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2期
肝癌肝移植的研究进展 重点号
执行主编:朱继业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

显示方式:
述评
免疫治疗时代下的肝癌肝移植
李照, 朱继业
2021, 37(2): 249-25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01
摘要(780) HTML (422) PDF (1921KB)(140)
摘要:

我国大部分肝癌患者在就诊时不能获得根治性手术治疗,近年来肝癌免疫治疗的突破性进展为这些中晚期肝癌患者带来了曙光。 在肝癌肝移植领域,免疫治疗更是因为在肿瘤免疫和移植免疫中扮演的双重角色而备受关注。 在术前降期治疗和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治疗中均有创新性的应用。 在免疫治疗的时代下如何应用移植肿瘤学思维使肝癌肝移植患者获益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这需要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多学科团队协作,探讨最佳的肝癌肝移植患者治疗策略,最终改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预后。

专家论坛
移植肿瘤学开创肝移植治疗肝癌新时代
韩承祚, 卫强, 徐骁
2021, 37(2): 253-25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02
摘要(654) HTML (140) PDF (1848KB)(65)
摘要:
近年来,外科学、肿瘤学、免疫学、药学和影像学等深度交叉融合,逐渐形成了新兴学科——移植肿瘤学。 随着移植肿瘤学的发展,肝移植在肝胆胰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回溯移植肿瘤学的发展并总结其特点,重点阐述移植肿瘤学发展在肝癌精准诊治,尤其是肝癌肝移植受者选择、供肝来源拓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强调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防治及其机制的探索仍是移植肿瘤学研究的重点攻关方向。
肝癌肝移植转化治疗策略进展
卢倩, 童翾, 汤睿
2021, 37(2): 257-25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03
摘要(1073) HTML (388) PDF (1901KB)(96)
摘要:
肝移植能够在彻底去除肿瘤的同时完整移除病肝,对于合并肝硬化的肝癌患者是最佳选择。 近年来,随着肝癌综合治疗研究的进展,转化治疗理念被引入肝癌外科治疗领域以及肝移植领域,成功的转化治疗有望将超出标准肝癌患者转变为符合标准而接受肝移植手术,从而极大改善其预后。 就肝癌肝移植转化治疗的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儿童肝脏恶性肿瘤的肝移植适应证
张海明, 朱志军
2021, 37(2): 260-26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04
摘要(466) HTML (122) PDF (1836KB)(36)
摘要:
儿童肝脏恶性瘤与成人肝脏恶性肿瘤的起源和发展存在明显差别,即使是同一种肝脏恶性肿瘤,在儿童体内的发生、发展、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面,也与成人存在较大的差别。 肝脏恶性肿瘤的组织学表现和解剖定位可以反映出这些肿瘤侵袭转移的特性、外科手术根治的难度和药物治疗的敏感性。 因此在治疗方式选择上,需要依据这些特点进行判断。 儿童的肝脏恶性肿瘤对化疗等辅助治疗的敏感性更高。 肝移植术前或术后,配合使用化疗等辅助治疗可以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肝移植的适应证范围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的扩展。 儿童肝脏恶性肿瘤中,肝母细胞瘤、肝细胞癌和未分化胚胎肉瘤较为常见,均可以通过肝移植进行治疗,且多数患者预后满意。 儿童肝脏恶性肿瘤如果肝切除治疗预期效果不佳,而肿瘤局限于肝内,均可考虑肝移植。
肝细胞癌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杨扬, 邓宜南
2021, 37(2): 263-26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05
摘要(741) HTML (208) PDF (1848KB)(60)
摘要:
肝移植已经成为肝细胞癌根治性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术后复发与转移严重限制了肝细胞癌肝移植的疗效。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与肝细胞癌复发转移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现就肝细胞癌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策略及建议作一简述,以更好地指导临床。
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防治进展
刘召波, 栗光明
2021, 37(2): 267-27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06
摘要(913) HTML (537) PDF (1864KB)(101)
摘要:
肝移植是根治性治疗肝癌的方法之一,但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严重影响移植患者的长期生存。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免疫抑制剂调整,早期发现以及全面制订肝癌复发后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肝癌肝移植患者临床疗效并改善长期生存。为了进一步改善肝移植患者预后,从预防复发及复发后的治疗两大方面对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的最新防治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
学术争鸣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应否治疗?
庄辉
2021, 37(2): 272-27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07
摘要(1194) HTML (295) PDF (2175KB)(239)
摘要:
国际主要指南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几乎所有指南均不推荐对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启动治疗。本文讨论了关于对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最新证据,以预防其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
指南与规范
中国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2021, 37(2): 278-28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08
摘要(1845) HTML (540) PDF (2013KB)(594)
摘要:
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
中华预防医学会肝胆胰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感染性肿瘤防控学组
2021, 37(2): 286-29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09
摘要(1936) HTML (348) PDF (2056KB)(671)
摘要:
中国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年龄调整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肝癌发病人数占全球55%,肝癌所导致的疾病负担仍呈上升趋势,患者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提高。肝硬化和未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是中国肝癌的主要病因。指南推荐了适合临床实践的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4个层次的肝癌风险人群辨识特征。在医院和社区人群中筛查伴肝癌风险的患者,并科学地进行分层监测。伴有肝癌风险的患者需要终生监测,指南根据风险层次推荐了不同的肝癌监测间隔和工具,对于肝癌高危人群,6个月1次腹部超声联合血清甲胎蛋白监测(常规监测);对于肝癌极高危人群,3个月1次常规监测,6~12个月增强CT或MRI检查1次,以提高早期肝癌诊断率和降低监测成本;低中危人群中,肝癌年发生率低,可延长监测间隔为1年或以上。指南部分推荐意见的成本-效益仍需要进一步评价。
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
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精确放疗学组,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放射肿瘤学专业委员会肝癌学组,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放射生物与多模态诊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精确放疗分会肝癌学组
2021, 37(2): 296-30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10
摘要(457) HTML (121) PDF (1932KB)(127)
摘要:
《2020年英国胃肠病学会与英国肝病学会指南:肝硬化腹水管理》摘译
高方博, 白朝辉, 林苏, 祁兴顺
2021, 37(2): 302-30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11
摘要(561) HTML (303) PDF (1881KB)(230)
摘要:
论著_病毒性肝炎
IL-32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顾静, 王艳, 孙蔚, 赵卫峰, 甘建和
2021, 37(2): 304-30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12
摘要:
  目的  探讨IL-32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92例HBV-ACLF患者,根据确诊后3个月随访情况分为存活组(n=40)和死亡组(n=5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的血清IL-32水平。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主要并发症、WBC、PLT、红细胞比积(HCT)、TBil、ALT、AST、Alb、SCr、PT、INR、HBV DNA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IL-32与其他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IL-32联合MELD评分对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AUC的比较采用正态性Z检验。  结果  2组间HCT、PLT、TBil、SCr、PT、INR、HBV DNA、IL-32、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IL-32与TBil(r=0.952, P<0.001)、MELD评分(r=0.850, 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 IL-32(OR=1.137, 95%CI: 1.040~1.243, P=0.005)和MELD评分(OR=1.055,95%CI:1.001~1.109,P=0.025)是HBV-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IL-32联合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最高(AUC=0.992, 95%CI:0.981~1.000),优于IL-32(AUC=0.984)和MELD评分(AUC=0.87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65、3.182, P值均<0.05)。  结论  IL-32、MELD评分均能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两者联合则预测价值更高。
论著_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扶正化瘀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效果观察
顾宏图, 桂红莲, 徐列明, 郭清, 谢青, 赵长青
2021, 37(2): 309-31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13
摘要(1221) HTML (836) PDF (1871KB)(86)
摘要:
  目的  观察扶正化瘀片(FZHY)联合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3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个中心,肝纤维化Ishak分期≥F3的CHB肝纤维化患者52例,分为FZHY联合ETV组(联合组,n=26)和安慰剂联合ETV组(对照组,n=26),分别治疗48周。治疗前后行两次肝穿刺活检,以两组的肝脏病理纤维化Ishak分期逆转率和肝组织学活动指数(HAI)炎症分级改善率等判断疗效,以心电图等为安全性指标。确定3个分析数据集(全分析集、符合方案集、安全数据集),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CMH χ2法、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  结果  46例患者完成了治疗前后两次肝穿刺,其中联合组22例,对照组24例。治疗48周时,两组Ishak分期下降≥1级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8% vs 54.2%,χ2=5.297,P=0.021)。联合组和对照组HAI分级改善率分别为59.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2,P=0.009)。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生命体征安全性分析、实验室安全性指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在改善肝纤维化和肝脏炎症方面,FZHY联合ETV相较于单用ETV有显著优势,抗病毒联合抗纤维化治疗能够给CHB患者带来更好的肝组织学改善。FZHY联合ETV治疗CHB肝纤维化患者有良好的安全性。
真实世界中不同ALT、AST水平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对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病毒学应答及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
陈宏宇, 亢倩, 罗皓, 谭宁, 潘家莉, 程然, 韩一凡, 杨雨晴, 刘丹, 席宏丽, 于敏, 徐小元
2021, 37(2): 314-31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14
摘要(630) HTML (130) PDF (1858KB)(47)
摘要:
  目的  探讨真实世界中不同ALT、AST水平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对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的病毒学应答,以及治疗后肝硬度测定(LSM)值、4项因素的肝纤维化指数(FIB-4)和AST/PLT比值指数(APRI)的变化情况。  方法  纳入2017年12月—2020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门诊就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计算患者治疗病毒学应答率。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比不同组间基线及治疗结束第12周LSM、FIB-4和APRI的变化;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共纳入4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基线ALT或AST出现异常的患者为33.3%。所有患者DAA治疗第4周病毒学应答率为85.4%,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12、24、48周均为100%;治疗结束第12周较基线LSM[6.1(5.1~12.4) kPa vs 8.6(5.7~16.9) kPa,Z=-1.676,P=0.043]、APRI[0.24(0.19~0.48) vs 0.42(0.23~1.17),Z=-2.050,P=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或AST异常的患者治疗结束12周与基线LSM[8.9(5.6~13.1) kPa vs 14.4(8.0~28.2) kPa,Z=-1.679,P=0.047]、APRI[0.44(0.25~0.50) vs 1.29(0.99~2.09),Z=-3.42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DAA治疗后持续病毒学应答率高,基线ALT或AST有异常较无异常的患者在治疗后LSM及APRI改善更明显。
利福昔明预防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程书平, 李明, 张庆玉, 谭诗云
2021, 37(2): 318-32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15
摘要(668) HTML (205) PDF (2830KB)(73)
摘要:
  目的  评价利福昔明预防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建库至2020年7月5日发表的有关利福昔明预防SBP的随机对照研究(RCT)、队列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对文献进行提取数据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3项研究,共2207例患者,其中6项为RCT,7项为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无预防组相比,利福昔明组的SBP发病率(OR=0.36, 95%CI:0.14~0.96, P=0.04)、死亡率(OR=0.59, 95%CI:0.37~0.95, P=0.03)均明显下降;与诺氟沙星组相比,利福昔明组的SBP发病率(OR=0.39, 95%CI:0.25~0.62, P<0.001)、死亡率(OR=0.55, 95%CI:0.34~0.92, P=0.02)、不良反应(OR=0.36, 95%CI:0.22~0.59, P<0.001)均明显降低,根据预防类型进行亚组分析,两组在初级预防无显著差异(OR=0.56, 95%CI:0.23~1.35, P=0.20),二级预防时利福昔明组的SBP发病率(OR=0.18, 95%CI:0.08~0.43, P<0.001)明显降低。此外,还发现利福昔明可以明显降低肝肾综合征(OR=0.34, 95%CI:0.15~0.77, P=0.01)和肝性脑病(OR=0.55, 95%CI:0.32~0.95, P=0.03)的发生风险。  结论  利福昔明对SBP初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安全有效,在二级预防时,利福昔明优于诺氟沙星,但仍需高质量多中心RCT进行验证。
轻微肝性脑病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不同预后组肠道菌群的变化
李萌浩, 李凯, 汤世豪, 王钲钰, 郭文刚, 殷占新, 韩国宏
2021, 37(2): 326-33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16
摘要(613) HTML (130) PDF (2149KB)(54)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肝硬化轻微肝性脑病(MHE)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不同预后组肠道菌群结构与术前的差异。  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西京医院消化病院住院并接受TIPS治疗的28例MHE患者,分别于术前1~3 d和术后1个月收集粪便样本及采样时临床资料信息,根据术后预后不同分为3组:无HE组(n=8)、MHE组(n=12)和显性脑病(OHE)组(n=8)。对粪便样本采取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测序得到菌群相对丰度并在属水平使用SPSS和R语言对各组间菌群物种多样性,术后变化和变化差异展开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个样本的多重比较,同组患者术前术后的比较采用Wilcoxo符号秩检验。微生物组Beta分析基于Bray Curtis距离矩阵进行主坐标分析(PCoA),使用Adonis法(PerMANOVA)对比组间差异。  结果  基于Bray Curtis距离矩阵的PCoA分析显示,仅MHE组术前和术后的beta多样性明显改变(F=2.71,P=0.049)。术后无HE组原生菌群小杆菌属、粪球菌属、瘤胃菌科某属、解黄酮菌属和狭义梭菌属丰度较术前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2.521、2.1、2.1、2.1和1.96,P值均<0.05);MHE组术后有害菌群颗粒链菌属(Z=2.521, P=0.012)、肠球菌属(Z=2.51, P=0.012)、链球菌属(Z=2.432, P=0.015)和罗氏菌属(Z=2.001, P=0.045)丰度较术前明显下降,但韦荣球菌属(Z=2.353, P=0.019)和巨球菌属(Z=1.955, P=0.05)丰度却明显上升; OHE组术后仅观察到韦荣球菌属丰度较术前升高(Z=2.38,P= 0.017)。3组间菌群变化量(术后丰度/术前丰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HE组vs MHE组vs OHE组:2.00(1.11~91.61) vs 1.21(0.26~6.79) vs 0.09(0.01~0.92),χ2=6.249,P=0.043]。  结论  TIPS术后不同预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有明显的差异,原生菌群丰度的升高可能对缓解HE病情有一定影响。
益生菌在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初级预防中的作用
张群, 牛帅帅, 王宪波
2021, 37(2): 331-33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17
摘要(639) HTML (172) PDF (1939KB)(50)
摘要:
  目的  探讨益生菌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1年内出血风险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08年2月—2017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且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692例,其中346例患者在1年的随访期内接受了益生菌治疗(益生菌组)队列,随后采用1:1倾向评分的方法通过校正Child-Pugh分级、静脉曲张分度、红色征为其匹配346例未接受益生菌治疗的患者(非益生菌组)。所有入选患者均按照指南推荐的初级预防策略进行管理,而益生菌队列则在此基础上辅助了益生菌治疗,观察两个队列1年内静脉曲张出血发生率的差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影响因素的筛选采用向后的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Kaplan-Meier对两个队列EVB的累积发生率进行分析,并用log-rank进行比较。  结果  益生菌治疗是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保护因子(校正危险比=0.510,95%CI:0.299~0.870,P=0.013)。共61例患者在1年的随访期内发生了EVB事件,其中益生菌组23例,非益生菌组38例, 益生菌组1年内EVB的累积发生率明显低于非益生菌组(6.6% vs 11.0%,χ2=4.045,P=0.042),且益生菌组基线时至发生出血的中位时间晚于非益生菌组[137.0(85.0~258.0)d vs 123.0(72.5~206.5)d, Z=-1.101, P=0.271]。  结论  益生菌能有效降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1年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并有延缓出血事件发生时间的趋势。
利用CRISPR/Cas9慢病毒载体构建敲除大鼠肝星状细胞COX-2基因的细胞模型
彭敏, 曹婷, 阳学风, 易世杰, 傅念, 周克兵, 龙建武
2021, 37(2): 336-34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18
摘要(1147) HTML (138) PDF (6689KB)(68)
摘要:
  目的  通过构建CRISPR/Cas9慢病毒载体,转染HSC-T6细胞,获得能稳定表达Cas9蛋白的HSC-T6细胞和COX-2基因缺陷的HSC-T6-COX-2-/-细胞,为后期的功能研究提供良好的工具和手段,为临床上治疗肝纤维化提供新策略。  方法  设计合成COX-2基因特异性的sgRNA(COX-2-sgRNA-1、COX-2-sgRNA-2、COX-2-sgRNA-3),并将其连接至GV371载体上,提取重组后的质粒,将其与包装质粒共同转染到293T细胞,形成慢病毒颗粒,荧光法检测病毒滴度。按照MOI值计算病毒最适用量,先将Lenti-Cas9-puro转染至HSC-T6细胞,嘌呤霉素筛选得到HSC-T6-Cas9细胞,再用Lenti-COX-2-sgRNA-EGFP转染至HSC-T6-Cas9细胞获得HSC-T6-COX-2-/-细胞,通过Cruiser酶切检测及Western Blot等方法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进行敲除验证。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  通过测序验证COX-2-sgRNA表达载体构建成功。重组表达质粒和包装质粒共同转染到293T细胞,形成慢病毒颗粒,荧光法检测病毒滴度均在1×108以上。成功构建能稳定传代的Cas9蛋白的HSC-T6细胞和COX-2基因缺陷的HSC-T6-COX-2-/-细胞模型。HSC-T6-Cas9细胞中LV-Cas9-Puro mRNA相对表达量(541.93±105.76)高于CON组细胞(1.0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995,P<0.01)。通过Cruiser酶切检测及Western Blot试验,结果提示CRISPR/Cas9慢病毒表达载体能在靶点起作用,其中COX-2-sgRNA-2敲除作用最明显,并且COX-2蛋白表达水平较CON组和NC组相比显著下降(P值均<0.05),提示COX-2-sgRNA有活性。  结论  成功构建了针对COX-2靶基因的CRISPR/Cas9慢病毒载体,获得稳定的COX-2基因敲除的HSC-T6-COX-2-/-细胞。
论著_肝脏肿瘤
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术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3年随访结局比较
平春霞, 张静, 赵伟, 马良, 房达, 崔石昌
2021, 37(2): 343-34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19
摘要(539) HTML (179) PDF (2202KB)(46)
摘要:
  目的  比较肝切除术(LR)和肝移植术(LT)两种方法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3年的随访结局。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4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71例HC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LR组(n=83)和LT组(n=88),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分类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两组之间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差异;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对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与LR组对比,LT组的单发肿瘤比例(45.78% vs 85.23%)、直径<3 cm的肿瘤比例(15.66% vs 67.05%)、高Child-Pugh分期比例(9.64% vs 26.14%)明显偏高,LT组的肿瘤复发率明显偏低(48.19% vs 32.9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9.649、46.383、7.833、4.121,P值分别为<0.001、<0.001、0.005、0.042);LR治疗患者的无瘤生存率是46.02%,而LT治疗患者的无瘤生存率为80.71%,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6);LR治疗患者的总生存率是76.44%,而LT治疗患者的总生存率为86.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9);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治疗方法是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RR(95% CI)分别为3.383(1.334~8.579)、0.239(0.093~0.612), P值均<0.05],而治疗方法对于总生存期的预测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232)。  结论  LT更倾向于选择肝功能储备较差的早期肝癌患者,3年无瘤生存率较好。
沉默促癌基因Yap1联合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Huh-7的影响
洪莹晖, 叶明亮, 罗杰, 王纯, 刘佳良, 任超, 蓝偲瑜, 赵秋, 常莹
2021, 37(2): 348-35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20
摘要(479) HTML (210) PDF (3256KB)(20)
摘要:
  目的  研究基因Yap1与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Huh-7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  方法  选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10对人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标本,收集时间2019年6月1日—2019年12月1日。实时荧光定量法和蛋白质印迹法用于检测基因Yap1的表达以及表型相关分子的变化。采用MTT细胞增殖检测试剂检测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处理后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蛋白质印迹实验检测不同干预下细胞凋亡、迁移相关标志物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检测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迁移以及侵袭。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10对人肝癌组织标本中有8对Yap1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相对于人正常肝上皮细胞L02,Yap1在肝癌细胞株Huh-7和HCCL-M3中表达增高。si-Yap1-3转染细胞蛋白水平沉默效率达87.004%。MTT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能够有效抑制Huh-7细胞增殖,其半数抑制浓度为8.683 μmol/L。si-Yap1-3与丹参酮ⅡA联合处理Huh-7肝癌细胞,下游增殖迁移标志物E-钙粘蛋白表达增加,波形蛋白表达降低。Transwell实验结果示,相较于si-NC组,丹参酮ⅡA联合si-Yap1-3处理组细胞迁移、侵袭能力明显降低(43.19±2.88 vs 132.20±10.03,t=8.527,P=0.001;53.95±4.20 vs 179.10±11.11,t=4.484,P=0.011)。si-Yap1-3与丹参酮ⅡA联合处理组细胞凋亡相关标志物Bax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降低,且联合处理组细胞早期凋亡率为25.98%,高于si-NC组的9.21%(χ2=4.078,P<0.05)。  结论  沉默促癌基因Yap1联合丹参酮ⅡA能够促进肝癌细胞Huh-7凋亡,并抑制其迁移侵袭,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缺氧诱导因子1α对肝癌细胞HepG2干细胞特性及表阿霉素敏感性的影响
赵金金, 张海光, 崔非非, 汪磊, 莫清江, 焦路阳
2021, 37(2): 354-35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21
摘要(474) HTML (100) PDF (2169KB)(30)
摘要: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对肝癌细胞HepG2干细胞特性及表阿霉素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  以肝癌细胞为研究对象,肝癌细胞HepG2脂质体转染过表达HIF-1α的质粒作为实验组,转染pcDNA3.1空质粒作为对照组,单独HepG2细胞为HepG2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IF-1α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HIF-1α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D133表达。不同浓度表阿霉素(0、6.25、12.5、25、50 μmol/L)作用3组细胞24 h,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阿霉素(50 μmol/L)处理后细胞凋亡情况。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相较于HepG2组及对照组,实验组HIF-1α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HIF-1α蛋白高表达。HepG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细胞的CD133比例分别为0.040%±0.003%、0.030%±0.010%、20.110%±0.600%,实验组的CD133阳性率显著高于HepG2组和对照组(P值均<0.001)。表阿霉素浓度为25、50 μmol/L时,HepG2组和对照组的细胞活性明显受到抑制,显著低于实验组(P值均<0.05)。50 μmol/L表阿霉素作用48 h后,实验组的细胞凋亡率(67.9%±2.5%)较HepG2组(93.6%±1.5%)和对照组(93.0%±1.2%)明显降低(P值均<0.001)。  结论  过表达HIF-1α的质粒成功转染至HepG2细胞,HIF-1α可提高肝癌细胞干细胞比例使其对表阿霉素耐药。
安罗替尼在肝癌中耐药的差异mRNA筛选
谷俊谋, 王立博, 曾德俊, 陆勤伟, 董凯, 梁若鹏, 王维杰, 朱荣涛, 孙玉岭
2021, 37(2): 358-36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22
摘要(579) HTML (129) PDF (3072KB)(28)
摘要:
  目的  运用ceRNA芯片筛选可能参与肝癌细胞对安罗替尼耐药过程的mRNA。  方法  利用大剂量冲击联合低剂量诱导的方法建立对安罗替尼耐药的肝癌细胞,用CCK8实验进行验证耐药细胞在安罗替尼作用下的细胞增殖差异;运用ceRNA芯片检测耐药肝癌细胞与正常肝癌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对部分芯片测出的部分基因差异进行验证。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Kaplan-Meier法对肝癌样本的总生存期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差异。芯片筛选结果使用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  耐药肝癌细胞与正常肝癌细胞基因表达差异较大,通过缩减范围筛选出差异最大的10个基因进行分析。与耐药和肿瘤生长相关的基因有4个,分别为BIRC2、BIRC7、ABCC2、MAPK8。其中BIRC2、ABCC2、MAPK8表达水平下降(P值分别为0.001 4、0.001 2、0.011 8),BIRC7的表达水平增多(P<0.001)。real-time PCR的验证结论与芯片一致(t值分别为10.74、32.65、18.34、2.80,P值分别为0.000 4、0.000 1、0.000 1、0.044 8)。BIRC7的高表达与MAPK8的低表达对应显著减少的生存期(P值分别0.022 0、0.005 6)。  结论  BIRC2、BIRC7、ABCC2、MAPK8在对安罗替尼耐药的肝癌细胞中差异表达,可能参与了肝癌细胞对安罗替尼耐药的过程。
miR-152-3p靶蛋白差异表达及调控机制在肝癌复发中的作用
刘晨霞, 常凯, 那琬琳, 王艳艳, 牟东, 李华, 江忠勇, 刘媛, 熊杰
2021, 37(2): 364-36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23
摘要(510) HTML (110) PDF (4086KB)(28)
摘要:
  目的  比较肝癌复发与预后良好患者癌组织的蛋白表达,分析miR-152-3p相关的靶蛋白差异及调控机制,探讨miR-152-3p在肝癌复发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TMT标记全蛋白质组学测序方法和RT-PCR分别检测肝癌切除术后2年复发(n=6)与5年预后良好(n=6)患者肝癌组织的蛋白质表达和miR-152-3p的表达水平;联合六大数据库检索分析miR-152-3p靶基因,并运用Gene Ontology、DAVID和REACTOME数据库进行靶基因筛选、富集注释和信号转导通路富集分析;将筛选的miR-152-3p靶基因进行基因突变频率和生存曲线分析,验证miR-152-3p靶基因在肝癌复发中的作用。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肝脏组织有关基因生存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  结果  肝癌切除术后预后良好患者癌组织的miR-152-3p转录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复发患者癌组织的水平(P<0.05)。蛋白测序结果显示,预后良好患者与复发患者的癌组织存在365个差异表达蛋白,联合肝癌复发数据库分析显示,其中有17个蛋白受miR-152-3p调控。进一步的信号通路分析发现,17个受miR-152-3p调控的靶基因其功能集中于线粒体核糖体翻译调控;多重富集发现靶基因与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密切关系的蛋白6个,分别为AKAP1、FOXRED1、MRPL28、MRPL50、SHC1、STAU1。基因突变频率及生存曲线分析发现,线粒体呼吸链相关靶蛋白的功能缺失或减弱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  结论  miR-152-3p在HCC切除术后预后良好和复发患者的癌组织表达差异显著,miR-152-3p在肝癌复发中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靶基因AKAP1、FOXRED1、MRPL28、MRPL50、SHC1、STAU1作用于线粒体呼吸链,影响细胞氧化呼吸功能导致肝癌复发。
论著_其他肝病
不同肝病基础的重症酒精性肝炎患者短期预后评估及其影响因素
朱萍, 赵和平, 韩涛, 叶青, 李庭红, 向慧玲
2021, 37(2): 370-37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24
摘要(482) HTML (115) PDF (2142KB)(45)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肝病基础的重症酒精性肝炎(AH)患者临床特征及其短期预后的评估和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004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170例重症AH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肝病基础分为A型(无肝硬化,n=27)、B型(代偿期肝硬化,n=52)和C型(失代偿期肝硬化,n=91)。计算Maddrey判别函数(MDF)评分、慢性肝衰竭序贯性器官衰竭评估(CLIF-SOFA)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ABIC评分(年龄、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肌酐)以及Glasgow酒精性肝炎评分(GAHS)。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重症AH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差异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各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及95%CI、敏感度、特异度,并应用DeLong法进行比较。  结果  A、B、C型患者28 d生存率分别为88.9%、80.8%和51.6%,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3,P < 0.001)。MELD评分、MDF评分、GAHS评分、ABIC评分和CLIF-SOFA评分预测28 d病死率的AUC(95%CI)分别为0.584(0.493~0.676)、0.696(0.605~0.786)、0.644(0.554~0.735)、0.745(0.662~0.827)和0.795(0.726~0.863);CLIF-SOFA评分与MDF评分、MELD评分、GAHS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CLIF-SOFA评分预测28 d病死率的最佳阈值为8.50分,敏感度为79.0%,特异度为67.9%。发病时不同肝病基础(HR=2.296,95% CI:1.356~3.887,P=0.002)以及合并肝性脑病(HR=1.911,95% CI:1.059~3.449,P=0.031)是28 d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论  不同肝病基础的重症AH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和短期预后,发病时不同肝病基础及合并肝性脑病与重症AH患者28 d预后密切相关。CLIF-SOFA评分能够较好地预测重症AH患者28 d预后。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陈小彬, 袁加琪, 王志鑫, 樊海宁, 许召君, 梅学鹏, 王海久, 马佳敏, 周瀛, 侯立朝
2021, 37(2): 375-37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25
摘要(333) HTML (116) PDF (2281KB)(21)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Ⅱ)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242例行肝泡型包虫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SⅡ数值。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SⅡ的最佳临界值,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进行分析,并用log-rank比较两组生存率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  SⅡ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术后病死率呈正相关(r=0.267,P < 0.001)。应用ROC曲线确定术前SⅡ的最佳临界值为758.92,将242例患者分为低SⅡ组(SⅡ≤758.92,126例)和高SⅡ组(SⅡ>758.92,n=116例)。低SⅡ组与高SⅡ组肝泡型包虫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20%、88.47%、66.10%和90.80%、53.05%、27.40%,低SⅡ组累积生存率>50%,平均生存时间为55.584个月(95%CI:53.550~57.617);高SⅡ组累积生存率 < 50%,平均生存时间为39.384个月(95%CI:35.070~43.698),中位生存时间为43个月(95%CI:34.694~51.306),低SⅡ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高SⅡ组,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79,P <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Ⅱ>758.92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HR=5.907,95% CI:3.386~10.306,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外周血SⅡ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3.507,95% CI:1.911~6.435,P=0.001)。  结论  术前SⅡ水平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有明确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术前外周血SⅡ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20例糖原累积症Ⅸa型患者的临床和基因特点分析
李玉川, 陆怡, 冯佳燕, 王建设
2021, 37(2): 380-38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26
摘要(807) HTML (105) PDF (2251KB)(70)
摘要:
  目的  总结糖原累积症Ⅸa型(GSD Ⅸa)患者的临床和基因特点,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并经基因确诊的20例GSD Ⅸa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和基因特点。  结果  20例GSD Ⅸa型患者均为男性,确诊中位年龄为2.5岁。所有患者均有肝肿大,转氨酶水平升高;生长发育迟缓5例(25.0%),空腹低血糖19例(95.0%),高乳酸血症14例(70.0%),高甘油三酯血症9例(45.0%),高胆固醇血症5例(25.0%)。8例患者进行了空腹血酮检查,结果显示均升高;所有患者尿酸均正常,5例(25.0%)患者尿酮体阳性。18例患者进行了肝穿刺检查,其中15例存在轻至中度肝纤维化。共检测到16种PHKA2基因突变,5种为已知致病突变,11种为新突变,其中c.3614位点是高发突变位点。所有患者均使用生玉米淀粉治疗,大多数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为好转。  结论  GSD Ⅸa型以男性为主。肝肿大,转氨酶升高,生长发育迟缓,空腹低血糖,空腹血酮升高,尿酸正常需考虑该病可能。可通过肝穿刺协助诊断,临床生化指标和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及分型。该病多数临床表现较轻,但也可导致肝纤维化,使用生玉米淀粉治疗能够改善病情。
游离脂肪酸诱导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李晓芸, 倪茜茜, 华静
2021, 37(2): 385-38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27
摘要(1214) HTML (235) PDF (2265KB)(99)
摘要:
  目的  探讨游离脂肪酸诱导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  胶原酶原位灌注法分离C57BL/6小鼠原代肝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NC)组和混合游离脂肪酸(FFA)处理组,并制备肝细胞条件培养液(CM),以CM干预巨噬细胞株RAW264.7。油红O染色检测肝细胞内脂质沉积情况,Real-time PCR检测肝细胞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和巨噬细胞M1/M2型极化基因表达,ELISA检测肝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  结果  与NC组相比,FFA孵育诱导肝细胞内大量脂滴沉积,细胞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15.65、3.49,P值均 < 0.05)。FFA显著上调肝细胞脂质合成基因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和脂肪酸合酶的mRNA表达(t值分别为2.89、2.82,P值均 < 0.05),并降低脂质分解基因脂酰辅酶A氧化酶1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的mRNA表达(t值分别为14.30、3.36,P值均 < 0.05)。FFA诱导肝细胞培养上清炎性细胞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水平明显增加(P值均 < 0.05)。相比CM-NC,CM-FFA显著增加巨噬细胞M1型基因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2、TNFα和IL-6 mRNA表达(P值均 < 0.05),降低M2型基因IL-10 mRNA表达水平(P < 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M-FFA显著增加巨噬细胞TLR4、磷酸化NF-κBp65和磷酸化NF-κB抑制因子表达水平(t值分别为2.88、3.69、3.54,P值均 < 0.05)。  结论  FFA诱导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和炎症反应可促进巨噬细胞M1型极化,启动和触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
论著_胰腺疾病
不同细胞病理学分级标准对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诊断胰腺癌的影响
孟海轮, 李素文, 宋育林, 鲍峻峻, 刘衡, 梅俏
2021, 37(2): 390-39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28
摘要(577) HTML (110) PDF (1985KB)(36)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细胞病理学分级标准对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EUS-FNA)诊断胰腺癌效能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1年5月—2019年3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US-FNA检查的256例胰腺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胰腺细胞病理学诊断结果,以手术病理结果和随访情况作为最终诊断,评估影响EUS-FNA诊断效能的相关因素。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不同细胞病理学分级标准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结果  剔除失访患者67例,共189例患者纳入研究,按巴氏细胞病理学标准,EUS-FNA诊断细胞病理学结果为异型细胞47例,疑癌细胞25例,癌细胞20例,未见肿瘤细胞97例。133例经术后病理和随访结果证实为胰腺癌,其中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分别为:未见肿瘤细胞52例,异型细胞36例,疑癌细胞25例,癌细胞20例。EUS-FNA诊断胰腺癌的真阳性率为60.90%(81例),假阴性率为39.10%(52例);非胰腺癌56例,假阳性率为19.64%(11例),真阴性率为80.36%(45例)。EUS-FNA诊断胰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3(95% CI:0.561~0.724)。联合不同细胞病理学分级标准,分别以“发现异型细胞或可疑癌细胞或癌细胞均为阳性”“发现可疑癌细胞或癌细胞均为阳性”和“发现癌细胞为阳性”为诊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以“发现异型细胞或可疑癌细胞或癌细胞均为阳性”为诊断标准,EUS-FNA诊断胰腺癌的效能提高,敏感度为50.38%,特异度为75.00%。189例患者EUS-FNA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88%(13例),主要为高淀粉酶血症和腹痛。  结论  联合不同细胞病理学分级标准有助于提高EUS-FNA对胰腺癌的诊断效能。
短篇论著
10例Dubin-Johnson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武永乐, 刘晖, 邱新野, 孙亚男, 曾庆环, 刘远志, 李鹏, 张世斌
2021, 37(2): 396-39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29
摘要(506) HTML (102) PDF (2389KB)(59)
摘要:
病例报告
晚期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后黄疸的诊治及鉴别1例报告
谢思, 杨明, 黄缘, 魏来
2021, 37(2): 400-40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30
摘要(347) HTML (141) PDF (2088KB)(43)
摘要:
肝移植术后并发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1例报告
韩军伟, 吴广东, 汤睿, 陈虹, 卢倩
2021, 37(2): 403-40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31
摘要(489) HTML (161) PDF (2200KB)(32)
摘要:
草绿色链球菌脓毒症合并肝脓肿及肝静脉血栓1例报告
冯丽娜, 王尧, 马博, 黄剑洁, 张晓雪, 温晓玉, 牛俊奇, 金清龙
2021, 37(2): 405-40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32
摘要(448) HTML (213) PDF (2002KB)(32)
摘要:
缓症链球菌肝脓肿1例报告
封立魁, 杜国盛
2021, 37(2): 408-41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33
摘要(527) HTML (310) PDF (2226KB)(44)
摘要:
以胆汁淤积性黄疸发病的新生儿脑腱黄瘤病1例报告
张茂燕, 李林, 吴成
2021, 37(2): 411-41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34
摘要(430) HTML (208) PDF (1998KB)(34)
摘要:
综述
辅助性T淋巴细胞17/调节性T淋巴细胞比值失衡在HBV相关肝脏疾病进展中的作用
唐光俊, 游晶, 刘怀鄂, 彭玉娟
2021, 37(2): 414-41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35
摘要(695) HTML (224) PDF (1935KB)(49)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损害多发生在免疫介导作用下,考虑病毒感染和免疫反应的相互作用是疾病病情进展的重要原因。慢性乙型肝炎可发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回顾了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与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的发现起源,叙述了二者自身特性,同时阐述了在维持免疫系统稳定过程中二者所起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详细分析了细胞失衡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癌等各个阶段中的作用,指出Th17/Treg失衡会促使HBV相关肝脏疾病病情加重。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进展
宋凯敏, 刘俊
2021, 37(2): 419-42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36
摘要(740) HTML (119) PDF (1897KB)(62)
摘要:
肝活检是诊断肝脏疾病的金标准,胃镜是诊断食管胃静脉曲张的金标准;但二者均为有创检查,因此应用受限。近年来瞬时弹性成像技术作为无创检测,临床已经广泛采用。介绍了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肝脂肪变、肝硬化及肝癌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未来可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早期联合诊疗方面进行更多研究。
肠道微生态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关系
刘玉, 张宇一, 邹颖, 袁伟, 郭红英, 梅雪, 王介非, 钱志平
2021, 37(2): 425-42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37
摘要: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终末期肝病的常见严重并发症,肠道微生态与SBP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细菌易位是SBP发病的关键机制。归纳了肝硬化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特征,简述了肠道菌群在SBP发生、进展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调整肠道微生态改善SBP提供理论基础。
肝源性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
胡晗, 田彩云, 张国远, 林世德
2021, 37(2): 429-43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38
摘要(814) HTML (113) PDF (1865KB)(105)
摘要:
肝源性糖尿病(HD)是终末期肝病的常见并发症,对患者预后的不良影响已得到大量研究证实。近十年国内外对HD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系统综述了HD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为临床医生的诊断与治疗HD提供参考。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肝癌的风险预测模型
徐佰国, 向慧玲, 韩涛
2021, 37(2): 433-43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39
摘要(642) HTML (144) PDF (1863KB)(89)
摘要:
HBV感染是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病因之一。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明显降低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癌的发生风险,但部分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患者,最终仍发生肝癌。因此,有必要对此类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进行早期识别和预测。当前根据肝硬化、年龄、性别、肝硬度、病毒学、血清学指标、饮酒情况、糖尿病病史等危险因素,形成了一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肝癌的风险预测模型,这些预测模型包括mREACH-B、PAGE-B、mPAGE-B、APA-B、CAMD、AASL、REAL-B等。综述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肝癌的风险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抑制剂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王昭月, 魏来, 黄缘
2021, 37(2): 437-44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40
摘要(541) HTML (178) PDF (2049KB)(64)
摘要:
肝细胞癌(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缺乏特异性表现,超过一半的患者在初诊时已处于进展期。靶向治疗和系统化疗是进展期HCC的主要治疗方法,疗效有限。近年来,免疫治疗迅速发展。介绍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PD-1/PD-L1)抑制剂在HCC治疗中的现状,归纳了多项临床试验的数据结果,分析了单药治疗及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通过分析表明,免疫治疗已成为全身系统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是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HCC的疗效,其安全性亦在可控范围内,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与肝癌的关系
胡晓, 毛德文, 牙程玉
2021, 37(2): 444-44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41
摘要(438) HTML (589) PDF (1862KB)(49)
摘要:
我国肝病多发,肝癌一直是国民健康的一大威胁,目前临床针对肝癌的防治手段效果欠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将焦点转向了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或可为肝癌防治提供全新靶位。现就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在肝癌治疗中的潜力作一综述。
循环microRNA作为肝细胞癌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谢惠君, RashedNasot, 宁勇, 高川
2021, 37(2): 448-45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42
摘要(642) HTML (197) PDF (1859KB)(56)
摘要: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其高死亡率与当前对HCC的诊断和监测手段不理想密切相关。microRNA(miRNA)在HCC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异常表达是HCC病理中的常见现象,且miRNA能被细胞释放到循环血中稳定存在。通过讨论miRNA在HCC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提出循环miRNA有望成为HCC早期诊断、监测治疗和评估预后的潜在标志物,并分析了现阶段该潜在标志物在临床验证中所面临的问题。
非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因及治疗进展
李洋洋, 谢正元
2021, 37(2): 452-45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43
摘要(616) HTML (637) PDF (2502KB)(90)
摘要:
随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非肥胖人群中的流行,越来越多的研究探讨了NAFLD在非肥胖人群中的意义。与肥胖型NAFLD患者相比,非肥胖型NAFLD患者虽缺乏肥胖表型,但仍存在代谢紊乱,其发生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大。目前针对非肥胖型NAFLD尚无治疗相关的有效药物,且现有的治疗方式各有优势,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非肥胖型NAFLD的病因及治疗进展方面进行综述,为指导非肥胖型NAFLD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
刘素彤, 于中杰, 赵文霞
2021, 37(2): 458-46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44
摘要(1116) HTML (292) PDF (2123KB)(100)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肝病之一,中药治疗NAFLD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与改善脂质代谢、减轻肝脏炎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先天免疫和抗肝纤维化等有关。总结了目前中药治疗NALFD作用机制的现有数据,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脂毒性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张丽慧, 刘鸣昊, 赵文霞
2021, 37(2): 463-46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45
摘要(841) HTML (384) PDF (1962KB)(73)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目前是体检时肝脏生化学指标异常的首要原因,但其发生发展的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简述了脂毒性通过触发肝脏内质网应激、细胞死亡、炎症三种病理反应驱动NAFLD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的发生及转化,认为脂毒性是促进NAFLD向炎症、纤维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为NAFLD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雌激素及其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彭娟, 李良平
2021, 37(2): 467-47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46
摘要(734) HTML (195) PDF (1860KB)(46)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剧增,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虽然对NAFLD发病相关机制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对NAFLD的性别差异的理解依然不够。雌激素作为重要的性激素,通过调节情绪及能量稳态、脂肪组织功能及分布、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肝脂蓄积、肝脏免疫等影响NAFLD的发生及发展。充分认识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在NAFLD中的作用机制,为NAFLD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microRNA-335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
袁亚杰, 丁豪杰, 孔庆明
2021, 37(2): 471-47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47
摘要(594) HTML (103) PDF (2858KB)(33)
摘要:
近年来,microRNA(miRNA)在肝脏病理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备受关注。在病毒性及脂肪性肝炎中, miRNA-335通过Y盒上的性别决定区(SOX)4转录因子调控肝炎进展;在进展性肝纤维化及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miRNA-335通过缺氧诱导因子1α、磷酸酶和紧张素同系物、靶向Rho蛋白激酶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碱性螺旋-环-螺旋转录因子家族1及间质-上皮细胞转化因子等靶基因调控肝脏中胶原的产生、沉积和降解,从而调控肝星状细胞或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主要归纳了近几年报道的miRNA-335在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现有研究,提出miRNA-335/巯基氧化酶1调控轴可能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介导青蒿琥酯抗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猜想,以期为抗肝纤维化及其他肝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HLA基因多态性与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
王露媛, 姜敏杰, 高普均
2021, 37(2): 475-47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48
摘要(861) HTML (146) PDF (1927KB)(78)
摘要:
药物性肝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其临床诊治极为困难,且易发展成急性肝衰竭。相关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已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与药物性肝损伤之间有很强的遗传相关性。综述了药物性肝损伤的HLA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以期揭示免疫因素在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发现相应基因生物标志物,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胆汁酸-法尼醇核受体R-肠道微生态轴在肝衰竭发生及肝再生中的作用机制
陈研焰, 蓝艳梅, 王明刚, 毛德文
2021, 37(2): 480-48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49
摘要(674) HTML (121) PDF (1878KB)(47)
摘要:
肝衰竭是常见的内科危重症,短时间内肝细胞大面积坏死而超过肝细胞再生能力导致该病病死率极高,促进有效肝再生是拮抗肝衰竭的关键。近年来发现胆汁酸、法尼醇核受体R、肠道微生态在肝衰竭和肝再生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胆汁酸、法尼醇核受体R、肠道微生态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及三者对肝衰竭和肝再生机制的作用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肝衰竭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Toll样受体4与胰腺癌的关系
褚成龙, 唐朝辉, 徐露瑶, 李昌旭, 王英超
2021, 37(2): 485-48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2.050
摘要:
Toll样受体4(TLR4)是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关键调节因子。TLR4在胰腺疾病方面的作用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已经有大量研究证明了TLR4与胰腺癌密切相关。主要探讨了TLR4在胰腺癌中的异常表达、调控机制,及其治疗癌症方面的潜力,以期为认识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新的启示。
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
具有临床意义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清除HCV后的临床结局和血液动力学变化
朱琦, 牛俊奇
2021, 37(2): 252-252.
摘要(152) HTML (61) PDF (905KB)(19)
摘要:
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远端胆管恶性狭窄优于塑料支架
李家速, 方军
2021, 37(2): 342-342.
摘要(183) HTML (253) PDF (903KB)(14)
摘要:
糖皮质激素治疗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并发糖尿病时胰岛素分泌的改善
王珊珊, 高润平
2021, 37(2): 353-353.
摘要(157) HTML (106) PDF (910KB)(20)
摘要:
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成功停药相关的病毒和免疫因素
孟方园, 高沿航
2021, 37(2): 395-395.
摘要(172) HTML (78) PDF (967KB)(32)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男性人群患结直肠息肉风险增高
陈文霞, 荆绪斌, 蔡先彬
2021, 37(2): 399-399.
摘要(145) HTML (116) PDF (905KB)(18)
摘要:
肝硬化和不可控制的静脉曲张出血患者死亡率的决定因素
王妍, 金清龙
2021, 37(2): 410-410.
摘要(164) HTML (90) PDF (908KB)(21)
摘要:
RNA编辑介导了COPA的功能转换
张海玲, 胡玉林
2021, 37(2): 479-479.
摘要(124) HTML (103) PDF (908KB)(18)
摘要:
读者·作者·编者
勘误
2021, 37(2): 363-363.
摘要(255) HTML (73) PDF (897KB)(26)
摘要:
勘误
2021, 37(2): 407-407.
摘要(170) HTML (70) PDF (899KB)(14)
摘要:
消息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年1-9期“重点号”选题及各期执行主编
2021, 37(2): 277-277.
摘要(198) HTML (86) PDF (898KB)(22)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荣获“第五届吉林省新闻出版奖精品奖·期刊精品奖”
2021, 37(2): 285-285.
摘要(128) HTML (71) PDF (896KB)(16)
摘要: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21年征稿征订启事
2021, 37(2): 457-457.
摘要(213) HTML (323) PDF (898KB)(1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