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第6期

显示方式:
2004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组
2004, 20(6): 323-328.
摘要:
心得安治疗食道静脉曲张31例临床观察
王超峰, 周淑梅
2004, 20(6): 328-328.
摘要: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LA-DRB等位基因表达频率分析及其与抗病毒治疗应答关系的比较
焦健, 王江滨
2004, 20(6): 329-331.
摘要: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LA -DRB等位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应答率的相关性。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 2 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 30例正常对照组的HLA -DRB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患者DRB1 0 4和DRB1 13等位基因出现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DRB1 0 7阳性者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应答率较高 ,而DRB1 0 4阳性者应答率较低。患者性别、HCV基因型、宿主HLA -DRB等位基因三种因素均与抗病毒疗效密切相关 ,DRB1 0 7等位基因及Ⅳ型HCV感染对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最大。病毒与宿主在影响抗病毒治疗应答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对慢性肝病诊断的价值
张代民, 许会彬, 张莹
2004, 20(6): 331-332.
摘要:
观察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 (GPDA)在慢性肝病中的变化 ,评价临床诊断价值。采用连续监测法测定 131例各类慢性肝病患者和 10 3名正常人血清GPDA活性 ,同步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进行比较分析。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患者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GPDA活性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 <0 0 0 1) ,肝癌患者升高尤为显著 ;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GPDA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ALT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0 1) ,ALT升高的例数与倍数明显高于GPDA。血清GPDA对慢性肝炎的诊断及病情估计有一定的意义 ,但敏感性不如ALT。GPDA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不大 ,但GPDA异常升高有助于肝癌的诊断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BV耐拉米夫定基因变异
任莉莉, 李富荣, 齐晖, 戴勇, 吴诗品
2004, 20(6): 333-334.
摘要:
探讨基因芯片技术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耐拉米夫定基因变异的可行性。应用基因芯片技术 ,对 35 6例经拉米夫定治疗半年以上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样本进行检测 ,得到HBV病毒的突变情况 ,对比直接测序结果。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与直接测序结果具有很高的符合率。在检测单一病毒株感染时 ,两者符合率达到 10 0 % ;检测混合病毒株感染时 ,两者符合率在 85 %以上。基因芯片技术在拉米夫定相关的HBV变异检测中具良好应用前景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慢乙肝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刘芳, 李秀平, 张素环, 李兵顺, 刘金星
2004, 20(6): 335-337.
摘要:
观察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TGF - β1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 ,探讨TGF - β1对慢乙肝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以ELISA法测定 83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TGF - β1,以抗体致敏的红细胞花环试验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 1 慢性乙肝轻、中、重度及肝硬化患者血清TGF - β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2 慢性乙肝轻、中、重度、肝硬化患者血清CD3 + T细胞、CD4+ T细胞、CD4+ /CD8+ 明显低于对照组 ,CD8+ T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关分析发现 ,血清TGF - β1与CD4+ T细胞、CD4+ /CD8+ 呈负相关 ,与CD8+ T细胞呈正相关。慢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TGF -β1水平明显升高 ,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TGF - β1对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是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之一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与血清HBVDNA定量关系的研究
陈志伟, 叶晓光, 苏杭, 郭海波, 黄远明, 卓树洪
2004, 20(6): 337-338.
摘要: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与血清HBVDNA定量的关系。分别采用流式细胞计数仪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与血清HBVDNA。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与血清HBVDNA水平呈正相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水平异常可能与HBV的持续感染与复制相关联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与HBVDNA及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关系
邵东, 陈明, 魏来, 冯霞, 刘成员
2004, 20(6): 339-340.
摘要:
研究活化诱导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凋亡 (AICD)在乙型肝炎慢性化中的作用以及与HBVDNA和Th1/Th2的关系。分离 2 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 10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在PHA的刺激下培养 ,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 ,ELISA检测细胞因子IFN -γ、IL - 4、IL - 10。经过PHA诱导的PBMC凋亡率乙型肝炎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在慢乙肝组中 ,随着HBVDNA的上升 ,凋亡比率升高 ,IL - 4与凋亡成正相关 ,有统计学差异(P <0 0 0 1)。AICD可能在乙型肝炎感染慢性化与形成免疫耐受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HBVDNA与AICD有关 ,IL -4促进AICD的发生
HBsAg阴性的慢性乙型和丙型重叠感染肝炎患者临床研究
赵平, 焦健
2004, 20(6): 341-342.
摘要:
为探讨HBsAg阴性的慢性乙型重叠丙型肝炎患者HBV -DNA水平及临床特征 ,采用PCR -微板核酸杂交 -ELISA法对 2 0 3例HBVM一项 /一项以上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 -DNA定量及HCV -RNA基因分型检测 ,并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以及肝功能等临床特征。HBsAg阴性及HBsAg阳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布上无差异 ;但血清ALT及总胆红素水平在HBsAg阳性者较高。Ⅱ / 1b型HCV感染在HBsAg阴性者中的比例高于HBsAg阳性者 (P <0 0 5 )。HBsAg阴性慢性丙肝患者HBV -DNA阳性率及HBV水平均低于HBsAg阳性患者。HBsAg阴性的慢性丙肝患者中 ,抗HBc单独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最高 ,但HBV -DN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Ⅱ /1b型HCV感染在HBV -DNA阴性患者中的出现频率较高 ,与HBV -DNA阳性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因此 ,临床上对于那些肝功能损害严重 ,同时有抗HBc阳性或Ⅱ / 1b型HCV感染 ,尤其是HCV -RNA阴性而肝功能仍有持续损害的患者要及时行HBV -DNA检测 ,...
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基因含量与临床的关系
许青田, 武艳霞, 刘春礼, 崔中锋, 李新月, 熊飞升
2004, 20(6): 343-344.
摘要:
探讨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 (慢乙肝 )患者病毒复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的关系。 180例慢乙肝患者血清HBVDNA基因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清HBeAg阳性组HBVDNA含量 (10 6 3 5± 1 84)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 (10 4 73± 1 88) (P <0 0 1) ,不同类型慢乙肝组血清HBVDNA含量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研究证实 ,血清HBeAg的存在影响HBVDNA的水平变化 ,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肝损害程度与血清HBVDNA基因含量无明显关系
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与肝纤维化血清指标关系及其相关研究
蒋卫平, 赖立英, 李欣华, 陈东平
2004, 20(6): 345-346.
摘要:
为了阐明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4组共 170例患者治疗 (或观察 )前后分别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其外周血中的HBVDNA及YMDD变异株 ,用RIA法检测肝纤维化血清指标。治疗后未变异组与变异组比较肝纤维化血清指标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其它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各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清HBVDNA及肝纤维化血清指标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果显示拉米夫定能有效地抑制HBV复制 ,延缓或逆转肝纤维化进程 ,但是 ,YMDD变异使其对HBV复制的抑制作用减弱 ,延缓或逆转肝纤维化进程的作用也受影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内皮素、补体的变化
张翠萍, 李君丽, 朱桂芳, 张海燕, 刘淑芳
2004, 20(6): 347-348.
摘要:
探讨补体及内皮素 (ET)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HBV -GN)中的变化。采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方法检测正常人及HBV -GN患者血、尿内皮素的水平 ;用单项免疫扩散法测定血清补体水平。HBV -GN患者血、尿ET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而血清补体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内皮素及补体在HBV -GN的发病机理及病情进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其值高低可作为判断肾损害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瘦素与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的关系
赵彩彦, 刘敬稳, 梁保丽, 李建梅
2004, 20(6): 348-350.
摘要:
研究瘦素与酒精性肝病 (ALD)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系。用ELISA法检测 6 0例AL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 ,16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同步检测了ALD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PC -Ⅲ及TGFβ1,对血清瘦素与肝纤维化指标、肝组织纤维化分期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ALD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在单纯性脂肪肝 (AFL)、脂肪性肝炎 (AH)、脂肪性肝硬化 (ALC)瘦素水平依次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在AH、ALC血清瘦素水平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和TGFβ1正相关 ,ALD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密切相关。血清瘦素是ALD患者肝纤维化的始动因子之一
酚妥拉明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谢杏榕, 占国清, 邓文钦, 李金科
2004, 20(6): 351-352.
摘要:
观察酚妥拉明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 3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16例 ,应用酚妥拉明联合甘利欣等综合治疗 ;对照组 14例 ,应用甘利欣等综合治疗 ,疗程为 1月。结果显示 ,治疗前两组的总胆红素 (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治疗结束后 ,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TBil降低、PTA上升更明显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治疗组和对照组TBil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 <0 0 1,P <0 0 5 ) ,PTA明显上升 (P <0 0 1)。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酚妥拉明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重型肝炎降低胆红素、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有较好的疗效
乳果糖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意义
黄宏春, 李继昌, 郭长青, 宁寒冰
2004, 20(6): 353-355.
摘要:
探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 (SBP)患者体内内毒素、TNF -α、IL - 6水平变化及乳果糖治疗的临床意义。将 34例SBP患者随机分为标准治疗对照组和乳果糖治疗组。同时设肝硬化无菌性腹水 (SA)对照组 (11例 )和健康对照组 (11例 )。于治疗前后 ,对患者血液标本分别采用鲎试剂三肽显色基质偶氮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内毒素水平、TNF -α、IL - 6水平。治疗前SBP组、SA组血浆内毒素、TNF -α、IL - 6浓度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值均 <0 0 0 1)。治疗后乳果糖治疗组血浆内毒素、TNF -α、IL - 6浓度较标准治疗对照组下降明显 (P <0 0 5 )。Pearson相关性分析 :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浆内毒素、TNF -α及IL - 6水平相互正相关 (P <0 0 0 1)。乳果糖短期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肝炎肝硬化SBP患者血浆内毒素、TNF -α、IL - 6水平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病临床疗效观察
王海琴, 李涓涓
2004, 20(6): 355-356.
摘要: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 (阿拓莫兰 )对酒精性肝病的保肝、降酶、退黄等的临床疗效。 73例酒精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 38例 (阿拓莫兰注射液 12 0 0mg/d +丹参、维生素C、肌苷注射液静滴 ) ,对照组 35例 (丹参、维生素C、肌苷注射液静滴 ) ,疗程 30天 ,分别观察两组治疗 1月后ALT、AST、GGT、TBil、TBA等肝功能恢复情况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治疗后ALT、AST、TBil、GGT、TBA值较前明显下降 (P <0 0 5 ) ,其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酒精性肝病疗效较好 ,且安全可靠
16排螺旋CT门静脉造影对肝硬化病变程度的评价
阮洋, 王景宇, 冬冬, 秦冬雪, 王淑清
2004, 20(6): 357-358.
摘要:
条理明析 应时实用——喜读姚光弼教授新著《临床肝脏病学》
姚桢
2004, 20(6): 358-358.
摘要:
黛矾散对雌激素诱导的大鼠肝内胆汁淤积肝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程良斌, 赵友云, 汪晖, 孔锐
2004, 20(6): 359-360.
摘要:
观察黛矾散及其各组分对雌激素苯甲酸雌二醇 (EB)诱导的大鼠肝内胆汁淤积模型肝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采用DPH荧光探针技术测定EB复制雌激素性肝内胆汁淤积模型肝细胞亚膜 (窦膜和毛细胆管膜 )流动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雌激素所致肝内胆汁淤积中 ,实验大鼠肝细胞窦膜、毛细胆管膜流动性明显降低 ,经口投予黛矾散及其组分明矾和青黛后 ,均可不同程度拮抗雌激素所致膜流动性的降低 ,且黛矾散的作用优于单用明矾或青黛的作用 ,而明矾的作用又优于青黛
心理测验、视觉诱发电位检测亚临床肝性脑病的价值
唐彤宇, 陈立刚, 吴扬
2004, 20(6): 361-362.
摘要:
探讨心理测验、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在亚临床肝性脑病 (SHE)诊断中的意义。对 4 5例肝硬化患者及 30例正常人进行数字连接试验 (NCT) ,视觉诱发电位 (VEP)检测。研究其在亚临床肝性脑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肝硬化组NCT异常占 5 6 % (2 5 / 4 5 ) ,VEP异常占 4 9% (2 2 / 4 5 ) ,NCT和 (或 )VEP异常占 71% (32 / 4 5 ) ,两者均异常 33% (15 /4 5 ) ;对照组NCT异常占 30 % (9/ 30 ) ,VEP异常占 2 7% (8/ 30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NCT和VEP可用于诊断SHE ,联合检测可提高SHE检出率 ,对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意义
金秀国, 方国安, 刘波, 刘晓光, 庄晓玲, 方汉波
2004, 20(6): 362-363.
摘要: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表达的临床价值。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 6 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 5 0例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慢性乙型肝炎中、重型患者CD+ 4 细胞及CD4/CD8细胞比值明显低于正常组。三组患者CD2 8、CD+ 8CD+ 2 8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组 ,而CD80 、CD+ 8CD-2 8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CD2 8、CD80 、CD+ 8CD+ 2 8、CD+ 8CD-2 8的表达及CD4/CD8细胞比值在各型患者间均有明显差异 ,而CD3 、CD8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T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的检测 ,对指导乙肝的临床治疗、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射频联合全身化疗治疗肝肿瘤的坏死范围及安全性
杨毕伟, 干育红, 叶胜龙, 张博恒, 任正刚, 夏景林, 王艳红, 葛宁灵, 陈漪, 李立新, 乐凡, 张岚
2004, 20(6): 364-365.
摘要:
比较射频联合全身化疗和单独射频治疗肝肿瘤的坏死范围及安全性。分析 6 3例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患者 ,其中 2 8例接受经射频联合全身化疗治疗 ,另外 35例接受单独射频治疗。两组治疗疗效均由治疗后一个月的螺旋CT增强扫描评估。相对大肝癌组中联合化疗和单独射频两组的坏死范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各组的安全性指标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射频治疗肝肿瘤是安全有效的 ,与单独射频毁损治疗相比较 ,联合全身化疗后射频毁损治疗在治疗相对大肝癌时能增大肿瘤坏死范围 ,并且比较安全
顺铂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与Fas表达的临床研究
徐三荣, 王学浩, 张峰
2004, 20(6): 366-367.
摘要:
探讨顺铂 (CDDP)在人体内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及其与Fas表达的关系。将 30例肝细胞性肝癌 (HC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CDDP治疗组患者在术前行顺铂诱导治疗 (30mg/d ,静脉滴注 ,连续 4天 ) ;对照组则未给予任何化疗药物。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HCC患者手术标本的细胞凋亡 (APO) ;免疫组化 (SP法 )检测肿瘤组织Fas蛋白及p5 3蛋白的表达 ;并作相关性分析。CDDP组APO为 (7 72± 6 6 6 ) %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t=4 0 9,P <0 0 1) ;CDDP组Fas的表达 (10 / 16 )明显高于对照组 (3/ 14 ,P <0 0 5 ) ;p5 3的表达在两组间无差异 (CDDP组 5 / 16例 ,对照组 4 / 14例 ,P >0 0 5 ) ;CDDP组中Fas与p5 3的表达无相关性 (P >0 0 5 )。CDDP在人体内能够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而起治疗作用 ;其作用途径可能与Fas相关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内HBVDNA含量与肝脏损害程度的研究
张凯军, 石铭, 石龙
2004, 20(6): 368-368.
摘要:
了解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与肝损害的关系 ;选择 94例慢性乙肝患者经肝穿术取肝组织标本 ,作为病理诊断 ,同时采用基因定量系统检测了血清HBVDNA含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 ,以重度为高 ,其次为中度和轻度患者 (H =10 0 17,P <0 0 1)。提示慢性乙肝患者的病情轻重是由机体和病毒两方面决定的
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检测与血清标志物及凝血四项相关性分析
陈劲松
2004, 20(6): 369-370.
摘要: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定量与乙肝标志物及凝血四项的相关性。荧光定量PCR法检测 10 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DNA含量 ,与血清标志物作比较 ;分别比较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 ,三组中HBVDNA(+)组和HBVDNA(- )组凝血四项的差异。HBeAg阳性组HBVDNA阳性率高于另两组 ,HBeAg阳性组中HBVDNA含量 >10 7拷贝 /ml的比率明显高于另两组 ;慢性肝炎组中HBVDNA(+)组和HBVDNA(- )组PT和APTT两项存在差异。血清HBVDNA定量检测和凝血四项检测对乙型肝炎的诊断和病情监测 ,出血倾向 ,评价抗病毒疗效以及指导用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拉米夫定停药后肝炎病情恶化及对策
王军
2004, 20(6): 370-371.
摘要:
非甲~庚型慢性肝炎患者中TTV检测及临床意义
张伟, 张崴, 张建东
2004, 20(6): 372-372.
摘要:
研究TTV在非甲~庚型慢性肝炎患者中的感染状况及临床意义。采用巢式PCR法对 4 4例非甲~庚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TTVDNA进行检测 ,并与肝组织病理学结果比较。 4 4例中 ,TTVDNA阳性率为 2 7 3% (12 / 4 4 ) ,TTV阳性组肝组织损伤程度记分高于TTV阴性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TTV感染可能是导致非甲~庚型慢性肝炎肝组织病理损害的原因之一
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血清学与形态学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李春辉, 潘理会, 朴东明
2004, 20(6): 373-373.
摘要:
补钠与限钠对肝硬化尿钠及腹水消退的影响
顾锡炳, 陈浩坤, 朱银芳, 裴豪, 刘亚英
2004, 20(6): 374-375.
摘要:
比较补钠与限钠对肝硬化腹水消退的影响。 9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补钠组 4 5例低盐饮食 ,静脉补氯化钠 (3~ 5 )g/d ,限钠组 4 5例低盐饮食。治后 10d补钠组尿钠、尿量分别为 (2 6 5 4 6± 6 3 6 8)mmol/L和(2 36 2 11± 6 13)ml/d ,均显著高于限钠组分别为 (181 2 3± 6 1 31)mmol/L和 (16 5 7 13± 4 75 6 0 )ml/d(t=4 83、5 4 1,P<0 0 1)。腹水消失 ,补钠组 32例 (71 11% )多于限钠组 (19例 ,占 4 2 2 2 % ) ,(x2 =7 6 5 ,P <0 0 1) ;腹水消失时间 ,补钠组 (2 8 0 1± 18 12 )d短于限钠组 (4 2 0 1± 12 11)d ,(t=2 18,P <0 0 5 )。肝硬化腹水在用利尿剂同时应适当补钠 ,有利于腹水消退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诊断
吴艳春, 张卫东, 张亦哲
2004, 20(6): 375-375.
摘要:
甘利欣治疗酒精性肝炎临床观察
徐鹏飞, 柳紫薇, 张志太, 苏丽春, 林瑞福
2004, 20(6): 376-376.
摘要:
红细胞异常与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
宋怀宇, 孙成刚
2004, 20(6): 377-379.
摘要:
转化生长因子β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陈霞, 李昌平
2004, 20(6): 379-381.
摘要(3505) PDF (93KB)(1443)
摘要:
肝癌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石之驎, 王沙燕, 王玉林
2004, 20(6): 382-383.
摘要:
对肝肾综合征几个问题的重新评价
刘建军, 吴晓英
2004, 20(6): 384-385.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2004年第20卷总目录
2004, 20(6): 386-38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