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第40卷 第1期(总279期) 2024年1月
“肝血管病诊疗新进展”  重点号
执行主编:诸葛宇征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

显示方式:
主编致辞
凌风踏浪 续写荣光———《临床肝胆病杂志》2024年主编致辞
贾继东, 牛俊奇, 高沿航
2024, 40(1): 9-9.
摘要(166) HTML (84) PDF (143KB)(86)
摘要:
述评
重视非肝硬化内脏静脉血栓的病因筛查
诸葛宇征
2024, 40(1): 10-12. DOI: 10.12449/JCH240101
摘要(440) HTML (188) PDF (487KB)(120)
摘要:
非肝硬化内脏静脉血栓(NC-SVT)主要包括门静脉血栓、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脾静脉血栓和肝静脉血栓(布加综合征),其患病率随着相关基础疾病发病率升高而呈现上升趋势。由于NC-SVT严重的危害性,临床医生对其诊断意识和诊断能力也明显提高。但在治疗上往往只重视抗凝、介入等针对血栓的处理,而忽视对导致SVT的危险因素或基础疾病的筛查,一定程度上影响部分患者的血栓治疗效果,也将延误对基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本文简要介绍了与NC-SVT发生相关的获得性、遗传性及系统性、局部性基础疾病。
专家论坛
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郭旭, 吴浩
2024, 40(1): 13-18. DOI: 10.12449/JCH240102
摘要(650) HTML (287) PDF (700KB)(145)
摘要:
布加综合征作为一种罕见的肝血管疾病,根据肝脏流出道阻塞部位不同可分为肝静脉阻塞型、下腔静脉阻塞型和混合型。本文将着重于肝静脉阻塞型,对其流行病学、亚型分型、临床诊断、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
门脉肝窦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何福亮, 贾继东
2024, 40(1): 19-23. DOI: 10.12449/JCH240103
摘要(1266) HTML (158) PDF (582KB)(273)
摘要:
门脉肝窦血管病(PSVD)是近年提出的新的疾病命名,是特发性非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的重要补充,纳入了病理符合但不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状、合并门静脉血栓及合并病毒性肝炎等患者。本文对门脉肝窦血管性疾病的命名、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表现、预后及治疗进行阐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肝窦阻塞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张明
2024, 40(1): 24-28. DOI: 10.12449/JCH240104
摘要(835) HTML (140) PDF (603KB)(195)
摘要:
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也被称为肝小静脉闭塞病,是一类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肝血窦阻塞和肝小静脉闭塞纤维化的肝脏血管性疾病。本文系统阐述了HSOS的认识过程和命名演变、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HSOS可发生于接受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清髓处理、放射/化学治疗和摄入含吡咯生物碱药物的人群,常见临床表现为腹胀、肝区胀痛、腹水、黄疸、肝大等。针对不同病因,HSOS的诊断标准也不相同,需要与其他药物性肝病、肝静脉流出道梗阻等疾病相鉴别。去纤苷和低分子肝素分别对造血干细胞和吡咯生物碱相关的HSOS具有治疗作用,奥沙利铂化疗导致的HSOS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
门静脉血栓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刘壮, 陈纪宏, 祁兴顺, 许向波, 诸葛宇征
2024, 40(1): 29-32. DOI: 10.12449/JCH240105
摘要(535) HTML (136) PDF (537KB)(85)
摘要:
门静脉血栓(PVT)是指在肝外门静脉主干和/或肝内门静脉分支内发生的血栓栓塞。PVT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建立动物模型是研究PVT病理生理机制的重要方法。本文根据不同的动物种类,对现有PVT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原理、优缺点和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指南与规范
《2023年美国肝病学会实践指南: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静脉曲张的风险分层及管理》摘译
雒博晗, 韩国宏
2024, 40(1): 33-36. DOI: 10.12449/JCH240106
摘要(972) HTML (334) PDF (529KB)(305)
摘要:
本实践指南旨在整合最佳实践建议,用于在慢性肝病患者中识别门静脉高压、预防首次肝功能失代偿、管理急性静脉曲张出血以及降低静脉曲张再出血的风险。该指南中最重要的变化涉及承认代偿期进展性慢性肝病的概念,使用无创评估识别临床有意义的门静脉高压,在发现门静脉高压时建议尽早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进一步探讨门静脉高压的潜在未来药物治疗选择,阐明优先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在急性静脉曲张出血中的作用,以及讨论胃底静脉曲张治疗相关的最新数据,并提出了新的主题,如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抗肿瘤治疗前的内窥镜检查。
《2023年亚太肝病学会指南: 肝病腹水的管理》摘译
朱军源, 刘笑, 程雅玮, 王清晨, 刘晓晨, 主余华, 张春清
2024, 40(1): 37-41. DOI: 10.12449/JCH240107
摘要(850) HTML (145) PDF (553KB)(229)
摘要:
亚太肝病学会于2023年5月发布了肝病腹水的管理指南,主要包括肝硬化和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腹水、低钠血症、肝性胸水和肝肾综合征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本文对该指南中的主要推荐意见进行梳理和总结,便于国内临床处理肝病腹水时借鉴或应用。
《2023年国际多学科专家共识: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和慢性肾脏病风险》摘译
孙旦芹, 沈嘉琪, 郑明华
2024, 40(1): 42-45. DOI: 10.12449/JCH240108
摘要(903) HTML (152) PDF (546KB)(165)
摘要:
2020年,国际专家小组提出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来取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近年研究发现MAFLD人群发生慢性肾脏疾病(CKD)的风险更高,并且阐明了MAFLD是CKD的独立风险因素。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未提出MAFLD相关CKD预防及治疗的相关指导意见。笔者基于Delphi调查研究法,牵头来自26个国家的50名权威专家组成多学科小组就MAFLD和CKD之间联系的一些开放性研究问题达成了共识,阐明了MAFLD与CKD发病风险之间重要的临床关联,提高了对MAFLD和CK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管理及治疗的认识,旨在为这两种常见且相互关联的疾病的早期预防和管理建立框架。
病毒性肝炎
肝/脾CT值、受控衰减参数(CAP)和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RI-PDFF)在慢性乙型肝炎脂肪变性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鲁景楠, 李岩松, 温雅, 王雄慧, 屈兆宇, 李建龙, 张炜
2024, 40(1): 46-51. DOI: 10.12449/JCH240109
摘要(622) HTML (375) PDF (1052KB)(70)
摘要:
  目的  探讨肝/脾CT值(CTL/S)、受控衰减参数(CAP)和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RI-PDFF)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脂肪变性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2022年1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行肝脏CT、CAP和MRI-PDFF检查的213例CH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RI-PDFF结果,将213例患者分为单纯CHB组(MRI-PDFF<5%,n=111)和CHB合并脂肪变性组(MRI-PDFF≥5%,n=102);其中轻度脂肪变性69例,中度至重度脂肪变性33例。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绘制Bland-Altman图,评价两位医师测量MRI-PDFF的一致性。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CTL/S和MRI-PDFF、CAP和MRI-PDFF的相关性。通过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CTL/S和CAP对不同程度脂肪变性的诊断价值,并使用DeLong检验比较两种影像诊断方法的AUC。  结果  MRI-PDFF在CHB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及稳定性,CTL/S和MRI-PDFF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800,P<0.001),CAP与MRI-PDFF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92,P<0.001)。CTL/S和CAP诊断CHB肝脂肪变性均有较高的准确度(AUC分别为0.951、0.902),且CTL/S优于CAP(P<0.05)。在检测轻度和中重度脂肪变性时,CTL/S的AUC分别为0.921和0.895,CAP的AUC分别为0.859和0.825。  结论  MRI-PDFF技术在CHB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及稳定性,CTL/S和CAP对不同程度的CHB肝脂肪变性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Mindin蛋白在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王怡恺, 吴凤萍, 刘晨瑞, 郝苗, 吕莎莎, 张苗苗, 党双锁, 张欣
2024, 40(1): 52-57. DOI: 10.12449/JCH240110
摘要(342) HTML (96) PDF (775KB)(36)
摘要: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Mindin蛋白的变化以及作用。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PEG-IFNα-2b治疗的CHB患者29例,按照临床结局分为治愈组(n=17)与未治愈组(n=12)。分别采集治愈组和未治愈组基线、12周和24周的外周血样本,测量血常规、肝功能、乙型肝炎标志物定量和Mindin蛋白含量。分析比较各时间点HBsAg、ALT、AST及Minidn蛋白水平的组间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对Mindin蛋白与HBsAg、ALT、AST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HBsAg、ALT水平对Mindin蛋白的影响。  结果  基线资料分析发现,未治愈组和治愈组HBsAg、抗-HBe、Alb和白/球比值(A/G)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愈组Mindin蛋白水平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24周时Mindin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基线(P<0.05)。24周时治愈组Mindin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未治愈组(P=0.019)。治愈组HBsAg水平均显著低于未治愈组,且组内各时间点与基线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此外,治愈组ALT和AST的变化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2周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基线(P值均<0.05)。未治愈组24周ALT和AST水平均显著高治愈组(P值均<0.05)。未治愈组12周时Mindin蛋白水平与ALT呈现出较强的直线相关性(r=0.760 8,P<0.05),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同样证明两者间存在线性关系(偏回归系数为1.571,P=0.019)。  结论  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24周时的Mindin蛋白水平在治愈组和未治愈组间存在明显差异。提示通过检测Mindin蛋白的动态变化可以更好地预测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结局,为临床提供参考。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时间的关系
范雪莉, 詹爱琴, 安轶, 田丽艳
2024, 40(1): 58-63. DOI: 10.12449/JCH240111
摘要(404) HTML (112) PDF (721KB)(85)
摘要:
  目的  检测未治疗和经过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V RNA水平,并分析血清HBV RNA水平与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2年7月间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患者中的300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抗病毒治疗时间不同分为未治疗组(n=73)、治疗时间≤1年组(n=91)、治疗时间>1年组(n=136),检测患者血清HBV RNA和HBV DNA载量及HBsAg浓度。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计数资料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比较各指标间相关程度。  结果  HBeAg阳性率18.3%,在HBV DNA阴性者中HBV RNA阳性者占比44.1%(86/195)。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患者血清HBV RNA、HBV DNA、HBsAg水平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0.740、6.300、7.280,P值均<0.05)。未治疗组与治疗时间≤1年组仅有DNA水平分布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未治疗组与治疗时间>1年组HBV RNA、HBV DNA水平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时间≤1年与治疗时间>1年组中HBV RNA、HBV DNA、HBsAg水平分布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抗病毒治疗时间与HBV RNA、HBsAg水平呈极弱负相关(r值分别为-0.247、-0.138,P值均<0.05),与HBV DNA水平呈强负相关(r=-0.771,P<0.001)。血清HBV RNA与HBV DNA、HBsAg水平呈低度相关(r值分别为0.360、0.442,P值均<0.001),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在未治疗组中,HBV RNA与HBV DNA水平呈强正相关(r=0.752,P<0.001),与HBsAg水平呈中度正相关(r=0.559,P<0.001);在治疗时间≤1年组中,HBV RNA与HBV DNA、HBsAg水平呈低度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6、0.388,P值均<0.001);在治疗时间>1年组中,HBV RNA与HBsAg水平呈低度正相关(r=0.352,P<0.001)。  结论  血清HBV RNA与NAs治疗时间呈负相关,与HBV DNA、HBsAg水平的相关性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CHB患者病毒学水平监测的补充指标,尤其在未治疗患者中反映病毒复制水平准确性较高。
脂肪性肝病
基于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探讨红景天苷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模型中的保护作用
李荣军, 徐春霞, 张庭, 张志红, 王缕
2024, 40(1): 64-69. DOI: 10.12449/JCH240112
摘要(357) HTML (101) PDF (1759KB)(38)
摘要:
  目的  研究红景天苷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将24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饮食(HFD)组、HFD+空白对照组、HFD+红景天苷组,每组6只,正常组小鼠予以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高脂饮食,造模14周开始给予100 mg·kg-1·d-1红景天苷灌胃给药,22周末取材。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ALT、AST、TG、TC、HDL-C、LDL-C等相关生化指标;HE染色和NAFLD活动评分(NAS)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内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Sirt1、AMPKα、SREBP1的表达变化。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HFD组小鼠肝组织存在广泛较大的脂肪滴,脂肪变性明显,NAS评分升高(P<0.01),外周血AST、ALT、TG、TC、LDL-C的含量明显增高(P值均<0.05),HDL-C含量降低(P<0.05),肝组织内NAMPT、AMPKα、Sirt1的表达降低(P值均<0.05),SERBP1的表达增加(P<0.01)。而HFD+红景天苷组较HFD组、HFD+空白对照组肝组织空泡状脂滴分布、小叶内炎症减少,肝细胞气球样变减轻,NAS评分下降(P<0.01),外周血AST、ALT、TG、LDL-C的含量明显降低(P值均<0.05),HDL-C含量升高(P<0.05),NAMPT、AMPKα、Sirt1的表达增加(P值均<0.05),SERBP1的表达减少(P<0.01)。  结论  红景天苷能明显改善高脂饮食诱导小鼠NAFLD的病理状态,并通过增加NAMPT、Sirt1、AMPKα的表达,减少SERBP1的表达,发挥其对 NAFLD的保护作用。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肝小叶内卵圆细胞总体积与轮廓数密度变化的体视学分析
王川林, 刘全明, 杨霞, 杨正伟, 梅小平, 彭彬
2024, 40(1): 70-75. DOI: 10.12449/JCH240113
摘要(403) HTML (231) PDF (1547KB)(46)
摘要:
  目的  定量研究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小叶内卵圆细胞(HOC)总体积和轮廓数密度的变化。  方法  将11只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5)、肝纤维化组(n=6),每周2次皮下注射CCl4与橄榄油混悬液,每次3 mL/kg。在肝纤维化造模5周后取材,从每只大鼠肝脏随机抽选5个大小约1 mm3的肝组织块分别制作1张Epon812环氧树脂包埋超薄切片,运用体视学方法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大鼠肝小叶内的HOC总体积和轮廓数密度进行定量研究,另从每只大鼠剩余肝脏等距随机抽选4个2 mm厚的肝组织块并分别制作2张石蜡包埋的Masson染色切片,按照肝纤维化Metavir分期标准定性评估每只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结果  体视学定量研究显示,对照组肝小叶内HOC总体积为(15.40±7.63) mm3,肝纤维化组肝小叶内HOC总体积为(146.80±114.00) mm3,与对照组比较,肝纤维化组大鼠肝小叶内HOC总体积显著增加了8.53倍(t=-2.551,P=0.031);对照组肝小叶内HOC轮廓数密度为(56.20±40.40),肝纤维化组肝小叶内HOC轮廓数密度为(566.50±317.00),与对照组比较,肝纤维化组大鼠肝小叶内轮廓数密度显著增加了9.08倍(t=-3.539,P=0.006);定性观察研究结果显示,肝纤维化大鼠肝纤维化分期按照Metavir评分标准达到Ⅱ~Ⅲ期,大鼠窦周隙内肝星状细胞增生部位周围伴随着HOC的大量增生。  结论  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小叶内HOC显著增生。
植物雌激素鹰嘴豆芽素A(BCA)对肝纤维化去势小鼠模型的改善作用及机制
谭超容, 李小飘, 冉俊艳, 熊英, 廖尚高, 张金娟, 何迅
2024, 40(1): 76-82. DOI: 10.12449/JCH240114
摘要(288) HTML (121) PDF (1395KB)(35)
摘要:
  目的  探究植物雌激素鹰嘴豆芽素A(BCA)对CCl4诱导的雌性双侧卵巢切除(去势)小鼠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取50只去势雌性昆明小鼠,腹腔注射CCl4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将建模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模型组、阳性对照组、BCA低、中、高剂量组各10只,同时选取10只同批雌性小鼠切除双侧卵巢旁少量脂肪组织作为假手术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阳性对照组用雌二醇2 mg/kg灌胃,BCA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25、50、100 mg/kg BCA灌胃,1次/d,连续7周。给药结束后麻醉处死小鼠取材,测定肝指数和子宫指数,HE及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生化法检测AST、ALT活性,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IL-6、TNF-α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肝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雌激素受体β(ERβ)、p-NF-κBp65/NF-κBp65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肝指数升高,子宫指数降低,血清AST和ALT活性、肝组织中IL-6、TNF-α水平及Collagen Ⅰ、TGF-β1、α-SMA、p-NF-κBp65/NF-κBp65蛋白表达均升高(P值均<0.05),肝组织ERβ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模型组肝组织明显纤维化病变,出现肝细胞水肿、脂肪样变、坏死并伴有炎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增生沉积、交错分布。与模型组比较,BCA各剂量组肝指数降低,血清ALT和AST活性、肝组织IL-6、TNF-α水平及Collagen Ⅰ、TGF-β1、α-SMA、p-NF-κBp65/NF-κBp65的蛋白表达均降低(P值均<0.05),子宫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肝组织ERβ蛋白表达升高(P<0.05),肝组织的纤维化病变有不同程度改善。  结论  BCA可有效改善CCl4诱导的雌性去势小鼠肝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ERβ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而实现的。
肝硬化营养不良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特征分析
毕炯炯, 马英杰
2024, 40(1): 83-88. DOI: 10.12449/JCH240115
摘要(389) HTML (68) PDF (915KB)(55)
摘要:
  目的  研究肝硬化营养不良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特征和血清内毒素水平,旨在为提高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况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方法  收集2021年3月—2022年11月在郑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58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试验组(LC组),根据皇家自由医院营养优先排序工具分为低营养不良风险组(LC-A组,n=28)和中/高营养不良风险组(LC-B组,n=30),并选择同期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HC组)。采集所有受试对象的外周血和粪便样本,用鲎试剂凝胶法检测外周血内毒素浓度,并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肠道菌群间的特征。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  结果  三组ALT(H=7.054)、GGT(H=9.644)、Alb(F=32.768)、TBil(H=20.980)及血清内毒素水平(F=108.6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组间Chao1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10,P=0.008),HC组与LC-B组Chao1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C组比较,LC-A组、LC-B组的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下降,HC组与LC-B组Chao1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水平上,各组主要由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组成,并占总体门类的95%以上,HC组与LC-B组厚壁门相对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内毒素与瘤胃菌科呈显著负相关(r=-0.420,P=0.007)。螺旋体与TBil呈显著正相关(r=0.419,P=0.007),与Alb呈显著负相关(r=-0.492,P=0.001)。  结论  肝硬化营养不良患者中存在独特的肠道菌群改变,并且差异菌群与内毒素血症存在相关性,改善肝硬化肠道微生态可能有助于改善营养状况。
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单独或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出血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朱军源, 夏翊夫, 杜艳梅, 张春清
2024, 40(1): 89-95. DOI: 10.12449/JCH240116
摘要(494) HTML (132) PDF (1357KB)(37)
摘要:
  目的  采用Meta分析对比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与单独PTVE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出血的疗效。  方法  本研究根据PRISMA指南完成,PROSPERO注册号:CRD42023396690。检索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自建库至2022年12月23日有关对比PTVE联合PSE与单独PTVE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出血的相关文献;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Man 5.4.1统计分析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8篇,总样本量为592例,包括PTVE联合PSE组316例,单独PTVE组27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PTVE联合PSE组术后门静脉压力(SMD=-1.75,95%CI:-2.33~-1.16,P<0.05)、术后门静脉内径(SMD=-0.87,95%CI:-1.64~-0.10,P<0.05)、术后再出血率(OR=0.17,95%CI:0.11~0.28,P<0.05)、病死率(OR=0.13,95%CI:0.04~0.37,P<0.05)、术后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发生率(OR=0.17,95%CI:0.07~0.45,P<0.05)均低于单独PTVE组;术后血小板水平(SMD=0.79,95%CI:0.52~1.06,P<0.05)高于单独PTVE组。  结论  PTVE联合PSE较单独PTVE可有效降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再出血率、病死率、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发生率、门静脉压力,缩短门静脉内径,提高血小板水平,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出血的有效介入手段。
骨髓巨噬细胞M2亚型共培养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大鼠模型的效果分析
郑欣瑞, 许燕楠, 王丹阳, 邢飞飞, 宗梦瑶, 张士豪, 战俊邑, 刘伟, 陈高峰, 陈佳美, 刘平, 慕永平
2024, 40(1): 96-103. DOI: 10.12449/JCH240117
摘要(520) HTML (127) PDF (4389KB)(34)
摘要:
  目的  探讨骨髓巨噬细胞M2亚型(M2-BMDM)共培养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M2)移植对四氯化碳/2-乙酰氨基芴(CCl4/2-AAF)诱导肝硬化大鼠模型进展的影响。  方法  分离大鼠BMDM并极化为M2表型;分离大鼠BMSC,培养至第3代时与M2-BMDM共培养后获取BMSCM2。CCl4皮下注射6周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组)、BMSC组、BMSCM2组,同时设有正常组(N组),每组6只。第7周开始,模型大鼠于CCl4皮下注射的同时予以2-AAF灌胃,分组干预,10周末取材,观察肝功能、肝组织病理、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以及肝星状细胞、肝祖细胞、胆管细胞、肝细胞标志物的变化情况。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  与N组比较,M组大鼠血清ALT、AST活性均显著升高(P值均<0.01);与M组比较,BMSC组和BMSCM2组大鼠ALT、AST均显著降低(P值均<0.01),且BMSCM2组显著优于BMSC组(P值均<0.05)。与N组比较,M组大鼠肝脏Hyp含量、α-SMA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值均<0.01);与M组比较,BMSC组和BMSCM2组Hyp含量、α-SMA表达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且BMSCM2组α-SMA水平显著低于BMSC组(P<0.01)。与N组比较,M组大鼠肝祖细胞标志物EpCam、Sox9以及胆管细胞标志物CK7、CK19 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P值均<0.01),肝细胞标志物HNF-4α和Alb表达均显著降低(P值均<0.01);与M组比较,BMSC组和BMSCM2组EpCam、Sox9、CK7和CK19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HNF-4α和Alb 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P值均<0.05);且与BMSC组比较,BMSCM2组EpCam和CK19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而HNF-4α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  结论  M2-BMDM可提高BMSC对CCl4/2-AAF诱导大鼠肝硬化的治疗效应,为进一步提高BMSC治疗肝硬化的作用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肝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流行期间妊娠期肝生化指标异常情况分析
刘彬彬, 高文, 徐小元, 刘建湘
2024, 40(1): 104-109. DOI: 10.12449/JCH240118
摘要(298) HTML (81) PDF (667KB)(34)
摘要:
  目的  分析比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流行期和非COVID-19流行期孕妇的肝生化指标异常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2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出院的肝生化指标ALT、AST、GGT、TBil、总胆汁酸中至少一项异常的孕妇共539例次。按照COVID-19流行期和非流行期两组分析患者的病因、凝血指标、转氨酶、胆汁酸、肾功能。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非COVID-19流行期产科出院患者中262例次肝生化指标异常,占同期产科出院患者的1.46%,COVID-19流行期为277例次,占比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7,P=0.047)。两个时期肝生化指标异常患者病因分析提示,四种妊娠期特有肝病(妊娠剧吐、子痫前期和子痫、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OVID-19流行期的妊娠肝生化指标异常的患者中肌酐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均正常的比例与非COVID-19流行期相比无统计学意义(86.78% vs 87.90%,χ2=0.141,P=0.708)。COVID-19流行期和非流行期ALT达到正常值上限5倍以上的比例分别为7.94%和9.54%(χ2=0.433,P=0.511);重度胆汁淤积(总胆汁酸>40 μmol/L)的比例分别为7.75%和9.27%(χ2=0.392,P=0.5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OVID-19流行期产科出血的比例较非流行期明显下降,分别为14.61%和24.19%(χ2=489.334,P<0.001)。  结论  COVID-19流行期妊娠期肝生化指标异常的患者中,妊娠期特有肝病的比例较非流行期无差别。COVID-19流行期这些患者中肌酐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均正常的比例无变化。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模式治疗高原慢性肝衰竭患者的效果分析
王博文, 彭梦佳, 江历恒, 方斐, 王宇亮, 沈元弟
2024, 40(1): 110-115. DOI: 10.12449/JCH20240119
摘要(295) HTML (121) PDF (743KB)(42)
摘要:
  目的  比较世居高原和移居高原慢性肝衰竭患者接受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模式(DPMAS)治疗后的临床特征和病死率。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西藏军区总医院重症监护室接受DPMAS治疗的63例慢性肝衰竭患者。根据患者的旅居史将患者分为世居高原组(n=29)和移居高原组(n=34),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接受DPMAS治疗前后的临床特征。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应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应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死亡风险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  移居高原组汉族比例明显多于世居高原组(χ2=41.729,P<0.001);世居高原组患者最近一次高原连续居住时间明显长于移居高原组(Z=3.364,P<0.001);MELD评分、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较世居高原组明显增高(Z=2.318,χ2值分别为6.903、5.154、6.262,P值均<0.05)。DPMAS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PLT、HGB、ALT、AST、Alb、TBil、DBil、LDH、Cr、I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PMAS治疗前,移居高原组ALT、AST、TBil、DBil、LDH、Cr、BUN和INR均较世居高原组高(P值均<0.05),HGB较世居高原组低(P<0.05);DPMAS治疗后,移居高原组患者PLT和HGB数量下降较世居高原组更为显著(P值均<0.05),但ALT、AST、TBil、DBil、LDH、BUN和INR均仍较世居高原组高(P值均<0.05)。世居高原组和移居高原组患者接受DPMAS治疗后60天病死率分别为52.5%(95%CI:41.7~63.8)和81.3%(95%CI:77.9~85.6)。相比于世居高原组(HR=0.47,95%CI:0.23~0.95),移居高原组患者60天死亡风险(HR=2.14,95%CI:1.06~4.32)明显增加(P=0.039)。  结论  与世居高原慢性肝衰竭患者相比,移居高原患者的肝功能损伤更重,DPMAS治疗后肝功能改善程度较弱,同时病死率更高。临床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对移居高原慢性肝衰竭患者的重视,尽可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35岁以上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沃洪云, 康成为, 詹蕾, 蒲小兵
2024, 40(1): 116-120. DOI: 10.12449/JCH240120
摘要(356) HTML (399) PDF (819KB)(61)
摘要:
  目的  总结年龄> 35 岁发病的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4月—2023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诊治的年龄> 35 岁发病的HL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LD患者临床症状,分为混合型(n=13)、肝型(n=12)和脑型(n=5)。收集病例的性别、临床表现、确诊年龄、确诊距首发症状时间、家族史等信息;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铜、血清铜蓝蛋白、尿铜、凝血功能等指标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  30例HLD患者中,男女比例3∶1,平均年龄(46.13±5.88)岁,角膜K-F环阳性者占43.33%,肝硬化患者高达66.67%。三组间球蛋白、白球比、AL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893、4.513、4.424、5.029、5.248、4.942,P值均<0.05)。  结论  35岁以后确诊HLD的患者男性居多,以混合型和肝型为主,肝脏和凝血功能情况较差,对于该年龄段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异常及肝硬化,应尽早筛查血清铜蓝蛋白、尿铜等指标,并进行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的监测。
四烯甲萘醌(MK-4)对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分析
叶露, 赵凡, 黄倩倩, 张佳怡, 王建青
2024, 40(1): 121-128. DOI: 10.12449/JCH240121
摘要(277) HTML (165) PDF (2106KB)(36)
摘要:
  目的  探究四烯甲萘醌(MK-4)通过减轻铁死亡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ALI)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选用8周龄成年ICR雄鼠,适应性饲养后,分为Control组、MK-4组、CCl4模型组(6、12、24 h)、MK-4+CCl4组(6、12、24 h),每组6只。Control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玉米油;MK-4组腹腔注射40 mg/kg的MK-4溶液,1 h后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玉米油;MK-4+CCl4组(6、12、24 h)先腹腔注射40 mg/kg的MK-4溶液,1 h后和CCl4模型组(6、12、24 h)同时腹腔注射0.3 mL/kg CCl4溶液,分别在6、12、24 h进行取材。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的病理变化;普鲁士蓝染色检测肝组织中铁聚集;生化仪检测小鼠血清中AST和ALT水平;试剂盒检测肝匀浆中组织铁含量、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水平;RT-PCR检测铁死亡标志基因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酶2(PTGS2)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以及铁代谢相关基因铁调素调节蛋白(HJV)、转铁蛋白受体1(TFR1)和膜转铁蛋白(FPN)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GPX4的蛋白表达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  在时效研究中,与Control组相比,CCl4模型组(12、24 h)的肝质量系数和血清ALT、AST水平明显上升(P值均<0.05),且通过HE染色结果也反映出,肝损伤程度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加重。同时,MK-4+CCl4(6、12、24 h)组和CCl4模型组(6、12、24 h)相比时,MK-4+CCl4(12 h)组的肝质量系数和血清ALT、AST水平下降(P值均<0.05),且肝组织的坏死面积减少,因此在后续研究中采用12 h的小鼠各组织样本进行检测。与Control组相比,CCl4组MDA上升,GSH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CCl4组相比,MK-4+CCl4组MDA下降,GSH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铁死亡关键指标ASCL4、PTGS2,与Control组相比,CCl4组显著上升,GPX4则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K-4+CCl4组较CCl4组而言,ASCL4、PTGS2的mRNA水平下降,GPX4的mRNA水平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蛋白质免疫印迹的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CCl4组蛋白表达水平下降,MK-4+CCl4组较CCl4组相比,蛋白表达水平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CCl4组铁聚集明显上升,MK-4干预后,MK-4+CCl4组较CCl4组铁聚集点下降。同时在对小鼠肝脏铁代谢基因的检测中发现,与Control组相比,CCl4组铁含量显著上升,FPN、HJV的mRNA水平下降,TFR1的mRNA水平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行MK-4进行保护后,铁含量下降,FPN、HJV的mRNA水平上升,TFR1的mRNA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MK-4提前干预可减轻CCl4诱导的小鼠ALI,其机制可能主要是通过抑制铁死亡并改善了小鼠肝脏铁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胰腺疾病
大网膜包裹胰肠吻合口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史亚波, 李扬, 刘华兵, 王智聪, 黄长文
2024, 40(1): 129-137. DOI: 10.12449/JCH240122
摘要(351) HTML (113) PDF (2134KB)(50)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大网膜包裹胰肠吻合口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根据PRISMA指南完成。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从数据库建立至2022年11月有关大网膜包裹胰肠吻合口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采用Stata 16和Review Manager 5.4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15项研究,共1 83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网膜包裹组术后胰瘘总体发生率较非网膜包裹组更低(OR=0.30,95%CI:0.22~0.41,P<0.001),亚组分析提示网膜包裹组B/C级术后胰瘘发生率较非网膜包裹组更低(OR=0.29,95%CI:0.21~0.39,P<0.001)。网膜包裹组相较于非网膜包裹组,术后胆漏(OR=0.30,95%CI:0.16~0.56,P<0.001)、术后出血(OR=0.35,95%CI:0.24~0.53,P<0.001)、胃排空障碍(OR=0.45,95%CI:0.31~0.64,P<0.001)、腹腔感染(OR=0.55,95%CI:0.40~0.75,P<0.001)、再次手术(OR=0.31,95%CI:0.18~0.54,P<0.001)、术后30天死亡(OR=0.42,95%CI:0.22~0.80,P=0.009)的发生率更低,开放饮食时间更早(MD=-0.98,95%CI:-1.84~-0.11,P=0.03)、术后住院时间更短(MD=-2.44,95%CI:-4.10~-0.77,P=0.004),两组手术方式在手术时间(MD=-13.68,95%CI:-28.31~0.95,P=0.07)及术中出血量(MD=-17.26,95%CI:-57.55~23.03,P=0.4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网膜包裹可降低术后胰瘘、胆漏、出血、腹腔感染、胃排空障碍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手术难度及手术时间。
胰腺导管腺癌行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列线图模型及其预测价值分析
刘舜, 谢诚, 刘亚辉
2024, 40(1): 138-146. DOI: 10.12449/JCH240123
摘要(314) HTML (101) PDF (1060KB)(41)
摘要:
  目的  探究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22年7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行LPD的240例PDAC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肿瘤早期复发(复发时间≤12个月)为研究结局。按照7∶3比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训练组(n=168)与验证组(n=72)。训练组术后早期复发70例(41.67%),非早期复发98例(58.33%)。验证组术后早期复发32例(44.44%),非早期复发40例(55.56%)。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AUC>0.75为该模型有足够的区分度。用Bootstrap重采样法随机抽样1 000次验证,并用验证组再次验证。使用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校准度,决策曲线评估临床实用性。  结果  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A19-9水平≥37 U/mL、肿瘤最大直径>3 cm、肿瘤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术后未行辅助化疗是影响PDAC行LPD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6.265(1.938~20.249)、10.878(4.090~28.932)、3.679(1.435~9.433)、0.209(0.080~0.551)、0.167(0.058~0.480),P值均<0.05]。以此为基础构建列线图模型,AUC=0.895(95%CI:0.846~0.943,P<0.001),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P=0.173)。决策曲线显示列线图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论  术前CA19-9水平≥37 U/mL、肿瘤最大直径>3 cm、肿瘤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术后未行辅助化疗是影响PDAC LPD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为依据构建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术后早期复发。
综述
肝线粒体功能障碍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
杨冰清, 尹静亚, 王琦
2024, 40(1): 147-150. DOI: 10.12449/JCH240124
摘要(740) HTML (406) PDF (561KB)(158)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逐渐成为影响人类肝脏健康的主要原因,其发生发展涉及多方面因素。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对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肝线粒体功能障碍促进NAFLD的发生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肝线粒体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研究的新进展,综述了近年来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肥胖、单纯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关系研究方面的新成果,旨在为靶向线粒体治疗NAFLD提供研究思路。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脂质代谢异常的研究进展
袁诗雨, 杨焕焕, 唐映梅
2024, 40(1): 151-156. DOI: 10.12449/JCH240125
摘要(393) HTML (143) PDF (627KB)(62)
摘要: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肝内中小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近期研究发现PBC患者中脂质代谢异常较为常见,76%的PBC患者常合并血脂异常,其作用及危害备受关注。脂质代谢紊乱在PBC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脂质代谢紊乱在PBC中的表现及作用、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以期为PBC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巨噬细胞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影响
马狄, 邰文琳
2024, 40(1): 157-160. DOI: 10.12449/JCH240126
摘要(307) HTML (143) PDF (542KB)(45)
摘要: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肝内胆汁淤积为特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因素导致进行性小胆管破坏,胆汁淤积,最终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衰竭。巨噬细胞作为一群具有功能异质性的群体,在PBC整个疾病进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归纳了巨噬细胞参与PBC发病机制的可能方式,讨论了其对PBC的影响及相关潜在治疗靶点。本文指出巨噬细胞主要参与了PBC损伤中的先天性免疫,且与肠道微生物失调相联系,在疾病后期与胆汁淤积、肝纤维化、肝硬化有关。
中医药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干预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黄良江, 毛德文, 张荣臻, 黄国初, 王涵, 秦伟彬, 姚春
2024, 40(1): 161-168. DOI: 10.12449/JCH240127
摘要(449) HTML (176) PDF (731KB)(33)
摘要:
肝纤维化(HF)是一种由于慢性肝损伤导致的肝组织结构异常修复的病理过程,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相关研究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可能与HF的发生有关,而中医药在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干预HF方面有着显著疗效。本文概述了程序性细胞死亡影响HF的主要机制,并从中医角度出发探讨中医药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改善HF的可能机制,为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提供新思路。
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与防护策略
冯文娟, 周宁, 汪雨露, 白兆琴
2024, 40(1): 169-174. DOI: 10.12449/JCH240128
摘要(419) HTML (112) PDF (626KB)(67)
摘要:
门静脉血栓(PVT)形成是肝硬化自然病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肝硬化进展有重要影响。本文着重总结了PVT发生的危险因素、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PVT形成的危险因素较多,Virchow三要素即门静脉血流阻滞、血液高凝状态、手术或创伤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以及全身炎症等被认为是PVT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PVT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尚需更多前瞻性研究验证。肝硬化PVT患者的预后较差,完全闭塞性PVT与肝移植术后病死率升高相关。肝硬化患者预防性抗凝治疗已被证实安全有效,将有助于PVT的防治管理。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及其联合方案治疗肝细胞癌的现状与展望
胡泽鑫, 黄金涛, 仲斌演, 沈健, 朱晓黎
2024, 40(1): 175-180. DOI: 10.12449/JCH240129
摘要(547) HTML (345) PDF (603KB)(97)
摘要: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目前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本文从现有技术方式、人群选择、疗效评估等方面阐述了TACE在肝细胞癌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了TACE联合局部治疗、系统治疗的研究进展与前景,以期为相关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外泌体在肝内胆管癌中的作用
唐晋元, 杨陈凤麟, 梁冬乐, 罗雨豪
2024, 40(1): 181-186. DOI: 10.12449/JCH240130
摘要(333) HTML (116) PDF (1357KB)(37)
摘要:
肝内胆管癌(IC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肝癌,其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大多数患者初诊时已处于中晚期。由于缺乏有效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手段,ICC患者5年生存率极低。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分泌的囊泡,包含蛋白质、RNA、脂质等,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载体。近期研究显示外泌体在ICC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外泌体在ICC中的诊断、治疗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并展望外泌体的治疗前景与潜在的临床应用。
慢加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刘韦, 白浪
2024, 40(1): 187-192. DOI: 10.12449/JCH240131
摘要(609) HTML (171) PDF (641KB)(104)
摘要:
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情复杂、进展快、病死率高,其发病机制、病因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而通过慢加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的建立,不仅能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而且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了目前常用的建立慢加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的方法,包括CCl4联合脂多糖(LPS)/D-氨基半乳糖胺法、硫代乙酰胺联合LPS法、血清白蛋白法、胆管结扎术法等。通过分析各种动物模型的特点,为进一步探索更理想的动物模型提供文献基础和实验依据。
半乳糖凝集素-9(Gal-9)介导的免疫调节作用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凌珺, 朱冰, 陈威巍, 王卓然, 余丽梅, 游绍莉
2024, 40(1): 193-198. DOI: 10.12449/JCH240132
摘要(620) HTML (246) PDF (734KB)(41)
摘要:
半乳糖凝集素-9(Gal-9)是能够特异性识别、结合半乳糖苷的半乳糖凝集素家族成员之一。近年研究发现,Gal-9在肝脏中高水平表达,有助于维持肝内免疫稳态并在多种肝脏疾病中发挥生物学功能。本文综述了Gal-9的免疫调节功能及其在不同肝脏疾病中的作用。Gal-9在不同肝脏疾病中通过多种途径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基于对Gal-9具体免疫调节机制和功能的研究,有助于发现Gal-9在肝脏疾病中的治疗作用。
顶端钠依赖性胆汁酸转运蛋白(ASBT)在肝胆疾病中的作用
谢晓暄, 杜丽娜, 郭紫云, 杨燕
2024, 40(1): 199-203. DOI: 10.12449/JCH240133
摘要(647) HTML (143) PDF (606KB)(46)
摘要:
顶端钠依赖性胆汁酸转运蛋白(ASBT)是负责胆汁酸肠道重吸收的关键转运体,对维持胆汁酸和胆固醇稳态起重要作用,其表达受到转录因子、核受体和肠道微生物等多种因素的调控。ASBT的表达和功能异常会导致胆汁酸及胆固醇代谢紊乱,引起多种肝胆相关疾病。目前,ASBT作为一种治疗靶点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ASBT的生物学特征及表达调控机制,并对ASBT在肝胆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胰管高压导致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
冯佳晨, 张平
2024, 40(1): 204-207. DOI: 10.12449/JCH240134
摘要(468) HTML (121) PDF (671KB)(48)
摘要: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与其他病因的急性胰腺炎相比,重症率更高,预后更难预测,发病机制复杂且不清晰。目前已知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血清游离脂肪酸升高有关,但降低血脂的治疗方案并未降低本病的发病率。近期,胰管高压是急性胰腺炎重要的发病机制被进一步证实,而最新研究进展表明高脂血症可通过引起胰管增生、形成胆胰管汇合部蛋白栓、损伤胰管的分泌功能来导致胰管堵塞,胰管堵塞又可引起胰管高压。本文综述了高脂血症在导致胰管堵塞方面的最新研究和进展,并强调胰管高压是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这将为研究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肠道菌群通过干扰小鼠海马脂质代谢调节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昼夜节律性差异
2024, 40(1): 109-109. DOI: 10.12449/JCH2401.gwqkjpwzjj1
摘要(204) HTML (113) PDF (1348KB)(26)
摘要: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的预测:一项基于3D自动化肝脾评估的多中心研究
2024, 40(1): 128-128. DOI: 10.12449/JCH2401.gwqkjpwzjj2
摘要(202) HTML (87) PDF (998KB)(18)
摘要: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丁型肝炎病毒在中国有无HIV-1感染的HBsAg阳性人群中的流行特点
2024, 40(1): 146-146. DOI: 10.12449/JCH2401.gwqkjpwzjj3
摘要:
消息
《临床肝胆病杂志》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
2024, 40(1): 36-36.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被开放学术资源库(ROAD)收录
2024, 40(1): 45-45.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13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2023年度结构化论文双语传播工程
2024, 40(1): 51-51.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4 年1~7 期重点号选题及执行主编
2024, 40(1): 63-63.
摘要(105) HTML (101) PDF (971KB)(11)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综合评价总分在消化病学类核心期刊中连续5年排名第一
2024, 40(1): 75-75.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立场声明
2024, 40(1): 156-156.
摘要(141) HTML (151) PDF (1359KB)(10)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在《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消化病及腹部疾病”学科入选的中文期刊中连续4年排名第一
2024, 40(1): 168-168.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入选“第6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23—2026)”
2024, 40(1): 198-198.
摘要:
致谢
本期审稿专家
2024, 40(1): 23-23. DOI: 10.12449/JCH2401.zhixie
摘要(174) HTML (103) PDF (956KB)(12)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2023 年领军人物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2023 年领军人物
2024, 40(1): 208-208.
摘要(106) HTML (90) PDF (645KB)(13)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2023 年优秀审稿专家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2023 年优秀审稿专家
2024, 40(1): 209-210.
摘要(105) HTML (73) PDF (651KB)(15)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第十七届编委会(2023—2026 年)
《临床肝胆病杂志》第十七届编委会(2023—2026 年)
2024, 40(1): 211-212.
摘要(103) HTML (76) PDF (622KB)(19)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第五届审稿专家(2023—2026 年)
《临床肝胆病杂志》第五届审稿专家(2023—2026 年)
2024, 40(1): 213-214.
摘要(105) HTML (67) PDF (626KB)(18)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稿约
《临床肝胆病杂志》稿约
2024, 40(1): 215-21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