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第5期

显示方式: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仲人前, 屠小卿
2004, 20(5): 260-263.
摘要:
肝性脑病的治疗
韩德五, 刘近春
2004, 20(5): 264-266.
摘要(1983) PDF (91KB)(1138)
摘要:
人胎肝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
朱争艳, 杜智, 李涛, 张金卷, 马瑞丽
2004, 20(5): 267-268.
摘要:
为体外分离培养和诱导分化人胎肝干细胞 ,从原代分离培养人胎肝干细胞集落 ,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细胞集落分子标志物的表达 ;在体外特定细胞因子作用下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为成熟肝脏细胞 ,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鉴定。结果 ,从人胎肝组织中成功分离表达AFP、Albumin、Cytokeratin等标志物的胎肝干细胞集落 ,在体外特定细胞因子作用下肝干细胞可定向分化为成熟肝脏细胞。因此人胎肝中同样存在具有干细胞特性的原始细胞 ,体外可定向分化为成熟肝细胞。人胎肝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对于生物型人工肝的制备及其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HIV/HCV重叠感染患者肝脏功能进展原因分析
张永宏, 陈新月, 蒋岩, 肖瑶, 刘震, 龙小山, 吴昊
2004, 20(5): 269-271.
摘要:
探讨HIV/HCV重叠感染患者肝脏功能进展的原因。回顾性比较HIV/HCV重叠感染患者和单独HCV感染患者两组的肝脏功能、病理情况、感染时间、免疫功能及综合分析HCVRNA定性检测与HCV抗体检测在两组中的异同。HIV/HCV重叠感染患者中肝功异常者占 5 8 5 % ,HCV感染组为 85 5 % ,肝功损伤程度亦较后者轻微 (P<0 0 5 ) ;两组患者在肝脏病理炎症活动和纤维化程度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 =0 187,0 95 4 ) ;而重叠感染患者进展到肝功能异常的时间较单独HCV感染者提前 8年 (P <0 0 0 1) ;免疫功能方面 (CD+ 4 T、CD+ 8T)重叠感染者组与单独HCV感染者组比较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0 1;P <0 0 0 1) ;HCVRNA(+)同时HCV抗体 (+)的人数与HCVRNA(+)同时HCV抗体 (- )的人数比较在重叠感染组为 5 2∶9例 ,在HCV感染组 4 4∶1例 ,两组间差异显著P =0 0 4 3。HIV/HCV重叠感染可加速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进展 ,可能与HIV对...
有受血史的肿瘤患者HBV、HCV感染状况分析
许青霞, 洪锡田, 李红敏, 王晶晶
2004, 20(5): 271-272.
摘要:
为了调查有受血史的肿瘤患者HBV、HCV感染状况 ,将 4 93例有受血史的肿瘤患者和 5 0 0例无受血史的肿瘤患者HBV、HCV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 ,有受血史的肿瘤患者HBV、HCV单纯感染率及HBV/HCV重叠感染率分别为 30 4 %、14 0 %、9 5 % ,显著高于对照组 (17 8%、3 8%、2 8% ) (均P <0 0 1) ,而且三种不同的感染类型均与输血量存在着关联 (均P <0 0 1)。由此可见 ,输血是引起HBV、HCV感染的高危因素 ,严格控制输血指征 ,大力提倡义务献血 ,同时对献血员采用高敏感性的筛选手段 ,是控制HBV、HCV血源性感染的有效措施
不同基因型HCV及HCV、HBV重叠感染者对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及胸腺肽治疗反应的比较
焦健, 王江滨
2004, 20(5): 273-274.
摘要:
为探讨不同基因型HCV及HCV、HBV重叠感染者对α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及胸腺肽治疗的反应 ,对171例接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HCV感染及HCV、HBV重叠感染者进行基因型调查 ,并分析对Ⅱ /1b型HCV感染的疗效。结果发现 ,Ⅳ /2b型HCV感染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应答率最高 (5 7 78% ) ,Ⅱ /1b型应答率最低 (11 76 % )。联合胸腺肽治疗的Ⅱ /1b型患者应答率高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组 (P <0 0 5 ) ;Ⅱ /1b型HCV无论单独感染还是与HBV重叠感染均表现出更低的应答率。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胸腺肽治疗有助于提高Ⅱ /1b型患者的应答率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FAS抗原检测及临床意义
盛蕾, 朱理珉, 张万增, 卢诚镇
2004, 20(5): 275-276.
摘要:
观察慢性丙型肝炎 (CHC)患者肝组织及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FAS抗原表达对CHC病情的影响 ,进而探讨FAS系统与CHC的关系及临床意义。采用肝组织病理、免疫组化、PCR及血液生化等方法检测 4 1例CHC患者的肝组织和PBMC中FAS抗原、血清HCVRNA及肝功能。结果显示 (1)CHC患者PBMC的FAS阳性率为 4 1 5 % ,肝组织FAS阳性率为 6 5 6 % ,肝组织FAS(+)病例中 81%PBMCFAS(+)。 (2 )CHC患者PBMCFAS(+)组血清HCVRNA和ALT水平均显著高于FAS(- )组 (P <0 0 5 )。说明CHC患者肝组织和PBMC中FAS表达与肝组织炎症及血清病毒载量有关 ,FAS系统可作为观察CHC病情的新指标协助诊断与治疗
原位杂交法检测非病毒性肝炎人群肝组织输血传播病毒
马洪波, 郎振为, 黄德庄, 闫惠平, 罗朝霞
2004, 20(5): 277-278+321.
摘要:
检测非病毒性肝炎人群肝组织中经输血传播病毒 (TTV)感染情况 ,探讨其致病性。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非病毒性肝炎人群肝组织中TT病毒核酸 (TTVDNA)的表达与分布 ,观察肝组织学变化。 32例非病毒性肝炎人群肝组织中检出TTVDNA阳性 9例 (2 8 1% )。原位杂交阳性信号为蓝紫色 ,细颗粒状 ,主要定位于肝细胞核内 ,肝细胞胞浆内多呈弱表达。阳性细胞在肝小叶内散在分布。阳性病例的切片经HE染色后 ,6例 (6 6 7% )有轻微的肝组织病理改变 ,包括肝细胞胞浆疏松化、嗜酸性变以及汇管区的扩大和淋巴细胞浸润等。而 2 3例TTVDNA阴性者中 ,仅 6例 (2 6 1% )有轻微的病理变化 (x2 =4 4 8,P =0 0 4 8)。非病毒性肝炎人群肝组织TTV感染均较为常见 ,在非病毒性肝炎人群尽管没有血清生化指标的改变 ,但多数存在有轻微的病理改变
苦参素治疗乙肝所致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
彭安邦, 姚育红, 谢黎明, 钱贤
2004, 20(5): 279-280.
摘要:
观察苦参素治疗乙肝所致肝纤维化的作用。苦参素治疗肝纤维化患者前后检测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与乙肝病毒标志物 ,并与γ -干扰素对照。LN、HA、Pc -Ⅲ、Ⅳ -C在苦参素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P<0 0 5 ) ;与γ -干扰素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5 ,P <0 2 5 ) ,说明两者疗效相仿。苦参素治疗组HBsAg、HBeAg与HBV -DNA转阴率分别是 3 3%、2 2 8%、2 0 0 % ,略低于γ -干扰素组 ,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5 ,P >0 75 )。苦参素是治疗肝纤维化与抗乙肝病毒有效的药物之一
应用肝功能综合指数判断重型肝炎预后
梁柱石, 谢崇嘉, 甘楚林, 莫让辉, 莫穆隆, 谢崇利
2004, 20(5): 281-282.
摘要:
探讨肝功能综合指标判断重型肝炎的预后 ,按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值÷白蛋白计算 16 0例重型肝炎总胆红素峰值期的肝功能综合指数 ;治愈好转组和恶化死亡组中的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及三型混合组的肝功能综合指数分别为 118 6 7± 73 5 1、16 6 0 7± 132 10、187 71± 176 6 7、16 3 76± 14 8 73和384 6 7± 36 3 2 4、341 5 9± 2 0 6 86、334 39± 2 4 2 5 6、345 4 4± 2 5 4 4 2 ,两组比较分别为P <0 0 1、<0 0 2、<0 0 1、<0 0 0 1,当肝功能综合指数在 15 0以上时 ,两组病例分布差异最大。肝功能综合指数对判断重型肝炎预后有一定实用价值
熊去氧胆酸对Ⅰ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谭友文, 吴建成, 於学军
2004, 20(5): 283-284.
摘要:
观察熊去氧胆酸 (UDCA)对Ⅰ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疗效。随机选取 4 2例Ⅰ型自身免疫性肝炎分为三组 ,分别采用UDCA(A组 ) ,皮质类固醇激素 +UDCA (B组 )和单纯皮质类固醇激素 (C组 )治疗八周 ,观察患者症状、肝功能及免疫学指标的变化。B组和C组均能较好地改善症状和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 <0 0 5 ) ,TBil、ALT、γ -GT以及IgGB组和C组均较A组明显改善 (P <0 0 5 ) ,B、C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B组产生副作用与C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UDCA与皮质类固醇激素合用能有较好疗效 ,可以减少其使用量及副作用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戴林, 邓彬, 李爱萍, 于洪波, 白成, 卢盛明
2004, 20(5): 285-286.
摘要:
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ASH)动物模型 ,探讨NASH发病机制。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模型组 ,检测血清转氨酶、空腹血糖 (FBG)、胰岛素 (FBI)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肝组织匀浆MDA、SOD水平 ,肝组织学改变。于 9周末模型组大鼠已产生胰岛素抵抗 ,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 ,肝细胞出现脂肪变及气球样变 ;14周末血清转氨酶水平及肝组织匀浆MDA水平明显升高 ,SOD水平明显下降 ,肝组织出现炎细胞浸润。胰岛素抵抗与TNFα在肝脏脂肪变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而炎症产生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更为密切
198例脂肪肝临床分析
丁艳华, 何淑梅, 王晓薇, 徐茂风, 牛俊奇
2004, 20(5): 287-288.
摘要:
探讨脂肪肝的临床特点。B型超声诊断仪诊断脂肪肝 ,测定血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红细胞(RBC)、血红蛋白 (HGB)、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全血粘度、毛细血管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脂肪肝组血胆固醇、甘油三酯、红细胞、血红蛋白及全血粘度、毛细血管血浆粘度 ,全血还原粘度均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脂肪肝发病率上升 ,血脂异常 ,高粘血症为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 ,脂肪肝患者可能有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的倾向
恶性梗阻性黄疸双介入疗法的临床应用
张战利, 张焱, 张东超
2004, 20(5): 289-290.
摘要:
探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 (PTCD)及胆道内支架置入术 (PTIBS)并结合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或栓塞术 (双介入 )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意义。 3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PTCD +PTIBS ,置入内支架术后 2周行局部72小时持续性动脉灌注化疗术或化疗性栓塞术 ,每 4~ 6周一次。 35例采用PTCD +PTIBS均获得成功 ,术后 2周总胆红素从术前 (4 85± 12 0 ) μmol/L降至 (5 4± 30 ) μmol/L ,AKP与ALT均下降明显。 35例患者共施行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或栓塞 85次 ,随访 10~ 2 4个月 ,半年以上生存率 94 2 % ,支架开通率 85 7% ;一年以上生存率 71 4 % ,支架开通率 74 2 %。PTCD +PTIBS并结合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
肝腺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赵国库, 陈锴, 周宏伟
2004, 20(5): 291-292+321.
摘要:
研究及阐述肝腺瘤的MRI表现与诊断 ,以提高MRI对肝腺瘤的诊断能力。对我院从 1991~ 2 0 0 3年在受检 4 138例肝脏病例中 ,共收集到的 2例材料齐全的肝腺瘤病例 ,并经MRI、CT、US检查及手术和病理证实。 1例肝腺瘤MRI表现为T1WI上高信号 ,T2 WI上稍高信号 ,SPIR(脂肪抑制像 )表现为稍低信号 ,FFE(快速梯度回波 )表现为稍低信号。另 1例肝细胞腺瘤在T1WI为稍低信号 ,T2 WI稍高信号 ,其内见斑片状高信号 ,SPIR表现与T2 WI基本相同。MRI对肝腺瘤的术前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软坚护肝片及甘草甜素片对肝癌术后复发的干预性研究
梁水庭, 覃晓, 黎乐群, 陆云飞, 覃忠, 林进令, 巫山, 梁雪婧, 周惠森
2004, 20(5): 293-294.
摘要:
探索有效、安全、价廉的预防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的药物。对符合入选条件的小肝癌根治术后患者按自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软坚护肝片加甘草甜素片 ,对照组服用葫芦素片加肌苷。治疗 12个月以上 ,长期追踪。治疗组 3、5年肝癌术后复发率 11 6 9%及 15 5 % ,比对照组 30 36 %及 39 2 9%显著低 (P <0 0 5 )。治疗组 3、5年肝癌术后生存率 80 0 %、6 8 8% ,明显高于对照组 5 6 0 %、37 7% (P <0 0 5 )。软坚护肝片和甘草甜素协同对预防肝癌术后复发并提高生存率有较好的作用
大鼠重症胰腺炎早期肝脏损害与门静脉血中TNF-α、IL-6的关系
游朕, 张学春
2004, 20(5): 295-296.
摘要:
为了探讨重症胰腺炎 (SAP)早期肝脏功能改变及门静脉血中TNF -α和IL - 6浓度的变化与肝脏损害的关系 ,我们复制了大鼠SAP模型 ,对照组仅做剖腹探查术。于术后 3、6、12h分别抽取门静脉、肝静脉血测定TNF -α和IL - 6浓度 ,同时采股静脉血测定血清AST、ALT。结果显示SAP时 ,随病程延长 ,血清中AST、ALT浓度逐渐升高 ,实验组门静脉血中TNF -α与IL - 6浓度显著高于肝静脉血。结论 :1 SAP早期即伴有明显的转氨酶升高。 2 SAP早期门静脉血中TNF -α、IL - 6浓度水平明显升高。 3 SAP早期肝脏损害与门静脉血中TNF -α、IL - 6浓度有关
糖皮质激素与强力宁对重型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顾锡炳, 刘海肃, 曹立森
2004, 20(5): 297-298.
摘要:
利用糖皮质激素 (激素 )与强力宁对重型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的不同影响 ,合理使用两药治疗早、中期重型肝炎 ,提高其存活率。共观察重型肝炎 75例 ,其中 6 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30例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琥珀酸氢化考的松 (琥氢 )及强力宁 ,对照组 30例不用激素 ,应用强力宁加基础治疗 ;另 15例为基础组 ,仅用基础治疗。三组治疗前CD+ 3 、CD+ 4 、CD+ 4 /CD+ 8比值均较正常对照降低 ,而CD+ 8升高 ,t=2 4 6~ 5 0 0 ,P <0 0 5~ 0 0 1,治疗组激素治疗后 10天 ,CD+ 8较治前下降t=2 14 ,P <0 0 5 ,也较对照组、基础组治疗后降低t=3 92、3 0 8,P <0 0 1。对照组治疗后 10天 ,CD+ 4 较治前明显升高 ,t=2 5 1,P <0 0 5 ,也显著高于基础组治后 10天 ,t=2 93,P <0 0 1。治疗组存活 2 8例 (93 3% ) ,显著高于对照组 (存活 2 0例 ,占 6 6 6 7% )及基础组 (存活 9例 ,占 6...
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治疗缺血性肝炎临床观察
辛永宁, 孙樱, 孙珍娟, 纪志萍, 万莹, 朱筱兰
2004, 20(5): 299-299.
摘要: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重型肝炎25例临床观察
张琦, 祝英华, 林雪松
2004, 20(5): 300-301.
摘要:
观察人工肝支持疗法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对 2 5例重型肝炎治疗 5 6次 (治疗组 ) ,2 2例单纯血浆置换治疗 4 2次 (对照组 ) ,观察以上方法对肝功能恢复的影响 ,并分析其疗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其中精神状态改善、黄疸消退最显著 ,术前 7例肝昏迷患者术后神智均恢复正常。治疗后 ,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可显著改善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 ,提高近期存活率且安全可行 ,值得推广
柏-查综合征并性发育迟缓二例报告
卢桂森, 李家德, 马晓红, 李莉
2004, 20(5): 301-301.
摘要:
干扰素α-2b联合水飞蓟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苟卫, 王燕玲
2004, 20(5): 302-302.
摘要:
乙肝病毒前S1蛋白与HBV DNA、乙肝免疫标志物检测结果相关性分析
李欣华, 蒋卫平, 郑颖
2004, 20(5): 303-304.
摘要:
131例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临床分析
王海琴, 刘士敬
2004, 20(5): 304-305.
摘要:
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 131例确诊为肝硬化合并SBP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预后情况。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发热、腹压痛及反跳痛。致病菌大多数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其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呈不典型表现 ,诊断应综合考虑、全面分析。对符合SBP诊断标准者选择头孢三代抗菌素治疗 ,选用诺氟沙星预防和治疗内毒素血症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生成素测定
李丽, 丁汀, 倪全红
2004, 20(5): 306-307.
摘要:
探讨血小板生成素水平改变在肝硬化患者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采用DIANA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测定 33例肝硬化和 2 5例对照组血小板计数 (PLT) ,同时应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测定血小板生成素 (Tpo)水平。虽然肝硬化血小板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但Tpo水平不但不升高 ,反而下降呈正相关 ,但两者比较无差异 (P>0 0 5 )。肝硬化患者因肝脏Tpo产生不足是导致血小板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一例报道
刘芳, 刘英辉, 李秀平, 刘金星, 李兵顺
2004, 20(5): 307-307.
摘要:
内源性一氧化氮与食道静脉曲张的关系及意义
吴剑华, 马晓军, 顾冲
2004, 20(5): 308-308.
摘要: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铁蛋白检测的意义
叶振斌, 潘爱娟, 陈丽珠, 周霞翠
2004, 20(5): 309-309.
摘要:
糖尿病性肝病12例临床分析
吕以培, 冼苏, 李舒敏, 李媛, 刘良华
2004, 20(5): 310-310.
摘要:
隐匿性乙型肝炎
江红, 汤正好, 臧国庆
2004, 20(5): 311-312.
摘要:
丙型肝炎的联合抗病毒治疗进展
金生, 张大志
2004, 20(5): 313-315.
摘要:
酒精对乙肝病毒复制和表达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
赵卫东, 陈建, 袁孟彪
2004, 20(5): 315-317.
摘要: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误诊原因分析
何峰, 张光华
2004, 20(5): 318-319.
摘要:
肝性皮质盲4例报告
主余华, 张丰焕
2004, 20(5): 320-3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