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5期
抗HBV新药研发与临床研究进展
执行主编:张晓东 教授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显示方式:
述评
抗HBV新药展望
张晓东, 赵丽娜
2021, 37(5): 993-99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01
摘要(1217) HTML (305) PDF (2445KB)(233)
摘要:
乙型肝炎是由HBV感染导致的一种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感染性疾病,HBV的持续复制可导致肝功能异常、肝硬化,甚至发展为肝癌。目前,已有多种抗HBV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 但却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急需开发新的抗HBV药物,抗HBV治疗的理念也需要不断更新。针对抗HBV药物和阻断宿主与病毒相互作用的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提出了抗HBV药物和切断宿主与病毒相互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新见解,对开发新的抗HBV药物进行了展望,以期提高乙型肝炎的治愈率。
专家论坛
HBV感染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杨炜峰, 苗振川, 宋希军, 尹明
2021, 37(5): 999-100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02
摘要(921) HTML (1960) PDF (1968KB)(326)
摘要:
理想的HBV临床前动物模型,其肝细胞应包括允许HBV进入、cccDNA形成和与之相互作用的先天性及获得性免疫系统。由于HBV严格的种属特异性,自然只感染人类和黑猩猩,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模型,能够真实地再现HBV感染的免疫和发病机制。综述了目前常用的五种小鼠模型:HBV转基因模型、高压水动力注射模型、AAV-HBV转染模型、cccDNA替代模型和人鼠嵌合肝脏模型。展望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模型,比如hNTCP转基因的食蟹猴、恒河猴和猪等模型等。以期为研究人员选择这些模型提供参照,加快药筛进程、验证新疗法和更好解决HBV生物学发病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新药的临床研究
张洪, 朱晓雪, 买佳佳, 陈红, 周景, 胡月, 徐佳, 丁艳华
2021, 37(5): 1006-101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03
摘要(853) HTML (456) PDF (2154KB)(160)
摘要:
HBV感染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乙型肝炎(CHB)临床治愈(亦称功能性治愈)是目前国内外最新CHB防治指南推荐的理想治疗目标。以直接抗病毒药物[如核苷(酸)类似物(NAs)]或免疫调节剂[如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序贯或联合治疗的优化方案治愈率都不高。CHB治疗药物的研发领域近年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综述了CHB抗病毒新药的临床研究,包括受试者的选择、研究设计、给药剂量、剂量爬坡、不良事件、疗效评价等关键环节。需要引入定量药理学知识来分析药物的体内暴露量与药效、不良反应的关系,以及纳入探索性指标进行分析。为抗HBV新药临床研发提供经验和新思路。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现状
陈学福, 张东敬, 罗晓丹, 陈仁
2021, 37(5): 1011-101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04
摘要(1363) HTML (256) PDF (1882KB)(279)
摘要:
HBV感染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抗病毒治疗的目标主要通过病毒学、血清学和生化学指标来定义。已批准上市的两大类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均能减少肝脏炎症和纤维化以及降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率。然而,抗病毒治疗的理想目标是功能性治愈,其显著改善慢性乙型肝炎的远期结局。目前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在于抑制HBV复制,但不能清除病毒,HBeAg和HBsAg血清学清除率低。研发以功能性治愈为目标的新型药物,并评价与现有药物的协同、联合等作用是HBV治疗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靶向适应性免疫治愈慢性乙型肝炎策略及进展
朱伟, 张小勇, 张大千, 侯金林
2021, 37(5): 1016-102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05
摘要(641) HTML (141) PDF (1997KB)(134)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虽然直接抗病毒药物可以控制HBV复制但难以实现治愈CHB。宿主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清除HBV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重建患者适应性免疫有望实现CHB的功能性治愈。治疗性疫苗、细胞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阻滞、T淋巴细胞代谢重编程、中和抗体靶向适应性免疫治疗乙型肝炎的策略取得较大进展。总结了近年来上述乙型肝炎的疗法。
学术争鸣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应精准抗病毒治疗
李婷婷, 姜艳芳
2021, 37(5): 1022-102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06
摘要(409) HTML (86) PDF (1839KB)(100)
摘要: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抗病毒治疗有益于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贾红宇, 刘克洲
2021, 37(5): 1024-102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07
摘要(365) HTML (108) PDF (1891KB)(82)
摘要: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应积极抗病毒治疗
黄缘
2021, 37(5): 1026-102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08
摘要:
动态监测脾脏大小和肝硬度值协助判断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孙凤霞
2021, 37(5): 1027-102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09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应考虑个体化转氨酶参考值的理念
王春喜
2021, 37(5): 1028-102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10
摘要(409) HTML (125) PDF (1827KB)(66)
摘要:
指南与规范
中国原发性肝细胞癌放射治疗指南(2020年版)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
2021, 37(5): 1029-1033. DOI: 10.3760/cma.j.cn371439-20201208-00001
摘要(784) HTML (899) PDF (1638KB)(486)
摘要:
急性胰腺炎急诊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 京津冀急诊急救联盟, 北京医学会急诊分会, 北京医师协会急救医师专科分会,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急诊急救分会
2021, 37(5): 1034-104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12
摘要(915) HTML (1018) PDF (1956KB)(994)
摘要:
《2020年美国肝病学会实践指导:肝脏血管病、门静脉血栓和肝病患者手术相关出血》摘译
许文涛, 殷悦, 李异玲, 祁兴顺
2021, 37(5): 1042-104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13
摘要(535) HTML (110) PDF (1842KB)(97)
摘要:
《2021年美国肝病学会专家共识声明:肝病患者接种疫苗预防COVID-19感染》摘译
赵连晖, 贾继东
2021, 37(5): 1045-104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14
摘要(696) HTML (148) PDF (1834KB)(97)
摘要:
论著_病毒性肝炎
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年HBsAg与HBV DNA的动态变化
吴凤萍, 李妙羡, 王怡恺, 鲁瑞, 刘怡欣, 党双锁
2021, 37(5): 1047-105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15
摘要(843) HTML (588) PDF (1991KB)(157)
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单用恩替卡韦(ETV)治疗5年血清HBsAg和HBV DNA的动态变化。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20年8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单用ETV治疗≥5年的CHB患者918例,其中初始治疗时HBeAg阳性患者556例,HBeAg阴性患者362例。收集患者在治疗基线、1年、2年、3年、4年、5年时的血清HBsAg水平和HBV DNA载量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重复测量资料先进行log10对数转换,组内或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随着ETV治疗时间的延长,HBsAg水平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74.168、49.845,P值均<0.001)。HBeAg阳性患者基线HBsAg水平为18 043.1(7868.9~26 342.4)IU/ml,ETV治疗5年后降至1397.6 (626.4~3419.4) I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BeAg阳性患者基线HBV DNA载量为(6.7±1.7) log10 IU/ml, ETV治疗5年后HBV DNA阴转率为100%。HBeAg阴性患者的基线HBsAg水平为2420.0(662.6~5621.2)IU/ml,ETV治疗5年后降至407.2 (56.7~1104.7) I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BeAg阴性患者基线HBV DNA载量为(4.9±1.4)log10 IU/ml,ETV治疗5年后HBV DNA阴转率亦为100%。HBeAg阳性患者的中位HBsAg水平在各时间点上均高于HBeAg阴性患者(P值均<0.001)。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的HBsAg下降均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ETV治疗前两年的HBsAg年均下降速率显著大于后3年(HBeAg阳性: Z=-13.605,P<0.001; HBeAg阴性:Z=-5.950,P<0.001)。HBeAg阳性患者除ETV治疗1年时HBV DNA阴转率显著低于HBeAg阴性患者外(χ2=71.013, P<0.001),其余时间点上两组患者的HBV DNA阴转率均为100%。此外,ETV治疗5年,累计HBsAg转阴、<200 IU/ml、<1000 IU/ml、<1500 IU/ml的患者的比例分别为3.6%、23.9%、57.0%、67.3%。  结论  ETV治疗CHB、HBsAg和HBV DNA水平逐渐下降,并且HBsAg水平的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单用ETV治疗5年,67.3%的患者可以达到HBsAg<1500 IU/ml。
恩替卡韦对rtA181V/T突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效果观察
李淑芹, 周静, 高远, 马晓燕, 汪莉萍
2021, 37(5): 1053-105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16
摘要:
  目的  探讨慢型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rtA181V/T突变时,恩替卡韦(ETV)挽救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进行逆转录聚合酶区(RT) 基因耐药变异检测的CHB患者174例,其中初治者72例,发生病毒学突破或应答不佳者的经治者102例。比较经治CHB患者既往核苷(酸)类似物(NAs)用药史与变异模式(含有rtA181V/T)的关系。共纳入155例患者,其中无耐药变异患者72例,rtA181V/T变异组45例,rtA181V/T+rtN236T变异组38例。比较3组患者在基线时及ETV挽救治疗24周和48周的病毒学应答、生化学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  结果  分析所有入组患者的NAs用药史及变异模式,结果提示应用多种NAs用药史的患者,易出现多位点突变和多重耐药(χ2=4.295,P<0.05)。rtA181V/T变异组和rtA181V/T+rtN236T变异组在发生病毒学突破时其HBV DNA水平较初始服用NAs时低[(6.22±1.48) log10 IU/ml vs (7.08±1.59)log10 IU/ml,t=3.098,P=0.002;(5.94±1.45)log10 IU/ml vs (6.94±1.61)log10 IU/ml,t=2.850,P=0.004]。ETV挽救治疗48周时,3组在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83.3%、82.2%、81.6%)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22.2%、17.8%、21.1%)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ALT复常率(分别为77.1%、85.2%、83.3%)、AST复常率(分别为80.4%、75.9%、76.0%)、TBil复常率(分别为80.8%、79.3%、78.1%)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TV起始治疗时HBV DNA水平是48周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OR=1.655,95%CI:1.128~2.428,P=0.01)。  结论  ETV对发生rtA181位点耐药的经治CHB患者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效果,同时启用ETV治疗时HBV DNA水平可以预测其挽救治疗48周的效果。
γ链细胞因子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表达调控的诱导机制
杨晓飞, 王临旭, 黄长形, 董杰, 胡海峰, 毕占虎, 连建奇, 张野
2021, 37(5): 1059-106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17
摘要(592) HTML (170) PDF (3290KB)(31)
摘要:
  目的  探讨γ链(γC)细胞因子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CD8+T淋巴细胞中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表达调控的机制。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5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就诊的CHB患者23例,采集外周血,利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使用IL-7、IL-15和IL-21刺激培养,同时向培养液中加入抗γC和/或抗IL-7Rα、抗IL-2Rβ、抗IL-21R。培养96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淋巴细胞中TIM-3表达水平以及IL-2、IL-10、IFNγ和相关磷酸化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TAT)磷酸化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  IL-7和IL-15刺激后,CD8+T淋巴细胞中TIM-3阳性细胞比例较无刺激组升高(t值分别为9.966、9.074,P值均<0.05),IL-2、IL-10、IFNγ水平以及STAT-5、pSTAT-1水平亦较无刺激组升高(P值均<0.05)。抗IL-7Rα+抗γC联合刺激后可降低IL-7刺激组TIM-3、IL-2和IL-10表达升高(t值分别为5.537、6.224和4.500,P值均<0.05)。抗IL-2Rβ单独刺激、抗IL-2Rβ+抗γC刺激均可降低IL-15刺激组的TIM-3、IL-2、pSTAT-1水平(P值均<0.05)。  结论  IL-7和IL-15可能主要通过γC受体介导的STAT-细胞因子信号通路上调CHB患者CD8+T淋巴细胞中TIM-3表达。
解毒凉血健脾方治疗早中期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观察
时克, 侯艺鑫, 侯杰, 李玉鑫, 冉崇平, 王宪波
2021, 37(5): 1065-106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18
摘要(702) HTML (118) PDF (1888KB)(37)
摘要:
  目的  探究解毒凉血健脾方对早中期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月在北京地坛医院诊断为早中期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7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36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予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凉血健脾方,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的累积有效率,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血常规指标。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进行一元方差分析或多元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治疗第4周,中西医结合组累积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7% vs 53.8%,χ2 =4.734,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第1、2周时中西医结合组白蛋白明显升高(P值均<0.05);治疗第1周时中西医结合组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第3、8周时,中西医结合组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均明显下降(P值均<0.05)。  结论  解毒凉血健脾方能提高早中期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降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MELD评分联合血小板/白细胞比值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高心怡, 陈丽, 甘建和
2021, 37(5): 1070-107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19
摘要(769) HTML (106) PDF (1967KB)(76)
摘要: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联合血小板/白细胞比值(PWR)在预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3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入院后90 d的预后分为生存组(n=53)和死亡组(n=70)。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入院24 h内患者TBil、ALT、AST、GGT、ALP、SCr、Alb、前白蛋白(PAB)、INR、WBC、淋巴细胞计数(LY)、单核细胞计数(MO)、中性粒细胞计数(NE)、Hb、PLT,并计算PWR和MELD评分。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HBV-ACLF预后的关系,并建立MELD评分联合PWR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约登指数、临界值、敏感度、特异度,比较单独MELD评分和MELD评分联合PW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者评价HBV-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  结果  两组患者TBil、ALT、SCr、INR、WBC、MO、NE、Hb、PLT、PWR和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TBil、SCr、INR、WBC、MO、NE、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的预后有影响(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WR(OR=0.883, 95%CI: 0.798~0.977, P=0.016)和MELD评分(OR=1.442, 95%CI: 1.225~1.698, P<0.001)为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MELD评分联合PWR(AUC=0.895,95%CI:0.827~0.943)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高于单独MELD评分(AUC=0.842,95%CI:0.765~0.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ELD评分联合PWR可以提高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
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原卟啉Ⅸ检测的临床意义
张璎, 成若晨, 郭蕊, 王霞, 刘凯
2021, 37(5): 1075-108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20
摘要(435) HTML (167) PDF (2602KB)(33)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原卟啉Ⅸ(PPⅨ)检测在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肝损伤中的价值。  方法  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HBV相关慢性肝病110例患者作为病例组[慢性乙型肝炎(CHB)组(n=50)、肝硬化(LC)组(n=40)、肝细胞癌(HCC)组(n=20)],4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PPⅨ。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诊断价值;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  结果  CHB、LC、HCC患者的PPⅨ显著高于对照组[44.29(25.99~85.36) ng/dl、72.73(48.28~90.43) ng/dl、91.79(68.34~121.52) ng/dl vs 15.43(10.87~20.16) ng/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代偿期LC患者相比,失代偿期患者PPⅨ显著升高[54.50(29.14~85.65) vs 76.09(53.47~104.37),Z=-2.176,P<0.05]。PPⅨ诊断CHB、LC和HCC的敏感度均在85%以上,特异度均在60%以上。静止期CHB患者PPⅨ显著高于对照组(Z=-4.303,P<0.05)。LC患者PPⅨ与TBil呈中等正相关(rs=0.587,P<0.05),与Alb呈中等负相关(rs=-0.408,P<0.05);HCC患者PPⅨ与TBil呈中等正相关(rs=0.470,P<0.05),与ChE呈中等负相关(rs=-0.459,P<0.05)。  结论  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血清PPⅨ升高是肝损伤的早期事件,可作为肝损伤早期预警及病情评估的敏感参数。
论著_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价肝脾硬度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预测价值
王雪梅, 张瑶, 杨学平, 王玥, 王米雪
2021, 37(5): 1081-108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21
摘要(758) HTML (149) PDF (2305KB)(48)
摘要:
  目的  应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技术测量肝脾硬度(LSM/SSM),无创性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是否存在食管静脉曲张(EV)。  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9年4月—2020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临床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172例,根据胃镜结果分为两组:无EV组和EV组,比较两组患者脾脏厚径(SD)、长径(ST)、LSM及SSM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LSM、SSM诊断EV的价值,并利用Z检验比较两者的诊断准确性。  结果  EV组患者121例,无EV组51例,两组间ST(t=8.143,P<0.001)、SD(t=7.363,P<0.001)、LSM(Z=3.024,P=0.002)、SSM(t=15.142,P<0.001),有无腹水(χ2=22.10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M诊断EV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46(95%CI: 0.570~0.718),取最佳截断值13.16时,敏感度(Se)、特异度(Sp)、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83.47%、47.06%、78.9%、54.5%;SSM诊断EV的AUC为0.951(95%CI: 0.907~0.978),取最佳截断值38.08时,Se、Sp、PPV、NPV分别为80.99%、96.08%、98.0%、68.1%。SSM诊断准确性优于LSM(Z=6.096,P<0.001)。  结论  LSM、SSM可用于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无EV,SSM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可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
白蛋白-胆红素评分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李德钊, 李健, 郭晓林
2021, 37(5): 1085-109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22
摘要(719) HTML (255) PDF (2209KB)(90)
摘要:
  目的  探讨白蛋白-胆红素评分(ALBI)评估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预后的价值,并与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Na评分(MELD-Na)进行比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19年4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155例。根据随访1年的疾病转归情况将所纳入的患者分为生存组(n=98)和死亡组(n=57)。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并评估ALBI评分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两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根据约登指数确定最佳临界值。各评分系统之间AUC的比较采用Z捡验。  结果  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在首次出血量(U=1994.5,P=0.002)、有无肝性脑病(χ2=14.154,P<0.001)、腹水严重程度(χ2=10.537,P=0.005)、TBil(U=1694.0,P<0.001)、Alb(t=-6.633,P<0.001)、AST(U=2223.5,P=0.035)、Na(U=1859.5,P=0.001)、INR(U=1259.5,P<0.001)、PT(U=1331.5,P<0.001)、WBC (U=2008.5,P=0.004)、RBC (t=-2.633,P=0.009)、RDW(U=1719.5,P<0.001)、Hb(U=2150.0,P=0.017)、ALBI分级(χ2=48.732,P<0.001)、CTP分级(χ2=34.646,P<0.001)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入院时ALBI评分为-1.11±0.59,明显高于生存组(-1.79±0.44)(t=7.618,P<0.001);MELD-Na评分为18.0(14.5~24.0),高于生存组的12.0(10.0~16.0)(U=1176.0,P<0.001);CTP评分为9.0(8.0~11.0),高于生存组的7.0(6.0~8.0)(U=1078.0,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ALBI评分与CTP评分、MELD-Na评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53、0.668,P值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ALBI评分(OR=8.349,95%CI:2.658~26.232)、CTP评分(OR=1.586,95%CI:1.157~2.175)及MELD-Na评分(OR=1.188,95%CI:1.062~1.328)是影响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LBI评分、CTP评分及MELD-Na评分预测患者1年预后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485、8.5、17.5,AUC分别为0.818、0.807、0.789。3种评分系统预测1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ALBI评分与CTP评分和MELD-Na评分对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1年死亡预测的预后表现相当,ALBI评分具有良好的评估能力。
论著_肝脏肿瘤
癌旁组织二酯酰甘油激酶γ表达水平对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
钱相君, 郭正阳, 王莉, 聂涵笑, 贺涛, 王效谦, 万百顺, 姚明解, 张玲
2021, 37(5): 1091-109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23
摘要(563) HTML (111) PDF (2110KB)(34)
摘要:
  目的  探究肝癌患者癌旁组织中二酯酰甘油激酶γ(DGKγ)的表达水平对术后生存的影响及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2008年12月—2012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78例行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资料。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癌旁组织中DGKγmRNA的表达水平,将78例患者分为低表达组(DGKγ<0.0862,简称LEP组)和高表达组(DGKγ≥0.0862,简称HEP组),比较2组间的基本资料特征。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与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所有患者和巴塞罗那(BCLC)分期各亚组中LEP组和HEP组的生存情况。  结果  多因素Cox分析显示:癌旁DGKγ表达水平(HR=1.913,95%CI:1.111~3.296,P=0.019)、HBsAg(HR=2.645,95%CI:1.264~5.537,P=0.010)、Alb(HR=0.952,95%CI:0.916~0.990,P=0.013)、BCLC分期(HR=1.702,95%CI:1.267~2.286,P<0.001)、肿瘤大小(HR=1.083,95%CI:1.019~1.152,P=0.011)是肝癌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78例患者中,LEP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5.0个月,显著高于HEP组的22.9个月(P=0.0025)。分层分析显示,BCLC A期中,LEP组的远期生存情况显著的优于HEP组(P=0.0345);B和C期中,LEP组和HEP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6.5个月和10.8个月,2组间的近期和远期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癌旁组织中DGKγ的表达水平可能是一种新的能够预测和评估肝癌患者术后长期生存风险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阿司匹林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癌发生率影响的Meta分析
朱顺, 李志国, 李硕, 曹旭, 李晓斌, 李小科, 叶永安
2021, 37(5): 1097-110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24
摘要(616) HTML (213) PDF (2235KB)(65)
摘要:
  目的  评价阿司匹林的使用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癌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0年7月15日关于病毒性肝炎患者使用阿司匹林与肝癌发生率的研究。选择风险比(HR)和95%CI作为汇总指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对不能合并的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  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涉及132 06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结果表明使用阿司匹林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癌发生率降低31%(HR=0.69,95%CI: 0.65~0.74,P<0.000 01);4项研究报道了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表明使用阿司匹林未显著增加病毒性肝炎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P>0.05)。  结论  接受阿司匹林治疗可能有利于降低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癌发生率,未显著增加包括肝硬化人群在内的消化道出血风险,对于减少肝癌的发生可能具有积极意义,但该临床现象背后的机制尚不明确,且仍需更多临床观察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再次肝切除术与射频消融治疗亚洲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李旻骏, 邓柱鉴, 刘昊天, 滕煜宪, 霍荣瑞, 梁秀妹, 向邦德, 黎乐群, 钟鉴宏
2021, 37(5): 1103-110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25
摘要(835) HTML (168) PDF (2595KB)(49)
摘要:
  目的  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再次肝切除术与射频消融治疗亚洲复发性肝癌患者的安全性与疗效。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日期自建库截止至2020年6月15日。由两位评价者独立检索并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2项随机对照试验和18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均来自亚洲国家,包含2903例复发性肝癌患者。再次肝切除术组和射频消融组患者围手术期病死率分别为2%和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4%和3.3%。再次肝切除术组和射频消融组患者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3%、66.3%、51.1%和91.4%、69.2%、39.9%。两组患者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7.9%、48.3%、34.4%和57.5%、27.9%、14.0%。Meta分析结果提示,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89,95%CI:0.77~1.02,P=0.10),但再次肝切除术组患者的无瘤生存率显著高于射频消融组(HR=0.79,95%CI:0.72~0.87,P<0.001)。  结论  目前证据显示,再次肝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肝癌有更高的无瘤生存率,但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相似。
微RNA风险评分模型预测肝细胞癌预后的价值分析
黄秀红, 谢肖立, 姜慧卿
2021, 37(5): 1110-111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26
摘要(537) HTML (255) PDF (4272KB)(38)
摘要:
  目的  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肝细胞癌(HCC)miRNA转录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筛选与HCC预后相关的miRNA,构建miRNA风险评分模型,并评估其对HCC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下载HCC样本miRNA表达量及临床数据,应用R语言筛选出HCC与癌旁组织的差异表达miRNA,将其与临床数据整合后,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对训练集依次进行单因素Cox及LASSO-Cox回归分析,筛选与HCC预后相关的miRNA并构建风险评分模型,并使用Kaplan-Meier分析评估模型的稳健性及是否可以预测同一临床分期的患者预后,最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在训练集、测试集及二者的合集中比较该模型和传统TNM分期的预测准确性。  结果  共筛选出300个差异基因,LASSO-Cox回归分析显示hsa-miR-139-5p、hsa-miR-1180-3p、hsa-miR-1269b、hsa-miR-3680-3p、hsa-miR-509-3-5p、hsa-miR-31-5p与HCC预后相关,根据构建的miRNA风险评分模型,计算每个样本的风险得分,并根据中位风险得分值将样本划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Kaplan-Meier曲线显示,训练集与测试集的高风险组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低风险组患者(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训练集、测试集及合集样本中,miRNA模型及TNM分期的AUC分别为0.817、0.667,0.808、0.665与0.814、0.663。独立预后分析结果显示,该miRNA评分模型可作为HCC的独立预后因子(P<0.05)。  结论  hsa-miR-139-5p、hsa-miR-1180-3p、hsa-miR-1269b、hsa-miR-3680-3p、hsa-miR-509-3-5p、hsa-miR-31-5p与HCC预后相关,在训练集、测试集及合集样本中miRNA风险评分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均优于TNM分期。分层分析表明,该模型还可预测同一TNM分期患者的预后,在临床工作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作为独立预测HCC患者预后的模型。
AU结合因子1对肝细胞癌患者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水平的影响
张婷, 关贵文, 张婧, 鲁凤民, 陈香梅
2021, 37(5): 1116-112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27
摘要(611) HTML (119) PDF (3927KB)(24)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中AU结合因子1(AUF1)对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TCGA-HCC基因表达数据下载自美国Bead研究所基因数据分析中心, 最终纳入371例不同病因的HCC组织及50例癌旁组织; LCI-HCC基因表达数据下载自GSE14520, 最终纳入214例有随访信息的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35例HCC及配对癌旁样本选取自2009年—2013年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常规根治性手术的HCC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检测GPC3和AUF1蛋白在HCC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在HCC细胞系中敲减或者过表达AUF1后,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PC3表达;利用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实验和RNA稳定性检测研究AUF1调控GPC3表达的机制。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方法应用于术后患者的生存分析,并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的比较。  结果  在TCGA和LCI数据库中,肝癌组织GPC3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值均<0.05);TCGA数据库中,GPC3高表达与肝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PC3和AUF1蛋白均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1%(27/35)和74.3%(26/35)。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在肝癌细胞系HepG2和Huh-7中敲减AUF1明显降低了GPC3表达(P值均<0.05),而过表达AUF1则上调GPC3表达(P<0.05)。AUF1蛋白可与GPC3 mRNA结合,敲减AUF1导致GPC3 mRNA稳定性降低。  结论  AUF1是调控GPC3基因转录后修饰的重要调节因子,AUF1和GPC3蛋白的异常高表达可能参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
术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微RNA-192对孤立性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预测价值
丁雪梅, 武世伦, 孙文兵
2021, 37(5): 1121-112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28
摘要(559) HTML (119) PDF (1989KB)(24)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微RNA(miRNA, miR)-192对孤立性肝细胞癌(简称肝癌)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4月于北京朝阳医院西区肝胆胰脾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HCC患者136例,收集患者相关资料,术前行超声检查,并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192表达情况。根据术后病理检查是否有MVI分为MVI组(n=41)和非MVI组(n=95)。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可能影响MVI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术前miR-192表达对MVI的预测价值。  结果  MVI组患者术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192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非MV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98±0.164 vs 1.086±0.215,t=7.663,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miR-192(OR=3.999,95%CI: 1.585~10.086,P=0.003)、结节类型(OR=3.241,95%CI: 1.154~9.106,P=0.026)以及包膜类型(OR=2.776,95%CI: 1.088~7.084,P=0.033)是影响肝癌患者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192预测MV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2,,95%CI: 0.768~0.931,敏感度68.38%、特异度70.59%,最佳截断值为0.858。  结论  术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192与孤立性肝癌患者MVI的发生有密切联系,术前miR-192偏低、多结节以及无包膜将增加MVI的发生风险,术前miR-192水平对孤立性肝癌MVI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环状RNA hsa_circ_0091579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于维凯, 冯婷婷, 陈晓兵, 骆继业, 冯万文, 王言理
2021, 37(5): 1126-113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29
摘要(1262) HTML (185) PDF (4588KB)(55)
摘要:
  目的  探究环状RNA(circRNA)hsa_circ_0091579在肝细胞癌(HCC)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对H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HuH-7、MHCC-97H、HepG2和人正常肝细胞系HL-7702。从细胞中提取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hsa_circ_0091579在HCC细胞系及人正常肝细胞系中的表达,并进行对比。针对hsa_circ_0091579的环化拼接位点设计siRNA,在体外HepG2和HuH-7细胞中转染hsa_circ_0091579 siRNA,并用qRT-PCR验证其有效性。实验分为siRNA组(hsa_circ_0091579 siRNA)和NC组(negative control siRNA),并在HepG2和HuH-7细胞中用CCK8实验、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以及Transwell实验分别研究hsa_circ_0091579对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对预测的靶点进行验证。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与hsa_circ_0091579在人正常肝细胞系HL-7702中的表达水平相比,其在HCC细胞系SMMC-7721、HuH-7、MHCC-97H、HepG2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14.27、36.34、26.70、36.16,P值均 < 0.001)。与NC组相比,hsa_circ_0091579 siRNA可在HepG2和HuH-7细胞中有效沉默hsa_circ_0091579(t值分别为14.22、27.20,P值分别为0.005、0.001)。CCK8实验和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siRNA组HepG2和HuH-7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降低,凋亡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显示,与NC组相比,siRNA组HepG2和HuH-7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减弱(t值分别为19.63、13.61、20.75、18.45,P值分别为0.003、0.005、0.002、0.003)。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miR-149、miR-490-5p和miR-502-5p均能明显降低野生型荧光素酶质粒的活性(t值分别为10.01、9.13、61.49,P值分别为0.010、0.012、 < 0.001)。  结论  hsa_circ_0091579在HCC细胞系中高表达,可能通过抑制miR-149、miR-490-5p和miR-502-5p发挥其癌基因的作用。
论著_其他肝病
血清C肽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进展中的作用
刘佼, 任彩琴, 冯亚莉, 何继瑞
2021, 37(5): 1132-113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30
摘要(782) HTML (118) PDF (1916KB)(37)
摘要:
  目的  探究血清C肽水平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纤维化进展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2020年7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老年病科的484例T2DM患者,依据腹部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单纯T2DM组(n=107)及T2DM合并NAFLD组(n=377),采用NAFLD肝纤维化评分(NFS)将T2DM合并NAFLD组分为3个亚组:排除纤维化亚组(T2DM+F0组,n=136)、不确定亚组(T2DM+F1组,n=146)及纤维化亚组(T2DM+F2组,n=95),收集纳入人群病史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促进肝纤维化进展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C肽在预测及诊断肝纤维化进展过程的临床价值。  结果  相比于单纯T2DM组,T2DM合并NAFLD组患者C肽水平明显升高(Z=-6.040,P < 0.001),T2DM+F2组不仅C肽明显高于T2DM+F1组和T2DM+F0组[2.89(1.84~3.77) vs 1.97(1.12~2.65) vs 1.87(1.25~2.68),H=36.023,P < 0.001],高空腹C肽率也显著升高(56.84% vs 23.29% vs 24.27%,χ2=37.583,P < 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肽(OR=1.435,95%CI:1.227~1.678,P < 0.001)是T2DM合并NAFLD患者肝维化的危险因素,ROC曲线也显示C肽对预测该类患者肝纤维化具有重要意义,曲线下面积为0.814,最佳截断值为2.405 ng/ml,灵敏度为64.2%,特异度为89.7%,约登指数为0.539。  结论  C肽是T2DM合并NAFLD患者肝纤维化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分析
王娟, 王迎春, 王春宇
2021, 37(5): 1137-114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31
摘要: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HR)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入住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并经腹部CT诊断为NAFLD的208例患者作为NAFLD组,另选取同期210例健康体检人群设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血常规、生化及腹部CT检查,计算血清MHR水平。另外,根据腹部CT的影像学结果,将NAFLD患者分为轻度NAFLD组(n=148)及中重度NAFLD组(n=60),观察不同程度NAFLD患者与对照组WBC及MHR等指标的差异。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偏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多组间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R×C表χ2检验。MHR与各代谢指标及NAFLD严重程度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MHR对NAFLD的诊断价值。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中的体质量(t=-10.573, P < 0.001)、BMI(t=-13.112, P < 0.001)、吸烟史(χ2=14.667, P < 0.001)、WBC(t=-7.359, P < 0.001)、单核细胞(Z=-9.932, P < 0.001)、LDL-C(t=-3.394, P=0.001)、TG(Z=-11.737, P < 0.001)、CHO(t=-2.985, P=0.003)、空腹血糖(Z=-7.827, P < 0.001)、ALT(Z=-12.583, P < 0.001)、AST(Z=-9.514, P < 0.001) 水平均增加,而血清HDL-C(t=10.440, P < 0.001)水平下降;另外,MHR水平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与对照组及轻度NAFLD组相比,血清MHR水平在中重度NAFLD组中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01)。相关分析结果提示血清MHR水平与HDL-C呈负相关(r=-0.565, P < 0.001),与吸烟史、体质量、BMI、WBC、单核细胞、TG、空腹血糖、ALT、AST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9、0.482、0.430、0.478、0.892、0.333、0.157、0.386、0.281,P值均 < 0.01)。同时,MHR水平与NAFLD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29,P < 0.001)。ROC曲线表明MHR曲线下面积为0.846(95%CI:0.810~0.882,P < 0.00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9%和74.3%。  结论  血清MHR水平与NAFLD相关,可作为评价NAFLD病情进展的一种预测指标。
急诊内镜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效果的影响因素
李莉, 丁鹏鹏, 陈建宏, 王亚丹, 郭春梅, 孟明明, 王艳玲, 祁小宝, 张文辉, 刘红
2021, 37(5): 1142-114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32
摘要(534) HTML (140) PDF (1883KB)(34)
摘要: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急诊内镜下止血治疗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世纪坛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急诊内镜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共51例,其中止血成功26例,止血失败25例。比较两组间的一般资料、内镜下静脉曲张分级及出血表现、血液生化指标、超声表现、Child-Pugh分级及MELD评分,分析其止血疗效的影响因素。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itc回归分析。  结果  本组患者成功止血26例,止血成功率为51%。两组性别、年龄、肝硬化病因、是否合并肝癌、是否合并门静脉血栓、是否首次出血、WBC、Hb、PLT、PTA、ALT、TBil、Alb、ChE、MELD评分、胃镜下出血部位、出血表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止血成功组病程时间长于失败组(t=2.760,P=0.008),门静脉直径和内镜下曲张静脉直径均小于失败组(t=-4.847、χ2=-6.590,P值均 < 0.05),失败组Child-Pugh C级比例明显高于成功组(χ2=5.684,P=0.017)。肝硬化病程(OR=0.913,95%CI:0.838~0.994)、门静脉直径(OR=1.925,95%CI:1.516~2.443)和曲张静脉直径(OR=23.254,95%CI:2.250~240.352)是影响内镜下止血疗效的独立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急诊内镜止血成功率较低,肝硬化病程、门静脉直径和曲张静脉直径是影响内镜下止血疗效的独立因素。
预后营养指数对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陈小彬, 袁加琪, 许召君, 樊海宁, 侯立朝, 王海久, 周瀛, 陈鹏杰, 王志鑫
2021, 37(5): 1147-115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33
摘要:
  目的  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行肝泡型包虫病手术治疗的2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前1周血常规及肝功能结果,计算PNI数值。通过X-Tile软件寻找PNI的临界值,并根据该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PNI组(n=216)和低PNI组(n=26)。计数资料两组两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组间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计算风险比(HR)及对应的95%CI  结果  PNI与治疗方式、术中出血量、包虫分期、病灶数、Child-Pugh分级、AST、TBil、Alb、ALP、PT、淋巴细胞计数均有关(P值均 < 0.05)。低PNI组与高PNI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1%、30.5%、20.3%和95.7%、79.5%、56.9%;低PNI组平均生存时间为33.783个月(95%CI:26.450~51.355),高PNI组平均生存时间为51.355个月(95%CI:49.044~53.6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26,P < 0.001)。单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PNI、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包虫分期、Child-Pugh分级、并发症、ALP、PT、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均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有关(P值均 < 0.05);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治疗方式(HR=1.461,95%CI:1.132~1.890,P=0.004)、术中出血量(HR=6.078,95%CI:3.412~10.826,P < 0.001)、PNI(HR=0.367,95%CI:0.192~0.701,P=0.002)、并发症(HR=2.007,95%CI:1.204~3.346,P=0.008)、中性粒细胞(HR=2.772,95%CI:1.304~5.891,P=0.008)均是影响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PNI可以作为预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术后的预后指标,术前外周血PNI越高,患者预后越好。
AMPK激动剂预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潘宁波, 张旭阳, 张玉, 杨龙灿, 余曦, 李继维, 唐天豪, 黄平, 张莹
2021, 37(5): 1152-115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34
摘要(872) HTML (208) PDF (2519KB)(45)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激动剂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  54只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AICAR)组(实验组)、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 每组18只。每组分别于肝缺血再灌注术后12、24、72 h取材,检测ALT、AST、TBil、TNFα和IL-6浓度,肝三磷酸腺苷(ATP)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葡萄糖转运蛋白4型(GLUT4)、多药耐药蛋白2(MRP2)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AMPK、磷酸化mTOR、磷酸化GLUT4、MRP2的蛋白表达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肝损伤程度在各时点都较对照组轻。术后12、24、72 h,对照组血清ALT、AST、TBil、IL-6、TNFα均高于实验组和假手术组,而实验组均高于假手术组(P值均 < 0.05)。术后12、24、72 h,实验组肝组织AT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而对照组均低于假手术组(P值均 < 0.05)。术后12、24、72 h,实验组AMPK、GLUT4、MRP2 mRNA相对表达水平及磷酸化AMPK、磷酸化GLUT4、MRP2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值均 < 0.05);对照组AMPK mRNA相对表达水平及磷酸化AMPK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而GLUT4、MRP2 mRNA相对表达水平及磷酸化GLUT4、MRP2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假手术组(P值均 < 0.05)。实验组mTOR mRNA相对表达水平及其磷酸化mTOR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值均 < 0.05);对照组mTOR mRNA相对表达水平及其磷酸化mTOR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值均 < 0.05)。  结论  AICAR预处理能激活AMPK信号通路,改善能量代谢途径,减轻肝脏炎症反应,从而降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
北方地区单中心Citrin蛋白缺陷所致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23例临床特征及基因分析
刘文雯, 马昕, 王美娟, 宁慧娟, 钟雪梅
2021, 37(5): 1158-116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35
摘要(502) HTML (440) PDF (2205KB)(38)
摘要:
  目的  探讨北方地区Citrin蛋白缺陷所致的婴儿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经血串联质谱和/或基因检测诊断的23例北方地区Citrin蛋白缺陷所致的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患儿为NICCD组,同时期经过一系列系统检查后仍未明确病因的36例特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INC)患儿为INC组,回顾性分析NICCD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病理、血尿代谢筛查和基因结果,随访患儿转归情况,并对两组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23例NICCD患儿中,伴有低血糖患儿10例,伴有低白蛋白血症患儿13例,伴有高血氨患儿17例,伴有高乳酸患儿15例;15例LDL升高,6例胆固醇升高,7例甘油三酯升高;17例PT延长,16例患儿APTT延长。与INC组对比,NICCD组GGT、TB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高于INC组,Alb较INC组为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2.487、Z=-3.528、t=3.532、t=-2.24,P值均 < 0.05)。NICCD组患儿血串联质谱中最常见异常是精氨酸、瓜氨酸、甲硫氨酸及游离肉碱、长链酰基肉碱水平的升高,尿气相色谱提示最常见的4-羟基苯乳酸、半乳糖、半乳糖醇、半乳糖酸的升高。23例均行基因检测,发现致病突变16种,其中新发现突变7种,为IVS14-9A>G、c1640 G>A、c.762T>A、c.736delG、c.1098 T del、c.851G>A、c.550G>A。除2例患儿失访外,21例患儿经过治疗2~6个月后转氨酶及胆红素水平逐渐恢复正常,随访至1岁,患儿均无生长发育落后,其中2例患儿出现饮食偏好(喜食鱼类、肉类,不喜主食)。  结论  血GGT、TBA、Alb、APTT指标的异常可为NICCD与INC鉴别诊断提供思路。北方地区NICCD基因突变具有异质性,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
论著_胰腺疾病
妊娠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陈雨晴, 李佩玲, 张璐, 徐欢, 彭燕, 汤小伟
2021, 37(5): 1164-116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36
摘要(630) HTML (141) PDF (1881KB)(41)
摘要:
  目的  分析妊娠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TGP)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20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7例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因(是否为HTGP)分为高脂组(n=38)和非高脂组(n=39)。分析对比组间临床特征,包括年龄、孕期、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及预后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等级资料两组间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根据孕期分为早期组(n=4)、中期组(n=14)和晚期组(n=59),比较不同孕期血脂水平,组间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  高脂组平均年龄大于非高脂组(t=-3.000,P=0.004); 高脂组伴发糖尿病的比例高于非高脂组(χ2=8.867,P=0.003);高脂组孕妇与非高脂组相比发病主要集中在孕晚期(P < 0.001);高脂组血钠水平明显低于非高脂组(Z=-6.328,P < 0.001);对于急性胰周液体积聚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高脂组的发生率分别为76.3%、81.6%,均高于非高脂组33.3%、41.0%(χ2值分别为14.342、13.310,P值均 < 0.001)。两组住院天数、ICU入住率、住院费用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Z=-2.077、χ2=11.537、Z=-3.525,P值均 < 0.05)。孕晚期TC、TG水平明显高于中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与非高脂组相比,高脂组发病更集中在孕晚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住院时间更长,花费更多。
病例报告
肺癌术后并发急性重型丙型肝炎1例报告
李孝锋, 赵燕燕, 孙永涛, 康文
2021, 37(5): 1169-117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37
摘要(410) HTML (171) PDF (1844KB)(23)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肝损伤2例报告
吴昊, 刘曼, 李娜, 陈丹, 朱磊
2021, 37(5): 1171-117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38
摘要(520) HTML (174) PDF (3754KB)(36)
摘要:
双重血浆吸附系统成功救治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合并肝、心衰竭1例报告
王涛, 李凤惠, 梁静
2021, 37(5): 1174-117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39
摘要(466) HTML (154) PDF (2180KB)(31)
摘要:
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表现的遗传性血色病1例报告
胡滢月, 鲁利莎, 李贞茂, 李良平, 雷蕾
2021, 37(5): 1177-117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40
摘要(545) HTML (189) PDF (3389KB)(36)
摘要:
SLC40A1基因突变致遗传性血色病1例报告
朱承谕, 陈琦, 封忠昕
2021, 37(5): 1180-118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41
摘要(701) HTML (251) PDF (2385KB)(42)
摘要:
肝泡型包虫病误诊为肝内胆管癌1例报告
赵凯, 王志鑫, 温生宝, 王海久, 樊海宁, 任利
2021, 37(5): 1183-118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42
摘要(528) HTML (227) PDF (2157KB)(34)
摘要:
以腹痛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脾动静脉瘘1例报告
蔡媛媛, 吴仲文, 鹿娟
2021, 37(5): 1186-118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43
摘要(568) HTML (134) PDF (2876KB)(28)
摘要:
综述
靶向共价闭合环状DNA抗HBV治疗的研究进展
王艺颖, 刘熙称, 朴荣利, 秦俊杰
2021, 37(5): 1189-119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44
摘要(646) HTML (361) PDF (2143KB)(75)
摘要:
HBV引起尚未治愈的慢性感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健康负担。共价闭合环状DNA作为稳定的微染色体存在于受感染细胞的细胞核中,当新型治疗手段实现灭活或消除感染肝细胞中持久存在的共价闭合环状DNA,慢性感染自然过程和长期抗病毒治疗将不复存在。介绍了通过基因编辑、表观遗传修饰等方法靶向共价闭合环状DNA, 以期完全性治愈HBV感染。
索磷布韦在合并终末期肾病行血液透析的HCV感染者中的应用
余祖江, 张野, 连建奇
2021, 37(5): 1193-119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45
摘要(603) HTML (119) PDF (1884KB)(45)
摘要:
对于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终末期肾病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指南多建议以含蛋白酶抑制剂(PI)的直接抗病毒药物方案进行治疗,但临床中常有透析患者因合并严重肝损伤禁忌使用PI类药物。简述了行透析丙型肝炎患者中未满足的治疗需求,回顾了在此类患者中应用基于索磷布韦(SOF)的无PI抗病毒方案的临床试验及真实世界研究进展,探讨了基于SOF的方案在中国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示,基于全剂量SOF的方案在透析患者中的疗效、耐受性及安全性良好,为此类患者中合并中、重度肝损伤者提供了更多安全有效的抗病毒治疗选择。
糖代谢紊乱对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田彩云, 胡晗, 张国远, 林世德
2021, 37(5): 1197-120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46
摘要(551) HTML (120) PDF (1874KB)(55)
摘要:
糖尿病与肝硬化在全球范围内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近十年国内外学者对两者的相关性作了大量研究。系统综述了近十年国内外在糖尿病对肝硬化及相关并发症影响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糖尿病可加速肝纤维化进程,增加肝硬化患者相关并发症及其进展为肝癌的风险,降低其生存率。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肝性脑病的研究现状
陈功海, 王广川, 张春清
2021, 37(5): 1201-120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47
摘要(763) HTML (200) PDF (1876KB)(73)
摘要:
肝性脑病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尚无系统的防治策略。在近些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并总结了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及防治进展, 提出未来研究应注重隐性肝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规范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预防策略。
肝细胞癌非手术治疗的发展现状
于志远, 杨诗语, 李佳启, 孙岩
2021, 37(5): 1205-120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48
摘要(571) HTML (110) PDF (1865KB)(55)
摘要:
肝细胞癌是临床上常见且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影像及介入技术的进步,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局部消融治疗等应用日益广泛,在某些早期肝细胞癌的治疗中甚至能达到与手术相同的效果。精准医学和生物医学也得到蓬勃发展,放化疗被更准确、有效的应用于肝细胞癌的治疗中,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成为未来的突破方向。就肝细胞癌非手术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并发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与预防策略
曹茜茜, 任毅, 刘思敏, 杨静
2021, 37(5): 1208-121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49
摘要(530) HTML (278) PDF (1876KB)(29)
摘要:
随着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IP)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其并发肝细胞癌(HCC)也日益引起关注。主要总结了AIP并发HCC的发病机制及预防研究进展。AIP并发HCC的机制包括氧化应激、p53突变、B淋巴细胞瘤-2下调、致炎细胞因子增多、铁超载等有关。其预防策略包括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严格管理、肝移植和基因及酶替代治疗。对AIP并发HCC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新进展作一综述。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在小肝癌中的应用
刘文君, 杜丹, 陈宝杰, 姚婷, 李贤富
2021, 37(5): 1212-121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50
摘要(539) HTML (409) PDF (1879KB)(41)
摘要:
目前手术切除(HR)和射频消融(RFA)是小肝癌的主要根治性治疗手段,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技术发展迅速,SBRT有效治疗小肝癌的研究报道不断增多。介绍了SBRT治疗小肝癌的技术优势、放射治疗剂量及分割模式、正常肝组织限量与周边危及器官的保护;分别比较了SBRT与HR、RFA治疗小肝癌的疗效;简述了SBRT治疗小肝癌不良反应。已有的研究表明,对于某些小肝癌,SBRT在疗效方面不亚于甚至优于HR和RFA,毒性可控,SBRT有望成为小肝癌的另一种根治性方式。
中医药防治肝癌复发转移的研究进展
刘柳, 程秋骆, 白长川, 朱英
2021, 37(5): 1216-122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51
摘要(1148) HTML (182) PDF (2109KB)(89)
摘要:
近年来中医药防治肝癌研究取得显著进展。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迁移侵袭、抗血管生成、调节免疫、逆转耐药等方面降低肝癌的复发转移,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总结了近10年中医药防治肝癌复发转移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认为中医药对肝癌复发转移防治具有低毒性、多靶点、多途径优势。在日后的研究中,应重点着眼于如何筛选出作用于肝癌的有效成分,了解中药的完整作用机制,能否保障体内外验证中药疗效的一致性,以及临床多中心研究药物对于不同地区人群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性等方面。
胃促生长素和肥胖抑制素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展中的作用
高冰冰, 郭宏华
2021, 37(5): 1221-122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52
摘要(520) HTML (187) PDF (1885KB)(35)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疾病,可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目前,NAFL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并且临床上尚未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寻找副作用少、能够有效延缓或者逆转疾病进展的新药尤为重要。研究表明,由胃组织产生的相关激素在参与维持能量稳态和肥胖的调节中具有多种效应,胃底基因中的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与肝病的严重程度一致,因此,有理由认为胃是导致NAFLD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总结了胃产生的胃促生长素和肥胖抑制素在NAFLD发展中的作用,为NAFL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观点,并为其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IL-1β在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全卉, 江宇泳
2021, 37(5): 1226-122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53
摘要:
酒精性肝病(ALD)已成为我国仅次于病毒性肝病的第二大肝病,慢性酒精暴露增加了IL-1β等促炎因子的产生,其与酒精性肝炎的主要症状如发热、白细胞增加密切相关。介绍了IL-1β的产生和功能;在ALD中通过对肝实质细胞与非实质细胞的作用推进肝脂肪变性和炎症,通过调控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来加速肝纤维化,指出通过干扰IL-1β的途径可能成为未来治疗ALD的策略之一。
妊娠期肝病临床研究进展
肖鹏, 巴桃桃, 丁梦梦, 高沿航
2021, 37(5): 1229-123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5.054
摘要(706) HTML (283) PDF (1867KB)(135)
摘要:
根据肝损伤与妊娠的关系可将妊娠期肝病分为妊娠期特异性肝病和肝病合并妊娠。妊娠期特异性肝病指的是只发生在妊娠期的肝脏疾病,而肝病合并妊娠指的是既往肝脏疾病基础上合并妊娠。由于妊娠期涉及母亲和胎儿健康的特殊性,妊娠期肝病的诊治对产科和肝病科医生都具有一定挑战性。在妊娠过程中迅速识别诊断及处理相关疾病,对母亲和胎儿预后十分重要。总结评述了妊娠期肝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研究进展,以期为更多临床医生提供给参考。
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
常规肝动脉化疗栓塞单用及联合药物洗脱微球栓塞治疗不可切除大肝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陈示光
2021, 37(5): 998-998.
摘要(187) HTML (123) PDF (864KB)(28)
摘要:
抗生素预防性治疗急性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细菌感染
关富
2021, 37(5): 1125-1125.
摘要(236) HTML (165) PDF (862KB)(25)
摘要:
药物性肝损伤恢复期长与发病时高胆红素、高碱性磷酸酶及药物代谢相关
张飞宇, 高沿航
2021, 37(5): 1168-1168.
摘要(224) HTML (129) PDF (862KB)(30)
摘要:
胎盘生长因子在肝内胆管癌中促进肿瘤黏连和治疗耐药性
朱浩, 高普均
2021, 37(5): 1182-1182.
摘要(199) HTML (195) PDF (863KB)(7)
摘要:
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或脾动脉栓塞术后内脏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吴艳艳, 祁兴顺
2021, 37(5): 1185-1185.
摘要(262) HTML (180) PDF (860KB)(27)
摘要:
消息
《临床肝胆病杂志》继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21, 37(5): 1044-1044.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在743种医学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3位
2021, 37(5): 1179-117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