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1年 第1期

显示方式:
乙型肝炎病毒嗜肝性机制研究进展
高普均, 曲立科, 杨翰仪
2001, 17(1): 3-4.
摘要:
肝脏类癌的临床诊治
杨冬华, 范子荣, 周最明
2001, 17(1): 5-6.
摘要:
病毒性肝炎免疫治疗进展
计一平, 胡晋红, 石晶
2001, 17(1): 7-8.
摘要:
核酶:肝脏疾病基因治疗的新途径
徐峰, 陈智, 刘克洲
2001, 17(1): 9-11.
摘要:
肝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陆东东
2001, 17(1): 12-13.
摘要:
原发性肝癌过度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意义
主余华, 傅丽娜, 孙成刚
2001, 17(1): 14-15.
摘要(2060) PDF (81KB)(1131)
摘要:
肝豆状核变性研究进展
蔡中起, 高桂菊, 陈锦华
2001, 17(1): 16-17.
摘要:
妊娠期急性腹痛性肝病
刘翠霞, 蔡中起
2001, 17(1): 18-19.
摘要:
HDAg与HBsAg/HBcAg在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中的表达
顾小红, 李奇芬
2001, 17(1): 20-22.
摘要:
研究HDAg、HBsAg和HBcAg在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中表达及关系 ,探讨HDV致病机理。应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及连续切片技术 ,检测 79例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HDAg、HBsAg和HBcAg表达 ,以 5 2例乙型肝炎作对照。丁型肝炎HBsAg、HBcAg检出率 (81%、71% )较乙型肝炎 (94%、92 % )低 (P <0 0 5或 0 0 1)。HDAg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 ,HBsAg以肝细胞浆表达为主 ,HDAg和HBsAg表达强度及阳性细胞分布呈一致性 ,均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和病理损害程度相关 (P <0 0 1)。HBcAg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 ,HBcAg阳性细胞明显少于HDAg阳性细胞。HDV感染可抑制HBV抗原表达 ;在HDV致病机制中既有HDV的直接细胞毒性作用 ,也有HBV和HDV的协同作用。
SP法检测死胎肝组织中HBV表达的初步探讨
刘伟, 赵伟, 罗婵
2001, 17(1): 23-24.
摘要:
探讨HBV经母婴传播在胎儿肝组织中表达的高危因素。采集 5 0例乙型肝炎产妇娩下的死胎 ,尸检取肝组织 ,SP法检测HBV ;回访婴母产前静脉血HBV的检测结果。HBcAg颗粒的肝细胞胞浆呈弥漫棕黄色 ,呈点、灶片状分布于肝组织中 ;毛细胆管上皮和管腔内也可见到棕黄色HBcAg颗粒。 2 1/ 5 0例 (4 2 % )死胎肝组织中HBcAg阳性 ,其中静脉血HBV单阳、小三阳和大三阳的婴母分娩的死胎肝组织中HBcAg阳性分别为 3/ 12例(2 5 0 0 % )、2 / 12例 (16 6 7% )、16 / 2 6例 (6 1 5 2 % ) ,前两者比较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第三者与前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0 5 )。婴母静脉血HBV大三阳是乙型肝炎病毒通过母婴传播在胎儿肝组织中表达的高危因素。
铁代谢异常在乙型肝炎肝损伤的意义
白玉, 曹治宸, 刘金星, 李兵顺, 杨学农, 李凤林
2001, 17(1): 25-27+23.
摘要:
探讨血清铁代谢对乙型肝炎肝损伤的影响。对收治的 10 3例乙肝患者按临床分型 ,将铁代谢血清学指标与对照组进行均数的两两比较t检验。血红蛋白 (Hb)、血清铁蛋白 (SF)、转铁蛋白 (TRF)、血清铁 (SI)、总铁结合力 (TIBC)与乙型肝炎肝损伤相关。其中 ,SF、SI随肝损伤加重而增加 ,Hb、TRF、TIBC随肝损伤加重而减少。铁负荷过重可能协助HBV加重肝损伤 ,因此 ,检测铁代谢指标SF、TRF、ST、TIBC可以对乙型肝炎的治疗和预后作出评价。
肝胆管结核继发阻塞性黄疸1例报告
周最明, 陈新杰, 杨林
2001, 17(1): 27-27.
摘要:
肝病患者血清TGF-α和TGF-β1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庄岳鹏, 王崇国
2001, 17(1): 28-29+25.
摘要:
探讨肝病血清TGF-α与TGF -β1的关系及在肝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TGF-α采用放射免疫法 ,TGF-β1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 ,对 15 3例肝病血清进行检测分析。各型肝炎、肝硬化TGF-α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病情加重而升高 (P <0 0 1)。各型慢性肝炎、肝硬化TGF β1也明显升高 ,且与TGF α存在正相关 (r =0 5 12 ,P <0 0 5 )。肝癌组血清TGF-α及TGF-β1均显著高于各型肝病 (P <0 0 1)。TGF-α可反映肝损伤程度。TGF-α与TGF-β1在肝炎及肝癌中各自所能发挥的作用存在不同。血清TGF-α及TGF-β1的检测对于肝炎判断病情及预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均有重要意义。
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IFN-γ水平与HA、PⅢP、Ⅳ-c、LN水平关系的分析
冯岚, 章以法, 王林伦, 何浩明
2001, 17(1): 30-31.
摘要:
检测 5 8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γ 干扰素 (IFN -γ)和肝纤维化标志物HA、PⅢP、Ⅳ -c、LN的结果。有 35例 (6 0 34 % )血清IFN -γ水平降低 ,11例 (18 97% )升高。血清IFN -γ降低者肝纤维化标志物升高明显。肝功能异常的活动性肝硬化患者血清IFN -γ水平较静止期肝硬化患者为高 (P <0 0 5 )。提示 ,测定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IFN -γ的含量 ,结合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的水平 ,可能对使用IFN -γ抗纤维化治疗提供有一定价值的依据。
TH1/TH2对HBV特异性抗原HBcAg和HBeAg应答的研究
王少扬, 林玉梅, 马卫闽, 张树林
2001, 17(1): 32-33.
摘要:
为研究HBcAg和HBeAg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TH1/TH2类细胞分化的影响。将 6 4例慢性HBV感染者根据免疫状态不同分为ATL正常组 (ATL <40u/L)和ATL异常组 (ATL>6 0u/L) ;HBeAg阳性组和抗 -HBe阳性组。分别用重组HBcAg和HBeAg诱导感染者PBMC体外增殖。并设 2 0例健康人群做正常对照组 ,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TH1类细胞因子 (IL - 2、IFN -γ)和TH2类细胞因子 (IL - 4、IL - 10 )发现无论何组 ,在HBcAg诱导下产生TH1类细胞因子量明显高于HBeAg诱导下产生的量 ,TH2类细胞因子量低于HBeAg诱导下产生的量 ,正常对照组也得出类似的结果。提示 :对于慢性HBV感染者在不同的免疫状态下 ,均表现为HBcAg倾向诱导TH1类细胞分化 ,而HBeAg倾向诱导TH2类细胞分化。
乙肝患者血清NO与肝损伤关系的初步研究
陈焰, 陈悦, 任泽久, 汤守斌, 田德英
2001, 17(1): 34-35.
摘要:
检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 (NO) ,谷丙转氨酶 (ALT)和血浆白蛋白 (ALB)含量的变化。收集各型乙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及健康者血清作为对照 ,用NO试剂盒检测血清NO浓度 ,实验室常规检测ALT和 (ALB)水平。急性肝炎时 ,血清NO浓度降低 ,ALT升高 ,ALB无明显变化 ,而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NO和ALB显著升高 ,ALT降低。NO在各型乙肝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双重作用。
大鼠肝再生增强因子基因组DNA的克隆化与序列分析
董菁, 成军, 刘友昭, 王刚, 施双双, 钟彦伟, 王勤环
2001, 17(1): 36-37.
摘要:
根据大鼠肝再生增强因子 (Augmenterofliverregeneration ,ALR)c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法自Wistar大鼠基因组DNA中扩增出大鼠ALR基因组DNA ,全长为 15 0 8nbp ,结构为 3个外显子和 2个内含子 ,外显子长度分别为 18bp、197bp和 16 3bp ,各编码 6个、6 4个和 5 5个氨基酸残基 ,长度与小鼠、人类ALR的外显子一致。
脾结核引起左侧门脉高压症1例
汤炳
2001, 17(1): 37-37.
摘要:
肝硬化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姚桢, 姚宗歌, 汪耘, 连云鹏, 王辉, 关东威, 赵宏伟
2001, 17(1): 38-40.
摘要:
采用x、x2 及P值统计学方法观察一组大样本肝硬化住院病例的主要临床流行病学指标。结果显示临床发病构成比为 1 39% ,占全部肝病住院病例之 5 1 0 7%。病死率为 11 79%。病因学分析表明 88%病例与HBV感染相关 ,主要HBV标记组合形式为HBsAg +抗HBe +抗HBc及HBsAg +抗HBc ,单项抗HBc及并抗HBe和 (或 )抗HBs者亦非少数。直接死因以上消化道出血为最主要 (80 42 % ) ,伴脑病肝衰竭次之。由于肝硬化以与HBV相关者为最多 ,故其预防当从防治乙型肝炎入手。
口服维生素E引起胃肠道出血——附病例报告
许定岚, 欧志明, 石银冲
2001, 17(1): 40-40.
摘要:
1023例病毒性肝炎临床与病理诊断分析
顾生旺, 章廉, 冯筱榕, 彭吉力, 侯金林, 卢桥生, 朱幼芙, 骆抗先
2001, 17(1): 41-42.
摘要:
探讨病毒性肝炎临床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将 10 2 3例病毒性肝炎临床与病理资料输入计算机 ,用SPSS8 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各型肝炎临床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 76 9% ,诊断符合率依次为慢性肝炎重度组(CHs) 81 9% ,慢性肝炎轻中度组 (CHL~m) 81 4% ,活动性肝硬变 (ALC) 5 2 % ,静止性肝硬变 (LC) 5 0 % ,急性重型肝炎 (ASH) 5 0 % ,急性肝炎 (AH) 38 6 % ,慢性重症肝炎 (CSH) 35 7% ,亚急性重症肝炎 (SSH) 0 %。临床与病理结合 ,有助于提高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准确率。
重组干扰素αIb(赛若金)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0例临床疗效观察
祝桂琅, 钟建平, 黄志荣, 费迎明, 沈华江, 李水法, 周水英, 陈炳潮
2001, 17(1): 43-44.
摘要:
10 0例慢性乙型肝炎用重组干扰素α Ⅰb治疗 ,每支 30 0万IU ,隔日肌注 ,连续五个月为疗程。对照组用重组干扰素α Ⅱb治疗 ,其剂量、用法及疗程与治疗组相同。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于疗程结束时 :HBeAg转阴率各为 47 0 %与 45 0 % ;HBV -DNA转阴率各为 5 3 0 %与 5 0 0 %。停药一年后随访时 :HBeAg持续转阴率各为 37 0 %与 36 0 % ;HBV -DNA持续转阴率各为 39 0 %与 37 0 %。二组间二项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说明赛若金与干扰能相比 ,具有疗效相仿 ,副反应低的优点。另对赛若金治疗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观察 ,于疗程结束时 ,其治前与治后比较HA各为 16 2 7± 6 8 5与 97 5± 43 3;Ⅳ c各为 79 8± 36 7与 5 6 5± 2 4 2。二项前后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提示赛若金有抗肝纤维化疗效。
肝病患者胃动力障碍及西沙必利的改善作用
白岚, 姜云飞, 张春恩, 张万岱, 楼林
2001, 17(1): 45-46.
摘要:
本文利用B型超声方法检测了 2 0名正常志愿者及 5 0例肝硬化、肝癌患者的胃液体排空功能 ,同时观察单剂量西沙必利对患者胃排空的影响。结果显示正常胃液体半排空时间 (T1/ 2 )为 (13 90± 4 30 )分钟 ,肝硬化患者为 (39 36± 12 30 )分钟 ,肝癌患者为 (4 0 5 0± 8 91)分钟 ,病人与正常对照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别。口服西沙必利 10mg半小时后患者T1/ 2明显缩短至 (2 4 33± 11 17)分钟 ,P <0 0 5。从而说明了慢性肝病患者存在胃动力障碍 ,并提示西沙必利可改善这种障碍 ,为该类病人临床应用西沙必利缓解症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兰州地区TTV感染的血清学及临床研究
焦建中, 刘旺国, 李爱月, 焦建新, 邱瑛锋, 沈戌
2001, 17(1): 47-48.
摘要:
研究兰州地区供血员 ,静脉毒瘾者和肝病患者中TT病毒 (TTV)的感染状况及致病性。采用套式PCR技术检测 12 0例供血员 ,5 6例静脉毒瘾者和 74例肝病患者血清中TTVDNA。供血员TTVDNA检出率为7 5 % (9/12 0 ) ;静脉毒瘾者中TTVDNA检出率为 2 6 8% (15 /5 6 ) ;肝病患者中TTVDNA检出率为 13 4% (10 /74)。肝病患者的感染率与供血员和静脉毒瘾者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在 10例TTVDNA阳性患者 ,6例为单一TTV感染 ,4例ALT增高 ,3例呈急性肝炎的临床症状。TTV感染可经血液和胃肠道传播 ,多呈病毒携带状态 ,也可单独引起急性肝炎 ,但致病性较弱。对TT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南京地区TT病毒感染分子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
赵有为, 许家璋, 杨志国, 何长伦, 隋云华, 汪茂荣, 黄祖瑚
2001, 17(1): 49-50.
摘要:
了解南京地区TTV(transfusiontransmittedvirus)感染情况 ,重叠TTV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变程度和HBV复制的影响。采用巢式PCR(nestedpolymerasechainreaction)检测血清中TTVDNA。 46 9份血清中 ,TTVDNA总检出率为 2 1 1% ,其中健康人群、献血员、血透患者、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庚型肝炎、非甲 -庚型肝炎检出率分别是 9 4%、33 3%、30 8%、11 6 %、19 9%、15 4%、8 7%、9 5 %、34 1% ;有 2 8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TTV感染 ,轻度、中度和重度各组患者中TTV检出率无显著差异 ,TTV阳性与阴性组之间肝功能改变相近 ,HBeAg或TTVDNA阳性与阴性组之间TTV检出率相当。结论 :南京地区存在TTV感染 ,TTV是导致非甲 -庚型肝炎的重要原因 ,TTV可能存在非血源性传播途径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TTV感染对病变程度和HBV复制无明显影响。
CT导向下碘油阿霉素乙醇注射治疗肝癌30例疗效观察
吴建兵, 倪恿文, 黄平, 李晓, 汪青山
2001, 17(1): 51-52.
摘要:
探讨CT导向下碘油阿霉素乙醇注射治疗肝癌的疗效。肝癌患者 30例 ,其中男性 2 2例 ,女性 8例 ,平均年龄 43岁 ,在CT导向下用碘油阿霉素乙醇瘤体内注射治疗。 <3cm和 >5cm直径肝癌患者的 1年及 3年生存率分别为 10 0 % ,6 6 6 % (P <0 0 5 )和 6 2 5 % ,12 5 % (P <0 0 5 ) ,组织学检查 70 0 %的病灶完全坏死。该方法具有疗效确切、适应症广、副作用小的特点。
原发性肝癌螺旋CT多期扫描和MRI研究
席永昌
2001, 17(1): 53-54.
摘要:
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原发性肝癌 6 9例 ,术前均行螺旋CT多期扫描和MRI检查。本文研究了螺旋CT多期扫描和MRI对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特征。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行螺旋CT多期扫描的确诊率为 95 % ,行MRI平扫加顺磁增强的确诊率为 10 0 %。结论 :螺旋CT多期扫描和MRI均为原发性肝癌诊断的安全和有效的手段 ,后者比前者更优越。
胆囊结石患者血清结合胆汁酸分析及临床应用
陈大义, 余蓉, 张丽萍, 刘佶爱, 周君
2001, 17(1): 55-56.
摘要:
观察胆囊结石患者血清结合型胆汁酸变化情况 ,探讨结合胆汁酸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对胆囊结石、结石性胆囊炎和胆总管结石患者血清中六种结合胆汁酸进行测定。三种类型胆囊结石病人血清结合胆汁酸普遍高于对照组。胆囊结石组和结石性胆囊炎组除牛磺胆酸比对照组降低外 ,甘氨胆酸、甘氨脱氧胆酸显著升高。胆总管结石组虽各组分变化不明显 ,但各组分之和仍高于对照组。血清结合胆汁酸各组分在诊断胆囊结石 ,了解和预测结石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胆囊癌组织CD15和Bcl-2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谷化平, 尚培中, 周翠玲
2001, 17(1): 57-58.
摘要:
研究CD15抗原和bcl- 2癌基因蛋白产物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类型、病理分级和转移的关系 ,并探讨CD15与癌基因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应用微波 -SP免疫组化法 ,检测 45例胆囊腺癌、17例胆囊腺瘤和10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CD15和bcl 2的表达水平。在胆囊癌中CD15和bcl 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1 1%和 6 0 %。其表达阳性率在胆囊癌中均明显高于胆囊腺瘤 (P <0 0 5 ) ,并与胆囊癌的组织类型、病理分级和转移密切相关 (P<0 0 5 )。CD15表达与bcl 2表达呈明显相关联。CD15和bcl 2均是胆囊癌高度恶性和预后不良的重要生物学指标。胆囊癌CD15表达与bcl 2蛋白表达具有相互协同作用可能
干扰素联合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
袁炳康
2001, 17(1): 59-59.
摘要:
肝肾综合征发病机制与高渗氯化钠溶液的应用
刘建军, 智红, 刘芙蓉
2001, 17(1): 60-6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