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10期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基础与临床” 重点号
执行主编:韩英 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消化内科

显示方式:
述评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治现状与挑战
王璐, 韩英
2021, 37(10): 2257-226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01
摘要(1157) HTML (250) PDF (2005KB)(258)
摘要: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女性多发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特征为血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肝内小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性破坏。目前的认识是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慢性免疫损伤和胆管上皮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线治疗药物为熊去氧胆酸。对不耐受或应答不佳者,可以考虑联合二线药物法尼酯X受体激动剂奥贝胆酸,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激动剂贝特类也被视为二线替代药物。患者的基线特征(如年轻、男性和疾病晚期)和血生化指标(特别是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被用于疾病风险分层和疗效评估。对瘙痒和乏力等症状的管理也不容忽视。
专家论坛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与干燥综合征的关系
肖秋凤, 费允云
2021, 37(10): 2262-226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02
摘要(1183) HTML (287) PDF (2106KB)(181)
摘要: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与干燥综合征都属于慢性自身免疫上皮细胞炎症,经常合并出现。旨在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干燥综合征的一般特点、临床表现、血清学特点、发病机制、治疗方案以及共同特征进行综述,探究二者共同的发病机制,为开发新疗法提供思路,更好地管理患者。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相关研究进展
胡一男, 尚玉龙, 周新民
2021, 37(10): 2269-227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03
摘要(594) HTML (132) PDF (1897KB)(88)
摘要: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大约50%的患者伴有乏力和瘙痒,20%的患者伴有抑郁或者情绪的改变。近年有研究证明,PBC患者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瘙痒以及认知改变等症状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改变存在联系。通过大脑影像学改变及早期发现临床前期的PBC患者,可能成为该病早期诊断的检查手段。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处理
张文, 陈姝延, 吕婷婷, 尤红
2021, 37(10): 2272-227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04
摘要(708) HTML (226) PDF (1899KB)(133)
摘要: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多发于中老年女性,最终可导致肝硬化和肝衰竭。骨质疏松症是PBC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表现为骨量减少,骨折易感性增加。骨质疏松及其所致骨折严重影响PBC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随着PBC治疗策略的进步和人们预期寿命的增加,对PBC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及防治则显得尤为重要。现对PBC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诊疗现状进行简要总结,同时提出目前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转氨酶升高的思考
胡明礼, 王绮夏, 马雄
2021, 37(10): 2277-227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05
摘要(1004) HTML (293) PDF (1872KB)(163)
摘要: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典型生化表现为ALP及GGT显著升高,伴或不伴转氨酶轻至中度升高。ALP和GGT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断、监测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疾病认知的深入,转氨酶升高的诊治意义也得到更多关注。现就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的意义予以简要分析和总结。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徐雅菲, 赵志斌, 廉哲雄
2021, 37(10): 2280-228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06
摘要(1336) HTML (428) PDF (1944KB)(245)
摘要: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由针对肝内中小胆管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胆汁淤积性肝脏炎症疾病。临床上最具疾病特异性的表现为自身抗线粒体抗体阳性和肝脏组织学上的选择性中小胆管破坏。由于PBC早期临床样本难以获取,构建并优化合适的小鼠模型是研究PBC发病机制的重要手段。了解PBC动物模型的建模原理和在血清学、组织学、细胞学上的疾病特征表现,既有利于加深对PBC疾病的认识,也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设计研究方案。
指南与规范
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学组
2021, 37(10): 2286-229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07
摘要(1147) HTML (186) PDF (1923KB)(377)
摘要:
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更新版)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
2021, 37(10): 2292-230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08
摘要(661) HTML (514) PDF (2029KB)(288)
摘要:
随着抗HBV、HCV治疗学的进展,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此版共识在以往专家建议/共识基础上,对近年新证据结果进行分析并形成相关推荐意见,以期为肝病专科、感染科以及这些科室以外从事与肝癌诊疗工作相关的临床医生及社区服务中心、基层医疗机构等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论著_病毒性肝炎
慢性HBV感染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李璐, 邹怀宾, 徐曼曼, 陈煜
2021, 37(10): 2303-230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09
摘要(629) HTML (124) PDF (1894KB)(50)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HBV感染的孕妇出现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相关因素、妊娠结局及其对所分娩新生儿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分娩及产后随诊的317例慢性HBV感染的孕妇。根据是否合并GDM分为慢性HBV感染合并GDM组及慢性HBV感染对照组。记录入组孕妇的HBV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HBV DNA定量、妊娠合并症、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时情况。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法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慢性HBV感染的母亲出现GDM的危险因素。  结果  317例母亲中慢性HBV感染合并GDM共64例,占整体人数20.19%,对照组为253例,占整体人数79.81%。慢性HBV感染合GDM组的孕妇在年龄(Z=-2.652)、基线ALT(Z=-4.393)、基线AST(Z=-2.457)及HBV DNA定量方面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V DNA定量[OR(95%CI)=23.40(7.10~77.14),P<0.001]及高龄[OR(95%CI)=1.10(1.02~1.17),P=0.01]是慢性HBV感染孕妇发生GDM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性HBV感染合并GDM的孕妇在分娩时更容易出现胎膜早破(χ2=4.514,P=0.034);所分娩的新生儿更容易出现早产(χ2=9.293,P=0.002)及胎儿宫内窘迫(P=0.018)。  结论  HBV DNA定量及高龄是慢性HBV感染母亲发生GDM的危险因素。慢性HBV感染的孕妇合并GDM增加了胎膜早破、胎儿宫内窘迫及早产的发生率。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小柴胡汤治疗乙型肝炎的作用机制
蓝绍航, 唐秋媛, 李娜娜, 陶然, 廖南盛, 蒙荫杰, 何草, 毛德文
2021, 37(10): 2308-231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10
摘要(877) HTML (396) PDF (3600KB)(74)
摘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小柴胡汤治疗乙型肝炎的作用机制。  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收集小柴胡汤中7味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乙型肝炎相关靶点,利用STRING在线平台构建潜在靶点PPI网络并利用R语言获取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运用Cytoscape3.7.2构建“活性成分-核心靶点”网络并对网络进行拓扑分析;最后利用AutoDock vina等软件对网络中度值较高的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和可视化分析。  结果  筛选到小柴胡汤中槲皮素、山奈酚、汉黄芩素、柚皮素等193种主要化学成分和247个相关靶点,其中关键靶点有RELA、MAPK1、TP53、ESR1、EGFR、AKT1等;GO功能富集分析共得到2612条富集结果,主要涉及细胞对化学应激的反应、对药物的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等生物过程的调节;KEGG通路分析共得到174条通路富集结果,主要涉及乙型肝炎、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力均较强,蛋白结晶复合物构象稳定。  结论  研究初步表明了小柴胡汤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乙型肝炎的作用机制。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0天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张冬青, 郑瑞丹, 林明华, 吴雯军, 林升龙, 王香梅, 马华皙, 李芹, 叶寒辉, 高海兵
2021, 37(10): 2316-231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11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的119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90 d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抗病毒方案为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收集治疗基线时患者ALT、AST、ChE、Alb、CHO、AFP、HBV DNA水平等临床指标及重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计算MELD评分。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新的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评估新预测模型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诊断效能。  结果  在90 d内,33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27.7%。生存组与死亡组相比,年龄、ALT、Alb、ChE、MELD评分以及肝性脑病、原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时肝性脑病(OR=10.404,95%CI:2.522~42.926,P=0.001)、血清Alb水平(OR=0.853,95%CI:0.764~0.952,P=0.005)、MELD评分(OR=1.143,95%CI:1.036~1.261,P=0.008)是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将这3项指标联合建立新的预测模型,ROC曲线结果显示新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33,高于MELD评分的0.672。  结论  对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0 d预后评估,肝性脑病、Alb水平联合MELD评分建立的新模型较单纯MELD评分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三磷酸次黄嘌呤核苷基因多态性对利巴韦林联合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丙型肝炎致溶血性贫血的预测价值
徐金凤, 仇丽霞, 于海滨, 刘义荣, 张晶, 柳雅立, 林伟
2021, 37(10): 2320-232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12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利巴韦林(RBV)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预测利巴韦林相关溶血性贫血发生提供借鉴。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于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就诊的丙型肝炎且应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联合RBV方案抗病毒治疗患者。三磷酸次黄嘌呤肌苷(ITPA)基因rs1127354位点主要等位基因是C等位基因,次要等位基因为A等位基因,将AA与AC合并与CC基因型进行比较。在治疗过程中,当Hb水平<100 g/L时,RBV减量至600 mg;当Hb<85 g/L时停用RBV治疗。在抗病毒治疗前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肝脏硬度值、HCV RNA、HCV病毒基因型及ITPA基因型检测,在2、4、8、12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病例49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2例,肝硬化27例,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95.9%。因贫血RBV减量者3例(其中AA/AC组2例,CC组1例),停药3例(其中AA/AC组1例,CC组2例),均为肝硬化患者,6例患者最终均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DAA+RBV抗HCV治疗过程中,RBV相关溶血的发生较轻微,AA/AC型与CC型两组患者Hb较基线下降最大值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Z=-0.18,P=0.87)。  结论  本研究在RBV联合DAA治疗过程中,因为贫血RBV停药和减量的均为肝硬化患者,ITPA基因型与患者Hb较基线下降最大值无明显统计学关系,故在应用RBV前进行ITPA基线检测未能增加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因此不建议进行常规的ITPA基因多态性检测。
论著_肝脏肿瘤
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经长期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后HBV RNA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李静, 曹宇, 冯永美, 郭远强, 蒋贝, 王春妍
2021, 37(10): 2324-232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13
摘要(405) HTML (209) PDF (1874KB)(50)
摘要:
  目的  分析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经长期抗病毒治疗后HBV RNA水平及意义。  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9年6月—2020年8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60例。入组患者至少2年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至少2次间隔3个月经罗氏试剂检测高敏HBV DNA<20 IU/mL。所有患者均进行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RNA检测。多组间比较运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HBV RNA影响因素。  结果  60例HBV相关肝细胞癌经长期抗病毒治疗患者,HBV RNA检测阳性者9例,占比15%。根据AFP结果,分为AFP阳性组及AFP阴性组,两组HBV RNA水平分别为0(0~3.57)、0(0~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74, P=0.141);根据BCLC分期不同,分为BCLC A期、B+C+D期,两组HBV RNA水平分别为0(0~2.0)、0(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07,P=0.544);根据HBeAg水平不同,分为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两组HBV RNA水平分别为2.99(0~4.80)、0(0~0.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00,P=0.001)。根据HBsAg滴度不同,分为HBsAg≤100 IU/mL、100 IU/mL<HBsAg<1500 IU/mL、HBsAg≥1500 IU/mL 3组,3组HBV RNA水平分别为0 (0~0)、0 (0~0.20)、2.00 (0~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899,P=0.019)。纳入年龄、ALT、AST、GGT、ALP、AFP、HBsAg、HBeAg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HBsAg水平与HBV RNA定量相关(r=0.292,P<0.05)。  结论  长期NAs抗病毒治疗的HBV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在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后,HBV RNA仍可检测到;HBsAg滴度可能与血清HBV RNA水平相关。
血清自噬相关蛋白7在HBV相关肝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
卓传尚, 冯惠娟, 叶治, 林英, 陈力, 彭菲, 柳丽娟
2021, 37(10): 2327-233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14
摘要(571) HTML (104) PDF (2613KB)(42)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HBV相关肝细胞癌(HBV-HCC)患者血清自噬相关蛋白7(ATG7)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HBV-HC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50例,HCC患者89例,其中HBV-HCC患者67例,非HBV-HCC(nonHBV-HCC)患者22例,另选取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HC)。采集各组个体人口学及AFP等实验室数据,应用ELISA技术检测各组样本血清ATG7水平,绘制ATG7、AFP及二者联合检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比较其曲线下面积(AUC)。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HBV-HCC组、nonHBV-HCC组、CHB组和HC组的血清ATG7水平分别为22.88(19.79~23.04) ng/mL、17.06(14.45~19.40)ng/mL、19.21(16.65~20.82)ng/mL和13.82(8.70~17.8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144,P<0.001);ATG7诊断HBV-HCC的AUC为0.818(95%CI:0.743~0.879),略高于AFP(AUC=0.777,95%CI:0.698~0.8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52,P=0.394);ATG7和AFP联合检测诊断HBV-HCC的AUC为0.859(95%CI:0.790~0.913),显著高于ATG7(Z=2.192,P=0.028)和AFP(Z=2.076,P=0.038)。  结论  ATG7是诊断HBV-HCC的良好标志物,ATG7和AFP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HBV-HCC的诊断率。
IL-6对肝细胞癌患者CD8+T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表达和功能的影响
薛松, 黄高铂, 杨晓飞, 张野, 李彧
2021, 37(10): 2332-233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15
摘要:
  目的  观察血浆IL-6及程序性死亡受体(PD-1)在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评估IL-6对HCC患者CD8+T淋巴细胞中PD-1表达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19年9月期间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或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就诊的HCC患者44例(HCC组),同时纳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19例(HC组),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选CD8+T淋巴细胞,ELISA法检测血浆IL-6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PD-1在CD8+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使用IL-6中和抗体刺激分选的CD8+T淋巴细胞24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IFNγ和TNFα水平,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穿孔素、颗粒酶B和颗粒溶素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STAT3和Src磷酸化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HCC组患者血浆IL-6水平较HC组显著升高[(99.67±20.92)pg/mL vs (81.05±16.76)pg/mL,t=3.427,P=0.001 1]。虽然CD3+CD8+T淋巴细胞比例在HCC组和HC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D-1+CD8+细胞比例在HCC组患者中显著升高(3.79%±1.36% vs 2.20%±0.47%,t=5.335,P<0.000 1)。使用IL-6中和抗体抑制HCC组患者CD8+T淋巴细胞的IL-6虽不影响细胞增殖,但可降低PD-1表达(2.67%±0.91% vs 3.33%±1.12%,t=2.177,P=0.035),增加IFNγ分泌[(13.50±3.82)pg/mL vs (10.82±1.37)pg/mL,t=3.170,P=0.002 8],穿孔素和颗粒酶B mRNA相对表达量亦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6.161、14.140,P值均<0.000 1),同时伴有磷酸化STAT3水平降低(P<0.000 1)。  结论  抗人IL-6中和抗体可能通过增加穿孔素和颗粒酶B水平、增强细胞因子分泌以及抑制PD-1表达增强HCC患者CD8+T淋巴细胞的功能。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扶正化瘀方治疗肝癌的作用机制
齐婧姝, 平大冰, 孙鑫, 薛静波, 陶艳艳, 彭渊, 刘成海
2021, 37(10): 2338-234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16
摘要(648) HTML (214) PDF (2138KB)(66)
摘要: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扶正化瘀(FZHY)方治疗肝癌的作用机制。  方法  从TCMSP、BATMAN、Drugbank数据库检索该方各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及相应靶标信息,采用STRING数据库进行PPI网络分析,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疾病网络模型并进行网络分析,R语言进行靶标功能GO和KEGG富集分析。  结果  研究筛选得到FZHY与肝癌交集基因192个,潜在化合物95种,其中槲皮素、木犀草素等是起到重要调控作用的活性成分; INS、IL-6、EGFR等是FZHY潜在作用的关键靶点; GO富集分析主要涉及药物反应、氧化反应等多个生物过程,KEGG富集分析主要涉及细胞凋亡、肿瘤坏死因子等信号通路。  结论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揭示了FZHY多成分、多靶标治疗肝癌的初步作用机制,为临床和基础科研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芯片筛选肝内胆管细胞癌差异表达的环状RNA_000585并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
易烽明, 辛龙祥, 冯龙
2021, 37(10): 2343-234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17
摘要(474) HTML (110) PDF (3552KB)(27)
摘要:
  目的  通过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CCA)和配对的癌旁组织的circRNA芯片比较分析,发现并验证iCCA中异常表达的circRNA,进而揭示其潜在的机制。  方法  收集2019年7月—12月收治的3例iCCA患者肿瘤组织标本,采用微阵列芯片杂交的方法检测iCCA和癌旁组织中circRNA的差异表达,并收集同一时期15例iCCA患者样本,采用实时定量PCR(RT-PCR)验证差异表达的circRNA。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差异表达的circRNA的下游分子,并进一步采用RT-PCR对潜在分子进行验证。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  采用1.5倍作为差异表达界值,结果发现iCCA相比癌旁组织中117个circRNAs出现上调,104个circRNAs出现下调。采用3倍作为界值,发现iCCA中10个circRNAs出现上调(circRNA_002172、circRNA_002144、circRNA_001588、circRNA_000166、circRNA_000585、circRNA_000167、circRNA_402608、circRNA_006853、circRNA_001589、circRNA_008882),3个circRNAs出现下调(circRNA_406083、circRNA_104940、circRNA_006349)。收集15例病理证实的iCCA及癌旁组织,采用RT-PCR进行验证差异表达的circRNA,结果发现circRNA_000585在iCCA中表达显著升高(t=3.607,P=0.003)。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circRNA_000585/miR-615-5p/AMOT/YAP可能是iCCA发生的潜在通路,RT-PCR验证发现该通路中miR-615-5p在iCCA中显著下调(t=5.724,P<0.001),而AMOT和YAP分子在iCCA中显著上调(t值分别为2.664、2.986,P值分别为0.019、0.009 8)。  结论  多种circRNAs在iCCA中出现异常表达,其中circRNA_000585在iCCA中显著上调,其可能通过circRNA_000585/miR-615-5p/AMOT/YAP信号通路在iCCA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论著_其他肝病
血清尿酸/肌酐比值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分析
邵翠萍, 徐有青
2021, 37(10): 2348-235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18
摘要(1010) HTML (146) PDF (1887KB)(89)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sUA)/肌酐(Cr)比值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 2020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97例NAFLD患者(NAFLD组),根据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将NAFLD患者分为轻度(n=33)、中度(n=31)、重度(n=33)3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36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性别、年龄、空腹血糖(FBS)、ALT、AST、TC、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GGT、sUA、sCr、sUA/Cr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NAFLD组ALT、AST、TG、GGT、sUA、sUA/Cr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Z=-4.881、Z=-4.616、Z=-4.221、Z=-3.563、t=12.974、t=10.710,P值均<0.05),而HDL水平则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Z=-5.682,P<0.05)。NAFLD的脂肪肝严重程度(轻中重)与ALT、TC、LDL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1、0.272、0.253,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A/Cr是发生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85,95%CI:1.162~3.060,P<0.05)。  结论  sUA/Cr与NAFLD具有显著相关性,是NAFLD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可以通过监测sUA/Cr的水平来预测NAFLD的发生,以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临床意义
雷佩茹, 李迎杰, 李静
2021, 37(10): 2352-235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19
摘要(487) HTML (125) PDF (2111KB)(46)
摘要: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2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的NAFLD患者528例,根据其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未合并T2DM组及合并T2DM组,并随机选取未合并NAFLD的单纯性T2DM患者79例,记录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用OR及其95%CI表示相对危险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预测效能。  结果  合并T2DM组患者SBP、DBP及BMI显著高于未合并T2DM组(P值均<0.05)。Hcy、NLR、ALT、AST、GGT、UA、FBG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Neut、Lym及HDL-C在合并T2DM组与未合并T2DM组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C在合并T2DM组与单纯T2DM组、未合并T2DM组与单纯T2D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BP、HDL-C、NLR、Hcy为NAFLD合并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040(1.015~1.065)、0.040(0.007~0.228)、6.285(1.504~27.108)、1.291(1.127~1.423),P值均<0.05]。Hcy预测NAFLD合并T2DM的曲线下面积为0.741(95%CI:0.698~0783,P<0.01),Youden指数为0.394,预测临界值为15.31 μmol/L,敏感度为69.6%,特异度为69.8%。NLR预测NAFLD合并T2DM的曲线下面积为0.782(95%CI:0.744~0.820,P<0.01),Youden指数为0.443,预测临界值为2.12,敏感度为72.1%,特异度为72.2%。Hcy联合NLR预测NAFLD合并T2DM的曲线下面积为0.845(95%CI:0.812~0.878,P<0.01),Youden指数为0549,敏感度为71.8%,特异度为83.1%。  结论  Hcy及NLR是NAFLD合并T2DM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该疾病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Hcy联合NLR检测可提高NAFLD合并T2DM的诊断效能,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识别。
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的关系
田甜, 胡文炜, 李雪, 吴杰, 张丹, 李长政
2021, 37(10): 2357-236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20
摘要(698) HTML (203) PDF (2146KB)(63)
摘要:
  目的  探讨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9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体检人群3289例临床资料,根据病史及甲状腺功能分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n=210)及甲状腺功能正常组(n=3079)。将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根据腹部彩超结果分为NAFLD组(n=516)及非NAFLD组(n=2563);根据BMI划分为非肥胖亚组(BMI<25 kg/m2)、肥胖亚组(BMI≥25 kg/m2);根据年龄划分为老年组(≥60岁)、中青年组(<60岁)。对甲状腺功能正常组进行不同年龄层、不同体型亚组分型。收集性别、年龄、BMI、血压、腰围、空腹血糖、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所观察指标预测NAFLD发生的临界值。  结果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NAFLD患病率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22.38% vs 16.76%,χ2=4.380,P=0.036),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NAFLD患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高于非NAFLD患者(Z=-1.994, P=0.046)。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甲状腺各参数水平在NAFLD组与非NAFL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进行年龄、体型分层后,肥胖-中青年亚组中,男性、低游离甲状腺素、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是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4.729、0.067、1.814、1.717,P值分别为0.003、0.010、0.011、0.014)。游离甲状腺素、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预测NAFLD的临界值分别为1.123 ng/dL、5.15 mmol/L、1.02 mmol/L,联合预测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  结论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人群NAFLD患病率高;甲状腺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时,低游离甲状腺素水平与中青年肥胖人群NAFLD的发生有关。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进展中胃肠激素的变化水平
朱沪敏, 刘旭东, 黄露, 李品桦, 吴铁雄, 庞华珍
2021, 37(10): 2364-236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21
摘要: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纤维化进展中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为消化系统功能损伤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门诊就诊及病房住院治疗的NAFLD患者326例,采用FibroTouch进行肝脏弹性值(LSM)检测,按照有无肝纤维化分为无肝纤维化组(A组,LSM<7.3 kPa,n=161)和肝纤维化组(B组,LSM≥7.3 kPa,n=165)。根据不同纤维化程度,进一步分为F0~1组(LSM<7.3 kPa)、F2组(7.3 kPa≤LSM<9.7 kPa)、F2~3组(9.7 kPa≤LSM<12.4 kPa)、F3~4组(12.4 kPa≤LSM<17.5 kPa)、F4组(LSM≥17.5 kPa)。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肝功能指标、胃肠激素指标。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应用Spearman分析LSM值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A组与B组患者肝功能、胃肠激素指标比较,ALT(Z=-3.778, P<0.001)、AST(Z=-3.320, P=0.001)、GGT(Z=-3.040, P=0.002)、CCK(t=-2.944, P=0.003)、LPS(Z=-2.317, P=0.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0~1组(n=161)、F2组(n=89)、F2~3组(n=46)、F3~4组(n=16)、F4组(n=14) 5组间ALT(χ2=23.113, P<0.001)、AST(χ2=23.415, P<0.001)、ALP(χ2=15.962, P=0.003)、GGT(χ2=20.172, P<0.001)、CCK(F=2.687, P=0.03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M值与DBil、ALT、AST、ALP、GGT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128、0.266、0.225、0.137、0.213,P值均<0.05)。  结论  NAFLD肝纤维化进展能够影响胆囊收缩功能及胃肠功能,检测NAFLD肝纤维化患者血清CCK、LPS水平对胆囊收缩功能及胃肠功能相关的消化系统疾病的早诊早治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黄德良, 戴炜, 陈军, 叶晓光
2021, 37(10): 2369-237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22
摘要(560) HTML (275) PDF (1921KB)(66)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伤的129例住院患者,分为肝功能异常组51例(39.53%),药物性肝损伤组78例(60.47%),其中肝衰竭13例(10.08%)。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治疗和预后资料。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药物性肝损伤、肝衰竭的风险因素。  结果  药物性肝损伤组和肝功能指标异常组间合并慢性HBV感染比例(χ2=5.616,P=0.018)、无症状肝损伤比例(χ2=9.451,P=0.002)、肝衰竭比例(χ2=9.453,P=0.002)、需调整抗结核方案比例(χ2=16.787,P<0.001)、首次肝损伤时间(Z=-4.001, P<0.001)、肝功能恢复时间(Z=-1.735, P<0.001)、肝性脑病比例(χ2=4.114,P=0.04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次肝损伤时间>8周(OR=3.94, 95%CI: 1.02~15.25, P=0.047)、无症状肝损伤(OR=7.64, 95%CI: 1.63~35.86,P=0.010)是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慢性HBV感染(OR=14.42, 95%CI: 2.66~78.09,P=0.002)、首次肝损伤时间>8周(OR=11.97, 95%CI: 2.03~70.50,P=0.006)是发生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Alb≥35 g/L(OR=0.07, 95%CI: 0.01~0.51,P=0.010)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  抗结核药物会导致严重肝损伤,合并HBV感染、无症状肝损伤、发现肝损伤时间晚、低蛋白会增加严重肝损伤发生风险。定期随访、肝功能监测、适当营养支持和HBV筛查对降低抗结核期间的肝损伤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脂溶性维生素水平与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李婧, 夏婧, 吴捷
2021, 37(10): 2376-237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23
摘要(404) HTML (121) PDF (1885KB)(36)
摘要:
  目的  研究脂溶性维生素(FSVs)水平与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相关指标变化的关系,同时为胆汁淤积患儿FSVs补充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136例为观察组,同期就诊于本院的健康体检婴儿30例为对照组,记录患儿胎龄、日龄、性别、病因等,完善肝功能、血清钙、血清磷、凝血功能、病原学、影像学和基因检查。同时测定血清维生素A、D、E、K水平。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FSVs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维生素A:Z=-2.850,P=0.004;维生素D3:Z=-5.705,P<0.001;维生素E:Z=-5.894,P<0.001;维生素K:Z=-2.482,P=0.013);足月儿与早产儿之间FSVs水平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血清TBil与维生素A、D3具有显著相关性(维生素A:r=-0.178,P=0.038;维生素D3:r=-0.296,P<0.001),血清DBil(r=-0.328,P<0.001)、TBA(r=-0.194,P=0.023)水平与维生素D3具有显著相关性;血清ALP与维生素A、D3具有显著相关性(维生素A:r=-0.282,P=0.001;维生素D3:r=-0.514,P<0.001)。血清维生素D3水平与血清钙(r=0.303,P<0.001)、磷(r=0.310,P<0.001)呈正相关,与ALP水平呈负相关(r=-0.514,P<0.001)。血清维生素K水平与凝血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值均>0.05)。接受维生素K治疗和未接受维生素K治疗患儿维生素K水平存在统计学意义(Z=-5.662,P<0.001)。  结论  胆汁淤积患儿FSVs水平明显低于同日龄健康婴儿。血清TBil升高对维生素A、D3缺乏有提示作用; 血清DBil、TBA水平升高对维生素D3缺乏有提示作用;血清ALP升高可提示维生素A、D3缺乏。
可视穿刺套管在腹部术后再次行腹腔镜肝脏手术中的应用
吴香安, 石岳, 万雪帅, 王珏, 张宇珂, 金保, 刘晓, 徐海峰, 郑永昌, 卢欣, 毛一雷, 桑新亭, 杜顺达
2021, 37(10): 2380-238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24
摘要(696) HTML (193) PDF (2199KB)(24)
摘要:
  目的  探究可视穿刺套管建立气腹在腹部术后再次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纳入北京协和医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拟行腹腔镜肝脏手术的患者共29例,随机分为可视穿刺套管建立气腹组及开放方式建立气腹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  两组均没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视组需要穿刺时间较开放组明显缩短[35.00(21.00~46.00)s vs 180.00(152.50~252.50)s,U=0,P<0.001]。可视组观察孔切口大小明显小于开放组[1.10(1.00~1.20)cm vs 2.80(2.45~3.00)cm,U=0,P<0.001]。  结论  对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再次行腹腔镜肝脏手术,采用可视穿刺套管建立气腹或开放方式建立气腹都是相对安全的,但可视穿刺套管方式建立气腹更高效且微创。
流式荧光免疫法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抗体的价值与临床应用
王战, 王麟, 姚远, 刘静, 孙桂荣, 刘明军
2021, 37(10): 2384-238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25
摘要(635) HTML (235) PDF (2231KB)(39)
摘要:
  目的  对多重微球流式荧光免疫法(MBFFI)检测抗线粒体抗体(AMA)M2亚型、抗核孔膜蛋白抗体(gp210抗体)与抗核体蛋白抗体(sp100抗体)结果进行分析,并评估其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20年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并临床确诊的PBC患者340例(PBC组),其他疾病组143例,健康体检者117例。应用MBFFI与免疫印迹法(IBT)分别检测受试者血清中AMA-M2、gp210、sp100 3种自身抗体,用Kappa检验比较两种方法对同一种自身抗体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MBFFI检测3种抗体对PBC的诊断价值;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PBC组中两种方法检测一致性最好的抗体为AMA-M2(Kappa=0.874),gp210与sp100抗体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13,Kappa=0.749)。MBFFI检测AMA-M2抗体的敏感度(72.06%)最高;联合检测gp210与sp100两种抗体的敏感度(44.71%)高于单项抗体,联合检测AMA-M2、gp210与sp100 3种抗体的敏感度(82.65%)高于单项抗体。3种抗体联合检测诊断PB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最大(0.907 0)。  结论  MBFFI检测PBC自身抗体与IBT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MBFFI联合检测AMA-M2、gp210和sp100抗体诊断PBC的敏感度更高,诊断价值更大。
马兜铃酸Ⅰ致小鼠急性肝毒性的转录组学分析
朱哿瑞, 王静, 黄恺, 彭渊, 刘成海, 陶艳艳
2021, 37(10): 2389-239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26
摘要(650) HTML (252) PDF (2591KB)(44)
摘要:
  目的  探讨马兜铃酸Ⅰ(AAⅠ)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分子机制。  方法  雄性C57BL/6小鼠1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6)和处理组(n=9)。处理组小鼠以AAⅠ 20 mg/kg剂量腹腔注射,连续5 d,第6天处死、取材。检测血清ALT、AST,HE染色观察肝组织学变化;两组各随机选择3例肝组织样本提取RNA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功能预测筛选出表达显著的差异基因;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 对部分差异基因进行验证。计量资料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处理组ALT、AST水平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4.331、4.947,P值均<0.01);处理组肝组织HE染色可见肝小叶结构紊乱,小叶内见点状坏死。通过筛选条件[logFC>2倍且P<0.05]获得差异基因共计1352个,其中上调基因703个,下调基因649个。对这些差异性表达的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P<0.05),小分子分解代谢、中性粒细胞参与的免疫应答、分泌颗粒细胞质囊泡腔、细胞质囊泡腔、细胞外结构组织、细胞外基质组织等相关的GO分类呈显著富集;化学致癌、视黄醇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类固醇激素合成、癌症中的转录失调、蛋白质消化和吸收、炎症介质对TRP通道的调节、药物代谢、补体和凝血级联、谷胱甘肽代谢、PPAR信号通路等在KEGG通路中显著富集。聚类分析发现明显下调基因包括Srd5a1、Lipc、Aqp8、Hba-a1、Slco1a1、Pklr等,采用qRT-PCR得以证实(P值均<0.05)。  结论  AAⅠ有明显急性肝毒性,其毒性主要涉及化学致癌、视黄醇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类固醇激素合成、癌症中的转录失调等环节。
论著_胆道疾病
SpyGlass单人操作胆道镜系统对胆道疾病的诊治价值
赵思, 巫雪茹, 殷霖霖, 缪林, 季国忠, 张秀华
2021, 37(10): 2395-239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27
摘要(1221) HTML (222) PDF (2327KB)(52)
摘要:
  目的  评估SpyGlass单人操作胆道镜系统对不明原因的胆管狭窄、复杂胆管结石及其他胆道疾病的诊疗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2020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SpyGlass下诊治胆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胆管狭窄患者在SpyGlass引导下对病灶部位进行充分可视化,必要时取活检;胆管结石患者行SpyGlas胆道镜直视下激光碎石;胆囊病变患者通过SpyGlass辅助下超选胆囊管。分析SpyGlass系统诊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碎石成功率、结石清除率、操作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共有58例患者进行SpyGlass操作。44例(76%)用于评估性质不明的胆道狭窄,SpyGlass视觉印象的诊断敏感度为92%(24/26),特异度为94%(17/18),准确度为93%(41/44),SpyBite直视活检的诊断敏感度为71%(15/21),特异度为92%(11/12),准确度为79%(26/33);8例(14%)用于胆管结石的治疗,碎石成功率为83%(5/6),结石清除率为88%(7/8);5例(9%)用于SpyGlass下引导导丝超选胆囊管,操作成功率为80%(4/5);1例(1%)用于肝移植术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辅助取石及胆管吻合口狭窄的治疗。术后共有5例(9%)患者出现并发症。  结论  SpyGlass胆道镜系统能准确、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不明原因的胆管狭窄、复杂胆管结石以及其他胆道疾病的诊治。
论著_胰腺疾病
血清miR-486-5p联合CA19-9在可切除和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中的预测价值
张一, 张巍巍, 谢方瑜, 李文利, 姜大磊, 贾孝娟, 付来琳, 王尧, 陈斌, 宋敏, 纪莉莎, 解祥军
2021, 37(10): 2400-240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28
摘要:
  目的  探讨胰腺癌患者血清miR-486-5p的表达水平,以及联合糖链抗原19-9(CA19-9)对胰腺癌可切除性的预测能力。  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2月青岛市市立医院确诊的胰腺癌60例,其中可切除和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共32例(可手术组),不可切除胰腺癌28例(不可手术组),设置胰腺良性疾病组30例和健康对照组44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各组血清miR-486-5p的水平,并计算相对表达量,分析miR-486-5p的相对表达量与胰腺癌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大小、TNM分期、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关系。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计算联合预测值,分析血清miR-486-5p联合CA19-9对胰腺癌可切除性的预测价值。  结果  可手术组[2.16(1.38~3.30)]和不可手术组[4.65(2.80~9.90)]血清miR-486-5p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胰腺良性疾病组[1.01(0.52~1.53)]和健康对照组[0.99(0.24~1.01)](P值均<0.001)。在TNM分期、有无淋巴转移和有无远处转移中miR-486-5p的低表达和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765、5.157、6.638,P值均<0.05)。miR-486-5p+CA19-9区分可手术组与良性疾病组(AUC=0.87,95%CI:0.760~0.942,敏感度81.3%,特异度83.3%)、区分可手术组与健康对照组(AUC=0.92,95%CI:0.836~0.970,敏感度90.6%,特异度86.4%)以及区分可手术组和不可手术组(AUC=0.94,95%CI:0.884~0.998,敏感度85.7%,特异度93.7%)价值优于CA19-9单独检测(Z值分别为2.841、2.510、2.387,P值均<0.05),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12、3.21和6.63。  结论  miR-486-5p可作为诊断胰腺癌血清生物标志物,联合CA19-9在胰腺良性疾病和健康人群中预测胰腺癌可切除性的临床价值优于CA19-9。
病例报告
肝移植术后戊型肝炎病毒感染1例报告
邱爽, 陈虹, 范铁燕, 张庆, 李俊
2021, 37(10): 2405-240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29
摘要:
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腹部坏死性筋膜炎1例报告
吴国志, 张向磊, 徐佳, 王晋军, 李巍
2021, 37(10): 2408-241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30
摘要(581) HTML (160) PDF (2392KB)(45)
摘要: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肝血管肉瘤1例报告
赵嘉敏, 陈知远, 丁成亮, 袁莉莉, 钱晶晶, 徐春阳, 左凌云
2021, 37(10): 2411-241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31
摘要:
门静脉瘤导致全消化道静脉曲张并反复异位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例报告
刘芹, 梁和业
2021, 37(10): 2414-241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32
摘要(399) HTML (252) PDF (3571KB)(32)
摘要:
急性脑梗死合并脾梗死继发脾破裂1例报告
于芹, 陈晨, 夏茜, 陈进
2021, 37(10): 2417-241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33
摘要(542) HTML (113) PDF (2433KB)(23)
摘要: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模型
杨琴, 刘怀鄂, 游晶, 丁洁, 陈丹阳
2021, 37(10): 2420-242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34
摘要(679) HTML (137) PDF (2068KB)(79)
摘要:
HBV感染仍然是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社会公共问题。通过选择高效的无创模型判断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进展情况,对于评估病情、病程管理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回顾了近年来在肝纤维化诊断领域常用、高效的几类复合模型,归纳了模型的研究背景、使用方法、主要的相关研究,总结了这些研究模型的优缺点,并分析了肝纤维化评估模型的整体研究情况及可能的发展趋势。通过汇总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尽管当前的研究模型对于我国主要以慢性HBV感染为肝纤维化诱因的患者来说还不完美,但无创模型诊断技术在肝纤维化评估中的优异表现能够为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评估提供借鉴和指导,并一定程度的替代肝穿刺检查。
慢性肝病女性患者绝经后雌激素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徐文倩, 吴瑶麒, 张近远, 杨天闯, 李合国, 郭敏
2021, 37(10): 2425-242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35
摘要(680) HTML (165) PDF (2263KB)(42)
摘要:
女性绝经后机体代谢水平紊乱,患有慢性肝病的女性进展为肝纤维化的风险增加,且风险高于同龄男性患者。这可能与女性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主要从雌激素与氧化应激、肝星状细胞的活化、细胞外基质的堆积、免疫调节的关系等方面归纳了患有慢性肝病的女性患者进展为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从而提出给予围绝经期和绝经初期女性患者补充适量的雌激素可以降低肝纤维化的风险,延缓甚至逆转肝纤维化的进程,从而改善老年女性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外泌体非编码RNA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
钱南南, 唐露露, 魏涛华, 杨悦, 郝文杰, 杨文明
2021, 37(10): 2429-243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36
摘要(527) HTML (172) PDF (1916KB)(36)
摘要: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脏疾病发展为肝硬化的初始阶段,且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外泌体作为能够携带包括蛋白、脂质、核酸等活性物质的一种细胞外囊泡亚群,参与细胞间的信号通讯,近年来备受关注。研究表明,外泌体中非编码RNA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此,探讨了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包括MALAT1、H19、GAS5、MEG3、PVT1和P21)、外泌体短链非编码RNA(包括微小RNA、小核仁RNA、PIWI-interacting RNA和小干扰RNA)、外泌体环状RNA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总结了不同来源(如肝细胞、胆管细胞等)的外泌体携带非编码RNA主要通过影响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迁移、转化等过程发挥作用。未来通过对外泌体非编码RNA的深入研究,有望为肝纤维化治疗药物寻找到潜在新靶点。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自发性门体分流的研究进展
李雪, 涂颖, 唐斌, 姚欣, 李浩, 汤善宏
2021, 37(10): 2435-243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37
摘要(838) HTML (425) PDF (1892KB)(149)
摘要: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其最主要并发症为门静脉高压,在这样病理状态下,自发性门体分流(SPSS)作为门静脉系统侧支循环,其发生机理及临床价值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经分析表明,SPSS虽为自然分流通道,但是否作为门静脉高压的一种减压方式,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加深对SPSS的认识将为门静脉高压的诊治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特利加压素联合白蛋白治疗肝肾综合征效果的预测因素
曹倩玫, 梅浙川
2021, 37(10): 2439-244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38
摘要(537) HTML (222) PDF (1903KB)(50)
摘要:
肝肾综合征(HRS)是终末期肝病的严重并发症,主要发生于有明显循环功能障碍的晚期肝硬化患者,预后较差。目前首选的药物治疗方案是特利加压素联合白蛋白治疗。关于特利加压素联合白蛋白治疗效果的预测因素的研究较多,但尚未有相关综合报道。从HRS的发病机制和药物作用机制方面回顾了这一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从基线资料、治疗后变化及治疗方案等方面对特利加压素联合白蛋白治疗效果的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早期识别有助于预测治疗反应的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HCV相关肝细胞癌肝移植受者的研究进展
朱倩, 张明媛, 牛俊奇
2021, 37(10): 2444-244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39
摘要:
直接抗病毒药物的上市使丙型肝炎的治疗取得了里程碑式进展,但其在HCV相关肝细胞癌(HCC)肝移植中应用的具体时机和有效性尚待进一步探讨。归纳了目前国内外相关的指南、共识及推荐意见,分别总结了不同治疗时机的优势,并针对直接抗病毒药物对移植后HCV相关HCC复发率的影响这一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作出了现有相关研究的回顾性分析,认为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减少HCV相关HCC肝移植受者的肝癌复发风险。治疗时机的选择需综合考虑肝功能、移植等待时间、HCV阳性器官的利用等多方面因素。
Kupffer细胞在肝细胞癌中的调控机制
熊平福, 陈浩, 付文广, 谭鹏, 程永浪, 黎靖
2021, 37(10): 2448-245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40
摘要(1088) HTML (153) PDF (2208KB)(94)
摘要: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常见的高死亡率原发性肝癌。HCC在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第四位,死亡率排第二位,严重威胁着国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主要介绍了Kupffer细胞在HCC中的双重作用,简述了其与肝实质细胞和非实质细胞的交互作用及其针对性靶点的治疗。分析表明深入研究Kupffer细胞对HCC的调控有助于为HCC的进一步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Krüppel样因子4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孙菲, 苏维玮, 付艳华, 王经伟
2021, 37(10): 2452-245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41
摘要(785) HTML (208) PDF (2222KB)(40)
摘要:
肝细胞癌发生发展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KLF4又称为胃肠富集Krüppel样因子,具有抑癌和促癌的双重调节作用。KLF4在肝癌中发挥抑癌作用,介绍了KLF4在肝癌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及调控机制,研究KLF4在肝癌中作用机制有望为肝癌的靶向治疗和预后监测提供新思路。
调节性T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17在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相关治疗靶点
董雯迪, 张海蓉, 李瑞, 张宇艳, 朱婕
2021, 37(10): 2456-246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42
摘要(1069) HTML (233) PDF (2214KB)(44)
摘要: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其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有关。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主要通过分泌IL-10和TGFβ发挥免疫抑制功能,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主要促进炎症反应,提示Treg和Th17及两者动态平衡可能参与AIH的发生发展,但其参与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综述了近年来Treg/Th17与AIH的相关性,并对其作用机制、治疗靶点作一阐述。
摄入不同种类的食用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
王梓雯, 王瑞峰, 郭连生, 张瑞, 徐敏, 王小兵
2021, 37(10): 2461-246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43
摘要(470) HTML (134) PDF (1894KB)(49)
摘要:
目前尚无公认的保肝药物可推荐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常规治疗,其防治手段主要以控制饮食、运动和减肥手术为主。而饮食控制是最基础的干预方式,科学合理的膳食指导尤为重要。简要总结了饮食中常含的几种油类对NAFLD肝脏脂肪变性、炎症、氧化应激等方面的影响,认为鱼油、橄榄油、初榨椰子油及松子油对NAFLD有益,而过量摄入猪油及棕榈油则会加重NAFLD。
人体肥胖测量指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
童聪, 李亚年, 顾达, 赵祥安, 向晓星
2021, 37(10): 2465-246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44
摘要(591) HTML (197) PDF (2047KB)(63)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类肝细胞脂质异常沉积的代谢异常综合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也到了令人担忧的水平。腰围、腰臀比、腰高比等多种人体肥胖测量指标已用于肥胖的评估及多种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介绍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多种人体肥胖测量指数的相关性,指出人体肥胖测量指标可以应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防控工作中。
昼夜节律紊乱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相关肝细胞癌的影响
朱金霞, 刘光伟, 杨培伟
2021, 37(10): 2469-247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45
摘要(728) HTML (231) PDF (2143KB)(53)
摘要:
近年来,昼夜节律紊乱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国内外研究表明,夜间轮班作业、经常熬夜等不良作息人群NAFLD相关肝细胞癌(NAFLD-HCC)发病率高于规律作息人群。总结了昼夜节律系统通过调节脂质代谢、糖代谢及肠道菌群途径影响NAFLD-HCC发病的机制研究进展,指出恢复正常的昼夜节律对延缓NAFLD-HCC发生发展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危险因素
王东旭, 邢川, 吕波, 赵涵, 何冰
2021, 37(10): 2474-247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46
摘要(529) HTML (216) PDF (1887KB)(41)
摘要: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可表现为生殖、内分泌、代谢等多种紊乱, 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在PCOS人群中显著增高, 目前对于PCOS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未完全阐明。从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肥胖、血脂异常、慢性低度炎症及肠道菌群失调等方面介绍了PCOS合并NAFLD的研究进展, 为提高对PCOS合并NAFLD的重视与管理提供思路与方法。
外泌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徐昆, 石清兰, 胡振斌, 张旭, 李瑛
2021, 37(10): 2478-248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47
摘要(710) HTML (111) PDF (1898KB)(46)
摘要:
随着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NAFLD的潜在发病机制复杂,现尚未完全阐明。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的载体,在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总结了外泌体在NAFL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对脂质代谢、胰岛素抵抗、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影响。指出了外泌体在治疗和诊断疾病方面的巨大潜力。
胆汁酸代谢调节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及药物研发
李静, 郑葵阳, 张蓓蓓
2021, 37(10): 2482-248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48
摘要(1108) HTML (608) PDF (2146KB)(132)
摘要:
胆汁酸是胆固醇代谢的终末产物,包括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两大类,其可通过作用于胆汁酸核受体和膜受体影响物质吸收和调节免疫应答、糖、脂和能量代谢、肠道菌群稳态。胆汁淤积性肝病(CLD)是由胆汁淤积导致肝胆系统病变引起的肝脏疾病,该病的发生首先表现为肝细胞和/或胆管损伤,继而进一步引起胆汁合成、分泌以及排泄障碍。随着研究的深入,胆汁酸在CLD中的作用及机制已逐步得到阐明,并已有针对胆汁酸作用位点的靶向药物的研发。重点叙述胆汁酸代谢在CLD中的作用及机制,并归纳基于胆汁酸代谢治疗CLD的药物研发情况,为今后CLD的预防及治疗的研究提供参考。
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
乐滢玉, 张荣臻, 王挺帅, 陈宁芳, 毛德文
2021, 37(10): 2488-249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49
摘要(458) HTML (101) PDF (1911KB)(27)
摘要:
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是细胞质双链DNA感应蛋白,可识别在细胞扰动和病原体侵袭期间释放的双链DNA,并触发炎性体级联反应的激活。炎性体的激活会导致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18)的成熟释放,并诱导细胞焦亡,启动固有免疫应答。其中,炎性小体AIM2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机理及其临床意义已日趋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现就AIM2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HBV感染、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肝脏疾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进行归纳和探讨,以期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数在终末期肝病营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耿楠, 孔明, 陈煜, 段钟平
2021, 37(10): 2493-249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0.050
摘要(689) HTML (147) PDF (1882KB)(100)
摘要:
终末期肝病患者因营养摄入减少、能量消耗增加、禁食适应性受损、肝糖原储备减少、蛋白质消耗增加常导致营养不良。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数(L3-SMI)(第三腰椎横断面肌肉的面积/身高平方)是反映终末期肝病营养不良的重要指标,具有客观性强、受水钠潴留影响小、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回顾了L3-SMI在肝硬化、肝衰竭、肝癌和接受肝移植患者营养不良诊断的相关研究。分析表明,L3-SMI可系统评估终末期肝病患者营养状况和营养干预的效果,有望成为终末期肝病营养诊断的重要手段。
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
锌指抗病毒蛋白协同IFNβ抑制戊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钱忠瑶, 黄芬
2021, 37(10): 2261-2261.
摘要(226) HTML (156) PDF (876KB)(32)
摘要:
肝细胞来源外泌体可能成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肝再生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
焦彦, 卢旺, 陈煜
2021, 37(10): 2285-2285.
摘要(195) HTML (89) PDF (872KB)(31)
摘要:
“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分布及临床特征
姚可方, 黄睿, 吴超
2021, 37(10): 2407-2407.
摘要(284) HTML (267) PDF (875KB)(47)
摘要:
慢性HBV感染母亲所分娩婴儿增加乙型肝炎疫苗剂量的母婴阻断效果及免疫应答情况: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队列研究
段钟平
2021, 37(10): 2413-2413.
摘要(215) HTML (61) PDF (877KB)(22)
摘要:
肝内T淋巴细胞单细胞图谱显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肝脏幼稚样CD4+T淋巴细胞的扩增
黄剑洁, 金清龙
2021, 37(10): 2416-2416.
摘要(214) HTML (138) PDF (874KB)(22)
摘要: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儿肝纤维化
徐志强, 张敏, 王福
2021, 37(10): 2419-2419.
摘要(169) HTML (107) PDF (876KB)(21)
摘要:
读者·作者·编者
勘误
2021, 37(10): 2399-2399.
摘要(174) HTML (86) PDF (870KB)(22)
摘要:
勘误
2021, 37(10): 2496-2496.
摘要(230) HTML (55) PDF (864KB)(13)
摘要:
消息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年1-5期“重点号”选题及各期执行主编
2021, 37(10): 2271-2271.
摘要(123) HTML (70) PDF (869KB)(26)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不法人员冒用本刊名义实施邮件诈骗的严正声明
2021, 37(10): 2388-2388.
摘要(108) HTML (67) PDF (866KB)(23)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