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第2期

显示方式:
肝肾综合征的治疗
蔡卫民, 张彬彬
2004, 20(2): 67-69.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骆抗先, 毛乾国
2004, 20(2): 70-72.
摘要:
洛汀新致肝损害一例
许莉
2004, 20(2): 72-72.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BCP区变异的临床研究
邓永东, 李文凡, 陈青峰, 肖萍, 杨彦麟
2004, 20(2): 73-74.
摘要:
为了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基因型与C基因启动子 (BCP)基因变异的关系 ,对 6 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技术和PCR微板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进行基因分型及HBVBCP基因变异检测。在 6 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 ,各基因型发生的BCP区A176 2T/G176 4A双突变分别为C型 18例 (4 3 9% )B型 3例 (16 7% )D型 2例 (2 0 % )。C型的BCP双突变率明显高于B型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故可以认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BCP区双突变存在有一定的相关性。推测A176 2T/G176 4A双突变可能是造成C型患者比B型存在更严重肝损害的原因之一
丙型、乙型肝炎混合感染者病毒基因型与临床特征分析
焦健, 王江滨
2004, 20(2): 75-76.
摘要:
探讨丙型、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的基因型特点及临床特征。采用ELISA法进行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 ,采用PCR -微板核酸杂交 -ELISA法进行HBV -DNA定量及HCV -RNA基因分型检测。丙型、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者HCV -RNA及HBV -DNA阳性率 (72 5 1%和 30 4 1% )分别低于丙型、乙型肝炎病毒单独感染者 (85 4 2 %和 6 0 72 % ) ,Ⅰ / 1a型和Ⅲ / 2a型HCV与HBV混合感染较同类基因型HCV单独感染明显增加 ,Ⅱ / 1b型丙型肝炎病毒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水平最高 ,白蛋白和胆碱酯酶水平最低 ,尽管HCV、HBV混合感染的临床症状可能更为严重 ,但在病毒学上两者的确存在着相互抑制作用
干扰素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中的作用
朱传武, 钱峰, 王海燕, 李明, 常建国, 张雪华, 许克玲, 王勇平, 高胜兰, 童福易
2004, 20(2): 77-79.
摘要:
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对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s)分泌IL - 12的影响。采集并分离2 3例干扰素治疗前、后CHB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在rhIL - 4和rhGM -CSF的作用下培养 10天 ,收集上清液检测IL - 12的水平 ,以 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干扰素治疗前患者DCs分泌IL - 12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治疗 4个月时DCs的分泌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加 (P <0 0 5 )。进一步分析发现 ,治疗后IL - 12的水平仅在完全应答组较治疗前显著性增加 (P <0 0 1)。提示CHBDCs分泌IL - 12的水平低下 ,干扰素治疗可以促进DCs产生IL -12 ,且其增加的程度与干扰素的疗效有关
华沙利胆丸对病毒性肝炎退黄作用的临床观察
周麟玲
2004, 20(2): 79-79.
摘要:
商陆抗病毒蛋白体外抑制HBV的实验研究
潘延凤, 贺永文, 王萍, 郭劲松
2004, 20(2): 80-82.
摘要:
探讨商陆抗病毒蛋白 (pokeweedativiralproteinPAP)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作用。不同浓度的PAP-S(pokeweedantiviralproteinfromseeds)作用于HepG2 2 15 ,应用ELISA、荧光定量PCR ,分别检测药物作用后细胞上清液的HBsAg、HBeAg、HBVDNA水平的变化。PAP -S处理HepG2 2 15后 72h发现 ,PAP -S在 >1μg/ml时有明显的抗HBV效应 ,在所试验浓度范围 (1- 10 ) μg/ml内 ,倒置显微镜下未发现明显的细胞毒性 ,PAP -S为 5 0 μg/ml时 ,发现部分细胞脱壁。PAP -S对HBsAg、HBeAg、HBVDNA呈剂量时间依赖性。PAP -S在体外有较强的抗HBV作用
维生素k1致过敏性休克一例报告
李志荃, 魏新全, 张龙跃
2004, 20(2): 82-82.
摘要:
热休克蛋白gp96在慢性乙型肝炎组织中的检测及其意义
孟忻, 李承霖, 张世杰, 郎振为
2004, 20(2): 83-84.
摘要:
对慢性乙型肝炎进行gp96检测 ,探讨gp96表达状况与肝炎病变进展过程的相关性及其在抗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IHC)方法 ,对 77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例的活检肝组织标本进行gp96检测 ,其中轻度慢性肝炎者 37例 ,中度 2 0例 ,重度 2 0例。以 16例非肝炎肝组织作为本实验对照。gp96在对照组正常肝组织和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平均阳性细胞率分别为 0 5 3%和 15 94 % ,两组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在慢性肝炎轻、中、重三组 ,阳性细胞平均率分别为 6 14 %、2 1 39%及 2 9 18% ,统计学检验表明组与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gp96表达率随着炎症程度的加重而上升。提示gp96与机体抗乙肝病毒的免疫应答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瘦素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
卢震亚, 王群燕, 饶伟强, 蔡卫民, 刘荣华
2004, 20(2): 85-86.
摘要:
研究血清瘦素水平与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纤维化之间的关系。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4 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的瘦素和肝纤维化指标的水平。发现CHB患者血清瘦素水平 (7 6 3± 2 19)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3 82± 1 0 9)ng/ml,其瘦素 /BMI值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CHB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层粘蛋白 (LN)、透明质酸 (HA)、Ⅲ型前胶原 (PCⅢ )和Ⅳ胶原 (ⅣC)的水平呈正相关。瘦素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苦参碱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清IL-6、IL-8含量的影响
真岩波, 刘效华, 赵平
2004, 20(2): 87-88.
摘要:
探讨氧化苦参碱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经肝穿活组织病理检查筛选 6 4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2例。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血清IL - 6、IL - 8及HA、LN、PC -Ⅲ含量。结果显示氧化苦参碱治疗前后血清IL - 6、IL - 8及HA、LN、PC -Ⅲ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治疗后上述含量均明显下降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证明氧化苦参碱具有抗肝纤维化效用
前列腺素E1注射液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观察
陈林
2004, 20(2): 89-90.
摘要:
探讨凯时注射液 (LipoPGE1)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6 2例慢性重型肝炎随机分二组 :治疗组(32例 )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LipoPGE12 0 μg/d静脉滴注 ,对照组 (30例 )仅用综合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TBil,TBA ,AL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PTA上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治疗组总有效率 (6 5 6 % )明显高于对照组 (36 7% ) (P <0 0 5 )。因此LipoPGE1对慢性重型肝炎治疗有一定疗效
甲状腺功能减退致肝功不良一例
肖登奎
2004, 20(2): 90-90.
摘要:
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刘莹, 郭长劳
2004, 20(2): 91-92.
摘要:
初步探讨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保肝、抗病毒效果 ,并比较双环醇对不同基因型的乙肝患者的疗效。选取 3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口服双环醇 2 5mg每日 3次 ,6个月。治疗前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 ,治疗结束后分析不同基因型乙肝患者ALT、AST、HBeAg、HBVDNA变化。复常率ALT2 1例 (6 3 6 % ) ,AST15例 (4 5 5 % ) ,转阴率HBeAg :11例 (33 3% ) ,HBVDNA :9例 (2 7 3% )。B型和C型抗病毒总有效率分别是 5例 (4 1 7% )、8例 (4 0 0 % )。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保护肝细胞抑制乙肝病毒的效果。基因型B型和C型患者对双环醇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肝炎肝硬化患者生长激素抵抗状况改善的研究
向海平, 金荣华, 郭新会, 陈义森, 高冀蓉, 姜太一
2004, 20(2): 93-95.
摘要:
评价重组人生长激素对不同Child -Pugh积分肝炎肝硬化患者生长激素抵抗的改善及对低蛋白血症的影响 ,根据Child -Pugh积分分为 <9组 ,2 5例 ; 9组 ,2 6例两组。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对上述患者分组治疗 ,治疗组 (各 16、15例 )用重组人生长激素 (0 2 5U/kg·d) ,对照组 (各 9、11例 )予人血白蛋白 (10g/d)治疗 10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治疗后 2 4h及治疗结束时的血清生长激素 (GH ,μg/L)、类胰岛素生长因子 (IGF) - 1(μg/L)。肝硬化患者GH水平高于健康人 (P <0 0 5 ) ,但IGF - 1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1)。经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后 ,肝硬化患者生长激素抵抗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P <0 0 1)。观察结束两治疗组比较 ,积分高组较之低组GH一直维持较高水平 (9 91± 7 6 1,4 75± 3 94 ,P <0 0 5 ) ,且IGF - 1上升幅度低 (4 8 4 3± 16 88,6 3 4 7± 2 2 19,P <...
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活性对判断肝硬化病情程度的价值
曾珍, 张晓峰, 王海滨, 王陆军, 张鸿飞, 韩玉坤, 耿华
2004, 20(2): 95-96.
摘要:
动态观察肝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 (RNIAA)的变化 ,探讨其在评估肝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中的应用价值。分别检测 4 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前、治疗后 15天和 30天的RNIAA ,并与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及代表肝脏功能状况的病情积分相比较。在病情逐渐加重的肝硬化组 ,其RNIAA相应逐渐下降 ,病情明显好转的肝硬化患者 ,随其病情好转或恢复RNIAA显著回升 (P <0 0 5 ) ,而CHE、PTA变化不明显 (P >0 0 5 )。肝硬化患者红细胞RNIAA的变化与病情程度积分密切相关 (r =0 74 )。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比CHE、PTA等指标更灵敏地反映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发展 ,可作为判断肝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及ALT水平与干扰素应答关系的研究
尹炽标, 张复春, 冼建中, 曹阳, 唐小平
2004, 20(2): 97-98.
摘要: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载量及ALT水平在预测IFN疗效中作用。 5 0例慢乙肝患者接受重组IFN治疗 2 4周并随访一年以上。IFN治疗后 2 0例患者 (4 0 % )持续应答 ,应答组治疗前HBVDNA水平显著低于无应答组 (P <0 0 5 )。 5 0例IFN治疗患者中 2 6例 (5 2 % )为高病毒血症水平 (HBVDNA >10 7Copies /ml) ,2 4例 (4 8% )为低病毒血症水平 (HBVDNA <10 7Copies /ml) ,低病毒血症水平组血清HBVDNA及HBeAg阴转率显著高于高病毒血症水平组 (5 4 %vs 2 5 %和 4 6 1%vs16 7% ,P均 <0 0 5 )。多变量分析显示 ,治疗前高水平ALT、低HBVDNA含量及治疗过程中ALT明显升高 (>4倍以上 )是判断干扰素治疗的患者HBVDNA阴转的独立预测因素 (P <0 0 5 )。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及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ALT升高与IFN应答密切相关
肝硬化患者血浆降钙素原、IL-18检测及临床意义
张崴, 张世兰, 高占琪
2004, 20(2): 99-100.
摘要: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降钙素原 (Procalcitonin ,PCT)、IL - 18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采用免疫发光法和ELISA法测定 98例肝硬化患者和 3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PCT、IL - 18水平。肝硬化患者血浆PCT、IL - 1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组显著高于非SBP组 (均P <0 0 1) ,二者水平呈正相关 (r =0 36 4 ,P <0 0 1)。随Child分级升高 ,上述指标逐渐递增 ,血浆PCT、IL - 18水平与TBil水平均呈正相关 (r =0 4 4 5和 0 4 12 ,均P <0 0 1) ;PCT与ALT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r=0 173,P >0 0 5 ) ,而IL - 18与ALT呈正相关 (r=0 5 0 2 ,P <0 0 1)。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肝硬化肝功能状况及疾病严重程度
肝硬化患者并发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研究
王洪
2004, 20(2): 101-102.
摘要:
为明确肝硬化患者短期内并发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2 2 1例肝硬化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特点。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临床可能引起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子。 2 7例患者并发肾功能衰竭。腹水是引起肝硬化患者短期内并发肾功能衰竭独立的危险因子。自发性腹膜炎、静脉注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及肝功能ChildC级均可增加肝硬化患者并发肾功能衰竭的危险 ,相对危险度分别为 12 6 8、2 5 2、5 2 4及 5 19,腹水是肝硬化患者并发肾功能衰竭独立的危险因素
肝硬化合并感染119例临床分析
朱飞燕
2004, 20(2): 103-104.
摘要:
我科近 5年收治各类肝硬化患者 2 13例 ,感染发生率 5 5 87% (119/ 2 13) ,院内感染总发生例次率 34 2 7%(73/ 2 13)。感染组Child -PughC级患者数明显多于非感染组 (P <0 0 1)。肝硬化患者住院时间 >1月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机会明显高于 <1月者 (P <0 0 1)。发生感染者病死率 2 8 5 7% (34/ 119) ,未发生感染者病死率 2 13% (2 / 94 )(P <0 0 1)。肝硬化患者易并发各种感染 ,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HBV、HCV在原发性肝癌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及健康人群中的感染率调查
许青霞, 关东, 陈光意, 李红敏
2004, 20(2): 104-105.
摘要:
为了调查原发性肝癌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及健康人群中HBV、HCV感染率 ,将上述三组人群的HBV、HCV的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组HBV感染率、HBV/HCV混合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其它恶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 (P <0 0 1) ;其他恶性肿瘤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单纯HCV感染率在三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由此可见HBV感染、HBV/HCV混合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周慧, 马英骥, 杨宝山, 朱思和
2004, 20(2): 106-107.
摘要:
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Ⅱ (IGF -Ⅱ )在肝细胞癌 (HCC)中的诊断意义。分别用双抗体夹心法 (ELISA)及放射免疫测定法 (RIA)测定了 35例肝细胞癌 (HCC)、16例肝硬化 (LC)和 16例慢性肝炎 (CH)及 10例正常对照者 (NC)的血清VEGF、IGF -Ⅱ水平。HCC患者血清VEGF、IGF -Ⅱ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其它各病组 (P <0 0 1或P <0 0 5 ) ,二者对于AFP阴性的HCC诊断阳性率分别为 6 3 6 %和 5 4 5 % ,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HCC诊断阳性率达 94 3%。有远处转移的HCC患者VEGF水平明显高于无转移者 (P <0 0 1)
PTTG和bFGF在原发性胆囊癌中表达及意义
张耀明, 高焱明, 李荣, 张克君, 左超海, 李称才
2004, 20(2): 108-110.
摘要:
探讨垂体肿瘤转化基因 (PituitaryTumorTransformingGene ,PTTG)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 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 ,研究它们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联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检测 4 1例原发性胆囊癌及 2 0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中PTTG和bFGF的表达水平。在原发性胆囊癌中PTTG和bF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5 4 %、5 6 1% ,其阳性率及表达等级均明显高于慢性胆囊炎 (P <0 0 1)。PTTG和bFGF表达等级均与胆囊癌的Nevin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或P <0 0 1) ;PTTG表达与bFGF表达成等级正相关 (r =0 5 2 6 ,P <0 0 1)。PTTG或bFGF阳性患者的累计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者 (P <0 0 5 )。PTTG或bFGF与胆囊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密切关系 ,二者的联合检测 ,有助于原发性胆囊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判断
双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82例临床观察
沈丰, 袁烨, 孙英豪, 蔡炜, 于志坚, 金宝翠
2004, 20(2): 111-113.
摘要:
探讨肝、脾动脉双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疗效 ,对比观察治疗组 (肝、脾动脉双栓塞组 )与对照组 (单纯肝动脉化学栓塞组 )对血细胞、肝功能、免疫状况、门脉压力等方面的影响。治疗组 82例治疗后血细胞均见不同程度增高 ,血小板呈现倍增 ,PT、APTT同术前比有较明显改善 ;对照组 86例治疗后均有WBC、PLT的进一步减少 ,PT、APTT延长。两组肝肾功能变化无明显差异。免疫指标检测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门脉压力有较明显下降 ,未发生一例上消化道出血 (UGIB) ,对照组介入术后有 10例发生UGIB。肝脾动脉双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有较好疗效 ,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降低门脉压 ,为综合治疗赢得时间
肝移植患者谷氨酸脱氢酶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吴志兰, 张协丰, 李月珍
2004, 20(2): 113-113.
摘要:
43例脂肪肝临床表现的诊断意义
黄彧, 王峰, 牛俊奇
2004, 20(2): 114-115.
摘要:
了解肥胖相关指标、血脂高低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及发生脂肪肝时的肝功能变化情况。测定患者的身高、体重、腰围 ,计算身高体重指数 ,并进行B超扫描和生化指标的测定。发现在多数脂肪肝患者中测定的指标超过正常标准 ,从而证明与肥胖相关的一些指标和血脂过高 ,在脂肪肝的诊断中是有意义的参考指标
肝硬化胸腹水对肺功能的影响
刘传道, 孙桂荣
2004, 20(2): 115-116.
摘要:
探讨肝硬化并发胸水或腹水后对肺功能的影响。选择肝硬化病例进行肺功能测定 ,并依据有无胸腹水将全部病例分为两组进行数据分析。伴有胸腹水的肝硬化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VC、MVV、FEV1、FEV1/FVC和DL CO较无胸腹水者显著降低 (P <0 0 1或 <0 0 5 ) ,而且肺功能降低的程度与胸腹水的量和持续的时间呈正比。肝硬化伴有胸腹水时会导致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 ,使血氧含量降低。故此类患者应采用吸氧和及时排除胸腹水等措施 ,以减少对肺功能的影响。这将对原发病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113例三年随访观察
何炳福, 周建康, 沈华江
2004, 20(2): 117-117.
摘要:
了解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e-CHB)的预后和转归。对 113例HBeAg/HBeAb血清转换后的e-CHB患者随访三年 ,观察其发展变化和预后转归。e-CHB患者的复发率低于e+ CHB ,干扰素治疗后的e-CHB复发率高而肝硬化的发生率低。干扰素治疗e+ CHB有较高的远期疗效和抗肝纤维化作用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癌的临床观察
张风岗
2004, 20(2): 118-118.
摘要: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癌的疗效及超声监控的价值 ;应用重庆海扶公司生产的JC型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治疗肝癌 2 8例 ;2 8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减轻 ,肿块缩小或无增大 2 5例 ,内部回声增强部分中心出现液化暗区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癌是一种效果显著的无创伤治疗方法 ,超声以其准确、方便、费用低为特点 ,是治疗中的主要监控方法
苦参素治疗HBeAb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胡启江, 朱绍咏
2004, 20(2): 119-119.
摘要:
α-干扰素、泛昔洛韦和胸腺肽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崔洪岭, 胡文杰, 苏言辉, 郭梅, 辛立民, 封飞, 巩延丽, 杨尚艳, 郭兰, 杨艳霞
2004, 20(2): 120-120.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李国钦
2004, 20(2): 121-123.
摘要:
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邱香, 李传凤
2004, 20(2): 123-124.
摘要:
肠道功能的改变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作用
李琴, 张福奎
2004, 20(2): 125-126.
摘要: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一例
傅海龙, 傅志仁
2004, 20(2): 127-127.
摘要: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一例报告
陈仁祥, 万谟彬
2004, 20(2): 128-12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