血酶原活动度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疗效的关系
刘华
2007, 23(2): 132-133.
摘要:
探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PE)疗效的关系。随机选取30例PTA>30%和30例PTA<30%的重型肝炎患者,观察血浆置换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变化。PTA>30%组患者血浆置换后血清总胆红素和ALT均显著下降,PTA<30%组的患者血浆置换后仅有ALT显著下降,而血清总胆红素下降不明显。PTA>30%组患者血浆置换疗效优于PTA<30%组患者,PTA可作为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疗效的预测因子。
肝硬化与感染的临床分析
王英凯, 朴云峰, 唐彤宇, 王智昊
2007, 23(2): 134-135.
摘要:
探讨肝硬化患者感染的病因及其对生存的影响。采用回顾病例分析法,分析我院近3年100例肝硬化患者的感染情况。肝硬化合并感染率为20%,夏、秋季以自发性腹膜炎为首位,冬、春季以呼吸道感染、肺炎为最常见,感染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老年人易合并霉菌感染(二重感染)。8例合并二重感染者均临床死亡。肝硬化患者易合并感染,病因与季节有关,二重感染后加快患者的死亡。
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4项指标的测定意义
叶小净
2007, 23(2): 135-136.
摘要:
研究肝病患者血小板功能与肝病严重程度之间关系,采用日本东亚SysmexF-800型血细胞自动计数仪检测了150例肝炎肝硬化(LC)、150例重型肝炎、114例急性黄疸型肝炎、107例慢性肝炎和50例健康成人的血小板功能4项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显示:肝炎肝硬化组和重型肝炎组患者的PLT和PCT值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特别是两组中的明显出血者降低更显著。提示血小板的4项指标除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外,对评估病毒性肝炎的严重程度、出血倾向有重要的辅助指导意义。
老年急性肝炎病原分析和临床特点
姜杰
2007, 23(2): 137-138.
摘要:
了解老年急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及临床表现特点。对近三年住院治疗的散发急性老年肝炎患者267例,用ELISA法进行血清学分型并对其临床资料作初步分析。甲、乙、丙和戊型肝炎分别占8.99%、4.87%、5.62%和58.43%,重叠感染占14.98%,病原未定占7.12%。老年急性肝炎临床特点为黄疸深,住院时间长,单一感染者预后较好,戊肝和重叠感染易发展为重型肝炎。老年人甲、乙、丙和戊型肝炎均有散发,多为单一感染,且以戊肝为主,少数为重叠感染,可能存在新的肝炎致病因子。重型肝炎和并发其他疾病可能是老年肝炎患者死亡主要原因。
Gilbert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
严友德, 李军
2007, 23(2): 138-139.
摘要:
得力生联合介入治疗肝癌36例临床分析
武振明, 刘琪, 齐秀恒
2007, 23(2): 140-141.
摘要:
文献综述
原发性肝癌与甲胎蛋白研究进展
辛永宁, 宣世英
2007, 23(2): 141-143.
摘要:
RNAi技术在肝病研究领域中的进展
吕志刚, 徐列明
2007, 23(2): 144-146.
摘要:
肝肾综合征研究进展
张兴田, 蔡中起
2007, 23(2): 147-148.
摘要:
HBV对NRTI耐药机制研究现状
梁和业, 高普均, 韩雪晶, 张晗, 荆雪
2007, 23(2): 149-151.
摘要:
白细胞介素4及其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作用
黄俊华, 唐宝章
2007, 23(2): 152-154.
摘要:
CXCL16与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熊亚星, 杨忠霞, 邓永东, 陈红
2007, 23(2): 155-157.
摘要:
环氧化酶-2与肝癌
肖汉龙, 王军, 黄团新
2007, 23(2): 158-160.
摘要:
病例报告
病毒性肝炎合并格林-巴利综合征一例报告
周秀云, 杨东安
2007, 23(2): 151-151.
摘要:
酒精性肝硬化并发乳糜腹水一例
陈云萍, 张江灵, 赵义名
2007, 23(2): 154-154.
摘要(3292) PDF (96KB)(105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