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第1期

显示方式:
细胞粘附分子与肝病
郝菁华, 朱菊人
2000, 16(1): 3-5.
摘要:
阻断ICAM-1与LFA-1介导的细胞间粘附——治疗肝细胞坏死的新战略
王霞, 蔡美英
2000, 16(1): 5-7.
摘要:
HCV及其产物对肝细胞的直接作用
任进余, 雷成多, 王灵名
2000, 16(1): 8-9.
摘要:
新喋呤在肝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戴茜, 张顺财, 王吉耀
2000, 16(1): 9-10.
摘要:
核因子-κB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尤红, 王宝恩
2000, 16(1): 11-12.
摘要:
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与肝纤维化
王宇, 黄宇琦, 高毅, 杨继震
2000, 16(1): 13-15.
摘要:
c-Met蛋白与肝细胞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郭晓楠
2000, 16(1): 16-17.
摘要:
维生素E与肝纤维化
汪余勤, 程五凤, 李宣海
2000, 16(1): 18-19.
摘要:
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研究进展
高艳景, 袁孟彪
2000, 16(1): 20-21+27.
摘要:
苯并二氮受体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
毛华, 陈宏, 袁爱力
2000, 16(1): 22-23.
摘要:
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汪年松, 唐令诠, 竺艳娟, 廖履坦, 潘卫, 方芳
2000, 16(1): 24-25.
摘要:
HBV前C基因突变感染者血清抗-HBe效价及特意性细胞免疫功能研究
王晓燕, 王延军, 曲春枫, 苗乃法, 李在连, 玄恩余
2000, 16(1): 25-27.
摘要:
52例慢性乙型肝炎HBV前C区基因突变研究
朱清静, 杨玲, 盛国光, 王伯祥
2000, 16(1): 28-29.
摘要:
本文采用多聚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分析 (PCR -SSCP)银染技术检测了 5 2例HBV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前C区基因突变。结果有前C区突变株感染 32例 ,突变株检出率为 6 1 5 % ;突变株的检出以慢性重症肝炎最高 ,其次是慢性乙肝重度、中度患者 ,慢性乙肝轻度患者最低 ;抗 -HBe阳性患者前C区突变株检出率高于HBeAg阳性患者。表明HBV前C区突变与病情轻重及e系统血清标志有关。
病毒性肝炎患者两类免疫效应细胞的功能变化
何东苟, 陈柏铭, 林勇平
2000, 16(1): 30-31.
摘要:
为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采用APAAP法、斑蝥皮泡法检测T细胞亚群、巨噬细胞吞噬率 (PR)及吞噬指数 (PI) ,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病毒性肝炎组CD3+ 细胞、CD4+ 细胞、CD4+ /CD8+ 比值降低、CD8+ 细胞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各型病毒性肝炎组病人PR与CD4+ /CD8+ 比值正相关 ,其中CAH组相关系数r =0 76 4(P <0 0 5 )。病毒性肝炎患者T细胞及巨噬细胞免疫功能均降低 ,且密切相关。结果有助于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整体变化 ,对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学诊断及免疫功能调整有一定意义。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关系
张敏, 张玲霞, 辛绍杰, 赵景民, 王松山, 王林杰
2000, 16(1): 32-33.
摘要: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与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关系。对 45例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肝组织进行了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同时检测其中 2 1例血清TGFβ1及血清透明质酸 (HA)、层粘蛋白 (LN)、Ⅳ型胶原 (Ⅳ -C)、Ⅲ型前胶原肽 (PⅢP)水平。结果 :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 ,TGFβ1血清水平上升 ,肝内表达逐渐明显 ,二者呈正相关 ;TGFβ1的血清水平及肝内表达与HA、LN、Ⅳ -C、PⅢP四项肝纤维化指标均呈正相关关系。TGFβ1通过活化肝脏间质细胞 ,促进肝脏基质合成加速肝纤维化发展。
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血TXB2、6-K-PGF1α变化
严正平, 赵新国
2000, 16(1): 34-38.
摘要:
为探讨肝硬化严重程度与血栓素B2 (TXB2 )、6 -酮 -前列腺素F1α(6 -K -PGF1α)的关系 ,了解肝脏受损在肝硬化患者微循环改变中的作用。将 76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 - pugh分级法分为A、B、C组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TXB2 、6 -K -PGF1α含量。结果 :肝硬化患者TXB2 升高 ,6 -K -PGF1α下降 (P <0 0 5 )。A、B和C组的 6 -K -PGF1α值逐级下降 (P <0 0 5 )。B、C组TXB2 值较A组升高 (P <0 0 5 ) ,B、C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A、B、C组的TXB2 / 6 -K -PGF1α比值逐级升高 (P <0 0 5 )。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微循环障碍 ,肝硬化程度越重 ,TXB2 / 6 -K -PGF1α比值越大 ,微循环障碍越重 ,出血倾向越明显 ,预后越差。
纤溶活化指标变化对肝硬化患者的影响
尚佳, 王修齐, 靳秀, 李玉魁, 李修岭
2000, 16(1): 35-36.
摘要:
为观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纤溶功能变化。分别用发色底物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6 8例肝硬化 ,37例正常人外周血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 PA :A)及其抗原 (t -PA :Ag)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 (PAI-A)及D -二聚体。结果显示 :肝硬化患者纤溶指标t -PA :A、t -PA :Ag及D -二聚体显著高于正常人 ,失代偿者明显高于代偿者。而PAI-A变化与其相反。提示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存在不同程度的纤溶活性增高 ,测定上述指标对估计肝功能及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
肝硬化患者血清生物素基酶活性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方启晨, 王佩兰, 王如华, 项坤三
2000, 16(1): 37-38.
摘要:
用比色分析法测定了 132名正常成人及 2 3例各种病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生物素基酶活性 ,以探讨其与肝脏受损害程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结果表明肝病患者的血清生物素基酶活性显著低于正常人 ,其生物素基酶活性为 (3 5 5± 0 82 )nmolmin-1血清ml-1(正常对照为 (7 33± 1 5 5 )nmol·min-1·血清ml-1)。血清生物素基酶活性与血清白蛋白浓度 ,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清总胆固醇浓度分别相关 (r =0 6 ,P <0 0 0 3;r=- 0 5 0 9,P<0 0 13;r =0 76 4,P <0 0 0 1)。因此血清生物素基酶活性可反映肝脏受损程度及其预后 ,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功能对肝硬化糖代谢的影响
张玫, 胡水清, 鲁梅花, 周美智, 李永威, 孙立东
2000, 16(1): 39-40.
摘要:
为探讨肝硬化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功能和糖代谢的改变。对 30例肝硬化患者和 2 6例正常人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释放试验 ,以Homa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 (IR)及胰岛 β细胞功能指数 (HB CI)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肝硬化组糖耐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1) ,血清胰岛素水平增高 ,并呈现释放延迟 ,IR及HBCI指数高于对照组。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肝源性糖耐量异常及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释放延迟 ,与肝功能损害有关。
用核素直肠门脉显像法评价尼群地平降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张源才, 陈勇
2000, 16(1): 41-42.
摘要:
选择钙通道阻滞剂尼群地平 ,对确诊为肝炎后硬化患者以99mTc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MIBI)直肠 -门脉显像法 ,无创性测定门脉压并做了用药前后的对比。用尼群地平 10mg ,每日二次 ,时间为一个月。结果显示用药前平均门脉压为x±s=(2 .994± 1.0 0 3)kPa,用药后门脉x±s=(2 .2 5 1± 0 .5 5 2 )kPa(P <0 .0 1)。结论 :钙通道阻滞剂尼群地平有明显降低门脉压作用。
肝硬化患者纤维蛋白原结合唾液酸水平的研究
周玉贵, 刘昌元, 祝正观
2000, 16(1): 42-44.
摘要:
应用饱和硫酸铵制备纯化纤维蛋白原 ,硫代巴妥酸法测定了肝硬化患者纤维蛋白原结合唾液酸(FSA)的水平 ,结果显示病人的纤维蛋白原结合唾液酸水平 2 3.6± 2 .6nmul/mg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18.4± 3.7mol/mg(P <0 .0 1) ,并且凝血酶时间的延长与FSA的升高呈高度正相关 (P <0 .0 1) ;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的速度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唾液酸成反比。表明纤维蛋白原结合唾液酸的水平可作为诊断肝硬化获得性异常纤维蛋白血症的理想指标。
应用多普勒超声观察HD-91-Ⅱ型肝病治疗仪对肝血流变化的影响
赛西亚, 申燕, 段利, 李治强
2000, 16(1): 45-46.
摘要:
应用 2D -CDFI对 30例使用过HD - 91-Ⅱ型肝病治疗仪的正常人的肝动脉、门静脉及肝中静脉的血流变化进行前后对照观察 ,结果显示 :HD - 91-Ⅱ型肝病治疗仪能使进出肝血流速度及管经增宽 ,从而使肝血流量显著增加 ,肝循环改善。
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血浆、尿中内皮素浓度变化及意义
周宇, 叶文桃, 麦海妍, 彭雁忠
2000, 16(1): 47-48.
摘要: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40例门脉高压性胃病 (PHG)患者血桨、尿中内皮素 (ET)含量。结果 ,PHG患者血桨ET(PEt)尿ET(UEt)及PEt/UEt显著高于非PHG肝硬化患者和正常人 (P <0 .0 5 ) ,且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脾厚和门脉宽度成正比。轻、重度PHG上述三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提示 ,ET参与PHG的形成机制 ,可能主要与ET使门脉压增高有关。
南京地区妊娠期病毒性肝炎的现状
孙溪宾, 苏佩敏, 周芝芬, 唐迅
2000, 16(1): 49-50.
摘要:
为探讨妊娠期病毒性肝炎 (VHP)的严重性 ,特比较 2 30例VHP和 89例生育期女性非妊娠肝炎(nVHP)的临床和部分病理资料 ,结果VHP组症状 ,肝脾肿大率、主要肝功参数和肝组织学改变均轻于nVHP组 (P<0 .0 5~ 0 .0 0 1)VHP组病死率 (0 .87% )也略低于nVHP组 (2 .2 4% ) ,揭示南京地区近年来VHP病情较轻 ,治疗无需按传统观念提高一个级别 ;另妊妇感染HEV后是否重症化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
97例慢性重症肝炎生存分析
赵敏, 王惠芬
2000, 16(1): 50-51.
摘要:
分析治疗存活的慢性重型肝炎 97例。结果显示 :影响慢性重型肝炎生存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病人年龄、PTA、血清胆红素水平及TB/DB值是影响存活率的重要因素。胆固醇 >1.6mmol/L预后好。重叠病毒感染会加重病情并影响存活率。胆酶分离末影响慢性重型肝炎的存活率 ,应结合PTA动态观察。严重并发症是导致重症肝炎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 ,中西医结合治疗 ,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提高慢性重型肝炎存活率的有效措施。
B超对几种慢性疾患引发胆石症发生率的分析
王春柳, 吕岩, 吴扬, 李芬, 薛俊伟
2000, 16(1): 52-60.
摘要:
本研究应用B型超声观察几种慢性疾患患者胆道系统胆石症发生率。结果显示 :糖尿病、肝硬变 溶血性黄疸和胃大部切除病人胆石症发生率分别为 2 2 %、17%、13%和 11% ,明显高于 2 %发生率的对照组 (P <0 .0 5 )。B超用于检测胆石症对组织和器官无损伤 ,可重复 ,经济 ,快捷 ,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其原发慢性疾患所致的神经体液调节及生化代谢明显异常的信号。
肝胆管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p53和p21WAFD/CIP1异常表达的关系
郭琳琅, 郭颖, 曹长安
2000, 16(1): 53-54.
摘要:
为探讨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与p5 3和 p2 1WAF— /CIP1基因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 2 9例原发性肝胆管癌中HCV抗原 (NS5-Ag)、p5 3和 p2 1WAF1/CIP1蛋白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2 9例胆管癌中NS5-Ag、p5 3及p2 1WAF1/CIP1蛋白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2 9例胆管癌中NS5-Ag、p5 3及 p2 1WAF1/CIP1的阳性率分别为 5 1.7% (15 /2 9) ,48.3% (14/ 2 9)和 72 .4% (2 1/ 2 9)。NS5-Ag阳性与阴性组间 p5 3和 p2 1WAF1/CIP1的表达有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p5 3和 p2 1WAF1/CIP1基因可能参与胆管上皮的癌变过程 ,p5 3和 p2 1WAF1/CIP1表达异常与HCV感染有一定关系。
肝病的胆囊声像图临床分析——附537例报告
江建宁, 单晓阳, 苏明华, 黄力毅
2000, 16(1): 54-55.
摘要:
研究常见肝脏疾病与胆囊病变的关系。应用AlokaSSD 6 2 0超声仪探测 5 37例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肝吸虫病以及非肝病人群的胆囊 ,并进行胆囊声像图的比较分析。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病 (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肝癌 )胆囊异常率明显高于肝吸虫病组 (p <0 .0 1 0 .0 5 ) ,尤以重肝、肝炎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组发生率高 ,均为10 0 % ,且胆囊病变重 ;肝吸虫病组胆囊异常率低 ,病变轻 ,与非肝病人群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追踪发现 94%患者胆囊声像图与原发病的转归相符。胆囊病变是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病的常见肝外表现 ,其严重程度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胆囊萎缩、囊壁水肿是重症的征象 ;动态的胆囊声像图是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病预后的敏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