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肝损伤的晚期,有两种形式:代偿型和失代偿型。后者与较高的死亡率相关,被定义为肝功能的急性下降,其特征是出现并发症,如大量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静脉曲张出血、肝肾综合征和肝性脑病。肝硬化的并发症多种多样并且可能致命。对抗肝硬化失代偿的治疗选择是有限的。肠道微生物群在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实验性肝硬化中已经证实了肠粘膜的改变,并且已经证实由于黄嘌呤氧化酶的过度活性而增加的氧化应激是这种改变的病原体。因此,在肝硬化中使用自由基清除剂(别嘌呤醇)有助于减少含氧自由基和过氧化对粘膜细胞的破坏作用。先前的几项研究支持别嘌呤醇的抗炎特性,这可能对肝硬化患者有益。一项试点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的别嘌呤醇可显著降低氧化应激。然而,这项研究的时间仅为10天,这段时间可能太短,无法观察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发展。用于预防肝硬化相关并发症复发的治疗方案数量有限。因此,本试验的目的是评估别嘌呤醇对肝硬化相关后果(明显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静脉曲张出血、肝肾综合征和肝性脑病)的二级预防作用。
2024年1月,来自埃及的格拉尔,卡姆 等人以“Allopurinol Prevents Cirrhosis-Related Complications: A Quadruple 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为题,旨在探索别嘌呤醇在预防肝硬化相关并发症复发方面的应用。该研究将100 例肝功能失代偿患者按 1:1 的比例随机分配,分别服用别嘌呤醇 300 mg 或安慰剂片,每天1次,持续 6 个月。纳入标准为:纳入标准:埃及患者被诊断为肝功能失代偿,且在入组时病情缓解(腹水、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史);年龄范围18-75岁;ChildPugh B或C;研究开始时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25。排除标准为:活动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肾功能不全(血清肌酐>2.0 mg/dL)、贫血(血红蛋白<8 g/dL),低血容量或任何可能影响心理状态的电解质异常。主要终点是肝硬化相关并发症(明显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静脉曲张出血、肝肾综合征和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治疗后 6 个月,别嘌呤醇将入组后出现的任何首次并发症的相对风险 (RR) 降低了 56%(风险比 [HR] 0.44;95% 置信区间 [CI],0.270.62);P < .001)。别嘌呤醇使显性腹水的RR降低67%(HR 0.33;95%CI,0.0098-0.94);P = .039],使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RR降低约75%(HR 0.25;95%CI,0.050.76;P = .01)。同样,别嘌呤醇与发生肝肾综合征的RR降低80%有关(HR 0.2;95%CI,0.04-0.87;P = .033)。
总之,对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预防性药物是必要的,以降低并发症的总体风险。这项研究是第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旨在评估别嘌醇300mg每日一次,持续6个月作为肝硬化患者并发症的二级预防的疗效。别嘌呤醇这种潜在作用的潜在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
摘译自GLAL KAM, EL-HAGGAR SM, ABDEL-SALAM SM, et al. Allopurinol prevents cirrhosis-related complications: A quadruple 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 Am J Med, 2024, 137(1): 55-64. DOI: 10.1016/j.amjmed.2023.09.016.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 冯悦 高沿航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