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6期

显示方式:
专论
2010年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进展回顾
段维佳, 贾继东
2011, 27(6): 567-569.
摘要:
本文的目的在于回顾2010年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及重叠综合征在诊断、治疗及监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胆汁的分泌、排泄和调节及胆汁淤积发生机制
陆伦根
2011, 27(6): 570-571+580.
摘要:
胆汁的形成、分泌和排泄机制十分复杂,肝细胞和胆管细胞都具有摄取和分泌胆汁成分的功能,这主要依靠肝细胞和胆管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其在肝脏的病理和生理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胆汁淤积可以由肝细胞内胆汁形成的功能性缺陷所致,也可由于小胆管或胆管内胆汁分泌或流动的障碍所致。本文就胆汁分泌、排泄和调节及胆汁淤积发生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王倩怡, 贾继东
2011, 27(6): 572-576.
摘要: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多种诱因作用下,自身免疫耐受机制遭到破坏,机体逐渐不能耐受自身抗原,从而导致出现疾病特异性的自身抗体并在肝脏内出现免疫细胞浸润。深入研究发病机制,有助于在诊断、治疗及预防上取得根本性突破。本文就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病理特点
王泰龄, 赵新颜
2011, 27(6): 577-580.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发病机制的进展,阐述了AIH活动期和缓解期的病理形态特点及缓解的病理诊断标准。AIH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为淋巴浆细胞性界面炎。急性加重或急性发病可呈现明显的小叶中心带坏死,这些病变中浆细胞成簇是诊断AIH的重要依据。肝穿病理形态有助于澄清其他自身抗体阳性的慢性肝病。并介绍了IgG4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位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病理特点。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治疗进展
段维佳, 尤红
2011, 27(6): 581-583.
摘要: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熊去氧胆酸(UDCA)是惟一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的治疗PBC安全有效的药物。经UDCA治疗1年后有较好生化应答的患者,其长期预后较好。目前,对UDCA应答欠佳患者的治疗方法尚不确定。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PBC患者惟一有效的方法。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细胞免疫学发病机制
王寅虎, 杨微, M.Eric Gershwin, 廉哲雄
2011, 27(6): 584-587+594.
摘要: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器官特异性的进行性自身免疫疾病,常见于女性,以肝脏门脉周围的淋巴细胞浸润,胆管上皮细胞特异性损伤以及血清中高滴度抗线粒体抗体(AMA)为主要特征。最新的PBC研究采用了CD4启动子控制下的TGFβ受体2显性失活(dnTGFβRⅡ)小鼠模型,这种小鼠模型很好地模拟了PBC患者的典型特征。在这种小鼠的基因背景下,通过分别敲除Rag1,μ以及CD1d基因建立了多种双基因缺陷鼠,通过研究发现T细胞,B细胞以及CD1d限制的NKT细胞等对肝脏淋巴细胞浸润,胆管上皮细胞损伤以及AMA的产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系列的细胞免疫学实验结果显示,是CD8+T细胞而非CD4+T细胞在肝脏损伤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B细胞除分泌抗自身抗体之外,还具有抑制PBC发生的免疫调节作用。这些机制的研究为揭示人类PBC疾病的细胞免疫学致病机理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依托。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弥漫结缔组织病的肝损伤
张奉春
2011, 27(6): 588-590.
摘要: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以肝脏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疾病,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肝损伤是一组肝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病,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这两组疾病无论在临床表现以及基础免疫学的免疫异常变化都有相互联系。本文着重分析了弥漫性结缔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相关性,包括它们之间重叠存在的比例、临床症状、自身抗体的相关性,以及病理和免疫学的差异,目的就是希望提高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弥漫性结缔组织病(CTD)肝损伤的认识,进一步深入研究,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断和治疗
舒慧君, 朱峰
2011, 27(6): 591-594.
摘要: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一种以胆管的进行性炎症、纤维化和多发性狭窄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及免疫机制有关,其病变范围可累及肝内和肝外胆管。部分患者具备典型的胆汁淤积表现和PSC的组织学特征,但胆管造影正常,称为小胆管PSC。PSC的病程多呈慢性进行性,最终演变为终末期肝病。60%~80%的PSC患者可并发炎症性肠病,约20%的患者还可并发胆管癌。目前针对PSC的治疗,除肝移植外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自身抗体检测及报告规范
闫惠平
2011, 27(6): 595-597.
摘要:
自身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非常重要。抗线粒体抗体(AMA)及AMA-M2抗体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诊断指标之一,具早期诊断作用,但与疗效和预后无相关性。PBC患者抗核抗体(ANA)有一定荧光模式,抗sp100和抗gp210对PBC有很高特异性。大部分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所出现的自身抗体缺乏疾病特异性,ANA和抗平滑肌抗体也可见于其他多种肝病。参照自身抗体将AIH分为两型,抗-SLA对AIH有极高特异性,阳性者病情多较重。自身抗体主要检测方法为间接免疫荧光法(IIF)、ELISA和免疫印迹法。ANA标准检测程序应为:IIF法对标本筛查,而后对必要者进行特异性ANA谱定量或半定量检测。自身抗体的室间质量评价是质量控制措施之一。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刘兴会, 侯敏敏
2011, 27(6): 598-600.
摘要: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为一种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其病因不详。该病首次报道于19世纪80年代,于20世纪60年代得到详细报道,属高危妊娠之列。ICP最大的危害是发生胎儿窘迫,常使胎儿突然胎死宫内,并增加母体产后出血的风险。临床主要症状为瘙痒。临床上对ICP的处理存在两种过激的倾向,因此对ICP的诊断需规范化,需排除其他相关性疾病。建议诊断时进行分度,以便合理制定临床治疗方案,避免处理上的盲目性。
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卞兆连, 尤征瑞, 马雄
2011, 27(6): 601-604.
摘要:
近年来,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其重叠综合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重叠综合征的发病率低,难以进行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导致该类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案没有统一标准,本文就该病的诊断及治疗做一综述。
重叠综合征: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IAIHG)就争议问题的立场声明
杨力, 程浩, 陆伦根
2011, 27(6): 605-606.
摘要:

<正>自身免疫性肝病中,部分患者具有胆汁淤积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和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两种疾病特征,这些患者通常诊断为"重叠综合征",目前尚缺乏定义"重叠"的国际一致性标准。

论著_病毒性肝炎
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预测指标
占国清, 谭华炳, 张薇薇, 李儒贵, 谢杏榕, 胡波
2011, 27(6): 608-610.
摘要: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48周的疗效及其预测指标。方法采用替比夫定(LdT)600 mg/d治疗78例HBeAg阳性CHB患者48周,从性别、年龄、ALT和HBV DNA基线、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12周时HBV DNA转阴)为预测因素,分析其对治疗48周疗效的影响。结果性别、年龄与治疗8~48周时HBV DNA转阴无相关性(P>0.05);5 ULN≤ALT≤10 ULN组治疗24、36及48周时HBV DNA转阴率高于2 ULN≤ALT≤5 ULN组(P<0.05,P<0.01);HBV DNA 106~105拷贝/ml组治疗48周时ALT复常率和HBV DNA转阴率高于HBV DNA>107拷贝/ml组(P<0.05);早期病毒学应答组治疗48周时HBeAg阴转率ALT复常率和HBV DNA转阴率也高于非应答组(治疗12周时HBV DNA≥500拷贝/ml)(P<0.05)。结论 ALT、HBV DNA基线、早期病毒学应答可能可以作为预测替比夫定抗HBV疗效的指标。
阿德福韦酯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答欠佳继续该药治疗的疗效分析
邱英峰, 丁永刚, 李光明
2011, 27(6): 611-613.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阿德福韦酯(ADV)初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答欠佳或失败后继续给予ADV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所有CHB患者均以ADV 10 mg/d作为初始治疗,在治疗12周时,未达到HBV DNA转阴者根据HBV DNA下降值分为三组。三组均继续增加ADV治疗剂量观察。结果 120例初治患者共有94例患者入组。累计转阴率为71/120(59.17%),比较12周时转阴率为26/120(21.67%),χ2=5.837,P<0.05。各组肌酐水平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DV初治病毒学应答欠佳的患者通过延长观察时间至24周及增加每日摄入剂量继续ADV治疗可以提高HBV DNA转阴率,且患者肌酐水平无明显升高。
替比夫定治疗高ALT水平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姚钦江, 马卫国
2011, 27(6): 614-616.
摘要: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高ALT水平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 60例HBeAg阳性的CHB患者以ALT为依据分为低ALT组(ALT在2倍ULN与10倍之间)和高ALT组(ALT在10倍ULN与20倍之间),给予替比夫定600 mg/d,观察治疗52周时的应答情况。结果治疗52周时,高ALT组HBV DNA降低比例明显高于低AL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ALT组HBeAg阴转率及血清学转换率、HBsAg阴转率低于高AL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ALT组中有4例出现HBsAg阴转,3例出现了HBsAb;低ALT组中没有出现HBsAg阴转及血清学转换。52周时两组患者ALT复常率、病毒学反弹、对替比夫定耐药及肌酸激酶升高水平相似。结论高水平ALT是替比夫定治疗应答较好的预测因子。
干扰素α-2b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金瑞, 张世斌, 边新渠, 卢诚震, 柳忠生, 郭新会
2011, 27(6): 617-619.
摘要:
目的比较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与单用干扰素α-2b及单用拉米夫定三种不同疗法,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三个治疗中心针对259名HBeAg阳性CHB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其中单用干扰素α-2b(A)组82名患者;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B)组88名患者;单用拉米夫定(C)组89名患者。对照分析各组治疗12、24、36、48周时以及随访第72周时,血清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和血清HBV标志物的变化。观察不良反应以及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情况。结果 (1)三组患者治疗各时间点血清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组抗病毒治疗48周时,HBeAg阴转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9.67%和31.59%,与A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用干扰素α-2b组抗病毒治疗48周时,血清HBeAg阴转率和转换率分别为30.29%和29.27%,与单用拉米夫定组的6.74%和5.6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扰素α-2b联合拉米夫定组和单用拉米夫定组...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邹志强, 强春倩, 李艳芳, 刘友德, 郎振为
2011, 27(6): 620-622.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脂肪肝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病例选自2008年7月~2009年12月期间有肝活组织检查的CHB患者306例,根据肝组织中脂肪变肝细胞<5%小叶内肝细胞者为CHB组,脂肪变肝细胞>5%者,为CHB合并脂肪肝组。对两组的临床与病理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306例CHB患者中,合并肝脂肪变141例(46.1%),不合并肝脂肪变165例(53.9%)。各种临床生化及病理指标中,高体重指数(P<0.0001)和性别(P=0.008)是CHB患者合并肝细胞脂肪变的危险因素,与患者年龄、血糖、胆固醇和肝组织学炎症分级和分期无关(P>0.05)。结论 CHB合并肝脂肪变的发生主要与高体重指数及男性相关。
97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临床诊断和肝组织病理特征的关系
倪伟, 施维群
2011, 27(6): 623-624+637.
摘要:
目的总结分析慢性HBV感染者临床诊断与肝组织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期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97例慢性HBV感染者(慢性HBV携带、慢性乙型肝炎)进行临床诊断分析及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55例慢性HBV携带者中S0~4分别为31、21、2、1、0例,分别占56.3%、38.1%、3.6%、1.8%、0.0%;G0~4分别为28、23、3、1、0例,分别占50.9%、41.8%、5.5%、1.8%、0.0%;30~40岁年龄段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均高于其他两组。97例临床血清检测诊断为HBV感染者肝组织活检免疫组化结果有6例HBsAg阴性,7例HBcAg阴性。结论临床诊断为慢性HBV携带者及慢性肝炎轻度患者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需要积极的干预治疗。肝组织活检病理诊断为临床诊疗提供巨大帮助,但也有一定局限性。
论著_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Wnt诱导分泌蛋白-1介导肝纤维化发生的实验及临床观察
李玮, 熊伍军, 简易成, 江鸣, 何益, 刘雁冰
2011, 27(6): 625-627.
摘要:
目的探讨Wnt诱导分泌蛋白-1(WISP-1)在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与慢性肝病患者病程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制作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取正常组、造模8周组、造模12周组大鼠肝组织,利用免疫组化观察大鼠肝组织WISP-1表达水平的变化,光镜下半定量分析;收集健康体检者血清20例,慢性HBV携带者患者血清2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60例,利用ELISA测定血清WISP-1水平变化,利用放射免疫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前Ⅲ型胶原(PⅢP)、Ⅳ型胶原(CⅣ)水平,分析WISP-1水平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造模8、12周组WISP-1表达水平分别为11.0±2.4、23.8±4.8,与正常组2.3±2.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HBV携带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WISP-1水平分别为(65.5±18.8)、(71.2±18.2)ng/ml,与健康对照组(57.3±15.2)ng/m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WISP-1与HA、LN、PⅢP、C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
膜联蛋白Ⅰ在大鼠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王春莹, 刘俊, 林镯, 陆小蒟, 阳韬, 陈永平
2011, 27(6): 628-631.
摘要:
目的检测膜联蛋白Ⅰ(AnnexinⅠ)、转化生长因子(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大鼠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阐明AnnexinⅠ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6只,肝纤维化模型组24只,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MN)腹腔注射制备肝纤维化模型。肝纤维化模型组2、4、6、8周各6只大鼠门静脉采血检测血清ALT、AST,采用HE及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学变化,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组织AnnexinⅠ、TGFβ1、α–SMA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AnnexinⅠ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纤维化模型组血清ALT、AST水平随损伤时间延长逐渐升高,4周达高峰,6周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肝组织有AnnexinⅠ、TGFβ1、αSMA低表达,2周即升高,4、6周较明显,8周下降,肝纤维化模型组与对照组在2、4、6、8周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nexinⅠ对肝脏可能有保护作用,为临床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新策略。
论著_肝胆胰肿瘤
HBV DNA阳性的中晚期肝癌预后因素分析及抗病毒治疗对生存期的影响
臧允红, 丁明权, 何登明
2011, 27(6): 632-634.
摘要:
目的探讨HBV DNA阳性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HC)预后的影响因素及抗病毒治疗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选择HBV DNA阳性的93例中晚期肝癌患者临床指标和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分析,重点分析病毒载量及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肝癌预后的影响。结果除GGT、Child-Pugh分级、门脉癌栓、治疗方式、治疗次数外,抗病毒治疗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而病毒载量对预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病毒载量并不影响HBV DNA阳性患者的生存期,但抗病毒治疗仍是影响生存的重要因素,对于HBV DNA阳性的中晚期肝癌应积极抗病毒治疗,以期改善患者的生存。
论著_其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刘美玲
2011, 27(6): 635-637.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合并糖尿病(DM)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0年7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1例PB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PBC合并DM患者(DM组)与PBC无合并DM患者(非DM组)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并发症、合并症、肝功能指标、免疫学指标、胃镜表现等特征。结果 PBC患者合并DM的发生率为19.6%。DM组有双下肢水肿体征、腹水及胸水并发症的比例高于非DM组(43.8%vs 15.4%,P=0.03;75.0%vs 30.8%,P=0.001;25%vs 3.1%,P=0.01)。DM组抗线粒体抗体-M2水平为(91.3±65.7)Ru/ml,显著低于非DM组抗线粒体抗体-M2水平(171.1±84.0)Ru/ml(P=0.03)。两组肝功能指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BC合并DM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PBC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诊治DM。
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总胆汁酸对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
王晓韧, 颜炳柱, 杨宝山
2011, 27(6): 638-640.
摘要: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联合血清总胆汁酸(TBA)的检测对于判断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亚急性肝衰竭患者110例,测定血清肌酐(CR),TBi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TBA,根据公式计算MELD值,单一评估MELD,TBA及二者联合对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恶化死亡组的MELD值及TBA均明显高于好转治愈组(P<0.05),MELD值、TBA值各组间病死率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MELD值≥30,TBA值≥200联合判断患者病死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65%,97.37%,MELD值与TBA值呈正相关(r=0.9903,P<0.01)。结论 MELD分值联合TBA可以提高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分析
郑玉山, 孙凤兰, 刘现红
2011, 27(6): 641-642+646.
摘要: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7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替比夫定组28例,使用替比夫定600 mg/d;恩替卡韦组29例,使用恩替卡韦0.5 mg/d。观察指标为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HBV DNA,分别于治疗后2、4、6、8、12周取值,因为生存率的问题,肝功能、PT只取2、4、6周进行对比。结果替比夫定组和恩替卡韦组病死率分别为21.43%、4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HBV DNA阴转率及时限上相比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PT、胆碱酯酶、TBil、血清白蛋白(Alb)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均改善,但在治疗后第2、4、6周相同时间点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替比夫定组改善较恩替卡韦组改善提前。结论替比夫定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能有效降低病死率。
肝血管性疾病门静脉高压的介入性诊断与治疗
李京雨, 徐力扬, 张强, 刘明
2011, 27(6): 643-646.
摘要:
目的探讨介入方法对肝血管性疾病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6例因慢性肝病史临床初诊疑似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患者,增强CT及MRI检查发现门静脉显影时间及形态异常。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4例为肝动脉-门静脉畸形,2例为布-加综合征肝静脉狭窄。造影后分别予以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和肝静脉扩张成形治疗。结果所有介入性治疗操作均获得技术性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治疗后血管造影显示肝动脉畸形血管完全消失或大部分已不显影,肝静脉狭窄解除。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后近期临床门静脉高压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1例弥漫性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2次栓塞后6个月发现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行溶栓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布-加综合征肝静脉狭窄于3年后复发,在外院植入肝静脉支架。结论应用介入方法对肝血管性疾病导致的门静脉高压进行确诊和治疗确切有效,是安全而微创性的诊疗手段。
肝性皮质盲12例临床分析
黄成军, 程书权
2011, 27(6): 647-649.
摘要:
目的探讨肝性皮质盲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诊治措施。方法对12例肝性皮质盲患者的发病诱因、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加以分析。结果 12例肝性皮质盲均在重型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其发病率2.05%,起病前多有劳累、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不当应用药物等诱因;临床以一过性视觉丧失,可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强光照射及外界恐吓性刺激时眼睛无闭合反应,双侧瞳孔大小相等、对光反应存在,眼底、视觉通路及颅内无器质性病变为特征;积极治疗肝性脑病可100%好转。结论肝性皮质盲发病率低,临床较为罕见,易于漏诊或误诊,一旦罹发,可视为肝性脑病的特殊表现之一。
病例报告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合并干燥综合征1例
王丽霞, 卢书明, 段志军
2011, 27(6): 650+65.
摘要: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48岁,因"皮肤瘙痒、乏力半年"就诊,化验肝功能异常,于2010年7月12日住院。病来无腹痛,无发热,口眼干,无关节疼痛、口腔溃疡,无皮疹,食欲差,二便如常,无消瘦。否认病毒性肝炎病
自身免疫性胆管炎1例
卢书明, 孙宁, 段志军
2011, 27(6): 651-652.
摘要: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54岁,因"尿黄伴皮肤瘙痒2年,再发1个月"于2009年4月23日入院。2年前出现尿黄伴皮肤瘙痒、乏力,无发热,无腹痛,食欲进食可,外院化验肝功能异常,保肝治疗后肝功能略有好转,症状时有
Ⅰ型糖尿病合并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1例
刘雪梅, 孟庆华
2011, 27(6): 653+65.
摘要: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29岁,BMI 19.1。24年前诊断为Ⅰ型糖尿病,3年前妊娠体检发现丙型肝炎抗体(HCV IgG阳性。产后42 d复诊查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为1b,HCV RNA 8.6×105IU/ml。肝功能:ALT 181.3 U/L,AST 266.6 U/L,TBil 8.8μmol/L,Alb 42.2 g/L;血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出现横纹肌溶解症1例分析
郝坤艳, 何长伦, 于乐成, 盛云峰, 汪茂荣
2011, 27(6): 654-655.
摘要:
<正>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是当前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治疗方案,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食欲减退、皮疹、诱发抑郁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是其主要不良反应。然而,IFN/RBV治疗诱发横纹肌溶解症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中出现癔症1例
朱海娟, 黎永红, 郭丽萍
2011, 27(6): 656-657.
摘要:
<正>1病例资料患者严某,女,44岁,主因"肝功能异常10年,乏力、周身不适20 d"于2009年9月3日入院。其10年前因"双侧乳腺增生切除术"术后半月开始出现乏力、尿黄、恶心,于海拉尔传染病院诊为"急黄肝"而入院治疗,当时病原学不清,经保肝治疗1个月好转出院,后多次复查肝功能均正常。20 d前因生气后出现
索拉菲尼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晚期肝癌3例临床观察
胡侠, 周岳进
2011, 27(6): 658-659.
摘要:
<正>1临床资料病例1,男,63岁,因"反复乏力、头痛、肝区闷胀不适伴发热2个月余"于2010年3月3日入住解放军第118医院传染科。患者于20余年前患慢性乙型肝炎经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多次复查肝功能均正常,乙型肝炎标志物示:HBsAg(+)、HBcAb(+)、HBV DNA低
原发性肝类癌1例
龚仁彦, 闫振林, 李俊, 沈锋
2011, 27(6): 660-661.
摘要: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45岁。因反复发作右上腹不适1个月,发现右肝占位性病变2周入院。无发热、黄疸、腹痛。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B超示:肝右叶可见一个8.5 cm×7.4 cm强回声区,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内可见1.61 cm×1.63 cm的无回声区。
先天性肝脏发育罕见异常1例
胡博, 程娟, 班向芳
2011, 27(6): 662-662.
摘要:
<正>1临床资料某女,74岁,因腹痛5小时入院,查体,剑突下压痛阳性,无反跳痛,无黄染,十年前有胆囊切除史,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后应用胆道镜经窦道取石,既往有胆道蛔虫史。入院抗炎治疗,对症无好
综述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治疗进展
鲍正华, 韩真
2011, 27(6): 663-666.
摘要: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诊断及治疗均较为困难。本文就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治疗作一综述,以期加深对该病的了解,为进一步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Toll样受体介导的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固有免疫
高珍, 张伦理
2011, 27(6): 667-669+673.
摘要:
在抗感染免疫过程中,特别是病毒感染早期,固有免疫应答具有重要意义。固有免疫系统发挥防御作用的关键是对病原体的识别,Toll样受体(TLRs)作为固有免疫的重要组分之一,通过配体识别、信号转导、免疫分子活化等环节启动固有免疫并调节获得性免疫。本文就近年来TLRs介导的固有免疫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作用和相关的免疫调节机制进行综述。
铁超载与肝细胞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赵睿, 张岭漪
2011, 27(6): 670-673.
摘要:
肝细胞癌(HCC)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非洲人群饮食中铁过量与HCC发生相关,继而研究发现许多与铁沉积相关的疾病如遗传性血色素沉积症(HH)、丙型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等在发展过程中均有发生HCC的可能性,提示铁超载可能在其中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现认为铁超载的发生与基因突变、铁代谢相关基因蛋白的异常表达、氧化应激反应、免疫紊乱、促进癌细胞生长等因素有关。本文就铁超载与HCC的相关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消息
肝脏疾病转化医学论坛(长春)暨第三届长春国际肝病高峰论坛(第一轮通知)
2011, 27(6): 565-566.
摘要:
<正>2011年7月29日~30日吉林长春由《临床肝胆病杂志》编辑部、中华医学会吉林省肝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吉林省消化医师分会共同主办;由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肝病医学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肝病协作组、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稿件优先数字出版的启事
李娜
2011, 27(6): 590-590.
摘要:
<正>"优先数字出版"是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出版内容,先于印刷版期刊出版日期出版的数字期刊出版方式。为了保证肝胆胰领域的创新性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及时得到确认,简化论文从审查到正式发表的程序,缩短发
我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收录
朱晶
2011, 27(6): 600-600.
摘要:
<正>据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对外联络委员会通知,继2010年《临床肝胆病杂志》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收录之后,在2011年4月又陆续被美国《化学文摘》(CA)和波兰《哥
《临床肝胆病杂志》首届(2010年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结果
2011, 27(6): 607-607.
摘要:
<正>根据《临床肝胆病杂志》优秀论文评选办法,经编辑部初筛,由优秀论文评选委员会认真研究讨论,《临床肝胆病杂志》首届优秀论文评选工作已经完成。本次评选从2010年发表在本刊的232篇可被引文献中,评选出28篇优秀论文。其中综述类(述评、专论、综述
肝脏疾病转化医学论坛(长春)暨第三届长春国际肝病高峰论坛征文通知
2011, 27(6): 616-616.
摘要:
<正>由《临床肝胆病杂志》编辑部、中华医学会吉林省肝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吉林省消化医师分会共同主办;由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肝病医学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肝病协作组、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大力支持的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2011年重点号的启事
2011, 27(6): 640-640.
摘要:
<正>为便于集中组稿,《临床肝胆病杂志》编委会研究确定了本刊2011年各期重点号的选题,欢迎广大作者不拘内容与题材,踊跃投稿。对于围绕中心选题的文章,本刊将择优优先发表。
2011年《医学研究生学报》征订、征稿启事
2011, 27(6): 652-652.
摘要:
<正>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主办的《医学研究生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大16开,112页,月刊,每期定价10元,全年120元。本刊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基金论文优先录用及标注的说明
李娜
2011, 27(6): 657-657.
摘要:
<正>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肝胆病杂志》的学术水平,提高优秀论文刊发的时效性,特向各医学院校、医院、医学科研机构广泛征集国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或重点攻关项目的论文。同时为规范基金论文,特提出如下说明: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2011, 27(6): 661-661.
摘要:
<正>《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Modern Digestion & Intervention)是国家科技部批准、广东省卫生厅主管、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主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医学期刊。
书讯
《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与治疗》出版
2011, 27(6): 610-610.
摘要:
<正>《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是消化系统疾病症状鉴别丛书之一,由池肇春任总主编,周长宏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以消化道出血的鉴别为中心,治疗并举的原则,全书共分6篇,分别系统的介绍了消化系统疾病和系统疾病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与治疗。全书50余万字,内容新颖、实用,可供消化科、肝胆外科、普
《昏迷的鉴别诊断与治疗》出版
2011, 27(6): 613-613.
摘要:
<正>《昏迷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是消化系统疾病症状鉴别丛书之一,由池肇春任总主编,耿长新等任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6篇33章,以昏迷症状鉴别诊断为中心,系统的地介绍了各种疾病所致昏迷的鉴别诊断
转化医学简介
2011, 27(6): 649-649.
摘要:
<正>转化或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两三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同个性化医学(personalized medicine)、可预测性医学等一同构成系统医学(systems medicine,包括系统病理学、系统药物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