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新发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病毒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传播快、人群普遍易感,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和乏力,少部分患者有全身肌肉酸痛,重症患者多在发病1周后出现急性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其病死率为1%~3%[1-3]。临床实践和有关文献报道显示,部分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肝脏生化学异常。为帮助临床医生积极预防、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本病相关肝损伤,受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托,邀请
<正>2019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发布的实践指引和指南是对2010年版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指南的更新,从而在现有证据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为AIH的诊疗提供指引,并在系统回顾文献和证据质量的基础上为相关临床问题提供指导。该实践指引更新了成人和儿童AIH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和预后,包括两个部分:指导性建议和指引性声明。指导性建议均基于对医学文献的系统回顾所获得的证据,并在适当时通过Meta分析予以支持。指引性声明是指由专家小组在正式审查和分析已发表文献的基础上协商一致后达成的共识。
<正>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是一种复杂的炎症性疾病,其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腹痛。由于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CP的主要治疗目的在于缓解疼痛。内科保守治疗(包括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和戒酒)是目前的一线治疗手段。然而,大部分CP患者存在胰腺形态改变,如胰管狭窄、胰管结石、炎性胰腺(头)肿块和(或)假性囊肿,导致胰管阻塞,使得内科治疗效果欠佳,需采取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以降低胰管压力、解除梗阻和(或)切除炎性肿块。
<正>该指南为欧洲胃肠内镜学会(ESGE)的官方声明,涉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相关不良事件的定义、流行病学、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和管理等内容。主要推荐建议如下。该指南基于"推荐等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系统"评估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证据质量分为高质量、中等质量、低质量和很低质量4个等级,推荐强度分为强推荐和弱推荐2个等级。
目的探讨不同人群2019冠状病毒病(COVID-2019)患者肝损伤情况,进一步了解COVID-2019的致病特点。方法纳入2020年2月1日-2月12日亳州市COVID-2019定点收治医院确诊为COVID-2019伴有肝损伤的28例患者。按照性别和年龄分为男性组(n=15)和女性组(n=13)、青年组(n=10)和中老年组(n=17),检测入院时患者ALT、AST、GGT、ALP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检验。结果 2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伤,ALT、AST、GGT、ALP和LDH水平在男性组和女...
目前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感染的疫情进入了一个严峻而复杂的局面。截至2020年2月23日,我国已有超过77 038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病例,COVID-19感染性强、潜伏期长、临床表现多样,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极大影响,也严重影响着肝胆外科的日常医疗运行。针对肝胆外科的门诊及病房手术各个环节所需的医疗防护措施进行探讨和建议,以期减少在COVID-19疫情期间肝胆外科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
<正>布氏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细胞内寄生菌,可引起人和动物急性或慢性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疼痛,可引起多系统损害。由于布氏杆菌试管凝集试验在部分患者存在假阴性,血培养周期长,易造成漏诊、误诊。本文通过对1例布氏杆菌感染致布加综合征误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以加强对该细菌的认识。
<正>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由于药物理化性质和宿主因素相互作用所诱发的肝损伤[1]。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部分可慢性化,还可发生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或自身免疫性肝炎样现象,甚至导致肝衰竭,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报道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样的药物性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成功救治的患者,以供临床参考。
<正>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由针对肝细胞自身免疫反应所介导的肝脏实质炎症[1]。AIH常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桥本氏甲状腺炎(10%~23%)、糖尿病(7%~9%)、炎症性肠病(2%~8%)、类风湿性关节炎(2%~5%)、干燥综合征(1%~4%)、银屑病(3%)和系统性红斑狼疮(1%~2%)等[2]。而合并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PT)者少见,国内外均罕见报道。
<正>胆管癌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胆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目前具有特殊的组织学表现的胆管肿瘤并不多见,其中上皮细胞肿瘤的肉瘤样变化可见于肝脏、胆囊、胰腺和壶腹部[1]。肉瘤样胆管癌是由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组成的罕见肿瘤,大多数肉瘤样胆管癌具有肉瘤组分,表现为梭形细胞或多形性细胞分化。而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胆管肉瘤样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恶性肿瘤,国内外文献少有报道,现就笔者所在医院诊断的1例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胆管肉瘤样癌,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诊治和预后进行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