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5期

显示方式:
防治指南
亚太地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处理和治疗共识
魏来
2007, 23(5): 323-327.
摘要:
更为规范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
池肇春
2007, 23(5): 328-329.
摘要:
病例报告
泰尔丝引起药物性肝炎1例报告分析
滕惠琴
2007, 23(5): 327-327.
摘要:
先天性肝内血管发育异常1例
李冰, 陈国凤
2007, 23(5): 400-400.
摘要:
专题述评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雷秉钧
2007, 23(5): 330-333.
摘要:
急性肝衰竭的治疗进展
王吉耀, 徐传涛
2007, 23(5): 334-336.
摘要:
论著
慢性HBsAg携带者及非活动性HBV感染状态的病理学研究
张立洁, 王泰龄, 王欣欣, 孟忻, 赵景民, 宋晨朝, 孙琳, 张世杰, 李俊强, 金荣华
2007, 23(5): 337-339.
摘要:
目的观察临床诊断为慢性HBsAg携带者及病理诊断为非活动性HBV感染状态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总结慢性HBsAg携带者41例、非活动性HBV感染状态患者65例的临床资料,通过HE、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肝穿刺组织切片的病理变化。结果慢性HBsAg携带者41例无明显异常的症状体征,各项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但肝穿组织病理检查仅有10例无明显病变,30例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1例为静止性肝硬化。非活动性HBV感染状态患者65例中,少数患者有较轻的肝功能异常改变;病理检查无明显炎症和纤维化。结论慢性HBsAg携带者主要是一组以轻度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为主的患者,非活动性HBV感染状态患者也仅有轻度的肝功能异常;慢性HBsAg携带者及非活动性HBV感染状态是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对同一类病变的不同诊断用词,对其诊断应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综合判断。
前S1抗原在诊断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中的作用
杨小娟, 吴国荣, 陆忠华, 裴豪, 钱金娟
2007, 23(5): 340-341.
摘要:
目的了解前S1抗原(PreS1Ag)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关系及诊断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150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PreS1Ag测定并与血清HBV DNA做对比分析。免疫组化法检测了HBsAg、HBcAg和PreS1Ag在肝组织的表达。结果血清PreS1Ag和HBV DNA检出率为62.7%和66.0%,x2检验,P=0.398,检出率高度符合,无统计学差异。肝组织HBsAg、HBcAg和PreS1Ag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8.0%、58.7%与61.3%。HBsAg表达阳性率最高。PreS1Ag与HBcAg的表达几乎平行,x2检验,P=0.476,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reS1Ag能够反映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是否有病毒复制。
血清cccDNA与HBVDNA、YMDD变异及肝炎复发的临床关系
吴凤婷, 吕其军
2007, 23(5): 342-344.
摘要:
目的探讨cccDNA与病毒复制及拉米夫定耐药突变(YMDD)及肝脏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子信标PCR技术检测HBV携带者(ASC)、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肝硬化(LC)、肝癌(HCC)患者血清中cccD-NA与HBVDNA及YMDD突变。结果在283例HBV感染者血清中,cccDNA阳性123例(43.46%),均为HBVD-NA阳性标本;cccDNA与血清HBVDNA相关(x2=28.27,P<0.01)及ALT相关(x2=48.46,P<0.01)。60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半年患者复查血清ALT、HBVDNA、YMDD及ccDNA,显示ALT异常32例(与cccDNA相关x2=48.46,P<0.01),HBVDNA阳性24例(与cccDNA相关x2=28.27,P<0.01),其中包括YMDD阳性18例与cccD-NA阳性16例(P=0.046)。结论血清cccDNA,是反映HBV复制及肝脏细胞损伤的血清标志。监测YMDD与血清cccDNA可以提示抗病毒治疗中HBV复制状态及病变进展情况。
虎驹乙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0例疗效观察
李锡芳, 刘辉林
2007, 23(5): 344-346.
摘要:
目的探讨中成药虎驹乙肝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及抑制病毒复制的疗效。方法将我院门诊部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共70例,予口服虎驹乙肝胶囊每次5粒,每天3次;对照组口服肝太乐片、西利宾胺片、维生素C片每次各2片,每天3次,疗程均为一年。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较对照组能更快降低转氨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观察组6个月12个月的HBeAg阴转率分别为15.7%和27.1%,优于对照组的4.0%和10.0%;观察组6个月、12个月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15.8%和30.0%,优于对照组的2.0%和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虎驹乙肝胶囊能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及抑制病毒且无不良反应。
抗-HBs阳性HBV感染者5年前瞻性随访观察
黄利华, 张英
2007, 23(5): 347-348.
摘要:
目的观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阳性HBV感染者5年疾病演变。方法对62例抗-HBs阳性者检测5年前后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HBVDNA水平及观察临床演变。结果5年后肝硬化、肝癌发生率分别11.3%、4.8%,死亡5例见于123、12阳性模式组,123、12、245阳性模式5年后仍有48.1%、66.7%、61.1%保持原模式不变,临床类型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5年后抗-HBs和HBVDNA水平总趋势下降,123模式HBVDNA定量显著下降,12模式抗—HBs水平显著下降。结论HBVDNA和血清抗-HBs水平高低是预示疾病转归的重要指标。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血浆置换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高庆伟, 胡美庭, 袁德胜, 王永, 李本科, 韩光, 王汝刚, 孙伟祥
2007, 23(5): 349-351.
摘要: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和内科综合治疗在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影响因素,评价血浆置换在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效果。方法比对1997至2004年间收治的42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和内科综合治疗对其疗效及生化指标改变的影响,同时观察置换的血浆量、置换次数及病程的不同阶段等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血浆置换治疗效果与患者年龄、性别、血型无关;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有关;与腹膜炎、门脉高压症无关;并发症与治疗效果负相关;置换次数与治疗效果正相关。血浆置换治疗与内科综合治疗效果对比尚不能确定谁优谁劣。血浆置换可在病程的不同阶段改善患者部分肝功能和血常规指标,提高临床综合治疗效果。结论选择适当血浆置换量、置换次数及治疗时机有助于提高血浆置换的辅助治疗效果。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预后因素研究
王立福, 李筠, 周双男
2007, 23(5): 351-352.
摘要:
目的总结426例慢性重型肝炎病例的预后因素。方法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年龄、肝硬化Ch ild-Pugh分级、败血症、肝肾综合征、重型肝炎分期、消化道出血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各自相关系数构建评估方程,将原始数据代入公式。结果两组患者分值差异显著(P<0.001),以0.5为判别界限,好转组临床符合率84.3%,无效组临床符合率95.5%。结论评估方程可较好地评估预后,对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有一定价值。
血清白细胞介素12及肿瘤坏死因子在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胡艳, 万洁, 欧阳少霞
2007, 23(5): 353-355.
摘要:
目的探讨IL-12与TNF在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血清IL-12与TNF水平。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与TN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与临床病型关系密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恢复期,血清IL-12水平正常(P>0.05);血清TNF在急性肝炎正常(P>0.05),慢性肝炎及部分重型肝炎仍高于正常(P<0.05)。血清IL-12与TNF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及ALT水平呈正相关。结论IL-12及TNF参与了病毒性肝炎的免疫病理过程。早期检测血清IL-12与TNF水平,可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补体C3、补体C4的临床意义
杨晋辉, 李祥金
2007, 23(5): 355-356.
摘要(2850) PDF (95KB)(1027)
摘要: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患者血清补体C3(C3)、补体C4(C4)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9例乙肝患者的血清C3、C4浓度,据病情分成三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除急性肝炎组C4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病例组C3、C4浓度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以重型肝炎最为明显。结论提示C3、C4的检测对乙肝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应用肝组织蛋白质组模式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纤维化的初步研究
葛文松, 姚定康, 朱樑
2007, 23(5): 357-359.
摘要:
目的获得早期诊断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纤维化的肝组织蛋白质组模式。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2-DE)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的图像分析方法获得肝纤维化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蛋白质表达谱。先对6例肝纤维化组织和正常肝组织蛋白质表达谱进行分析,在肝纤维化组织蛋白质表达谱中发现具有鉴别肝纤维化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的蛋白质组模式,再应用该模式对14例未知的肝纤维化组织和正常肝组织2-DE图谱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未知的肝纤维化组织与正常肝组织均得到准确鉴定,灵敏度和特异均为100%。结论HBV相关肝纤维化组织的蛋白质表达模式能准确判断肝纤维化,对该模式中的蛋白质点进一步分析有助于研究HBV相关肝纤维化的诊断标记。
脂肪肝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测定及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探讨
李玉琴, 朴云峰, 陈兆杰, 丁百静, 唐彤宇, 王丹, 高沿航, 金晶兰
2007, 23(5): 360-361.
摘要:
目的了解脂肪肝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变化,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脂肪肝患者肝功、血脂、血糖及胰岛素、血清瘦素水平,测量其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体脂肪含量。瘦素、胰岛素分别采用ELISA、IRA方法测定,胰岛素抵抗用HOMA模式估算。结果脂肪肝组血清瘦素水平高于对照组,与BM I、%Fat、ALT、CHE相关,与IR无关。结论血清瘦素是脂肪肝患者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与胰岛素抵抗无直接相关性。
晚期肝病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早期预警指标研究
姜天俊, 闫子国, 赵敏, 李建静, 闫慧颖, 范荣, 赵鹏, 石磊
2007, 23(5): 362-364.
摘要:
目的探讨晚期肝病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早期预警指标。方法100例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晚期肝病患者被纳入观察组,选择同期入院、肝病基础相当、未合并真菌感染的另8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与发生真菌感染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达到预警作用。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细菌感染(OR=4.45,95%C I 1.86-13.68;P=0.006)、广谱抗菌素应用疗程(1115天疗程,发生真菌感染的OR值为2.02,95%C I 1.54-8.50,P=0.005;1621天疗程,OR=5.36,95%C I 2.68-12.31,P=0.003;22天以上疗程,OR=12.88,95%C I 6.07-22.40,P=0.001)、糖皮质激素使用(OR=3.78,95%C I 1.07-11.23;P=0.007)、中性粒细胞减少(OR=6.62,95%C I 1.6814.05;P=0.002)、糖尿病(OR=2.23,95%C I 1.369.81;P=0.026)是晚期肝病患者发生真菌...
AST/PLT和GGT/PLT比值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夏琦, 符节海, 蔡卫民, 刘荣华
2007, 23(5): 364-366.
摘要:
目的探讨AST/PLT和GGT/PLT比值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比较慢乙肝组和正常对照组,不同炎症分级(G)和纤维化程度分期(S)的慢乙肝病例组间血常规、肝功能和血清肝纤维化常规四项指标(HA、CⅣ、PCⅢ和LN)的差异。结果不同程度的S1~4和G1~4的AST/PLT、GGT/PLT、HA、CⅣ、PCⅢ和LN 6项指标与正常人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01)。AST/PLT和GGT/PLT比值的阳性率在不同程度的S和G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肝纤维化常规四项指标中阳性率以HA为佳,与前两比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AST/PLT和GGT/PLT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AST、GGT增高和PLT(血小板计数)减少。
胆囊腺肌增生症23例临床分析
李贞, 范铁艳, 程留芳
2007, 23(5): 367-368.
摘要:
目的探讨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在1046例胆囊切除术中,对病理检查确诊的23例胆囊腺肌增生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均行超声、CT或MRI检查。结果23例胆囊腺肌增生症临床表现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类似。病变大体形态:局限型13例(均位于胆囊底部)、节段型7例和弥漫型3例。23例均行胆囊切除,合并胆囊结石6例,合并胆囊炎14例。结论胆囊腺肌增生症是一种好发于成年人的胆囊壁增生性病变,此病常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并存,临床诊断困难,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联合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提高术前诊断准确度。目前手术是治疗的最好方法。
慢性HBV携带者病毒抗原表达类型与抗病毒治疗效果相关性研究
黄艳, 胡瑞敏
2007, 23(5): 369-370.
摘要:
目的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和肝细胞内病毒抗原的表达类型与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79例慢性HBV携带者,通过肝组织病理检测,观察肝脏病理改变程度、肝细胞内病毒抗原的表达类型和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eAg、HBVDNA转阴之间的关系。结果HBsAg表达类型与疗效无显著相关性,HBcAg浆型表达的疗效明显优于核型表达,肝组织病理病变大于4分,血清HBV标志物阴转率高。结论肝组织HBcAg浆型表达和肝组织病理改变与慢性HBV携带者抗病毒治疗疗效均呈正相关。
肝硬化患者血清胆固醇、胆碱酯酶、总胆汁酸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
王炘, 詹志刚, 袁锦峰
2007, 23(5): 371-372.
摘要(2392) PDF (92KB)(1178)
摘要: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h)、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92例肝硬化患者及68例健康者的Tch、ChE及TBA水平。结果肝硬化组Tch、Ch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TB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ch、ChE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中最低,TBA在C级中最高,与A级和B级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清Tch、ChE、TBA能较准确地提示肝细胞的损害程度,判断肝硬化病情,估计预后。
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镁变化及镁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
赵瑞云
2007, 23(5): 372-373.
摘要(2085) PDF (93KB)(1053)
摘要: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镁变化及镁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对108例酒精性肝病患者和108例健康体检者测定空腹血清镁、ALT、AST、TBil、γ-GT。酒精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硫酸镁干预组(A组)54例,安慰剂组(B组)54例,A组给予硫酸镁针剂2.5g+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1次/日,连用2周;B组给予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1次/日,连用2周。2周后再次测定以上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酒精性肝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t值为6.3498.775,P<0.01);治疗前A、B两组间各指标没有明显差异(t值为0.3120.420,P>0.05);治疗后A、B两组之间各指标差异显著(t值为2.2363.175,P<0.01)。结论酒精性肝病患者存在低血镁状态,纠正低镁血症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
肝硬化、肝癌患者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时间改变的临床意义
邓志凤, 赵椿
2007, 23(5): 374-375.
摘要:
目的探讨肝硬化、肝癌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原时间(PT)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9例肝硬化、肝癌患者的PLT、MPV、PCT、PDW、Fib及PT进行检测。结果肝硬化组(或肝癌合并肝硬化组)PLT、MPV、PCT均显著降低(P<0.01),PDW显著升高(P<0.05),Fib显著降低(P<0.05~0.01),PT显著延长(P<0.01);随Child分级,其异常程度逐级加重,有显著差异(P<0.05~0.01)。肝癌组Fib显著升高(P<0.01);肝癌并发肝硬化患者Fib显著下降(P<0.01)。说明血小板四项参数对评估出血倾向及肝硬化严重程度有重要的辅助指导意义。结论血浆Fib下降程度及PT延长时间与肝硬化严重程度正相关,可作为预后指标。肝癌患者Fib下降提示预后欠佳。
双环醇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研究
梁胜国, 刘卫东, 王菊芳
2007, 23(5): 375-376.
摘要:
前白蛋白、胆碱脂酶、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与慢性乙型肝炎病理分级的关系
王晓霖, 杨京
2007, 23(5): 377-378.
摘要:
目的明确前白蛋白(PAB)胆碱脂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肝脏病理分组的关系。方法检测41例CHB患者血清PAB、CHE及血浆PT、FIB的水平,并与肝活检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随着炎症程度加重,PAB、CHE、FIB逐渐下降,且各炎症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T逐渐延长,但G2组与G1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纤维化程度加重,PAB、CHE、FIB亦逐渐下降,PT逐渐延长,各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AB、CHE、PT及FIB与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均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结论PAB、CHE、PT及FIB是反映CHB病理损害良好的实验室指标,临床定期检测对判断CHB肝组织病理分级与调整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162例慢性HBV携带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的相关性
叶立红, 王翀奎, 梅志勤, 刘彦超
2007, 23(5): 379-380.
摘要: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覃佳成
2007, 23(5): 380-381.
摘要:
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临床特征
樊海英, 陈建荣
2007, 23(5): 382-383.
摘要:
肝脓肿的螺旋CT诊断(附24例分析)
王松岩, 马守成, 申斯原
2007, 23(5): 383-384.
摘要:
姜黄素防治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研究
薛发轩, 严红梅, 刘林, 孟培燕, 陈锦军, 高建蓉
2007, 23(5): 385-386.
摘要:
文献综述
肝纤维化的基因治疗现状
陈莎燕, 曾令兰
2007, 23(5): 387-388.
摘要:
交感神经系统与肝纤维化
刘娜, 张晓岚
2007, 23(5): 389-391.
摘要: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病原菌及其耐药的研究进展
侯蔚琳, 臧国庆
2007, 23(5): 392-394.
摘要: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赵素贤, 赵景民
2007, 23(5): 395-397.
摘要:
肝肺综合征
姚云洁, 靳雪源
2007, 23(5): 398-399.
摘要(3266) PDF (92KB)(100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