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第4期

显示方式:
Ⅰ.肝功能——血清酶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宋国培
2003, 19(4): 195-197.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进展
张西金
2003, 19(4): 198-199.
摘要:
血管紧张素Ⅱ抑制剂防治慢肝、肝硬化的临床研究进展
宋怀宇, 孙成刚
2003, 19(4): 200-201.
摘要:
终末期肾病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研究进展
周惠娟
2003, 19(4): 202-203.
摘要:
肝硬化与一氧化氮
郭银燕
2003, 19(4): 204-205.
摘要:
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剂—p27Kipl与肝癌
邹琼
2003, 19(4): 206-208.
摘要:
兄妹三人相同年龄同患肝癌病例报告
周鹤勤, 何学兰
2003, 19(4): 208-208.
摘要:
供移植肝脏保存液及肝细胞保护剂研究进展
苏志良, 吴晓彤, 杨学亮, 李丽, 刘炳茹
2003, 19(4): 209-211.
摘要(2162) PDF (92KB)(1237)
摘要:
先天性胆管囊肿伴结石并恶变一例
陈宏业, 王冰, 韩子民, 裴艳蕾
2003, 19(4): 211-211.
摘要:
糖尿病致胆石症相关因素的现代研究进展
李晓华, 唐雪峰, 韩毓琦, 李方儒
2003, 19(4): 212-213.
摘要:
单纯庚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组织中糖复合物的表达
张建军, 孙辉臣, 李维勇, 贺占国, 丁卫东, 王政民
2003, 19(4): 214-215.
摘要:
研究人单纯庚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组织中糖复合物表达的特点 ,探讨单纯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机理。正常肝组织标本 10例为对照组 ,单纯庚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组织 2 2例为观察组。以九种植物凝集素做为Ⅰ抗 ,利用SP法对两组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 ,统计两组阳性率 ,x2 检验差异显著性。对照组肝细胞膜上DSL、PHA -E、DBA、STL等四种凝集素受体呈弱阳性 ,观察组DBA受体表达增强且出现了PHA -L、UEA -Ⅰ、ECL三种新的凝集素受体。庚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肝组织尤其肝细胞表面糖复合物的表达在数量及结构上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为探讨其感染机理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调查
朱黎明, 孟祥胜
2003, 19(4): 216-217.
摘要:
为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情况 ,乙肝病毒感染在汉族、土家族、苗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地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吉首大学 6 0 7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肝五项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吉首大学学生HBsAg总阳性率为 8 8% ,汉族、土家族、苗族学生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 10 2 %、5 1%及 4 8% ,土家族、苗族学生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汉族。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较低 ,且存在民族差异性
细胞因子与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关系
朱新宇, 王勤英, 王守义
2003, 19(4): 217-219.
摘要:
探讨乙型肝炎慢性化过程中细胞因子所起的作用。对 10 0例慢乙肝患者及 15例正常人群检测了血清TNF、IL - 2R、IL - 6、IL - 8、及HBVDNA定量等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 ,各型慢乙肝患者血清TNF、IL - 2R、IL - 6、IL- 8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重度 >中度 >轻度。HBVDNA复制水平与血清TNF、IL - 2R、IL - 6水平及病程与血清TNF、IL - 2R、IL - 6、IL - 8水平均呈正相关。慢乙肝患者血清TNF、IL - 2R、IL - 6和IL - 8水平能够反映肝细胞损害的程度 ,在乙肝慢性化过程中 ,均不同程度发挥了作用
趋化因子IP-10在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史丽云, 何剑琴, 陈智, 吴灵娇
2003, 19(4): 220-221.
摘要:
为探讨趋化因子IP - 10在慢性乙肝患者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肝细胞受损程度之间的关系 ,分别设立健康对照组 ,慢性乙肝中轻度组、重度组、慢性重型肝炎组 ,采用ELISA方法检测IP - 10、γ -IFN的血清浓度。并同时作常规生化检测。结果慢性乙肝各组IP - 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且与ALT、AST呈正相关。表明慢性乙肝患者血清IP- 10水平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测定的意义
林德馨, 高永琳, 黄伟明, 何艳, 叶庆林
2003, 19(4): 222-223.
摘要:
检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 2R)的水平及其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胆碱酯酶 (ChE)及乙肝病毒复制标志物之间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 77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 2 0例正常人血清sIL - 2R含量。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sIL - 2R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 ,并且其升高与ALT、AST、PTA、ChE相关 ,与乙肝病毒的存在和复制与否无关。急性、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sIL - 2R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细胞损伤及炎症程度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sICAM-1与IL-18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刘家秀, 史亚明, 黄加忠, 姜玉章, 朱礼尧, 汪习成
2003, 19(4): 224-225.
摘要: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 1)、白细胞介素 18(IL - 18)水平 ,探讨sICAM - 1、IL - 18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采用ELISA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 - 1、IL - 18水平进行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 - 1、IL - 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且二者呈正相关。sICAM - 1、IL - 18可能参与慢性肝炎的损伤过程
硫胺素与甘草酸二铵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李永新, 高庆伟, Diana M Luan, Amy E. Wallace, 王英兰
2003, 19(4): 226-227.
摘要:
观察硫胺素与甘草酸二铵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在美国加州及大连分别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硫胺素和甘草酸二铵。甘草酸二铵组与甘草酸二铵 +硫胺素组肝功复常率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硫铵素组与上述两组比较肝功复常率明显降低 ,差异显著。硫铵素组连续用药 4 8周后 ,肝功复常率、血清HBVDNA、HBeAg阴转率与治疗第八周结束时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硫铵素可降低乙肝病毒含量 ,稳定肝脏内环境 ,促进肝功恢复
Coomb’s试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
徐根香, 朱俊, 林冰影, 林瑞炮, 张晓琛
2003, 19(4): 228-229.
摘要:
了解Coomb’S试验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收集了 132例住院病例 ,男性 87例 ,女性 4 5例 ,平均年龄为 4 3 2岁 ,急性肝炎 15例 ,慢性中度 92例 ,慢性重度 17例 ,慢性重症 8例。对上述病例分别在入院时、住院中期或后期进行了Coomb’S试验、抗核抗体 (ANA)系列和T淋巴细胞亚群 (CD4/CD8)检测。急性重型、慢性重度及慢性重症肝炎患者均可出现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其中广谱、抗 -C3、抗IgG阳性分别为 19、19和 2例 ,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仅 1例阳性。ANA阳性和CD4/CD8下降均为 19例。且以上各指标滴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Coomb’S试验检测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情监测与治疗有指导意义
金钱胆通口服液治疗胆石症疗效研究
张文俊, 李兆申, 谢渭芬, 袁耀宗, 李定国, 蒋义斌, 吴叔明
2003, 19(4): 229-231.
摘要:
观察金钱胆通口服液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的疗效和安全性。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182例胆囊炎及胆石症患者分为金钱胆通口服液治疗组 12 2例和消炎利胆片对照组 6 0例。治疗后第 1天、3天、7天、14天和 2 1天临床症状改善率治疗组分别为 2 0 4 9%、5 0 82 %、80 33%、91 80 %和 94 2 6 % ;对照组分别为 11 6 7%、4 8 33%、6 6 6 7%、81 6 7%和 85 0 0 % ,7天后症状改善率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1)。排石有效率金钱胆通组为5 1 92 % ;消炎利胆片组为 2 7 2 7% ;完全排石率治疗组为 14 4 2 % ,对照组为 2 2 7% ,排石有效率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 <0 0 1)。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金钱胆通口服液能明显改善胆囊炎、胆石症症状 ,并有一定的排石功效
30例Budd-Chiari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诸葛宇征, 王英德, 刘丽娜, 王锋, 戴宁
2003, 19(4): 232-233.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 30例BCS患者的病史、B超多普勒、CT和血管造影资料 ,探讨了BCS的主要临床表现、病因和影像学改变。同时将B超多普勒和CT对BCS诊断的价值做了比较。结果提示 :(1)本组患者中 ,下腔静脉肝后段膜性闭塞是BCS的主要原因。 (2 )B超多普勒诊断BCS的敏感性高于CT ,但准确性较CT差。 (3)早期的诊断和采用合理的介入治疗方法是改善BCS患者预后的主要途径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透明质酸水平在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魏丽晶, 徐伟, 魏丽琴, 牛春辉
2003, 19(4): 234-235.
摘要:
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 1)和透明质酸 (HA)与肝硬化及肝损害的关系。用ELISA法检测正常人、肝炎肝硬化活动性、静止性患者血清ICAM - 1。用RIA法测定正常人、肝硬化各期患者血清HA。 1 肝硬化组血清ICAM - 1和HA均显著高于正常人 ,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2 两组肝硬化患者中sICAM - 1、HA血清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病情越重、血清ICAM - 1和HA水平越高。两者与血清ALT、AST、总胆红素 (TBil)、γ -转肽酶 (GGT)、球蛋白 (G)呈显著正相关 ,与血清胆碱酯酶 (ChE)、白蛋白呈显著负相关。肝硬化患者sICAM - 1和HA水平可作为判定肝硬化及肝损伤程度的指标
超声积分法对肝硬化的早期诊断
陈煜, 段钟平, 王宝恩, 陈敏华, 钱林学, 贺文, 陈光勇
2003, 19(4): 236-237.
摘要:
探讨早期肝硬化的影像学特征。 10 2例慢性肝炎患者行B超、CT检查及肝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将超声、CT图象特征同病理组织学标准进行对照分析。随纤维化分期的加重 ,综合肝实质回声、肝表面、肝脏边缘、肝静脉、脾脏面积等 5项参数的超声总积分值逐渐升高。以超声总积分大于 10分为界值 ,诊断肝硬化的敏感性为86 1% ,特异性为 95 5 %。肝脏CT图象的形态学观察诊断肝硬化患者的特异性为 10 0 % ,敏感性为 4 8 5 %。综合多项超声参数而成的超声总积分对诊断早期肝硬化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CT诊断早期肝硬化虽然特异性较高 ,但敏感性较低
肝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sCD8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吴勤动, 石益海, 朱永良, 李茂岚
2003, 19(4): 238-239.
摘要: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CD8(sCD8)水平变化与肝细胞损伤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CD8水平。肝硬化患者血清sCD8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其血清sCD8水平与肝功能指标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呈正相关 (r=0 35 4 ,P <0 0 5 ) ,与白蛋白 (A)水平呈负相关 (r=- 0 339,P <0 0 5 ) ,血清sCD8在Child -Pugh分级中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肝硬化患者血清sCD8水平增高与肝细胞损伤、肝功能障碍有关 ,血清sCD8水平监测可作为观察肝硬化患者病变的重要免疫学指标之一
蛋白激酶CK2α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陆东东, 张锡然
2003, 19(4): 240-241.
摘要:
为了克隆肝癌中CK2α基因并研究其功能。通过逆转录PCR从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获得CK2α亚基因编码区cDNA。利用表达载体pT7- 7进行定向克隆。IPTG诱导表达 ,Westernblot鉴定。CK2α在肝癌中表达强于癌旁肝组织。转化子的阳性筛选率为 10 0 %。重组质粒转化表达菌经IPTG诱导后出现一个分子量 4 2kDa蛋白过度表达 ,Westernblot结果证明 ,过度表达产物能与抗人CK2α亚基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结论 蛋白激酶CK2α亚基在肝癌中表达 ,并产生一定的功能
人参三醇组皂甙诱导分化人肝癌细胞的研究
王英凯, 张明磊, 张立波
2003, 19(4): 242-243.
摘要:
观察人参三醇组皂甙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 - 772 1的形态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应用光镜、电镜及端粒序列重复扩增银染法。结果发现该药能引起SMMC - 772 1细胞核浓缩、线粒体空泡化、微绒毛减少。该药没能抑制端粒酶活性 ,但能诱导分化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
肝转移瘤螺旋CT双期扫描诊断的研究
董春玲, 周俊影, 倪秀香, 钱爽, 张强
2003, 19(4): 243-244.
摘要:
研究少血供和富血供肝转移瘤螺旋CT双期表现。 12 8例肝转移瘤行螺旋CT全肝双期扫描 ,扫描后图象重建。扫描结果 98例为少血供 ,30例为富血供。结果证实螺旋CT双期扫描动脉期有利于富血供病灶的检出 ,门静脉期易于少血供的转移瘤检出。双期扫描提高了肝转移瘤的检出率 ,对于肝转移瘤的定性和鉴别诊断有很重要意义
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分析肝细胞癌组织P21WAF1/CIP1、PCNA和Ki-67的表达及意义
朱争艳, 高英堂, 杜智, 徐东波, 齐之丽, 景丽, 张文
2003, 19(4): 245-246.
摘要:
利用组织芯片技术检测P2 1WAF1/CIP1、PCNA与Ki - 6 7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 ,初步探讨P2 11WAF1/CIP1、PCNA与Ki- 6 7在肝细胞癌发生机制以及预后评估方面的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技术结合临床病理资料检测了 6 1例肝癌和 5 0例癌旁组织的P2 1WAF1/CIP1、PCNA、Ki- 6 7的表达情况。PCNA和Ki- 6 7表达与肝癌的分化程度相关 ,PCNA与肝癌的侵袭转移潜力有关 (P <0 0 5 ) ,P2 1WAF1/CIP1在实验中未见有明显差异 ,但在表达程度与肝癌组织的分化程度之间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应用组织芯片高效检测临床组织样本具有快速、方便、经济、准确的优点。P2 1WAF1/CIP1、PCNA与Ki- 6 7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血清唾液酸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
叶振斌, 潘爱娟, 李朋, 陈丽珠
2003, 19(4): 247-248.
摘要:
为探讨血清唾液酸 (SA)水平对原发性肝癌 (PHC)患者的临床意义 ,本文测定 4 6例PHC患者 ,2 10例良性非癌性肝病及 10 0例健康献血员的血清SA含量。结果显示 :PHC患者血清SA浓度 (或异常率 )显著升高与正常组及良性肝病组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且与PHC患者的病期、瘤体大小、疗效相关。表明血清SA检测对PHC患者的确诊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非肝癌肿瘤患者肝功能异常病因分析
宋艳秋, 刘忠民, 王畅
2003, 19(4): 248-249.
摘要:
为探讨肿瘤合并肝功能异常病因 ,本文回顾分析 6 0例肿瘤合并肝功能异常病例。评价指标为患者血清中转氨酶含量。结果表明 ,6 0例中 2 4例为肿瘤浸润所致 ,主要是淋巴瘤、白血病。 30例为药物性肝损害 ,6例免疫性肝损害 ,对肿瘤患者合并肝功能异常的治疗应具体分析病因 ,区别对待
胆囊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和癌基因蛋白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葛霞, 谢群, 赵连军, 姚敏
2003, 19(4): 250-251.
摘要:
为探索胆囊癌中PCNA和c -erbB - 2表达及其分化、浸润及转移的关系和临床意义。应用HE和免疫组化 (S -P)方法对 98例胆囊癌进行组织学分型、分级、浸润和转移的观察 ,对其中 85例进行PCNA和c -erbB - 2免疫标记。女性 5 7例 ,男性 4 1例。组织学以腺癌为主 6 3例 (占 6 4 3% ) ,免疫组化标记 85例 ,高分化 38例 ,中分化2 7例 ,低分化 2 0例。PCNA阳性表达率为 88 2 % ,其中高表达率在三种分化中分别为 2 9 9%、5 1 9%和 5 5 % ,各组织学分级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c-erbB - 2阳性率为 36 5 % ,与组织学分级有关 (P <0 0 5 ) ;PCNA高表达的胆囊癌 ,其c-erbB - 2阳性率显著高于低表达者 (P <0 0 5 ) ,PCNA的表达与胆囊癌的组织学分级和转移有关 ;c-erbB - 2的阳性表达与胆囊癌增殖活性、组织学分级和浸润深度有关 ,提示c -erbB - 2阳性表达预后不良
血清层粘连蛋白、胶原Ⅳ在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意义
孙远杰, 赵铭, 刘福旭, 杨丽, 张颖, 刘志忠, 颜波群, 徐涛
2003, 19(4): 252-253.
摘要:
探讨血清层粘连蛋白 (lamininLN)、胶原Ⅳ (typeⅣcollagenCⅣ )含量变化在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意义。应用放免法测定血清LN、CⅣ含量。研究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转移或复发血清LN、CⅣ的含量变化特点 ,与肝脏良性肿瘤进行对比分析。血清LN、CⅣ在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中明显升高LN(2 2 5± 5 5 1)ng/ml、CⅣ (118 7±2 6 8)ng/ml(t=3 97,P <0 0 1) ,肝脏恶性肿瘤转移或复发者血清LN、CⅣ再度升高 (x2 =4 12 ,P <0 0 5 ) ,肝脏良性肿瘤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t=0 82 ,P >0 0 5 )。血清LN、CⅣ作为一种临床检测指标 ,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肝脏恶性肿瘤转移或复发的判断、以及疗效观察有一定的意义
硫代寡核苷酸在小鼠体内脏器生物分布研究
郑素军, 钟森, 陈跃, 陈枫, 张建军, 邓存良, 王升启
2003, 19(4): 254-255.
摘要(3542) PDF (87KB)(1210)
摘要:
探讨硫代寡核甘酸 (PSODN)在小鼠体内脏器生物分布。合成互补于乙型肝炎病毒pre -c/c基因的PSODN :5’ -CATGCCCCAAAGCCAC - 3’ ,用T4多核苷酸激酶进行 5’端3 2 P标记后 ,小鼠尾静脉给药 ,分别于不同时间点处死小鼠并取各脏器及血液 ,液相闪烁计数仪测放射性计数。PSODN在血中很快清除 ,半衰期约 1~ 2分钟 ;在所有脏器中 ,肝摄取量最高 ,30分时脏器放射性大小依次为肝 >肾 >肺 >心 >脾 >脑。随后 ,肝脏放射性逐渐降低 ,2 4小时后是所给药物的 2 93%。肝脏作为反义治疗的靶器官有现实意义 ,建议PSODN给药间隔为 2 4小时
肝脏小病变超声鉴别诊断及病理基础
孙业玲, 李红, 魏波, 孙其祥
2003, 19(4): 256-257.
摘要:
探讨肝脏小病变超声回声特性的组织病理学基础。超声引导下对 30例共 4 1个肝脏不同回声小病变行穿刺病理组织学活检 ,分析与灰阶声像图对应的组织学改变。 4 1个结节中包含各种良、恶性病变。低回声病灶组织结构较致密 ,高回声病灶共同组织学特点是含有非液化坏死区 (混合回声 ) ,见于血窦或窦间隙扩张 ,纤维组织、脂肪空泡 ,透明细胞。组织病理成分和构成决定了病变的回声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