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9年9期
肝衰竭诊治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重点号
执行主编:韩涛 教授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肝内科

显示方式:
述评
进一步加强肝衰竭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韩涛, 刘磊
2019, 35(9): 1897-189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01
摘要: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临床症候群,病死率高。近些年来肝衰竭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有不少问题尚存在一些分歧,如肝衰竭的分类、诊断标准及治疗等,发病机制需要进一步阐明,新的诊治策略需要进一步探索。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肝衰竭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从而提升肝衰竭的综合诊治水平,不断降低肝衰竭病死率。
专家论坛
建立高质量中国证据支持的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和分级诊疗体系
李海
2019, 35(9): 1900-190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02
摘要:
建立一个由中国临床证据支持的慢性肝病急性加重患者分层诊疗体系,以及通过高质量中国循证证据制订适合HBV高流行区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诊断标准是中国在重肝领域取得突破、发出中国声音的重大机会。以肝脏疾病为原发病伴(肝硬化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不伴(慢性乙型肝炎非肝硬化)全身器官受损的患者是否可以使用同一种标准诊断ACLF,这是关于制订HBV高流行区ACLF诊断标准的关键。对与欧洲、南美洲慢(加急)性肝衰竭联盟进行全球合作的中国慢(加急)性肝衰竭联盟在上述方面开展的工作进行了介绍。
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东西方差异再认识
杨玲玲, 李君
2019, 35(9): 1903-190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03
摘要: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危及全球公共健康的重大疾病,内科综合治疗病死率高达50%~90%,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降低ACLF病死率至关重要。由于东西方国家ACLF主要病因不同,至今仍无统一的ACLF定义与诊断标准,有无肝硬化疾病基础是ACLF诊断标准的争议焦点。综述了近年来有关ACLF定义与诊断标准、诱因及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结果,为制订新的治疗策略和国际指南提供理论依据。
非生物型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李爽, 刘静, 陈煜
2019, 35(9): 1909-191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04
摘要:
人工肝是肝衰竭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类型多样,其原理各不相同,适应证也各有差别,同时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也千差万别,因此应根据患者病情特点,结合每一种人工肝的原理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介绍了目前临床常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并对其疗效进行重点讨论;探讨了如何根据肝衰竭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选用恰当的人工肝治疗模式,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肝衰竭的临床病理基础
蒋丽娜, 赵景民
2019, 35(9): 1916-191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05
摘要:
肝衰竭是由严重的合成和代谢紊乱导致的一组肝细胞功能障碍性疾病,病死率高。组织病理学对肝衰竭的诊断、分型及预后判断临床意义重大。广泛的肝细胞死亡与肝细胞再生贯穿肝衰竭的临床病理过程,肝细胞的死亡方式以坏死为主,且与细胞凋亡、焦亡及自噬等细胞死亡方式并存。各型肝衰竭有其相对的病理学特征,急性肝衰竭强调的是一次性打击导致的一致性大块性或亚大块性坏死,亚急性肝衰竭系多次打击引起的新旧病变交杂的亚大块或杂以大块性肝坏死,慢加急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背景基础上发生的一次或多次打击导致的广泛肝细胞坏死,慢性肝衰竭组织学上呈小结节或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纤维间隔以Ⅰ型胶原为主的致密宽隔,Laennec分期多为F4c,肝实质细胞数量及功能显著下降,并呈现明显的肝内血管结构异常及血循环紊乱,肝脏易见炎症活动病变。肝细胞死亡引发大量炎细胞在肝脏内募集和Kupffer细胞过激活,刺激免疫介导的肝脏病理损伤,及炎症激活后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肝衰竭致多器官衰竭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
内质网应激在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张向颖, 任锋
2019, 35(9): 1920-192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06
摘要:
肝衰竭的病理过程复杂,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需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早期的,轻度的内质网应激(ERS)可以通过未折叠蛋白反应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而持续的、严重的ERS会促进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引起细胞死亡,因此ERS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主要阐述ERS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在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肝衰竭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指南与规范
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版)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肝血管瘤专业委员会
2019, 35(9): 1928-193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08
摘要:

<正>成人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随着人群健康体检的普及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步,其检出率日益增多,致使愈来愈多的肝血管瘤患者需要诊断与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对肝血管瘤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取得一定进步,但尚缺乏高级别的临床研究证据。目

《2019年亚太肝病学会共识建议:慢加急性肝衰竭管理更新》摘译
陈婧, 苏海滨, 胡瑾华
2019, 35(9): 1933-193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09
摘要:

<正>在过去近5年,亚太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研究联盟(AARC)数据库新增ACLF病例超过3300例,依据该数据库资料分析,AARC于2019年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进行了更新。新的《共识》强调了ACLF不同于肝硬化急性失代偿(acute decompensation,AD); ACLF慢性肝病具有可逆性; AARC评分可指导ACLF治疗策略。新增内容包

《2019年英国胃肠病学会和英国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协作组指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断和治疗》摘译
王璐, 韩英
2019, 35(9): 1937-194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10
摘要:

<正>2019年6月英国胃肠病学会(BSG)更新了关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诊断和治疗的指南。本指南旨在支持全科医师、胃肠病学家、外科医生管理成人PSC或类似PSC的胆管病变,如IgG 4硬化性胆管炎(IgG 4-SC),亦可为PSC患者自身管理提供参考。本指南针对PSC提出了30条推荐意见,针对

论著_病毒性肝炎
血清细胞因子在急性甲型肝炎患儿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韦新焕, 柳雅立, 张晶, 林伟
2019, 35(9): 1942-194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11
摘要:
目的了解细胞因子在急性甲型肝炎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2014年9月-2015年1月在新疆和田地区传染病专科医院住院的甲型肝炎患儿,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包括IL-6、IL-8、IL-10、IL-1β、TNFα,并对肝功能、凝血功能、是否合并腹水等临床指标进行监测,比较血清细胞因子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比较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共纳入急性甲型肝炎患儿70例,健康对照组30例,血清检测发现急性甲型肝炎组患儿血清IL-10水平为19. 60(15. 50~32. 08) 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 00 (5. 00~10. 30) pg/ml(Z=-6. 79,P <0. 01)。急性甲型肝炎患儿血清IL-10水平与ALT(r=0. 24,P=0. 04)、TBil(r=0. 32,P <0. 01)、PT(r=0. 29,P=0. 01)呈正相关。此外,血清...
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ATF6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潘高峰, 李国云, 季雪良, 傅茂英
2019, 35(9): 1946-194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12
摘要:
目的了解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活化转录因子6(ATF6)水平,探究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2月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ASC)、慢性乙型肝炎(CHB)及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各20例,收集同期2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NC)。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NC、ASC、CHB及LC组外周血白细胞ATF6 mRNA水平,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采用ELISA法检测NC及CHB组血清ATF6蛋白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ASC、CHB及LC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ATF6 mRNA水平分别为1. 99±0. 70、2. 12±0. 75、1. 97±0. 85,均明显高于NC组(0. 71±0. 26)(P值均<0. 05)。ATF6 mRNA表达水平在不同HBsAg水平、HBV DNA定量、转氨酶水平、HBeAg定性及TBil水平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CHB组血清ATF6蛋白水平明显高于NC组[(7....
论著_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FibroScan对慢性丙型肝炎进展期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响因素
仇丽霞, 梁珊, 范作鹏, 马丽霞, 韦新焕, 郭海清, 林伟, 刘义荣, 于海滨, 柳雅立, 张晶
2019, 35(9): 1950-195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13
摘要:
目的分析FibroScan对慢性丙型肝炎进展期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均完成肝穿刺病理检查。根据METAVIR评分系统进行纤维化分期,分为F1~F4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所有患者进行肝脏弹性检测和肝功能、血常规、病毒定量等检测,利用公式计算APRI及FIB-4。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3种无创诊断方法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采用STATA验证3种无创诊断方法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入组患者共131例,其中男60例(45. 80%),女71例(54. 20%),平均54. 00(45. 00~58. 25)岁。FibroScan水平为7. 80(5. 60~14. 30) kPa,APRI水平为0. 63(0. 37~1. 28),FIB-4水平为2. 28(1. 43~3. 60)。随着肝纤维化分期的进展,...
食管胃静脉曲张治疗后再出血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艾正琳, 洪珊, 胡居龙, 李坪, 周玉玲, 梁秀霞
2019, 35(9): 1954-195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14
摘要:
目的建立内镜下聚桂醇联合组织胶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发生再出血的预测模型,并交叉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率。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北京地坛医院住院治疗的180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实验室指标、Child-Pugh评分、静脉曲张程度等指标。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选取另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交叉验证该预测模型的准确率。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法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并交叉验证模型的准确率。结果 126例患者中1年内再出血发生率为46. 83%,再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患者比较,PLT(t=-7. 488,P <0. 001)、国际标准化比值(t=3. 145,P=0. 002)﹑食管静脉曲张的程度(χ2=8. 841,P=0. 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比值比(OR)=3. 366,95%可信区间(95%...
基于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探讨毒消肝清丸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肝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
李树志, 刘铁军
2019, 35(9): 1958-196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15
摘要:
目的通过CCl4复合造模制备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模型,探讨毒消肝清丸对大鼠肝脏炎性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66只大鼠造模过程中有17只死亡,取3只大鼠检测内毒素和观察肝脏结构,确定造模成功,剩余随机分成正常组(n=6),模型组(n=8)、乳果糖组(n=8)、毒消肝清丸高、中、低剂量组(223. 4 mg/kg、111. 7 mg/kg、58. 9 mg/kg,n=8)。采用CCl4复合造模法造模8周,制备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乳果糖组予乳果糖,毒消肝清丸药物组按上述剂量每天给药1次,连续8周。测定内毒素含量变化、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变化情况、采用ELISA检测肝脏组织TNFα、IL-1β、IL-6的含量;Western Blot和RT-PCR技术检测TLR4、MyD88、NF-κB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结果各组间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 011,P <0. 001);模型组内毒素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 <0. 01);给药后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不同剂量组大...
论著_肝脏肿瘤
射波刀与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的近期效果比较
杨曌, 谢辉, 王权, 张弢, 王华明, 何卫平, 段学章
2019, 35(9): 1965-196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16
摘要:
目的比较射波刀与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初治小肝癌患者80例,其中35例患者接受射波刀治疗,共41个靶病灶; 45例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共47个靶病灶。观察两组患者的客观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1年总生存率、1年局部控制率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连续校正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控制率,并应用log-rank法检验。结果研究共随访6. 0~17. 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3. 5个月,其中2例(2. 5%)患者失访,每组各1例。射波刀组31个病灶(75. 6%)完全缓解,4个病灶(9. 8%)部分缓解,4个病灶(9. 8%)稳定,2个病灶(4. 9%)进展,客观有效率为85. 4%,1年总生存率为100%,1年局部控制率为94. 3%;射频消融组38个病灶(80. 9%)完全缓解,9个病灶(19. 1%)进展,客观有效率为80. 9%,1年总生存率为100%,1年局部控制率为91. 0%。2组客观有效率和局部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NRS-2002营养评估与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的关系
田甜, 张姮, 姜挺
2019, 35(9): 1970-197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17
摘要:
目的探讨营养风险评估表(NRS-2002)与肝细胞癌(HCC)肝切除术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月在武汉中心医院首次行肝切除术治疗的HCC患者。采用NRS-2002评分评估HCC患者术前的营养状态。所有患者均随访,根据随访结果记录无复发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检验对无复发生存时间及总体生存时间进行分析。复发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根据NRS-2002评分筛查结果显示,230例HCC患者术前存在营养风险72例,营养正常158例,营养风险发生率31. 3%。随访时间7~80个月,平均随访(46. 14±10. 52)个月。所有患者中,复发91例(39. 6%),死亡43例(18. 7%),1年复发率10%(23/230)、3年复发率28. 3%(65/230)、5年复发率35. 2%(81/230); 1年病死率1. 7%(4/230)、3年病死率12. 2%(28/230)、5年病死率16. 1%(37/230)。其中营养风险患者复发37例(51...
基于PIVKA-Ⅱ、AFP和AFP-L3不同组合模式的肝细胞癌筛查策略探讨
谢芳, 于乐成, 薛珠, 李平, 盛云峰
2019, 35(9): 1975-197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18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PIVKA-Ⅱ、AFP和AFP异质体(AFP-L3)的优化组合对肝细胞癌(HCC)筛查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7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全军肝病中心118例HCC患者和76例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的血清,分别检测PIVKA-Ⅱ、AFP和AFP-L3水平。比较各指标及其不同组合对HCC筛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PIVKA-Ⅱ、AFP及AFP-L3筛查HCC的效能,计算敏感度及特异度,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 HCC组PIVKA-Ⅱ、AFP水平均显著高于肝炎肝硬化组(Z值分别为7. 80、3. 80,P值均<0. 001)。HCC组中PIVKA-Ⅱ、AFP、AFP-L3阳性比例均高于肝炎肝硬化组(χ2值分别为153. 36、83. 97、168. 82,P值均<0. 001)。PIVKA-Ⅱ和AFP阳性率在HC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 6%vs 67. 8%,χ2=0. 02,P> 0. 05),但在肝炎肝硬化组的差异有...
环状RNA FLI1在肝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唐凌, 邱露蝶, 秦文, 吴刚
2019, 35(9): 1980-198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19
摘要:
目的探讨环状RNA FLI1(circ FLI1)在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8年1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切除的45例HCC患者的癌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和血清样本(HCC组)。同时收集4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标本(对照组)。人肝癌细胞株HepG2、SMMC7721、HB611均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real-time PCR法检测circ FLI1在肝癌细胞及45例肝癌组织、血清标本中的表达。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circ FLI1表达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circ FLI1 E2-4及circ FLI1 E2-5作为诊断HCC生物标志物的潜能,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HCC预后的因素。结果 circ FLI1 E2-5及circ FLI1 E2-4在3种肝癌细胞中高表达。circ FLI1 E2-4(7. 09±0. 26 vs 1. 14±0. 20,t=19. 970,P <0. 001)及circ FL...
局部应用Cp G寡聚脱氧核苷酸联合OX40单抗治疗肝细胞癌小鼠模型的效果分析
马士朝, 张超群, 孙殿兴
2019, 35(9): 1985-198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20
摘要: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CpG寡聚脱氧核苷酸(CpG-ODN)联合OX40单抗方案对肝细胞癌的疗效,以及对远处同源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在BALB/c雄性小鼠四肢腋窝皮下注射H22单细胞悬液,建立荷瘤模型,7 d后筛选出30只荷瘤体积相当的小鼠,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CpG组、CpG+OX40组,每组10只,并在左下肢瘤内注射药物。选取10只同批正常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计算荷瘤体积,ELISA法检测血清IL-12和IFNγ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CD8+T淋巴细胞比例,比较3组小鼠治疗后的生存情况。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3组小鼠(不包含正常组)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给予治疗后,模型对照组荷瘤呈进行性增长,血清IL-12和IFNγ水平、脾脏CD8+T淋巴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组均减低(P值均<0. 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CpG组和CpG+OX40组干预荷瘤体积均缩小(P值均<0. 05); CpG+OX40组远处荷瘤体积比CpG组和模型对照组增长减慢(P值均<0. 0...
论著_其他
5种评分系统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病死率的预测价值
张静, 周新民
2019, 35(9): 1990-199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21
摘要:

目的应用CTP、MELD、iMELD、CLIF-SOFA和CLIF-C-ACLF评分评估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探讨和对比各种评分系统对预测ACLF患者28 d及90 d病死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2月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107例ACLF患者,收集诊断成立时第1天、第3~5天及第7~9天的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分别计算CTP、MELD、iMELD、CLIF-SOFA和CLIF-C-ACLF评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以上评分系统的诊断价值。符合正态性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Satterthwaite近似t检验,不符合正态性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Whith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在107例患者中,治疗28 d死亡44例(41. 1%),治疗90 d死亡55例(51. 4%)。诊断成立时iMELD、CLIF-SOFA和MELD评分预测28 d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81、0. 73和0. 75,预测患者90 d病死率的AUC分别为0. 73、0. 68和0. ...

降钙素原联合感染可能性评分对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的预测价值
刘文慧, 甘建和, 秦爱兰
2019, 35(9): 1995-200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22
摘要:

目的评价降钙素原(PCT)联合感染可能性评分(IPS)对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可能性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诊断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常见的实验室指标以及IPS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建立PCT联合IPS评分诊断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PCT联合IPS评分对患者发生感染的预测效能。结果最终纳入179例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者123例(68. 72%),其中肺部感染99例(80. 49%)、腹腔感染49例(39. 84%),合并2个及以上部位感染40例(32. 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比值比(OR)=3. 822,95%可信区间(95%CI):1. 714~8. 523,P=0. 001]和IPS评分(OR=1. 125,95%CI:1. 030~1. 230,P=0. 00...

急性肾损伤治疗48小时应答与否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影响
翟兴冉, 许祥, 陈婧, 穆秀颖, 童晶晶, 苏海滨, 刘晓燕, 关崇丹, 王宇, 胡瑾华
2019, 35(9): 2001-200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23
摘要: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AKI治疗48 h应答与否对其28 d和90 d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130例HBV-ACLF合并AK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KI治疗48 h的情况分为应答组和无应答组,比较2组患者28 d和90 d生存率,进而筛选28 d和90 d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Kolmogorow-Smirnov Z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则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2组患者的生存率,并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AKI治疗48 h应答组38例(29. 2%),无应答组92例(70. 8%)。无应答组28 d和90 d生存率均低于应答组(χ2值分别为16. 91、23. 28,P值均<0. 01)。Cox回归分析显示,AKI治疗48 h应答、年龄、血清肌酐、血清钠、INR、...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CD3+CD56+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中TIM-3的表达及意义
高梦丹, 覃岭, 孙坚萍, 李康, 李昂, 娄金丽, 张永宏, 赵艳
2019, 35(9): 2006-201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24
摘要: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NKT细胞)数量及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域3(TIM-3)表达水平与患者肝损伤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18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接受治疗的43例HBV-ACLF患者和2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3+CD56+NKT细胞数量及其TIM-3表达水平。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 HBV-ACLF组ALT、AST、TBil、Cr、INR、HBV DNA、TBil/ALT比值及MELD评分等指标明显高于CHB组,Alb、PTA指标明显低于CHB组(P值均<0. 05)。HBV-ACLF患者外周血CD3+CD56+NKT细胞数量为明显低于CHB组[(19. 13±13. 82)%vs (26. 75±11...

IL-35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CD8+ 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高艺, 梁志军, 符健
2019, 35(9): 2011-201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25
摘要:

目的观察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清IL-35表达水平,评估IL-35对ACLF患者CD8+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1月-2019年4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ACLF患者28例和健康对照者14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35水平。分选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使用重组人IL-35刺激培养,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D8+T淋巴细胞中穿孔素、颗粒酶B和颗粒溶素mRN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淋巴细胞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表达。应用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将HLA-A2限制性CD8+T淋巴细胞与HepG2细胞共培养,加入重组人IL-35后通过检测靶细胞死亡比率和细胞因子分泌评估CD8+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和非细胞毒性功能的变化。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ACLF患者血清IL-35水平[72. 32(54. 04~111. 30) pg/...

CD38和MUM-1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蒋丽琳, 汤林鑫, 顾娟, 陆忠华, 汤鸿, 王若飞
2019, 35(9): 2017-202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26
摘要:

目的观察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肝穿刺组织中白细胞分化抗原38(CD38)和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1(MUM-1)的表达,探讨其在AI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12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病理科46例AIH患者肝穿组织作为实验组,以30例胆囊癌根治标本的正常肝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38和MUM-1的表达,并结合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进行分析。非正态性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结果 46例AIH患者的CD38和MUM-1的阳性表达均高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7. 181、-7. 484,P值均<0. 001)。在AIH患者中炎症活动分级≥3级和纤维化4期CD38和MUM-1的阳性表达均显著增加,与炎症活动分级<3级和纤维化<4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 085、15. 769、14. 988、26. 966,P值均<0. 05)。CD38和MUM-1的表达与慢性炎症活动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 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血清维生素D及骨密度的关系
曲玉蕾, 王迎春, 万金鑫
2019, 35(9): 2021-202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27
摘要: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维生素D及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3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NAFLD患者180例为NAFLD组,另选取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8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维生素D、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标志物[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骨钙素(OC)]的差异。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采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NAFLD组25(OH) D[13. 06(10. 73~19. 77) ng/ml vs 19. 88(12. 56~22. 60) ng/ml,Z=-1. 37,P=0. 041]、L1-4骨密度[0. 87(0. 83~1. 05) g/cm2vs1. 05(0. 92~1. 21) g/cm2,Z=-2. 17,P=0. 034]、股骨颈骨密度[(0. 76±0. 21) g/cm2vs(0...

膜微粒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诊断价值
陈俊, 李良平, 付万智
2019, 35(9): 2026-203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28
摘要:

目的探讨血浆中CD14+细胞群和恒定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iNKT)源性膜微粒(MP)水平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3月-2015年1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肝胆外科接受肝活组织检查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36例),根据NAFLD活动度积分(NAS)和肝纤维化分期,分为NASH组(n=22)和非NASH组(n=14)。对照组为年龄、性别等因素匹配的健康体检者(n=15)。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试者血浆CD14+细胞和iNKT细胞的MP水平。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两变量相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MP的诊断价值。结果 NAFLD组血浆CD14+细胞MP水平高于对照组[(5. 92±0. 62)个/μl vs (4. 52±0. 42)个/μl,t=7. 160,P <0. 001]、iNKT细胞MP水...

论著_期刊分析与评价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年-2018年文献计量学及学术影响力分析
高歌, 朱晶, 李日, 伦志军, 邢翔宇
2019, 35(9): 2032-203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29
摘要:
目的对2011年-2018年《临床肝胆病杂志》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和期刊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其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方法文献计量学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中国引文数据库》,检索日期为2019年6月10日,被引截止日期为2018年12月31日,通过发文量、被引量、被引率、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等指标分析文献、作者、机构、基金的被引及分布情况。期刊评价指标分析数据来源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年-201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提取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综合评价总分、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红点指标等6项重要的期刊评价指标,比较《临床肝胆病杂志》各项期刊评价指标在所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消化病学类核心期刊中的排名情况。结果 2011年-2018年《临床肝胆病杂志》常规栏目(论著、病例报告、综述)载文量合计2523篇,期均载文量26. 28篇。以论著最多1489篇,占59. 02%。特色栏目(述评/专家论坛、指南与规范、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中,述评/专家论坛载文量合计546篇,其中述评94篇,专家论坛452篇,选题内容涵盖肝胆胰脾疾病中西医内外科;指南与规...
病例报告
不典型肝脏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误诊为肝癌1例报告
游丽萍, 郑超, 张景豪, 吴眉, 孙学华
2019, 35(9): 2040-204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30
摘要:
<正>肝脏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肿瘤90%为单发,仅10%为多发,生长缓慢,可无任何临床症状,通常在非特异性腹部不适的检查过程中被偶然发现,临床症状主要以上腹部疼痛多见,发生破裂出血罕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检出率有显著提高,但在临床工作中,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肝血管瘤的诊断仍存在困难。本文
原发性肝癌合并胃印戒细胞癌1例报告
朱泽民, 谢智钦, 赵志坚, 李弘夏, 王金文, 唐才喜
2019, 35(9): 2042-204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31
摘要:
<正>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ncer,MPC)是指在机体的一个或多个器官(组织)中同时或先后发生两个或以上相互独立的原发性恶性肿瘤。肝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报告的新发肝癌病例中一半以上发生在我国,胃癌也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但原发性肝癌合并胃癌的二重癌国内外文献少见报道[1-2]。临床上,MPC容易与转移癌相混淆,从而造成误
原发性肝癌合并自身免疫性脑炎1例报告
赵静, 方兴国, 李国艳, 张鸿飞, 钟江利, 杜胜奇, 王红
2019, 35(9): 2045-204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32
摘要: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24岁,因"食欲下降、巩膜黄染10余天,精神行为异常6 d,昏迷3 d"于2018年5月30日在本院住院治疗。患者于10多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下降、乏力及厌油,伴巩膜黄染、尿黄,未予重视。6 d前出现精神行为异常,表现为
肝细胞癌放疗后并发重症放射性胃炎1例报告
李珊珊, 陈煜
2019, 35(9): 2048-204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33
摘要: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2岁,因"乙型肝炎病史30年,发现肝癌8年,间断呕血、黑便1周"于2016年1月入本院,患者30年前体检发现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未系统诊治。8年前行腹部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细胞癌,行肝癌切除术,术后定期复查未
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严重骨髓抑制1例报告
赖长祥, 王方, 王松, 李知玉
2019, 35(9): 2050-205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34
摘要: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8岁,因发现HBsA g阳性10余年,上腹痛4 d,身目黄染1 d于2019年1月10日入院诊治。10余年前患者体检发现HBsAg阳性,当时肝功能正常,患者无特殊不适,未予特殊处理;患者起病前长期熬夜,劳累,4 d前开始出现上腹痛,剑突下为主,伴腹胀,恶心,无呕吐,无畏寒、发热;无胸闷、气促;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伴IgG4升高1例报告
陈庆灵, 仲瑞, 方伊娜, 张晓雪, 冯丽娜, 杨倩倩, 温晓玉, 金清龙
2019, 35(9): 2054-205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35
摘要:
<正>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其典型的病理改变为胆管炎症及胆管周围同心圆性洋葱皮样纤维化、肝内外胆管破坏导致多灶性胆管狭窄,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死亡,此病虽然少见,但其发病率逐年上升[1]。IgG 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IgG 4-related sclerosing cholangitis,IgG 4-SC)的概念是由Bjornsson等[2]于2007年首先提出,是指一类以胆管周围IgG 4阳性浆细胞浸润及纤维化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骨髓纤维化1例报告
杨倩倩, 任天棋, 薛舒文, 陈庆灵, 冯丽娜, 张晓雪, 温晓玉, 金清龙
2019, 35(9): 2057-205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36
摘要: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74岁,因"间断呕血、厌食、乏力、腹胀7年,加重伴双下肢浮肿1个月"于2018年4月18日入本院。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厌食、腹胀、乏力、呕血等,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肝硬化",先后行3次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最近1次呕血为2014年9月。3年前患者因厌食、乏力、腹胀症状加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早期治疗获组织学缓解1例报告
王静, 赵黎莉, 石瑞芳, 刘勇钢, 李嘉
2019, 35(9): 2059-206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37
摘要: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2岁,主因"发现肝功能异常1个月"于2014年8月21日入本院。患者平素无乏力、厌食、皮肤瘙痒等不适。既往体健,否认肝病史及其他系统疾病史,否认饮酒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BMI 23. 03 kg/m~2,正常面容,无色素沉着,可见肝掌,未见蜘蛛痣,无皮肤、巩膜黄
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1例报告
王志毅, 许春芳
2019, 35(9): 2062-206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38
摘要:
<正>格列卫,即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d,CML)的一线药物[1]。这类白血病以酪氨酸激酶组成性表达为特征,导致细胞生长、增殖不受调控。9号染色体长臂上C-ABL原癌基因异位至22号染色体长臂的断裂点簇集区(BCR)形成BCR-ABL融合基因。伊马替尼是针对分子异常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复发合并带状疱疹1例报告
冯丽娜, 张晓雪, 蒉乙文, 杨倩倩, 陈庆灵, 温晓玉, 金清龙
2019, 35(9): 2064-206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39
摘要: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2岁,因"间断面黄、目黄7个月"于2018年9月5日入本院。患者入院前7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黄染,伴间断上腹部胀痛,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肝功能:AST 46. 75 U/L,ALT 127. 92 U/L,TBil 77. 12μmol/L,DBil34μmol/L,IBil 43. 12μmol/L; IgG4 15. 2 g/L;腹部超声提示:
综述
氧化应激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赵杰, 齐永芬, 鱼艳荣
2019, 35(9): 2067-207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40
摘要:
肝纤维化是一种创伤愈合反应,它是由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的慢性肝损伤后的纤维结缔组织沉积,若不及时治疗,会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危害生命。肝星状细胞激活后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进而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是肝纤维化最重要的病理特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氧化应激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各种疾病所致的肝纤维化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氧化应激参与。多数情况下,氧化应激是与其他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参与肝纤维化这一病理生理过程。因此,就氧化应激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与其他因素如炎症、凋亡、自噬等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肝纤维化的最新进展进行阐述。
肝血窦内皮细胞在肝再生和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
于子越, 蔺鑫, 韩英, 崔丽娜
2019, 35(9): 2072-207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41
摘要:
肝血窦内皮细胞是肝脏非实质细胞的主要组成细胞,是覆盖于肝窦的薄层扁平状细胞,表面富含窗孔,是肝窦和窦状间隙之间溶质交换的开放通道。肝血窦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尤其是Wnt信号通路在维持Axin2+源性肝细胞的自我更新、促进肝部分切除或肝损伤时肝再生中均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肝损伤时,肝血窦内皮细胞结构发生改变,表现为窗孔消失和内皮下基底膜的形成,即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窦毛细血管化既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前奏,也会促进肝纤维化的进展。肝窦内皮细胞在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可通过信号通路的转换实现肝再生和肝纤维化调控作用的转换。肝血窦内皮细胞参与肝再生和肝纤维化机制的深入认识有望为慢性肝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血清学标志物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无创评估中的应用
肖鹏, 张亚南, 巴桃桃, 丁梦梦, 高沿航
2019, 35(9): 2075-207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42
摘要:
门静脉高压最常见的病因为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门静脉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将出现脾大、腹水、肝性脑病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严重临床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评估门静脉高压对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诊断及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由于评估门静脉高压的"金标准"肝静脉压力梯度有创、昂贵,门静脉高压无创评估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利用血清学标志物无创评估门静脉高压具有简单、易行、可重复的优点,评估门静脉高压的血清学标志物日益受到关注。随着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包括促炎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成分及其循环降解产物等。总结及评述了血清学标志物在门静脉高压无创评估中的进展,以期对临床更早期、更便捷诊断门静脉高压提供帮助。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和治疗现状
黎倍伶, 钟国涛, 陈金军
2019, 35(9): 2079-208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43
摘要:
感染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为最常见的感染类型。总结基于腹水多核细胞数大于250/μl的SBP诊断标准形成过程、腹水细胞计数的局限性和SBP的治疗现状。提示目前SBP的诊断需要新的灵敏检测标志物,用于指导临床经验性抗菌治疗,从而优化SBP患者管理。
microRNA在肝细胞癌有氧糖酵解中的调控作用
牛亚倩, 常钰玲, 刘芳, 赵川, 陈彻
2019, 35(9): 2082-208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44
摘要:
葡萄糖代谢重组是肝细胞癌(HCC)一个重要标志,癌细胞能迅速地将其能量来源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调整到糖酵解代谢,满足其在低氧环境下的高效增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croRNA(miRNA)的转录后调控在精细调节代谢重编程发挥关键作用,与H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影响糖酵解的因素有很多,系统的总结了miRNA在HCC中异常表达对有氧糖酵解的直接和间接调控的作用,为HCC的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及预后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分析
舒筠然, 李俊琪, 刘琼
2019, 35(9): 2085-209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45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最早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AFLD在亚太地区非常普遍,并且亚太和西方国家之间在表型上可能存在很大区别。肥胖、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已证明是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同时西方国家已经描述了NAFLD的许多其他危险因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垂体和性腺机能减退),但这些因素尚未在亚太地区发现其与NAFLD有关。主要讨论了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NAFLD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结直肠肿瘤的关系
刘思甫, 谢正元
2019, 35(9): 2091-209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46
摘要:
近年研究认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为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与促结直肠瘤变的因素——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血脂等有关。提出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归纳总结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结直肠肿瘤的关系及可能的互相影响机制,指出二者在临床、发病机制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希望对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TNFα/NF-κB信号通路调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现状
孙婷婷, 李京涛, 魏海梁, 闫曙光, 李倩, 郭英君, 常占杰
2019, 35(9): 2095-209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47
摘要:
TNFα可诱导肝脏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变性、坏死。核因子-κB(NF-κB)作为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起着促进肝脏脂肪变性的重要作用。TNFα/NF-κB信号通路在各种信号刺激的条件下促进了NAFLD的发展。主要讨论了TNFα/NF-κB信号通路在NAFLD中的作用机制,旨在为NAFLD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维生素K1治疗肝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熊壮, 刘扬扬, 霍少凯, 宫嘉莲, 金天一, 王强, 王慧林, 刘铁军, 冷炎
2019, 35(9): 2099-210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48
摘要: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损害,而维生素K1治疗肝衰竭凝血功能障碍一直存在争议。回顾了各国肝衰竭诊疗指南以及维生素K1治疗肝病凝血功能障碍的文献,分析得出盲目应用维生素K1不能改善肝病患者凝血功能,但肝衰竭时维生素K缺乏且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时,应用维生素K1可能是必要的。另外,胆汁淤积状态可作为独立因素考虑,但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病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张熠彤, 辛磊, 李兆申
2019, 35(9): 2104-210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49
摘要:
终末期肝病是各种进行性肝病的终点,病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期国内外研究显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安全有效。对目前国内外该领域的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及基础研究进行总结分析,探讨提高间充质干细胞疗效的可行方案和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
对乙酰氨基酚致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余朋飞, 吴桥, 段钟平, 陈煜
2019, 35(9): 2108-211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50
摘要:
药物性肝病又称药物性肝损伤,是我国非感染性肝病的第二大病种,美国肝衰竭/肝移植的首要原因。药物性肝损伤主要分为固有型肝损伤和非特异质型肝损伤。固有型药物性肝损伤在临床前安全研究中是无法被预测到的,而大多数药物引起的非特异质型肝毒性在临床前研究中就会被发现从而不会被应用到临床,但其中一个例外就是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APAP),这种药物在治疗剂量之内是安全的,但是过量服用则会导致严重的肝损伤甚至急性肝衰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APAP过量服用是导致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因此进一步阐明APAP引起肝损伤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尤其是肝细胞死亡的机制,有助于尽早识别发生急性肝衰竭和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发阻断肝损伤进程的治疗靶点与方案。
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致肝损伤研究进展
闫琪, 宋立莎, 辛桂杰
2019, 35(9): 2113-211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51
摘要:
随着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其带来的副反应——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也在全身发生,然而对irAEs中的肝损伤研究较少。主要阐述了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致肝损伤的分子机制、疾病分级、发病率、发病时间、血清学、组织学、影像学、生物标志物方面的特征以及治疗手段,进而全面认识irAEs中的肝损伤。认为其所致的肝损伤发病率虽低,但高级别肝损伤危险度较高,医务人员应引起注意,对其尽早识别并正确应对。
Wilson病基因型-表型关系、诊断、治疗及筛查研究进展
梁晨, 白丽, 郑素军
2019, 35(9): 2116-211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52
摘要:
Wilson病(WD)是一种可治性遗传性疾病,其病变基础为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代谢紊乱,使铜大量沉积在肝脏、大脑及其他器官而致病。不同WD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进行性肝病及神经系统症状是其常见特征。不同地区中ATP7B基因致病性突变位点有所不同。致力于寻找ATP7B基因型与WD临床表型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预测WD是否发病、发病类型和严重程度,但目前研究结果尚有争议。目前,Leipzig评分被普遍推荐作为WD的诊断标准,当Leipzig评分≥4分时,即可诊断为WD。WD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各种机制来减少体内的铜超载,有效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肝移植、血浆置换等。早诊早治的WD患者预后良好,因此对先证者的直系亲属开展WD筛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肠道菌群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
王丹丹, 宋佳, 张晓岚
2019, 35(9): 2120-212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53
摘要:
肠道菌群失调是肝脏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肠道和肝脏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肠-肝轴。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其通过门静脉暴露于肠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后,激活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从而引发肝损伤。作为肠-肝轴的重要组成部分,肠道菌群既是肝脏疾病的促发因素,又是潜在的治疗靶点。阐述了肠道菌群与多种肝脏疾病的关系,认为应深入探究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明确肠-肝轴的病理生理作用,为肝脏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2型固有淋巴细胞在肝脏疾病免疫调控中的作用
韩静, 郭金波, 张晓岚
2019, 35(9): 2124-212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19.09.054
摘要:
固有淋巴细胞(ILCs)是新发现的一类固有免疫细胞,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s)是其中一个细胞亚群,在受到IL-25、IL-33等刺激后可产生2型辅助型T淋巴细胞(Th2)因子,具有启动和维持2型免疫反应的作用。ILC2s属于固有免疫细胞,又具有调节适应性免疫的功能,参与炎症、组织修复、细胞增殖、代谢、调节免疫等病理生理过程。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和免疫器官,含有多种免疫细胞。ILC2s在肝脏疾病中具有调节免疫、调控炎症以及组织修复等重要作用。总结了ILC2s的生理功能及其在肝脏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免疫调控机制。
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
酒精性肝炎患者的肠道真菌生态失调和对真菌的全身免疫反应
李健, 郭晓林
2019, 35(9): 1974-1974.
摘要:
<正>【据《Hepatology》2019年6月报道】题:酒精性肝炎患者的肠道真菌生态失调和对真菌的全身免疫反应(作者Sonja L等)慢性饮酒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和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变化,导致酒精相关性肝病的发展和进展。然而人们对肠道中的共生真菌知之甚少。
一项为期10年、涉及全球24国的恩替卡韦或其他口服抗病毒药物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前瞻性、随机、观察性研究结果
尹雪如, 樊蓉, 侯金林
2019, 35(9): 2005-2005.
摘要:
<正>【据《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9年7月报道】题:一项涉及全球24个国家的恩替卡韦或其他口服抗病毒药物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观察性研究结果(作者Hou JL等)恩替卡韦(ETV)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国际一线药物,过去研究表明,ETV能够有效地抑制HBV复制并
中国日益增加的酒精性肝病负担
王文君, 高沿航
2019, 35(9): 2044-2044.
摘要:
<正>【据《World J Gastroenterol》2019年3月报道】题:中国日益增加的酒精性肝病负担(作者Wang WJ等)在中国过去的三十年中,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同慢性肝病的发病率以及患者数量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开展的全民HBV疫苗接种计划使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得到了控制,而其他慢性肝病,特别是酒精性
BMI纵向变化与病毒被完全抑制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升高有关
林伟寅, 王凯风, 孙剑, 侯金林
2019, 35(9): 2053-2053.
摘要:
<正>【据《J Infect Dis》2019年8月报道】题:BMI纵向变化与病毒被完全抑制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升高有关(作者Wang K等)随着一线口服抗病毒药的广泛并且长期使用,94%~99%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持续的HBV DNA抑制,然而还
细胞死亡标志物角蛋白18片段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疾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
曹竹君, 王晖
2019, 35(9): 2061-2061.
摘要:
<正>【据《J Viral Hepat》2019年7月报道】题:细胞死亡标志物角蛋白18片段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疾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作者CAO ZJ等)失代偿期肝硬化大量的肝细胞死亡将导致肝内炎症,促进系统性炎症反应形成和加剧。该研究旨在研究外周血
LncRNA34a介导调控肝细胞癌骨转移的分子机制
万敏婕, 高普均
2019, 35(9): 2066-2066.
摘要:
<正>【据《Mol Cancer》2019年7月报道】题:LncRNA34a介导调控肝细胞癌骨转移的分子机制(作者Zhang L等)骨转移(BM)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对肝细胞癌(HCC)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威胁。已有研究报道LncRNA34a(Lnc34a)可调节结肠癌干细胞的不对称分裂,但其对HCC BM的作用仍然未知。
酒精性肝炎患者早期与延迟肝移植的危害和益处的计算模型
赵金花, 毛小荣
2019, 35(9): 2094-2094.
摘要:
<正>【据《Gastroenterology》2019年8月报道】题:酒精性肝炎患者早期与延迟肝移植的危害和益处的计算模型(作者Brian P等)对于严重酒精相关性肝炎(AH),是否早期肝移植(不要求最短的清醒时间)是有争议的:许多中心建议推迟移植
熊去氧胆酸可以改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无肝移植生存率
陈林, 李婉玉
2019, 35(9): 2098-2098.
摘要:
<正>【据《J Hepatol》2019年4月报道】题:熊去氧胆酸可以改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无肝移植生存率(作者Harms MH等)由于缺乏明确的随机对照试验,熊去氧胆酸(UDCA)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中的临床疗效仍然存在争议。
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对HBeAg有直接抑制作用
颜学波, 孙永康, 谢智钦
2019, 35(9): 2128-2128.
摘要:
<正>【据《Heptatology》2019年7月报道】题: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对HBeAg有直接抑制作用(作者Yan ZP等)HBeAg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感染过程中促进宿主免疫耐受的重要免疫调节剂。在CHB患者中,HBeAg转阴和血清转换代表了CHB感染的部分免疫控制,也被认为是重要的临床观测指标。但目前已批准的疗法在实现HBeAg
读者·作者·编者
《临床肝胆病杂志》综述类文章摘要的撰写要求
2019, 35(9): 2107-2107.
摘要:

<正>综述类文章的摘要应包括以下3个层次:(1)研究背景:一两句话即可,忌与文题重复。(2)文章内容概括:主要以"介绍(了)……","叙述(了),评述(了),简述(了)……","回顾(了)……","归纳(了)……","总结(了)……","分析(了)……"等句式指示论文主题所涉及的各分论题及其内容范围。

消息
《临床肝胆病杂志》对基金项目论文开通“绿色通道”
2019, 35(9): 1936-1936.
摘要:
<正>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肝胆病杂志》的学术水平,提高优秀论文刊发的时效性,《临床肝胆病杂志》已对国家、省、部、市(地)级科研基金资助的论文开通"绿色通道",即免收审稿费,一经审查合格,优先发表。来稿请将"基金项目"脚注于文章首页左下方,完整表述如:"××基金资助项目(基金编号:××××××)。
《临床肝胆病杂志》诚聘审稿专家
2019, 35(9): 1949-1949.
摘要:
<正>为满足期刊日益发展的新需求,进一步提升审稿质量,缩短审稿周期,本刊公开诚聘审稿专家。具体要求如下:1.从事肝胆胰疾病的基础、临床、中西医、内外科等相关学科一线研究工作;2.副高及以上职称,且具有以下条件之一:(1) 8年以上临床或科研工作经验;(2)取得博士学位并有5年以上临
《临床肝胆病杂志》对编委、审稿专家稿件免收审稿费
2019, 35(9): 2047-2047.
摘要:
<正>近年来,本刊来稿量、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稳步递增,在肝胆胰学术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饱含了各位编委和审稿专家倾注的大量心血:为期刊发展献计献策;积极组稿、荐稿、审稿,亲自撰写优秀文章惠赐本刊。为了表达我们的敬意和感谢,《临床肝胆病杂志》对编委、审稿专家的稿件免收审稿费,通过绿色通道第一时间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