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2期

显示方式:
沉痛悼念当代医学大师国际著名肝脏病学家杰出的内科学家医学教育家叶维法教授
2005, 21(2): 67-67.
摘要:
中国东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基因特征及人群易感性分析
焦健, 王江滨
2005, 21(2): 68-70.
摘要:
采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及基因芯片技术对5 79例HCV感染者的HCV基因型以及30例HCV感染者以及30例健康人HLA -DRB1等位基因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中国东北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基因型特征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人群易感性。5. 79例患者中Ⅳ/ 2b型HCV感染率最高,为5 1 .12 % ;约34 .72 %的HCV感染者ALT持续正常;Ⅱ/ 1b型和混合型HCV感染在ALT反复升高组中的感染率明显高于ALT持续正常组(P <0 .0 5 )。Ⅰ型和Ⅲ型HCV合并HBV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混合型HCV合并HBV感染的发生率较低,与单独感染比较差异显著(P <0 .0 5 ) ;混合型HCV感染主要见于有2次或2次以上输血史者。HLA -DRB1 0 4和DRB1 13在HCV感染者中的出现频率较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0. 0 5 )。因此,中国东北地区HCV感染以Ⅳ/ 2b型为主,约34 72 %的HCV感染者不表现出肝炎的症状,可能成为重要的传染源。Ⅱ/ 1b型和混合型HCV感染更容易导致肝细胞损伤。Ⅰ/ 1a型和Ⅲ/ 2a...
慢性酒精性肝炎肝昏迷并戒酒综合征一例
李润芳
2005, 21(2): 70-70.
摘要:
散发性和输血后丙型肝炎临床特点病理变化及HCV-RNA水平的比较
李凌华, 石裕明
2005, 21(2): 71-72.
摘要:
回顾性研究2 6例散发性丙型肝炎(SHC)和35例输血后丙型肝炎(PTHC)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比较两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变化及HCVRNA水平。SHC组中15例无任何自觉症状,2 2例肝功能反复异常,但仅抗-HCV阳性的14例ALT水平超过10 0U/L ,其他8例一直低于10 0U/L ;PTHC组急性期ALT值均超过2 0 0U/L ,33例反复ALT异常,其中2 1例常高于2 0 0U/L ;SHC组的肝脏病理组织炎症活动程度较PTHC组为轻;SHC组血清HCVRNA含量显著低于PTHC组(P <0 . 0 5 ) ;SHC患者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大多无自觉症状,临床症状的发生率、病毒血症水平、ALT值和肝损害程度均显著低于PTHC患者。
少数民族地区孕妇乙肝病毒感染的调查分析
朱黎明, 朱英杰, 朱定菊, 田芳
2005, 21(2): 73-74.
摘要:
为观察少数民族地区孕妇乙肝病毒感染情况。用ELISA法对本地区3所医院妇产科住院的孕产妇进行乙肝五项的检测。本地区孕妇HBV感染率为2 1 2 6 % ,汉族高于土家族、苗族,农村高于城市,初中以下文化层次高于高中以上文化层次,多次妊娠高于初次及二次妊娠。本地区孕妇乙肝病毒感染存在民族差异性并与孕妇的来源、文化层次及妊娠次数有关。
乙肝患者肝组织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 DNA检测
石铭, 吴翟, 赵丽英, 刘海燕
2005, 21(2): 75-76.
摘要:
用PCR方法对14 8例乙肝患者的肝组织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DNA进行检测,同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显示:14 8例乙肝患者的肝组织与PBMC内HBVDNA的检出率有一致性倾向,PBMC内HBVDNA的检出率与肝组织的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α-SMA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
王欣欣, 郎振为, 孟忻, 孙琳, 王泰龄, 赵景民, 张世杰
2005, 21(2): 76-78.
摘要: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肝组织中,α-SMA的表达对肝脏炎性损伤和肝纤维化程度的病理诊断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12 7例CHB患者肝穿刺组织中α-SMA的表达,结果与现行病理诊断标准慢性肝炎分级、分期及Knodell-HAI评分系统进行统计学比较。另有6例作为对照,其中急性肝炎3例,静止性肝硬化3例。α-SMA在CHB、急性肝炎及静止性硬化三组中均有表达。主要定位在扩大的汇管区及其周围,以及小叶内点灶状坏死部位。且α-SMA表达与慢性肝炎病理分级(G)、分期(S)及Knodell-HA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α-SMA是判断慢性乙型肝炎肝损伤程度及纤维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拉米夫定加肝络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及对YMDD变异的影响
谷强业, 陈合民
2005, 21(2): 79-80.
摘要:
观察拉米夫定加肝络欣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YMDD)变异的影响。收集乙型肝炎病毒(HBV)HBeAg、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 7例,分为拉米夫定加用肝络欣组(A组)、单用拉米夫定组(B组)。分别检测血清HBeAg、抗-HBe、HBVDNA ,肝脏生化指标和基因YMDD变异。在治疗5 6周时,拉米夫定联合肝络欣组HBeAg/抗-HBe转换率(39. 4 % ) ,优于拉米夫定组(P <0 .0 5 )。HBVDNA阳性率及YMDD变异率都比拉米夫定组低(P <0 . 0 5 )。拉米夫定联合肝络欣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并可减少YMDD变异。
脱氧核苷酸钠在急性乙肝的治疗价值
许爱民, 龙英, 姜升
2005, 21(2): 81-82.
摘要:
脱氧核苷酸钠(DNA)辅助治疗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4 0例与常规保肝治疗4 0例作对比观察。治疗组肝功(ALT)复常率前一疗程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1)。疗程后,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HBeAg、HBVDNA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 0 1)。3个月后抗-HBs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 <0 . 0 1)。脱氧核苷酸钠(DNA)治疗急性乙型肝炎,在改善肝功和清除乙肝病毒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干扰素致胆汁淤积一例报告
焦克德, 张立群, 吴惠娟
2005, 21(2): 82-82.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的疫苗治疗免疫学机制的探讨
任粉玉, 朴熙绪, 任淑子, 裴海成
2005, 21(2): 83-84.
摘要:
通过对乙型肝炎疫苗治疗的13例患者的观察,分析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特异细胞增殖反应及其抗原特异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以及观察疫苗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探讨肝炎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学作用机制。血清HBVDNA水平在疫苗治疗结束后6个月显著地下降。疫苗治疗诱生6例抗原特异性CD4 + T细胞的增殖反应(38 5 % ) ,同时分泌高水平的干扰素-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血清HBVDNA水平在疫苗治疗结束6个月和18个月显著下降。表面抗原特异性CD4 + T细胞可以间接地抑制HBV的复制,是由抗病毒细胞因子来介导
可溶性HLA-Ⅰ类抗原的含量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变化及意义
倪宏英, 黄文琪, 陈长荣, 裴斌
2005, 21(2): 85-86.
摘要:
测定可溶性HLA -I类抗原的含量在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血清可溶性HLA -I类抗原的含量用夹心ELISA方法测定。治疗第8周,完全反应组患者可溶性HLA -I类抗原的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前的水平;治疗第16周和第2 4周,可溶性HLA -I类抗原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治疗前。部分反应组和无反应组在治疗过程中可溶性HLA -I类抗原的含量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变化。可溶性HLA -I类抗原含量的变化反映了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患者免疫功能受到调节。
小儿慢性乙型肝炎70例临床特征分析
刘芳, 张伟, 张素环
2005, 21(2): 87-88.
摘要:
为总结小儿慢性乙肝(CHB)的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了70例小儿CHB患者的感染途径、症状、体征、肝功能以及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小儿CHB临床症状以食欲不振较多见,体征以肝肿大多见。血清ALT、TBiL以轻中度升高为主,ALT超过4 0 0U/L者或TBil大于85. 5 μmol/L者均少于成人组(P <0. 0 5 ) ;血清ALB正常和轻度下降者多见,而小于32g/L者较少见。HBVM以HBsAg(+)、HBeAg(+)、抗-HBc(+)、HBVDNA(+)最多见,HBsAg(+)、抗HBe抗-HBc(+)、HBVDNA(+)较少出现。小儿CHB患者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损伤均较轻,血清HB VM以病毒复制指标阳性者为多,前C区变异较少出现。
TGF-β1和smad 4mRNA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廖丹, 江建宁, 罗光汉, 吴继周
2005, 21(2): 89-91.
摘要:
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对10例对照肝组织,7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组织TGF - β1和smad4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TGF - β1和smad4mRNA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的表达明显增强,smad4mRNA阳性率分别为87 .5 %、82 . 6 % ,TGF - β1阳性率分别为83. 33%、86 . 96 % ;TGF - β1和smad4mRNA阳性表达细胞在肝组织切片中的分布多集中在扩大的汇管区、中央静脉及窦周周围(间质细胞及肝细胞内均见有表达) ,提示TGF - β1与smad4mRNA的表达与肝纤维化活动状态密切相关,TGF - β/smad通路在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Th2,Tcl/Tc2的表达
黄利华, 王娟华, 刘志辉
2005, 21(2): 91-92.
摘要:
分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Th2 ,Tc1/Tc2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重型肝炎的关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1例重型肝炎和2 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T细胞胞内细胞因子IFN -γ、IL - 4的百分率,发现:1 重型肝炎Th1、Th2、Tcl分别为(2 7 .4 1±4 . 88) %、(3 .4 8±2 . 6 7) %、(43 .85±12 . 98) %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且以Th1和Tcl表达为主;2 重症期与恢复期相比,康复后Th1、Th2、Tcl显著下降,尤以Tcl下降更明显(P均<0. 0 1) ;3 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Th1、Tcl无显著性差异(P >0 . 0 5 )。Th1、Th2、Tcl与重型肝炎的发生转归有密切关系,动态检测可作为监测病情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贝飞达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TNF-α的影响
万巍, 张薇莉, 赵隽
2005, 21(2): 93-94.
摘要:
探讨新一代微生态制剂贝飞达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TNF -α的影响。对92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分别服用贝飞达和培非康共三周,采用偶氮显色法检测血浆内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TNF -α水平。①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毒素及TNF -α水平均有下降。②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内毒素及TNF -α水平下降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活菌制剂贝飞达疗效优于培非康,肝硬化患者在临床治疗时宜尽量采用活菌制剂。
内镜套扎-部分脾栓塞联合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廖爱军, 姚育红, 唐德秋, 丁正东
2005, 21(2): 95-96.
摘要:
探讨内镜套扎-部分脾栓塞联合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应用价值。对2 5例合并食道静脉曲张和脾功能亢进的门脉高压患者进行内镜套扎-部分脾栓塞联合术,对其术前术后外周血象、脾脏大小、门静脉、脾静脉内径的变化进行对比研究。联合术后患者食道静脉曲张得到根治,脾功能亢进明显缓解,脾脏缩小(P <0 .0 1)、门静脉、脾静脉内径缩小(P <0 . 0 1)。内镜套扎-部分脾栓塞联合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具有简便、安全、效果显著、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一种新的途径。
肝硬化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68例临床分析
许贤姬, 朴云峰, 吴洪磊
2005, 21(2): 97-98.
摘要:
为探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诊断以及预后相关因素,减少漏诊,提高治愈率,判断病情预后,本文回顾性分析了6 8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结果SBP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需要依靠腹水细胞计数和细菌培养,但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低。血象白细胞升高和出凝血时间延长(>2 0s) ,高总胆红素(>6 0 μmol/L)与预后相关。并发症越多,肝功能积分越高预后越差。提高对SBP的认识,早期诊断及积极治疗是提高SBP生存率的关键。
Ca125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临床分析
王晓春, 杨根妹
2005, 21(2): 98-99.
摘要:
探讨血清及腹水Ca12 5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变化。根据肝硬化患者腹水常规中多形核白细胞数分3组,A组: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MN)≥2 5 0×10 6/L ;B组:腹水PMN <2 5 0×10 6/L且腹水细胞数>2 0 0×10 6/L ;C组:腹水细胞数<2 0 0×10 6/L。分别测定3组肝硬化腹水症患者血清及腹水Ca12 5水平。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血清及腹水Ca12 5水平。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血清及腹水Ca12 5水平明显升高,Ca12 5可作为评价腹水感染程度的参考指标。
酒精性肝病白细胞介素6的检测及意义
王瑞科, 刘秀珍, 张谷运, 李红, 孙兆翠, 张金安
2005, 21(2): 100-101.
摘要:
探讨酒精性肝病患者IL - 6的活性改变与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的临床意义。测定了12 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和30例健康成年人(对照组)的IL - 6、HA、LN、PC -Ⅲ、Ⅳ-C。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IL - 6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0. 0 1)。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中HA、LN、PC -Ⅲ、Ⅳ-C的改变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1~0 .0 0 1)。IL - 6的活性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的肝纤维化呈正相关性。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唾液酸水平的测定及在肝癌诊断中的意义
贾克东, 石淑仙, 阮幼冰
2005, 21(2): 101-103.
摘要:
探讨唾液酸在各种肝病患者血清中变化的情况,研究其在肝炎肝硬化患者中诊断肝癌的价值。收集患者血清包括肝癌4 2例,肝硬化6 6例,慢性肝炎2 4例,重型肝炎12例及健康人对照血清5 3例,应用化学比色方法测定血清中的唾液酸水平,同时以竞争性放射免疫方法测定甲胎蛋白的含量。4 2例肝癌患者中,唾液酸阳性15例,阳性检出率为35 7% ,而4 3例肝硬化患者和4 5例正常人血清对照无一例显示阳性。以唾液酸和甲胎蛋白对4 1例肝癌患者进行联合检测,肝癌阳性检出率达80 . 4 9% (33/ 4 1) ,显著高于单独应用甲胎球蛋白(6 8 .2 9% )和唾液酸(36 . 5 9% ) ,二者一致性为4 3. 9% (18/ 4 1) ,相关性检验P =0 . 0 76 ,无显著相关。上述结果显示,唾液酸具有肿瘤特异性高和不受肝脏炎症干扰的特点,与甲胎蛋白具有很好的互补性,配合AFP可以明显的提高肝癌的阳性检出率,适合应用于肝炎后肝硬化人群肝癌的诊断。
血清甲状腺激素对判断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及预后的临床价值
陈卓鹏
2005, 21(2): 104-105.
摘要: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与肝硬化病变程度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测定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并按Child -pugh方法将肝功能分为A、B、C三级。随着临床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逐渐增高,甲状腺激素则逐渐降低。肝硬化患者T3 与PCⅢ、Ⅳ-C、LN及HA呈负相关(P<0 . 0 0 1) ,T3 与ⅣC之间的相关性随着肝硬化病情加重而更加明显(P <0 . 0 0 1) ;T4与PC -Ⅲ、Ⅳ-C及HA呈负相关(P分别为<0 . 0 2 ,<0 . 0 0 1及<0 .0 0 1) ,与LN则无明显相关(P >0 . 0 5 )。肝硬化时血清甲状腺激素与肝纤维化有一定相关性。联合检测血清PC -Ⅲ、Ⅳ-C、LN、HA及甲状腺激素对估价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肝右静脉多普勒波形及门静脉右支血流速度诊断脂肪肝的临床价值
邓劲松, 王洁
2005, 21(2): 106-107.
摘要: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门静脉右支血流速度及肝右静脉多普勒波形诊断脂肪肝的临床价值。通过CDFI对2 80例脂肪肝的门静脉右支血流速度测定,观察其肝右静脉多普勒波形,并与4 5例正常肝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脂肪肝组的门静脉右支血流速度比正常明显降低,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脂肪肝患者的肝右静脉多普勒波形出现三种不同类型,其异常波形共占76 % ;而4 5例健康者肝右静脉多普勒形均为三相波形。脂肪肝组与正常组比较,肝右静脉多普勒频谱异常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肝门静脉血流速度变化及肝右静脉多普勒频谱图异常有助于脂肪肝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
原发性肝癌C-kit和SCF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李秀金, 杨焕星, 王晓茜, 唐南洪, 陈燕凌
2005, 21(2): 108-109.
摘要(2810) PDF (82KB)(1173)
摘要:
探讨C -kit、SCF基因编码的蛋白在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2例肝癌中C -kit、SCF蛋白表达,同时取对应的癌旁肝组织及30例良性肝病组织作对照。结果显示,HCC中有较强的C -kit和SCF蛋白表达,癌旁组织呈弱表达,良性肝病组织则呈阴性表达。C -kit、SCF阳性率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良性肝病组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均<0 . 0 1)。C -kit、SCF蛋白表达与AFP异常、肝癌分级、门脉癌栓有关。C -kit、SCF蛋白过表达可能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全身热疗联合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治疗中晚期肝癌
张蓓, 刘志苏, 孙权, 黄汉涛, 杜中东
2005, 21(2): 110-111.
摘要:
探讨全身性热、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治疗组16例在体外热疗(whole -bodyhyperthermia ,WBH)过程中联合应用5 -氟尿嘧啶(5 -FU)和丝裂霉素(MMC) ,对照组2 6例采用5 -FU +MMC联合化疗方案,比较2组近期疗效、疾病相关症状改善和不良反应。治疗组近期疗效和疾病相关状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2组患者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似。全身性热、化疗是一种治疗中晚期肝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HBV前C区及C基因启动子变异对病毒标志物的影响
田玉岭, 吴惠芳, 殷卫卫
2005, 21(2): 112-113.
摘要:
我们用DNA测序的方法检测了12 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前C区终止变异及C基因启动子(BCP)双变异,同时对HBV标志物作定量检测,并分析了上述各种变异对病毒血清标志物的影响。分析结果提示:BCP双变异、前C区终止变异及联合变异均可减少HBeAg的合成,增加抗HBe的合成,且联合变异比BCP双变异进一步减少HBeAg的合成,增加抗HBe的合成;前C区终止变异对HBVDNA合成无明显影响,而BCP双变异和联合变异则明显增加HBVDNA合成,病毒复制进一步增强。
病毒载量在乙肝肝硬化中的意义探讨
李延军, 冯继红, 徐光华
2005, 21(2): 114-114.
摘要:
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病毒载量与肝功生化指标、周围血象及临床转归的相互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全自动生化分析及全自动血球计数技术,对16 9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标本进行检测,在16 9例肝硬化患者中,ALT/AST <1,80例,ALT/AST >1,6 9例(t =2 . 5 2 ,P <0 . 0 5 ) ;白蛋白正常者5 3例,白蛋白异常者116例(t =2 . 80 ,P <0. 0 1) ;总胆红素≥171 .1μmol/L者,10例,总胆红素<171 .1μmol/L者,15 9例(t=3. 71,P <0 . 0 1) ;HCC发生率39 5 8% (19/ 4 8) ,HCC发生率9 .5 2 % (4/ 4 2 ) ,x2 =4 . 2 4 ,P <0 . 0 5 ;WBC、PLT变化差异无显著性;在乙肝肝硬化中HBVDNA呈较高水平复制者,肝功能损害明显比低水平复制者为重;HCC发生与一定范围HBV复制水平相关
慢性乙型隐匿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初步探讨
焦栓林, 申德林, 王全楚
2005, 21(2): 115-115.
摘要:
拉米夫定分别与干扰素α-1b和胸腺肽联合治疗慢性乙肝疗效观察
杨小平, 张琦, 徐文军
2005, 21(2): 116-117.
摘要:
51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及细菌耐药性分析
陈利军, 赵红心, 张福杰, 曹淑芬
2005, 21(2): 117-118.
摘要:
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组织脂肪变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石铭, 许琳婧, 韩博
2005, 21(2): 118-119.
摘要:
为了解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与肝组织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对15 6例乙肝患者的肝穿标本进行肝组织损害的病理组织学诊断,同时对其进行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及HBVDNA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与肝组织内HBV -DNA无明显的相关性,而与肝组织损害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Hc =6 4 .11,P <0 . 0 1)另外损害程度还与患者年龄有关。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与肝组织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肝性脑病的研究进展
王宇, 朴云峰, 许贤姬
2005, 21(2): 120-121.
摘要:
IL-18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谭友文, 吴建成
2005, 21(2): 122-124.
摘要:
TGF-β1的ERK通路及其抑制剂与纤维化
宋雅芳, 洪嘉禾, 徐列明
2005, 21(2): 125-127.
摘要:
胃窦溃疡型癌患者甲胎蛋白明显升高一例报告
陈海燕, 杜萍
2005, 21(2): 127-127.
摘要:
肉毒毒素在Oddis括约肌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戴益琛, 宋于刚
2005, 21(2): 128-12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