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第3期

显示方式:
原发性肝癌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杨朝湘
2002, 18(3): 131-133.
摘要:
生长抑素致胆囊肿大三例报告
严洁林, 于然
2002, 18(3): 133-133.
摘要:
肝癌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朱争艳
2002, 18(3): 134-136.
摘要:
HGF/c-met信号转导对肝细胞肝癌的侵袭和转移的作用
汪进国
2002, 18(3): 137-138.
摘要:
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抗HBe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新疗法及机理
唐宝璋, 燕奎华
2002, 18(3): 139-141.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HBV前C区基因变异与e系统及肝功能的关系
黄育华, 盛国光, 张建军
2002, 18(3): 141-141.
摘要:
肝动脉缓冲效应
郑勇, 王吉耀
2002, 18(3): 142-143.
摘要:
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检测在肝病中的应用
李东, 杨新英
2002, 18(3): 144-145.
摘要:
肝再生增强因子的作用机制
成军, 李莉, 张玲霞, 陈菊梅
2002, 18(3): 146-148.
摘要:
瘦素与慢性肝病
丁百静, 高沿航
2002, 18(3): 148-150.
摘要:
白细胞介素18与炎症性肝病
杜维波
2002, 18(3): 151-153.
摘要:
氨苯砜致急性药物性肝炎一例
李静
2002, 18(3): 153-153.
摘要:
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原发性肝癌的检测及意义
主余华, 傅丽娜, 孙成刚, 王延军, 劳萍, 张勇
2002, 18(3): 154-156.
摘要:
研究ICAM - 1在HCC的意义。以免疫组化方法结合全自动图像分析仪检测ICAM - 1在HCC组织的表达 ;以ELISA法测定HCC患者血清中sICAM - 1水平。 1 肝癌组织中ICAM - 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 ,转移组肝癌ICAM - 1含量明显高于无转移组。 2 肝癌患者血清sICAM - 1水平显著升高 ,并与肝功能损害程度、肿瘤大小呈正相关 ,Ⅲ、Ⅳ期患者sICAM - 1水平高于Ⅱ期患者 ,癌肿数目≥ 3个的患者sICAM - 1水平高于癌肿数目 <3个的患者 ,有门脉癌栓及肝内外转移的患者sICAM - 1水平高于无门脉癌栓及肝内外转移的患者 ,有两例HCC患者行TAE治疗后 ,病情缓解 ,sICAM - 1水平下降。HCC组织高度表达ICAM - 1,其表达量与肿瘤转移状态有关。肝癌患者血清中ICAM - 1的检测可作为肝癌发展程度、转移状态及预后判断的一个推测指标。
HBsAg阳性同胞兄弟同患原发性肝癌
申伯谦
2002, 18(3): 156-156.
摘要:
川芎嗪诱导Bel-7402人肝癌细胞恶性表型逆转的研究
彭安, 叶红军
2002, 18(3): 157-158.
摘要:
探讨川芎嗪诱导Bel- 740 2人肝癌细胞恶性表型逆转作用 ,为肝癌的分化治疗提供可借鉴的资料。选用反映肝细胞恶变的甲胎蛋白 (AFP)的分泌量、γ -谷氨酰转肽酶 (γ -GT)和醛缩酶 (ALD) ,反映肝癌细胞分化的酶学指标酪氨酸 -α -酮戊二酸转氨酶 (TAT) ,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 (OCT)和碱性磷酸酶 (ALP)作为观察肝癌细胞恶性表型逆转的指标。Bel- 740 2人肝癌细胞经 4mmol/L川芎嗪处理后 ,AFP分泌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γ -GT和ALD活力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反 ,OCT、TAT和ALP的活力则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P <0 0 5 )和 (P <0 0 1)。证明川芎嗪是体外培养Bel- 740 2人肝癌细胞有效的分化诱导剂。
原发性肝细胞癌中CD44v6和nm23H1基因的转录表达及临床意义
谷化平, 周翠玲, 倪灿荣
2002, 18(3): 159-160.
摘要:
研究CD44v6mRNA和nm2 3H1mRNA表达与肝细胞癌 (HCC)侵袭转移和预后关系。应用原位杂交方法 ,检测分析HCC组织中CD44v6mRNA和nm2 3HmRNA表达。 99例HCC中 ,CD44v6mRNA和nm2 3H1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41 4 %和 76 8%。CD44v6mRNA表达与nm2 3H1mRNA表达呈负相关。CD44v6和nm2 3H1mRNA表达均与HCC侵袭转移倾向和预后相关。检测CD44v6和nm2 3H1表达有可能成为HCC侵袭转移和预后判断的病理生物学指标。
肝动脉栓塞加局部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癌疗效观察
李坚, 王立, 叶红军, 李伏娥
2002, 18(3): 161-162.
摘要:
为研究肝动脉栓塞 (TAE)加经皮穿刺局部无水酒精注射 (PEIT)联合治疗进展期原发性肝癌患者 2 6例 ,TAE术后一周进行两次PEIT术 ,治疗结束后一周CT检查见肿瘤密度明显减低 ,均有大小不等局限性液化改变 ,但是肿瘤大小未见明显变化 ;本组 2 6例患者经TAE +PEIT联合治疗后平均生存期为 15 4± 5 8月 ,其中有 3例进行“二步切除”术。
刺五加叶皂甙诱发肝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叶红军, 邹兵, 杜意平
2002, 18(3): 162-163.
摘要:
探讨刺五加 (ASS)叶皂甙诱导体外培养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SS对HepG2 肝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动力学和凋亡诱导率的影响 ,并用维甲酸 (RA)作为对照药物。结果ASS和RA均作用于细胞周期的S期 ,抑制肝癌细胞的DNA合成。ASS还减少G2 M期细胞数量 ,抑制细胞有丝分裂 ,诱发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RA的作用 ,上述效应与其作用时间和剂量有关。ASS可促进体外培养肝癌细胞凋亡 ,有必要进一步探索ASS对肝癌的治疗价值。
原发性肝癌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临床研究
郭占文, 李玉, 阎英, 田起和, 徐锐
2002, 18(3): 164-165.
摘要:
探讨立体定向适形放疗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应用 6MVX线直线加速器对 79例中晚期肝癌行适形性放疗。肿瘤靶体积 (GTV)平均 336 4cm3 ,计划靶体积 (PTV)平均 416 5cm3 。单次靶区处方剂量 2Gy~ 10Gy ,隔日一次。总照射剂量平均 38Gy。近期疗效CR 2 4 1%(19/79) ,PR48 1%(38/79) ,NR2 7 8%(2 2 /79) ,总有效率 (CR+PR)为 72 2 %。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72 1%(5 7/79)、45 9%(2 8/6 1)和 2 0 0 %(8/4 0 )。放射性肝炎发生率为6 3%(5 /79)。立体定向适形放疗对肝癌具有较好的疗效 ,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模式。
肝硬化患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变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黄继良, 武芳, 张欣然, 王东华, 赵瑞芝
2002, 18(3): 166-167.
摘要:
为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变化及与胰岛素抵抗 (IR)的关系。采用氧化酶法、放免法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 2 3例肝硬化患者 (A组 )、2 1例健康人 (B组 )的空腹血糖 (FBG)、空腹胰岛素(FINS)及血清TNF -α值 ,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A组FINS、TNF -α水平较B组显著增高 ,而ISI较B组显著降低。相关分析发现 ,TNF -α与ISI呈显著负相关 ,而与FINS呈显著正相关。肝硬化患者TNF -α水平增高 ,导致胰岛素抵抗产生 ,可能是肝硬化患者糖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复方861对HSC-T6细胞基质分解素1mRNA表达水平影响的研究
阴赪宏, 马红, 王爱民, 马雪梅, 贾继东, 王宝恩
2002, 18(3): 168-170.
摘要:
为观察复方 86 1对HSC -T6细胞基质分解素 1(MMP3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复方 86 1以 0 2 5mg/ml、0 5mg/ml、1 0mg/ml等浓度作用于HSC -T6细胞 48小时 ,以逆转录定量PCR方法测定其对HSC -T6细胞MMP3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 ,复方 86 10 2 5mg/ml、0 5mg/ml、1 0mg/ml等不同浓度的HSC -T6细胞mRNA表达水平依次为 2 75± 0 35、3 0 0± 0 0 1、3 5 0± 0 7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可明显提高MMP3 mRNA表达水平 (P <0 0 5或P <0 0 1)。因此 ,复方 86 1提高HSC -T6细胞MMP3 mRNA表达水平 ,可能是其促进胶原降解 ,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之一。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6,IL-8水平及临床意义
孔丽, 李兵顺, 甄真, 刘金星
2002, 18(3): 170-172.
摘要:
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 - 6、IL - 8水平及临床意义。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12 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 - 6、IL - 8水平并动态观察 ;其中 35例慢性肝炎进行肝活检 ,并按肝组织病理进行分级和分期。①急性肝炎、慢性肝炎中重度、慢性重型肝炎IL - 6和IL - 8水平依次升高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P <0 0 1) ;②IL - 6、IL -8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和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P <0 0 1,P <0 0 1) ;③IL - 6、IL - 8水平随急性肝炎恢复和慢性肝炎稳定而明显降低 (P <0 0 1,P <0 0 5 )。IL - 6、IL - 8水平可作为反映肝细胞坏死程度和纤维化轻重的指标。
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HBcAg、HBVDNA表达的初步探讨
刘伟, 赵伟, 罗婵, 刘兰侠, 王兰
2002, 18(3): 173-174.
摘要:
观察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HBcAg和HBVDNA的表达。随机采取 10 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行肝活检术取肝组织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分子杂交法 ,检测其中HBcAg和HBVDNA。肝组织中HBcAg、HB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 6 4%和 6 2 %(P >0 0 5 )。血清HBV呈高复制时 ,肝组织中HBcAg和HB VDNA的阳性表达 ,有较好的一致性 ;HBcAg颗粒在肝呈弥漫的浆、膜型分布者 ,其肝组织中HBVDNA呈高表达 ;其肝组织病变是活动的 (P <0 0 5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有较高的HBV复制率 ;肝组织中HBcAg和HBVDNA的分布类型与其中的HBV的复制状况和组织病变的活动性有关。
检测慢性乙肝及乙肝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功能的意义
王凤英, 曹松, 于德军, 王淑艳, 徐志峰
2002, 18(3): 175-176.
摘要:
探讨慢性乙肝及乙肝肝硬化患者循环血中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应用ELISA定量法检测GMP 14 0 、PAIgG A M、PLT、MPV、FN、PC八项指标在各组患者循环血中含量。除PC外 ,各项指标均有较好的变化规律 ,如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增加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大等。若能动态监测 ,对判断病情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乙肝病毒C基因启动子变异与乙肝病情的关系
张汉荣, 刘新钰, 钟备, 方之勋
2002, 18(3): 177-179.
摘要: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C基因启动子 (CP)变异与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 (AsC)肝炎发作及与慢性乙肝病情的关系。通过PCR及其产物直接测序 ,检测 4例AsC、2 7例慢性乙肝和 3例慢性重型乙肝患者血清的HBVCP序列 ,并定量测定血清的HBVDNA。 (1)CP主要变异为nt172 6 - 1730聚集变异 (172 6A→C、172 7A→T、1730C→G)和nt176 2 176 4双变异 (176 2A→T和 176 4G→A)。 (2 )CP聚集变异与AsC首次肝炎急性发作有关。 11例中 ,8例出现CP聚集变异。且 1例在AsC状态时无CP变异 ,肝炎发作时出现CP聚集变异。 (3)CP聚集变异合并CP双变异的乙肝患者 ,表现为重型肝炎或迅速进展为肝硬化 ;HBVDNA高水平 ;HBeAg/抗HBe转换。CP聚集变异与AsC肝炎急性发作有关 ;CP聚集变异与CP双变异同时存在 ,使慢性乙肝病情加重。
佳代胞对顽固性肝性胸水的疗效评价
徐昌青, 李雷, 刘倩, 张钦, 李士玉
2002, 18(3): 179-180.
摘要:
探讨佳代胞对顽固肝性胸水的治疗价值。 4年共收治肝硬化患者 412例 ,治疗后仍有右侧胸水 2 1例 ,采用佳代胞胸内注射观察胸水情况。 12例胸水消失 ,7例仍有包裹性积液 (需定向穿刺抽液 )、2例无效 ,总有效率 90 5 %。注射次数 :感染性胸水为 2 71± 0 5 8次 ,漏出液 3 6 5± 0 77次 ,2例乳糜性为 5 5次。佳代胞可做为治疗顽固性肝性胸水的首选措施。
抗纤软坚冲剂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的影响
毕青, 程镭, 崔丽安, 张俊富
2002, 18(3): 181-182.
摘要:
观察抗纤软坚冲剂对转化生长因子 β1及其受体的影响。采用四氯化碳和小牛血清白蛋白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通过病理细胞学、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等方法 ,证明抗纤软坚冲剂能明显抑制肝纤维化大鼠的肝星状细胞与转化生长因子 β1及其受体。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进而减少了转化生长因子 β1及其受体的表达。
α-2b干扰素、病毒唑、胸腺肽治疗30例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
邵春忠, 陈晓霞, 袁西侠, 苏菁, 郑军梅, 李瑛
2002, 18(3): 183-184.
摘要:
应用α - 2b干扰素、病毒唑、胸腺肽三联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30例 ,并与α - 2b干扰素、病毒唑二联治疗 30例慢性丙型肝炎疗效做对比观察。结果显示三联治疗组患者ALT持续复常率显著高于二联组 (P <0 .0 1) ,三联组HCVRNA持续转阴率显著高于二联组 (P <0 0 5 ) ,三联组治疗期间 ,血色素下降、厌食、体重减轻等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二联组 ;三联治疗能提高对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
结核菌多糖对慢性肝炎患者诱生IFN-γ的作用
尹明实, 朴红心, 太永日, 吴龙仁, 黄晓草, 刘俊红
2002, 18(3): 185-186.
摘要:
为探讨人型结核菌多糖 (SSM)在治疗慢性肝炎中的作用机理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CHB ,42例 )丙型肝炎患者 (CHC ,36例 )及正常人 (2 4例 ) ,在体外用SSM (0 2 μg/ml)诱导外周血产生IFN -γ。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IFN -γ ;对其中的CHB、CHC患者各 1例 ,用RT—PCR法探讨了SSM诱生的IFN -γ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CHB、CHC患者用SSM所诱生的IFN -γ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 (P <0 0 1)。并且用PCR法证实了所诱生的IFN -γmRNA。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者对SSM诱生IFN -γ的敏感性高于正常人 ,这对SSM治疗慢性肝炎提供了一定依据。
针刺联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王志宏, 岳蓓, 林兰意, 徐杰, 于建武, 吕淑兰
2002, 18(3): 187-188.
摘要:
为探讨针刺与α -干扰素联用对慢型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价值 ,将 5 8例慢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为针刺与α -干扰素联合治疗组 (观察组 ) ,另一组为单用α-干扰素组 (对照组 )。结果观察组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ALT复常率于治疗后不同时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针刺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慢乙肝可有效提高HBeAg阴转率和ALT复常率 ,并大大降低由单用α -干扰素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 ,扩大了干扰素的适用范围 ,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开创一条新路。
梗阻性黄疸中血清CA19-9升高的临床意义探讨
秦咏梅, 孙屹峰, 杨云生
2002, 18(3): 189-190.
摘要:
探讨梗阻性黄疸疾病血清CA19- 9升高的临床意义。按病因分类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于入院时、解除梗阻二周内 ,检测血清CA19- 9,并对恶性病因者三个月后随访复查。病因不同 ,血清CA19- 9升高程度各异 ,依次为癌性病因 >可能恶变的病因 >良性病因。差异具显著性意义 (P <0 0 1)。血清CA19- 9的变化对梗阻性黄疸良、恶性鉴别及疗效考证、预后评估有指导意义。
肝豆状核变性伴Caroli病继发胆囊结石并感染一例
杨艳, 郭秀英
2002, 18(3): 190-190.
摘要: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低钠血症的治疗探讨
杨清, 龚作炯, 张全荣
2002, 18(3): 191-192.
摘要:
探讨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低钠血症的治疗。对 5 7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中、重度低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限钠组 (2 8人 )和不限钠组 (2 9人 ) ,观察腹水消退时间、肝性脑病发生率、病死率。不限钠组患者在腹水消退时间、肝性脑病发生率、病死率方面均低于限钠组患者。对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低钠血症患者适量补充钠盐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拉米夫定对慢性乙肝患者T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
辛永宁, 孙樱, 张健, 吕维红, 张梅, 初蕾蕾, 李宁, 孙珍娟
2002, 18(3): 192-193.
摘要:
为研究拉米夫定对慢性乙肝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 ,对 40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对照组HBVDNA无一例阴转 ,ALT复常率为 72 5 %,治疗组HBVDNA阴转率为 85 %,ALT复常率为 92 5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T细胞亚群检测发现 ,治疗组经治疗后 ,CD4 + ,CD4 + /CD8+ 明显提高 (P <0 0 1) ,CD8+ 明显下降 (P <0 0 5 ) ,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变化。HBVDNA阴转者T细胞免疫功能优于未转阴者。实验表明 ,拉米夫定可改善乙肝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程度轻的乙肝患者 ,应用拉米夫定治疗阴转的可能性大 ,这为拉米夫定联合免疫治疗乙肝提供了一些事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