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第3期

显示方式: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专家讨论会纪要
张文宏, 翁心华, 庄辉
2006, 22(3): 164-166.
摘要:
肝纤维化研究若干进展
蔡卫民
2006, 22(3): 167-170.
摘要:
停服拉米夫定后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二例
张龙跃, 徐艳卿, 魏新全
2006, 22(3): 170-170.
摘要:
TNF-α对培养的人肝星状细胞表达MMPs和IL-8的影响
贺永文
2006, 22(3): 171-173.
摘要:
了解TNF-α对人肝星状细胞表达MMPs和IL-8的影响。用TNF-α刺激培养的hHSC,用ELISA检测不同时间培养上清中的MMPs和IL-8的浓度。结果显示受TNF-α刺激后,MMP-1、MMP-2和IL-8水平为28h>24h>20h>4h—16h(P<0.050.001);MMP-3为28h>24h(P<0.01),24h>20h>4h—16h(P<0.05)。TNF-α刺激后MMP-1和MMP-2产生较早,从8h起已高于对照组(P<0.05),而MMP-3的平均浓度,从20h起才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TNF-α可刺激hHSC表达MMP-1、MMP-2、MMP-3和IL-8,其表达水平随刺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未受TNF-α刺激的hHSC可表达一定量的MMPs,基本不表达IL-8。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与血清HBVDNA负荷及肝脏病理的关系
丁虹, 陆忠华, 蒋祥虎
2006, 22(3): 173-174.
摘要: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与血清HBVDNA负荷及肝脏病理的相关性。随机选择20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其血清ALT、HBVDNA含量,肝穿刺活检,光镜多视野观察其肝组织的病理情况。随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的升高,HBVDNA复制程度的增高,其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明显升高(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HBVDNA含量与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有相关性。
重型肝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意义
高洪波, 许敏, 胡肖兵, 李粤平
2006, 22(3): 175-176.
摘要:
为了解重型肝炎(SH)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对疾病的预后的影响。对我院收治的46例重型肝炎病例(死亡组29例,存活组17例)与40例慢乙肝(CHB)的抗凝血,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T淋巴细胞亚群,并与临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SH 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CD3+、CD4+CD8-、CD4-CD8+细胞明显低于CHB组(P<0.05),可检测到大量幼稚的CD4+CD8+双阳细胞且其计数明显高于慢乙肝组(P<0.001),SH死亡组CD3+细胞明显低于存活组(P=0.04),CD4+CD8+双阳细胞明显高于存活组(P=0.005)。存活组随着病程恢复,CD3+、CD4+CD8-、CD4-CD8+细胞缓慢上升,死亡组持续低水平;存活组病程恢复时CD4+CD8+细胞逐渐下降,但死亡组反而上升。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别是CD4+CD8+细胞的上升对预后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E-选择素A561C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张淑兰, 冯忠军, 魏晨玲, 颉玉欣
2006, 22(3): 177-178.
摘要:
为明确E-选择素(E-selectin)A561C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关系,采用PCR-RFLP技术对91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E-selectin A561C基因存在AA、AC和CC三型,且与慢性乙型肝炎相关(P<0.05),AC+CC基因型的患病风险是AA型的2.89倍,其血清sE-selectin水平显著高于AA型(P<0.01),但肝功能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提示E-selectin A561C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感染有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易感因素之一。该位点多态性可影响血清E-selectin水平,但对肝功能损伤不起直接的作用。
组胺、内毒素对慢性HBV感染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张素美, 李红, 赵龙风, 韩德五
2006, 22(3): 179-181.
摘要:
通过研究CHB(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组胺、ET(内毒素)与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关系,进而探讨其对CHB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以鲎试剂法测定血浆ET,以荧光法测定血浆组胺水平,分析ET、组胺与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关系。CHB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Th1/Th2类细胞因子失衡,主要表现为:Th1类细胞因子减少而Th2类细胞因子增加,ET主要影响Th2类细胞因子,组胺影响Th1类细胞因子。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甘利欣治疗急性肝炎120例临床观察
孙经利, 魏新泉, 张龙跃, 张波
2006, 22(3): 181-181.
摘要: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铁蛋白与肝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裴豪, 陆忠华, 季瑞云, 钱金娟, 张时良
2006, 22(3): 182-183.
摘要: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含量与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脏病理的关系。对140例行肝组织活检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SF、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CHB临床各型SF水平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SF与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存在相关性。认为SF可作为肝脏组织病理损害的判断指标之一,检测SF有助于了解肝细胞受损程度。
细胞因子与乙肝肝硬化骨质疏松的关系
王义国, 刘倩, 王文奇, 陈自平, 闫明先
2006, 22(3): 184-186.
摘要:
探讨细胞因子在乙肝肝硬化骨质疏松(O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检测61例乙肝肝硬化患者的骨密度、血清骨钙素(BGP),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尿骨胶原交联(Crosslaps),并与30例健康者对照。肝硬化组尺桡骨密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肝硬化组血清BG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其中OP组较NOP降低更明显,尿Crosslaps水平肝硬化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其中OP组较NOP升高更明显,血清BGP水平与尺桡骨密度呈正相关。OP组尿Crosslaps水平与尺桡骨密度呈负相关,而NOP无相关。肝硬化组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OP组较NOP组显著升高;肝硬化组IL-1β、IL-6、TNF-α水平与尺桡骨密度呈负相关;其中OP组较NOP组相关性更明显。乙肝肝硬化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L-1β、IL-6、TNF-α在其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适当降低体内IL-1β、IL-6、TNF-α水平,对乙肝肝硬化骨质疏松的防治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自身免疫性肝病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病超声影像对比分析
陈重, 张新力, 卢福昱
2006, 22(3): 187-188.
摘要: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与慢性乙型肝病的超声表现的异同点,通过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测得AIH与CHB在性别、肝脏大小方面,存在明显差别(P<0.001);中晚期PBC与乙肝肝硬化超声表现在肝脏大小、肝脏回声(P<0.001、P=0.047)方面存在明显差异。AIH与CHB,PBC与乙肝肝硬化超声表现不同。
干扰素α联合病毒唑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中Th1/Th2表达的变化
裴斌, 陈长荣, 黄文琪, 谢金镇
2006, 22(3): 188-190.
摘要:
测定Th1细胞因子IFN-γ、TNF-,αTh2细胞因子IL-4、IL-10在干扰素α联合病毒唑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中表达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40例正常对照、48例CHC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IFN-γ、TNF-α、IL-4、IL-10 mRNA表达水平的相对含量。结果发现CHC患者Th1类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完全应答组Th1类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提示CHC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病毒持续感染的原因之一;有效激活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与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免疫学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唐淑珍, 刘晓明, 尤红, 张福奎, 王宝恩, 贾继东
2006, 22(3): 191-192.
摘要(2291) PDF (93KB)(1052)
摘要:
为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免疫学指标测定的临床意义,选取32例确诊PBC的住院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线粒体抗体(AMA),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斑点法检测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抗肝溶质Ⅰ型抗原抗体(LC-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A/LP);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类风湿因子(RF)。同时观察AMA-M2与生化肝功指标的关系,比较PBC患者治疗前后AMA-M2的变化。结果显示诊断PBC意义最大的是AMA-M2,其阳性率最高达94%,其次是AMA和ANA,阳性率分别为88%和86%;AMA-M2值的高低与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无关,熊去氧胆酸治疗前后AMA-M2变化不大。
23例肝肺综合征临床分析
赵燕萍, 钱湘绮, 徐林, 李白文, 袁胜忠, 包剑浩
2006, 22(3): 193-194.
摘要:
探讨肝肺综合征(HPS)的临床特点和预后。67例肝硬化患者均应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其动脉血氧分压(PaO2),其中Ch ild-Pugh分级A级30例,B级22例,C级15例。67例肝硬化患者中23例合并HPS,发病率为34.3%。其发病率与Ch ild-Pugh分级有关,与A级比较C级HPS,发病率显著增高(P<0.05);门静脉增宽与不宽者、胃底食管静脉曲张与未发现曲张者、有蜘蛛痣与无蜘蛛痣者分别合并有HPS,两者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23例HPS患者中7例死亡,HPS均不是直接死亡原因。有门脉高压、蜘蛛痣时提示HPS的存在。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缓解低氧血症,改善预后。
肝硬化患者胃生长素、瘦素水平的研究
郑吉敏, 姜慧卿, 吕晓萍, 张向梅
2006, 22(3): 195-196.
摘要:
检测肝硬化患者胃生长素(ghrelin)、瘦素的水平,探讨其与营养状态、肝硬化并发症的关系。测定45例肝硬化患者ghrelin、瘦素水平。病例组ghrelin水平显著性高于正常(P<0.05)。病例组瘦素水平显著性高于正常(P<0.01),并随Ch ild-Pugh分级而递增,其中B、C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肝硬化患者ghrelin升高;瘦素参与了肝硬化时的营养不良。
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50例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龚启明, 肖家诚, 周霞秋
2006, 22(3): 196-198.
摘要:
观察复方鳖甲软肝片抗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对代偿性肝硬化逆转的可能性。治疗组50例,复方鳖甲软肝片,口服,每日三次,每次4片;对照组30例,大黄庶虫虫丸,口服,每日三次,每次6克;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肝肾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血常规、B超、部分患者肝活检。复方鳖甲软肝片能明显降低HA、LN、PⅢP、PⅣP,降低ALT、AST、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A/G比例,能明显升高WBC、RBC、PLT,且对乏力、肝区疼痛、脾肿大等症状体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肝活检光镜下有明显改善肝纤维化作用,电镜下可见肝星状细胞减少、细胞器不活跃,周围纤维沉积明显减少。复方鳖甲软肝片具有明显的抗纤维化作用,并可使代偿性肝硬化在一定程度上逆转。
肝细胞肝癌微血管密度与雌激素受体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张国栓, 崔专义, 郑志敏, 王桂琦, 秦素丽
2006, 22(3): 199-201.
摘要:
研究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 lar Carc inom a,HCC)微血管密度(M icrovessel Density,MVD)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表达之间的关系,以及此二者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36例HCC的患者分为ER(+)组和ER(-)组。按MVD值分为MVD<中位值组和MVD>中位值组,比较各组有预后意义的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差别。ER(+)14例,ER(-)22例。全组MVD自3至121(44.67±32.15中位值为36)。ER(+)的HCC为直径较小、多有完整的包膜和较低的血清AFP浓度。MVD较低的HCC多为单结节、直径较小、细胞分化较好、血清AFP浓度较低。ER含量与MVD呈负相关。由此可见:(1)ER(+)或MVD较低的HCC分别比ER(-)或MVD较高的HCC恶性度较低。(2)ER与MVD均是有价值的预后指标。
红葡萄酒诱发头孢哌酮、甲硝唑戒酒硫样反应一例
古彩哲
2006, 22(3): 201-201.
摘要:
肝硬化腹水患者内毒素、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苏英, 杨宣, 李新月
2006, 22(3): 202-204.
摘要:
探讨肝硬化腹水患者体内前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及内毒素水平的变化、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对45例患者的腹水、血液标本,采用鲎试剂三肽显色基质偶氮法检测内毒素水平,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NF-α、IL-6水平。1.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组、无菌性腹水(SA)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分别为(0.265±0.010)U/L,(0.098±0.015)U/L,(0.029±0.003)U/L(P<0.05);TNF-α分别为(1387.9±115.6)ng/L,(487.5±29.2)ng/L,(84.3±5.8)ng/L(P<0.05);IL-6分别为(2149.1±160.9)ng/L,(639.7±42.6)ng/L,(94.7±8.5)ng/L(P<0.05);2.SBP组、SA组腹水内毒素水平分别为(0.264±0.007)U/L,(0.055±0.009)U/L(P<0.05);TNF-α分别为(1561.2±109.7)ng/L,(215.2±12.9)ng/L(P<0.05);IL-6分别为(2571.0±268.1)ng...
矿物中药硇砂提取液抑制肝癌的实验研究
朱争艳, 杜智, 方淑昌, 孙铭
2006, 22(3): 204-206.
摘要:
制备一种能够替代无水乙醇的,毒性低、弥散性好、可使肿瘤坏死更完全的中药提取液。制备硇砂提取液,用于大鼠肝癌细胞系CBRH-7919和体内肝癌大鼠模型的实验性治疗。硇砂提取液有较好的体外杀伤癌细胞和体内抑瘤作用。体外条件下与无水乙醇比较,作用优于或相当于前者,并且表现出明显的药物量-效关系;体内实验表明:该提取液局部注射可使肿瘤体积显著缩小,甚至坏死,组间对照有显著性差异。初步毒性试验提示该提取液毒性较小,与无水乙醇相近,但局部刺激等毒副作用较小。该中药提取液整体抑制肿瘤效果优于后者,且弥散性好、作用相对彻底,有可能替代无水乙醇用于肝癌等恶性实体瘤的局部治疗。
S100A4和E-Cadherin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李春生, 倪灿荣
2006, 22(3): 207-208.
摘要:
探讨S100A4和E-Cadherin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与胰腺癌浸润、转移的相关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68例胰腺癌组织芯片中S100A4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S100A4和E-Cadherin在癌组织中分别有82.74%和65.4%的异常表达。癌旁S100A4表达率仅9.8%(10/102);粘液性囊腺瘤57%(4/7)。E-Cadherin在癌旁和正常胰腺百分之百表达,在粘液性囊腺瘤的异常表达率30%(2/7)。S100A4和E-Cadherin异常表达在癌组织中呈正相关。S100A4在胰腺癌中的过量表达反映了肿瘤的浸润、淋巴结转移(P<0.01,P<0.01),并与E-Cadherin的下调(异常表达)相关。
SMMC-7721肝癌细胞膜上β2糖蛋白I可能的受体
高沿航, 高普均, 王丹, 时阳, 朴云峰, 杨翰仪
2006, 22(3): 209-211.
摘要:
研究β2糖蛋白I(β2GPI)与肝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以进一步探讨β2GPI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采用L igand b lot技术,从SMMC-7721、HL-60及SGC-7901三个细胞株中,筛选出具有与人β2GPI特异结合蛋白成分的细胞。SMMC-7721细胞在40kD处出现一特异染色带,而HL-60及SGC-7901二种细胞则无此反应。在SMMC-7721细胞中存在有与人β2GPI特异结合的蛋白,这种蛋白可能参与了HBV感染肝细胞的过程。
脂肪肝脂质过氧化与细胞因子TNF-α、IGF-1水平的临床观察
黄妙珍
2006, 22(3): 211-212.
摘要:
探讨脂肪肝的脂质过氧化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选择64例脂肪肝患者,测定血清中丙二醛(m alond 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 ismutase,SOD)、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 lin-likegrowth factor 1,IGF-1)的水平,并选择56例非脂肪肝的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结果显示脂肪肝患者MDA和TNF-α水平升高,与正常组比均为(P<0.05);SOD和IGF-1水平下降,与正常组比分别为(P<0.05,P<0.01)。提示脂肪肝患者存在脂质过氧化,与TNF-α和IGF-1存在相关性。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梁冰, 陈曦, 刘双燕, 王一歌, 安秋红
2006, 22(3): 213-214.
摘要: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发病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对63例受检者用放免法测定血清胰岛素,稳态模型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同时选择20例无脂肪肝肥胖者作为对照组。脂肪肝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性增高(P<0.001),重度脂肪肝与中度脂肪肝、轻度脂肪肝比较,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也存在明显增高(P<0.05)。胰岛素抵抗可能系脂肪肝发病的原发因素,而非继发性改变。
肝素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评价
石军, 郝菁华, 朱菊人, 任万华
2006, 22(3): 215-216.
摘要:
探讨肝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将6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26例)、B(37例)两组,分别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肝素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 il)、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Ⅳ)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B组中6例分别于治疗前后行肝活检术。治疗后A、B两组的ALT、TB il水平均显著下降。B组治疗后HA、CⅣ、TGF-β1及vWF水平均显著下降,而A组HA、CⅣ水平反较治疗前升高,TGF-β1及vWF水平无明显变化。B组治疗后肝组织原纤维增生减轻,肝星状细胞恢复正常。肝素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和改善肝脏微循环达到抗纤维化的目的。
酒精性肝硬化与肝炎肝硬化的超声对比分析
孙晓峰, 杨晓英, 董宇翔, 于鸿雁
2006, 22(3): 217-218.
摘要:
明确酒精性肝硬化(A lcoholic liver c irrhosis,ALC)和肝炎肝硬化(LC)的超声鉴别诊断。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确诊的48例ALC和68例LC患者的超声资料。仪器采用Ph ilips HD I 5000彩超仪,探头3.5MHz,存储图像,脱机分析。ALC患者的超声表现中:肝体积增大,形态正常,回声弥漫增强的出现率明显高于LC组(P<0.05)。LC的超声表现中:肝体积缩小,形态失常,肝被膜锯齿状,肝内不规则回声增高,表现为网格状高回声或苔藓状或鳞片状高回声等发生率明显高于ALC组。脾肿大,腹水及门脉内径(肝外肝门处测量)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得出结论超声有助于鉴别ALC和LC。
布加氏综合征抗凝溶栓治疗体会
孙少军, 乔凌云
2006, 22(3): 219-219.
摘要:
体外热疗与TACE结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
陈昌南, 潘岐作, 黄活勋, 舒小清, 龚辉, 叶喜
2006, 22(3): 220-220.
摘要(2165) PDF (75KB)(1098)
摘要:
乙肝病毒cccDNA的研究进展
马艳丽, 任万华
2006, 22(3): 221-222.
摘要:
T细胞亚群功能调节与丙型病毒性肝炎
苏峥, 姚洪森, 姚希贤
2006, 22(3): 223-225.
摘要: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研究进展
赵海文, 金瑞, 宁慧娟
2006, 22(3): 225-227.
摘要:
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评价
曹天高, 施光峰
2006, 22(3): 228-230.
摘要:
端粒酶及其在肝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侯振江
2006, 22(3): 230-232.
摘要: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研究新进展
蔡中起
2006, 22(3): 233-234.
摘要:
胰腺癌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汤永辉, 高乃荣, 石欣
2006, 22(3): 235-237.
摘要:
造血干细胞治疗肝病的研究概况
徐舒, 吕志平
2006, 22(3): 238-240.
摘要:
利血平致肝损害一例报告
杨素芳
2006, 22(3): 240-24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