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ISSN 1001-5256 (Print)
ISSN 2097-3497 (Online)
CN 22-1108/R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7期
“慢性HBV感染重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重点号
本期执行主编:赵景民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 第五医学中心

显示方式:
述评
慢性HBV感染重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蒋丽娜, 李玮, 赵景民
2021, 37(7): 1489-149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01
摘要(979) HTML (169) PDF (2067KB)(173)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CBI)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世界范围内慢性肝病常见的两大病因,CBI重叠或合并NAFLD(Co-CBI&NAFLD)的情况较普遍。Co-CBI&NAFLD两者的相互影响作用,尤其是NAFLD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疾病进展、抗病毒疗效及结局的影响作用尚存在争议。现有的Co-CBI&NAFLD临床与基础研究结果显示,NAFLD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HBV DNA复制,表现为血清HBV DNA载量相对较低,并可能增加慢性CHB患者血清HBsAg转阴率;基于临床前瞻性或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Co-CBI&NAFLD较单纯CHB肝纤维化进展呈加快趋势,乃至肝硬化及HCC发生率亦呈增加态势;Co-CBI/NAFLD组织学上两者病变并存,各自特征性病变鉴别困难。目前Co-CBI&NAFLD的自然史、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病理学特征尚待确认,NAFLD对CHB疾病进程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对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及疾病结局尚缺乏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尚无Co-CBI&NAFLD诊疗或管理指南。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无疑将有助于加深对Co-CBI&NAFLD的理解与认识,规范并提高临床诊疗或管理效果,降低相关终末期肝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专家论坛
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复制与脂代谢的相互影响
文夏杰, 李桂馨, 李婕, 饶慧瑛, 贾继东, 鲁凤民
2021, 37(7): 1495-150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02
摘要(1952) HTML (173) PDF (1978KB)(377)
摘要:
慢性HBV感染者人数依然庞大,严重危害国人健康。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部分临床研究显示,HBV感染并存NAFLD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也有NAFLD促进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疾病进展的报道。通过文献检索及综述,探究合并NALFD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复制与脂代谢异常及脂肪肝发生的相互影响,以期为HBV抗病毒治疗及预防NAFLD的发生提供思路。
慢性HBV感染重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自然史、无创诊断及临床管理
徐亮, 李萍, 陈林, 宓余强
2021, 37(7): 1501-150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03
摘要(895) HTML (131) PDF (2001KB)(111)
摘要:
慢性HBV感染(CBI)重叠NAFLD情况日益普遍,而在重叠NAFLD对肝病自然史影响的研究中,多数认为重叠NAFLD促进了CBI患者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并促进了包括肝病死亡在内的全因死亡率,但也有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CBI重叠NAFLD时发生肝损伤的病因诊断是一个难题,金标准仍是肝组织病理,而探讨无创诊断方法意义重大;CBI重叠NAFLD需要在积极防治NAFLD的基础上根据现行CBI诊疗指南酌情进行抗HBV感染治疗。
慢性HBV感染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抗病毒治疗面临的问题
唐艳华, 陆星宇, 孙剑
2021, 37(7): 1508-151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04
摘要(851) HTML (255) PDF (1993KB)(119)
摘要:
随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的增加,慢性HBV感染合并NAFLD在临床实践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在ALT升高的情况下,确定潜在原因并及时实施有效干预可降低疾病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风险。然而,国内外指南尚缺乏对慢性HBV感染合并NAFLD患者的临床管理建议。回顾了慢性乙型肝炎和NAFLD的新近指南,探讨合并NAFLD对慢性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适应证、临床疗效和长期预后的影响,为这类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借鉴。
线粒体损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肖卫纯, 安威
2021, 37(7): 1515-152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05
摘要(2031) HTML (674) PDF (3281KB)(271)
摘要:
线粒体是重要的细胞器,调节细胞脂质代谢、氧化磷酸化和ATP合成。线粒体生物合成障碍、稳态失衡乃至结构破坏都将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以及氧化应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肝细胞脂质堆积为特征的慢性肝病。NAFLD是一个进展性疾病,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变、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这一轴向过程。目前认为线粒体在NAFLD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NAFLD也被称为“线粒体病”。综述了脂质代谢障碍、氧化应激、线粒体稳态失衡等线粒体损伤与NAFLD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热点·视点·观点
全球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公共卫生威胁:促进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崔富强
2021, 37(7): 1522-152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06
摘要(853) HTML (220) PDF (1927KB)(96)
摘要:
2021年5月20日WHO发布《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性传播感染全球2021年进展报告,全球卫生部门战略责任》显示,全球2019年估计仍有2.96亿HBV感染者,5800万HCV感染者。在慢性感染者中,仅有3040万(10%)的慢性HBV感染者被诊断,其中660万(22%)接受抗病毒治疗。全球有1520万(21%)的HCV感染者被确诊,其中940万(62%)的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尽管截止2020年全球在消除病毒性肝炎工作中有显著的进展,但距实现2030年目标仍存在很大差距,需要全球重视对消除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性,促进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不仅需要WHO和各大区继续为消除病毒性肝炎提供支持,各成员国也应积极落实消除病毒性肝炎的行动,尽快推动诊断和治疗的国家策略,提升诊断和治疗的覆盖率。
学术争鸣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应重新评估诊断标准并将研究重点着眼于>35岁人群
周乙华
2021, 37(7): 1525-152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07
摘要(506) HTML (101) PDF (1915KB)(90)
摘要:
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不宜“全员治疗”
胡爱荣, 胡耀仁
2021, 37(7): 1527-152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08
摘要(633) HTML (150) PDF (1901KB)(115)
摘要:
关于日本肝病学会《乙型肝炎治疗指南(第3.3版)》中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推荐意见的思考
王爱平, 温春阳
2021, 37(7): 1528-152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09
摘要(803) HTML (181) PDF (1902KB)(122)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期患者显著肝损伤的列线图模型及其预测价值分析
王春艳, 杨武才, 谭文辉, 邓亚, 郭畅, 张珊, 王建军, 陈国凤, 纪冬
2021, 37(7): 1529-153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10
摘要(937) HTML (164) PDF (2739KB)(79)
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IT-CHB)患者显著肝损伤的高危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17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接受肝活检的382例慢性HBV感染者的资料,按照肝组织是否存在显著肝损伤分为2组,显著肝损伤组(≥G2或S2,n=82)和非显著肝损伤组(n=300)。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2组间比较采用Mann- Whitney U检验; 多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采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高危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用C-指数、ROC曲线、校准曲线以及Bootstrap法来评价列线图的区分度及校准度。  结果  2组年龄、HBV DNA载量、ALT、AST、PL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71,Z值别为-4.924、-3.693、-6.945、-0.585、-5.723,P值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4,95%CI: 1.043~1.107,P<0.001),HBV DNA载量(OR=0.442,95%CI: 0.314~0.624,P<0.001),AST(OR=1.096,95%CI: 1.051~1.142,P<0.001),PLT(OR=0.992,95%CI: 0.986~0.998,P=0.006)是显著肝损伤的高危因素。基于以上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预测显著肝损伤的C-指数为0.845,并且有拟合度高的校正曲线,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5(95%CI: 0.795~0.895),显著优于APRI(AUC=0.781,95%CI: 0.723~0.840)以及FIB-4 (AUC=0.802,95%CI: 0.746~0.859)。  结论  免疫耐受期具有显著肝损伤的患者比例并不少见,基于年龄、HBV DNA、AST、PLT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可用于个体化预测IT-CHB患者的显著肝损伤,减少肝活检,为抗病毒的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指南与规范
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试行)
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 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
2021, 37(7): 1534-153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11
摘要(867) HTML (447) PDF (3399KB)(239)
摘要: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肝硬化、肝细胞癌的重要病因之一。我国约有1000万例慢性HCV感染者,但是,我国仍有大约70%以上的HCV感染者并没有被发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以及医疗机构是目前我国发现HCV感染者和患者的主要场所,我们制定了《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希望促进医疗机构管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的多学科、多部门联合,加强医疗机构对检出抗-HCV阳性就诊者的咨询和转诊,促进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和抗病毒治疗。
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肝硬化失代偿的专家共识(2021)
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专业学组
2021, 37(7): 1540-154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12
摘要(1467) HTML (1504) PDF (1991KB)(575)
摘要:
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中西医结合康复专家共识
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专项“中医药延缓乙型肝炎相关肝癌进展的综合治疗方案研究”课题组,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肿瘤专业委员会, 河南省康复医学会消化康复分会,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分会
2021, 37(7): 1545-154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13
摘要(835) HTML (493) PDF (2019KB)(186)
摘要:
《2021年欧洲肝病学会专家立场声明:慢性肝病、肝胆恶性肿瘤及肝移植受者COVID-19疫苗的接种》摘译
耿家宝, 于乐成
2021, 37(7): 1550-155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14
摘要(623) HTML (131) PDF (1965KB)(73)
摘要:
指南解读
《2020年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实践指南:肝病的临床营养》解读
贾丹丹, 朱桂英, 廖诗瑶, 章慧, 郭慧, 杨莉莉, 王长淼
2021, 37(7): 1553-155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15
摘要(1314) HTML (203) PDF (1959KB)(390)
摘要:
2020年12月,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ESPEN)发布了最新的肝病临床营养实践指南,该指南基于已发表的ESPEN肝病临床营养指南及最新临床证据,对急性肝衰竭、酒精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肝移植患者的营养和代谢管理提出103条陈述和建议,全面概括了临床营养诊治原则和诊疗措施,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营养方案指导。
论著_病毒性肝炎
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儿童抗病毒治疗临床随访
赵攀, 董漪, 刘佳琦, 高雪, 武艺伟, 朱世殊, 王丽旻, 魏振满
2021, 37(7): 1558-1560.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16
摘要(689) HTML (111) PDF (2006KB)(72)
摘要:
  目的  评估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儿童抗病毒治疗的长期临床获益。  方法  对前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的46例治疗组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儿童进行长期随访,在临床试验开始后的第108、120、132、144、168、192周分别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  结果  46例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结束(第192周)与临床试验完成时(临床试验开始后第96周)相比较,血清HBV DNA阴转增加3例,血清HBeAg阴转增加7例,HBeAg抗体转换增加6例,血清HBsAg阴转例数无变化,HBsAg抗体转换例数增加3例,总计分别为37例(80.4%)、22例(47.8%)、21例(45.7%)、10例(21.7%)、10例(21.7%)。9例(19.6%)未达到HBV DNA阴转,停药后均出现病毒学突破。  结论  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儿童抗病毒治疗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深入论证。
过表达HBx的肝细胞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和活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任婷玉, 聂赫中容, 肖利佳, 林芳楠, 王大明, 宋春丽, 周义文
2021, 37(7): 1561-156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17
摘要(919) HTML (289) PDF (3213KB)(61)
摘要:
  目的  探讨HBV感染对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  收集2020年11月—2021年1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30份、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42份、肝细胞癌患者血浆30份及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血浆18份,ELISA法检测血浆和条件培养液中HBx、TGFβ1、多巴胺β羟化酶(DBH)和羟脯氨酸(Hyp)的含量。采用LO2细胞构建过表达HBx稳转株细胞, LO2细胞分为LO2-HBx组(稳定表达HBx)、阴性对照组(LO2-con)、空白组,分别制备LO2-HBx、LO2-con和LO2细胞(Mock)的条件培养基,孵育人HSC株LX-2,分为LX-2/LO2-HBx、LX-2/LO2-con、LX-2/Mock 3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变化。采用rhTGFβ1刺激LX-2细胞,另采用TGFβ1受体抑制剂处理LX-2/LO2-HBx组细胞。荧光定量PCR或Western Blot法检测LO2细胞中的HBx及上述LX-2细胞中α-SMA、Col1A1、DBH和TGFβ1的表达。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比较方法采用Bonferroni法;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  结果  LO2-HBx可稳定表达HBx蛋白,其培养上清中TGFβ1含量升高(F=324.701,P<0.01);共培养LX-2/LO2-HBx组细胞发生明显细胞形态变化,出现细胞收缩,胞突明显伸长,胞内脂滴减少,与LX-2/LO2-con组比较其增殖活力明显增强(P<0.05),且α-SMA和Col1A1的mRNA(F值分别为144.712和76.680,P值均<0.01)及蛋白(F值分别为234.142和528.708,P值均<0.001)表达水平升高;LX-2/LO2-HBx组细胞中TGFβ1 mRNA(F=29.382, P<0.01)及DBH mRNA水平升高(F=42.662, P<0.01)。随着rhTGFβ1刺激浓度的增加,LX-2细胞中α-SMA(F=1 794.031,P<0.01)、Col1A1(F=91.340,P<0.01)及DBH(F=2 501.011,P<0.01)表达增加,在rhTGFβ1 10 ng/ml时达到峰值。在LO2-HBx组条件培养液中加入TGFβ1受体抑制剂后LX-2细胞中DBH和Col1A1的表达较对照组下调(t值分别为3.603、5.798,P值均<0.05)。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的血浆TGFβ1(F=51.188,P<0.001)、HBx(F=39.227,P<0.001)、DBH(F=34.431,P<0.001)及Hyp(F=16.211,P<0.001)较健康对照组升高,血浆中HBx与TGFβ1、TGFβ1与DBH、Hyp与DBH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931、0.863、0.765(P值均<0.001)。  结论  HBx蛋白可促进LO2细胞分泌TGFβ1,诱导LX-2的增殖和活化,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并上调LX-2细胞中TGFβ1及DBH的表达;rhTGFβ1刺激可诱导LX-2活化和DBH表达上调。
论著_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5种血清无创模型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期诊断价值的比较
周新兰, 王雁冰, 陆伟, 李秀芳, 黄丹, 张占卿, 丁荣蓉
2021, 37(7): 1567-157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18
摘要(1032) HTML (199) PDF (1963KB)(92)
摘要:
  目的  评价AST/PLT比值指数(APRI)、纤维化评分(FIB-4)、GGT与PLT比值(GPR)、哥德堡大学肝硬化指数(GUCI)评分和King's评分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肝胆内科住院期间接受肝组织活检及常规实验室检查的CHB患者612例。依据Scheuer方法进行炎症分级(G)和纤维化分期(S),并依据临床指标分别计算APRI、FIB-4、GPR、GUCI评分和King's评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两变量间相关性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诊断性能。  结果  GPR、APRI、FIB-4、King's评分和GUCI评分在S1~2与S3~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8.683、7.372、6.294、7.204和7.795,P值均<0.001)。GPR、APRI、FIB-4、King's评分和GUCI评分与肝纤维化分期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是0.54、0.48、0.44、0.48、0.49,P值均<0.001)。GPR诊断≥S2、≥S3和S4的AUC分别为0.76、0.80和0.82;APRI诊断≥S2、≥S3和S4的AUC分别为0.75、0.75和0.74;FIB-4诊断≥S2、≥S3和S4的AUC分别为0.70、0.75和0.78;King's评分诊断≥S2、≥S3和S4的AUC分别为0.74、0.76和0.77;GUCI评分诊断≥S2、≥S3和S4的AUC分别为0.75、0.76和0.76。  结论  相较于APRI、FIB-4、GUCI评分和King's评分,GPR对CHB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效能最佳。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脾硬度联合血小板/脾直径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重度食管胃静脉曲张的评估价值
余敏睿, 杨杰, 王进勇, 周波, 姜镔, 邓宝成
2021, 37(7): 1572-157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19
摘要(760) HTML (123) PDF (2308KB)(41)
摘要:
  目的  建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重度食管胃静脉曲张(GEV)的无创性诊断模型。  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以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为无/轻度GEV组和中重度GEV组。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重度食管胃静脉发生与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测量脾硬度、PLT/脾直径之间的关系,以后退法作为自变量筛选方法,建立回归方程即诊断模型并进行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判断肝和脾硬度、PLT/脾直径以及诊断模型等无创性检查指标的诊断价值,得出最佳截断值,DeLong检验比较几种无创性检查指标的ROC曲线之间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共纳入16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中有67例诊断为中重度GEV。肝硬化无/轻度和中重度GEV组PLT、ALT、Alb、WBC以及I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6.508、-2.132、-2.470、-4.510、-5.298,P值均<0.05)。2D-SWE测量的脾硬度、脾脏直径以及PLT/脾脏直径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7.264、-5.924、-7.028,P值均<0.05)。PLT/脾直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1(95%CI:0.754~0.875),截断值为≤6.7,敏感度为83.58%,特异度为74.26%。脾硬度AUC为0.831(95%CI:0.766~0.885),脾硬度截断值≥34.2 kPa,敏感度为85.07%,特异度为73.27%。肝硬度AUC为0.557(95%CI:0.479~0.634),肝硬度的截断值≥10.8 kPa,特异度为79.10%,敏感度为40.59%。肝硬度与脾硬度、PLT/脾直径对GEV诊断价值的AU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878、5.536,P值均<0.001)。建立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重度GEV模型:Y=-0.682+0.068×脾硬度-0.225(PLT/脾直径)。诊断模型AUC为0.860(95%CI:0.799~0.909),敏感度为79.10%,特异度为81.19%,准确度为79.1%。  结论  据2D-SWE测量的脾硬度联合PLT/脾直径建立的无创性诊断模型可用于辅助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重度GEV,准确度较单独使用肝硬度或脾硬度判断中重度GEV高。
PALBI评分对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徐陈, 蒋淼
2021, 37(7): 1578-158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20
摘要(911) HTML (186) PDF (2087KB)(87)
摘要:
  目的  评估血小板-白蛋白-胆红素评分(PALBI)对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0 d内死亡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入院的211例肝硬化患者,根据30 d内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n=24)和生存组(n=187),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年龄、性别等)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计算入院时的PALBI、ALBI、CTP和MELD评分,比较两组间评分是否存在差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衡量模型的预测能力。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检验。  结果  死亡组PALBI、ALBI、CTP和MELD评分分别为-1.47± 0.35、-0.74±0.49、10.25±1.98、17.25±4.68,生存组PALBI、ALBI、CTP和MELD分值分别为-1.94±0.36、-1.38±0.51、8.06±1.70、11.63±4.83,死亡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生存组(P值均<0.001)。PALBI、ALBI、CTP和MELD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7、0.824、0.790、0.811,AUC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PALBI评分对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0 d内死亡的预测表现良好,与CTP和MELD评分相当。
血栓弹力图对肝硬化患者自发性出血风险的评估价值
裴德翠, 文思思, 胡海春, 郑秀霞, 李林飞, 邓杰文
2021, 37(7): 1582-158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21
摘要(526) HTML (302) PDF (2243KB)(52)
摘要: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结果与出血的关系,探讨TEG是否可以用于肝硬化患者自发性出血风险的预测,为其预防性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4月在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就诊的174例无大的侵入性操作的肝硬化患者,根据出血情况分成为未出血组(n=64)、消化道出血组(n=61)和皮肤黏膜及口鼻出血组(n=49),通过病历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等收集患者信息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TEG参数包括R(凝血反应时间)、K(血块形成时间)、a角(凝血固定角)、MA(凝血最大幅度)、Lys30(30 min纤溶率)及CI(综合凝血指数),常规凝血指标包括PLT、纤维蛋白原(FIB)、PT、APTT。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MedCalc软件进行ROC曲线分析,计算常用凝血试验指标和TEG检测指标预测肝硬化患者出血能力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确定标准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各检测值对皮肤黏膜及口鼻出血的预测比较采用Z检验。  结果  MA、K在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41、-2.605,P值均<0.05)。皮肤黏膜及口鼻出血组、未出血组和消化道出血组3组间PLT及TEG参数K、a角、MA和CI比较有显著性差别(F=3.947、H=12.867、F=4.007、F=8.498、F=5.420,P值均<0.05)。TEG参数中,R、Lys30大多处于正常值之间,K延长,a角、MA和CI下降。当PLT≤40×109/L、MA≤35.7 mm、K值>4.2 min、a角≤51.6和CI≤-5.9可以预测肝硬化患者皮肤黏膜及口鼻自发性出血(AUC均>0.7),其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2.4、88.9、81.0、72.7、73.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8.3、72.5、73.0、69.4、66.7。  结论  PLT和TEG参数K、a角、MA和CI可以预测肝硬化凝血异常导致的自发性出血,常规凝血试验PT和APTT异常不能,为肝硬化患者凝血异常的治疗及血液成分输注提供依据。
论著_肝脏肿瘤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分析
刘龙, 时克, 张群, 冉崇平, 侯杰, 张艺, 王宪波
2021, 37(7): 1589-159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22
摘要(1013) HTML (128) PDF (2229KB)(93)
摘要:
  目的  探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6月北京地坛医院确诊的CHB且随访超过3年的患者,共1239例。其中非肝硬化患者1108例,肝硬化患者131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计算APRI、FIB-4及mFZB-4评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3种评分对CHB患者发生HCC的预测能力,采用DeLong检验对各个评分的AUC进行比较。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分析mFIB-4评分校准能力。使用Kalplan-Merier法对HCC发生进行分析,log-rank法进行比较。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4.6年,37例(3.0%)患者发生HCC。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46,95%CI:1.018~1.074,P=0.001)、ALT (HR=0.995,95%CI:0.992~0.999,P=0.008)、AST (HR=0.994,95%CI:0.990~0.998,P=0.020)和PLT (HR=0.988,95%CI:0.981~0.994,P=0.001)是影响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mFIB-4、FIB-4、APRI评分的AUC分别为0.771、0.658、0.676,其中mFIB-4评分的AUC大于FIB-4评分(Z=5.629, P<0.000 1)及APRI评分(Z=4.243, P<0.000 1)。与mFIB-4<2.68的患者相比,mFIB-4 ≥2.68的患者HCC发生风险更高(Z=37.840, P<0.000 1)。  结论  年龄、ALT、AST和PLT是CHB患者发生HCC的独立危险因素。与FIB-4,APRI评分相比,mFIB-4评分对CHB患者发生HCC的预测价值更高。mFIB-4 ≥2.68的CHB患者是发生HCC的高危人群。
超声引导下局部消融治疗危险区域原发性肝癌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王婷, 王春妍, 刘建勇, 周永和, 陆伟, 李嘉, 周莉
2021, 37(7): 1594-159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23
摘要(422) HTML (126) PDF (2312KB)(52)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局部消融术对危险区域肝癌的治疗效果并评估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9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79例初次行超声引导下消融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按肿瘤位置不同分为危险区域组(134例)和非危险区域组(45例),均接受消融治疗。术后对患者肿瘤复发、死亡情况进行随访,无复发或死亡者随访至2019年9月。比较危险区域组和非危险区域组患者消融术后并发症、肿瘤完全缓解情况、肿瘤复发或进展及术后生存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肿瘤局部进展率、累积生存率,2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  2组患者基线水平无差异。危险区域组和非危险区域组术后轻度、重度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甲胎蛋白(AFP)下降率、复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2.5% vs 51.1%、6.0% vs 2.22%、75.0% vs 80.0%和33.9% vs 26.3%,P值均>0.05);术后1个月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8% vs 93.3%,P=0.990);危险区域组和非危险区域组术后1、2年肿瘤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0.7%、63.50%和37.1%、55.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8个月和2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3,P=0.449);术后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8%、93.3%和90.3%、8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0,P=0.731)。  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局部消融术治疗危险区域肝癌可行、安全、有效。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核仁纺锤体相关蛋白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靳鑫旻, 杨通旺, 徐庆国, 刘欢, 关鸽, 臧运金
2021, 37(7): 1599-160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24
摘要(793) HTML (194) PDF (2591KB)(44)
摘要:
  目的  探讨在肝癌中核仁纺锤体相关蛋白1(NUSAP1)的表达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方法  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HCC芯片数据集GSE57957、GSE14520、GSE22058、GSE46444、GSE54236、GSE36376、GSE64041、GSE76297、GSE76427、GSE102079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中的HCC RNA-seq数据,利用R 4.0软件分析NUSAP1在肝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差异。应用t-分布邻域嵌入算法(tSNE)对单细胞测序数据的降维,分析NUSAP1在肝癌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进行同种异体肝移植术的42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并分析与NUSAP1基因表达的相关性。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Kaplan-Meier方法生存分析NUSAP1表达水平与总体生存率及无病间隔生存率之间的关系,运用log-rank进行检验,通过Graphpad prim 7使其结果可视化。  结果  NUSAP1在GEO数据库与TCGA数据库数据集中的肝癌组织中均高表达(P值均<0.001)。来源于肿瘤组织的细胞其NUSAP1高表达细胞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细胞。NUSAP1在29例患者的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在13例患者的肝癌组织中低表达,NUSAP1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组及低表达组间,Child-Pugh分级、TNM分期、Okuda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469、6.836、4.617,P值均<0.05)。NUSAP1高表达的肝癌患者总体生存率与无病间隔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的肝癌患者,NUSAP1低表达患者1、3、5生存率分别为92.96%、83.80%、76.76%,明显高于高表达的患者(76.76%、67.60%、64.78%),NUSAP1高表达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低于低表达的患者(61.7个月 vs 108.6个月)(P值均<0.05)。  结论  NUSAP1在肝癌细胞中高表达,可作为乙型肝炎肝癌患者不良预后的潜在标志物。
论著_其他肝病
儿童肝炎伴发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特征及其进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曹丽丽, 闫建国, 董漪, 朱世殊, 徐志强, 王福川, 王璞, 李爱芹, 王丽旻, 张敏
2021, 37(7): 1603-160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25
摘要(817) HTML (113) PDF (1975KB)(46)
摘要:
  目的  总结儿童肝炎伴发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分析其进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年7月—2020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肝病科因肝功异常住院的≤18岁患儿2944例,统计病程中新发血象中性粒细胞减少(<1.5×109/L)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病情转归,分析其进展为AA的危险因素。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2944例以肝功能异常入院的儿童中38例为肝炎伴发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3%。68.4%(26/38)为药物性肝损伤、2.6%(1/38)为自身免疫性肝炎、28.9%(11/38)为不明原因肝损伤。血液异常表现为粒细胞减少症21.1%(8/38),粒细胞减少+三系下降47.4%(18/38),粒细胞缺乏症7.9%(3/38),粒细胞缺乏+三系下降23.7%(9/38)。骨髓细胞学检查,14例(36.8%)诊断为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24例(63.2%)为非HAAA。HAAA组与非HAAA组的CD4+(8.5% vs 17%,P=0.008)、CD4+/CD8+(0.17 vs 0.47,P=0.0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D4+下降为HAAA发生的危险因素(OR=0.009, 95%CI: 0~0.838,P<0.05)。38例患儿均常规保肝、降酶、退黄治疗。14例HAAA患儿中6例免疫抑制剂治疗,7例异基因骨髓移植,血象逐渐恢复,1例因重型AA死亡;24例非HAAA患儿中23例经治疗血象逐渐恢复正常,1例因急性肝衰竭死亡。  结论  儿童肝炎伴发粒细胞减少需警惕AA,尤以药物性或不明原因多见,其中CD4+下降可作为AA的预测因子。
克拉玛依市居民2009年—2016年脂肪性肝病患病率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邓江, 张永红, 党双锁, 王亚涛, 史海涛, 步丽梅, 韩致毅, 鲁晓岚
2021, 37(7): 1609-161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26
摘要(479) HTML (139) PDF (1965KB)(30)
摘要:
  目的  分析2009年—2016年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体检者脂肪性肝病(FLD)患病率变化及影响因素,为FLD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2009年1月—2016年12月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体检行腹部超声检查且性别资料齐全者共230 330人次,分析FLD患病率变化,对比历年男女性FLD患病率差异;选取2016年年龄、BMI、空腹血糖及甘油三酯等体检资料完整的33 195例体检者,分析不同年龄、BMI、性别体检者FLD患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LD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  结果  2009年—2016年,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体检者FLD患病率从19.4%增长至31.9%(P<0.001),男性患病率从22.8%增长至39.5%(P<0.001);女性患病率从11.8%增长至21.6%(P<0.001),男性历年患病率均高于女性(P值均<0.001)。在2016年体检者中,青(18~44岁)、中(45~59岁)和老年(>59岁)体检者分别为17 848、10 017、5330例,FLD患病率依次升高,分别为26.1%、37.3%及41.7%(P<0.01);青中年男性体检者FLD患病率高于同年龄段女性(P值均<0.001),老年男性体检者FLD患病率低于同年龄段女性(P=0.022)。消瘦、正常、超重及肥胖体检者分别为865、13 510、12 755、6065例,FLD患病率依次升高,分别为0.8%、9.5%、39.6%及70.6%(P<0.01);各BMI分层男性FLD患病率均高于女性(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BMI、收缩压、舒张压、ALT、TBil、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尿酸水平是FLD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  结论  克拉玛依市居民FLD患病率近年增长迅速,危险因素众多,应加强当地政策干预,主动宣传教育,筛查高危人群,尽早落实防治措施,以降低相关医疗负担。
基于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测参数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展评估模型的建立
姚明解, 文夏杰, 王雷婕, 何琼, 罗建文, 范建高, 谢青, 陈成伟, 傅青春, 施军平, 杨永峰, 徐芸, 陆伦根, 鲁凤民
2021, 37(7): 1614-161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27
摘要(883) HTML (201) PDF (1961KB)(132)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基于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测参数联合分析,建立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模型。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7月—2017年7月在我国7家医院就诊的具有肝穿刺病理学诊断的184例NAFLD患者的临床信息及肝弹性相关参数。将iLivTouch肝弹性检测参数得到的和弹性、超声信号的幅度、频率、散射及衰减程度相关的多参数分别命名为P1~P18。通过Spearman相关性检验、线性回归分析分别建立用于NAFLD患者脂肪变程度、炎症活动度、肝纤维化程度判断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模型诊断价值进行评价。  结果  基于瞬时弹性成像技术的相关超声参数与NAFLD患者肝脂肪变、炎症活动度与肝纤维化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1、P12是肝脂肪变程度的独立相关指标(P值均<0.05),P1、P3、P6、P11是肝脏炎症活动度的独立相关指标(P值均<0.05),P2、P3与肝纤维化程度显著相关(P值均<0.05)。通过线性回归建立的肝脂肪变程度判断模型:Y=0.013×P1+0.055×P12-0.318 5,对轻度及中重度脂肪变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5(95%CI:0.842~0.936)、0.939(95%CI:0.894~0.969),敏感度分别为82.35%、86.26%,特异度分别为89.23%、93.27%,P值均<0.001;肝脏炎症活动度诊断模型:Y=0.008×P1+0.030×P3+0.029×P6-1.875×10-4×P11+0.416,对早期炎症及显著炎症活动诊断的AUC分别为0.828(95%CI:0.793~0.865)、0.874(95%CI:0.817~0.918),敏感度分别为70.6%、73.96%,特异度分别为85.7%、93.33%,P值均<0.001;肝纤维化程度诊断模型:Y=-0.003×P1+0.601×(lnP2)+0.285×(lnP3)+0.036×P15+0.078,对显著纤维化、严重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诊断的AUC分别为0.805(95%CI:0.740~0.869)、0.767(95%CI:0.699~0.827)、0.803(95%CI:0.701~0.906),敏感度分别为72.27%、77.63%和90.00%,特异度分别为79.69%、66.42%和66.47%,P值均<0.001。  结论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测不同参数能够分别有效反映NAFLD患者脂肪变程度、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通过联合模型能够提高对NAFL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判断的准确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
张华强, 刘立新, 郭晓红
2021, 37(7): 1619-162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28
摘要(707) HTML (143) PDF (3069KB)(60)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存在及严重程度与结直肠腺瘤(CRA)和结直肠癌(CRC)发生风险的关联性。  方法  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2019年12月前公开发表的有关NAFLD与CRA和CRC发生风险关系的中英文文献。对检索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二次筛选、质量评价及相关数据的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3项纵向队列研究和18项横断面研究,包括130 271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NAFLD患者发生CRA(aOR=1.27,95%CI:1.18~1.36,P<0.000 01)以及进展期CRA/CRC(aOR=1.45,95%CI:1.27~1.65,P<0.000 01)的风险增加。NAFLD的严重程度会影响这种相关性:NASH和/或进展期肝纤维化的患者发生CRA/CRC的风险明显增加(aOR=1.93,95%CI:1.61~2.31,P<0.000 01)。  结论  NAFLD的存在与CRA和CRC发生风险的增加相关,而且NAFLD严重程度越高,CRA和CRC的发生风险越高。
老年药物性肝衰竭65例临床特征分析
王丽苹, 何婷婷, 崔延飞, 王仲霞, 朱云, 景婧, 孙永强, 许文涛, 余思邈, 桑秀秀, 田淼, 王立福, 王睿林
2021, 37(7): 1626-163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29
摘要(655) HTML (206) PDF (2129KB)(55)
摘要:
  目的  了解老年药物性肝衰竭(DILF)的疾病特征及用药情况,为临床防治老年DILF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明确诊断为DILF且年龄≥60岁的患者65例,按临床疗效判定标准进行分组,治愈和好转为治疗有效组,无效和死亡为治疗无效组。统计分析老年DILF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用药种类、临床分型、并发症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  65例老年DILF患者中,男17例(26.2%),女48例(73.8%),男女比例1∶ 2.82,老年DILF分型以亚急性肝衰竭为主(81.5%),临床分型以胆汁淤积型多见(40%)。治疗有效组共26例(40%),治疗无效组共39例(60%)。在并发症方面,治疗有效组胸腹水比例高于无效组(61.5% vs 28.2%),肝肾综合征比例低于无效组(19.2% vs 56.4%),未合并肝性脑病比例高于无效组(80.8% vs 30.8%),合并肝性脑病4期比例低于无效组(0 vs 2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138、8.880、15.604,P值均<0.05)。引起DILF的主要药物包括:化学类以心脑血管药物(10.8%)为主,其次是降压药(9.2%)和抗生素(7.7%);中药类主要为中成药(35.4%)和中草药(23.1%);生物制剂中以保健品多见(20.0%)。  结论  老年DILF以亚急性肝衰竭多见,临床分型以胆汁淤积型为主,并发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易导致预后不佳。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徐英, 黄小平, 陈丽, 孙蔚, 李文婷, 王艳, 甘建和
2021, 37(7): 1632-163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30
摘要(487) HTML (165) PDF (2128KB)(54)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肝病患者,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为HBV-ACLF组(n=42),肝硬化组(n=30)和慢性肝炎组(n=25),同时选取同期健康者(n=24)作为对照。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PT、Alb、TBil、SCr、尿素氮(BUN)、TC、TG、HDL-C、LDL-C、MELD评分。其中HBV-ACLF组进一步分为好转组(n=17)与未好转组(n=25),随访时间3个月。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分析预测变量的准确性。  结果  肝硬化组、HBV-ACLF组、慢性肝炎组、健康组在PT、Alb、BUN、TBil、TC、TG、HDL-C、LDL-C、MELD评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5.134、44.638、10.253、80.357、55.067、19.858、68.174、52.492、64.359,P值均<0.05)。各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HDL-C水平在HBV-ACLF组[0.12(0.08~0.30)mmol/L]明显低于肝硬化组[0.79(0.60~1.01)mmol/L]、慢性肝炎组[1.06(0.88~1.44) mmol/L]、健康组[2.03(1.36~2.98)mmol/L](Z值分别为3.821、5.921、7.228,P值均<0.001)。HBV-ACLF好转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未好转组[0.20(0.11~0.49)mmol/L vs 0.10(0.07~0.15)mmol/L,Z =-1.628,P=0.014]。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发现HDL-C(OR=0.003,95%CI:0~0.548,P=0.029)与MELD评分(OR=1.588,95%CI:1.032~2.443,P=0.035)是影响HBV-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对HBV-ACLF预后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7,截断值为0.175 mmol/L,敏感度0.706,特异度0.800,95%CI:0.677~0.937,P=0.001;MELD对HBV-ACLF预后预测的AUC为0.822,截断值为26.500,敏感度0.760,特异度0.765,95%CI:0.696~0.928,P<0.001。  结论  HDL-C是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HBV-ACLF预后中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性别差异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
伍慧丽, 时红波, 刘燕敏, 丁美, 马正来, 刘霜, 陈煜, 段钟平
2021, 37(7): 1636-164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31
摘要(593) HTML (143) PDF (2040KB)(48)
摘要:
  目的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主要发生在女性,目前对男性AIH患者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比较不同性别AIH之间的临床差异。  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2019年10月在北京佑安医院住院并确诊为AIH的患者39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男(n=48)、女(n=350)两组,对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及预后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终点为死亡或肝移植治疗。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  结果  年龄方面,51~60岁是两组的发病高峰,但是男性在21~30岁时段确诊率明显高于女性(8/48 vs 24/334,χ2=4.915,P=0.027),而在41~50岁时段则低于女性(7/48 vs 97/334,χ2=4.428,P=0.035)。AIH分类方面,男性特发性AIH占比更高(31/48 vs 170/350,χ2=4.329,P=0.037),但男性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比例低于女性(0/48 vs 39/348,P=0.008)。实验室检查方面,男性ANA≥1∶ 100(42/48 vs 325/340,χ2=5.375,P=0.020) 和SSA/SSB(2/48 vs 76/340,χ2=7.566,P=0.006)阳性率显著低于女性患者;男性ANA ≥1∶ 1000的比率显著低于女性(P<0.000 1)。预后方面,男性出现死亡或接受肝移植的年龄要远小于女性[(31.5±15.9)岁vs (53.9±12.6)岁,t=3.798,P=0.001],男性失代偿期肝硬化及肝细胞癌发生更多见(P值均<0.05)。与生存期下降有关的高危因素,男性: 糖尿病、肝硬化以及血Alb<31.4 g/L,女性: 肝衰竭、肝硬化、ANA≥1∶ 1000、DBil>42 μmol/L、淋巴细胞计数<1.2×109/L以及补体C3<0.588 g/L(P值均<0.05)。  结论  性别差异对AIH患者临床表现和预后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男性患者更年轻、预后更差。
论著_胆道疾病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使用SpyGlass系统联合液电碎石治疗胆总管困难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刘益均, 吴乔
2021, 37(7): 1644-164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32
摘要(1048) HTML (400) PDF (2277KB)(44)
摘要:
  目的  评估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中使用SpyGlass系统联合液电碎石治疗胆总管困难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5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使用SpyGlass系统联合液电碎石治疗胆总管困难结石的20例患者,检测术后肝功能、血淀粉酶、血脂肪酶水平;观察患者体温、腹痛以及合并胆道出血、感染、穿孔情况;术后复查是否存在胆总管残余结石。  结果  20例患者中,18例一次性取石成功,无严重手术并发症;2例患者因术后复查见少许残余结石影,再次行ERCP下网篮取石及球囊胆道清理,二次取尽结石。未见胆道穿孔、大出血发生;术后诱发胰腺炎均为轻度,给予药物治疗后好转;部分患者血淀粉酶及脂肪酶水平升高,但无临床症状;术后肝功能均明显好转。所有患者取石术后3个月复查腹部彩超均未见胆总管残余结石。  结论  ERCP术中使用SpyGlass系统联合液电碎石治疗胆总管困难结石一次性取净结石的成功率较高,且无明显手术并发症。
论著_胰腺疾病
造影增强超声内镜与增强CT对胰腺实性占位诊断价值的比较分析
李静, 李鑫, 张辉, 徐有青
2021, 37(7): 1648-165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33
摘要(761) HTML (648) PDF (1936KB)(39)
摘要:
  目的  探讨造影增强超声内镜(CE-EUS)与增强CT(CE-CT)对胰腺实性占位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胰腺实性占位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经EUS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或手术后病理确诊,比较CE-EUS、CE-CT诊断胰腺实性占位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  结果  CE-EUS、CE-CT诊断胰腺癌的正确率分别为97.9%、87.2%,敏感度分别为97.7%、88.9%,特异度分别为100%、50%,Youden指数分别为0.96、0.76;CE-EUS、CE-CT诊断小胰癌的准确率分别为84.6%、61.5%,敏感度分别为80%、70%,特异度分别为100%、33.3%,Youden指数分别为0.80、0.03;CE-EUS、CE-CT诊断慢性胰腺炎肿块的准确率分别为90.5%、61.9%,敏感度分别为94.1%、64.7%,特异度分别为75%、50%,Youden指数分别为0.69、0.15;CE-EUS、CE-CT诊断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准确率分别为85.7%、28.6%,敏感度分别为83.3%、16.7%,特异度分别为100%、100%,Youden指数分别为0.83、0.17。  结论  在对胰腺实性占位的诊断方面,CE-EUS较CE-CT有明显优势。
Braun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影响
杨思捷, 张辉, 王正峰, 史志龙, 周文策
2021, 37(7): 1652-165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34
摘要(638) HTML (455) PDF (1961KB)(26)
摘要:
  目的  探讨Braun吻合(BE)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胃排空延迟(DGE)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9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行PD的1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行BE分为BE组(n=54)和非BE组(n=78)。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GE、胰瘘、胆瘘等并发症、术中情况、一般检查指标、术后治疗及恢复情况、住院总体情况,评估BE对预防PD术后DGE的影响。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  与非BE组相比,BE组术后C级DGE发生率明显降低(5.56% vs 19.23%,χ2=5.067,P<0.05),第1次化疗时间较早[45.00(38.00~49.75) d vs 53.00(44.00~65.00)d,H=-2.495,P=0.013],术后住院时间也明显较短[15.00 (12.75~19.25)d vs 18.00 (15.00~25.50)d,H=-3.358,P<0.05],止吐药物使用次数亦显著减少[1.00 (0~0.25)次vs 1.00 (1.00-4.00)次,H=-2.347,P=0.019]。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生存时长、胃管持续时间、恢复饮食时间以及总体DGE发生率、胰瘘、胆瘘、胃肠瘘、腹腔出血、切口感染、伤口裂开、肠梗阻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Braun吻合可有效降低PD术后C级DGE的发生率。
论著_脾疾病
大鼠感染泡球蚴后外周血及脾脏中滤泡辅助T淋巴细胞的变化
张耀刚, 李建华, 侯静, 孙莉, 田美媛, 江源, 黄登亮, 张涛, 马艳艳, 樊海宁
2021, 37(7): 1657-166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35
摘要(1176) HTML (179) PDF (6477KB)(40)
摘要:
  目的  分析泡球蚴感染宿主后外周血和脾脏中滤泡辅助T淋巴细胞(Tfh)水平与包虫病进展的关系。  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开腹直视下在右肝接种约2000个原头节,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3个月后麻醉处死SD大鼠,取外周血和脾脏细胞,以CD4+CXCR5+PD1+为Tfh细胞的标记,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和脾脏中Tfh细胞的水平。使用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Tfh细胞的差异。  结果  大鼠感染泡球蚴3个月后,肝脏可见明显病灶,HE染色显示病灶中可见原头节。泡球蚴感染模型组外周血中CD4+CXCR5+PD1+Tfh细胞在CD4+细胞中的平均占比为25.63%±3.47%,正常对照组为11.12%±2.9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30,P<0.001),模型组CD4+CXCR5+PD1+Tfh细胞在所有细胞中所占的比例较正常对照组下降显著(0.08%±0.02% vs 0.18%±0.05%, t=5.520,P<0.001);在所有细胞中,模型组脾脏中CD4+CXCR5+PD1+Tfh细胞所占的比例(3.00%±0.42%)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5.30%±1.40%)(t=4.769,P<0.001)。  结论  外周血中Tfh细胞与包虫病进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反应泡球蚴感染的指标。
病例报告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所致黄疸、门静脉高压1例报告
张瑞华, 秦婷婷, 邵玥明, 张雨, 王阳, 温晓玉
2021, 37(7): 1662-1664.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36
摘要:
肝原发性纤维肉瘤误诊为肝脓肿1例报告
朱刘洋, 侯建存, 杨龙, 童文, 张雅敏
2021, 37(7): 1665-166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37
摘要(454) HTML (121) PDF (3350KB)(40)
摘要:
原发性脾卡波西肉瘤1例报告
李又春, 徐桂超, 亓文磊
2021, 37(7): 1668-166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38
摘要(509) HTML (131) PDF (2767KB)(18)
摘要:
以急性肝衰竭为主要表现的HIV感染者1例报告
袁芳, 石俊, 汤海林, 周轶群, 薛芳
2021, 37(7): 1670-167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39
摘要(489) HTML (229) PDF (2386KB)(27)
摘要:
肝包虫微波消融术后胆管支气管瘘1例报告
周留馨, 郭雅, 袁佳琪, 任利, 王海久, 樊海宁, 王志鑫
2021, 37(7): 1673-167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40
摘要(572) HTML (163) PDF (2158KB)(27)
摘要:
胆管内乳头状瘤合并肝左外叶萎缩1例报告
欧阳敬中, 朱瑞利, 周艳召, 王征征, 陈勋, 周进学, 李庆军
2021, 37(7): 1676-167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41
摘要(531) HTML (236) PDF (2403KB)(21)
摘要:
以黄疸为表现并发自发性脾破裂的原发性脾淋巴瘤1例报告
姚秋艳, 吴泽生, 施荣杰, 杨理伟
2021, 37(7): 1679-1681.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42
摘要(636) HTML (165) PDF (2679KB)(26)
摘要:
综述
慢性HBV感染人群血清HBsAg清除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段金伟, 张鹏, 张婧, 曾婉嘉, 鲁凤民
2021, 37(7): 1682-1685.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43
摘要(964) HTML (298) PDF (1969KB)(151)
摘要:
HBsAg清除能够显著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终末期肝病及肝癌的发病风险,但无论是自然转归还是抗病毒治疗,HBsAg的清除率都极低。经总结分析慢性HBV感染者HBsAg自发清除和抗病毒治疗清除的影响因素以及清除后的持久性等问题,并对核酸聚合物、免疫调节剂等新型在研药物的HBsAg清除潜力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提供线索。
机器学习在HBV感染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芮法娟, 薛旗, 刘翠红, 郭朝阳, 杨红丽, 刘传礼, 徐琊芸, 任万华, 秦成勇, 李婕
2021, 37(7): 1686-1689.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44
摘要(622) HTML (171) PDF (1956KB)(55)
摘要:
近年来,机器学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乳腺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精神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诊断和治疗方面均有新的进展。机器学习在肝病的诊断和预测方面具有很大潜力。结合患者血清学指标及影像学结果,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构建HBV相关肝病的诊断、预测模型,得到广泛的认可。旨在介绍机器学习方法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应用、现状、优点和进展。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治疗进展
李晓珂, 杨新乐, 王彤, 薛舒文, 郭晓林, 季慧范
2021, 37(7): 1690-169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45
摘要(961) HTML (172) PDF (1959KB)(165)
摘要:
门静脉血栓(PVT)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肝硬化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风险,临床上对于肝硬化合并PVT的治疗存在诸多争议。PVT常用治疗方法包括抗凝、介入和溶栓,重点阐述了肝硬化合并PVT的治疗现状,以期为临床制订规范合理的治疗策略提供帮助。
肝性脑病的肠道菌群调节及饮食治疗途径
乐滢玉, 张荣臻, 肖伟松, 覃小宾, 曾胜澜, 毛德文
2021, 37(7): 1694-169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46
摘要(601) HTML (144) PDF (1971KB)(48)
摘要:
肝性脑病(HE)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肝病患者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HE病理基础复杂且影响因素繁多,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晰。其临床治疗尚无特异有效的方法,药物治疗临床疗效欠佳,许多药物耐受性差、依从性低,不良反应普遍。就HE的蛋白质类食物和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治疗途径进行分析与归纳,以期为HE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及优质方案。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研新药的进展
徐昆, 张旭, 李瑛, 胡振斌
2021, 37(7): 1699-170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47
摘要(593) HTML (195) PDF (1978KB)(75)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世界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其他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目前尚无批准用于治疗的药物,常规的生活方式管理也难以对疾病产生积极的影响。对目前在研的代谢调节剂、抗炎抗氧化剂及抗纤维化剂等NAFLD治疗药物进行了综述,归纳总结了其临床研究结果,为NAFLD的临床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长链非编码RNA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调控作用
左志华, 曾楚怡, 姜瑶, 陶华林, 郭永灿
2021, 37(7): 1704-170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48
摘要(722) HTML (273) PDF (1960KB)(57)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脂质代谢紊乱以及异常沉积为特征的病理变化, 是最常见的肝脏疾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N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总结了NAFLD中重要的lncRNA, 其主要参与调节脂质代谢、糖代谢、炎性变化等信号通路; 阐述了其促进NAFLD发生以及向肝炎、肝纤维化转变的作用机制。未来多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深入研究将促进NAFLD精确的靶向治疗。
雌激素缺乏对绝经后女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
赵晨露, 赵文霞
2021, 37(7): 1708-171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49
摘要(642) HTML (494) PDF (2193KB)(39)
摘要: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 绝经后女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绝经前女性和同龄期男性。针对这一临床现象, 重点从胰岛素抵抗、肝脂质代谢、肝纤维化和肠道菌群四个方面总结了雌激素缺乏对绝经后女性NAFLD潜在的影响机制, 为绝经后女性NAFLD的早期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自噬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调控相关因子的关系
赵佳鹤, 马欣雨, 徐敬娅, 段婷婷, 张春蕾, 李宝龙
2021, 37(7): 1713-1717.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50
摘要(826) HTML (128) PDF (2127KB)(70)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常见疾病, 病理表现为肝细胞内脂肪滴大量蓄积。NAFLD不仅成因复杂, 还可诱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然而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和专门的治疗药物。自噬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 具有维持细胞内稳态的作用。自噬选择性降解细胞中脂质的机制称为脂噬, 该机制为缓解因脂质蓄积引起的疾病提供了新思路。从NAFLD发生发展、脂肪滴降解过程、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展相关因子入手, 探讨了自噬与NAFLD的相关性。这可能为从自噬入手治疗NAFLD提供理论基础, 并为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作用靶点。
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及其配体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
何宇, 贾继东, 王萍
2021, 37(7): 1718-1723.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51
摘要(597) HTML (295) PDF (1976KB)(56)
摘要:
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ITR)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 与其特异性配体GITRL结合后, 所介导的下游信号既可以作为协同刺激分子, 促进效应T淋巴细胞增殖与细胞因子分泌; 还可以影响调节性T淋巴细胞增殖和抑制效应T淋巴细胞的功能, 从而调控效应T淋巴细胞的炎症反应与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GITRL主要表达于抗原递呈细胞且有胞内结构域, 与GITR结合后, 可以通过受体/配体逆向信号从而影响抗原递呈细胞的功能。在肝脏疾病中, GITRL/GITR信号不仅与肝移植术后和基因治疗中免疫排异反应有关, 也与肿瘤免疫微环境形成、肿瘤的免疫逃逸有关。GITRL/GITR在其他肝脏疾病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microRNA-122在肝病发生发展及诊断中的作用
陈泽山, 文彬, 丘佩容, 蓝红妮, 黄宝特, 邓鑫
2021, 37(7): 1724-1728.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52
摘要(1044) HTML (293) PDF (1971KB)(112)
摘要:
microRNA(miRNA)是一类小分子非编码RNA, 转录后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参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等多个环节。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122参与了多种肝病的发生、发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报道, 总结了miRNA-122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炎、肝纤维化、肝癌等多种肝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同时分析了miRNA-122作为一种新型无创的生物学标志物的潜能, 为探索肝脏疾病诊疗提供参考。
远端胆管癌非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陈姗姗, 李威
2021, 37(7): 1729-1732.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53
摘要(643) HTML (452) PDF (1959KB)(43)
摘要:
远端胆管癌是肝外胆管细胞癌的一种类型, 侵袭性高, 预后较差。由于早期检出率低, 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随着近年来介入、消融、光动力等医疗技术不断改进, 化疗、靶向、免疫等药物治疗进一步研发, 非手术治疗方式在远端胆管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愈发受到关注。简述了远端胆管癌在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归纳总结相关文献表明, 局部治疗可以解除胆道梗阻、减轻肿瘤负荷、提高生存质量; 系统治疗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减少术后复发、延长生存时间。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 结合各种非手术治疗制订不同的综合诊治方案, 可以为不可切除远端胆管癌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脾体积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陈永海, 吕云福, 郑进方
2021, 37(7): 1733-1736.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7.054
摘要(906) HTML (743) PDF (1952KB)(81)
摘要:
精准测量脾体积在评估相关疾病及预后可发挥很大作用。现今有多种方法能够测量或者估算脾体积, 概述了5个肋单元估算法、体检法、超声、多层螺旋CT、MRI、离体排水法测量脾体积相关研究进展, 其中获得临床普遍认可的是多层螺旋CT, 精确度可达95%, 提出在多层螺旋CT精准测量脾体积的基础上, 快速简易评估脾体积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
HBV编码的P蛋白通过FOXO3/ miRNA-30b-5p/MINPP1轴启动糖酵解旁路促进HBV相关肝细胞癌的发展
陈文标, 刁宏燕
2021, 37(7): 1524-1524.
摘要(248) HTML (167) PDF (1408KB)(16)
摘要:
恩替卡韦诱导的干扰素λ1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Ⅱ型固有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
王思奇, 蒋炜
2021, 37(7): 1560-1560.
摘要(172) HTML (143) PDF (882KB)(13)
摘要:
内质网应激/微小RNA-26a负反馈调控回路调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
徐海霞, 傅湘辉
2021, 37(7): 1647-1647.
摘要(156) HTML (117) PDF (883KB)(11)
摘要:
呼出气冷凝液代谢组学对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预测价值
景婧, 牛明, 王睿林
2021, 37(7): 1667-1667.
摘要(146) HTML (131) PDF (945KB)(14)
摘要:
索拉非尼与HCV所致肝细胞癌的肿瘤生长速度和肝功能恶化相关
凌凤
2021, 37(7): 1678-1678.
摘要(184) HTML (127) PDF (879KB)(28)
摘要:
消息
《临床肝胆病杂志》继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21, 37(7): 1672-1672.
摘要(173) HTML (130) PDF (872KB)(11)
摘要:
《临床肝胆病杂志》关于不法人员冒用本刊名义实施邮件诈骗的严正声明
2021, 37(7): 1723-1723.
摘要(157) HTML (136) PDF (869KB)(22)
摘要: