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1期

显示方式:
专题述评
慢乙肝抗病毒的个体化治疗
池肇春
2010, 26(1): 4-8.
摘要:

<正>目前用于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分两大类,即核苷类和核苷类似物(NUCs)及干扰素(IFN)共计7种药,即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α-

诊疗指南
2009年AASLD肝脏血管疾病诊疗指南要点
高岩, 贾继东
2010, 26(1): 9-13.
摘要:

<正>最近Hepatology杂志发表了美国肝病学会(AASLD)和美国胃肠病学会(ACG)关于肝脏血管疾病的诊治指南,对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共识纪要:亚太肝病学会推荐(APASL)
刘青, 王泰龄
2010, 26(1): 13-18.
摘要:

<正>介绍肝衰竭分为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发生在原来正常的肝脏)、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在已知或未知的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衰竭)及肝病晚期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迄今各国学者对ACLF的

病毒性肝炎
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
罗芳琼, 潘煜, 刘晶晶, 张鹏, 牛俊奇, 姜艳芳
2010, 26(1): 19-21.
摘要:
目的分析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0、IL-6、IL-4、IL-2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后血清中的浓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微阵列流式细胞术(CBA)体外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24周、48周的血清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0、IL-6、IL-4、IL-2的浓度。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福韦酯治疗后外周血清的TH1/TH2细胞因子浓度度,比较治疗前,均是显著升高的(P<0.05),除IL-6外,各细胞因子在治疗过程中均未有显著变化(P>0.05);治疗12周时的血清IL-6的浓度与HBVDNA成负相关,治疗24周,IL-6、IL-10、TNF-α与HBVDNA成负相关(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除直接抑制病毒作用外,还可能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抑制病毒复制。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年临床观察与耐药分析
宋闽宁, 张丽, 黄文琪, 闵峰
2010, 26(1): 22-24.
摘要:
目的了解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及耐药临床表现。方法将观察组分为HBeAg阳性组108例,HBeAg阴性组55例,按时间点观察肝生化指标、HBV DNA及HBVM。对治疗无效及HBV DNA反弹≥1log10拷贝/ml病例行病毒基因及耐药突变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测序检测。结果HBeAg阳性及阴性2组病例,HB-VDNA转阴率均于48周时达顶峰。分别为70.7%、77.7%。HBeAg转阴及抗-HBe阳转率在HBeAg阳性组则逐年上升。144周时达37.5%/25.0%,而2组HBV DNA转阴率144周时均有所下降。HBeAg阴性组HBV DNA转阴率下降了40.0%,下降幅度远大于HBeAg阳性组的9.4%,P<0.01。按终点治疗标准停药或未按终点治疗标准停药者,分别为12例及4例,均于停药后24周内复发。19例肝硬化患者中有7例(36.8%)于治疗48周内发生肝癌、慢性肝衰竭。HBeAg阴性肝硬化起始治疗时,HBV DNA≥105拷贝/ml者,占不良预后中的71.4%。治疗无效/反弹7例,其中2例HBV DNA反弹≥102拷贝/ml及1例治疗96W无效病例,均未发现基...
HBV感染与慢性胆囊炎的相关性研究
王永梅
2010, 26(1): 25-26.
摘要:
目的研究HBVDNA、HBV基因型与慢性胆囊炎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66例乙型肝炎患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清HBVDNA、HBV基因型及肝胆B超检查等。(检测HBVDNA及基因型应用的均为实时定量PCR方法,只是试剂盒不同)结果不同HBV基因型患者的慢性胆囊炎患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HBV基因C型患者慢性胆囊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HBV基因C型(72.5%vs54.4%,x2=9.369,P<0.01);血清HBVDNA定量水平与慢性胆囊炎的患病无统计学意义(x2=1.171,P>0.05)。结论HBV基因C型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慢性胆囊炎的患病相关。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中和抗体的产生及其对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
张文杰, 李朝霞, 田淑菊, 毛维武, 龚晏萱, 屈延
2010, 26(1): 27-30.
摘要:
目的探讨干扰素中和抗体的产生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纳入92例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用干扰素α-1b(IFNα-1b)、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开始(48-72)周的抗病毒治疗,用酶免疫法(EIA)检测治疗前及治疗不同时期血清中的干扰素总抗体,同时应用抗病毒中和生物鉴定法(ANB)检测干扰素中和抗体(NA)。结果92例患者中共有16例出现NA阳性,阳性率为17.39%,反弹组干扰素中和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完全应答组(P<0.05),而难治性丙肝患者中和抗体阳性率亦明显高于完全应答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HCVRNA水平为NA阳性的影响因素。结论临床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出现反弹与NA阳性率显著相关。干扰素中和抗体的产生可能是导致难治性丙肝产生的因素之一。
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血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检测及动态变化
赵志海, 程云, 迟淑萍, 邱淑媛
2010, 26(1): 30-32.
摘要:

目的了解慢性HCV感染与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相互关系及机制。方法使用ELISA方法检测64份慢性HCV感染者血清中IL-2,IFN-γ,TNF-α,IL-4,IL-10。结果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中IL-2,IFN-γ无明显差别;肝硬化患者中IL-4,IL-10高于肝炎患者;而TNF-α相反。对6例慢性HCV感染者血清进行动态检测,发现IL-4,IL-10有逐渐增高的趋势;IL-2,TNF-α,IFN-γ有下降趋势。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时,IL-2,TNF-α,IFN-γ有所增高。结论慢性HCV感染者外周血中存在Th1/Th2细胞失平衡,以Th2型免疫应答为主。Th1/Th2细胞失平衡在慢性HCV感染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脂肪肝
脂肪肝大鼠空肠组织内P物质表达的实验研究
农晰婷, 黄华, 秦榕, 路明亮
2010, 26(1): 33-35.
摘要:
目的建立脂肪肝大鼠模型,观察脂肪肝胃肠动力紊乱模型中大鼠空肠组织内P物质(SP)的分布及表达,以探讨SP在脂肪肝胃肠功能紊乱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和脂肪肝组(n=20)。采用高脂饮食(主要成分为胆固醇、猪油)制备大鼠脂肪肝模型,复制过程中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组织成模情况,3个月后采用葡聚糖蓝-2000灌胃,作为胃肠内标志物,观察大鼠肠道传输速度,取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大鼠空肠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进行染色,并应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脂肪肝大鼠小肠动力明显减弱(P<0.05),空肠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表达减弱(P<0.05)。结论脂肪肝大鼠模型中肠运动功能减退与P物质的减少有一定的相关性。
肝硬化
纤维化分期对大鼠肝组织血管紧张素Ⅱ AT1受体表达的影响
袁成民, 张纵, 吴谙诏, 吕卉, 岳凤娥
2010, 26(1): 36-38.
摘要:
目的探讨肝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表达与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方法肝组织HE染色检测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血管紧张素Ⅱ AT1受体在肝组织的表达,应用计算机进行灰度扫描,采用德国Leica公司生产的Qwiuv图像分析软件测定每一样本的灰度值,根据纤维化不同分期的灰度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着大鼠肝纤维化加重,血管紧张素Ⅱ AT1受体在肝组织的表达增多,经统计学处理各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纤维化分期与大鼠肝组织血管紧张素Ⅱ AT1受体的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
促肝细胞生长素、乌鸡白凤丸、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
占国清, 谭华炳, 朱琳, 李儒贵, 张薇薇, 杜卫星, 李刚
2010, 26(1): 39-41.
摘要:
目的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乌鸡白凤丸、丹参注射液联合对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8例有低蛋白血症的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在常规护肝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静滴,乌鸡白凤丸口服,疗程为60天。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30天、60天及治疗结束后30天的患者的主要症状、肝功能、凝血功能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各项症状均有显著改善(P<0.05,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83.3%)明显高于对照组(53.1%)(P<0.01),治疗组AST、ALT及TBil较对照组显著降低、TP、ALB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0.01),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PHGF、乌鸡白凤丸、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肝硬化患者结节性质的超声影像分析
周艳贤, 冯卉, 董政, 陈霞, 李猛, 张新力, 田江克, 苏颖
2010, 26(1): 42-43.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肝硬化患者二维超声时结节的性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300例肝硬化患者经超声检查、超声造影检查、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及结合临床等综合确诊,观察灰阶超声肝脏结节性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300例灰阶超声检查中,超声显示为低回声结节者156例,占52%,稍强回声结节者51例,占17%,混合回声结节93例,占31%,结论肝硬化患者灰阶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不同以往仅为低回声结节的结论,其中相当一部分结节呈稍强回声或混合回声,而前者与HCC关系较密切。
肝胆肿瘤
Survivin在胆囊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意义及病理诊断价值分析
张东生, 张晶晶, 王平凡, 邱娜
2010, 26(1): 44-46.
摘要:
目的检测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胆囊腺瘤的表达部位及形态特点,研究其与胆囊腺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在胆囊腺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5例胆囊腺瘤中Sur-vivin的表达。结果25例胆囊腺瘤中,23例Survivin蛋白胞浆阳性表达。其中21例核上表达,包括核上核样表达17例、核上泥沙样表达4例。另外胞浆弥漫表达2例。结论Survivin在胆囊腺瘤中高表达,具有向胆囊癌转化趋势,并且其特殊的表达部位及形态,在病理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超声间接征象在诊断肝外胆管癌中的价值分析
时伟, 徐高楠, 高山
2010, 26(1): 46-48.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间接征象在诊断肝外胆管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自2001年12月至2007年12月间,经CT、MR及手术证实的72例肝外胆管癌病例。空腹常规超声检查肝胆胰脾。重点观察梗阻段胆管及近段胆管扩张情况和相关器官继发改变的超声间接征象,详细记录并留存图像信息,随访临床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72例肝外胆管癌病例中,全部具有近段胆管扩张,显著扩张64例,中度扩张7例,轻度扩张1例。本组胆管扩张的显示率为100%。依据梗阻段胆管狭窄的程度与形态、近段胆管扩张的程度与范围、扩张段与狭窄段胆管的移行状态等超声间接表现,判断梗阻部位的准确率为97.22%(70/72),病因提示其诊断相符率为94.44%(68/72)。结论注重超声间接征象表现,无疑对梗阻部位的判定及病因的提示性诊断皆有重要临床价值。
原发性肝癌门脉癌栓螺旋CT双期扫描诊断价值
王炳良, 乔乃春, 张名忠, 陈来荣
2010, 26(1): 49-51.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门静脉癌栓(TTPV)患者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观察门静脉癌栓在CT上的表现。结果36例TTPV患者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出门静脉内癌栓及相关的阳性征象,表现为门静脉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及"门静脉铸型",门静脉周围可见网状供血动脉。36例中,门静脉主干合并右支癌栓12例,门静脉主干合并左支癌栓8例,主干和左右支均有癌栓者9例,单纯右支癌栓4例,单纯左支癌栓3例。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是诊断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可以完整地提供门静脉癌栓的全部资料。
原发性肝癌双灌注介入治疗前后血清TNF-α和sFas水平的改变及意义探讨
陈卫, 陆忠华, 邓俊, 杨小娟, 黄利华
2010, 26(1): 52-54.
摘要: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双灌注介入前后血清TNF-α、血清可溶性Fas(sFas)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选取7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30例行TACE治疗,45例行TACE联合脾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治疗,每个病例分别在术前一天、术后二周测定血清TNF-α、sFas,同时对所有病例进行近期疗效判定,另设30例正常对照组。结果肝癌患者的血清TNF-α和sFas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ACE和双灌注治疗后血清TNF-α和sFas的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双灌注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NF-α和sFas的水平分别低于TACE组治疗后水平(P<0.05),在双灌注组中,近期疗效达有效者血清TNF-α和sFas的水平明显低于无效者(P<0.01)。结论原发性肝癌的双灌注介入治疗后血清TNF-α和sFas的水平明显降低,检测血清TNF-α和sFas的水平可以有助于预后估计。
其他肝病
男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与实验室特点分析
刘燕敏, 闫惠平, 廖慧钰, 刘妍, 赵丹彤, 张海萍, 谭玉芬, 黄云丽
2010, 26(1): 54-56.
摘要:

<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女性(男∶女比例为1∶9),病理表现为肝内胆管非化脓性炎症破坏,从而导致胆汁淤积,发生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男

442例不明原因ALT、胆红素升高的肝脏疾病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学分析
常彬霞, 游绍莉, 刘婉姝, 赵景民, 孙艳玲, 周光德, 貌盼勇, 辛绍杰
2010, 26(1): 57-60.
摘要:
目的通过病理学分析不明原因肝脏疾病的病因,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指导方向。方法对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0日4年期间在本院住院的442例不明原因肝功异常的患者行肝脏穿刺术,应用CHISS2004统计学软件对其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本研究中,86%的患者通过病理学分析可明确临床诊断。ALT升高的肝脏疾病在各年龄组以及不同性别中的分布存在差异(P<0.01,P<0.05),儿童组以肝脏其他感染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为主;少年组以药物性及中毒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为主;青年组以药物性及中毒性肝损伤为主;中老年组以药物性及中毒性肝损伤、脂肪肝、酒精性肝病为主;男性以药物性及中毒性肝损伤、脂肪肝为主;女性以药物性及中毒性肝损伤为主。胆红素升高的肝脏疾病在不同年龄组以及不同性别中的分布存在差异(P<0.01,P<0.05)。儿童组以肝脏其他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以及药物性及中毒性肝损伤为主;少年组以遗传代谢性疾病为主;青年组以遗传代谢性疾病为主;中老年组以药物性及中毒性肝损伤、脂肪肝为主;男性以遗传代谢性疾病为主,女性以遗传代谢性疾病、药物性及中毒性肝损伤...
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速率法测定及其在肝病中的诊断意义
张一兵, 王霞, 张淑琴, 高士双, 孙红革, 罗喜刚
2010, 26(1): 60-62.
摘要:
目的采用速率法测定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活性在各型肝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在pH=7.2,1/10mol/L磷酸盐缓冲条件下,以瓜氨酸为底物,经一系列酶促反应,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的活性。结果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在急性病毒性肝炎、肝性脑病时显著升高,与ALT、AST、GGT呈正相关;在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时中度升高,阳性率高达90%以上;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时轻度升高。结论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是反映肝损伤的灵敏且特异的理想指标,采用速率法测定其活性简便、稳定、准确、快速,尤其可以作为急性病毒性肝炎早期和慢性肝病晚期的常规检测指标。
肝性脊髓病临床分析
杨彬, 吴扬
2010, 26(1): 63-64.
摘要:
目的探讨肝移植与药物治疗肝性脊髓病(HM)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HM患者双下肢肌力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营养神经治疗有效2例(22.2%),肝移植患者仅1例,但肌力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结论早期营养神经治疗有一定疗效,肝移植为HM的治疗带来希望。
4例肝淀粉样变性的临床特点和分析
胡玉琳, 潘煜, 辛桂杰, 刘树军, 王银萍
2010, 26(1): 65-66.
摘要:

目的对已确诊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经肝、肾组织学检查及特异性组织学染色明确诊断为肝淀粉样变性的4例住院患者。住院期间检测肝功、血脂、尿常规等化验,腹部彩超、腹部CT或腹部核磁,肝脏、肾脏的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及特异性组织学染色(刚果红染色)。结果患者均有肝大,肝功生化检查AKP及r-GT明显增高,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肝脏彩超和CT显示肝脏增大,肝密度低,回声细密,类似脂肪肝的表现。肝穿及肾穿病理见大量粉红色淀粉样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病理结论为肝、肾淀粉样变性。结论对临床上高度怀疑为肝淀粉样变性的患者,作肝肾活体组织检查及特异性组织学染色(刚果红染色),可证实为肝淀粉样变性。

碱化血浆微囊炭吸附法净化人工肝置换的血浆
徐兵, 林城, 林明华, 朱勇强, 蒋晓织, 林灼, 张宇
2010, 26(1): 67-68.
摘要:
目的探讨碱性化血浆对树脂吸附血浆胆红素的影响,以便净化回收人工肝置换的血浆。方法在体外将人工肝血浆置换法置换下来的血浆pH值调为10,再滤过微囊炭吸附柱吸附胆红素,再将滤过后的血浆pH调为7.4,即为净化血浆。结果碱化血浆经微囊炭吸附,可清除86.6%的IBil和82.5%的TBil,可回收95%白蛋白;未碱化血浆经微囊炭吸附,可清除76.5%的IBil和73.4%的TBil,可回收90%白蛋白。碱化血浆和未碱化血浆吸附后胆红素剩余量或清除率有明显降低或增加(P<0.01或P<0.05)。结论本文在体外建立的血浆(或碱化血浆)微囊炭吸附法都可有效清除人工肝置换的血浆中胆红素,以碱化血浆法为更好。
腺苷蛋氨酸治疗药物性淤胆型肝炎疗效观察
周淑云, 崔英
2010, 26(1): 69-71.
摘要:
目的探讨腺苷蛋氨酸对药物性淤胆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88例药物性淤疸型肝炎随机分为治疗组46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在一般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腺苷蛋氨酸1000毫克溶于5%葡萄糖液250毫升每日1次静点,对照组仅给予一般保肝治疗,疗程均4周。结果治疗2周时,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临床治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苷蛋氨酸在治疗药物性淤胆型肝炎上有较好疗效,能较早促进损伤的肝细胞修复、再生以缓解症状、体征及肝功恢复,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药物性淤胆型肝炎的药物。
急性胆囊炎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对比分析
张志强, 荣大庆, 董齐
2010, 26(1): 71-72.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胆囊炎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8年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行胆囊切除术病例200例,其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67例,开腹胆囊切除术(OC)133例。结果LC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OC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LC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优于OC。
短篇论著
阿德福韦酯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拉米夫定无应答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张勇刚, 张召娅, 董明珍
2010, 26(1): 73-74.
摘要:

<正>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部分患者早期无应答或不充分应答,继续使用疗效也差,且易导致HBV耐药变异。阿德福韦酯抗病毒作用较弱,不易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恩替卡韦抗病毒作用强,但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抗病毒应答停药后复发的治疗
张勇刚, 雷红, 董明珍, 张召娅
2010, 26(1): 75-76.
摘要:

<正>拉米夫定能迅速显著抑制HBVDNA复制,使HBVDNA浓度下降,肝脏炎症减轻,促进肝功能恢复,改善肝组织学,延缓或阻止肝纤维化的发展,但部分患者停用拉米夫定后导致病情复发。近几年我

川芎嗪联合酚妥拉明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李云华, 杨鲁华, 李志, 刘同刚, 张蕾
2010, 26(1): 77-78.
摘要:

<正>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大多是因为患者治疗不及时、不规范、疗程短所致,而且75%以上形成腹水,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我科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肝硬化腹水患者,应用川芎嗪联

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37例临床分析
祁辉, 耿娜, 张桂玲, 南海燕
2010, 26(1): 78-79.
摘要:

<正>肝脏是人体葡萄糖代谢的重要器官。慢性肝病肝功能异常时可引起糖耐量减低、糖尿病。现就我院于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147例肝硬化患者中并发肝源性糖尿病37例分析如下: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肝癌及慢乙肝中的表达研究
康海燕, 董江龙, 王建彬, 刘莲, 叶立红, 陈勇良, 郑艳华
2010, 26(1): 80-81.
摘要: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情况,探讨其在慢性肝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正常肝组织、肝癌组织及150例慢乙肝组织BFGF行免疫组化定量检测,比较其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及血清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Ⅳ)的关系,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组织BF-GF及血清HA、CⅣ随纤维化进展而表达增加,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组织BFGF与血清HA、CⅣ呈正相关,r=0.869、0.793,(P<0.01)。结论肝组织BFGF不仅可作为评价肝脏损伤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并可提供针对其进行抗纤维化治疗及选择多靶点拮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理论依据。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纳络酮治疗肝性脑病临床观察
向保云, 宋爱军, 王玉忠
2010, 26(1): 82-83.
摘要: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纳络酮治疗肝性脑病(HE)的疗效。方法将67例HE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措施,治疗组同时加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和纳络酮。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清醒时间和治疗前后血氨、肝功能变化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清醒时间为(19.2±4.5)h,对照组平均清醒时间为(26.8±5.7)h,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TBil和NH3的降低较对照组明显(P<0.05或P<0.01)。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纳络酮是治疗HE的有效方法之一。

经皮穿刺胆道引流管及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
孙英豪, 徐红新, 于洋, 吴理军
2010, 26(1): 84-85.
摘要:

目的分析介入性经皮穿刺胆道引流管及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技术与疗效。方法对11例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及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胆道梗阻部位位于胆总管3例、肝总管6例,左右肝管汇合部2例。结果11例共置入金属内支架6枚,5例置入引流管,其中外引流4例,内外引流1例。术后1周复查血清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及丙氨酸转氨酶均下降明显。5例于术后10月内死亡,均与胆道引流无直接因果关系。术后1个月,3项血清生化指标均有更为显著的下降。跟踪随访,平均随访5个月,5例仍存活。1例失访。期内4例TBil降至正常范围,3例TBil下降至接近正常水平。结论经皮穿刺胆道引流管及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可明显缓解黄疸,改善肝脏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并可延长生存时间。

综述
晚期胰腺癌化疗和生物治疗现状及展望
任秀宝
2010, 26(1): 86-90.
摘要:

<正>胰腺癌是人类恶性程度最高的实体肿瘤之一,生长迅速,转移早。根据美国最新统计资料,胰腺癌死亡人数在恶性肿瘤总死亡人数中排名第四位[1]。80%以上患者在诊断时已是晚期,且不能行手术切

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断与治疗
张明月, 高普均
2010, 26(1): 90-92.
摘要:

<正>肝内胆汁淤积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和(或)毛细胆管胆汁分泌障碍,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胆汁流阻滞为特征的综合征。应注意与肝外阻塞性黄疸类相鉴别,二者均表现为重度黄疸、皮肤瘙痒、大

趋化因子XCL1的免疫调节作用与相关疾病的研究
沈兰超, 左维泽
2010, 26(1): 93-94.
摘要:

<正>趋化因子(chemokine)是一类对不同靶细胞具有趋化效应的的细胞因子家族,已发现50多个成员。该家族成员依据其分子氨基端半胱氨酸的数目及其间隔,可分为CC、CXC、C、CX3C四个亚家族。

肝性脑病综合治疗进展
刘程程, 吴扬
2010, 26(1): 95-97.
摘要:

<正>肝性脑病(HE)是由严重的肝脏功能失调或障碍所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和昏迷,严重程度差异很大。HE病因大部分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原发性肝癌
刘晓燕, 李胜棉
2010, 26(1): 98-100.
摘要: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概念80年代由Schaffner首次提出,是指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NASH)和

白介素-32的研究进展
许春梅, 左维泽
2010, 26(1): 100-103.
摘要:

<正>白介素-32(IL-32)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促炎细胞因子,研究发现:无论在抗病原微生物还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炎症反应中,IL-32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其生物学特性、功能及其与临床的关系做一综述。

胆管周炎
黄新奎, 蔡中起
2010, 26(1): 104-105.
摘要:

<正>在医学史上,胆管周炎(Pericholangitis)这一术语曾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合并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炎的同义语。但近来胆管周炎这一命名受到了质疑。这是由于目前认为,该病与经典或谓大胆管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可能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治疗进展
张树惠, 吴扬
2010, 26(1): 106-107+109.
摘要:

<正>门脉高压患者镜下胃粘膜出现特殊病变并伴有粘膜和粘膜下血管扩张,而组织学上并无明显炎症表现时,这种病变即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PHG多由肝硬化门脉

临床病案讨论
肝区不适10年,肥胖、脾大、少量腹水1例
蔡艳俊, 王伟波, 高润平
2010, 26(1): 108-109.
摘要:

<正>1病历介绍患者女性,55岁,汉族,已婚,吉林省长春市人。因肝区不适10年,加重14个月于2009年10月15日入院。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自觉肝区不适,偶有轻微疼痛,化验肝功正常,彩超提示脂肪肝。5

启事
关于《临床肝胆病杂志》在新闻出版局总署网站被误刊为《临床肝胆病》的重要启事
2010, 26(1): 8-8.
摘要:
<正>一个时期以来,有作者反映《临床肝胆病杂志》在新闻出版局总署的查询系统中无法查到。经查,我《临床肝胆病杂志》在总署网查询系统中被误刊为《临床肝胆病》,故无法查到我刊。
关于《临床肝胆病杂志》启用官方网站和新邮箱的启事
2010, 26(1): 41-41.
摘要:
<正>为方便读者、作者、编者及专家之间的沟通联系,提高工作效率和期刊编辑质量,《临床肝胆病杂志》已启用杂志网站和新邮箱。
消息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暨《临床肝胆病杂志》举办《临床肝胆病杂志》首任主编叶维法教授著作回顾展
2010, 26(1): 110-110.
摘要:
<正>叶维法教授著作回顾展1月20日在长春举办。叶维法(1917.-2005.4)是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教授,著名肝脏病学家,杰出的医学教育家。他曾任白求恩医科大学内科教研室主任兼肝病研究所所长,国际肝病研究学会委员,亚洲太平洋肝脏研
创刊二十五周年致辞
创刊二十五周年致辞
牛俊奇
2010, 26(1): 3-3.
摘要:

<正>《临床肝胆病杂志》自1985年2月10日创刊以来,走过了25年的历程。值此新春佳节暨杂志创办25周年之际,谨向多年来给予杂志关心和支持的专家、编委、广大读者、作者和辛苦

稿约
稿约
2010, 26(1): 111-112.
摘要:

<正>《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2月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国家级临床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以广大临床医师及相关研究人员为主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