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9期

显示方式:
述评
胆道疾病的研究现状
张汝玲, 陆伦根
2011, 27(9): 903-905+908.
摘要:
临床上常见的胆道疾病主要包括胆道炎症、胆道结石、胆道肿瘤、胆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及胆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类疾病多样化、发病率高并可导致死亡。各种检查技术、相关设备及研究手段的应用与改进提高了胆道疾病的诊疗水平,但目前仍面临很多问题,这需要多学科的相互协作来共同解决。
胆石病微创外科治疗发展现状
王广义, 吕国悦
2011, 27(9): 906-908.
摘要:
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胆管结石的发病率逐年下降,随着腔镜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胆石病的治疗实现了微创化。胆囊疾病包括急诊均可采用腹腔镜手术治愈,近年来出现的单孔技术更加完善了胆囊切除的微创化,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目前多采用三镜联合技术,其理想目标应为两种疾病通过三镜技术的优化组合一次性治愈,避免留置T管,保留括约肌功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专家论坛
胆囊切除术后一些问题的认识
王一飞, 陆伦根
2011, 27(9): 909-911.
摘要:
大约10%~30%的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会再出现右上腹痛、非特异性消化不良以及其他临床症候群,但究其原因仍未明确。随着影像学和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胆囊切除术后的一些问题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本文就胆囊切除术后发生的腹泻、右上腹痛、Odd’is括约肌运动障碍(SOD)、心理疾患及结肠癌等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论著_胆道疾病
日间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1240例分析
刘博, 李成刚, 陈继业, 刘洋, 孟翔飞, 董家鸿, 黄志强
2011, 27(9): 912-915.
摘要:
目的探讨日间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LC/DS)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价65岁以上老年患者LC/DS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1240例LC/DS临床资料,分析其并发症、延迟出院和再入院原因。比较65岁以下和老年患者LC/DS治疗效果。结果 1240例中1236例LC/DS手术成功,中转开腹4例(0.32%)。共发生6例(0.48%)并发症。延迟出院125例(10.1%),其中49例(39.2%)因心理因素延迟出院,34例(27.2%)因手术后呕吐和腹痛延迟出院。再入院15例(1.2%),8例因胆囊癌再入院。老年患者LC/DS无严重并发症,患者满意度与65岁以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出院和再入院比例高于65岁以下组(P<0.01)。结论日间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安全可行,经选择的老年患者同样适合LC/DS医疗模式。心理因素、呕吐和腹痛是导致患者延迟出院的主要原因。
选择性术中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刘亚辉, 王广义, 张威, 王英超, 刘凯
2011, 27(9): 916-917+924.
摘要:
目的探讨选择性术中胆道造影(PTC)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5例行LC的患者在术中经胆囊管插管进行胆管造影的结果。结果 35例LC术中胆管造影均成功,术中发现胆总管结石4例,行腹腔镜胆道探查、T型管引流术。结论 LC术中胆管造影操作方便可行,显影清晰,成功率高,能发现术前未能发现的胆总管结石有效的降低胆管残石率,通过造影还可以排除胆道结石,避免阴性探查,减少患者痛苦,在复杂胆囊切除术中可帮助辨别解剖关系、发现解剖变异,避免术中胆管损伤,提高了LC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性。
内镜技术在肝外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张振中, 陈伍霞, 孙源源
2011, 27(9): 918-921.
摘要: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管引流术对各种良恶性肝外胆汁淤积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139例肝外胆汁淤积患者先行ERCP检查,确定胆管狭窄梗阻病变部位和性质后,再选择以下治疗方法: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EST)、内镜下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术(EPBD)、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内镜下塑料胆道支架引流(ERBD)和内镜下金属胆道支架引流(EBMSD)。结果针对良性胆管狭窄行EST、EPBD、ENBD及ERBD共59例,主要见于胆总管结石、胆管炎、胆管乳头狭窄和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针对恶性胆管狭窄行ENBD 14例,ERBD 6例,行EBMSD 26例,主要见于胰头癌、胆管癌、壶腹癌、原发性肝癌及肝门与肝内转移压迫胆管,所有病例均在引流后TB il及DB il等肝功能指标明显下降;术后两组分别有10、6例出现血淀粉酶一过性增高。结论经内镜下ERCP治疗技术在肝外胆汁淤积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对各种良恶性病变引起的胆管狭窄梗阻起了一定的治疗作用。
LC联合术中ERCP一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
包海标, 徐毅, 吕宾, 李宁, 傅永清, 吴可人, 徐涛, 孙翠萍, 许薇薇
2011, 27(9): 922-924.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术中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及乳头切开(EST)取石一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应用LC联合术中ERCP一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3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原发病、手术方式、术后康复、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术前明确胆总管结石31例中10例先行术中ERCP取石,取石成功后再行LC;余21例和5例术前怀疑胆总管结石、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TCC)证实胆总管结石者先行LC,继而行ERCP取石。LC手术均获成功,ERCP取石成功率为97.22%。术后5例出现一过性血淀粉酶升高,无明显出血、胆漏等并发症,术后住院平均为4 d。结论 LC联合术中ERCP一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可避免不必要的ERCP及因术后ERCP失败而致患者再次手术。
103例胆总管结石误诊漏诊原因分析
胡立华, 陈鹏, 田琳, 石春林, 张沛怡
2011, 27(9): 925-926+933.
摘要:
目的加强对胆总管结石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住院患者中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确诊胆总管结石,但在诊疗过程中有误诊及漏诊的103例病例,总结其临床特征和诊疗情况。结果 103例患者中误诊为胃病者29例(37.2%),误诊为急慢性肝炎者23例(29.5%),误诊为冠心病者14例(17.9%),误诊为感冒者12例(15.4%)。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漏诊胆总管结石25例。误漏诊患者以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人居多(75例,72.8%)。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多见(95例,92.2%),其次为腹痛(87例,84.5%),黄疸(79例,84.5%),恶心、呕吐(54例,52.4%)等。全部病例伴有肝功能异常,外周血白细胞或中性细胞比率升高者98例(95.1%),心电图异常者78例(75.7%)。首选诊断方法为超声检查,其次为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和CT。结论详细的体检和全面的分析可减少胆总管结石的误诊及漏诊。
创面封闭胶在肝胆管结石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欧希, 熊沛, 叶建宇, 刘吉奎
2011, 27(9): 927-930.
摘要:
目的探讨创面封闭胶在肝胆管结石腹腔镜肝叶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84例肝左外叶肝胆管结石行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使用创面封闭胶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行腹腔镜胆道探查、左肝外叶切除术,喷涂创面封闭胶方法处理肝断面;对照组则行肝断面大网膜填塞对拢缝合。观察手术时间、术后腹腔引流管引流量、性质、有无胆瘘、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肝功能情况、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转氨酶及胆红素升高幅度、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术后引流量、引流液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发生轻微胆瘘2例(占4.7%),无膈下脓肿。对照组共发生胆瘘5例(占11.9%),其中较严重胆瘘3例(占7.1%),膈下脓肿1例。结论肝胆管结石腹腔镜手术肝创面处理中应用创面封闭胶,可以节省手术时间,减少对肝功能损害,有效减少术后出血、渗出和胆瘘的发生,优于腹腔镜常规肝断面处理方法。
内镜治疗胆总管良性狭窄31例分析
包海标, 徐毅, 吕宾, 孙翠萍, 许薇薇
2011, 27(9): 931-933.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在胆总管良性狭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因梗阻性黄疸、腹痛入院,均据病史、CT和MR I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胆总管良性狭窄患者。狭窄分类对照B ismuth标准分为2型,并评价采用内镜下括约肌气囊扩张术(EPBD)和胆管内支架引流术(ERBD)的治疗效果。结果 31例患者经EPBD和ERBD治疗,有效率为96.77%,随访患者30例,其中27例未复发;3例拔除支架后6月内复发;3例再狭窄患者中2例为慢性胰腺炎,1例为有胆囊切除史者,支架留置时间皆为6个月。结论 EPBD联合ERBD治疗胆总管良性狭窄安全有效,其治疗效果与狭窄的病因和支架留置时间有关。
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乐问津, 丁佑铭, 易佐慧子, 胡海涛, 宋湧
2011, 27(9): 934-938+943.
摘要: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性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指征。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摘录15篇病例对照研究文献中有关实验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特征、研究结果等内容,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女性、年龄>50岁、病变大小≥10 mm、单发病变、无蒂息肉、伴随临床症状的病变、合并胆囊结石7个研究因素的合并比值比(OR值)分别为1.51、7.27、54.65、6.34、15.79、2.37、2.57。结论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的危险因素为(1)女性;(2)年龄>50岁;(3)病变大小≥10 mm;(4)单发病变;(5)无蒂息肉;(6)伴随临床症状的病变;(7)合并胆囊结石的病变。
STAT3、Survivin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杨卫富, 李德春, 印山河
2011, 27(9): 939-943.
摘要:
目的探讨胆囊癌中STAT3、p-STAT3和Survivin蛋白表达及其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胆囊癌及相应45例癌旁胆囊组织、2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STAT3、p-STAT3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45例胆囊癌组织中STAT3、p-STAT3和Survivin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6.7%(30/45)、55.6%(25/45)、64%(29/45),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和慢性胆囊炎组织(P<0.01)。在胆囊癌组织中STAT3、p-STAT3的表达与Survivin表达均呈正相关(r=0.558,0.830;P<0.01)。STAT3、p-STAT3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胆囊癌病理组织分级、Nevin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和3年生存率有关(P<0.01)。结论 STAT3、p-STAT3、Survivin参与了胆囊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作为判断胆囊癌转移、预后的临床指标。
胆汁引流时机对大鼠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的影响
李长政, 胡文纬, 李闻, 李青山, 刘全达, 程留芳, 周宁新
2011, 27(9): 944-946.
摘要:

目的探讨胆管结扎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胆管引流时机对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大鼠胆管结扎肝纤维化模型,分别于早期(10 d)和晚期(20 d)引流,引流5 d后与模型对照,比较大体形态、肝组织学、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同期模型对照组比较,早期引流组大体形态上好转明显,肝组织学纤维面积百分比和纤维化程度半定量计分有明显改善(P<0.001,P=0.003),肝组织TGFβ1、TIMP-1 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01,P<0.001),而晚期引流组与同期模型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胆管阻塞时及时进行引流可以有效缓解肝纤维化,而引流开始较晚肝纤维化趋于稳定、单纯引流难以缓解。

非诺贝特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细胞凋亡、肝糖原含量的影响
孙运涛, 班博, 王一波, 刘阳
2011, 27(9): 947-950.
摘要: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对胆管结扎大鼠血清肝脏生化指标、肝细胞凋亡、肝糖原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胆总管结扎手术制备胆汁淤积大鼠模型。48只雄性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均为12只):A组为对照组,B组为胆管结扎组,C组为胆管结扎+非诺贝特组(30 mg.kg-1.d-1),D组为胆管结扎+非诺贝特(60 mg.kg-1.d-1)。术后7 d留取血标本及肝组织后处死,分别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ALT、AST、ALP、GGT、TBA,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数目以及过碘酸希夫(PAS)染色法检测肝糖原含量。结果 B、C、D组大鼠血清ALT、AST、ALP、GGT、TBA显著高于A组(P<0.001),B组与C组大鼠血清ALT、AST、ALP、GGT、TB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血清AST、ALP、GGT、TBA显著低于B、C组(P<0.01),而ALT在D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21>0.01)。所有胆管结扎组大鼠肝细胞凋亡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C组肝细胞凋亡显著低于B组(P=0.007<0.01),D组肝细胞凋亡显著低于B组(...
非诺贝特对胆管结扎大鼠血生化及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王一波, 刘阳, 孙运涛
2011, 27(9): 951-954.
摘要: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对胆管结扎大鼠血清肝脏生化指标、肝组织丙二醛含量及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采用胆总管结扎手术制备胆汁淤积大鼠模型。24只雄性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只):A组为胆管结扎+生理盐水组,B组为胆管结扎+非诺贝特组(30 mg/kg)。术后7 d留取血标本及肝组织后处死。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脏生化指标;分光光度计检测肝组织丙二醛含量;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两组血清肝脏生化指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B组大鼠肝组织MDA含量显著低于A组(P=0.001);B组肝脏坏死面积较A组显著减轻(P<0.05),汇管区小胆管数目较A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非诺贝特可显著降低MDA含量,减少肝脏坏死面积以及小胆管增生。
论著_病毒性肝炎
比较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Meta分析
宋立文, 赵桂鸣, 曹武奎, 卢诚震
2011, 27(9): 955-961.
摘要:
目的评价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对比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检索2007年4月至2010年8月万方数据、维普资讯、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对入选的6篇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研究结果,采用RevMan5.0.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比夫定能更显著地提高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和ALT复常率: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39[95%CI(1.26~1.54),Z=6.45,P<0.00001]、1.46[95%CI(1.16~1.84),Z=3.24,P=0.001]、1.47[95%CI(1.12~1.92),Z=2.77,P=0.006]和1.15[95%CI(1.09~1.22),Z=4.88,P<0.00001];且降低耐药率:优势比(OR)为0.31[95%CI(0.20~0.48),Z=5.15,P<0.00001];而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36,95%CI(0.84~2.20),Z=1.27,P=0.20]。结论采用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对比治疗CHB患者...
论著_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肝硬化腹水伴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
施海东
2011, 27(9): 962-964.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对肝硬化腹水伴黄疸患者症状及血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评价前列地尔改善肝硬化患者脏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硬化腹水伴黄疸患者7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谷胱甘肽保肝,呋塞米、螺内酯利尿,人血白蛋白支持治疗;治疗组在给予相同的保肝、支持、利尿等处理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10μg加入5%葡萄糖100 m l中静滴,2次/d,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TB i、l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尿素氮(BUN)、肌酐(Cr)变化及黄疸、腹水消退情况,并随访3个月观察长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ALT、TB i、lBUN、Cr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但是治疗组降低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PTA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治疗组腹水及黄疸消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出院后随访3个月,ALT、BUN、Cr仍维持在出院时水平。结论前列地尔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脏器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并且长期疗效显著。
IGFBPrP1 siRNA诱导的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及其机制
张丽丽, 郭晓红, 刘立新, 张骞骞
2011, 27(9): 965-969+979.
摘要:
目的研究IGFBPrP1 siRNA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分别设立: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IGFBPrP1 siRNA转染组。IGFBPrP1 siRNA转染大鼠肝星状细胞,转染不同时间后,用CCK-8试剂盒检测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变化,AnnexinV/PI双标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P53及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1)IGFBPrP1 siRNA转染大鼠肝星状细胞不同时间(24、48、72 h)后,转染组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且凋亡率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IGFBPrP1 siRNA转染大鼠肝星状细胞48 h后,与正常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组P53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增高(P<0.01);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 IGFBPrP1 siRNA能显著抑制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且能促进其凋亡;上调P53的表达,下调Bcl-2的表达可能是IGFBPrP1 siRNA诱导大鼠肝星状...
论著_肝胆胰肿瘤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螺旋CT的诊断及病理基础
王镇, 华国铭, 夏从羊
2011, 27(9): 970-971.
摘要:
目的分析10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在螺旋CT(SCT)上的各种表现和病理特点,进一步提高CT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CT全肝平扫后行增强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结果 CT平扫9个病灶为低密度,1个病灶为略高密度。动脉期所有病灶均强化,7个病灶可见中心血管影。门脉期及延迟期8个病灶持续强化。结论 SCT能显示HAML的某些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
肝细胞癌中耐药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李海平, 陶建蜀, 高波, 余宗涛, 李文翠, 张吉才
2011, 27(9): 972-975.
摘要:
目的通过对肝细胞癌(HCC)中3种耐药基因MDR1、MRP、GST-π的检测,探讨肝细胞癌中耐药基因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种耐药基因在51例肝细胞癌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1)MDR1、MRP、GST-π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分别为0.55±0.27、0.62±0.29、0.64±0.31,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0.23±0.10、0.25±0.07、0.26±0.12,耐药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肝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耐药基因的表达与肿瘤Edmondson分级呈正相关(P<0.05);(3)MRP与GST-π的表达相关。结论肝细胞癌中存在有原发性耐药的现象,且多种机制并存。MDR1、MRP、GST-π在肝细胞癌中有较高的表达。联合检测对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有一定价值。
论著_其他
简化和传统积分标准对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的一致性研究
舒慧君, 朱峰, 张丽贤
2011, 27(9): 980-984.
摘要:
目的早期、准确、及时地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对该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对国际AIH协作组1999年制定的积分诊断标准(下称传统标准)和2008年制定的简化标准对国人AIH诊断的一致性进行了研究。方法按照传统标准筛选北京协和医院1995年1月~2010年12月16年间诊治的63例AIH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以简化标准再次进行诊断评分,比较两种标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以传统标准诊断AIH患者63例,女性55例,男性8例,平均年龄(45.0±17.3)岁,其中确诊患者36例,疑诊27例。以简化标准诊断时,45例诊断为AIH,两种标准的总体诊断一致性为71.4%(45/63)。以传统标准确诊的36例患者中,以简化标准诊断14例为确诊,15例为疑诊,7例为否定诊断;以传统标准疑诊的27例患者中,以简化标准诊断5例为确诊,11例为疑诊,11例为否定诊断。诊断降级的33例病例中,24例IgG正常,21例缺病理检查结果;19例同时具备其他自身抗体,14例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病。诊断升级的5例病例中,男性2例,1例有确切用药史,2例抗线粒体抗体阳性,5例均具备病理检查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回...
病例报告
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1例
牛俊, 郭青
2011, 27(9): 985+99.
摘要:
<正>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即Caroli’s病,1958年由Jaequc Caroli首次详细描述并提出。此病是一种少见病,我院于2011年3月18日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儿,女,10岁,因"面色苍白2年,呕血、黑便3个月,腹痛2 d"入院。2年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苍白,伴有头晕和全身乏力,无发热,家长未予重视。2010年12月患儿面色苍白明显加重,并出现呕咖啡色样物质1次,量不多,非喷射性,到当地医院就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治疗进展
蒋艳明, 施军平
2011, 27(9): 986-990.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我国肝酶异常和慢性肝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其治疗包括控制饮食、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上治疗NAFLD的药物包括减肥药、胰岛素增敏剂、抗氧化剂、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降压药、调脂药、细胞因子调节剂和具有良好前景的大麻素受体拮抗剂。在此对NAFLD治疗药物的近期发展作一综述。
sHLA-Ⅰ的研究进展
苗雅娇, 赵守松
2011, 27(9): 991-994.
摘要: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抗原除了主要以跨膜蛋白形式存在于人体有核细胞膜之外,还有少量以可溶性状态存在于人类血液、尿液、淋巴液、乳汁等体液中,被称为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sHLA)。sHLA-Ⅰ类抗原在肝炎、肝胆胰系统肿瘤及移植的患者血清中都有明显的变化。本文就sHLA-Ⅰ类抗原的结构及在临床疾病中的意义作一综述。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肝再生中的应用
熊云川, 高宏, 李敏
2011, 27(9): 995-998.
摘要:
随着当今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的应用逐渐涉及到各个领域,并发挥着无限的潜能。干细胞以其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的能力可以对多种疾病进行替代治疗。肝病终末期肝细胞数量减少,肝功能衰竭,通过干细胞的替代治疗,肝功能能够得以改善,肝纤维化得到缓解甚至逆转。干细胞治疗成为有望替代肝移植的新技术。此文就干细胞在肝病治疗中的潜能作一综述,包括干细胞的来源、治疗机制、治疗途径,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探讨。
干细胞治疗在肝病中的应用
刘国旺, 曹武奎
2011, 27(9): 999-1002.
摘要:
近年来,干细胞治疗肝病受到广泛重视。在急性肝衰竭、终末期慢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等均有应用。干细胞有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可分为肝细胞来源的干细胞和非肝细胞来源的干细胞。干细胞可向肝细胞或类肝细胞分化。
hTERT转录调控及其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方焕, 朱传武, 陈明
2011, 27(9): 1003-1007.
摘要:
细胞增殖失控和凋亡障碍是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和关键过程。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与细胞的生理性和病理性增生密切相关,hTERTmRNA的表达受到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以及细胞因子的调控,与HCC的发生、发展等相关。近年来以hTERT为靶点的基因疗法如RNA干扰、反义技术和自杀基因技术等成为HCC辅助治疗的新策略。本文就hTERT转录水平的激活与HCC发生、发展、预后的关系,以及靶向hTERT基因治疗HCC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会议纪要
肝脏疾病转化医学论坛会议纪要
高沿航
2011, 27(9): 1008-1009.
摘要:

<正>由《临床肝胆病杂志》编辑部、中华医学会吉林省肝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吉林省消化医师分会主办,由《临床肝胆病杂志》编辑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病科承办,由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肝病医学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肝病协作组、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大力支持的"肝脏疾病转化医学论坛"于2011年7月28~30日在长春召开。本次大会是首次以转化医学为主题召开的肝病学术会议,邀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及其他美国著名机构的高斌、刘勇军等8位美籍

消息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基金论文优先录用及标注的说明
李娜
2011, 27(9): 990-990.
摘要:
<正>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肝胆病杂志》的学术水平,提高优秀论文刊发的时效性,特向各医学院校、医院、医学科研机构广泛征集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或重点攻关项目的论文。同时为规范基金论文,特提出如下说明:1.真实性:基金论文在文中的标注应与其基金证明文件一致(要求提供基金证书复印件,邮寄至吉林省长春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2011年重点号的启事
2011, 27(9): 1002-1002.
摘要:
<正>为便于集中组稿,《临床肝胆病杂志》编委会研究确定了本刊2011年各期重点号的选题,欢迎广大作者不拘内容与题材,踊跃投稿。对于围绕中心选题的文章,本刊将择优优先发表。本刊2011年各期选题:第1期丙型肝炎;第2期布加综合征及门脉高压症;第3期肝胆胰外科及肝纤维化、肝硬化;
会讯
第四届全国肝病免疫暨自身免疫性肝病进展研讨会通知
2011, 27(9): 1007-1007.
摘要:
<正>由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共同举办的"第四届全国肝病免疫暨自身免疫性肝病进展研讨会"拟定于2011年11月11日~14日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将邀请国内著名肝病专家和国内外从事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与研究的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介绍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实验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肝病免疫学研究成果。研讨和交流临床医生、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诚挚邀请从事肝病临床、基础、实验室工作的专
读者·作者·编者
读者程红岩和作者胡博就胡博在本刊2011年6期发表的文章《先天性肝脏发育罕见异常1例》的讨论
程红岩, 胡博
2011, 27(9): 954-954.
摘要:
<正>编辑部老师,您好:2011年6期第662页病例报告《先天性肝脏发育罕见异常1例》我有不同看法,在此与编辑部和作者商讨。1.临床上肝左、右叶的萎缩变形常见胆管结石所致,以左叶为多,右叶相对少见。影像上常见表现为肝左或右叶缩小甚至呈缺如。左或右肝管内可见或不显示结石影。患侧肝叶萎缩,健侧肝叶代偿性增大。2.该患者74岁,曾有胆管结石病史,高度提示右叶变形为胆管结石所致。3.患者应有以往影像资料证明。以上3点提示患者右叶变形为后天性可能性大,而非先天发育异常,故认为以先天发育异常为题不妥。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敬祝编辑部老师及作者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