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12期
“门静脉高压:危急重症交织于慢性多脏器功能衰竭” 重点号
执行主编:唐承薇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消化内科

显示方式:
《中华肝脏病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肝脏》特约评论
规范指南制定,提高指南质量
王吉耀, 夏君
2021, 37(12): 2753-275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01
摘要(520) HTML (231) PDF (1934KB)(75)
摘要:
述评
门静脉高压:危急重症交织于慢性多脏器功能衰竭
唐承薇
2021, 37(12): 2756-275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02
摘要(915) HTML (131) PDF (1868KB)(159)
摘要:
全球的肝硬化疾病负担很重,中国是全球肝硬化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症如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等,常具备慢性多脏器功能不全的基础,这种慢加急性肝衰竭使患者生活质量差,危及生命。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既是肝硬化发展的后果,更是对肝硬化发展的二次打击甚至是叠加打击。有必要采用血管介入及研发新型药物早期降低肝内阻力,改善门静脉高压及患者预后。
专家论坛
保护门静脉——从病理生理到临床处理决策
黄志寅, 高锦航
2021, 37(12): 2760-276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03
摘要(733) HTML (233) PDF (1875KB)(157)
摘要:
门静脉系统是肝脏的主要血供系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对门静脉系统的损伤可成为对肝脏的二次打击。保护门静脉才能保障肝脏的充分血供,维护其结构与功能。本文以门静脉生理结构和病理改变为切入点,通过门静脉系统血栓、异常血管新生、肝血窦内稳态失衡三个新的视角,阐述门静脉高压机制及对肝脏的负面影响。倡导改变临床上目前普遍被动应付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现状,鼓励科学探索,多角度、早期降低门静脉高压,避免反复对侧支循环的内镜断流及脾脏切除术,减少各种对门静脉系统损伤的因素,维持门静脉系统的稳态,保护肝脏。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堵抑或疏?
李振, 张春清
2021, 37(12): 2764-276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04
摘要(821) HTML (168) PDF (1856KB)(157)
摘要:
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是门静脉高压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应控制食管胃静脉曲张的进展,预防和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但目前静脉曲张出血相关病死率仍较高。临床处理应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特征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将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采用个体化治疗,兼顾门静脉高压“堵、疏、灌”平衡,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并改善肝硬化患者预后。
肝硬化营养不良——从改善门静脉高压获益
高波, 诸葛宇征
2021, 37(12): 2767-276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05
摘要(805) HTML (169) PDF (1861KB)(118)
摘要:
肝硬化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尤其发展到失代偿期,营养不良发生率高,其表现形式主要为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对患者预后产生负面影响。引起肝硬化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为摄入不足和消耗增加。人体成分测定是评估肝硬化营养不良类型的一项重要方法。欧洲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指南建议所有肝硬化患者均需采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评分≥3则存在营养风险。欧洲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指南推荐肝硬化患者每日能量摄入30~35 kcal/kg,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1.2~1.5 g/kg。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可有效降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有助于改善其营养状态。
肝肾综合征门体循环失衡的机制与治疗
杨黎宏, 杨晋辉
2021, 37(12): 2770-277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06
摘要(625) HTML (159) PDF (1874KB)(98)
摘要:
肝肾综合征是终末期肝病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与门静脉高压、动脉血管扩张、心输出量和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动脉收缩等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门体循环失衡相关。对于肝肾综合征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血管活性药物、介入等手段改变全身血流动力学、门体循环失衡,及早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
肝性脑病——异常门体分流处理的现代观
钱帅杰, 吴浩
2021, 37(12): 2774-277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07
摘要(758) HTML (351) PDF (1876KB)(98)
摘要:
肝性脑病(HE)是由急、慢性肝衰竭或门静脉-体循环分流导致的脑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神经精神异常。肝硬化患者中HE发生率为16%~21%。自发性门体分流(SPSS)是HE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肝硬化患者中60%~70%存在SPSS,SPSS的大小、数量及部位与HE发生直接相关。影像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SPSS的诊断更加容易和准确。血管介入栓塞SPSS,使部分肝硬化HE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仍需要高质量临床研究的支持。
学术争鸣
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的分布与治疗
张会, 王欣茹, 肖丽, 咸建春
2021, 37(12): 2778-277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08
摘要:
对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应否抗病毒治疗的思考
刘志华
2021, 37(12): 2780-278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09
摘要:
指南与规范
《2021年亚太肝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与免疫抑制治疗相关的HBV再激活》摘译
张珊, 纪冬, 陈国凤
2021, 37(12): 2782-278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10
摘要(705) HTML (152) PDF (2110KB)(182)
摘要:
《2021年美国肝病学会实践指导: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衰弱和肌肉减少症》摘译
宋晓婷, 许文涛, 陈煜, 祁兴顺
2021, 37(12): 2787-278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11
摘要(593) HTML (234) PDF (1849KB)(152)
摘要:
《2021年美国胃肠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管理》摘译
王冰琼, 何志颖, 吴晓宁, 尤红
2021, 37(12): 2790-279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12
摘要(645) HTML (262) PDF (1850KB)(203)
摘要:
论著_病毒性肝炎
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和瞬时弹性成像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脂肪含量的定量评估价值
杨逸铭, 刘玉品, 黄丽霞, 陈志远, 欧阳舒曼, 彭静
2021, 37(12): 2793-279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13
摘要(849) HTML (104) PDF (2431KB)(62)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RI-PDFF)和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定量评估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脂肪含量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20年7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肝病科住院CHB患者9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肝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并于术前完善MRI-PDFF、FibroScan检查。根据穿刺结果,将所有患者无脂肪肝(n=44)、轻度脂肪肝(n=33)及中重度脂肪肝(n=19)分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并进行Bonferroni校正。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HFF及CAP诊断脂肪肝的曲线下面积(AUC),获得敏感度、特异度和阈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检验MRI-PDFF数据的一致性。  结果  中重度脂肪肝组MRI-PDFF HFF较无脂肪肝组、轻度脂肪肝组明显升高(P值均<0.05),轻度脂肪肝组MRI-PDFF HFF较无脂肪肝组明显升高(P<0.05)。中重度脂肪肝组FibroScan CAP较无脂肪肝组、轻度脂肪肝组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轻度脂肪肝组FibroScan CAP较无脂肪肝组明显升高(P<0.05)。MRI-PDFF HFF诊断轻度脂肪肝的阈值为5.1%,AUC为0.901(P<0.001),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82.7%;诊断中重度脂肪肝阈值为9.7%,AUC为0.972(P<0.001),敏感度为96.1%,特异度为89.5%。FibroScan CAP诊断轻度脂肪肝的阈值为258.5 dB/m,AUC为0.829(P<0.001),敏感度为77.3%,特异度为78.8%;诊断中重度脂肪肝阈值为285.5 dB/m,AUC为0.830(P<0.001),敏感度为76.6%,特异度为78.9%。  结论  MRI-PDFF、FibroScan能够客观评价CHB患者脂肪肝程度,MRI-PDFF HFF、FibroScan CAP可作为定量分析CHB合并肝脂肪变性的无创性标志物,并且MRI-PDFF HFF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血清HBV RNA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及检测价值
王成康, 刘寿荣
2021, 37(12): 2798-280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14
摘要(619) HTML (106) PDF (1906KB)(65)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HBV RNA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及潜在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2月于杭州市西溪医院肝病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CHB患者61例,根据HBeAg阳性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情况分为3组:HBeAg阳性CHB[HBeAg(+)、HBV DNA(+)]未治患者(A组),HBeAg血清学转换前[HBeAg(+)、HBV DNA(-)]经治患者(B组),HBeAg血清学转换后[HBeAg(-)、HBV DNA(-)]经治患者(C组),检测不同时期患者外周血HBV RNA载量,并分析其与HBsAg、HBV D NA的相关性。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描述两变量间的相关性。  结果  3组患者HBV RNA阳性率分别为100%(22/22)、88.2%(15/17)、22.7%(6/22)。HBeAg阳性CHB未治患者HBV RNA与HBsAg、HBV DNA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12、0.922,P值均<0.01),在HBeAg血清学转换前和HBeAg血清学转换后的经治患者中,HBV RNA与HBsAg无相关性。经治HBeAg阳性组的HBV RNA、HBsAg均高于HBeAg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44、-2.41,P值均<0.05)。HBV DNA阳性组HBV RNA显著高于HBV DNA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6, P<0.01)。  结论  CHB患者经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HBV DNA阴转后仍有部分患者能检测出血清HBV RNA;且HBV RNA只能来自肝内cccDNA, 因此HBV RNA比HBV DNA更能反映肝内病毒复制活性,对CHB人群管理有着一定的临床价值。
血浆置换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单用或联合使用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黄贝贝, 宁玲, 李文渊, 郑晓玮, 张玥, 江守伟, 张振华, 李磊
2021, 37(12): 2802-280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15
摘要:
  目的  观察采用血浆置换(PE)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单用或联合使用(PE+DPMAS)治疗的HBV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24周生存情况,建立评估患者24周预后的预测模型。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PE+DPMAS治疗的133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后24周随访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71)和死亡组(n=62)。另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PE+DPMAS治疗的55例HBV-ACLF患者为验证组验证模型效能。收集临床资料包括采用人工肝治疗的模式、性别、年龄、TBil、INR、肌酐(Cr)、血清钠、PLT、Alb,是否有腹水、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出血。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检验;PE+DPMAS治疗的HBV-ACLF患者预后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法,并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采用DeLong法比较新的预测模型与MELD及MELD-Na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治疗后24周建模组共存活71例,死亡62例。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30,P=0.013)、TBil(HR=1.018,P<0.001)、INR(HR=1.517,P<0.001)和PLT(HR=0.993,P=0.04)是患者24周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Cox回归分析结果建立了行PE+DPMAS治疗的HBV-ACLF患者的预后模型(ATIP)=0.029×年龄(岁)+0.018×TBil(mg/dL)+0.417×INR-0.007×PLT(109/L)。建模组和验证组均显示ATIP模型的预测效能优于MELD和MELD-Na评分(P值均<0.05)。  结论  行PE+DPMAS治疗的HBV-ACLF患者的年龄、TBil、INR和PLT为24周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ATIP模型对行PE+DPMAS治疗的HBV-ACLF患者的24周预后预测效能良好。
论著_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降低肝脏弹性临界值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后肝纤维化的评估价值
仇丽霞, 宋静静, 梁珊, 柳雅立, 张晶
2021, 37(12): 2808-281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16
摘要:
  目的  拟在获得SVR后随访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通过肝穿刺病理进一步验证无创肝纤维化诊断方法对于肝纤维化的预测能力。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所有患者为2015年10月—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后进行规律随访并完成肝穿刺病理检查,用病理验证无创肝纤维化方法的诊断效能。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LSM、APRI和FIB-4对肝纤维化的诊断能力。应用STATA及R语言,采用Delong法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共96例患者成功入组。获得SVR后LSM较基线显著降低,LSM诊断SVR后肝硬化的AUC为0.89,显著高于APRI (AUC=0.67)及FIB-4(AUC=0.69)(P值均<0.05)。其中LSM最佳cut off值为7.95 kPa,根据最佳特异度,LSM>9.15 kPa,可考虑诊断肝硬化,阳性似然比为5.91;LSM<6.85 kPa排除进展期肝纤维化,阴性预测值为0.98。随访时间和抗病毒方案对LSM的诊断能力没有影响。  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SVR后需降低肝脏弹性临界值来评估肝纤维化。
血清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因子与多房棘球蚴病肝纤维化的相关性分析
鄂维建, 芦永良, 祁秉民, 庞明泉, 王志鑫, 张灵强, 樊海宁
2021, 37(12): 2813-281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17
摘要(381) HTML (275) PDF (3391KB)(26)
摘要:
  目的  探究血清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因子与多房棘球蚴病(AE)患者肝纤维化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8年9月—2020年10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AE患者120例,另外选取33例健康对照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2组受试者间及不同肝纤维化程度患者IL-6、IL-10、TNFα、TGFβ1水平。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血清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因子与AE患者肝纤维化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学检查对AE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采用Spearman法分析各指标与HAI评分和Metavir分期的相关性。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E组血清IL-6[(13.97(9.64~23.62)pg/mL vs 1.30(0.35~2.71)pg/mL,Z=-5.980,P<0.001]、TNFα[2.26(1.65~4.13)pg/mL vs 1.40 (1.04~2.10)pg/mL,Z=-3.114,P<0.01]、TGFβ1[3.64(2.71~5.72)pg/mL vs 2.91(2.20~3.35)pg/mL,Z=-2.594,P<0.05] 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血清IL-6、TNFα水平升高是肝AE患者发生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HR(95%CI):2.721(1.730~4.280)、3.527(1.158~10.747),P值均<0.05]。经ROC曲线分析,包虫抗体IgG联合血清IL-6、TNFα对于肝纤维化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4%和95.8%,曲线下面积为0.951(95%CI:0.937~0.964),均高于IL-6、TNFα、包虫抗体IgG的单独诊断(Z值分别为-3.458、-4.011、2.379,P值均<0.05)。经Spearman分析,血清IL-6、TNFα、TGFβ水平与HAI评分(r值分别为0.560、0.644、0.465,P值均<0.001)、Metavir纤维化评分(r值分别为0.530、0.758、0.567,P值均<0.001)均呈正相关性,而血清IL-10与HAI评分(r=-0.232,P=0.011)和Metavir纤维化评分(r=-0.288,P=0.001)则呈负相关性。  结论  肝AE患者普遍存在巨噬细胞极化状态,且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因子IL-6、TNFα、TGFβ1水平与肝纤维化发生和进展有关,对于预测肝纤维化可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肝硬度值和血小板计数/脾脏厚径比率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预测价值
封爽, 冯慧芬, 徐晶, 余功超, 郑珊
2021, 37(12): 2819-282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18
摘要(515) HTML (118) PDF (2392KB)(61)
摘要:
  目的  探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和血小板计数与脾脏厚径比率(PC/ST)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程度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入院3 d内接受FibroScan、彩色多普勒超声、电子胃镜及血生化检查的肝硬化患者210例,以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EGV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并绘制肝硬度值(LSM)、PC/ST及LSM+PC/ST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通过DeLong法比较各指标ROC曲线的诊断性能。  结果  无、轻、中、重度EGV组的LSM(F=32.00,P<0.01)和PC/ST值(H=49.58,P<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轻度EGV组LSM、PC/ST、LSM+PC/S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2、0.656、0.770,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4%、75.0%,60.2%、75.8%,82.5%、65.4%;中度EGV组LSM、PC/ST、LSM+PC/ST的AUC分别为0.841、0.796、0.896,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1%、79.7%,68.0%、80.5%,74.1%、90.2%;重度EGV组LSM、PC/ST、LSM+PC/ST的AUC分别为0.834、0.830、0.903,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5%、82.5%,71.4%、83.6%,79.5%、85.0%。PC/ST与LSM+PC/ST预测轻、中、重度EGV的AUC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66、2.71、2.37,P值分别为0.007、0.007、0.018)。  结论  LSM、PC/ST、LSM+PC/ST对肝硬化合并中重度EGV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非肝硬化基础上慢加急性肝衰竭恢复期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李珊珊, 徐曼曼, 段钟平, 陈煜
2021, 37(12): 2824-282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19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非肝硬化基础上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恢复期患者发生肝细胞坏死后肝硬化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ACLF患者临床资料,纳入生存期大于48周和临床资料齐全的非肝硬化基础上ACLF患者57例,根据患者随访48周时是否有肝硬化表现,分为非肝硬化组和肝硬化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指标、无创肝纤维化评分及预后评分,筛选能够独立影响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因素。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48周内进展为肝硬化的危险因素,并通过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  结果  57例患者中有9例(15.8%)患者在随访4周内发生肝硬化,但随访48周肝硬化消失;在随访48周时,26例(45.6%)患者发生肝硬化,将患者分为非肝硬化组(n=31)和肝硬化组(n=26)。肝硬化组的ChE显著低于非肝硬化组[(2844.32±961.05)U/L vs (4137.59±1604.83)U/L,t=3.177, P=0.003],PLT显著低于非肝硬化组[(100.04±57.28)×109/L vs (138.84±56.46)×109/L,t=2.564, P=0.013],而肝纤维化评分(FIB-4)显著高于非肝硬化组[7.81 (3.92~11.36) vs 4.45 (2.14~7.80),Z=258.0,P=0.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指标纳入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水平的ChE[OR(95%CI):1.001(1.000~1.002),P=0.010]和PLT[OR(95%CI):1.015(1.002~1.028),P=0.027]是非肝硬化基础上ACLF恢复期患者肝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经ROC曲线分析显示ChE、PLT联合预测非肝硬化基础上ACLF恢复期患者发生肝硬化的价值更高。  结论  低水平的ChE和PLT是影响非肝硬化基础上ACLF恢复期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ChE和PLT联合预测更有优势。
极化骨髓巨噬细胞移植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影响
简迅, 王丹阳, 许燕楠, 陈佳美, 刘伟, 陈高峰, 张华, 刘平, 慕永平
2021, 37(12): 2830-283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20
摘要(1206) HTML (522) PDF (6875KB)(85)
摘要:
  目的  观察极化骨髓巨噬细胞(BMDM)移植对CCl4诱导实验大鼠模型肝纤维化进展的影响。  方法  分离大鼠BMDM,分别使用脂多糖(5 ng/mL)诱导其分化为M1(M1-BMDM)表型,L929细胞上清诱导其分化为M2(M2-BMDM)表型。以30% CCl4皮下注射6周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于第7周开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M)、M1-BMDM组和M2-BMDM组,分别予以生理盐水、M1-BMDM、M2-BMDM经尾静脉一次性注射,并以30% CCl4持续造模至第9周末。观察肝功能、肝组织病理、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肝星状细胞活化、肝纤维化及炎症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等。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  结果  与M组相比,M1-BMDM和M2-BMDM均可明显抑制肝脏炎症反应和肝纤维化进展,显著降低血清ALT、AST活性(P值均<0.01),显著降低肝组织Hyp含量(P值均<0.05)。M1-BMDM和M2-BMDM可显著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显著降低肝纤维化相关因子TGFβ、Col1a1、Col4 mRNA表达水平(P值均<0.05)。M1-BMDM和M2-BMDM均可显著提高肝组织CD163蛋白表达水平(P值均<0.01),且M2-BMDM组显著高于M1-BMDM组(P<0.05);两者均可显著降低肝组织MMP-2和TIMP-1 mRNA表达水平(P值均<0.05),显著提高MMP-13 mRNA表达水平(P值均<0.01);且M2-BMDM可显著降低肝组织CD68蛋白表达水平(P<0.01)。M1-BMDM和M2-BMDM均可显著提高肝组织IL-6和IL-10 mRNA以及白蛋白表达水平(P值均<0.05),且M2-BMDM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M1-BMDM组(P值均<0.05)。  结论  M1-BMDM和M2-BMDM均可有效抑制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进展,其共同机制可能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促进抗炎巨噬细胞活化有关; 且M2-BMDM还可抑制促炎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干预效应优于M1-BMDM。
论著_肝脏肿瘤
炎症标志物对肝癌合并不同类型门静脉栓子的预测价值
周鹏鸽, 卢高峰, 任笑盈, 张涛
2021, 37(12): 2838-284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21
摘要(399) HTML (132) PDF (2273KB)(48)
摘要:
  目的  比较肝癌合并门静脉血栓(PVBT)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的生化及常规血液指标,探讨炎症指标在不同类型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肝癌合并PVBT患者51例(PVBT组),肝癌合并PVTT患者37例(PVTT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肝癌未合并门静脉栓子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绘制ROC曲线评价Alb、CRP、ESR及IL-6在PVBT组与PVTT组的表达水平,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项指标对不同类型栓子的预测价值。  结果  3组一般资料及常规生化指标检查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炎症指标Alb、CRP、血沉(ESR)及IL-6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10.207、24.465、8.917、37.584,P值分别为0.006、<0.001、0.012、<0.001),进一步两组间比较提示,PVTT组Alb水平显著低于PVBT组与对照组,CRP、ESR及IL-6水平显著高于PVBT组与对照组,PVBT组CRP、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ROC曲线提示PVTT组Alb、CRP、ESR及IL-6的AUC分别为0.659、0.826、0.679、0.873,PVBT组AUC分别为0.508、0.635、0.503、0.701。  结论  在肝癌伴PVTT患者中炎症指标IL-6、CRP、ESR高表达,Alb低表达,且预测价值依次递减; 而在肝癌伴PVBT患者中IL-6、CRP、ESR表达相对较低,Alb表达较高,其中IL-6、CRP对PVBT有一定的预测价值,ESR、Alb的预测价值不高。
基于CiteSpace分析2011年—2020年全球肝癌免疫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及趋势
张稚淳, 孙力超, 孙秋月, 彭亮, 田古
2021, 37(12): 2843-284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22
摘要: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2011年—2020年全球肝癌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  方法  选取Web of Science-SCI Expanded数据库,检索策略:#1 TS=(Liver Neoplasms OR Neoplasms,Hepatic OR Neoplasms,Liver OR Liver Neoplasm OR Neoplasm,Liver OR Hepatic Neoplasms OR Hepatic Neoplasm OR Neoplasm,Hepatic OR Cancer of Liver OR Hepatocellular Cancer OR Cancers,Hepatocellular OR Hepatocellular Cancers OR Hepatic Cancer OR Cancer,Hepatic OR Cancers,Hepatic OR Hepatic Cancers OR Liver Cancer OR Cancer,Liver OR Cancers,Liver OR Liver Cancers OR Cancer of the Liver OR Cancer,Hepatocellular)AND #2 TS=(Immunotherapy OR Immunotherapies OR Immunity therapy),时间跨度:2011年—2020年,文献类型:Article,语种:English。通过CiteSpace软件对2011年—2020年肝癌免疫治疗领域发表文献的年度、国家、机构、作者、期刊、基金分布、被引情况以及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该领域文献关键词词频、中心性和聚类情况。  结果  共纳入1972篇肝癌免疫治疗文献,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中山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是发文量最多的期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溶瘤病毒(如腺病毒)、肿瘤疫苗、过继免疫细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免疫联合治疗是当前该领域研究热点。肿瘤疫苗→溶瘤病毒免疫治疗→过继免疫细胞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是该领域的研究趋势。  结论  近10年来,肝癌免疫治疗研究不断发展,随着新的肿瘤疫苗、溶瘤病毒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改进,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肝癌的临床疗效。
论著_其他肝病
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代谢指标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张真真, 张耀颐, 王凯, 田晨光
2021, 37(12): 2849-285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23
摘要(829) HTML (367) PDF (1893KB)(78)
摘要:
  目的  探讨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代谢指标、肝脂肪含量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T2DM合并MAFLD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达格列净组(Dap组),各45例。患者入组前均已进行常规治疗,Con组继续给予原有常规降糖方案治疗,Dap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达格列净,治疗周期为24周。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一般资料,比较治疗前后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血脂、血尿酸(SU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肝功能、肝脂肪含量、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变化。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 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Dap组和Con组各有43例、40例患者完成研究。治疗2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Dap组BMI、HbA1c、FPG、TG、SUA、ALT、AST、HOMA-IR、肝脂肪含量降低(t值分别为8.781、8.765、8.813、3.485、6.199、5.694、3.428、6.492、4.925,P值均<0.05),HDL-C、SDNN、SDANN、RMSSD、pNN50、HF、LF升高(t值分别为-2.055、-6.307、-7.696、-3.388、-7.928;Z值分别为-3.339、-3.309,P值均<0.05);Con组HbA1c、FPG、HOMA-IR降低(t值分别为9.220、7.214、3.340,P值均<0.05)。治疗后,Dap组BMI、HbA1c、TG、SUA、HOMA-IR、ALT、AST、肝脂肪含量低于Con组(t值分别为-4.055、-2.670、-2.056、-2.496、-3.976、-3.703、-2.123、-5.184,P值均<0.05),SDNN、SDANN、pNN50、LF、HF高于Con组(t值分别为4.136、5.433、5.971;Z值分别为-2.333、-2.010,P值均<0.05)。  结论  达格列净可以降低T2DM合并MAFLD患者BMI、HbA1c、TG、SUA、肝脂肪含量,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肝功能,并且可以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具有调节自主神经的功能。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睡眠障碍的关系
吕佳慧, 李晓飞, 郭莲怡
2021, 37(12): 2854-286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24
摘要(576) HTML (144) PDF (1917KB)(62)
摘要:
  目的  探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与睡眠障碍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就诊于盘锦市中心医院的MAFLD患者222例与健康者270例。将MAFLD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n=93)、中年组(n=76)、老年组(n=53);根据肝脏脂肪受控衰减参数(CAP)分为无脂肪变性组(n=23)、轻度脂肪变性组(n=85)、中度脂肪变性组(n=76)、重度脂肪变性组(n=38); 根据肝脏硬度值(LSM)分为非进展性纤维化组(n=124)、进展性纤维化组(n=98)。所有受试者均收集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及血常规、生化等实验室指标,并在取得知情同意前提下,分别独立完成包括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慕尼黑清晨型-夜晚型问卷(MEQ)的三个睡眠量表。比较MAFLD组与健康对照组在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上的差异,探究不同分组标准下的MAFLD与睡眠障碍的关系。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不同年龄段及不同肝脂肪变性程度的MAFLD患者组间及组内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MAFL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肝脂肪变性程度及肝纤维化程度与睡眠质量、嗜睡程度、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研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  MAFLD组在年龄、性别、患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方面,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AFLD组Hb、WBC、淋巴细胞百分比、ALT、AST、GGT、SUA、LDL、TBil、TC、TG、BMI均高于健康对照组,Alb、HDL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0.05)。MAFLD患病组PSQI评分(t=35.529, P<0.001)、ESS评分(t=24.647, P<0.001)高于健康对照组,MEQ评分(t=-22.416, P<0.001)、睡眠时间(t=-8.660, P<0.001)低于健康对照组。MAFLD组组内随年龄增长、肝脂肪变性程度及肝纤维化程度升高,PSQI评分呈升高趋势,各评分因子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AFLD组中绝对夜晚型、中度夜晚型、中间型高于健康对照组,中度清晨型、绝对清晨型低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0.05);且随着肝脂肪变性程度及肝纤维化程度升高,MEQ评分呈降低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重/肥胖(OR=3.166,P=0.027)、糖尿病(OR=6.811,P=0.045)、WBC升高(OR=2.301,P<0.001)、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OR=1.316,P=0.002)、睡眠质量差(OR=8.493,P<0.001)、嗜睡程度高(OR=5.420,P<0.001)、昼夜节律紊乱(OR=3.805,P<0.001)是MAFLD患病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MAFLD的肝脂肪变性程度与PSQI评分(r=0.444,P<0.001)、ESS评分(r=0.339,P<0.001)呈正相关,与MEQ评分(r=-0.195,P=0.004)呈负相关。肝纤维化程度与PSQI评分(r=0.518,P<0.001)、ESS评分(r=0.373,P<0.001)呈正相关,与MEQ评分(r=-0.250,P=0.004)呈负相关。  结论  与健康者相比,MAFLD患者更易发生睡眠障碍,且随着年龄、肝脂肪变性程度及肝纤维化程度升高,睡眠障碍越严重。肥胖、糖尿病、睡眠障碍是MAFLD患病的危险因素。
布朗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筛查模型的构建
梁烨倍, 杨春光, 曾华东, 陶茹娓, 胡秋明, 唐小英, 史华祥, 吴伟, 侯旭宏, 贾伟平
2021, 37(12): 2861-286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25
摘要:
  目的  构建布朗族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简易筛查模型。  方法  基于2017年布朗族18岁及以上居民的代谢性疾病的调查数据, 将2993例调查对象按性别和年龄组分层(5岁1组)后, 随机分为建模组(n=1497)和验模组(n=1496)。收集患者一般人口学、吸烟、饮酒、疾病家族史及个人疾病史, 身高、体质量、腰围和血压等, 测定空腹血浆血糖(FPG)、餐后或糖负荷后2 h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LT、AST和GGT等。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筛查模型, 并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 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评估构建的筛查模型与已有模型在研究人群中的筛查效能, AUC比较采用DeLong法。  结果  基于布朗族成人的体格测量指标及实验室检测指标构建3个NAFLD模型, 分别为简易无创模型1(包括年龄、BMI和腰围); 增加血压指标的无创模型2和联合血液检测指标(糖尿病和ALT/AST)的模型3。3个模型对判别NAFLD的AUC(95%CI)在建模组分别为0.881(0.864~0.897)、0.892(0.875~0.907) 和0.894(0.877~0.909), 模型1与模型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 0、<0.001); 在验模组分别为0.891(0.874~0.906)、0.892(0.875~0.907)和0.893(0.876~0.908), 3个模型AUC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综合考虑模型筛查效能、检查方法有无创伤性和检查费用, 简易无创模型1被认为是该人群的最佳NAFLD筛查模型。当模型1得分为5分时, 该切点的约登指数最大, 选择得分≥5作为NAFLD的判别标准时, 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在建模组和验模组中分别为86.5%和85.6%、79.7%和80.6%、50.3%和51.7%、96.1%和95.8%。  结论  基于年龄和肥胖指标构建的布朗族成人NAFLD筛查模型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 对该人群NAFLD及其密切相关的其他代谢性疾病的人群干预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FibroScan受控衰减参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效能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刘建鹏, 于中杰, 王晗笑, 赵文霞
2021, 37(12): 2869-287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26
摘要(464) HTML (229) PDF (1896KB)(32)
摘要:
  目的  探讨FibroScan检测肝脂肪变受控衰减参数(CAP)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诊断及在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64例NAFLD患者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BMI)、FibroScan CAP值、肝胆脾胰超声检查结果以及肝功能、血脂指标,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郁脾虚证组、湿浊内停证组、湿热蕴结证组、痰瘀互结证组和脾肾两虚证组, 分析CAP值、彩超、肝功能指标、血脂指标、BMI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及进一步两组间比较采用多个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及进一步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CAP值与超声分级的相关性。  结果  364例NAFLD患者中, 肝郁脾虚证169例, 湿浊内停证71例, 湿热蕴结证60例, 痰瘀互结证41例, 脾肾两虚证23例。不同证型之间CA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839, P<0.001), 脾肾两虚证、痰瘀互结证与肝郁脾虚证、湿浊内停证、湿热蕴结证相比CAP值升高更明显(P值均<0.05);不同证型超声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47, P<0.001), 其中肝郁脾虚证以轻度为主(40.2%), 湿浊内停证和湿热蕴结证以中度为主(53.5%、53.3%), 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以重度为主(68.3%、43.5%); CAP值与脂肪肝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31, P<0.001);脾肾两虚证和痰瘀互结证患者ALT、AST、GGT和BMI水平与其他3个证型患者相比升高更明显(P值均<0.001)。  结论  CAP与NAFLD中医证型之间存在关联性, 痰瘀互结证与脾肾两虚证NAFLD患者CAP值相较于其他证型更高。CAP与彩超相比诊断NAFLD的效能相似。
经颈静脉肝穿刺活检在疑难重症肝病诊治中的应用
田华, 余强, 游绍莉, 吕飒, 刘树红, 朱冰
2021, 37(12): 2874-287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27
摘要(536) HTML (115) PDF (2586KB)(54)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穿刺活检(TJLB)在疑难重症肝病诊断及治疗中应用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接受TJLB的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穿刺的适应证、成功率、最终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31例患者中男15例,女16例。8例因肝衰竭凝血机制障碍、13例因肝硬化合并腹水、10例因肝硬化合并血小板减少(<50×109/L)不宜行经皮肝穿刺活检,符合实施TJLB适应证。TJLB穿刺成功率100%,穿刺条数2~4条。无严重不良事件。患者出院明确诊断26例(83.87%)。其中特发性门静脉高压5例,药物性肝衰竭或肝硬化9例,自身免疫性肝病5例,其他原因肝硬化或肝衰竭7例,尚不能明确病因者5例,此外,为证实诊断及决策是否肝移植患者3例。  结论  TJLB在疑难重症肝病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尚有一定局限性,临床上应注意筛选适宜患者实施。
论著_胆道疾病
CFTR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发病风险的关系
梅璇, 吴海聪, 林静, 郑娇龙, 刘邦, 李东良
2021, 37(12): 2878-288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28
摘要(332) HTML (158) PDF (1896KB)(29)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囊性纤维化跨膜转导调节因子(CFTR)基因常见的多态性位点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IL)发病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18年11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就诊的PIL患者104例,以及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一代测序法检测CFTR基因的M470V、TG-repeats、Poly-T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构成比、发病年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析CFTR的3个多态性位点与PIL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用K-S检验判断连续变量的正态性。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及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比较、Hardy-Weinberg平衡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基因型、等位基因与疾病发生风险评估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的位点与PIL发病风险相关性采用调整OR值(ORadj)表示。  结果  PIL组和对照组间的M470V位点上的等位基因(χ2=15.139,P<0.01)和基因型(χ2=22.8 89,P<0.01)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G-repeat、Poly-T两位点上等位基因及个体基因型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IL患者M470V位点上等位基因G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0.10% vs 41.67%,P<0.01)。与AA基因型个体相比,GG(OR=4.680,P<0.01)、AG基因型(OR=2.500,P<0.01)个体发生PIL的风险显著升高。在TG-repeats位点,12TG/13TG基因型个体的PIL发病风险较11TG/12TG个体更高(OR=11.002,P=0.042);在Poly-T位点7T/5T基因型个体的PIL发病风险较7T/7T个体更低(OR=0.079,P=0.047)。  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CFTR基因中M470V位点多态性与PIL发病风险独立相关,等位基因G是PIL发病的高危突变。
肝外胆管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分析
李涛, 王盼梁, 袁梓博, 冯泉凯, 李捷
2021, 37(12): 2883-288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29
摘要(424) HTML (122) PDF (5925KB)(32)
摘要:
  目的  研究肝外胆管癌(EC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住院治疗的16例ECC患者(ECC组)的粪便样本,采用菌群16S rRNA绝对定量测序,与胆总管结石患者(CBDS组)(20例)及健康对照(Normal组)(10例)进行比较,分析3组肠道菌群差异及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符合正态分布且满足方差齐性的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3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3组之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  ECC组TBil和DBil明显高于CBDS组和Normal组(P值均<0.05)。多样性分析显示Observed species、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在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CC组物种多样性与Normal组相似,但高于CBDS组(P<0.05),CBDS组高于Normal组(P<0.05)。多样性分析显示ECC组菌群结构明显不同于Normal组和CBDS组(P<0.05)。菌群组成差异性分析表明,PrevotellaLactobacillusMegasphaeraSutterella在ECC组中明显富集。相关分析显示,Prevotella与抗生素、抑酸药和保肝药的使用呈负相关,LactobacillusMegasphaeraSutterella与TBil和DBil呈正相关。  结论  ECC组患者肠道菌群发生了明显改变,且菌群改变与ECC患者肝功能和药物的使用密切相关。
病例报告
肝脏原发癌肉瘤1例报告
于微, 张成斌, 马雁
2021, 37(12): 2890-289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30
摘要:
肝脏原发性胃肠间质瘤术后复发1例报告
刘康伟, 耿新, 王磊, 彭慈军
2021, 37(12): 2893-289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31
摘要:
甲巯咪唑诱导自身免疫样药物性肝损伤1例报告
崔仕元, 郑美芳, 张玮, 王珊珊, 高润平
2021, 37(12): 2896-289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32
摘要(521) HTML (282) PDF (2414KB)(54)
摘要:
肝移植成功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导致的急性肝衰竭1例报告
马景胜, 武雅君, 杨文涛, 何佳珂, 朱红飞, 饶燕飞, 钟林, 李齐根
2021, 37(12): 2899-290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33
摘要(643) HTML (181) PDF (2171KB)(36)
摘要: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SpyGlass诊断胆总管乳头状黏液瘤1例报告
丁玄, 王林恒, 江贵, 云逸飞, 卢心毓, 姚玉璞
2021, 37(12): 2902-290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34
摘要(685) HTML (110) PDF (2331KB)(28)
摘要: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刘伟鸿, 李磊
2021, 37(12): 2905-290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35
摘要(510) HTML (103) PDF (1891KB)(90)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持续增加,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NAFLD的患者也日益增多,并逐渐被临床医师所重视。但目前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临床预后等尚不明确。通过对CHB合并NAFLD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综述了CHB合并NAFLD的相互影响、诊治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类疾病的充分认识及积极诊疗提供帮助。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治疗现状
钱建丹, 赵鸿, 王贵强
2021, 37(12): 2909-291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36
摘要(972) HTML (299) PDF (1901KB)(165)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是HBV感染所导致的肝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 严重者发展成肝硬化,目前仍未有特效治疗药物。本文归纳了CHB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机制靶点如肝星状细胞活化、炎症、肠肝轴等,以及与纤维化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靶向这些靶点可能对抗纤维化治疗有一定作用。目前抗HBV治疗联合或序贯中药抗纤维化治疗可使一部分患者的肝纤维化/肝硬化得以延缓甚至逆转,但逆转晚期肝纤维化/肝硬化仍面临很大的挑战,且联合或序贯治疗的时机仍无共识。探索与CHB肝纤维化/肝硬化高度相关的治疗靶标,结合靶向多种纤维化进展途径的化合物的组合疗法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弹性成像联合血清学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何桥, 原文聪, 樊海宁, 徐贺, 任宾
2021, 37(12): 2914-291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37
摘要(568) HTML (204) PDF (1905KB)(61)
摘要:
肝脏穿刺活检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诊断金标准,但因其为有创操作,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弹性成像及血清学检查具有便捷、重复、动态检测的优势,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检测的准确性已获得众多研究支持,逐渐被各指南及专家共识所推荐。但二者诊断准确性会受到炎症、肥胖、腹水、进食、肋间隙狭窄等因素影响,而弹性成像联合血清学检查可极大提高诊断肝纤维化分期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文献重点对二者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期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外泌体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罗业浩, 陈秋霞, 吕挺, 区佩琪, 曹知勇, 段雪琳
2021, 37(12): 2919-292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38
摘要(854) HTML (226) PDF (2707KB)(62)
摘要:
越来越多研究证实外泌体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外泌体参与细胞因子分泌、巨噬细胞活化、细胞外基质重塑及肝星状细胞活化从而介导肝纤维化的进程。总结了肝纤维化的逆转通过减少外泌体参与的促炎和纤维化细胞因子,减少细胞外基质蛋白的产生,增加胶原酶的活性,最后导致活化的肌成纤维细胞消失。认为外泌体在治疗肝纤维化中具有重要价值,是潜在的诊断和治疗的标志物,在日后的研究中,可以提高外泌体的提取技术及治疗定量的标准化制定。
IL-22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孟昱希, 霍丽娟
2021, 37(12): 2924-292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39
摘要: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损伤过程中持续的炎症反应和慢性瘢痕愈合反应的结果。肝纤维化进展可导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肝衰竭,最终只能进行肝移植。IL-22属于IL-10家族,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由免疫细胞产生但不作用于免疫细胞的细胞因子,可通过与其受体IL-22R1/IL-10R2结合而发挥作用,近年来在肝病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IL-22在肝脏疾病中既有抗炎、促进肝再生和组织修复的作用,又有促炎作用。在某些致病条件下,IL-22通过减少纤维化发挥保护肝脏的作用,然而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目前仍存在争议。对于不同病因引起的肝纤维化,其作用及相关机制也不相同。现就IL-22在病毒感染(HBV、HCV)、酒精、高脂和自身免疫等原因所致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进行综述。
肝硬化患者出凝血系统的变化及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柴诗琦, 陈金军, 祁婷婷
2021, 37(12): 2928-293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40
摘要(825) HTML (107) PDF (1884KB)(111)
摘要:
肝脏功能在人体促凝和抗凝机制中非常重要,肝硬化患者的出凝血系统变化极为复杂,且存在门静脉系统与外周系统相互作用及病因学差异,呈现出血与血栓形成的双重态势。目前临床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对肝硬化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时应综合考虑原发病因,并结合多种检测手段,以期做出最有利于患者的临床决策。
肝硬化肌少症与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预后的关系
张帮婷, 胥莹, 杨雪芳, 张雪
2021, 37(12): 2932-293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41
摘要(478) HTML (265) PDF (1867KB)(43)
摘要:
肌少症是肝硬化患者常见且隐匿的并发症,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肌少症与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预后有关。就国内外关于肌少症及其与TIPS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指导临床治疗。
肝活检病理学指标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诊断中的应用
许雅洁, 尤文铮, 任万雷, 龙泉河, 姜相君, 胡豆豆
2021, 37(12): 2935-293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42
摘要(531) HTML (202) PDF (1884KB)(48)
摘要:
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是诊断门静脉高压症以及判断其严重程度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操作技术难度大,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开展。通过非侵入性方法替代HVPG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但现有的血清学及影像学方法的准确度仍有待商榷,尚不能在临床中完全替代HVPG。肝活检已在临床中广泛开展多年,是确诊某些肝脏疾病不可或缺的方法。近来研究发现肝穿刺后的病理学指标,如胶原面积、纤维间隔厚度、结节大小、微血管密度及胆管、淋巴管密度和面积等,不仅能判断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而且与门静脉压力也有良好的相关性。这对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及评估门静脉高压症严重程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原发性肝癌热消融术后并发膈疝的研究进展
张玉蓉, 王晓栋, 朱晓宁, 汪静
2021, 37(12): 2939-294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43
摘要(441) HTML (219) PDF (1883KB)(29)
摘要:
包括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的热消融术是目前原发性肝癌局部治疗的常用手段,疗效明确,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膈疝是其较罕见的并发症,但近年来亦有逐渐增长的趋势。回顾了国内外原发性肝癌热消融治疗后并发膈疝的病例,并对其可能的危险因素、诊治及预防策略等进行阐述和总结,以期加强临床工作者对原发性肝癌热消融术后并发膈疝的临床认识,达到术前预防、迅速诊断干预和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晚期肝细胞癌系统治疗的研究进展
李世思, 郭志唐, 陈章彬, 滕毅山
2021, 37(12): 2943-294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44
摘要(579) HTML (312) PDF (1946KB)(64)
摘要: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常见且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治疗HCC的首选方法,但对晚期HCC的治疗效果有限,而系统治疗在晚期不可切除HCC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归纳了近年国内外关于不可切除性肝癌系统治疗的相关进展,包括多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瑞戈非尼和卡博替尼,以及阿替唑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分析表明,对于不可切除的HCC患者,系统治疗能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而联合治疗方案现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未来将进一步探索个体化系统治疗策略。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结直肠肿瘤的相关性
黄翔谦, 闫晓檬, 张明达, 吴静, 陈建宏
2021, 37(12): 2947-295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45
摘要(548) HTML (110) PDF (1896KB)(51)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简述了NAFLD和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认为NAFLD促进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的发生并影响其预后,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因子、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免疫等多种因素可能参与其中。
基于氧化应激探讨中药活性成分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周静, 张德新
2021, 37(12): 2951-295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46
摘要(637) HTML (198) PDF (1915KB)(30)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一种多因素病理性疾病,尽管尚未完全了解NAFLD发生的分子机制,但氧化应激被认为在该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影响多种生理功能。近年来中药活性成分用于防治NAFLD成为研究热点,从抗氧化应激角度综述了中药活性成分在治疗NAFLD中的作用,为防治NAFLD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调控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田格格, 夏恩蕊, 张素妍, 张顺贞, 徐福荣
2021, 37(12): 2957-296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47
摘要(1008) HTML (214) PDF (1998KB)(54)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严重类型,可发展为威胁生命的肝硬化和肝癌。Toll样受体4(TLR4)是先天免疫中的一类模式识别受体,被激活可引发级联反应,活化介导炎症反应的核因子-κB(NF-κB)。TLR4/NF-κB通路是经典的炎症通路。临床上用中药治疗NASH取得了良好的疗效,TLR4/NF-κB通路是中药治疗NASH的途径之一,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总结了可调控TLR4/NF-κB通路改善NASH的中药活性成分和复方,旨在为今后的研究和用药提供思路。
microRNA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安薪宇, 胡灵溪, 乔杰, 王荣琦, 南月敏
2021, 37(12): 2963-296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48
摘要(557) HTML (173) PDF (2298KB)(43)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已经成为肝炎的第二大病因,可进一步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亦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microRNA是体内的一类非编码、转录后调控、高度保守的小分子RNA,在多种肝脏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就microRNA在NAS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改善脂肪肝移植受者预后的研究进展
代星, 高犇, 李江
2021, 37(12): 2967-297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49
摘要(513) HTML (114) PDF (1885KB)(49)
摘要:
随着器官移植供体需求量不断增加,边缘供体运用越来越多。脂肪供肝的应用成为肝移植科医生需要面对的新问题,相对于正常供肝,脂肪肝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临床的治疗难度更大。介绍了改善脂肪肝移植受者预后的措施,指出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降低脂肪肝移植的风险,从而提高脂肪肝供体的利用率。
IgG4相关性疾病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关系
张丽丽, 耿爱文, 亓传旺, 咸建春
2021, 37(12): 2972-297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50
摘要(757) HTML (411) PDF (1883KB)(71)
摘要:
随着疾病认识及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IgG4-RD)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为二者疾病谱的交叉部分,但IgG4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肝炎(IgG4-AIH)和二者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文回顾了IgG4-RD在肝脏的表现,归纳总结IgG4-AIH的临床特点,并对IgG4-AIH是AIH的一种亚型还是IgG4-RD累及肝脏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认为IgG4-AIH与经典AIH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相似而又有不同,IgG4-AIH或许可分为两种类型,即AIH的一种亚型和IgG4-RD的肝脏表现。IgG4-AIH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临床诊治等方面的研究值得继续关注。
细胞焦亡的发生机制及其在肝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王欣悦, 李德冠
2021, 37(12): 2976-298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51
摘要(733) HTML (266) PDF (2837KB)(68)
摘要:
细胞焦亡是一种机体清除内源性和外源性伤害刺激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GSDMD和GSDME是细胞焦亡的主要执行者,属于Gasdermin蛋白家族,可被活化的caspases切割后在细胞膜上穿孔造成细胞内IL-18、IL-1β等炎性因子的释放,发生细胞焦亡。最近研究发现,细胞焦亡参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发挥“双刃剑”的作用。阐述了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以及细胞焦亡在肝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从而为防治肝脏相关疾病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研究现状
徐颖, 唐加, 何清云, 吴会超
2021, 37(12): 2981-298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52
摘要(1383) HTML (257) PDF (2212KB)(115)
摘要:
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B)是发生在胆管系统的一类特殊肿瘤,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往往于术中发现胆管内充盈大量黏液时考虑本病而被迫临时改变手术方案。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医师对其缺乏认识。综述了近年来IPMN-B的病因与分型、临床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研究进展,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IPMN-B的诊疗水平。
白血病抑制因子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作用
谢亚兴, 史晨光, 刘晓欢, 马艳波
2021, 37(12): 2986-298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53
摘要:
胰腺导管腺癌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预后极差。白血病抑制因子是IL-6家族的重要成员,可调节细胞的分化、生长和更新等多个生理过程。基于文献证据对白血病抑制因子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作用机制及白细胞抑制因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表明白血病抑制因子在胰腺导管腺癌的发展、免疫逃逸、化疗抵抗等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胰腺导管腺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会议纪要
第五届(2021年)北京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天津市联盟肝病年会暨消化论坛(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全病程管理继续教育班)会议纪要
张青, 李海
2021, 37(12): 2990-299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12.054
摘要(585) HTML (267) PDF (2327KB)(22)
摘要:
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
直接抗病毒药物根除HCV后使肝纤维化快速和显著改善
亢倩, 徐小元
2021, 37(12): 2789-2789.
摘要(284) HTML (126) PDF (1344KB)(25)
摘要:
新型泛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激动剂MBT1805对α-萘异硫氰酸酯诱导的小鼠胆汁淤积症的治疗作用
王畅
2021, 37(12): 2848-2848.
摘要(202) HTML (101) PDF (850KB)(23)
摘要:
甲磺酸帕拉德福韦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双盲Ⅱ期临床研究
高沿航
2021, 37(12): 2892-2892.
摘要(503) HTML (540) PDF (851KB)(40)
摘要:
乙型肝炎疫苗和HBV感染诱导HBV特异性NK细胞记忆功能
程俊雅, 李海军
2021, 37(12): 2927-2927.
摘要(263) HTML (137) PDF (849KB)(34)
摘要:
消息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年1-5期“重点号”选题及各期执行主编
2021, 37(12): 2755-2755.
摘要(253) HTML (80) PDF (841KB)(24)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年征稿征订启事
2021, 37(12): 2829-2829.
摘要(236) HTML (148) PDF (845KB)(34)
摘要:
《实用肝脏病杂志》2022年征稿征订启事
2021, 37(12): 2971-2971.
摘要(233) HTML (107) PDF (840KB)(16)
摘要:
读者·作者·编者
勘误
2021, 37(12): 2797-2797.
摘要(309) HTML (128) PDF (839KB)(2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