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4期

显示方式:
论著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检测及临床特点分析
王霞, 陈常云, 张加军, 时君, 朱新宇, 王琰, 武坚锐
2007, 23(4): 243-245.
摘要:
研究不明原因性肝炎患者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及HBV隐匿性感染的临床特点。不明原因性肝炎患者104例,收集临床资料及血清。HBV基因组S、X、C区分别设计2套巢式引物,比较扩增效率,挑选扩增效率高的引物巢式PCR扩增,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者。隐匿性HBV感染者与其它不明原因肝病患者易感因素、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面比较分析。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13例。隐匿性HBV感染者较其它不明原因肝病患者年龄大,多为中老年患者,并且肝硬化比例明显高于后者。本组不明原因性肝炎患者中约有12.5%为隐匿性HBV感染。HBV隐匿性感染导致肝脏炎症,甚至肝硬化。
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崔香玉, 朴红心, 元艺兰
2007, 23(4): 245-246.
摘要:
观察应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选择确诊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损伤58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n=30)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0.4~0.8)克溶于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B组(n=28)常规保肝治疗,两组均4周为一疗程。两种药物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6.7%、64.3%,血清胆红素下降A组较B组明显(P<0.05)。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对改善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损伤症状和降低血清转氨酶有较好的疗效,伴有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应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优于常规保肝治疗。
血浆置换对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HBV DNA含量的影响及与预后的关系
汪清海, 莫文成, 李德辉, 杨春芳, 陈礼宏
2007, 23(4): 247-248.
摘要:
探讨经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后,患者血清中HBV DNA含量的变化对预后的影响。随机选取60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20例为对照组,40例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PE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清HBV DNA含量变化。40例经PE治疗的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下降,PE治疗有效组比PE治疗无效组和对照组降低更明显,且肝功能指标改善也更明显。PE治疗可以有效的去除重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改善肝功能及预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酚妥拉明联合苯巴比妥治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
江山, 占国清, 朱琳, 李金科
2007, 23(4): 249-250.
摘要:
观察酚妥拉明联合苯巴比妥治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86例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给予酚妥拉明1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苯巴比妥30mg,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给予门冬氨酸钾镁20ml、VitK12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肝功能情况。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77.3%(34/44),对照组总有效率52.5%(22/42),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AST、ALT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治疗组TBil、TB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酚妥拉明联合苯巴比妥治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和BCP区突变及基因型对HBeAg表达的影响
侯远沛, 刘成永, 高玉金
2007, 23(4): 251-253.
摘要: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和BCP区突变及基因型对HBeAg表达的影响。分别用基因芯片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验HBV DNA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和BCP区突变及基因型,应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HBeAg含量,按照有无HBV前C区1896、BCP区1762、1764双突变、基因型等指标进行分组分析。无前C区1896和BCP区1762/1764双突变组、单纯1762、1764双突变和1896突变组以及1896、1762、1764联合突变组之间相互比较,HBeAg含量相差显著,F=6.47,P<0.01;B、C基因型间HBeAg含量相比,相差无显著性,t=0.1394,P>0.05。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和BCP区突变能显著影响HBeAg量的表达,从而导致乙型肝炎病毒致病能力的变化。
不同人群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分析
张建华, 钟怀印, 薛承岩
2007, 23(4): 253-254.
摘要: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传播途径,为预防丙型肝炎提供依据。方法采集血液、唾液、乳汁、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为标本,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CV-RNA。结果各类标本均可检测到HCV-RNA阳性结果。结论HCV可以通过这些体液传播
核苷类似物联合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观察
李谦, 唐克诚, 袁桂玉, 杨积明, 李海, 韩贵兰, 刘国旺
2007, 23(4): 255-257.
摘要:
研究核苷类似物联合人工肝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将5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三组,核苷类似物联合人工肝治疗组、单用人工肝治疗组、单用核苷类似物治疗组,观察治疗效果。联合治疗组病死率22.22%,胆红素下降明显,白蛋白回升,凝血酶原活动度好转,HBV DNA转阴或载量下降。血浆置换治疗可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核苷类似物联合人工肝治疗可加快肝功能好转,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
DNA微阵矩技术研究肝纤维化差异基因表达谱变化
吴诗品, 刘真真, 周俊, 黄明辉
2007, 23(4): 258-260.
摘要:
应用DNA微阵矩技术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组织差异基因表达谱改变,以寻找肝纤维化相关基因,探讨肝纤维化的发病机理。抽提正常肝组织和肝硬化组织中的mRNA来制备探针,经杂交、洗涤后,通过计算机扫描分析正常肝组织和肝硬化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情况。在10000个候选基因中,筛选出99条差异表达基因,表达上调的有45条,表达下调的有54条。其中未知基因9条。因此基于DNA微阵矩技术的肝纤维化基因表达谱分析能够高通量筛选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
β-胡萝卜素对小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
张炜, 陈明, 崔涛
2007, 23(4): 260-262.
摘要:
了解β-胡萝卜素对腹腔注射刀豆蛋白A(Con A)诱导昆明鼠肝纤维化有无防治作用。90只昆明鼠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10只。未防治组10只,腹腔注射Con A。预防组10只,Con A腹腔注射、β-胡萝卜素灌胃。第9周同时处死这三组小鼠。治疗组50只,Con A腹腔注射8周,第9周起β-胡萝卜素灌胃,于1、2、3、4、5次灌胃后一周各处死10只。安慰剂治疗组10只第9周起生理盐水灌胃,第14周处死。小鼠处死后测血清ALT、AST,肝组织病理检查。预防组无肝纤维化;β-胡萝卜素治疗组治疗5周后肝纤维化消失。β-胡萝卜素对肝纤维化有防治作用。
熊去氧胆酸对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研究
秦刚, 施光峰, 李谦, 卢清, 陈澍
2007, 23(4): 263-265.
摘要:
研究熊去氧胆酸对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机制。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32只大鼠腹腔内注射猪血清诱导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其中药物干预组16只予以熊去氧胆酸(UDCA)灌胃,余16只为模型对照组。另32只大鼠中16只给予UDCA为药物对照组,其余16只大鼠为空白对照组。于2、4、6、8周末分批处死动物,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正常肝组织不表达或微弱表达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纤维化的肝组织PDGF-B、TIMP-1表达随肝纤维化分期的升高而增强,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病理改变轻,而且肝组织PDGF-B和TIMP-1的表达下降。UDCA对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有明显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PDGF-B分泌及其介导的与TIMP-1增强有关的肝纤维化过程。
血清尿酸检测在肝硬化中的意义
张代民, 崔庆, 许会彬, 张莹, 李霆
2007, 23(4): 266-267.
摘要: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尿酸(UA)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对22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06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血UA检测。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组血U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2.80,P<0.01);肝硬化失代偿组UA水平较肝硬化代偿组降低更为明显。肝硬化伴有肾功能损害时U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4.28,P<0.001)。肝硬化失代偿者UA降低比率(39.6%)明显高于肝硬化代偿者降低比率(25.0%,x2=4.18,P<0.05)。肝硬化患者血UA水平与前白蛋白(PA)水平呈正相关(r=0.2704,P<0.01)。研究表明,肾功能正常的肝硬化患者血UA水平降低,其降低程度与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检测UA对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转归及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左旋门冬氨酸鸟苷酸联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的探讨
尹合坤, 李启祥, 罗丹
2007, 23(4): 268-269.
摘要:
探讨左旋门冬氨酸鸟苷酸(雅博司)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美能)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的疗效。80例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雅博司+美能治疗组(A组)和谷氨酸钠+美能治疗组(B组)疗程皆为7天。治疗后A组中24小时清醒34例,72小时清醒36例,B组24小时清醒20例,P<0.01,72小时清醒30例,P>0.05;A组血氨治疗前后分别为(76.25±26.5)umol/L vs(36.28±11.51)umol/L,B组为(71.58±16.99)umol/L vs(49.8±16.46)umol/L;P<0.05,A组血ALT治疗前后分别为(92.23±41.23)U/L vs(32.8±11.74)U/L;血清胆红素则分别为(40.05±15.12)umol/L vs(20.95±11.27)umol/L,P<0.001;B组血ALT治疗前后分别为(87.93±40.72)U/L vs(34.32±10.64)U/L;P<0.001,血清胆红素则分别为(38.95±14.9)umol/L vs(22.33±10.9)umol/L,P<0.001。雅博司联...
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在原发性肝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孔丽, 姚树坤, 马英, 王容琦, 张玉果
2007, 23(4): 270-273.
摘要:
探讨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的改变在原发性肝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和RT-PCR法对肝癌组织TGFβ受体Ⅰ、TGFβ受体Ⅱ、Smad2,Smad4,Smad7蛋白和mRNA水平进行检测,并与正常肝组织和癌旁组织比较。结果显示肝癌组织TGFβRⅡ、Smad4 mRNA和蛋白表达较正常及癌旁组织显著降低,Smad7 mRNA和蛋白表达、Smad7/Smad4比值显著升高。提示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被抑制,使TGFβ1介导的抗增殖信号不能正常下传,可能是肝癌发生的机制之一。
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准确性对比研究
陈重, 张新力, 胡玫
2007, 23(4): 273-274.
摘要:
探讨超声造影前后肝内占位病变定性的准确性及可靠性。51例肝脏占位性病变行Sonovue超声造影(CEUS)检查,确诊后与常规彩超(CDFI)检查结果对照,计算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诊断原发性肝癌、肝恶性肿瘤治疗术后疗效评价、肝硬化恶性占位筛选方面CEUS与CDFI诊断准确性存在明显差异(P<0.01)。Sonovue CEUS在肝脏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AFPmRNA检测的临床意义
张淑文, 张建东, 石欣荣, 卢晋英
2007, 23(4): 275-277.
摘要:
通过定量检测AFPmRNA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AFPmRNA作为PHC患者早期诊断和微转移指标的可能性。建立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检测58例外周血AFPmRNA的表达量。其中,30例PHC患者中19例AFP≥20ng/m l,23例外周血中AFPmRNA有表达;肝癌患者外周血中AFPmRNA的基因拷贝数与肝癌患者有肝内外转移有明显相关,而肝炎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AFPmRNA均未表达,肝硬化组有一例表达。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HC外周血中AFPmRNA表达情况,可以作为早期反映PHC患者外周血中是否存在肝癌细胞和发生微转移的早期灵敏指标。
高血压病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胰岛素抵抗关系探讨
张分明, 高素琴, 孔德枝
2007, 23(4): 277-279.
摘要: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190例不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分为正常血压和高血压组;再根据B超诊断有无脂肪肝将高血压组分为伴NAFLD 48例(观察组),高血压不伴NAFLD 50例(对照组)。对两组间及高血压组内的体重指数(BM I)、血压、血糖、血脂、血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转氨酶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并对NAFLD与上述指标的关系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经相关分析显示:HMOA-IR与血压升高呈显著负相关;高血压伴NAFLD组的BM I、甘油三酯、空腹胰岛素、口服75g葡萄糖后2h胰岛素、ALT,AST及HOMA-IR较不伴NAFLD组显著增高(P<0.050.01),而且NAFLD与HOMA-IR及ALT呈独立相关(P<0.05,0.01)。高血压病伴NAFLD患者有更显著的IR,而且在非糖尿病患者中,IR是高血压和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
肝细胞癌生物行为学特性与肿瘤微血管特征的关系研究
崔专义, 张国栓, 王桂琦, 谷敬峰, 左东明, 杨永强
2007, 23(4): 280-282.
摘要:
探讨肝细胞肝癌(HCC)生物行为学特性与肿瘤微血管特征的关系。收集手术切除的HCC标本52例,进行了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记数、微血管直径测量、梁索直径测量、肿瘤直径测量、细胞分化程度分级、癌栓、卫星结节观察。对肿瘤生物行为学特性和微血管特征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1)HCC肿块大小与肿瘤MVD相关,与肿瘤微血管直径和肿瘤梁索直径呈正相关趋势;(2)有卫星结节、低分化HCC的MVD较高,肿瘤微血管直径较大;(3)有门脉癌栓的HCC的MVD较高。结论(1)HCC的MVD分布不均匀;(2)HCC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分化程度,其肿瘤微血管特征是不同的,并有一定的规律;(3)HCC临床生物学特性与肿瘤微血管特征之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许青田
2007, 23(4): 282-283.
摘要:
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碱序贯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eAg/抗HBe转换的临床观察
郭德忠
2007, 23(4): 284-285.
摘要:
苦参碱联合硫普罗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巨煜华
2007, 23(4): 285-286.
摘要: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访72周结果
田玉岭, 赵伟, 沈玲, 刘伟, 殷卫卫, 常家宝, 王雷, 方之勋, 孙溪宾, 杨毅军, 王爱芬
2007, 23(4): 287-289.
摘要:
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aIFN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远期疗效。72例CHB患者按1∶1.4比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予PegaIFNα-2a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疗程48周。对照组(42例)予普通干扰素500万单位,皮下注射,隔日1次,疗程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72周。结果在随访72周时,治疗组的HBeAg定量、HBeAg的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HBVDNA定量的对数值、HBVDNA转阴率、ALT的复常率及完全应答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而且保持持久的应答效果。治疗组有3例HBsAg转阴,并且持续到治疗结束后72周,对照组无1例转阴。研究提示PegaIFN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有效地抑制其病毒复制,且保持持久性应答。
止、凝血试验检测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宋郊, 李永清
2007, 23(4): 289-290.
摘要:
苦参素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应用研究
路晶, 陈曦
2007, 23(4): 291-292.
摘要:
重型肝炎患者血磷浓度的变化
谷茂林
2007, 23(4): 292-293.
摘要:
探讨血磷浓度在重型肝炎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血磷浓度检测方法采用磷钼酸还原法,同时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 il)、白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重型肝炎血磷浓度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与慢性肝炎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而慢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磷浓度与TB il、HA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53,P<0.01。与PTA、ALB、U-rea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55、0.45,P<0.05。血磷浓度可反映肝细胞受损的严重程度,血磷浓度的检测对评估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抗凝血酶Ⅲ在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俞海英, 武军, 冯艳红, 蔡莉静, 丁巧云, 曹兴国
2007, 23(4): 293-294.
摘要:
通过测定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乙肝各50例患者血清抗凝血酶因子Ⅲ(ATⅢ)、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PLT)含量。了解ATⅢ含量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乙肝预后的关系,探讨ATⅢ在慢乙肝的临床价值。三组ATⅢ值(%)分别为:70.93±16.50,29.30±13.68,17.34±7.65。三组患者ATⅢ值与PT、APTT值负相关,与PTA、FB、PLT值正相关,慢乙肝组ATⅢ值与TT值正相关,肝硬化组和慢重肝组ATⅢ值与TT值负相关。ATⅢ降低的程度与病情轻重有关,病情越重,下降越明显。测定ATⅢ水平可对慢重肝肝细胞功能受损及预后做出早期诊断。
纳络酮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徐伟松, 刘玉峰, 王一平, 李振东
2007, 23(4): 295-296.
摘要:
肝癌患者癌胚抗原检测的价值
叶振斌, 钱芳, 潘爱娟, 陈丽珠, 李国雄, 丁茂文
2007, 23(4): 296-297.
摘要:
为探索肝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检测的价值。用ACCESS美国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561例各类型良性肝病、97例原发性肝癌、127例转移性肝癌,并与200例健康者比较。结果:良性肝病组与正常组比较无差异(P>0.05),与肝癌组比较具极显著差异(P<0.001)且肝癌组不同类型之间比较也具极显著性差异(P<0.001)。据此认为血清CEA含量测定可用于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莱姆病导致肝损伤25例报告
马新秋, 王晶
2007, 23(4): 298-298.
摘要:
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组技术诊断外生型肝癌
张鹏, 李振龙, 赵英杰
2007, 23(4): 299-300.
摘要:
胰腺间变癌的诊断和治疗(附2例临床病理分析)
石欣, 张齐, 郭庆明, 高乃荣, 李国强, 杨德同
2007, 23(4): 301-303.
摘要:
前列腺素E1治疗肝肾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单洪, 王传风, 刘阳
2007, 23(4): 310-311.
摘要:
病例报告
慢性重型肝炎合并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1例
周文红
2007, 23(4): 257-257.
摘要: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并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例
赵志新
2007, 23(4): 319-319.
摘要:
Dubin-Johnson综合征合并慢性乙型肝炎1例
左凌云
2007, 23(4): 320-321.
摘要:
文献综述
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常见问题
焦健, 王江滨
2007, 23(4): 304-306.
摘要:
siRNA抑制肝炎病毒研究进展
魏葆珺, 李金明
2007, 23(4): 307-310.
摘要:
生长抑素与肝星状细胞的研究进展
戴永美, 蔡立勉, 张爱
2007, 23(4): 312-314.
摘要: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肝纤维化形成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甄真, 刘志达
2007, 23(4): 314-316.
摘要:
肝硬化性心肌病的研究现况
宋香谆, 朴云峰, 冯玉珍
2007, 23(4): 317-31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