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9年 第4期

显示方式:
论著
核因子κB在HGF介导的人胎儿肝干细胞增殖分化作用中的变化及意义
高沿航, 王春光, 高普均, 胡振华, 张松灵, 李玉林
2009, 25(4): 243-246.
摘要:
目的探讨在由HGF介导的人胎儿肝干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核因子κB(NF-κB)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通过ELAS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RT-PCR方法,检测在不同浓度HGF作用条件下,人胎儿肝干细胞中NF-κB活性改变情况。结果HGF可促进人胎儿肝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在此过程中,HGF浓度与NF-κB活性呈现正相关;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随着HGF剂量的增加,hFHSCs细胞胞核染色程度及出现核染色的细胞的数量亦逐渐增加。RT-PCR结果显示,HGF可促进人胎儿肝干细胞P65及P50mRNA表达,下调IκBmRNA表达,从而使IκB生成减少,促进NF-κB核移位。结论NF-κB信号转导途径可能在肝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HBV基因型(B/C)是影响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水平的重要因素
陈金军, 王战会, 马世武, 周彬, 侯金林, 温淑娟
2009, 25(4): 247-250.
摘要:
目的了解HBV基因型(HBV/B和HBV/C)对血清HBsAg水平的影响。方法对492例慢乙型肝炎患者应用亚培12000进行血清HBsAg定量检测,基因分型采用PCR联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将不同基因型HBV复制质粒转染Huh7细胞,比较HBsAg分泌效率。结果HBV/B患者(n=260)血清HBsAg水平高于HBV/C(n=197)患者(P<0.001)。以全部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多变量回归分析发现,HBV DNA水平(B=0.098,P=0.002)、HBeAg状态(B=0.594,P<0.001)和HBV基因型(B=-0.420,P<0.001)决定血清HBsAg水平;在HBeAg(+)患者中(n=337),HBV DNA水平(B=0.136,P=0.001)、性别(B=0.441,P=0.011)和HBV基因型(B=-0.278,P=0.049)决定血清HBsAg水平;而在HBeAg(-)患者中(n=155),仅HBV DNA水平(B=0.195,P=0.018)是影响血清HBsAg水平的因素。转染试验表明HBV/C的HBsAg的分泌效率仅有HBV/B的1/...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HBVDNA复制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崔琨, 范公忍, 姬胜杰, 侯保全, 龚新惠, 高慧, 李怡卓
2009, 25(4): 250-252.
摘要: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血清中HBVM、HBVDNA、HBeAg与HBVPreS1-Ag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采用ELISA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别检测了288份血清中的HBVPreS1-Ag、HBeAg和HBVDNA水平。结果在HBV感染者血清中HBVPreS1-Ag与HBVDNA具有良好的平等关系,其阴/阳符合率均大于86.1%,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BV DNA和HBVPreS1-Ag阳性率均高于HBeAg,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BVPreS1-Ag与HBVDNA检出阳性率高度相关,HBVPreS1-Ag比HBeAg更能精确地反映HBV在人体内的感染和复制情况,动态监测HBVPreS1-Ag的变化对临床判断HBV治疗效果有重要价值。
不同类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前体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
高继君, 焦贤春, 金齐力, 崔琢, 董加秀, 赵守松, 李柏青
2009, 25(4): 253-255.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前体细胞(pDC)亚群的变化,探讨pDC亚群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自然史中的意义。方法采集健康对照组15例,免疫耐受组19例,慢性乙型肝炎组26例,非活动性组33例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髓样树突状前体细胞(pDC1)和浆细胞样树突状前体细胞(pDC2)。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pDC2显著下降(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pDC1显著高于免疫耐受组(P<0.05),非活动性组pDC2显著高于免疫耐受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HBVDNA水平与pDC2之间存在正相关(r=0.303,P=0.043)。结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的外周血树突状前体细胞(pDC)亚群的频率和数量的变化,可能与HBV持续感染的机制和肝炎的发病机制有关。
血清HBeAg、HBVDNA与肝组织病理的相关性分析
莫穆隆, 莫让辉, 甘楚林, 梁柱石, 朱幼芙
2009, 25(4): 256-258.
摘要:
目的探讨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血清乙肝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酸(HBVDNA)的关系。方法对25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HBVDNA定量检测,并结合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分析。结果HBeAg阳性患者中,G1、G2、G3、G4组HBVDNA对数值(拷贝/毫升)分别为7.03±0.74、6.72±1.08、6.38±1.35、6.29±1.65;S0~1、S2、S3、S4组HBVDNA对数值(拷贝/毫升)分别为6.98±0.85、6.49±1.78、6.38±1.31、6.10±0.97。HBeAg阴性患者中,G1、G2、G3、G4组HBVDNA对数值(拷贝/毫升)分别为4.10±0.35、4.37±1.03、4.45±1.27、5.61±1.42;S0~1、S2、S3、S4组HBVDNA对数值(拷贝/毫升)分别为4.16±0.87、4.48±1.13、4.89±1.21、5.48±1.49。结论HBeAg阳性患者,肝组织分级、分期与血清HBVDNA水平呈负相关;HBeAg阴性患者,肝组织分级、分期与血清HBVDNA水平呈正相关。通过HB...
两种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乙肝失代偿期肝硬化对比研究
孙屹峰, 秦咏梅, 杨道坤
2009, 25(4): 258-260.
摘要:
目的观察比较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伴有HBV复制的失代偿肝硬化患者86例,随机分为3组,A组29例,拉米夫定100mg/d,B组31例,阿德福韦酯10mg/d,C组26例为对照。治疗12周、48周、96周分别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治疗24周、48周、96周,Child-Pugh评分分别为:A组8.6±1.1,6.3±0.6,6.6±0.8,6.3±0.7;B组8.8±0.7,6.4±0.9,6.1±0.9,6.1±0.7;C组9.0±1.1,8.5±1.1,9.1±1.1,9.0±1.0;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A组0,96.6%(28/29),93.1%(27/29),89.7%(26/29);B组0,67.7%(21/31),93.5%(29/31),100%(31/31)。C组0,3.8%(1/26),3.8%(1/26),0。结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治疗HBV所致失代偿期肝硬化,可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降低Child-Pugh评分,长期服用安全、耐受性好,两者之间疗效无差异。
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老年肝功能异常病因及临床特点
朱明芬, 汤正好, 余永胜, 江红, 奚敏, 张韡, 臧国庆
2009, 25(4): 261-263.
摘要:
目的收集甲~戊型肝炎标志物阴性的老年肝功能异常患者246例,分析其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检测甲~戊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EB病毒等非嗜肝病毒抗体、及自身抗体水平,并行腹部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对照组分别为甲~戊型老年病毒性肝炎177例、肝炎标志物阴性青中年肝功能异常40例。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结果肝炎标志物阴性老年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达58.26%。其中位居前4位的病因依次为:病因不明者27.64%,胆源性肝损21.54%,自身免疫紊乱伴肝损20.33%,EB病毒等非嗜肝病毒感染15.04%,和青中年组相比上述病因构成无差别(P>0.05);脂肪肝比例(2.85%)低于青年对照组(P<0.05)。腹胀、肝掌阳性比例高于老年肝炎组(P<0.05),尿黄、纳差比例高于青中年肝炎阴性组(P<0.05)。临床类型多为急性肝损(81.71%),慢性肝损、肝衰竭、肝硬化发生率低于老年病毒性肝炎组(P<0.05),但和青中年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肝功能异常由非病毒性肝炎引起者所占比例较高;临床表现、疾病严重程度比老年病毒性肝炎组轻。
人IL-18基因克隆及表达
李曼妮, 苏先狮, 杨春艳
2009, 25(4): 264-266.
摘要:
目的克隆人IL-18编码区cDNA,研究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方法应用RT-PCR方法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扩增出成熟(hIL-18)cDNA。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IL-18的原核重组表达质粒pGEX-3X-hIL-18,转化E.coli JM109,以IPTG诱导培养,收集菌体直接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经测序证实获得人IL-18的cDNA序列与文献报道的cDNA完全一致;携此重组质粒pGEX-3X-hIL-18的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表达了分子量为43kD的重组融合蛋白。结论克隆了人IL-18cDNA,利用大肠杆菌成功地表达了重组蛋白。为进一步探讨人IL-18的生物学作用及可能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糖尿病合并肺炎克雷伯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
李彤寰
2009, 25(4): 266-268.
摘要:
目的提高对糖尿病合并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糖尿病合并肺炎克雷伯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资料。结果糖尿病合并肺炎克雷伯杆菌性肝脓肿占同期收治糖尿病性细菌性肝脓肿的57.1%。临床主症有畏寒、发热、乏力,腹痛、肝区叩击痛。脓肿多为单发、局限于右肝。首诊确诊率仅37.5%,首次B超误诊率37.5%。本组在有效抗生素及B超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抽脓/置管引流后均好转,无一例死亡。结论糖尿病并发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诊误诊。及时超声引导下行肝脓种穿刺引流,缩短疗程,预后佳。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韩雪晶, 荆雪, 高普均
2009, 25(4): 269-271.
摘要: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按住院顺序选择有随访资料病例共185例,将其分为四组(单纯脂肪肝组、单纯肥胖组、脂肪肝+肥胖组、正常对照组),在基线水平对四组出现代谢综合征情况进行横向比较。其次,在随访后再次对四组出现代谢综合征情况进行组内、组间比较。结果随访结束时,单纯脂肪肝组代谢综合征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促进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且不依赖于肥胖。
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范公忍, 熊锦华, 崔琨, 姬胜杰, 胡学玲, 姚鹏
2009, 25(4): 271-273.
摘要: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42例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治疗组,48例单用拉米夫定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HBVDNA水平,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及肝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联合治疗组患者血清中HBVDNA阴性率和肝功能复常率明显高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完全应答率40.5%,优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组22.9%(P<0.01);随访24周联合治疗组的上述指标仍高于拉米夫定对照组(P<0.05)。结论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提高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及综合应答率,并可防止或减少YMDD变异的发生。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占国清, 朱琳, 李金科, 谢杏榕, 李刚
2009, 25(4): 274-276.
摘要: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ADV)联合拉米夫定(LAM)治疗LAM耐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LAM耐药的HBeAg阳性CHB患者102例随机分为3组,ADV+LAM组(A组)38例,给予ADV10mg/d联合LAM100 mg/d口服;ADV组(B组)42例,ADV10mg/d口服;LAM组(C组)22例,LAM 100mg/d口服,分别于完成24、48和72周治疗时,观察血清HBV DNA水平、HBV血清学标志、肝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4、48、72周A、B组HBV DNA水平较C组均显著下降(P<0.01),HBV DNA阴转率较C组显著升高(P<0.05,P<0.01),治疗24、48、72周A组和72周B组ALT复常率较C组均显著升高(P<0.05,P<0.01);治疗48、72周A组HBV DNA水平较B组显著下降(P<0.05),治疗72周HBV DNA阴转率和ALT复常率较B组显著升高(P<0.05,P<0.01)。三组血清HBeAg阴转率及血清转换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
左卡尼汀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董坤
2009, 25(4): 277-278.
摘要:
目的评价左卡尼汀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将82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1例联合服用左卡尼汀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对照组41例单用多烯磷脂酰胆碱为对照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测定血清转氨酶、血脂水平及肝/脾CT比值。结果治疗后试验组血清转氨酶、血脂下降明显,肝/脾CT比值升高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治疗肝肾综合征疗效对比分析
江军, 范平, 陈仕祥, 丁雄芳
2009, 25(4): 279-280.
摘要:
目的观察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对肝肾综合征的治疗疗效。方法40例肝肾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用去甲肾上腺素(nonadrenaline,NA)与多巴胺(Dopam ine,DM)进行治疗,观察它们在改善肾功能,增加尿量的疗效。结果NA组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DM组治疗后日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NA组效果优于DM组,NA能使患者肝肾综合征(HRS)得到逆转,NA对改善HRS患者预后有积极的作用。
参附注射液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研究
石臣磊, 秦华东, 孙宇
2009, 25(4): 281-283.
摘要: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在抗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HIRI)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常温下部分肝脏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动态观察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内皮素-1(ET-1)的水平。术后取肝组织作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血清AST、MDA、TNF-α、E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变性和坏死程度较轻。结论参附注射液具有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主要通过抑制氧自由基产生。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刘强, 潘光栋, 褚光平, 杨建青
2009, 25(4): 284-285.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含量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免疫放射分析法(RIA)检测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55例肝硬化、以及48例正常健康人血清β2-MG含量;动态检测原发性肝癌手术前后β2-MG含量变化。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血清中β2-MG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和肝硬化组(P<0.05);原发性肝癌术前血清β2-MG含量增高者,术后含量明显降低,有转移复发时,β2-MG含量再度升高。结论检测血清β2-MG含量变化在原发性肝癌辅助诊断以及疗效、复发判断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价肝硬化的应用价值
李玲, 王淑清, 吕洋, 王继萍, 戴春来
2009, 25(4): 286-289.
摘要:
目的探讨肝硬化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 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变化与肝硬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54例肝硬化患者及48例正常肝脏行扩散加权成像,并测量ADC值,DW I序列所选用弥散敏感度(b值)分别为(0,400,600,800)s/mm2。在b1和b2(ADC1)、b1和b3(ADC2)及b1和b4(ADC3)计算肝脏ADC值。结果肝硬化平均ADC1、ADC2、ADC3均显著低于正常肝脏(P<0.05);Ch ild A、B、C各级肝硬化与正常肝脏相比,ADC值均明显降低(P<0.05);ADC值随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而降低(P<0.05);各组ADC值随b值增大而降低(P<0.05);b值为600 s/mm2、800 s/mm2时,认为(1.30×10-3)s/mm2可能为正常肝脏与肝硬化的分界点,低于此值即可考虑为肝硬化。结论DW I-ADC值的测定可辅助临床诊断早期肝硬化并反映肝硬化的动态变化,是评价肝硬化的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初步研究
封海龙, 李彩英, 殷小平, 冯平勇, 崔彩霞, 池琛
2009, 25(4): 290-292.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ADC值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3.0T全身磁共振扫描系统对23例肝硬化患者、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轴位弥散加权成像扫描,b值选用0、500、800、1000 s/mm2,分别在肝脏右前叶、右后叶、左内叶测量各组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中肝脏左叶ADC值大于肝脏右叶的ADC值,且具有显著性差异;Z=-4.621P=0.0001;右前叶ADC值略大于右后叶ADC值,两者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Z=-1.552P=0.06。b=500、800、1000 s/mm2时肝硬化组肝脏的ADC值均低于对照组肝脏的ADC值,且与对照组肝脏ADC值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别。结论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ADC值在诊断肝硬化引起弥漫肝实质损害中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肝硬化退变结节与小肝癌的高场强MR鉴别诊断
郭大庆, 任明丽, 孔令春, 原聚祥
2009, 25(4): 293-294.
摘要(3081) PDF (90KB)(1182)
摘要:
目的探讨高场强MR I对肝硬化退变结节和小肝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和病理证实16例肝硬化退变结节(DN)和18例小肝细胞癌(SHCC)的磁共振影像资料作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全部34例均见再生结节,其中合并退变结节16例,原发小肝细胞癌18例,再生结节为直径小于1.0 cm,T1W I呈等或略高信号、T2W I呈略低信号影。16例退变结节直径在(1.0~3.5)cm,T1W I呈略高或等信号,T2W I呈等或略低信号,在动态增强扫描中均与肝组织同步强化和消退。18例小肝细胞癌直径小于3.0 cm,T1W I呈略低信号,T2W I呈略高信号影,行动态增强扫描于肝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明显减退。结论综合分析高场强MR不同序列及动态增强影像特点,能够区别绝大多数DN和SHCC。
肝硬化患者血钠水平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
顾锡炳, 徐月琴
2009, 25(4): 294-295.
摘要:
目的研究肝硬化腹水患者血钠水平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将115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分为低血钠组(58例)与正常血钠组(57例)两组,对两组进行血浆肾毒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醛固酮(ALD)及肾功能损害的对比研究。结果低血钠组PRA(3.02±0.51)ng.ml-1.小时-1、AⅡ(232.38±47.17)pg/ml、ALD(751.98±87.23)pg/ml,显著高于正常血钠组:PRA(1.41±0.22)ng.ml-1.小时-1、AⅡ(117.77±27.25)pg/ml、ALD(290.26±29.52)pg/ml,t=15.9237.88,P<0.01,低血钠组58例中有肾功能损害(尿素氮、肌酐升高)10例(17.24%),正常血钠组57例中肾功能损害0例,x2=10.77,P<0.01。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低血钠时,使PRA、AⅡ、ALD升高,易诱发肾功能损害。
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研究
康海燕, 刘莲, 王建彬, 许文进, 于沛霞, 张敬美, 马艾
2009, 25(4): 296-297.
摘要:
目的探讨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慢性肝衰竭患者生化指标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4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10例为对照,30例行骨髓干细胞移植,观察其移植后生化指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在移植8周后,患者生化指标:ALT、TBil分别由平均261.7U/L、286.8μmol/L降至86.1U/L、120.2μmol/L,ALB、PTA、CHE分别由平均25.5g/L、35.6%、3215.6U/L升至33.8g/L、65.1%、4926.5U/L,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患者食欲改善28例,乏力好转27例,腹胀减轻25例;在30例移植患者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作为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一种新的措施,治疗有效、安全。
献血员丙肝长期感染者肝功能与血脂变化研究
沈玲, 何剑平, 刘秀奇, 蔡仁田, 沈燕, 杜建霞
2009, 25(4): 298-299.
摘要:
目的研究献血员HCV(+)与HCV(-)组在肝功能和血脂方面的差别。方法对1995年前的献血员现场抽血,分离血清,应用亚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ALT、AST、GGT、GLB、TBil、TC、TG、HDL-C、LDL-C和血糖。结果1.肝功能异常率:HCV(+)组为50%,HCV(-)组为16%,HCV(+)组ALT、GGT、GLB和TBil均值明显高于HCV(-)组,(P<0.01)。2.血脂和血糖检测:HCV(+)组与HCV(-)组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性。结论献血员长期HCV感染者50%肝功能异常,而血脂、血糖的改变与非HCV感染者没有明显的差别。
阿德福韦酯联合苦参素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
张勇刚, 张召娅, 董明珍
2009, 25(4): 300-301.
摘要:
b-FGF和FAK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
刘莲, 叶立红, 崔书彦, 康海燕, 郑艳华
2009, 25(4): 302-303.
摘要: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粘着斑激酶(FAK)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肝纤维化分期(S)的免疫组化表达和定位情况,并探讨二者在肝纤维化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和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进行肝组织活检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5例,对肝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M asson三色、网状纤维染色,并进行病理肝纤维化分期(S0S4)。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肝组织中b-FGF和FAK在不同时期的表达及定位特点,各组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b-FGF在肝纤维化不同发展阶段,其表达逐渐增高,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与病理分期有显著正相关(r=0.953,P<0.01);FAK在肝纤维化不同发展阶段,其表达逐渐增高,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与病理分期有显著正相关(r=0.935,P<0.01)。b-FGF及FAK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965,P<0.001)。结论肝组织中b-FGF、FAK的表达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二者的检测有助于对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进展程度的评估,间接反映病情活动的临床价值。
肝硬化患者血清C3、C4、CRP与TBA水平的相关性
王永柏, 陈学权
2009, 25(4): 304-305.
摘要: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补体3(C3)、补体4(C4)、C反应蛋白(CRP)与总胆汁酸(TBA)水平相关性及其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国赛NS II型特定蛋白分析仪,免疫散射比浊法和日本产CL-72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102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正常献血员对照的血清C3、C4、CRP及TBA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C3与TBA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492,P<0.01),而CRP与TBA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98,P<0.01);肝硬化患者血清C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RP、TB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肝硬化功能分级C3值逐渐下降,CRP、TBA值逐渐升高,Child-Plugh,C级组同时伴有C4水平下降,与对照组相比(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血清C3水平下降,CRP、TBA水平升高,联合检测血清C3、C4、CRP、TBA水平能较早地反映肝脏合成及其代谢功能,对病情和预后的早期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双环醇片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观察
巨煜华
2009, 25(4): 306-307.
摘要:
拉米夫定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观察
杜卫星, 叶青, 吕德文, 叶峥嵘, 朱琳, 占国清
2009, 25(4): 307-308.
摘要:
文献综述
内皮素与肝脏疾病
杨律, 王启之, 张晨光
2009, 25(4): 309-311.
摘要:
超声对诊断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评价
石艳, 肖绍树
2009, 25(4): 312-315.
摘要:
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的临床应用
宋波, 陈焕永, 邵凤娟
2009, 25(4): 315-319.
摘要:
病例报告
人细小病毒B19致重型肝炎及骨髓衰竭1例分析
王临旭, 梁志军, 连建奇, 白宪光
2009, 25(4): 320-3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