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6期

显示方式:
专题述评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郭晓笛, 贾继东
2007, 23(6): 403-406.
摘要:
急性胰腺炎诊断和治疗进展
杨冬华, 黄卫
2007, 23(6): 407-412.
摘要:
病例报告
复方氨基比林致肝损伤和重症皮疹一例报告
龚元英
2007, 23(6): 406-406.
摘要:
停服阿德福韦酯后肝功能异常5例
梁群, 李智, 李长春, 薛发轩
2007, 23(6): 412-412.
摘要:
论著
再评价血清学指标诊断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附83例肝穿病例
欧晓娟, 王晓明, 王宝恩, 王泰龄, 马红, 尤红, 贾继东
2007, 23(6): 413-414.
摘要:
目的评价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及意义。方法选择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组织穿刺,同时进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肽(PⅢP)、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及Ⅳ型胶原(CⅣ)的检测,应用偏相关分析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及炎症程度的关系。结果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有显著相关性(γ=0.415,P=0.000);肝组织炎症和血清PCⅢ、HA及CⅣ有显著相关性(γs=0.389,P=0.000;γs=0.327,P=0.003;γs=0.303,P=0.005),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和血清纤维化指标CⅣ、HA有相关性(γP=0.354;γP=0.434,P=0.000)。结论运用血清学肝纤维化指标评价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时应考虑肝组织炎症程度对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乙型肝炎病毒丹氏颗粒抗原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检测中应用的研究
谢放, 林尊慧, 靳海英, 郭向华, 黄雁翔, 殷继明, 严艳, 郝娃, 牛京勤, 李卓
2007, 23(6): 415-417.
摘要: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五项检测方法和乙肝病毒丹氏颗粒抗原检测试剂在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中的一致性,探讨丹氏颗粒抗原检测试剂在检测慢性乙肝感染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方法ELISA方法检测134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标志物和丹氏颗粒抗原,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 DNA。比较各组丹氏颗粒抗原水平及HBVDNA定量水平和乙肝五项的相互关系。结果慢性乙肝患者HBsAg、HBeAg、HBcAb阳性组、HBsAg、HBcAb阳性组、HBsAg、HBeAb、HBcAb阳性组和HBsAb、HBeAb、HBcAb阳性组丹氏颗粒抗原阳性率分别为100.0(、100.0(、94.3(和0。结论丹氏颗粒抗原试剂在检测慢性乙肝感染中与乙肝五项指标及HBV DNA定量之间具有一致性。丹氏颗粒抗原是一个能较好的反应乙肝病毒复制的指标,对乙肝的诊断、预后及抗病毒疗效观察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谷氨酰胺对肝硬化患者低蛋白血症的临床研究
郭银燕
2007, 23(6): 417-418.
摘要: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的疗效。方法选择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肝硬化病人66例,无糖尿病、肿瘤,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低蛋白血症。治疗方法为G ln制剂(丙氨酰一谷氨酰胺)20g,静脉注射,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观察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氨酶的变化。结果血清白蛋白由治疗前(25.3±3.4)g/L增加到治疗后的(32.4±3.1)g/L,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谷氨酰胺可增加白蛋白的合成,改善营养状况。
慢性重型肝炎临床与病理诊断不一致原因综合分析
于晓辉, 孙一彬, 刘旭妍, 张方信
2007, 23(6): 419-421.
摘要:
目的分析慢性重型肝炎(CSH)临床与病理诊断不相一致的原因。方法根据血清生化指标与临床症状对患者做出临床诊断,再对慢性重型肝炎肝组织做病理诊断。结果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仅为14.58%。结论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与病理诊断不一致,应建立完善的临床诊断标准。
YMDD变异后HBeAg(+)患者病情进展及处理的临床研究
邱源旺, 陈仕彬, 杨茜, 易冬英
2007, 23(6): 421-423.
摘要:
目的研究经拉米夫定(LAM)治疗出现YMDD变异且HBeAg(+)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的进展及预后;观察阿德福韦酯(AD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ADV与LAM联合治疗12周,后单用ADV治疗36周;对照组继续LAM并加强护肝治疗48周。结果YMDD变异后大部分患者HBVDNA的反弹和/或ALT的升高程度低于治疗前水平,少数出现轻度黄疸,临床表现轻微;两组治疗48周后ALT水平下降均显著,ADV组比对照组ALT水平、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差异显著(P≤0.001);结论ADV治疗YMDD变异,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
程乾刚, 赵海红
2007, 23(6): 424-426.
摘要: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61例患者随机分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27例),干扰素α-2b(34例)两组,观察各组的ALT、HBV DNA、HBeAg、抗HBe及肝纤维化指标,包括Ⅲ型前胶原U(PCⅢ)、Ⅳ型胶原(CⅣ)、层粘蛋白(LN)、透明质酸(HA)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及随访6个月时PegIFNα-2a组的HBV DNA滴度的变化及转阴率、HBeAg阴转率、抗HBe阳转率及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善均明显高于干扰素组(P<0.05),不良反应相似。结论PegIFNα-2a是治疗CHB的有效方法,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杨桂生, 王海涛, 常爱娜
2007, 23(6): 426-427.
摘要: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2例CHB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予恩替卡韦0.5mg/d;对照组(42例)予拉米夫定100mg/d疗程均48周,基础治疗相似。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24周、48周时:血清HBV-DNA水平比基线值(log10copies/ml)平均下降分别为5.48、6.87和2.84、5.38;病毒应答率分别为53%、67%和21%、43%。均P<0.001,两组均有显著差异。ALT复常率分别为67%、77%和60%、67%,血清HBeAg阴转率、HBsAg消失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在病毒学及生物化学方面取得显著疗效,且安全性良好,无耐药发生。
阿德福韦酯联合肝络欣丸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24周疗效观察
王原, 余亮科, 曹克勇, 张瑞凤, 张羽忠
2007, 23(6): 428-429.
摘要:
目的为评价阿德福韦酯联合肝纤欣丸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4周的疗效。方法对52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给予阿德福韦酯联合肝络欣丸治疗和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观察治疗24周期间,在第16周、24周末肝功能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 DNA变化。结果阿德福韦酯和肝络欣丸联合应用在降低HBV DNA和ALT水平,提高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方面疗效均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结论阿德福韦酯和肝络欣联用疗效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
体外培养人外周血白细胞中阿德福韦酯诱生干扰素的作用研究
江军, 缪晓辉, 蔡雄, 王雯婧
2007, 23(6): 430-432.
摘要: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健康人体外培养的外周血白细胞(WBC)作用后,培养上清中干扰素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阿德福韦酯是否能诱导WBC产生干扰素。方法抽取20名CHB患者和20名健康人的外周血,将白细胞放入有不同浓度阿德福韦酯(5μg/ml、7.5μg/ml、10μg/ml及无药对照组)的培养液中,分别于24、48及72小时三个时间点利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CPE)测定培养液中IFN的效价。结果健康人组中,24小时点三组均高于无药对照组(P<0.001),其中5μg/ml组72小时点与24小时点比有明显升高(P=0.004);CHB患者组中,各时间点不同浓度阿德福韦酯组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阿德福韦酯有一定诱生正常人WBC分泌干扰素的作用,而对CHB患者的WBC则此作用不明显。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胸腺近期输出功能
郭海燕, 陈明, 汪莉萍, 葛国洪, 张言超
2007, 23(6): 432-433.
摘要:
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TRECs)的含量,从而推测CHC患者的胸腺近期输出功能,并且比较TRECs含量与HCV载量的关系。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22例CHC患者及16例正常人PBMCs中TRECs含量,用RT-PCR方法结合荧光探针的检测技术检测CHC组外周血血清中的HCVRNA。结果CHC患者中TRECs含量为(5.52±1.87)copies/103PBMCs,低于正常人TRECs水平(7.19±2.42)copies/103PBMCs,P<0.05;TRECs含量与HCV载量直线相关分析r=-0.427,P<0.05。结论CHC患者TRECs水平低于正常人,显示其胸腺近期输出功能明显降低,且与HCV载量呈负相关性。
吡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观察
向阳, 叶家润, 李新萍
2007, 23(6): 434-435.
摘要:
目的寻找一安全有效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方法。方法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43例随机分组,吡格列酮组22例(n=22),对照组21例(n=21),比较两组疗效(观察ALT,GGT,TG,HOMA-IR,BMI等指标)。结果3个月时,两组的观察指标均有改善,虽治疗组更明显,但无显著差异(P>0.05),6个月时,ALT,GGT,TG,HOMA-IR及疗效,治疗组与对比组比较,疗效有显著差异(19/22,11/21,P<0.05)。结论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治疗NAFLD,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肝肾综合征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测定及其意义
陈富明, 黄群, 纪礽斌, 李桂霞
2007, 23(6): 436-438.
摘要: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肝肾综合征(HR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测定90例肝硬化患者和26例体检健康者的血清TNF-α水平及肾功能,分析TNF-α与肌酐清除率(Ccr)的关系。结果TNF-α在肝硬化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患者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其肾功能损害程度随血清TNF-α水平升高而加重,且与Ccr成正相关。结论TNF-α在肝肾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丽珠肠乐治疗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
杨廷旭, 张正坤
2007, 23(6): 438-439.
摘要:
C-myc基因和P16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郭晓林, 姜雅秋, 迟宝荣
2007, 23(6): 440-441.
摘要:
目的探讨C-myc基因和P16基因表达在肝细胞癌(HC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技术检测不同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C-myc基因和P16基因表达产物。结果C-myc基因表达产物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5)。P16基因表达产物则在正常肝组织中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肝癌组织(P<0.05)。C-myc基因的表达与HCC的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UICC分期无关(P>0.05),而与HCC的转移有关(P<0.05);P16基因的表达与HCC的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与HCC的转移和UICC分期有关(P<0.05)。结论C-myc基因表达增强与P16基因表达障碍能促进HCC的发生发展,并可用来判断预后。
STAT3基因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李静, 朴云峰, 丁百静, 祝尔健, 王凯, 唐彤宇
2007, 23(6): 442-444.
摘要:
目的探讨STAT3基因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检测STAT3基因及相关基因c-myc、p53、survivin、VEGF的mRNA水平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STAT3基因的蛋白水平及定位表达。结果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STAT3基因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肝癌及癌旁组织中c-myc、survivin、VEGF基因mRNA的表达上调,p53基因mRNA的表达下调,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STAT3基因蛋白水平的表达均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结论STAT3基因的持续激活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及治疗的新靶点。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王继萍, 冬冬, 王景宇
2007, 23(6): 445-447.
摘要: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平扫15例T1W1呈稍低信号,1例呈低信号;T2WI16例均呈稍高信号,14例可见中心斑痕;动态增强16例动脉期均明显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等及稍高信号,中心斑痕延迟强化。结论MRI平扫及动态增强对其诊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胰蛋白酶原激活肽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张明威, 王欣, 张静
2007, 23(6): 448-449.
摘要:
目的探讨血浆及尿液中胰蛋白酶原激活肽(TAP)与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早期预测重症胰腺炎提供有临床价值的指标。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53例AP患者血浆及尿液中TAP水平,并将重症胰腺炎(SAP)与轻症胰腺炎(MAP)的TAP水平作对比。结果入院时AP患者血浆及尿中TA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重症AP组患者血浆及尿液中TAP水平均明显高于轻症AP组(P均<0.01)。结论血浆及尿液TAP水平变化与AP病情变化密切相关,病程早期检测血浆及尿液TAP水平有助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预测。
乙型肝炎患者PreS1、血清标志物及DNA检测分析
陈劲松
2007, 23(6): 450-450.
摘要:
射频消融术对肝细胞肝癌患者特异性T淋巴细胞活性的影响
毕明俊, 李琴
2007, 23(6): 451-453.
摘要: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治疗对肝细胞肝癌患者特异性T淋巴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20例肝细胞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10)和射频组(n=10),所有患者均给予统一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TACE),射频组加用射频消融术(RFA)。在治疗前、治疗后4w、8w分别采血样本。用APAAP法和LDH释放改良法分别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无显著差别(P>0.05);对照组治疗后4w外周血CD3、CD4、NK细胞活性略有升高,CD8略有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别(P>0.05);射频组治疗后4w外周血CD3、CD4明显升高,CD8较前下降,CD4/CD8比值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也存在差别(P<0.01),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治疗后8w。结论RFA治疗后原发性肝癌患者显示明显T细胞刺激反应CD3、CD4,T细胞活性急剧增加。
阿德福韦酯片与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病理观察
宋光平, 吕振, 董海峰
2007, 23(6): 453-454.
摘要:
目的探索阿德福韦酯片与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阿德福韦酯片与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治疗组及阿德福韦酯片组,每月查肝功等生化指标,每3个月检测HBVM、HBV DNA,38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行肝穿刺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12个月后联合治疗组及阿德福韦酯片组肝功能均明显恢复,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前者HBeAg阴转率、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均高于后者(x2值分别为4.36与5.84,P均<0.05)、HBV DNA阴转更为显著(x2值为34.56,P<0.005);联合治疗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改善更明显(t值分别为3.30、2.75,P均<0.05)。结论阿德福韦酯片与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治疗组在抗病毒、改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等方面均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片组,对于降低病毒血症更有意义。
不同肝癌细胞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CTL活性的研究
鞠晓红, 陈爽, 刘玉侠, 方芳
2007, 23(6): 455-456.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提取的肝癌细胞(SMMC-7721)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后,对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诱导作用。方法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加入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扩增出脐血DC;SMMC-7721细胞经反复冻融,直接超声破碎及热休克处理后再超声破碎细胞三种方法提取肿瘤抗原,然后分别致敏DC,以MTT法检测脐血DC诱导T细胞增殖及其特异性CTL杀伤活性。结果热休克处理后再超声破碎法提取的抗原致敏DC,能诱导更强的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并且可以诱导更强的CTL活性。结论加热处理后再超声破碎细胞提取的肿瘤抗原致敏DC,在体外可诱导强大的抗肿瘤免疫保护效应。
硫普罗宁对30例肝硬化患者Child-Pugh评分的影响
刘小明, 邱春艳, 王月成
2007, 23(6): 472-473.
摘要:
目的为探讨硫普罗宁对肝硬化患者Child-Pugh评分的影响。方法对60例肝硬化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能量合剂、支链氨基酸静脉滴注,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硫普罗宁静脉滴注,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下降明显(P<0.01)。结论硫普罗宁可以明显降低Child-Pugh评分,增加肝功能储备力,提高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
文献综述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与治疗
陈曲波
2007, 23(6): 457-459.
摘要:
Sp1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
冯洁, 余永胜, 臧国庆
2007, 23(6): 460-462.
摘要:
趋化因子CXCL16及其受体CXCR6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杨勇, 刘佩芝
2007, 23(6): 462-464.
摘要: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肝纤维化的研究
康海燕, 张杏, 王建彬
2007, 23(6): 465-467.
摘要:
Smad7对TGF-β/SMAD的调节及其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杨小艳, 郑勇
2007, 23(6): 467-469.
摘要:
肝硬化患者Q-Tc间期延长的机制
徐晓丹, 孙丹莉, 张予蜀
2007, 23(6): 470-472.
摘要: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内科综合治疗
廖健
2007, 23(6): 474-475.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2007年第23卷总目录
2007, 23(6): 476-48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