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9年 第2期

显示方式:
专家共识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诊治的专家共识
叶胜龙, 秦叔逵, 吴孟超, 汤钊猷, 孙燕, 管忠震
2009, 25(2): 83-92.
摘要:
专题述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致肝细胞癌的现状与展望
池肇春
2009, 25(2): 93-96.
摘要:
论著
BFGF及TGF-β1与260例乙肝患者肝脏纤维化及炎症关系研究
康海燕, 董江龙, 叶立红, 王建彬, 刘莲, 殷树英
2009, 25(2): 97-99.
摘要: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不同进展阶段的表达和定位情况,探讨其与肝纤维化及炎症的关系。方法对260例乙肝患者肝组织BFGF、TGF-β1行免疫组化定量分析,并与肝脏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组织BFGF、TGF-β1随肝脏纤维化加重而表达增加,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二者与炎症比较,各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两两比较无差异(P>0.05);肝脏BFGF、TGF-β1之间呈正相关,r=0.895(P<0.05)。结论肝组织BFGF、TGF-β1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与炎症无确切相关性,BFGF及TGF-β1可作为评价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肝脏疾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TNF-α、IL-4、IL-10的检测
王崇, 姜艳芳, 金清龙, 鲍万国, 王峰, 牛俊奇
2009, 25(2): 99-101.
摘要:
目的分析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IL-10在肝病患者血中的浓度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体外检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IL-10的浓度。结果IL-4、TNF-α、IFN-γ在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组患者外周血的浓度,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01~P<0.05),而IL-10的肝病组与正常组之间、肝病组之间相比,均未有显著差别(P>0.05);IFN-γ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中的浓度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1)和重型肝炎组(P<0.05);IL-4在重型肝炎组中的浓度显著高于急性(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结论细胞因子IL-4、IFN-γ、TNF-α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IL-4、TNF-α,IFN-γ分别参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促纤维化作用和抗纤维化作用;促炎因子IFN-γ、TNF-α和抗炎因子IL-4共同参与重型肝炎的发病过程。
拉米夫定联合卡托普利治疗1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肝纤维化疗效分析
李春明, 黄晓云, 金跃明, 龚玉华, 谭友文
2009, 25(2): 102-105.
摘要:
目的研究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肝纤维化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单纯降酶治疗、单用拉米夫定、卡托普利、联合拉米夫定和卡托普利治疗一年的1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及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变化情况评价不同治疗方案的抗肝纤维化疗效。结果联合用药组、拉米夫定组、卡托普利组治疗后血肝纤4项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不同程度降低,治疗后肝组织均显示S0~1期比例明显增加,S2~3期、S4期比例显著下降,而降酶组治疗前后肝纤四项水平及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拉米夫定、卡托普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均有抗肝纤维化作用,联合使用效果更加明显。
6例高甲胎蛋白慢乙肝患者用干扰素治疗的随访分析
李国钦
2009, 25(2): 105-106.
摘要: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AFP升高患者的转归。方法对6例极高AFP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主要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及护肝治疗。随访(3~7)年。结果6例慢肝患者的AFP分别为1096ng/ml,1600ng/ml,4111ng/ml,1846ng/ml,1096ng/ml,1135ng/ml。住院及出院随访期间,AFP等实验室指标逐渐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影象学检查未发现肝脏有占位性病变。结论AFP异常升高提示肝细胞过度增生,有转变为肝细胞癌的危险。干扰素抑制肝细胞过度增生,有阻断转变为肝细胞癌的效果。
HBeAg阴性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临床、肝脏病理、血清学检查五年回访
陈卫, 陆忠华, 邓俊, 裴豪, 朱银芳, 丁虹, 黄利华
2009, 25(2): 107-108.
摘要:
目的了解HBeAg阴性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转归。方法对52例HBeAg阴性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了为期5年的临床症状、肝活检及血清学检查的动态观察研究。结果5年间,52例HBeAg阴性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有12例出现临床显性发病,约占总数的23.1%。其中13例行2次肝活检,原肝组织正常者几年内相对稳定,病理很少变化,原有病理改变者不易恢复。HBsAg年转阴率为1.2%。结论HBeAg阴性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脏病理极大多数有异常,临床是否发病与肝脏炎症分级密切相关。
50例HBsAg阴性乙型肝炎十年随访
史建国, 周根发, 郭风彩
2009, 25(2): 109-110.
摘要:
目的研究HBsAg阴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转归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50例HBs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十年前后的乙肝二对半、HBVDNA、肝功能、B超的变化。结果十年后50例患者中仅6例出现过ALT升高(均<100U/L),3例和脂肪肝有关,3例因服用损肝药物所致,停药后ALT恢复正常。50例患者均存活,肝功能基本正常,1例HBVDNA1.4E+03copies/ml.49例HBVDNA<1.0E+03copies/ml。10例表现为慢性肝炎,3例为脂肪肝1例为肝硬化,未发现肝癌。结论HBsAg阴性的乙型肝炎临床症状,肝功能变化,病情发展缓慢,十年的临床转归和预后较好。
肝衰竭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后患者转归的影响因素分析
闫涛, 王慧芬, 苏海滨, 林芳, 许海苗, 赵鸿, 李雷, 牟劲松, 李晨
2009, 25(2): 110-113.
摘要:
目的了解肝衰竭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对1985年以来住院肝衰竭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323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抗真菌感染治疗后的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失败组;按出院时患者主要诊断的综合疗效,将患者分为好转组和无效组。结果抗真菌治疗有效组153例,失败组170例。出院时好转91例,无效232例。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在主要诊断、抗真菌治疗效果、并发症数量、Child-Pugh分级和TBil、WBC水平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并发症数量、抗真菌疗效和Child-Pugh分级为患者转归的有效预测因素;所得logistic回归方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2。结论影响肝衰竭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有:并发症数量、抗真菌疗效和Child-Pugh分级。
终末期肝病模型及Child-Pugh分级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分析
占国清, 郑三菊, 朱琳, 王崇慧, 李金科, 张薇薇
2009, 25(2): 114-116.
摘要: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Child-Pugh评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MELD评分公式及Child-Pugh分级对13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评分及分级,比较两种系统对肝硬化预后的评估。结果分别有19.85%和33.82%患者3个月和6个月内死亡,死亡组MELD和Child-Pugh评分均高于生存组(P<0.001);MELD评分在3个月预后评估的ROC曲线AUC高于Child-Pugh评分(P<0.05);生存分析表明MELD与Child-Pugh评分均可有效地分辨6个月内可能生存及死亡的患者(P<0.005);MELD评分与Child评分显著相关(r=0.67,P<0.001)。结论MELD评分及Child-Pugh评分均可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MELD评分短期评估优于Child-Pugh分级。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检测及临床意义
赵擎, 辛绍杰, 侯俊, 胡燕, 貌盼勇
2009, 25(2): 118-119.
摘要:
目的采用ELISA检测方法,初步探讨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发病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将纯化的HMGB1蛋白,包被ELISA检测微孔板,检测AIH患者和健康献血员的血清分别165份和69份,分析比较AIH患者和健康献血员的血清中抗HMGB1抗体的分泌情况。结果AIH患者血清中抗HMGB1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献血员(78.7%VS50.7%,P<0.05)。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抗HMGB1抗体滴度(OD值)与ALT水平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968)。结论HMGB1是AIH疾病发生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炎症蛋白,与疾病的炎症活动程度有很好的相关性。
P27和skp2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邵馨, 顾春燕
2009, 25(2): 120-121.
摘要: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P27和skp2蛋白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P27和skp2在60例肝细胞癌及20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60例肝细胞癌P27的阳性表达率为23%(14/60),癌旁组织为80%(16/20),60例肝细胞癌高分化癌阳性表达率为47%(7/15),低分化癌为16%(7/45)。P27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27蛋白的表达随病理分级增高而降低。60例肝细胞癌skp2阳性表达率为47%(28/60),癌旁组织为15%(3/20),60例肝细胞癌高分化癌阳性表达率13%(2/15),低分化癌为58%(26/45),可见skp2在肝细胞癌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低分化癌明显高于高分化癌(P<0.01)。结论P27和skp2蛋白的表达情况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恶性度有关。
肝细胞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蛋白质组的变化
师越, 李悦国
2009, 25(2): 122-124.
摘要:
目的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蛋白质芯片检测肝细胞性肝癌(简称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蛋白质组的变化,初步探讨肝癌介入治疗的药物靶点。方法应用SELDI-TOF-MS蛋白质芯片检测50例未经治疗的肝癌患者、50例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获得弱阳离子交换芯片(weak cationic exchanger)蛋白表达图谱,Bio-Marker Wizard软件分析差异蛋白。结果未经治疗的肝癌患者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血清中检测到不同质荷比处有3个差异蛋白质峰,其蛋白质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库搜索这3个蛋白质峰,得到3种与之分子量最为接近的蛋白质。结论应用SELDI-TOF-MS筛选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的药物靶点快速、有效,检测到的3个差异蛋白质可能是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的药物靶点。
胆汁CEA、CA19-9联合检测对肝外胆管癌及壶腹癌的诊断价值
刘素丽, 邢国璋, 张月寒, 王鼎鑫, 张建生
2009, 25(2): 125-126.
摘要:
目的探讨胆汁CEA、CA19-9联合检测对肝外胆管癌及壶腹癌诊断价值。方法观察组38例肝外胆管癌及壶腹癌患者在行ERCP检查前检测血清CEA及CA19-9,行ERCP检查时经造影导管抽取胆汁5ml用放免方法检测CEA及CA19-9,同时在导丝引导下自胆管咬取活检行病理检查,并记录影像学特征;同样,对照组30例非恶性病变患者在行ERCP检查时抽取5ml胆汁检测CEA及CA19-9。结果观察两组患者胆汁CA19-9、CE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结果一致;观察组患者胆汁及血清CA19-9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CE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胆汁CEA、CA19-9联合检测对肝外胆管癌及壶腹癌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抗生素治疗原发性腹膜炎对肝硬化门脉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代文洁, 孙妍, 高云飞, 赖少彤
2009, 25(2): 127-128.
摘要:
目的研究抗生素治疗60例肝硬化原发性腹膜炎患者对肝硬化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用抗生素治疗肝硬化原发性腹膜炎患者,根据临床资料对患者行Child-Pugh’s分期,用彩色多普勒检测治疗前、后门脉主干内径、门脉主干、门脉左支矢状部血流速度;并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LPS)。结果治疗后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门脉主干及门脉左支矢状部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但门脉内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抗生素治疗肝硬化原发性腹膜炎可降低内毒素水平,增加门静脉血流,改善肝脏功能,使再出血率降低。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
张金华, 龙辉, 刘群, 王桂芳
2009, 25(2): 129-130.
摘要: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3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伴初诊2型糖尿病(DFL)患者,并与2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进行比较,对两组的相关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7个变量中,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家族史、体重指数、业余锻炼、婚姻状况、脂肪肝病程、甜食、甘油三酯、载脂蛋白A1、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胰岛素、C肽(CP)、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族关系、业余锻炼、甜食、甘油三酯、载脂蛋白A1、餐后2小时胰岛素、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家族史、甜食、高甘油三酯、高载脂蛋白A1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降低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而业余锻炼是其保护因素。
腹腔置管治疗顽固性腹水对血浆RAAS的影响
汪毅, 余贻汉, 屈银宗, 郭玉飞, 计春燕, 吴勇进, 徐玲
2009, 25(2): 131-132.
摘要: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置入术治疗顽固性腹水对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方法21例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经皮穿刺导丝引导法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通过该导管隔日大量引流一次腹水,同时联合内科综合治疗,检测腹水引流前后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及体重、腹围、尿量和肾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感腹胀、纳差、呼吸困难症状均完全缓解或者部分缓解;置管治疗能迅速减少腹围,显效33.3%,总有效率达71.4%;治疗后腹围及体重显著低于治疗前,而肾功能有所恢复;并且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显著减低(P<0.05);引流不畅3例(占14.3%),穿刺点腹水渗漏2例(占9.5%),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置入术联合内科综合治疗是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有效治疗方法,能迅速消除腹水,抑制RAAS系统活性,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胸腺肽α1与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治疗慢性重度肝炎48例
罗励, 李彬, 郑志雄
2009, 25(2): 133-134.
摘要: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42例临床分析
陈子安, 赵守松, 刘传苗
2009, 25(2): 134-136.
摘要:
目的观察42例重型肝炎患者经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后的转归,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42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设对照组32例常规药物治疗,比较血浆置换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同时观察血浆置换后的不良反应。结果42例患者血浆置换后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ALT、AST、TBil、Cr均降低(P<0.05),CHE、PTA均升高(P<0.05),对照组常规治疗一周后,ALT、AST、TBil、Cr、CHE、PTA无明显改变(P>0.05);42例患者最终基本治愈出院36例(85.72%),死亡6例(14.28%),与对照组相比,病死率明显下降(P<0.05);血浆置换78例次后仅有10例次出现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82%。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主要实验室指标,降低了重型肝炎的病死率,且不良反应少,对重型肝炎有肯定和可靠的辅助支持与治疗作用。
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
孟运运, 种红云, 王耀峰
2009, 25(2): 137-138.
摘要:
目的了解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别及分布特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Taqman MGB探针技术对70例HCC患者和57例CHB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检测和分析。结果HCC患者中C基因型占74.29%,B基因型占24.29%%,BC基因型占5.71%。HCC患者C基因型所占比例显著高于CHB患者(P<0.05)。HCC(40~50)岁年龄组和50岁以上年龄组患者中B基因型分别占16.67%、28.57%;C基因型分别占83.33%、68.57%,两年龄组患者B、C基因型分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HCC B、C基因型患者的血清HBeAg阳性率、HBeAb阳性率、e系统(HBeAg HBeAb)阴性率及HBVDNA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南京地区HBV相关HCC患者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其次为B型,少量为BC混合型。HCC患者的基因型与发病年龄之间无明显相关性。HCC B、C基因型患者的HBeAg表达状态以及HBVDNA复制水平均无明显差异。
乙型肝炎病毒与中耳炎的临床分析
梁咏梅
2009, 25(2): 139-140.
摘要:
消核片导致药物性肝损伤12例临床分析
廖宗琳, 苏尊玮
2009, 25(2): 142-142.
摘要:
病例报告
急性黄疸型肝炎并发进行性低钾血症1例分析
黄学忠, 刘谨, 陈翔
2009, 25(2): 116-117.
摘要:
无症状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早期诊断——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周平, 李晓娟
2009, 25(2): 140-141.
摘要:
长效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致肺纤维化2例
刘英辉, 赵彩彦, 尹洪竹
2009, 25(2): 159-160.
摘要:
征订及组稿启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CRTER)杂志2009年征订及组稿
2009, 25(2): 136-136.
摘要:
SCI收录的《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NRR)杂志征订及组稿
2009, 25(2): 160-160.
摘要:
文献综述
PD-1及其配体在慢性乙肝免疫中的作用
赖静兰, 臧国庆
2009, 25(2): 143-145.
摘要:
IL-27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张丽丽, 左维泽
2009, 25(2): 146-148.
摘要:
丙型肝炎病毒NS5A蛋白功能的研究进展
周友乾, 尹凤鸣, 冯经华
2009, 25(2): 148-151.
摘要: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的进展
肖绍树, 胡志勇
2009, 25(2): 152-155.
摘要:
脂联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杨玉锋, 南月敏
2009, 25(2): 155-157.
摘要:
Bouveret综合征
边山岭, 蔡中起
2009, 25(2): 158-15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